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培训方案范例6篇

古筝培训方案

古筝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古筝 专业教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东方钢琴”美誉的古筝艺术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如今,古筝不仅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门大众文化艺术,而且从民间走进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

1.古筝专业教育的规模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除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外,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古筝专业,除本科教育外,还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出色的本科生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道路,这便使得古筝硕士研究生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加强筝乐的理论研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全面发展。

2.古筝专业的技巧训练

20世纪末,古筝的演奏技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单手(右手)弹奏、以韵(左手)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是以重视学生表演技艺发展为主,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曲应运而生。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王蔚的《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等。通过各种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手复调练习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流畅性、技巧性。如今,练习曲已成为保障古筝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新创作的筝曲为古筝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类新作品可分为三类:移植外来乐曲,如《霍拉舞曲》《肖邦练习曲》等;非传统五声性调式的作品,如《幻想曲》《莲花谣》等;各具特色的古筝协奏曲,如《临安遗恨》《望秦川》等。从以上新作不难看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西方作曲技巧、美学观点及听觉习惯的影响,致使筝乐内容快速发生变异。正因为有了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进一步促使中国古筝创作迈向双轨道路的发展。

4.古筝专业高等教育人才辈出

从李萌、王中山、林玲等杰出的演奏家开始到袁莎、吉炜、邱霁等青年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古筝专业课的学习。回顾近些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的比赛,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选手的技术技巧出色,音乐表现力强,并且年龄小、形象好。此外,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专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筝界的新生力量,如任洁、宋心馨、苏畅等。

5.古筝的乐器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7年,多声弦制古筝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质量总监李素芳共同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和乐器改革家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结晶。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转调筝和70年代的蝶式筝不同,多声筝不是为解决转调而研制的,其可以通过换弦和调弦来完成弦制的变换,将曲中的定弦调换成半音阶、微分音、同音等,能够满足乐曲中复杂调性的变化。对古筝专业教学而言,多声筝既可以演奏传统筝曲,也可以演奏现代派及日本、韩国等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大限度扩充了专业教学的曲目量。

二、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存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发展,轻视筝学理论的学习

从整体看,年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修养较低、民间音乐底蕴不足、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不强等现象。古筝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地民间筝乐的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河南板头筝曲源于当地合奏的板头曲,客家筝乐同样也受到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大部分筝乐是吸收和借鉴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其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地方性音乐。因此,传统筝曲及理论的学习应作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重心。

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追求创新,会使古筝远离传统、曲高和寡,最终会像“雅乐”一样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之外,都已增开了古筝的重奏、合奏课,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创作曲目的训练,传统曲目及传统的组合形式则较少出现,远远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合奏音乐认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在继承传统、保留风格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传统乐谱(工尺谱、二四谱)、古筝艺术“美学”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总之,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古筝专业课的教学应以丰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底蕴,以演奏技巧为核心,以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为依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筝师”,而非“筝匠”。

2.古筝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现象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都是乐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由回课和布置新曲构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筝作为华夏旧器,以五声音阶为定弦方式,“以韵补声”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筝曲的教学中,“韵”是最难掌握的,是古筝演奏的最高审美境界。不同地域流派、不同传承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从内心听觉的形成入手,通过大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先在心中储存起来。演奏时能及时校正音高、时值和“韵”等方面的错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最好通过田野采风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特征。

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科学演奏法教学的缺失,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完善,使得学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技法来演奏陌生旋律。古筝教育家赵曼琴认为,对快速旋律的视奏问题、音准失衡问题、音乐处理的随意性问题是影响古筝进入乐队的三大障碍。错误的演奏方法、错误的音高概念、缺少音乐处理的逻辑性,这些隐藏在古筝艺术繁荣背后的“危机”,越发引人深思。

4.高校古筝专业教育有“千人一面”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的培养不足

在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选手过分追求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夸大与所奏的音乐不相符,虽演奏速度快,但韵味不足。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提出:“没有一个身体动作需要任何艺术形式。它们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似乎经过排练,很自觉,又拘泥于形式,我们就会强烈地怀疑,情感的表达没有真实感――此人仅仅是‘把那些动作做完’而已。”①事实上,古筝演奏的过程是主体“创美”“立美”的过程,要身心合一地表现音乐,而非刻意地修饰。第一要做到音色美、韵律美;第二要求意境美、形象美;第三才注重仪态美。音乐来自于情感,而情感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导致个性化的表现。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在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个性的张扬。同样,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演奏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改善方法

1.提倡科学性

“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之光。这两方面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和真理。所以,音乐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作为以音乐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科学性就更为突出了。”②对于已成为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和掌握古筝科学的演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讲解正确的弹奏方法,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借鉴声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分析弹奏方法的科学性。古筝演奏中,手形、弹弦点、发力点、肌肉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例如,在最基本的演奏姿势中,当肩、上臂、肘、前臂、手腕等都保持正确的演奏状态后,手的重心位置应在食指掌指关节偏桡侧一些,食指的掌指关节在最高位置。弹奏时,使重心偏高一些,其他部位偏低一些。如果演奏方法不当,不但技术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肌肉受损。

高校古筝专业课教学设置也要注重科学性。一二年级打基础,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演奏方法。三四年级加强技巧,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他们的练琴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演奏仅形似而非神似,无法准确诠释出乐曲的神韵。由于长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会出现选题范围狭窄、引用转述成分过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古筝专业课的教学,不单纯是演奏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专业学习古筝演奏的大学生而言,入校前都有一定的演奏技能,有的还是“童子功”,但缺乏有关古筝演奏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就很难提高。因此,只单纯重视技术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授乐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将乐曲结构、音阶、调式、风格流派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介绍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技术为乐曲的内容风格服务,艺与技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立足规范性

1961年,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汇集各方专家,编订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指法符号。随着古筝艺术教育逐步兴起,大量优秀筝乐作品不断出现,演奏手法多样化,应运产生新的指法演奏符号。此外,由于早期筝曲多数为各地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民间小曲、牌子曲,同一乐曲不同人传谱,曲调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指法演奏符号的统一和乐谱版本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注重规范性。

近些年,筝曲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在定弦上,已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习惯,精巧采用人工调式。和声应用上,由传统和声向色彩和声转变,纵合化和弦、音块式和弦、叠置和弦的出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在现代作品的传授中,对指序、弦序、转调、离调及新的演奏技法等应加强规范性。

4.强化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对古筝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指法训练、音阶训练、练习曲及乐曲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并将技巧与音乐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特殊技法,逐步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同时要具备伴奏能力,适应重奏、合奏、协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主,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建设。

为完成这一目标,除采用原有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授课外,还应开设古筝重奏、合奏、伴奏等集体课程,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演奏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筝歌弹唱为主,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筝乐艺术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明清以来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另一种是作为伴奏乐器依附在各地丰富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因此,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特征等理论知识融入演奏,加强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古筝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养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演奏技术传授和文化修养灌输相结合,学练演奏技术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相结合。技术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音乐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专业教材,规范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筝学理论。

(注:本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号:2014156 )

注释:

①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5.

参考文献:

[1]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闫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古筝培训方案范文2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古筝培训方案范文3

论文摘 要:该文通过对古筝源流及古筝文化的阐述,分析探讨古筝的定位与前景,提出古筝在定位于“国琴”的基础上,应该受到更高度的重视,使之得到普及和发展。

1.古筝源流

古筝也叫“秦筝”,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这里,我们先对古筝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顾。

1.1筝名的由来

关于筝的源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分瑟为筝说。据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其二,筝筑同源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其三,蒙恬造筝说。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产生的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1.2筝的主要流派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最为著名的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江浙筝五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2.古筝文化

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无论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概莫能外。但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受得到的。古筝艺术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筝曲是古朴典雅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过其如歌般流动的音乐织体,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

2.1筝乐的社会功能

筝乐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民间娱乐。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5.文人的自娱自乐。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7.秦楼馆舍。筝乐更多的是职业艺妓表演,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8.国际友好交流。筝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国外,包括日本、朝鲜和东南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如人的悲喜、忧伤、欢快等各种情绪,自然界种种情景,社会生活场景等。古筝弹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韵味更能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审美观。

2.2筝乐的审美功能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特别是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筝乐进行歌咏。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参、张九龄、白居易、韩愈、卢纶、李商隐、欧阳修、晏殊、坡等。

古代文人中筝弹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还有晋代的谢尚、何承天;南朝梁时的陆太喜、北魏的北齐间的李元忠、孙世元;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也弹得一手好筝,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欢心。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弹筝者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这说明,古筝是雅俗共赏乐器,是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文化的见证。

3.几点思考

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它曾辉煌过,被誉为“民族乐器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却逐渐衰败下来,到建国前夕,全国弹筝的人,或者说造诣较高的筝家,已经很少,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建国后,音乐学院把民间古筝艺术家请到了大学讲台,培养了新一代的筝家,为古筝艺术注入了活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筝的普及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1定位分析

我们将古筝定位为“国琴”,因为民乐即是“国乐”,代表着“国魂”,纵观民族乐器,惟有古筝具备条件,因为古筝能够独立演奏大型的、复杂的乐曲,其音色和艺术感染力,都可以和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许多筝家正在通过举办高层论坛,专家论证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敦请有关部门对“古筝——国琴”进行命名和认定。同时也将通过网络投票等形式,让全世界都领略中国“国琴”的魅力,让筝声响遍全球。

据行内的有关资料显示,在艺术培训行业中,学古筝的人数仅次于学钢琴的人数,这就是因为古筝不但易学,而且音色好听,如行云流水,古典优雅;陶冶性情之余,又可借弹筝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青少年学古筝有100多万人。古筝是一件入门非常容易的乐器,初学者就能够弹奏好听的乐曲,十分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而且学成也比较快。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筝的普及完全可以像外国人从小普及钢琴和小提琴一样,而且古筝要易学得多。

民乐演奏家孙以诚说,“相对于西洋乐器而言,民乐乐器的门槛低,购置费用和学费相对便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的确,古筝的价格从几百至3000元左右,比钢琴等乐器都要低廉,是一般中国家庭收水平完全可以承受的。摆在家庭或休闲场所的厅堂中,其古朴、雅致平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彰显主人的艺术品味。

3.2前景预测

百万学筝大军带来的是师资的严重不足,由于师资短缺,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的古筝人群的增长,否则,学筝的人数还会比现在多几倍。未来古筝教育市场,发展速度还会更加迅猛。除正规艺术学校、民办艺术学校外,诸如各种少年宫、老年活动站、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站等等。在不久的将来,学筝的人数将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所以需要更多古筝教育的师资来从事这项事业。

我国的古筝艺术,远在古代已传至海外,并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开花,有的已发展成为自己国家的主要民族乐器。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除各国华裔外,一些欧、美、澳、日等非华裔的学者、学生也来我国研究和学习古筝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考虑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应该具有世界的宏观观念。今天的古筝艺术,应该以一个新的风貌迎接挑战,在保持已有的传统演奏技巧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西洋键盘乐器钢琴的弹奏特点,尤其是扫摇技法及双手和弦音程的演奏更加丰富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使古筝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树立更好的形象。我们的出访演奏和讲学,既要介绍华夏文化,也可用古筝来表现异国风情,要逐渐地使古筝成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才会有更广阔的前途和更大的发展。相信经过几代筝人的不断努力,一定能让古筝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开得更鲜艳、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蒋萍.古筝演奏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19~67.

[2]罗九香传谱,史元编.汉乐筝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88~105.

[3]黄好吟.六十八板筝曲研究[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97.168~381.

古筝培训方案范文4

关键词:古筝教学 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筝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高雅大气,被誉为“东方钢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学校自2011年以来开设的古筝校本课程,并添置的50架古筝用于教学。本文试就初中学校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古筝课程实施三年多,我们针对学生实际编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筝教程――《古筝入门教程》、《古筝进阶教程》。组建成立了学校古筝艺术室,学生课余时间也能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与市县文化艺术馆、演艺中心等馆所共建活动,争取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参加演出等活动。学校每年艺术节和元旦文艺晚会,都有古筝演奏节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每个学年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优秀成绩或演出表现反馈给家长,记录到成长档案。古筝课程的实施,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演奏技巧以及教学能力。

古筝,以其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演奏,造就其神奇的魅力,赢得众多知音的赞赏。在学校开设古筝课程,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古筝培训方案范文5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音色甜润、优美: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雅致,低音浑厚深沉,是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随着 古筝艺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人们学习古筝的热情越来越高,学筝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对促进古筝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众多学筝人数中幼儿占的比例是最多的,也是最难教的。这是因为幼儿年龄偏小,他们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一开始,学生由于新奇、有趣,所以个个都很有兴趣,都想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学古筝原来很难,就不想学了,学习积极性也逐渐下降。我该怎么办呢?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会这么短暂?

二、基本设想: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查询资料,我构建了“快乐学筝”教学形式,在学筝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减少幼儿认知负荷、多余刺激,使幼儿把注意力直接集中指向对基本指法与传统乐曲的变化规律的掌握上,以便较快地摆脱学习情境造成的紧张,在轻松、愉快地参与过程中,激起幼儿对具有相对难度的古筝的学习兴趣。

三、基本做法:

第一步——我想学

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它往往能够决定着人们今后对它的看法。当幼儿第一次接触到琳琅满目的乐器时,他们对每一件乐器都充满着好奇,都很感兴趣,很想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古筝上来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硬件设施,让孩子从心里喜欢古筝,从心里想学古筝。如:用录音机播放一些较为优美、动听的古筝曲来吸引孩子;用VCD播放儿童表演古筝的节目;用电视播放孩子最喜欢的《还珠格格》中紫薇弹奏古筝时的情节等等。当孩子听到、看到这些时,就对古筝产生了很好的第一印象。特别是看到《还珠格格》里的紫薇弹琴的这一幕,很是让孩子羡慕、喜欢。这时,幼儿就会产生了自己也要像紫薇一样边弹边唱的想法,古筝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对象。

第二步——快乐学

幼儿对古筝的兴趣往往会随着幼儿对古筝的新鲜度和学筝的难易程度的改变而改变。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教育他们的,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感到学习古筝是快乐的。

1、 形象的语言,让孩子快乐。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年龄偏小,他们的形象记忆要远远胜过于抽象记忆。所以在幼儿古筝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那些枯燥的语言、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孩子喜欢听的、形象的、具体的语言,以此创设愉快、轻松的环境。例如在教弹筝手型的这一方面,我是这样告诉孩子的:我们的小手像一座弯弯的桥,我们知道桥是很平滑的,而且桥面上不能有漏洞,要不然汽车和行人就要掉下去的。那么在幼儿练习的过程当中,我就可以这样说:小心,汽车要掉下去了,来提醒手指不要张开;哇!这座桥高低不平好难开呀,来提醒手指的关节突出来了,不够圆滑、不够放松等等。这样孩子就不会从老师口中听到:“这样不对,这是错的”等字眼,也会觉得学古筝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这样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2、获得成就,让孩子快乐。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也可以说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在幼儿早期,成就动机已开始萌芽,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孩子。

(1)、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断获得由习得、掌握弹奏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所带来的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将潜在的动机力量转化为对古筝学习的长期兴趣,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例如:在教学中,老师挑一些幼儿熟悉的、优美的乐曲,学习前说:上次我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学会了一首动听的曲子,今天我们还要用那些知识去学另一首更好听的曲子,你想学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在幼儿早期,他们对教师特别崇敬,许多幼儿学筝可能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有时教师的表扬和物质上的鼓励,也能让孩子在学习古筝中感到快乐。因此,在幼儿的古筝教学中,教师对学筝的幼儿要注意多用表扬或肯定的态度进行教学,同时要减少和尽量避免用训斥或否定的态度来教学,给予幼儿情绪最大程度上的满足, 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学生喜欢的小贴饰,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3)、幼儿具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众人眼中成为焦点。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多一些上台表演的机会。当学生在台上表演完时,听到台下观众给予的掌声,会让孩子拥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这时,孩子会感到他是最棒的,会很快乐,在以后的学筝过程中学生也不会觉得很苦。

第三步——共同学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很严肃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不敢与教师交流,即使有了问题,他们也不敢提出来。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所转化,必须从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教师平时应多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在开心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他伤心的时候,尽量和他沟通,帮他排忧解难。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上课之余,多和学生谈谈他们喜欢的话题,慢慢得让学生喜欢你,把你当成一名好朋友。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勇敢的向你提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师生共学互进的效果。

总之,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接受这一乐器。作为教师,应培养幼儿对弹筝过程的直接兴趣。通过实施了这一套“快乐学习”的方案,以后每次学琴,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进步也很大,再也没有不想学的念头了。学生都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古筝。把"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想学"。

古筝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院;历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11

执笔者简介:魏汉萍(1959~),女,武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附属音乐小学校长,副教授;潘经城(1969~),男,武汉音乐学院高级讲师,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彭 松(1972~),男,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讲师,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教务办公室主任(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23

一、“中南音专”附中的建立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当年9月组建了中南音乐专科学校,首届校领导程云、林路、巫一舟等同志一致认为:要办好音专,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生源。校党委决定:向上级机关和文化部申请,提出了开办附中的想法,中共中央人字1954年9月27号文件批示同意建校,10月9日,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程云校长宣布中南音专附属中等学校成立。

(一)附中建立初期机构设置(1954—1957年)

中南音专附中最初属音乐系领导,设校长、副校长各一人,教导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一人,秘书一人,办事人两人,负责附中教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全部由专科本部的教师兼任。

政治文化课教学小组一个,其中教师三人。

人事、财务、后勤、图书等工作由专科学校各部管理或提供服务。

(二)附中建立初期的课程设置

建校初期,领导曾明确指出,学生要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应该加强文科知识技能的培养,附中第一个教学计划反映学校领导的这一理念。

教学计划中规定,文化课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俄语、体育。专业课开设的课程有:1、专业共同课含基本乐科、唱歌、合唱、民间音乐、音乐常识等。2、专业小课含声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大管、法国号、拉管、二胡、扬琴、琵琶等。

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大约按60%与40%比例分配。

(三)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管理力度,建章立制、促进发展

建校初期,附中先后委派钢琴专业的柯央、区晓、徐厚雄等教师一起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跟随苏联专家、波兰专家学习;1956年东德专家罗兰.施耐德尔来校讲学,中南音专副校长巫一舟同志精心组织,给专家安排了专业个别课和每周两次集体公开课,让钢琴教师都有机会观摩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钢琴教研组还根据大家的学习记录,将其讲课概要编成“罗兰语录”,专家宝贵的教学经验得以保存。

图1 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铜牌.

随着附中学生人数的增加,管理规范化、教学正规化问题日益突出。经音专校务会研究决定,附中建立在校长主持下的校务会,会议成员由校长、教导主任及党团工会负责人组成,在开学之初和学期结束时各召开一次,如有必要可由校长临时召集。为了提高效率,明确职责,这一时期制定了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室主任、班主任工作职责。在教学问题上强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对各专业的学生要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规范化的基本功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按学校的奖励制度给予鼓励。

(四)试办业余小学班

为培养附中的后备生源,钢琴教研室的教师柯央主动与相邻的实验小学联系,让他们组织有音乐爱好的低年级学生20人左右,在他们业余的时间里来附中,由专业教师义务给他们上钢琴课,这批音乐爱好者中有不少如愿考入附中并成为优秀生。

通过全体教职工一系列的努力,建校之初的几届学生绝大多数都以优良的成绩考取大学,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其中不少人成为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

二、快速发展的湖北艺术学院附中

1958年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文件,根据规定全国教育系统开展了教育大革命,中南音专进行了调整、合并,成立湖北艺术学院,原中南音专附中与原武汉艺术师范学院附中合并成为湖北艺术学院附中。1959年秋,为了适应“”和教育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附中从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分离出来,在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附中机构设置的完善(1958—1966年)

随着中南音专附中第一个招生周期的完成,在校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学行政机构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和完善。

1、中南音专附中设校长、副校长各一人。

2、教务处:教导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一人,副主任一人,秘书一人,下设教务股,共四人(其中两人管理教务,两人管理学生及团的工作)。

3、校务办公室:正副主任各一人,还有科员、人事、办事员。下设财务股、事务股有工作人员十多人。

4、医务所有医生护士各1人。

5、教材刻写、图书室的科员、办事员共3人。

6、乐器修管理2人。

7、教研室建立与完善。成立了文化课、基本乐科、钢琴、管弦、民族器乐、声乐、舞蹈等教研室,拥有将近20个专业,附中教学一线师资人员达到47人。

以上涉及到后勤工作的人员,一般都与音专本部有关单位一起办公,但这些员工的编制在附中。

图2 中南音专附中历史照片(1954年)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与完善

教研室是基层教学单位,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加强教研室的领导力量,规范、完善教研室工作,特请教导主任兼管文化课教研室;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和参加教研室的各种会议,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1、专业教研室的建制定为“科级”,各教研室的教师人数均成倍增长,师资力量明显增强。

2、文化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微调,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一门化学课,生物课要求讲授人体生理卫生课的内容,使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更趋全面、合理。

3、建立舞蹈教研室。1959年学院新建舞蹈科,并将舞蹈科划归附中兼管。

4、充实民乐、管乐、声乐教研室。1958年以前民乐教研室只有二胡、扬琴专业,此时又增加了琵琶、竹笛、笙、唢呐、打击乐等专业,管乐、声乐过去没有自己的专任教师,这一时期专业教师队伍得到充实,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稳步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成绩斐然

1961年至1966年前夕,是湖艺附中教学工作有序,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成绩显著的一个时期。

1、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清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输送合格的、高质量的后备生,同时也为省、市、县文艺团体输送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中等艺术人才。

2、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要求做好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教学计划。(2)学期之初领导作报告提要求,学期结束时作报告总结经验教训。(3)每周召开行政教学联席会议(校长主持,副校长、书记、办公室主任、干部、班主任参加),汇报研讨和布置工作。(4)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认真制定所授学科、个别课的教学进度计划及教案,领导可以随时抽查。(5)每学期举行期中、期末两次专业考试。考试时间约为一周,专业观摩考试时,要求领导、干部、教师到场,了解教学工作情况,专业观摩考试后,老师们要针对学生考试情况发表观感和提出问题,好的经验及时肯定,存在的问题大家分析讨论,帮助解决。(6)制定领导和干部听课制度。量化党政领导和办公室主任、干部听课任务,每周最少有2 -4节,如有需要领导干部要有的放矢的听课,帮助师生改进教学。

3、重视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将学生的分为三类,成绩优良,天赋好的学生为一类;情况一般,成绩中等者为二类;成绩较差,学习有困难者为三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措施,附中提出教学工作重点是抓两头,强化培优出人才。对一类学生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三类学生给予关心,让其感受到爱心和温暖,找出原因,增强信心。经过努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三类学生的状况得到改变。

图3 中南音专附中首届毕业生音乐会

4、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音乐会。在学校的要求下,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专业的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周末音乐会的演出。在领导的动员下,附中青年教师也举办了一些音乐会,如黄庆云、翁克忠二人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姜德顺、刘炎、翁克忠等4人举办的男声合唱音乐会等。由于师生重视,音乐会演出活动频繁,学校出现了学术风气浓郁好局面。

5、附中积极响应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1963年全国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活动,除了为公共场所做清洁、大扫除外,附中学生结合学习创作和演出,进行宣传,还录制了一些唱片,如湖北小曲《风雪探亲人》、女声小组唱《三春柳开花》、《学雷锋》等等,在电台广播和演出过程中,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6、开展向民族民间学习,向“乌兰牧骑”学习。音乐艺术民族化的道路如何走,是建国后艺术界一直在讨论和争议的问题,1963年至1964年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受人民群众欢迎“乌兰牧骑”演出队。附中领导深受启发,响应中央的号召,也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抓规范化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又抓民族化,要求学生向“乌兰牧骑”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学实验研究。具体措施如号召各专业教师要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编写富有民族性、思想感情和内容健康的教材;从湖北沙市请来民间艺人给学生上湖北小曲课;附中民乐小合奏经常排练演出“紫竹调”、“京调”、 “几内亚舞曲”等节目;学生们经常表演 “板车号子” 、舞蹈“洗衣歌”、湖南花鼓戏“补锅”、“打铜锣”、湖北小曲“学雷锋”、楚剧“双教子”等等很受群众的欢迎。

图4 德国圆号专家路德维希讲学

三、动荡中的湖北艺术学院附中

1966年开始,附中的教学活动基本停顿,老师们被下放到农村地区和五七干校。1970年6月宣布撤销湖北艺术学院及其附中,学校的校址被武汉军区文工团占用。

1972年在军宣队领导下,大学招收工农兵学生,附中(此时附中被称 “附中部”)招收了六年制音乐和舞蹈专业,各两个班共115名学生,这一阶段虽然已复课,但革命仍是学校的主要活动,每年教师和干部轮流到农场参加半年的生产劳动。

从1972年复课到1977年夏,军宣队虽任命一些干部、教师担任附中的领导,但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机构设置不全,学校教学工作开展非常困难。

1、许多教材被称为“封、资、修”,已禁止使用,教材内容单一,选材范围狭窄。

2、各项政治运动不断,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干扰。如“学习朝农”、“批林批孔”、“反复辟”等等政治运动。

3、特殊时期特别强调开门办学这种形式,要求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放在农村,附中开门办学的地点选在湖北新洲的绿化、徐古、桃花村;黄彼的城关、王家河、长堰;以及湖北的大冶、蒲纺、十堰等地。开门办学是以排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演出及辅导“四结合”。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教师们仍要求学生们在完成排练后坚持基本功的训练,安排学生每天早上练琴,上好专业课,舞蹈学生则以稻场为课堂练毯子功。

这一批学生的学习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其中也有不少人学生得到升学、深造的机会,成为文艺团体骨干、学者、高等院校的教授。

四、改革春风沐浴下“武音”附中

1978年1月,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恢复湖北艺术学院的校名,仍为美术、音乐两大系,学院大力整顿教学秩序,迅速回归到以教学为主正确轨道。1984年邓小平指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调整和重组的春风下,领导班子顺势而为,提出了湖北艺术学院分为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思路,1985年5月武汉音乐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经过两次大变动后,附中的机构设置逐步恢复并入正轨,以适应新教育形势。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国人共识,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在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附中建设成办学条件较好、质量水平较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走在同类学校前列的中等音乐学校”的发展目标。

图5 美国小提琴家葛瑞格讲学

(一)新时期的附中机构设置情况(1978年至今)

1、湖北艺术学院附中设校长、党总书记各一人,副校长、副书记一至三人。

2、校办公室主任一人。

3、教务办公室于1997年从校办中分离出来,现有主任一人,工作人员一至三人。

4、教导办公室主任一人,班主任若干。

5、各教研室情况。文化课教研室、管弦教研室、民族器乐教研室在进入附中发展的新时期后得以恢复。师资不足的部分采取利用学院的师资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来解决。

钢琴教研室于2008年成立,教研室主任1人,教师若干。

室内乐教研室于2012年成立,教研室主任一人。

基本乐科没有恢复,乐理、视唱、音乐欣赏等课程由作曲系教师承担。

6、财务、人事、后勤都由学院统一管理和安排。

(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历届领导采取的主要措施

1.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办学目标

附中全体教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求发展,依托武汉音乐学院的办学优势,把学校建成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现代化的综合性职业艺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利用自身教育潜能的优势,借鉴国内外艺术名校的办学经验,明确提出了“立一等品牌、树一流专业、创一生事业”的办学理念。坚持品德教育和业务教学相结合,开展教风学风建设,全面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并积极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把附中建设成为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的优秀后备生生源基地。

2.获批省级、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教育部教职成司函[2003]33号文件《关于开展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认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武汉音乐学院院党委的部署和直接领导下,附中展开了省级和部级重点学校评估工作。

由学院副院长胡志平任领导小组组长、学院副院长(时任附中校长高雁)为副组长。成立了附中的评估工作办公室,下设评估小组。各部门制定了迎评自查、自改、自建实施方案。在评估工作中,附中深入动员,统一认识,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提出“借评估的东风,按评估的要求,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巩固提高。以评估促教育教学,以评估促改革发展,使学校管理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目标。不断优化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下大力气构建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展示了附中近年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举措和取得的办学成果和社会效益等。并以自身的特色、较高的教学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中等艺术教育中起良好示范作用。

经过教职工的共同努力,2008年获批“湖北省级和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监督和教学管理

附中党总支多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等,明确了文艺工作者和艺术职业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为:爱国、为民、崇德、尚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继续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落实教学过程,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图6 2008年钢琴家朗朗与附中学生合影

(1)狠抓教学管理,落实教学监督。为配合学院教务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强化对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监督和指导,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加强附中专业课、专业共同课和文化课教学的授课质量,自2007年至今,附中坚持领导“听课查课量化制度”,通过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对每周的各类课程和学生练琴纪律情况进行监控。核定听课数量为:校领导每学期2—3次、部门主任每学期听课4—5次、班主任每周每班听课1—3次,填写听课记录和评议后交教务办公室整理备案,教务办公室主任对听课查课情况整理总结并备案。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附中党总支和各支部、教研室积极组织各类学习、讨论,并通过对青年教师访谈以及教研室活动,加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推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勤于思考、积极创新,促进学风建设,提高教风和学风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文化课教学改革。

A、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我校与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签订协议,以“文化课委托管理”的形式接受其管理(文化课教学、教学评估、教考分离、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文化课教学管理链,武昌教培中心定期安排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在职和外聘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并通过不定期的专家听课、评课和指导,对附中文化课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激发教师的教研业务素质的提高与潜力的发挥。

B、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深入进行调研。近年来,多次组织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调研小组,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以及武汉市相关中学的艺术班等进行了调研,并结合我校文化课教学模式,拟定适合于我校的文化课教学发展方向,提出文化课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的改革方案。

C、招聘全职文化课教师,为文化课教师队伍 “添砖加瓦”。2011年下半年,院人事处、教务处和附中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全职文化课教师招聘。经过个人资质审定、笔试(包括现场教案编写和综合知识测试)、现场测试等程序,招聘了4名文化课教师。他们以丰富的授课知识、严谨的教学作风和对学生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4)附中主办各种赛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2003年附中举办首届天天艺术杯器乐比赛,2005年附中举办第二届天天艺术杯器乐比赛;2010年武汉音乐学院附中附小首届器乐(钢琴)比赛,2012年附中附小第二届民乐(二胡)比赛 。

图7 附中艺术团赴波兰演出

附中对器乐比赛作了积极全面宣传,专业学生踊跃报名,精心准备,比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附中专业学习,对附中学风建设也是有力的推动。

(5)附中成立“82成长交流基金”。“82成长交流基金”由武汉音乐学院附中1982级校友、同学会会长何粹先生代表82级同学于2008年11月28日捐赠设立。本基金会承办期定为十年,每年收捐赠金额为5万元,总基金共计 50 万元。基金将用于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优秀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参赛等各项活动,旨在激发附中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培养优秀音乐专业人才,推进我校专业建设和发展。

(6)修订各专业教学大纲适应新的教学形势。2006年12月,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召开了“新修教学大纲暨专业教学经验交流会”。我院领导及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附中的专家学者共济一堂,商讨附中新修教学大纲,交流“一对二”专业教学的经验,促进附中专业教学再上新台阶。与会专家、教授们一致认为七十年代制订的教学大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新修教学大纲会议的目的在于通过与会的专家学者研讨,制定一部科学的、合理的新修教学大纲。各专家、学者按专业分成钢琴组、管乐组、弦乐组及民乐组进行讨论并科学地、系统地分析了教学情况,对旧教学大纲提出了修改意见,2007年附中新修订教学大纲定稿并装订成书发放给各教研室。

教学大纲的修订有力推进了附中教学活动规范化、科学化的进程。

(7)清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加强制度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为使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院还专门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写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中,随着附中外部环境和政策依据的变化,有些规章制度明显不能满足时效性的要求,亟待修订;有的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有的又过于具体,缺乏指导性,制度建设应该考虑覆盖全面,不能留有空缺,学院在某些重要工作方面制度建设仍存在一定缺失,也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工作依据。综上,附中在2009年全面清理现有制度。该项工作的开展后,新制订有关规章制度13个,修订有关规章制度7个。

通过此项工作,提高附中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水平。

(三)重大艺术实践活动

(1)1990年12月25日,附中艺术团赴澳门参加中萄圣诞音乐会,演出圆满成功,获得一致好评,附中艺术团出色完成首次出境演出任务。

(2)1999年8月附中艺术团赴波兰参加比德哥什国际艺术节,荣获艺术节金奖。

(3)2007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楚韵芳菲”附中师生专场音乐会在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播出。这场音乐会共有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十二个节目。其中绝大部分曲目由我院老师创作。通过此次活动提高我院附中师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演奏技能及积累了艺术经验,从而达到扩大了我院对外办学影响,同时也能展示我院民乐学科的综合实力,推动我院民乐学科的发展。

(4)由楚俊副教授、我校客席教授楚德新创编的土家打溜子《鸡婆生蛋》节目荣获文化部、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成果奖”。 2007年8月《鸡婆生蛋》节目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九大音乐学院附中节目集粹”,受到音乐界同行一致好评,音乐频道多次滚动播出。

(5)2007年4月,高雁老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北京为《风华国乐》栏目录制了《妹娃河》(高雁曲)、《清江放排》(丁伯苓曲)两个节目。这两首乐曲均为我院教师创作,展示了我院民乐学科的演奏及创作水平,对宣传扩大我院的知名度,推进民乐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6)2008年11月附中学生音乐舞蹈晚会演出成功,给部级重点职业学校(艺术类)的评估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得到一致好评。

(7)2009年4月11日,附中荣获省级、部级重点职业学校(艺术类)授牌仪式暨汇报音乐舞蹈晚会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8)附中学生赴珠海市前山中学教学交流演出圆满成功。

应珠海市前山中学的热情邀请,2010年4月23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11名学生,在院党委副书记傅洪涛、附中党总支书记戴转运、校长魏汉萍的带领下前往珠海,与珠海前山中学同学联袂参加了24日晚在该市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校园之声”演出活动。

(9)为积极响应配合学院“教学质量月”活动,2012年6月由附中主办的教师专场音乐会。党委书记杨锋、院长彭志敏等领导在音乐会结束后同演出教师们留影。

(10)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导,《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携手《湖南都市报》、《江西都市报》,9月23日将在洪山体育馆联合举办“中三角名歌大型演唱会”,附中舞蹈学生参加演出活动。

图8 附中师生学习“打溜子”

(11)2012年10月附中主办,教务处、管弦系协办的“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教研室·弦乐学科建设项目”、“武汉音乐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小提琴二重奏教学研究及教学曲目汇编”——小提琴二重奏专场音乐会在编钟音乐厅成功举办。

(12)附中在2013年创立“附华秋韵”艺术实践品牌,主要演出活动有“附华秋韵”—附中举办民乐教师专场音乐会;“附华秋韵”—附中举办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附华秋韵”第二届器乐比赛。

(13)附中多年坚持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举办的巴洛克室内乐艺术节。

图9 附中学生音乐舞蹈晚会

(14)来我校进行讲学活动的专家有:1990年附中邀请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小提琴专家李自立来我校讲学;邀请小号专家计瑞凯来我校讲学;邀请扬琴专家杜喜礼来我校讲学。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专家曹敏教授来我校讲学。2005年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二胡专家严洁敏、赵戈来我校讲学。2005年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家王中山教授、扬琴专家许学东教授来我校讲学。2005年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专家沈诚、杨靖、赵戈、严洁敏、杨琳、张强一行六人来我校讲学。2006年钢琴演奏家沈文裕来附中讲学。2007年瑞士长笛专家马里奥来我校讲学。2007年台湾长笛演奏家林薏慧来我校讲学。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毛翔宇教授来我院举行了大师班活动。2008年中国音乐学院竹笛专家张维良教授来校讲学。2008年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家王中山教授来我校讲学。2009年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专家俞明青来我校讲学。2009年5月附中与院管弦系共同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王泓、童卫东两位小提琴教授来我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专业讲学。2010年3月英国伯明翰音乐学院特聘钢琴大师、国际钢琴演奏家、录音师、访问学者—— 玛格丽特·芬格赫特女士应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的邀请,在附中举行了大师班交流活动。2010年4月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教授来到附小五年级教室,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学生们的精彩表演,并与学生们合影留念。2010年6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著名琵琶演奏家陈音先生在附小演奏厅进行专家讲学活动。2010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毛翔宇教授来我院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大师班活动。2011年4月邀请德国圆号专家路德维希.拉斯特先生来我校举办大师课。2011年上海音乐学院长笛专家何声奇副教授来我校讲学。2011年中央民族乐团琵琶专家吴玉霞来我校讲学。2012年美国小提琴专家葛瑞格来我校讲学。2012年中国音乐学院小提琴专家金辉教授来我校讲学。2012年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家孙维熙教授、李晖副教授来我校讲学。2013年香港演艺学院大提琴专家王磊副教授来我校讲学。

(四)主要的科研成果

高雁教授出版了个人古筝音乐电视专辑《高山流水》、《阿拉木·古丽巴拉》、《嗺咚嗺》、《妹娃河》和《清江放排》。 著有《中国古筝演奏基础教程》、《古筝学习问与答》、《中国筝曲集粹》(上下册)、《古筝趣味练习曲》等;出版有古筝、二胡专辑《浓情雅乐》、古筝教学VCD:《中国古筝演奏基础教程》(上、下集);撰写《论20世纪中、后期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古筝演奏技法之渐变规律研究》、《筝曲弹奏四要素》、《借“和”之意言筝》、《古筝演奏之“弦与指合”》等论文。

魏汉萍副教授的院级科研项目有《“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文化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道教与舞蹈》。

章滨副教授在部级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有关长笛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小方面》、《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二)——西方管乐器系列研究之五》、《论长笛演奏的几个“小”问题》等论文。译著有《剑桥音乐丛书——单簧管》。

楚俊副教授在部级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论二胡演奏主体运动知觉的特点与作用》、《论二胡演奏中的主体运动知觉》、《论二胡演奏主体运动知觉的培养》等论文。专著有《土家族打溜子艺术新论》(合作),获奖论文有《2010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论坛—琴思弦韵》。

吴曼副教授在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论莫谢莱斯钢琴练习曲的触键特色》、《论莫谢莱斯练习曲的节拍、节奏、速度、谐板和力度特征》等论文。

陈湘副教授在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谈琵琶轮指的技术及审美之复合教学》、《琵琶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克服》等论文。院级科研项目有《民族室内乐重奏及演奏》。

龙曼副教授在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大提琴教学中在手指力与灵敏度的训练》、《弦乐四重奏中的几个问题》、《浅析哈恰图良的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等论文。

图10 附中学生音乐舞蹈晚会

尹璐讲师在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许守诚订谱的潮州筝曲谱面研究》、《潮州筝曲若干问题之探讨》等论文。院级科研项目有《民族室内乐重奏课程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古筝主科教学曲目清理汇编与研究》;省级科研项目有《专业音乐院校传统古筝曲目的创新研究》。专辑有《尹璐古筝音乐会》。

胡彤彤助教院级科研项目有《古筝主科教学曲目清理汇编与研究》、省级科研项目有《专业音乐院校传统古筝曲目的创新研究》。专辑有《陆游与唐婉》胡彤彤古筝独奏。

彭松讲师在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论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的歌曲风格》等论文。院级科研项目有《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课程实验教学研”》。

周丹讲师在部级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瞬间》的五条创作主线及其演奏处理》等论文。

余皓高讲在核心期刊《黄钟》上发表《论宋词与女乐之关系》等论文。

潘经城高讲在核心期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发表《艺术院校德育实效性探析》、《社会公德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等论文。

宋飞副教授专著有《跟我学圆号》。

刘洋国家二级演奏员专著有《二胡轻松入门》。

(五)主要教学成果,学生重要获奖

(1)1989年附中小提琴专业学生叶莎获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五名。

(2)2000年附中钢琴专业学生龙颖获第四届基辅国际音乐节钢琴独奏第一名。

(3)附中钢琴专业学生钱程在第五届霍洛维兹国际青年钢琴比赛中获中级组第三名。在普洛科菲耶夫国际青年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在古利乐斯国际青年比赛中获第四名。

(4)附中77级琵琶专业学生杨靖在上海之春全国琵琶比赛中获第二名。

(5)附中95级钢琴专业学生徐洪在96全国首届中国作品比赛中获第一名;在2000第二届中国作品比赛中获公开组第一名。在中国中西部青少年儿童《珠江钢琴比赛》中获B组第一名。

(6)附中94级琵琶专业学生陈琳在“天华杯”全国少年琵琶赛中获第二名。

(7)附中2004级古筝专业学生雷思雨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中获古筝少年A组“优秀演奏奖”。

(8)附中2004级古筝专业学生姚伊新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中获古筝少年A组“优秀演奏奖”。

(9)附中2006级竹笛专业学生况禄师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中获竹笛少年A组“优秀演奏奖”。

(10)附中2006级小提琴专业学生任瑞琪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少年组“演奏奖”和“中国新作品演奏奖”;

(11)附中2005级钢琴专业学生王梦柏第四届德国“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鼓浪屿”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四手联弹A组第一名;“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专业一组优秀奖;

(12)附中2010级钢琴专业学生雷博文在中国2011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青少年组“”铜奖;第二届力士杯武汉钢琴演奏电视大赛“一等奖”;第十三届星海杯全国少年钢琴总决赛“优秀奖”、“中国作品演奏奖”;第四届TOYAMA亚洲青少年比赛香港总决赛中国作品组“一等奖”。 2012年6月,荣获“第五届布达佩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和最佳国家风格演奏奖。

(13)附中2006级钢琴专业学生李一鸥在中国2011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成年组“”铜奖;“海伦杯”第四届(香港)中国作品钢琴比赛湖北赛区专业少年B组“第一名”;第四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湖北赛区专业少年组“第一名”。

(14)附中2008级琵琶专业学生魏童在2012年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弹拨乐器组少年组演奏奖”。

(15)附中2007级二胡专业学生汪媛在2012年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弹拨乐器组少年组鼓励奖。

(16)附中舞蹈专业学生孙雅莉在2009年获第九届“桃李杯”芭蕾舞少年组三等奖。

(17)附中舞蹈专业学生张雨菲获第八届“桃李杯”民间舞少年组一等奖。

五、“武音附小”的发展历程

(一)“附小”的渊源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培养附中的后备生源,钢琴教研室的教师柯央主动与相邻的实验小学联系,让他们组织低年级的有音乐爱好学生20人左右,在他们业余的时间里来附中,由专业教师义务给他们上钢琴课,这是最早的有记载的武汉音乐学院小学层次教学。

(二)“附小”的创建

武汉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小学是学院在“九五”期间,“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形成办学特色”总体要求下,经省湖北教委批准,于1997年开办的一个新的教学层次。

1996年,在武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规划》(武音党字(1996)1号)文件中指出:新建音乐小学,开办五、六两个年级班次,在校生约60—80人,主要为我院附中培养高质量的后备生。于1997年3月18日,根据当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院实际情况,学院,向湖北省教委呈报了《武汉音乐学院关于增设附属音乐小学的请示》。决定引资创办附小。3月31日,学院成立了由刘永平副院长任组长,胡军、代灿明等同志参加的“附属音乐小学筹备组”,通过一个月的筹备,于 4月8日,再次向省教委呈报《关于增设武汉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小学的补充报告》。4月15日,省教委行文批复(鄂教计(1997)064号)为“同意武汉音乐学院设置附属小学,招收三年级及以上在籍学生进行小学阶段教育,学生除学习音乐方面的课程外,还应继续学习九年教育阶段应开设的其它文化课程。其办学经费由学校自筹解决。”8月8日,附小筹备工作组在提出向学院提出:附小是学院在新的形势下所增设的新的办学层次,理应有新的起点和新的运行机制,即“全员聘任制的设想”。此举学院领导的支持与首肯, 9月4日学院党委学院下发了《武汉音乐学院关于附属音乐小学管理的原则意见》(武音办字(97)27号),进一步明确了附小办学的性质及特点。并决定副院长刘永平同志兼任附小校长,胡军同志任副校长。1998年,附小增设校办公室、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彭松同志任校长助理、叶汉英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胡金保同志任管理办公室主任。

(三)“附小”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时间,附小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在教学工作、艺术实践和生活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07年,经过与我院附中合并,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1)附小建校。创建附属音乐小学,是学院多届领导和教师们多年的愿望。从音乐专业的教学角度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基本功,将对其今后能否成为优秀艺术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已创办附小的艺术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突显优势,他们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乐坛上频频获奖,除教学硬件、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高外,和他们在学制上从音乐小学至附中至本科和研究生的办学系列,使学生能从小就能受到全面、系统而正规的专业训练分不开的。

(2)教学管理。武汉音乐学院的附小,面向全国招收具有较好音乐素质和较好音乐基础的小学在校四、五年级学生,学制三年。学校开设有钢琴、管弦、民乐三个专业表演方向16个专业种类和音乐素养、视唱练耳、合唱等音乐基础课以及相关的小学文化课等。其中,文化课教学经过多方努力,和湖北省重点小学武昌实验小学实现“教学合作”。实验小学承担我院附小全部文化课的教学工作,而武音附小为实验小学所有的文艺晚会提供指导,并借助武汉音乐学院的音乐名校品牌招收艺术教育班,由武汉音乐学院教师授课。此外,双方教师还在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研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年来,实验小学的教师以他们严谨的教学风格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我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武音附小和武昌实验小学教学合作,充分利用对方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联合,通过两校教学合作,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赢,进一步提升各自的品牌和办学影响力。

(3)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因为附小学生年龄小,家长要求高,教学任务重,管理工作细等情况,多年来,在教学管理及校务工作等方面,附小管理层逐步探索适应附小办学特点的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在生活管理方面,重视学生品行培养,坚持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标准来教育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劳动课的开设和各种表彰措施来激励学生上进;在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封闭管理与开放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密切联系;通过艺术实践,扩大对外交流;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完善人员聘任,做到在附小管理层在学历、年龄结构和责任心等方面形成一个高素质的管理群体;改善教学、生活条件和作好财务预算决算工作,力争使附小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图11 获奖舞蹈《踏山踩舞》

(4)加强艺术实践和校际间的联系。附小积极地加强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等的兄弟院校的校际关系联系,以提升附小在全国高等音艺术院校附小中的办学地位与影响。并进一步加强附小艺术团的建设,加强艺术实践,使“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流更具有实质性的效果。附小在国内外重大音乐比赛中主要成绩有:谭啸同学在香港参加“2000年第二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获少儿组第一名,在上海参加首届“上海大剧院杯少儿钢琴邀请赛”,获少儿专业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周诗琪同学在湖南参加“洞庭杯民乐系列大赛”,获古筝专业组银奖;孟哓菲同学在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长笛比赛”,获儿童组第四名;陈果同学在沈阳参加“2000年雅马哈双排键电子琴比赛”,获中国地区选拔赛儿童组铜奖;李超同学在湖北“敦煌星火杯少年二胡大赛”中获一等奖。

(5)2003年12月附小合资单位撤走资金,附小成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财务独立成本核算的教学单位。2007年附小并入附中,附中附附小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附小校长李艳霞任附中党总支书记,财务仍进行独立成本核算;2010年附中附小实现统一财务管理模式。

附小创建至今已经17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了,附小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也取得较大成绩,第一批附小学生经过他们的努力学习,已经成果初现,在国内外专业性赛事中频频获奖,多数人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力量。“黄鹤楼下音乐苗圃,未来大事在此起步”,我们相信,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附中附小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附小的各项工作会更上一层楼,为我院乃至国内外音乐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后备军。

六、结语

总的来说,附中经历了1954年建校、1966年教学停顿、1972年教学恢复、改革开放至今快速发展几个时期。在历届领导巫一舟、俞薇、龙发济、梁沛新、卢国元、刘松慧、姜德顺、王卉波、刘炎、唐戈、向思义、万敬之、范泽生、高雁、李艳霞、魏汉萍、王洪军、戴转运的带领下发展至今,其中有艰辛、有喜悦、有感动。此次以校庆为契机,还原附中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今后有更大进步。此次历史的资料收集特别感谢附中的老领导、老教授、学院档案室等。

附:

附中党政主要负责人年表

[参 考 文 献]

[1]武汉音乐学院档案室:中等专业学校报表、湖艺教职工年表.

[2]武汉音乐学院档案室:关于开办附小的报告.

[3]陆炜标口述附中历史.

[网站资料]

[1]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网.

[2]武汉音乐学院校庆网:http:// /.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ffiliated Middle (& Primary )

Schoo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WEI Han-ping, PAN Jingc-heng & PENG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