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论文范例6篇

古筝教学论文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1

8月19日上午,第六次古筝交流会正式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国古筝学会秘书长王中山,江苏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先生对几十年来古筝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扬州市人民政府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谢。论坛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主持。来自各院校古筝名家交流和探讨了古筝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原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冯光钰先生就古筝艺术几十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发表讲话。赵登山、周延甲、陈安华、何宝泉等老一辈筝家以及中青年演奏家李荫等都做了精彩的讲演。专家们对古筝艺术发展的信息以及相关前沿研究,比如考古、作曲等等,对中国古筝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筝艺交流环节中,老中青三代筝艺表演百花齐放。交流的筝曲不乏名家新整理挖掘和新编创的作品,如唐代曲《春莺啭》、《道光云逸》、《金韵十月秋》、《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其中一些筝曲作品紧贴人民、紧贴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演奏技术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来。根据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一棵桃树》等为素材创作而成的《金韵十月秋》(钢琴与古筝),风格委婉抒情,曲调优美流畅。根据花儿编创的《花儿筝韵》洒脱飘逸,极具歌唱性的抒情小调让人醉迷。蝶式筝演奏《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优美的形制、左右手交叉演奏的方式等让大家耳目一新。传统经典名曲的演奏在筝艺交流中占有相当比重,足以见得传统乐曲的艺术魅力。如山东筝曲《四段锦》,潮州筝曲《昭君怨》等。

学术交流方面,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0余篇。与会者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讲演精彩,可谓百家争鸣。

在审美方面的探究中,曹华与筝家赵登山《韵由心生》细致解读和剖析中国艺术最高的审美范畴“韵”的本质与内涵,对它在古筝音乐中的演绎作了阐述,提出了“韵由心生”的筝乐表达观。扬州筝人戈弘以“随谈”的笔触谈“筝韵”,他坚持许多乐曲的成功是源于古筝音色多变而导致的韵味深长,“韵”是古筝艺术永远的追求,同时也寄寓了对更多韵致的曲作出现的愿望。笔者《中国筝乐“花木鸟兽”母题研究及其文化审美》一文则从音乐“母题”视角入题,对中国古筝音乐的常见母题进行大致分类,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重点剖析“花木鸟兽”这一母题,洞悉此母题筝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笔者认为通过对花木乌兽等自然事物的描绘和歌颂,反映出人们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和对适意人生的追求,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在教育方面,杨丹《从音乐教育哲学的视野看古筝教学三大误区》直击当前古筝艺术教育中常见的弊病,比如教师唯“技”是图,强调技法教学;过于追求对音乐作品故事性的介绍、解释等等。董晓玲反观当前古筝教育的不正之风,从教育者的使命、责任出发探讨了中国儒家文化深入古筝教育的必要和儒家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注意的问题。笔者则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古筝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分析,提出古筝教师应该充当“把关人”角色,重视教学互动,以帮助教师扭转“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以提高教学效果。筝家何宝泉从多年的弹筝和制筝经验出发,呼吁古筝乐器改革势在必行,表现出老一辈筝家在乐器改革方面的开阔视野。中国第一位古筝博士毛丫对日本筝改革发展轨迹的梳理以及日本筝各种弦制筝的研发与使用现状的探究,对国内筝乐器的革新的研究与实践,对相对欠缺的中国古筝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些专家更多地看到当前古筝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古筝今后如何发展的忧虑。浙派名家孙文妍以2007年“金钟奖”古筝大赛为切八点,从古筝专业作曲家对筝曲创作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筝曲创作的弊病与误区以及古筝教学、演奏与革新等多个侧面,谈了一些切身体会。她认为当代筝曲的创作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打破了旧框的限制,但却又陷入新一轮的“新八股”窠臼,比如逢调(五声调式)必避、逢曲必拍、逢高潮必刮等等,这令古筝原来优雅的神韵荡然无存。她呼吁作曲家应该还古筝于人民。另外,她也建议青少年重视对传统、民间曲目的学习,以延续和传承经典。古筝教育家赵曼琴《繁荣表象下的古筝艺术危机――对古筝淡出乐队的反思》一文谈到当前古筝不能适应乐队合奏而逐渐淡出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忧虑,并延伸到对古筝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考虑。他认为古筝逐渐淡出乐队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古筝不能快速视奏,成为融入乐队的瓶颈,而造成古筝不能快速视奏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快速秩序体系的演奏方法。古筝演奏中错误的音高概念和演奏方法导致的音准失衡问题、演奏者自我意识下缺乏与乐队的合作而导致的音乐处理的随意性等,也影响了古筝融八乐队。

文论交流以多侧面、多论题的探讨丰富和扩展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真正实现了思想上的碰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单就论文而言,其在质量、水准上并不令人乐观。有些还只能算文论,从格式、学术规范等方面还欠缺标准化、规范化。从论题的涉猎方面还过于局限,像古筝书籍的出版、古筝艺术当下的传播方式等方面没有涉及,成为交流上的空白。学术交流方式方面,许多参会者往往“照本宣科”,互动讨论环节缺乏,等等。这一些都显性影响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演奏会也是本次学术交流会的重头戏之一。8月20日晚的名家演奏会以传统乐曲为主,中国南派古筝第一人陈安华演奏了潮州筝曲《深闺怨》和客家筝曲《蕉窗夜雨》。浙派名家孙文妍演奏的是浙派名曲《小霓裳曲》、《云庆》。还有的筝家演奏了由自己创作、编曲的作品,秦筝筝家周延甲的《秋夜筝》、《姜女泪》,古筝演奏家赵登山《铁马吟》等等。参加表演的还有台湾筝家樊慰慈等。8月21日晚是中青年筝家的专场,主角是中国音乐“金钟奖”各奖项的获奖者任洁、范冉、刘乐、蔡姗姗等。通过演奏近年涌现的筝曲佳作,如《望秦川》、《汉江韵》、《风之猎》、《幻想曲》等,展示了他们在筝乐方面的才华和造诣。演奏家沙里晶领奏的《天女散花》(徐晓琳作曲),筝音、人声美妙配合,袅袅仙乐顿时将人们带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演奏家李庆丰、张彤、江湛曦、李伟等合奏山东筝曲《高山流水》,美妙的乐音、酣畅的表达寄寓着筝人以琴会友的情意。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一曲《临安遗恨》和传统经典《渔舟唱晚》,成为演奏会压轴大戏,赢得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雅韵之声”两场古筝音乐会通过筝界名人演绎经典名曲与近年来获得重大奖项的优秀古筝作品,展示了他们的演奏才华与艺术风范,为推新人、推新作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老中青三代的精彩演绎,我们由衷赞叹一个古筝艺术梯队的不断成形。

如此高规格古筝学术交流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台支持和赞助。扬州品牌制筝企业如天艺、金韵、正声、天韵、雅韵、翔声等8家单位提供了赞助支持。筝艺、文论交流的同时,在扬州人家大酒店的地下展厅,古筝产品展示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几家制筝企业也成为上百家古筝及相关产品参展企业备受关注的单位。这些厂家均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一些新研发的成果成为人们驻足询问的焦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展出的十三弦唐筝,雅韵琴筝有限公司的钢丝弦古筝等等。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动力。展会中的古筝有的融入扬州传统的瓷器等新元素,有的是对传统形制的复原等等,都包含着制筝企业的创新视野和胆识。扬州的一些制筝企业在工艺、制造等创新方面还渗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比如瓷器工艺便是解决寒冷地带古筝容易开裂等问题而采用的,圆头凤尾筝则是为方便随身携带而设计等等。古筝展览会可谓古筝行业的一次集中亮相,古筝制作工艺、进展方面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加深和拓宽了。

与前五届古筝艺术交流会相比,本届交流会活动规格高,表现为参与人数多、交流文论数量多、新人佳作多。扬州市政府对本次交流会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各方面提供支持,由此提升了本次会议的整体规格。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古筝 专业教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东方钢琴”美誉的古筝艺术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如今,古筝不仅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门大众文化艺术,而且从民间走进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

1.古筝专业教育的规模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除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外,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古筝专业,除本科教育外,还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出色的本科生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道路,这便使得古筝硕士研究生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加强筝乐的理论研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全面发展。

2.古筝专业的技巧训练

20世纪末,古筝的演奏技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单手(右手)弹奏、以韵(左手)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是以重视学生表演技艺发展为主,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曲应运而生。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王蔚的《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等。通过各种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手复调练习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流畅性、技巧性。如今,练习曲已成为保障古筝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新创作的筝曲为古筝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类新作品可分为三类:移植外来乐曲,如《霍拉舞曲》《肖邦练习曲》等;非传统五声性调式的作品,如《幻想曲》《莲花谣》等;各具特色的古筝协奏曲,如《临安遗恨》《望秦川》等。从以上新作不难看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西方作曲技巧、美学观点及听觉习惯的影响,致使筝乐内容快速发生变异。正因为有了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进一步促使中国古筝创作迈向双轨道路的发展。

4.古筝专业高等教育人才辈出

从李萌、王中山、林玲等杰出的演奏家开始到袁莎、吉炜、邱霁等青年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古筝专业课的学习。回顾近些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的比赛,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选手的技术技巧出色,音乐表现力强,并且年龄小、形象好。此外,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专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筝界的新生力量,如任洁、宋心馨、苏畅等。

5.古筝的乐器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7年,多声弦制古筝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质量总监李素芳共同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和乐器改革家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结晶。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转调筝和70年代的蝶式筝不同,多声筝不是为解决转调而研制的,其可以通过换弦和调弦来完成弦制的变换,将曲中的定弦调换成半音阶、微分音、同音等,能够满足乐曲中复杂调性的变化。对古筝专业教学而言,多声筝既可以演奏传统筝曲,也可以演奏现代派及日本、韩国等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大限度扩充了专业教学的曲目量。

二、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存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发展,轻视筝学理论的学习

从整体看,年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修养较低、民间音乐底蕴不足、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不强等现象。古筝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地民间筝乐的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河南板头筝曲源于当地合奏的板头曲,客家筝乐同样也受到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大部分筝乐是吸收和借鉴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其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地方性音乐。因此,传统筝曲及理论的学习应作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重心。

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追求创新,会使古筝远离传统、曲高和寡,最终会像“雅乐”一样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之外,都已增开了古筝的重奏、合奏课,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创作曲目的训练,传统曲目及传统的组合形式则较少出现,远远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合奏音乐认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在继承传统、保留风格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传统乐谱(工尺谱、二四谱)、古筝艺术“美学”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总之,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古筝专业课的教学应以丰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底蕴,以演奏技巧为核心,以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为依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筝师”,而非“筝匠”。

2.古筝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现象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都是乐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由回课和布置新曲构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筝作为华夏旧器,以五声音阶为定弦方式,“以韵补声”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筝曲的教学中,“韵”是最难掌握的,是古筝演奏的最高审美境界。不同地域流派、不同传承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从内心听觉的形成入手,通过大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先在心中储存起来。演奏时能及时校正音高、时值和“韵”等方面的错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最好通过田野采风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特征。

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科学演奏法教学的缺失,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完善,使得学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技法来演奏陌生旋律。古筝教育家赵曼琴认为,对快速旋律的视奏问题、音准失衡问题、音乐处理的随意性问题是影响古筝进入乐队的三大障碍。错误的演奏方法、错误的音高概念、缺少音乐处理的逻辑性,这些隐藏在古筝艺术繁荣背后的“危机”,越发引人深思。

4.高校古筝专业教育有“千人一面”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的培养不足

在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选手过分追求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夸大与所奏的音乐不相符,虽演奏速度快,但韵味不足。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提出:“没有一个身体动作需要任何艺术形式。它们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似乎经过排练,很自觉,又拘泥于形式,我们就会强烈地怀疑,情感的表达没有真实感――此人仅仅是‘把那些动作做完’而已。”①事实上,古筝演奏的过程是主体“创美”“立美”的过程,要身心合一地表现音乐,而非刻意地修饰。第一要做到音色美、韵律美;第二要求意境美、形象美;第三才注重仪态美。音乐来自于情感,而情感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导致个性化的表现。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在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个性的张扬。同样,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演奏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改善方法

1.提倡科学性

“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之光。这两方面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和真理。所以,音乐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作为以音乐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科学性就更为突出了。”②对于已成为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和掌握古筝科学的演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讲解正确的弹奏方法,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借鉴声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分析弹奏方法的科学性。古筝演奏中,手形、弹弦点、发力点、肌肉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例如,在最基本的演奏姿势中,当肩、上臂、肘、前臂、手腕等都保持正确的演奏状态后,手的重心位置应在食指掌指关节偏桡侧一些,食指的掌指关节在最高位置。弹奏时,使重心偏高一些,其他部位偏低一些。如果演奏方法不当,不但技术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肌肉受损。

高校古筝专业课教学设置也要注重科学性。一二年级打基础,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演奏方法。三四年级加强技巧,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他们的练琴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演奏仅形似而非神似,无法准确诠释出乐曲的神韵。由于长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会出现选题范围狭窄、引用转述成分过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古筝专业课的教学,不单纯是演奏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专业学习古筝演奏的大学生而言,入校前都有一定的演奏技能,有的还是“童子功”,但缺乏有关古筝演奏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就很难提高。因此,只单纯重视技术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授乐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将乐曲结构、音阶、调式、风格流派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介绍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技术为乐曲的内容风格服务,艺与技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立足规范性

1961年,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汇集各方专家,编订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指法符号。随着古筝艺术教育逐步兴起,大量优秀筝乐作品不断出现,演奏手法多样化,应运产生新的指法演奏符号。此外,由于早期筝曲多数为各地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民间小曲、牌子曲,同一乐曲不同人传谱,曲调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指法演奏符号的统一和乐谱版本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注重规范性。

近些年,筝曲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在定弦上,已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习惯,精巧采用人工调式。和声应用上,由传统和声向色彩和声转变,纵合化和弦、音块式和弦、叠置和弦的出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在现代作品的传授中,对指序、弦序、转调、离调及新的演奏技法等应加强规范性。

4.强化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对古筝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指法训练、音阶训练、练习曲及乐曲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并将技巧与音乐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特殊技法,逐步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同时要具备伴奏能力,适应重奏、合奏、协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主,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建设。

为完成这一目标,除采用原有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授课外,还应开设古筝重奏、合奏、伴奏等集体课程,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演奏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筝歌弹唱为主,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筝乐艺术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明清以来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另一种是作为伴奏乐器依附在各地丰富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因此,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特征等理论知识融入演奏,加强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古筝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养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演奏技术传授和文化修养灌输相结合,学练演奏技术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相结合。技术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音乐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专业教材,规范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筝学理论。

(注:本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号:2014156 )

注释:

①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5.

参考文献:

[1]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闫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古筝;教学;重要性;音乐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93-01

筝乐器有着音色丰富、意境优美等诸多的音乐元素,在民族音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筝音乐传承到现在,一直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专业音乐院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古筝,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也逐渐加入了古筝课,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使得社会的古筝业余训练越来越多。

作曲家舒曼曾说:“如果你不能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你就不能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古筝教学的目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技巧,另一个是音乐结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音乐材料,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发展与变化,按照音乐主题的发展,理解整个音乐的结构,为我们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内在美。

一、音乐主题发展特点教学

要理解音乐的形象,就必须欣赏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两种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图片、文字、语音等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例如:用电脑制作PPT、幻灯片、视频等都属于多媒体的范畴。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口头传授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和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形象,必须首先有对音乐的感知。这里所说的感知是指学生在音乐旋律与节奏、力量、速度等音乐元素的正确反应过程中的聆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因为欣赏音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散思维,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否定学生在音乐理解上的偏差和个人想法。教师应使学生掌握音乐语言的一般规律,如:激烈的快节奏表达代表开朗、热情;慢节奏的表达是安静、柔和的;渐强的表现是热情、情绪激动;弱化的表现是抒情、抑郁等。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主题的确立,让学生掌握古筝音乐形式和相关背景,建立更广泛的知识范围。

二、作品结构教学

在音乐结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要掌握,而是要具体地分析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协奏曲《临安遗恨》中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主题乐思不断变化。教师可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引子部分类似于文章的摘要,主体部分类似于正文,作品中的各个段落类似于章节,通过形象的迁移法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循环体加变奏体时可以运用比喻法,将这一曲式结构比喻为一场接力赛,但是每次接过接力棒的人却不是同一个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曲式结构的概念。古筝作品中相同的作品,不同流派的演奏者演奏结构也会有所区别,可以用论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讲解筝曲结构分析;由简单的音乐动机开始由浅入深,最后将乐曲结构进行剖析。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演绎作品。

三、结语

音乐分析是音乐作品的系统分析,是我们深入理解音乐的主要方法。从简单的音乐结构分析延伸到分析音乐的语言,以及音乐的内容和风格。古筝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只是作为一种技能教给学生。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古筝,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毫无益处。尤其是一些现代筝曲的创作不再是传统筝曲的简单旋律音高的写作,发展和谐的元素、复调、曲式、调性音乐创作与现代古筝音乐是古筝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古筝教学中不只是传授技能,而应通过主体音乐分析系统,让学生从音乐和旋律的结构学习了解这些知识。一个好的古筝演奏者不仅要有熟练的古筝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使用音乐语言吸引观众。通过分析音乐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是感人的。

参考文献:

[1]李庆丰.1980年以来筝乐理论研究评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2]李伟.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改革[J].乐器,2007(02).

[3]宁晓静.古筝:承载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

[4]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5]郁茜茜.高师古筝教学谈[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6]周顺平.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3(10).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山东筝派;古筝教育;古筝技法;贡献

山东筝派形成于上世纪初期,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承发展,扎根于民间的山东筝人在筝曲挖掘、创作改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山东筝派在全国各地已有一定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我国各地高校开始设立古筝专业,山东筝派筝人张为昭、赵玉斋、高自成等人均被各地高校聘用。进入高校以后的山东筝人,成为我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为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另外,山东筝派筝人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古筝演奏技法、筝体改革等方面均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这些筝技、筝体方面的改革对我国古筝在现代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古筝专业教育的创立

早在上世纪初期,古筝在全国就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其中北派指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南派则主要指浙江筝派、客家筝派和潮州筝派,北派古筝主要在北京一带传播,南派古筝则流传在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新的文艺政策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古筝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迎来了它的新生。1952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设置方案,至1953年古筝专业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相继成立,民间古筝艺人受聘到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如下表):

古筝这一民族乐器被纳入到专业教育领域的举措使得我国古筝艺术迅速发展开来,在古筝专业教育创办初期,各地民间筝人受聘到部分高等院校任古筝教师,由以上民间筝人进高校的表格可以看出,山东筝派民间筝家进高校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多为山东筝派第三代古筝传人,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在筝曲搜集整理、创编,筝乐的理论研究、演奏技巧、古筝筝体的改革等众多方面突出的贡献。另外,山东筝人也为各高校古筝专业的形成、发展,对所在地的古筝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山东筝派对现代古筝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古筝乐作为山东筝人“讨生活”的一种技艺,就已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山东筝曲以其质朴典雅、高亢激昂、刚劲有力的特点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山东民间筝人,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有的甚至没有文化基础,但是他们有着娴熟的操筝技巧,筝乐韵味地道纯正。进入院校以后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在古筝技法、筝曲创编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丰富了古筝这件古老乐器的表现力,其中山东筝派的在以下方面的贡献对我国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演奏技法方面

山东筝派古筝演奏技巧众多,大致可归纳为右手的“托、劈、花、撮、摇、抹、挑、勾、剔”,左手的“虚、实、点、按、滑、揉、颤、走,大勾搭、小勾搭、右手大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等技法。其中有大指与中指交替形成的大勾搭、大指与食指交替形成的小勾搭指法被作为现代古筝学习中的基本指法广为运用。山东筝家在进入高等院校授课的同时也总结出许多新技法如:高自成先生在其改编的筝曲《凤翔歌变奏曲》中连托、连挑、连劈技巧的运用,赵玉斋先生在其《庆丰年》筝曲中双手和弦的演奏,点托哑音的别致音色、以及“邻弦同音”古筝演奏术语的总结等。正是受到了《庆丰年》作品中双手演奏和弦的启发,才有了在当代仍被广泛演奏的《战台风》《幸福渠水到俺村》等一系列经典曲目。以上演奏技法不止丰富了山东筝乐的表现力,也为我国筝乐在现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筝曲创编方面

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山东筝派民间艺人在筝曲创作改编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等人除了搜集整理山东民间传统筝曲以外,也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古筝曲,如高自成先生创作的《凤翔歌变奏曲》《高山流水》,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四段锦》《缅怀》《工人赞》《公社好》,韩庭贵先生的《包楞调》《乡音》《骏马奔蹄》等,以上作品中《高山流水》《庆丰年》《四段锦》《包楞调》等乐曲被各大音乐院校古筝教材收录,是当下古筝学习者的必弹曲目。

山东筝派除了在筝曲创编、演奏技法等方面对我国当代古筝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外,在古筝的演奏形式、筝体的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也颇深,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奏历史当中形式比较固定,我国古筝的演奏形式均以伴奏、独奏、重奏为主,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赵玉斋先生参加“沈阳音乐周”时,首次采用了群筝联奏的演奏形式,之后我国扬州等地相继效仿。在古筝改革方面,山东筝派筝人做出了划时代的意义,上世纪中叶古筝广为流传的是十六弦筝,但其音域狭窄并且不能转调,为演奏者及筝曲创作者带来极大的束缚,1957年山东筝人赵玉斋提议加大筝体、增加琴弦,在其努力下现代筝的雏形21弦筝诞生,1959年第一台张力转调筝也在赵老先生的提一下问世。可以说古筝这件有“生命”的乐器,在其发展、成熟的每一步上山东筝派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愿对我国筝界有如此突出贡献的山东筝派“鲁韵永存”。

注释:

①曹东扶先生于1956年由河南师专调入中央音乐学院

②1956年到东北音专(今沈阳音乐学院)讲学,1958年受

聘于广州音专(今星海音乐学院)。

③1952年、1955年 分别任上海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古筝

演员,1957年调入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睿.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北京文

联出版社,2008.9.

[2]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

[C].扬州: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编辑组出版,1988.10.

[3]王笑天. 山东筝派艺术与名曲 [M]. 泰山出版社, 2008,12.

[4]丁承运. 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古筝艺术 发展现状 教学 方案策略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50-02

古筝是一种传统且极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筝音色清亮悦耳、柔美动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近年来,古筝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也成为音乐院校中最受欢迎、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实践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日渐突出。针对此现象,本文将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一 古筝艺术发展现状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乐器的外形、构造上有所改进,更在新曲目的创作和演奏技法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赵玉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筝曲《庆丰年》中首次使用了双手抓筝技法、赵曼琴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快速指序体系、著名古筝艺术家王中山先生则同时在演奏技法和音乐创作两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进行古筝曲创作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该理念改编的著名筝曲有《溟山》、《暗香》等,还有《霍拉舞曲》等西洋乐曲。此外,古筝的演奏形式也有较大的突破,以往以独奏和为歌曲伴奏为主,现在重奏和合奏作品显著增多,说明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被逐渐挖掘并受到重视。并且古筝协奏曲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了古筝演奏的乐曲形式和风格,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古筝演奏和教学的发展。古筝是一门艺术,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演变性。艺术反映出的社会生活面貌、人们的精神思想状态,是社会的缩影,但不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完全演化成新的事物,对于其传统精华部分有必然的继承性。古筝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有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古筝艺术的继承,若摒弃传统,古筝便不能称为“古”。

虽然古筝艺术一直在蓬勃、健康地发展着,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也曾遇到过阻力。当时存在着一股气势凶猛的反传统思潮,古筝艺术作为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自然也受到冲击。他们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适合当今的时代潮流;还有人认为古筝的表现技巧过于传统和落后,想要“另起炉灶”,唯“新”是从。这些错误观点对古筝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对古筝艺术传统的学习不再热情,远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对古筝传统的痴迷。这种对传统的生疏与远离也同样存在于当代的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想使古筝艺术稳定健康地发展,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古筝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二 目前古筝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急于求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学习成果,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音乐基本知识和演奏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古筝作为一门艺术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它不是一门技术,仅用花哨的演奏技法无法表达出古筝乐曲作品的思想感情,在听众听来,弹奏出的只是华丽的音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将曲子弹得很熟练,基本指法演奏技巧也很到位,但却面无表情,身体僵硬,丝毫没有音乐感染力,无法打动听众。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筝各流派的风格和作品得到了继承发展。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各流派传统的典型代表曲目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所选择的筝曲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形成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原因:(1)传统筝曲的演奏技法要求较高,尤其对左手的韵律、音准要求近乎苛刻,虽篇幅较短,但难度很大。(2)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生活习俗,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古人创作和演奏筝曲时的内心情感。因此,现代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可能造成培养出的古筝专业人才在古筝创作方面有新意但缺乏古筝特有的民族韵味和情趣,而在演奏时也会缺乏一些“古”的味道。

第三,现在的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古筝知识和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学习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学习古筝更多的像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对艺术的追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音乐的灵感的培养更不利。

第四,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急需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普遍存在演奏能力强但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差的现象。音乐中有些东西很抽象,单纯用枯燥的文字来阐述,不能让学生很好地领悟与掌握,如把握弹奏力度的大小、某些演奏姿势所需要的身体状态等,这需要教师不但精通古筝艺术,更要有能力将其中的要点和精髓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 促进古筝教学进步的建议

第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方式方法,经常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教学古筝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竭尽全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古筝专业人才。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单纯地灌输古筝基本理论知识、教授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内容。音乐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古筝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艺术,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文化韵味之浓厚,都需要后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教师应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筝的文化品格,更加注重对古筝文化内涵的学习,古筝教学应以此为核心和基本原则,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在选择教学曲目上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在教学曲目的挑选中,要增加传统筝曲的比例,对其演奏提出硬性要求。各流派的曲目都要有所涉及,各种演奏技法也要多加学习,同时,对传统筝曲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都要进行深刻的了解,充分体会曲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设传统曲目,不但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其创作不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内涵。

第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古筝曲目,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热情。引进情境教学法,音乐作品创作的素材和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因此应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民间采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背景进行演奏,进行情感的挖掘,使演奏达到声与情的高度融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融洽,师生之间既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又有利于教学的进步。

第五,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古筝协奏曲是一种新型的古筝演奏方式。古筝协奏曲表现为中西音乐结合,可以是古筝与钢琴、古筝与交响乐队的协奏。它的出现使古筝艺术及其教学的发展迈入一个新模式。与以往的古筝独奏相比协奏曲有较大的创新,在技巧和手法上要求更高,还要有良好的协调素质。这就促使教师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新的技法。将古筝协奏曲作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和老师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对音乐有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弹拨出所演奏的作品。

四 结束语

古筝教学是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加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情,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总之,古筝教学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古筝的一些创新内容在课堂上加以实践利用,在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光珏.古筝艺术的传统和创新[J].人民音乐,1992(3)

[2]兰庆炜.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0(4)

[3]叶明予.以情带声,以声抒情——古筝教学中的感悟[J].现代阅读,2012(10)

[4]侯凌燕.浅谈高师古筝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5]李婷婷.古筝艺术的传播与嬗变论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6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是它结构的组成部分。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在众乐器中,古筝不仅音色优美,而且在演奏时姿态要优雅,所以很多家长选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古筝,来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修养。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五、结论

古筝艺术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在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我们要结合实际,慢慢地进步,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让古筝这朵美丽而又古老的鲜花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谢芳.古筝演奏及教学中的体态律动[J].湖南第一师

范学报.2009;3(02):98-101.

[2]刘畅.成人古筝教学之我见[J].大众文艺.2009;3

(3):142-143.

[3]张维.浅谈高校古筝专业教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9(6):152-153.

[4]张静.少年宫,我培育音乐之花的乐园:北京市海淀区古

筝教师苏嘉访谈[J].乐器 2009;8(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