古筝教学教案范例6篇

古筝教学教案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1

【关键词】古筝艺术 发展现状 教学 方案策略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50-02

古筝是一种传统且极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筝音色清亮悦耳、柔美动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近年来,古筝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也成为音乐院校中最受欢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日渐突出。针对此现象,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一 古筝艺术发展现状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乐器的外形、构造上有所改进,更在新曲目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赵玉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中首次使用了双手抓筝技法、赵曼琴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著名古筝艺术家王中山先生则同时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创作两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进行古筝曲创作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该理念改编的著名筝曲有《溟山》、《暗香》等,还有《霍拉舞曲》等西洋乐曲。此外,古筝的演奏形式也有较大的突破,以往以独奏和为歌曲伴奏为主,现在重奏和合奏作品显著增多,说明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被逐渐挖掘并受到重视。并且古筝协奏曲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了古筝演奏的乐曲形式和风格,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古筝演奏和教学的发展。古筝是一门艺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演变性。艺术反映出的社会生活面貌、人们的精神思想状态,是社会的缩影,但不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完全演化成新的事物,对于其传统精华部分有必然的继承性。古筝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有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古筝艺术的继承,若摒弃传统,古筝便不能称为“古”。

虽然古筝艺术一直在蓬勃、健康地发展着,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也曾遇到过阻力。当时存在着一股气势凶猛的反传统思潮,古筝艺术作为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自然也受到冲击。他们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适合当今的时代潮流;还有人认为古筝的表现技巧过于传统和落后,想要“另起炉灶”,唯“新”是从。这些错误观点对古筝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对古筝艺术传统的学习不再热情,远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对古筝传统的痴迷。这种对传统的生疏与远离也同样存在于当代的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想使古筝艺术稳定健康地发展,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古筝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二 目前古筝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急于求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学习成果,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音乐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古筝作为一门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它不是一门技术,仅用花哨的演奏技法无法表达出古筝乐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听众听来,弹奏出的只是华丽的音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将曲子弹得很熟练,基本指法演奏技巧也很到位,但却面无表情,身体僵硬,丝毫没有音乐感染力,无法打动听众。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各流派的风格和作品得到了继承发展。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各流派传统的典型代表曲目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所选择的筝曲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原因:(1)传统筝曲的演奏技法要求较高,尤其对左手的韵律、音准要求近乎苛刻,虽篇幅较短,但难度很大。(2)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生活习俗,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古人创作和演奏筝曲时的内心情感。因此,现代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可能造成培养出的古筝专业人才在古筝创作方面有新意但缺乏古筝特有的民族韵味和情趣,而在演奏时也会缺乏一些“古”的味道。

第三,现在的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古筝知识和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学习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学习古筝更多的像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对艺术的追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音乐的灵感的培养更不利。

第四,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急需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普遍存在演奏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差的现象。音乐中有些东西很抽象,单纯用枯燥的文字来阐述,不能让学生很好地领悟与掌握,如把握弹奏力度的大小、某些演奏姿势所需要的身体状态等,这需要教师不但精通古筝艺术,更要有能力将其中的要点和精髓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 促进古筝教学进步的建议

第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方式方法,经常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教学古筝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竭尽全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古筝专业人才。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单纯地灌输古筝基本理论知识、教授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内容。音乐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古筝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艺术,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文化韵味之浓厚,都需要后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教师应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筝的文化品格,更加注重对古筝文化内涵的学习,古筝教学应以此为核心和基本原则,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选择教学曲目上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在教学曲目的挑选中,要增加传统筝曲的比例,对其演奏提出硬性要求。各流派的曲目都要有所涉及,各种演奏技法也要多加学习,同时,对传统筝曲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都要进行深刻的了解,充分体会曲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设传统曲目,不但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其创作不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内涵。

第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古筝曲目,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引进情境教学法,音乐作品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因此应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背景进行演奏,进行情感的挖掘,使演奏达到声与情的高度融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融洽,师生之间既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又有利于教学的进步。

第五,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古筝协奏曲是一种新型的古筝演奏方式。古筝协奏曲表现为中西音乐结合,可以是古筝与钢琴、古筝与交响乐队的协奏。它的出现使古筝艺术及其教学的发展迈入一个新模式。与以往的古筝独奏相比协奏曲有较大的创新,在技巧和手法上要求更高,还要有良好的协调素质。这就促使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新的技法。将古筝协奏曲作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和老师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对音乐有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弹拨出所演奏的作品。

四 结束语

古筝教学是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加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情,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总之,古筝教学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古筝的一些创新内容在课堂上加以实践利用,在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光珏.古筝艺术的传统和创新[J].人民音乐,1992(3)

[2]兰庆炜.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0(4)

[3]叶明予.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古筝教学中的感悟[J].现代阅读,2012(10)

[4]侯凌燕.浅谈高师古筝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5]李婷婷.古筝艺术的传播与嬗变论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古筝教学 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筝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高雅大气,被誉为“东方钢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学校自2011年以来开设的古筝校本课程,并添置的50架古筝用于教学。本文试就初中学校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古筝课程实施三年多,我们针对学生实际编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筝教程――《古筝入门教程》、《古筝进阶教程》。组建成立了学校古筝艺术室,学生课余时间也能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与市县文化艺术馆、演艺中心等馆所共建活动,争取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参加演出等活动。学校每年艺术节和元旦文艺晚会,都有古筝演奏节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每个学年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优秀成绩或演出表现反馈给家长,记录到成长档案。古筝课程的实施,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演奏技巧以及教学能力。

古筝,以其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演奏,造就其神奇的魅力,赢得众多知音的赞赏。在学校开设古筝课程,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3

上述两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办学者往往混淆了这两种模式的界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派生出很多问题。

1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混淆了两种教学模式

这一弊端主要存在于高师古筝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高师古筝教学一味向音乐学院看齐、攀比。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和经验。但其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目标中的单一能力培养,是与其培养登台的专业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这种实现单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被随意引用于高教音乐教学模式,将有悖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1.2忽视集体协作的培养

在古筝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这种个别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换来低产出。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因此,这样的现象就会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自身拥有交稿的个人演奏水平,但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随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3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受限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古筝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

1.4教学取舍方面因小失大

我国高师古筝教学存在着明显的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不良现象。

1.5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模式中),诸如:用左手来体现古筝独特的韵味、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演奏中的力度大小、演奏乐感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和演奏能力。反映在古筝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使学生们很少能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缺乏古筝教学的实际训练,没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景体验。许多学生甚至缺乏古筝教案的编写能力,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这些损失,并非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弥补回来的。

2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古筝教学目标

首先,要认清办学模式究竟是属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还是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只有搞清这一前提。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对于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自身的各种音乐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力求做的个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特长,重点培养。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则以音乐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为主。充分了解各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培养他人的音乐素养,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古筝教学原则、古筝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古筝理解音乐,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实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同点,简单可以说成一个是对“马”的教学,另外一个是对“伯乐”的教学。两者存在质的不同。

2.2更新教学观念

一种欢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二是有兴趣;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具体比如说可以从下面论证专业教学一定要学有所成。实际不一定。有些是兴奋和爱好。有些是从挣钱的角度让学生一年只学两三首,让什么学生都去学。国外举是第一,国内攀比。使学生考级。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入学的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就是入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古筝教学,许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过去学习的。

许多人觉得既然学一门艺术就应该精通,其实则不然,古筝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人只是想接触古筝,纯粹只是为了兴趣,所以,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在古筝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以兴趣为主,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很专业的东西可以尽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对于那些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一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还有一类学生是专门搞古筝,尤其是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则要从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全面的进行古筝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将会是我们传统文化瑰宝——古筝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识全部系统的传授给他们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重点发挥培养优势。由继承到创新再到突破。

2.3增加文化课程比重

高师音乐专业有的学生虽然把古筝曲演奏得音准干净、节奏正确、速度飞快,但不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因此,应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课程的比例。把课程改革提到文化层面来认识,只有把古筝音乐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们获得最佳的理解。可见增加相关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可以适当增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旅游、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跨学科选修课。

2.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古筝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要根据两个原则:要在整合学科课程知识范围内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个课程模块相互联系,二是保持原来的相对独立。

第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乐理与识谱课。乐理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识谱含视唱与练耳:视唱是在乐理基础上的唱谱技能训练;练耳也是在乐理基础上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训练。将这三项内容进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第二,技术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和声、曲式、复调、歌曲作法、配器等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别开设时所出现的重复局面,而且教师讲起来更生动、更实用。

第三,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模块

整合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等课程,使学生们逐渐从音乐的表演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中外音乐的流变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发,继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与综合审美能力。

第四,艺术实践课程模块

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古筝演奏会的节目编导、排练、表演等,学习解决不同环境中的矛盾。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和组织驾驭能力。多采用齐奏、重奏等集体课教学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技能

2.5由“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的层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筝教学作为器乐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历来离不开口传心授,一直习惯于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对教学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学过程毫无生机。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4

时光荏苒,转眼间女儿已经六年级了,回忆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近12个年头,我和先生都为拥有孩子而感到充实和幸福!在家庭教育中,我和先生秉承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交流沟通的氛围,分享女儿的成长趣事,在交流沟通中,在交流中做好孩子心灵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让孩子也从与成人的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体验、简单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为女儿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

平台。

就拿女儿学习古筝这件事来说吧,我和先生在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女儿喜欢模仿老师弹琴,就给她买了一台电子琴,并把她带到琴行,找到一位专职的钢琴老师教她弹奏,刚开始她很有兴趣,可半年后,她上课不再那么积极,甚至不想练习,我对她的反应有些担心,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拉着她的手问她:“郑×,为什么最近你对钢琴不那么喜欢了呢?你瞧,今天练习也没有精神?以前可不一样哟?”女儿一脸的忧虑,叹了口气说:“妈妈,我想学古筝!不想学钢琴了!”我一听愣住了,转瞬追问她:“宝贝,为什么不想学钢琴了?”女儿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才三岁半,我的小手要这样张得大大的,老师要求我每天弹一个小时的练习曲,我受不了……”她边说边比划老师要求她的手型,我被女儿的话震住了,心里翻起了五味瓶:是不是我们太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还是孩子并不是真正喜欢钢琴,而只是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而已呢?……而就在我还未想明白时,女儿又说:“妈妈,我想学古筝!你看,钢琴要这样一直架着手,我很累,可是古筝不一样哟,声音很悦耳,动作很柔美,弹琴的就像仙女一样!”我见她一本正经的样子,心里是几分开心几分忧!我断然不敢轻易地答应她学古筝的事,只是推说:“孩子,你可以再想清楚一点,确实想学古筝,晚上我们开家庭会再商量?”晚上,女儿乖乖地吃完饭,把爸爸拉到身边,叫我一起“开会”,她郑重地宣布:郑×要学古筝!我想教育的契机到了,忙说:“郑×还小,不着急,我们五岁再学也不迟!”爸爸也附和说:“爸妈只是想你学习弹琴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多一门兴趣爱好,你想好再学也不迟!”她一听,很失落,又说:“我真的想好了,我这次一定可以学好的,因为这是我自己选的!”我一听,说:“哦,原来郑×是要学自己选择的乐器呀,自己做出的选择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女儿听到我支持的回应连忙三呼,“妈妈万岁!”就这样,女儿一学古筝就坚持了近8年,和她一起学的小朋友很多中途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放弃了,而郑×每每有偷懒、不认真或认为时间不够等想放弃时,我都会提醒她:自己做出的选择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要坚持到底!这样,女儿近两年参加了多次市内外的古筝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香港和马来西亚的华人艺术节比赛,均获同年龄组金奖。在业余时间,我还引导女儿学习舞蹈、英语歌曲等,女儿都一一坚持下来,从不缺课和抱怨,因为她觉得,这些都是妈妈的建议,自己的选择。

如今,我再和女儿谈及她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时,她说,妈妈,你真好!我放弃钢琴,你从未打骂我,而是利用这次“放弃”的案例教会我如何慎重的选择,选择了就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古筝;小组课;能力培养

这个充满竞争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毕业时,能“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针对能让主修古筝的学生在离开学校就能适应社会,站稳讲台,让选修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实际弹奏水平,达到“多能”。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浅显的进行一点归纳与总结。

一、教师引导式的有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处理作品能力

学生在进行二度创作的小组课中,教师布置一首学生们在技术技巧方面能胜任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作品。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进行有实效的预习,并在布置作品时引导学生:预习,绝不仅仅是对乐曲本身的指法、旋律进行了解,更应从网络、图书馆等多渠道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风格流派,及所要表现的意境;就技术技巧而言,合理安排的指法,讲究力度音色的变化,注重控制不同发力部位,把握准确的触弦位置、深浅、角度等多方面都应在预习时仔细推敲琢磨,尽可能地将乐曲的韵味弹奏出来。

在课堂中,前半段由学生按自己对作业的理解分别进行弹奏,并讲解其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严格而细致的检查,是学生是否进行有实效性的预习的必要步骤。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弹奏及理解中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并让大家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并谈及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处理方式,并加以弹奏。

经过这三个步骤后,学生从单一的模仿、听从教师指导的学习状态慢慢转变为学生们自身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演奏者作为音乐的第二度创作者,乐曲的演奏绝非是没有思考的简单的模仿与重复,而是自身修养、内涵的进一步展现,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与内心的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独立的分析处理能力得以提高。

二、讨论式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技巧的系统把握能力

技术讨论的小组课中,教师将一些弹奏常见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让大家对比其外部状态,剖析其内部原因,就如医生会诊般,集众人之力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讨论,教师作为最终总结的人,进行归纳,并提出最佳建议。例如:小组课中进行如何掌控音色的技术讨论。首先,让手型状态不是很好的选修的学生进行弹奏,让学生观察他较为松散的状态,听他弹奏的暗淡、干瘪、不干净音色。然后,就此音色,学生从积极放松、力的使用,触弦角度、过弦速度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帮助选修的学生进行调整。学生在相互的讨论时,逐渐了解弹奏要点里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并深刻地认识到弹奏时,只有整体把握才能弹奏出清脆圆润优美的音色。最后,教师将学生观点加以总结,并进行补充完善。这种讨论式小组课,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减少了“一对一”小课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助教式的实践,提高学生实际讲解教授能力

当主修的学生对基础弹奏的技术,从理论高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有组织的表达技术观点时。教师可以安排主修的学生成为自己的“小助教”。例如:首先教师将选修古筝的学生再次细分为多个小组,然后在不同的小组中安排一名“小助教”进行负责制的指导。教师让主修古筝的学生了解自己负责的这个分小组选修学生们的实际状态,再按其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

在小组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进行集体授课,系统地讲授,精讲重点与难点,进行规范性的技术示范演奏。后半部分布置作业,教师可按照选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分小组中布置同一技术要点下的不同曲目。让“小助教”在各自负责的分小组中进行示范,并指导自己负责的选修学生进行更为规范的弹奏。当主修的学生在给选修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竟可能的从旁指导,及时提醒“小助教”的一些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指出问题所在,提供解决方案。

在下节课程中,分小组按前一课中教师布置的不同作业逐一回课。曲目的丰富让选修学生对古筝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弹奏兴趣。教师再针对学生弹奏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双方面的学生都受益匪浅。选修的学生在课里课外都有更多的时间与“小助教” 交流学习,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得知识,且能更为的规范的进行弹奏。而“小助教们”,作为“教者”身份进行旁听,从中更深刻地学习了教师规范性的讲授,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攻克技术难点的方法等等,并在交流中积极思考,在实践指导中不断提高自身讲授水平。

四、观摩交流、合作演奏,提高学生鉴赏、演奏及合作的能力

观摩交流与各小组间的合作演奏式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些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相互间取长补短。对于选修的学生,由于自身对古筝艺术的了解有限,如果能经常的观摩主修同学的演奏,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弹奏热情,让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古筝的学习、弹奏中去。当他们在打好弹奏基础之后,作为伴奏声部,与主专业学生合作演奏。主修的学生更可以在一种演奏会气氛中,加强了艺术实践锻炼,逐渐形成良好的台风,充分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与其他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筝小组课中,教师以引导大于说教,提示重于示范为出发点,志在让学生们专业达到“站稳讲台,兼顾舞台,一专多能”的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是一个无数次的学习、探索及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能培养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合作”的综合能力,那么他们便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阎爱华著.《筝艺探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6

论文摘 要:该文通过对古筝源流及古筝文化的阐述,分析探讨古筝的定位与前景,提出古筝在定位于“国琴”的基础上,应该受到更高度的重视,使之得到普及和发展。

1.古筝源流

古筝也叫“秦筝”,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这里,我们先对古筝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顾。

1.1筝名的由来

关于筝的源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分瑟为筝说。据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其二,筝筑同源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其三,蒙恬造筝说。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产生的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1.2筝的主要流派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最为著名的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江浙筝五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2.古筝文化

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无论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概莫能外。但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受得到的。古筝艺术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筝曲是古朴典雅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过其如歌般流动的音乐织体,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

2.1筝乐的社会功能

筝乐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民间娱乐。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5.文人的自娱自乐。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7.秦楼馆舍。筝乐更多的是职业艺妓表演,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8.国际友好交流。筝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国外,包括日本、朝鲜和东南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如人的悲喜、忧伤、欢快等各种情绪,自然界种种情景,社会生活场景等。古筝弹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韵味更能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审美观。

2.2筝乐的审美功能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特别是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筝乐进行歌咏。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参、张九龄、白居易、韩愈、卢纶、李商隐、欧阳修、晏殊、坡等。

古代文人中筝弹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还有晋代的谢尚、何承天;南朝梁时的陆太喜、北魏的北齐间的李元忠、孙世元;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也弹得一手好筝,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欢心。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弹筝者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这说明,古筝是雅俗共赏乐器,是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文化的见证。

3.几点思考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它曾辉煌过,被誉为“民族乐器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却逐渐衰败下来,到建国前夕,全国弹筝的人,或者说造诣较高的筝家,已经很少,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建国后,音乐学院把民间古筝艺术家请到了大学讲台,培养了新一代的筝家,为古筝艺术注入了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筝的普及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1定位分析

我们将古筝定位为“国琴”,因为民乐即是“国乐”,代表着“国魂”,纵观民族乐器,惟有古筝具备条件,因为古筝能够独立演奏大型的、复杂的乐曲,其音色和艺术感染力,都可以和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许多筝家正在通过举办高层论坛,专家论证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敦请有关部门对“古筝——国琴”进行命名和认定。同时也将通过网络投票等形式,让全世界都领略中国“国琴”的魅力,让筝声响遍全球。

据行内的有关资料显示,在艺术培训行业中,学古筝的人数仅次于学钢琴的人数,这就是因为古筝不但易学,而且音色好听,如行云流水,古典优雅;陶冶性情之余,又可借弹筝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青少年学古筝有100多万人。古筝是一件入门非常容易的乐器,初学者就能够弹奏好听的乐曲,十分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而且学成也比较快。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筝的普及完全可以像外国人从小普及钢琴和小提琴一样,而且古筝要易学得多。

民乐演奏家孙以诚说,“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民乐乐器的门槛低,购置费用和学费相对便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的确,古筝的价格从几百至3000元左右,比钢琴等乐器都要低廉,是一般中国家庭收水平完全可以承受的。摆在家庭或休闲场所的厅堂中,其古朴、雅致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彰显主人的艺术品味。

3.2前景预测

百万学筝大军带来的是师资的严重不足,由于师资短缺,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的古筝人群的增长,否则,学筝的人数还会比现在多几倍。未来古筝教育市场,发展速度还会更加迅猛。除正规艺术学校、民办艺术学校外,诸如各种少年宫、老年活动站、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站等等。在不久的将来,学筝的人数将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所以需要更多古筝教育的师资来从事这项事业。

我国的古筝艺术,远在古代已传至海外,并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开花,有的已发展成为自己国家的主要民族乐器。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除各国华裔外,一些欧、美、澳、日等非华裔的学者、学生也来我国研究和学习古筝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考虑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应该具有世界的宏观观念。今天的古筝艺术,应该以一个新的风貌迎接挑战,在保持已有的传统演奏技巧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西洋键盘乐器钢琴的弹奏特点,尤其是扫摇技法及双手和弦音程的演奏更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使古筝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树立更好的形象。我们的出访演奏和讲学,既要介绍华夏文化,也可用古筝来表现异国风情,要逐渐地使古筝成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才会有更广阔的前途和更大的发展。相信经过几代筝人的不断努力,一定能让古筝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开得更鲜艳、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蒋萍.古筝演奏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19~67.

[2]罗九香传谱,史元编.汉乐筝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88~105.

[3]黄好吟.六十八板筝曲研究[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97.16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