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教学范例

古筝音乐教学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1

【关键词】音乐教育;古筝教学;教学改革

古筝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巨大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十分注重古筝教学。然而现阶段,由于音乐教育中古筝教学只注重教学进度,强调筝曲传授和训练,导致古筝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单一和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古筝教学质量不高。在新课改要求下,音乐教育为解决古筝教学问题积极探索古筝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优化古筝教学,而且对音乐人才培养意义深刻。

一、古筝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没有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目标,仅仅将古筝知识和古筝演奏技能作为古筝教学的目标,过度追求古筝曲目的难度和古筝演奏的技巧,缺乏对学生舞台表演经验的重视和学生音乐排练经验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对于古筝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仅仅将古筝技能和古筝知识作为学习目标。长此以往,学生文化积累欠缺,综合素养提升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艺术修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有些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师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单一,仅仅局限于古筝教材中,要求学生对古筝教材知识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对古筝知识的主动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敢在古筝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难以开展主动学习,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并且,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对现实艺术中古筝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古筝知识结构不完善,难以适应当前古筝艺术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单一。现阶段,很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都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或一对一单独辅导的模式,教师只注重对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古筝文化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古筝艺术在音乐教育中脱离了文化,难以通过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吸引学生,学生无法探知古筝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仅仅是古筝演奏而不是古筝艺术。并且,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过于注重对古筝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没有组织学生对古筝艺术进行合作探究,古筝教学互动不足,学生缺乏古筝学习主动性,古筝教学效果较差。

二、古筝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只注重教学进度。目前,很多学生的古筝学习对进度要求较高,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古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在古筝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数量而迎合学生和家长的功利性要求,只注重教学进度,在古筝教学中一味赶进度,忽视了古筝学习过程和学生古筝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做到脚踏实地,古筝教学质量较差。

(二)过于注重筝曲传授。音乐与文化相互依赖,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古筝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在教学中要将古筝艺术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古筝文化的学习,并让学生在理解古筝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古筝艺术。然而,有些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古筝技能只对学生传授筝曲,并强调高难度筝曲的传授,认为学生学会弹奏高难度筝曲便学会了古筝艺术,没有对古筝艺术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导致学生的古筝学习与文化脱离,缺乏文化内涵。

(三)强调训练和模仿。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古筝技法训练和学生对优秀古筝演奏的模仿,导致古筝教学缺乏文化意蕴,学生成为古筝技法锻炼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能够弹奏一定的古筝曲目,但是却缺乏对古筝演奏的欣赏能力。并且,一味模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古筝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古筝演奏风格。

三、古筝音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古筝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古筝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应积极明确古筝教学目标。为此,古筝教学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将学生兴趣作为古筝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学生具有浓厚的古筝兴趣,才能够积极学习古筝艺术。具体来讲,古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古筝演奏,激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同时,古筝教师还可以将古筝演奏与其他乐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古筝学习欲望与创作欲望。并且,学生音乐素养提升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因此,古筝教育应将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为此,古筝教育应强调学生对音乐理论、音乐文化的学习,尤其要深入学习古筝文化,探索古筝艺术的文化价值,通过古筝艺术文化学习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另外音乐表现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古筝演奏,因此,古筝教学应将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提升作为重要目标。为此,古筝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古筝作品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进而提高古筝演奏音乐表现能力。

(二)优化古筝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内容是古筝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应积极优化古筝教学内容。为此,古筝教学应积极开展文化教学,加强学生对我国音乐文化、古筝文化、古筝背景文化等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古筝艺术与文化相结合,探索古筝艺术中的文化意蕴。并且,古筝教学应重视古筝演奏技巧教学,加强学生对古筝演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筝演奏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古筝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古筝教学应强调传统筝曲教学,强化学生对蕴含传统文化的传统筝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传统筝曲学习中掌握我国古老的古筝文化。另外,古筝教学应重视现代筝曲教学,强化学生对现代筝曲的学习,鼓励学生筝曲演奏创新。

(三)改进古筝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应积极改进古筝教学模式。为此,古筝教学应积极改进集体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古筝基础的差异和学生古筝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古筝差异和古筝学习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优化集体古筝教学效果。并且,古筝教学应积极采取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古筝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与教师交流古筝知识与技法,增强古筝教学互动,营造和谐的古筝教学环境。

(四)更新古筝教学评价。音乐教育中的古筝教学改革应积极改进古筝教学评价。为此,古筝教学不仅要重视古筝教学结果的评价,还需要对古筝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古筝基础、学生古筝技艺进步状况、古筝文化学习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古筝教学不仅要注重古筝教师的评价,还需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互评等方式,开展多元主体的古筝教学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筝教学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求音乐教育者需要在对自身音乐素养、音乐技能、教学能力等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基础上来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古筝音乐素养进行全面培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宇.浅谈高校古筝专业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

[2]刘一播,韩立民.对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的思考[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高潮,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3

一、古筝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古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朝开始流行的古筝,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古筝作为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代以来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谈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古筝是一件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历代众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的笔下书写了很多绝美的诗句。古筝弹奏,既能体现出气势磅礴的场景,又能表现出婉转细腻的情感与曲调,它的音色时而纯洁淡雅,时而婉转动听,时而低声沉吟,时而气势磅礴。回顾发展历史,古筝的形态从最初的古筝五弦到十二弦,唐以后加至十三弦,至明代后又变为十五弦,到如今是二十一弦、二十四弦等;演奏方式从弹奏、轧奏、一手弹、滑、揉、按、颤动双手弹到双手摇等一系列的转变,弹奏方式以及形态的变化,证明古筝从古至今一直都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音乐者从传统古筝的临摹到现代筝曲的创新,再次证明了古筝的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古筝分为了多种流派,统称为南北两派,细分为九派,分别是山东筝、陕西筝(秦筝)、河南筝、浙江筝、潮州筝、客家筝、福建筝等,涉及地域广,可见古筝的艺术魅力是源源不断的。该书提出,随着古筝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实际教育和推广中,古筝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只注重个体演奏技术,忽视了集体演奏的培养。古筝教育往往采用“一对一”教学,这种方式高投入,低产出,而且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一旦与人同台演出,就会手忙脚乱。第二,忽视古筝作品的文化底蕴,一味地训练专业技能。很多古筝乐曲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满江红》《霸王别姬》等。古筝体现了很浓厚的地域文化,古筝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第三,强调学生呆板练习,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过分注重古筝的考级,忽视学生的领悟能力。古筝不是一两天时间就能学会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需要持之以恒地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当代古筝音乐教育传承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4

一、对高中民族音乐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的思考

1.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兴趣不高

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特点,按照西方乐理编制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不可否认,在流行文化泛滥的大背景中,学生很容易被流行音乐吸引,很少正面接触民族音乐。正因如此,学校更应起到应起作用,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懂得欣赏,并学会领略民族音乐之美。这也是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教学情感僵硬是教学实践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与高中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相适合的教学评价体系,给民族音乐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同时给教师与学生工作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二、改进高中民族音乐教学的若干建议

1.提高民族音乐教育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民族音乐教学意识,从根本上抓好民族音乐教学工作。为此,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真正认识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更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养成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第二,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人才支持。如此,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带动学生积极性,又能促进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2.完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意境对音乐教学特别是民族音乐教学至关重要。只有不拘泥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意境,获取审美体验,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景,在此中引导学生聆听、感知、想象民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升华学生心境,引起灵魂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由此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民族音乐主题讲座、专场演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或在再创造过程中,深化民族音乐的认识理解,甚至传承民族音乐。再者,教师要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课堂参与,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在一种融洽、和谐、民族音乐气氛浓厚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心境,理解民乐意境。最后,教师还要延伸教学内容,在规定授课内容之外,增加民族音乐历史知识教育。只有对民乐发展背景了然于胸,学生才能立足高地,形成一定水平的鉴赏能力,正确把握民乐作品的艺术境界。

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教学发展

为巩固民族音乐教学成果,激发教学积极性,必须科学使用教学评价方法。鉴于民族音乐教学的灵活性,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歌曲与器乐曲结合及竞赛联欢等方式,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从欣赏走向传承。

三、结语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健全评价体系。不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关心学生情感态度变化,使其热爱民族音乐、尊重民族音乐。

作者:洪培玲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第二篇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感情血脉,真实地记载了民族过去的生活情感,寄托了人们浓浓的情思,它是整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它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得到解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让中小学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音乐审美习惯。中国民族音乐通过其音乐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讲究音乐的韵味、风格。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都是属于民族的,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母语”。学生从小学习和掌握音乐中的“母语”,就能运用本民族自己的方式进行音乐审美感知、音乐表现和音乐思维,从而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民歌有近30万首,曲艺音乐达三百多种,近四百多个戏曲剧种,这些丰富的民族音乐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的音乐精髓。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形式、音调、风格都是极其丰富的,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一代代劳动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创造和发展我国未来音乐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也是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贵素材,更是世界音乐文化宝藏中的瑰宝。我们应该感谢祖先和前辈们为祖国创造了优秀的音乐财富,作为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并把它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音乐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音乐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音乐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虽说如今的流行音乐占据了中国大量的音乐市场,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音乐创作者们也意识到创作的源泉在民间和民族音乐中。我们的学生通过民族音乐学习,可以加强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高中民族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

高中《音乐鉴赏》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比较全面,有民歌、器乐曲、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当我在遇到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时,我会在备课的时候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并选择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例如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我是这样安排的:通过阿宝演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曲视频做引子,把学生带入到西北风土人情中。虽然学生平时也不太会去关注西北的民歌,但是对于阿宝这位西北歌手却比较熟悉,而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学生也会唱大部分。我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把他们的思维引入音乐课堂,再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西北的其他民歌作品学习中,学生也会有兴趣听我介绍西北的花儿和信天游,一起唱着西北民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生在学唱山西民歌《刨洋芋》时候的场景。《刨洋芋》的歌词是这样的:“土溜溜的蚂蚱,满呀么满地爬,举起那个镢头,来呀来把洋芋刨,一镢头那下去,翻过来瞧一瞧,哟,这么大的个儿,哎哟你说妙不妙。”当学生唱到歌词“呦”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兴奋,原以为学生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谁知道他们在学唱民歌时也是那么的投入。有的学生在学会了这首《刨洋芋》之后,还有兴趣创编,用《刨洋芋》旋律填词来抱怨平时作业太多,有位同学这样编道:“可怜的高中生,太呀么太累,每天都是作业,做呀做不完,哟,今天这么好,竟然没有作业,真呀真高兴。”一堂关于西北民歌的课上完了,留在学生记忆当中的不仅有信天游、花儿,还应该有《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等更多的西北曲调。

(二)从新民乐与传统民乐融合入手

新民乐(现代民乐)的主要特点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它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贴近,但对于民族音乐,学生了解的确实很少,因为学生心中的民族音乐就是很传统、很古老、离现实太遥远了,他们很少去了解。要想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就得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上《音乐鉴赏》中“丝竹相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我国传统丝竹乐产生学习兴趣,我提前下载了新民乐女子十二乐坊的《八音》片段,作为课堂的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每件乐器的演奏特点和表现力等等,随后便将课堂引回到“丝竹乐”的欣赏课当中。当学生再一次听到二胡、琵琶、古筝、竹笛等各乐器的演奏时,自然会予以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解、感受“丝竹乐”的教学目的。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让民族音乐朝着现代民乐发展。结合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素材展示给学生,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参与和课堂体验入手

中国民族音乐非常有民族特色,一首民歌,一件民族乐器都会有它的独特性,我们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比如说学习用方言唱民歌,学会几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亲身体验民族乐器的简单弹奏等等,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如高中音乐鉴赏自编教材《走近中国古筝》这一课,我是通过以下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传统乐器古筝的演奏技巧、音色,古筝名曲欣赏等方面入手参与课堂体验,从而增进了学生对古筝音乐的热爱。

1.新课导入(课前播放古筝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猜猜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是古筝)。

(2)这件乐器弹出来的音乐好听吗?(学生说音色很独特,很有意境)。

2.新课教学

(1)出示课题——走近中国古筝。

(2)古筝简介:古筝原名叫筝,早在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今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由于筝的历史悠久,被后人称为古筝。古筝属于弹拨类民族乐器,其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根弦下面安置琴码,琴码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我们现在演奏的古筝基本以21弦筝为主。其主要由面板、底板、筝首、筝尾、前梁、后梁、琴码、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组成。古筝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介绍古筝演奏技巧:古筝的演奏技巧有很多,如滑音、颤音、花指、摇指、琶音等等。①古筝中的滑音弹奏:古筝中的滑音分上滑音和下滑音。先说上滑音吧,教师示范:右手弹弦之后,左手在筝码左侧,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弦,把弦音升高至所需高度,就是上滑音。可以请几个学生依次在古筝上体验上滑音弹奏,这样学生会很专注。②古筝中的花指弹奏:老师示范花指的演奏并问学生:你觉得声音像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参与。以上1、2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对古筝音乐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滑音可能弹得不太准,花指不够流畅,但是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③教师借助古筝,继续示范弹奏古筝的颤音、摇指、琶音,让学生加深对古筝演奏的了解。

(4)古筝曲《渔舟唱晚》片段欣赏①老师弹奏《渔舟唱晚》片段,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其演奏技巧。②教师对《渔舟唱晚》后面的花指部分作了重点弹奏,让学生加深对古筝花指演奏的了解。

(四)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欣赏

这是一首历史悠久的传统筝曲,乐曲音韵古朴、典雅,抒情写意。全曲音乐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描绘高山的气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流水的不同形态,充分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1.教师弹奏古筝曲《高山流水》,其他学生欣赏、体验。

2.教师带领学生演唱《高山流水》音乐片段,加深音乐记忆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高山流水》有了更深的印象,并对古筝的演奏技巧及其音色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这也是我课堂上经常尝试的教学方法。

3.从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入手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是紧密相连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重要的传承手段。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传授音乐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音乐背后更为根本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民族精神。《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民族情感是指—个国家、—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它是民族心理特征之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本民族历史、本民族的文明进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关系的情感态度。以是否有明确的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观念来划分,民族情感有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水平。民族情感在民族成员身上表现为民族自豪感、民族优越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卑感等。一个人形成何种民族情感,与该民族的地位、成就有关,也与个人对民族的态度和认识有关,并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的支配。积极的民族情感如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热爱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和优秀文化等,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有利于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

从美学的角度看,音乐不是情感,可它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音乐不能揭示情感产生的原因,却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客观说明了音乐与情感的辩证依存关系。民族音乐是民族情感的最佳载体,民族情感是民族音乐主题的升华,民族音乐在民族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又有外在的相互促进性。可以说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的培养是民族音乐教学的最高追求。相关研究也提出了培养民族情感有利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民族情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通过民族音乐促进民族情感的产生,同时利用民族情感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民族音乐的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充分地发掘我国民族音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中国民族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母体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而孕育、生成并茁壮成长的。因此,在高中阶段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情感的激发促进民族音乐的教学。

4.从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入手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如果想让你的学生乐意接受传统的民族音乐,那么,我们不仅要提前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应该拥有驾驭民族音乐教材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探究,努力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教师是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让自己更加热爱民乐、熟悉民乐,并具备强烈的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热情和使命感,同时具备高品质的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演奏家章红艳教授曾在一周的时间里有四场琵琶演出,每场上座率达到九成以上,那是没有鲜花,没有音乐以外的任何干扰的演奏会,它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记忆与情感。章教授以专家的方式去展示我国琵琶音乐的魅力,让她周围的观众体验到了琵琶音乐之美。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音乐教师,虽然在演奏技巧上不能去和一个音乐名校的教授相比,但是我们可以拥有同样的思想,那就是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唤醒优美与崇高,让国人热爱民族音乐。以前我总认为既然学生对民族音乐没有兴趣,我索性就跳开这些内容不上,现在我改变了自己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观念,并且自身也在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如乐器方面的古筝、竹笛我都在学习,还有就是有些地方戏曲不太了解,我也正在努力补充学习。在我的音乐课堂,不但用钢琴伴奏,有时候我也会用古筝来给学生伴奏,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中国民族音乐值得去欣赏,我用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优秀的中国民间传统音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尽的义务,这不仅仅是在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更是要让现代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新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树立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教育进行深化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品味民族音乐的灵魂,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音乐教师掌握了中国优秀的戏曲、民乐、中国锣鼓、民歌民谣和民族舞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在音乐课堂中加以实施,通过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的组织、策划、设计和指导等,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最后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民族音乐与本土音乐的有机结合、民族音乐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等四结合原则,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了解、认识民族音乐。

作者:贺金秀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中学

第三篇

一、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在我国历史长河之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都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提高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从而达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教学之中,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具体形象,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通过音乐在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民族音乐知识

学校不仅要让教师了解民族音乐,而且要尽量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调动教师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又如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系统性学习,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2.开展多元文化民族音乐教育

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关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等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使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三、总结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5

【关键词】混合式音乐课堂;古筝教学;探究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线上”的教学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辅助,而是教学的必备活动,“线下”的教学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照搬,而是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成果而开展的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即“融合性学习”。黎老师对混合式教学的关注重点在于教学媒体如何与教学方法结合,强调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混合式音乐课堂的趋势

传统课堂和线上课堂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彼此的短板也是需要整合改进的。线上课堂的教与学被屏幕分隔两地,无法做到课堂情景带动、课堂情感互动和课堂情绪互动,从而起不到线下课堂的效果;而线下课堂受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双方得不到上课资源的满足。网络不能产生课堂充满激情的体验感,屏幕也永远刷不出老师现场弹奏的音效的冲击感。在2021年3月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的意见》中提到,我们应该抓住疫情防控期间全面线上教学带来的契机,深入推进融合式教育,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古筝课堂也紧跟时代实施混合式古筝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音乐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当传统课堂的老师布置下节课新的乐曲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新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风格等信息。乐曲的创作和文化历史密不可分,作品风格和乐理、和声曲式密不可分。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也可以学到姊妹音乐。在古筝课堂上不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还很好地增加了知识面。在上课回作业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前准备结果,促使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总结。

(二)引导学生的感情处理

音乐课堂和别的一般文化课堂相比更需要关注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在2019年3月20日上海举办的学术性音乐会上指出,中国传统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流派,如果只是按照谱子演奏或者死背谱是画虎不画骨的行为。以古筝课堂为例:有些古筝乐曲实际演奏出的节奏和谱面上的节奏有些不同(如乐曲《忘秦川》的慢板部分),这是因为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演奏者自身的感受进行演奏。混合式古筝课堂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作品背景、不同老师演奏时的情感表达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奏作品。混合式古筝课堂也可以帮助老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每个学生的乐曲感情处理进行指导,使学生演奏时充分将自己融入到乐曲中而不是弹奏的机器。

(三)评价真实和多元化

传统课堂的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更不用说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传统课堂的老师也很少去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和建议。混合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采取匿名评论留言的方式,写下自己对老师教学的一些建议。老师在获得最真实的建议后可以及时进行改正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筝课堂的热爱。混合式课堂不仅会受到自己学生的评价,也会受到同行、对古筝喜欢的爱好者、专业人士的评价。老师可以从这些评价中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多方面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大力推行美育的时代下,身为古筝老师更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作为课堂的三维目标,用音乐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四)将线上演出和线下演出相结合

学音乐的学生不仅仅是学,最重要的是将学到的东西更好地表达出来。以古筝教学为例:弹奏者可以在线下演出的同时开启直播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古筝、喜欢古筝。演奏者也可以看到网络上人们的评价,虚己受人,择善而从,使自己更好地进步。许多著名古筝演奏家如:袁莎、宋心馨、程皓如等,这些老师开启直播课堂,对协助名师直播课堂的学生而言这是线下课堂的教学,但又受全网网友的监督,既是一节课也是一个小小的演出。上直播课的老师,可以把课程分享给更多的年轻老师和学生。2021年10月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所有比赛选手在大剧院比赛的同时,比赛实时直播,再一次很好地将线下演出和线上演出相融合。

三、混合式音乐课堂的模式

(一)“穿插式”

在时间上线上直播课堂和传统课堂穿插学习。人性存在惰性,如果单纯地依靠线上互动是难以约束学生的,传统课堂难以控制学生课下的练琴时间、练琴准确性。学生可以选择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穿插式学习,以传统课堂为主课,线上课堂为陪练课。主课讲的内容,课后如果没有准确把握,不能及时跟进,将极大地削弱线上课堂和传统课堂融合所带来的优势。这时线上陪练课堂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弹琴时出现的问题,更好巩固主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受到教师的监督提高学习质量。而每次在穿插式的传统课堂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穿插式”课堂的课时量相对较多,学生们可以养成练琴的好习惯,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获得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二)“同时式”

同一课堂两个老师同时进行教学。线上课堂为古筝主课老师,负责讲授新的内容。线下的老师为古筝助教老师,同学生一起听课。对学生的课上学习及时监督和改正不足,以及课后解答学生的疑问和检查作业。教学经验丰富、演奏技巧过硬的教师是每个学琴者想要的老师。但是资深老师没办法经常去到每一个地方固定教学、上课人数也有限制。采取线上直播课的形式,可以使更多的人加入专业的师资老师的课堂。但是直播课无法感受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体验感,在古筝助教老师管理下也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同时线下助教老师吸取更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同时式”教学的古筝课堂要求助教老师每节课及时与线上主课交流与探讨,线上老师及时了解学生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教学内容做准备。线下老师及时了解下节课教学内容,为上课时辅助线上老师讲课做准备。

(三)“流动式”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传统式课堂和随时随地、短小简洁的录播课相加的流动式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古筝曲搜索视频并跟随学习。当自己独立完成不了时,可以在线下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这一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选择课堂学习内容,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老师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线上视频的问题。对于很多想学习流行古筝曲的学生而言,线上的优厚资源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乐谱。但是随着网络的开放性,很多乐谱不够准确,加上很多学生缺乏乐理知识,很难发现乐谱上的问题,跟着错误的乐谱弹琴,从而影响学生的练琴效果。这时线下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正乐谱、指法、节奏等问题。录播式的课堂比较适合学习能力较强、自主性高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传统课堂上发现缺失,自主选择线上课程补充不足。

四、混合式音乐课堂的问题

(一)融合的角度

传统音乐课堂和线上音乐课堂两者还是相对处于独立的状态,混合式教学还只是初步阶段,将传统课堂和线上课堂简单地相加。对于音乐课堂来说“同时式”的双师制目前在市场上还没有充分实施。一是音乐课堂,尤其是古筝课堂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很多学生和家长信任自己传统课堂的老师,会削弱自己对音乐课堂的思考能力。部分家长认为线上学习的氛围、感染力不足,二是很多家长只是想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要求是学习古筝能弹出来简单的音就可以,所以很难实施传统课堂线上课堂一体化的学习。三是学习音乐课产生费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更贵的现象,学生家长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音乐课、美术课等,很多学生家长也就不愿意多花钱进行线上线下一体教学。

(二)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度

教学方法上,因为民族乐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派别,很多传统课堂的老师和线上课堂的老师弹奏指法规范不一样,所以如果老师和老师之间相互独立、没有沟通,授课的方法不一样,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最终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教学内容上,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需要老师有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基础的网课操作,更要懂得如何在线上课堂更好地展现一节课,使学生上网课也可以感受到传统课上的氛围。从学生的角度: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传统的音乐课堂往往集中在固定的课堂有固定的老师,学生也已经适应这种上课模式和上课氛围了。但是传统课堂和线上课堂融合的新模式需要学生在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在没有老师陪伴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上课效率质量,成了音乐课堂新样态面临的重要挑战。学生要进行线上音乐课程就需要相应的手机、电脑设备。在学生上课时与上课学习无关的诱惑太多,学生很容易将线上课堂置于后台干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三)研发的角度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渐渐出现了关于文化课的线上线下一体的教育平台。如:新东方教育。但是融合的教育平台上音乐的课程、音乐资源还不是很丰富。线上音乐课程没有严格的审核上传,学生可能会学到错误的知识。线上课堂的网络延迟、音色传递真实等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在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交流的同时,也要方便老师和老师之间及时地交流、沟通学习。教学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相互评论共同进步的过程。怎样使得传统课堂的老师和线上课堂的老师很好地交流、沟通,在开始融合式教学研发时也是值得思考的。

五、解决建议

(一)提高大众对音乐的重视

国家在双减政策的实施后,支持艺术类机构的教学。音乐纳入中考并开始全国实施,人们对音乐开始重视。但是大众对音乐的了解只是视频上的背景音乐和流行歌曲。我们要大力宣传美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目标。让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乐器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让大众了解并喜爱它。在古代“乐”与“礼”是分不开的,具有同等的地位。让大众不仅认识到音乐课堂具有娱乐作用还具有育人、约束人的道德和行为的作用。

(二)施教者和受教者

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角色。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也要注重老师的主导性。既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能像现在有些线上音乐课忽视了老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要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平台的研发

搭建多形式的通道,不仅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加深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无论录播课还是直播课,线上音乐课堂都可以用点赞、集赞作为奖励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线上平台的教学资源也需要严格审核才能作为教学内容。由于互联网的宽容性较大,可以看到各种学琴者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演奏视频。这其中除了古筝院校老师、机构老师以外,还有一些没有专业学习过古筝的人。学生看到不专业的视频后可能会学习模仿,养成不好的演奏习惯。无论是线上课堂还是线下课堂,研发过程中要有完整系统的评价机制。评价过程要注重评价者的个人隐私。线上课堂的平台研发时可以设置上课时不能退出的功能,防止学生受其他诱惑的影响。线上音乐课堂环境的稳定、音色的传达、传声的速度这些问题,相信随着5G的到来都在慢慢解决。

六、总结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山东派古筝;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融合

古筝各流派中经典的传统曲目都是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而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筝乐成为学习和演奏的主流,相比之下,传统乐曲则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山东筝派也不例外,再加上传承人的老龄化、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作品的匮乏以及专用教材的缺失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山东筝派的发展和传承。此外,在许多开设古筝专业教学的高校中,也往往热衷于现代曲目的教学,而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筝曲的艺术价值。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中系统地纳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较高艺术价值的山东派古筝的教学,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从而探索出一条山东派古筝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相融合的道路。

一、山东派古筝文化在高校教育中融合的意义

山东筝乐作为山东省第一批、部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全国享有盛名,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全国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流派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多所音乐院校都先后聘请过在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山东筝人到校任教,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古筝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可以说,山东筝派在我国古筝教育专业的创立、现代筝乐演奏技法的创新以及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将如此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高校教育体系中,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文化自信”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功能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本着在高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优势和特色,打造课程亮点和特色的思想,将山东派古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系统地纳入古筝专业的教学中去,以此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建设探究的目的。

(二)拓宽非遗传承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菏泽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古筝乐的主要流传地区,拥有众多的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加之高校这一教育平台以及音乐专业学生的自身优势,可以拓展山东古筝乐的传承空间,提升传承水平与成效,极大地促进传统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对传承体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三)提高学生传统音乐文化修养和探究精神。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指导和厚期许。我们在教学中着重纳入山东派古筝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二、古筝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

(一)重视右手技巧的训练,忽视左手音韵的把握。古筝教育家阎莉教授曾经说过:“各地筝曲除了乐曲结构、调式各有不同以外,主要区别在于左手的颤、揉、按、滑等技法,它给予乐曲优美的韵律、无比的生命力。”傅明鉴老师也曾提道:“‘以韵补声、声韵相成’是古筝音乐的特点所在,左手技巧运用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演奏者艺术水准的高低。”由此可见,传统是古筝的根,左手是古筝的魂,尤其是像山东筝派中的传统乐曲。然而,现如今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往往注重右手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左手“韵”的重要性,缺乏古筝音乐的灵魂。

(二)忽视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缺乏实践锻炼。高校的古筝教学中,大部分是采用一对一的讲授方式,形成了学生长期专注于个人的演奏训练,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弊端。在遇到一些合奏、重奏乐曲的演奏时,学生往往只顾及个人的演奏,而忽视了与他人的配合,影响团队合作和音乐整体的效果。此外,高校的古筝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而现如今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的古筝专业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于专业技术和乐曲的教学,而忽略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力素质比较单一,缺乏社会综合竞争力,这也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过于注重技术,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古筝是感性、审美和传情的艺术,高校古筝课程的教学应该是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现今很多教师对学生只是局限在演奏技巧上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古筝演奏相关学科的学习以及艺术审美的培养。学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性,在演奏古筝乐曲,尤其是传统曲目时,往往不能很好地了解音乐背景,深入理解作品,使演奏只“行于表”而未“发于内”,缺乏音乐内涵,无法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尤其像山东筝派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注重学生演奏、文学、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山东派古筝文化在高校教学中融合的策略

(一)基于山东派古筝音乐特点,加强左手技法的训练。在传统筝曲中左右手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一般而言,右手职弹、左手司按,通过“弹按尾随”的方式起到“一音数韵”“以韵补声”的音乐效果。在山东筝派传统乐曲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韵”和“声”之间关系的理解,使其明白左手演奏技法的好坏在筝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扭转学生以往只重右手而忽视左手的一贯思维。音韵的把握并非一日之功,在平时的基本功练习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学生左手颤、揉、按、滑等技巧的系统训练,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功底,才能在乐曲演奏中游刃有余,使音乐旋律更加优美细腻、富于变化。只有做到“音”和“韵”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古筝艺术的内在和灵魂唯美地展现出来。

(二)结合山东派古筝文化内容,强化集体性、实践性教学。想要全面地掌握山东筝派音乐,对“碰八板”这种合奏形式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合奏形式要求演奏者彼此之间要有足够的默契,能达到你繁我简、你进我退的合作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不可以单纯教授独奏乐曲,而要特别注重学生集体精神、团结意识的培养,可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每周多次对“碰八板”乐曲的排练,使学生在集体项目中自觉养成互相配合、彼此协助的意识和习惯。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登台表演、参加比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模拟的舞台表演,比如说班级内部定期开展小型的音乐会等,再或者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参加一些校外的教学活动、艺术辅导、观摩演出等。总之,艺术实践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艺术修养,也可以从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更是教师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依据山东派古筝文化发展特点,改革教学方式。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山东派古筝也不例外,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多种戏曲和曲艺种类的影响,尤其是山东琴书。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坠琴、软弓胡、古筝,而古筝在琴书演唱中起着随腔伴奏、拖腔送韵的重要作用。在对山东琴书长期的伴奏过程中,筝艺人逐渐将琴书的唱腔、过门、间奏、曲牌等器乐化,并最终改编成古筝单独的小曲。所以说,山东筝与山东琴书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想掌握纯正的山东派古筝演奏,就必须要深入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艺术门类,尤其是山东琴书。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带领学生到山东琴书的演出团体中去采风,深入实地,多听、多看,真切地感受其曲调、唱腔的韵味,而不是单单落于表面。只有将这种音韵烂熟于心,才能在以后自己演奏山东筝曲时自然而然地融入进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受欢迎,创新性的模式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中山东派古筝文化的有效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和文化素养。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团队配合意识。山东派古筝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目前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培养古筝教育工作者和演奏者最主要的阵地,近年来一直在不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全面的古筝专业人才,从而拓展山东派古筝的传承空间,提升传承水平与成效,对传承体系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罗燕.现阶段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2016,(09):125-126.

[2]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8):40-41.

[3]成公亮.山东派古筝艺术[A].阎黎文.中国古筝名曲荟萃[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4]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26-27.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7

[关键词]古筝教育;中小学课堂;民族音乐

古筝作为一种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民族乐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存在一定的传承价值。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必然会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古筝教育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讲求“吹、拉、弹、唱”,古筝属于弹拨弦鸣乐器,被称为“东方钢琴”,是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又叫“秦筝”,起源于秦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风雨,饱经沧桑,但也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着眼于世界,放眼于未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值得我们推崇和传承的。古筝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认识古筝文化,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古筝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形式,激活学生大脑,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是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与众不同”的古筝教育更能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刺激学生积极地参与古筝的学习、欣赏和演奏。古筝艺术当中所包含的韵律美、节奏美、声色美和情感美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还能够刺激学生想象,激活大脑思维,实现学生音乐潜能的开发和挖掘。在优美旋律的陶冶下,在手指交错的节奏中,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陶醉、翱翔,思维不断得到升华,智力不断得到提升。[1]

(三)古筝教育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情感层次,形成高尚的情操

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古筝的弹奏技巧,还会涉及优秀古筝作品的赏析,会了解优秀古筝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事迹。每一曲古筝作品当中都包含着创作时代的特色,以及作者饱满的情感。学习古筝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学习创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和价值信仰。通过对每一曲优秀古筝作品的赏析,学生对时代、对生活也会有个人新的见解和认识,这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也是高尚人格和情操形成的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古筝作品的弹奏和创作来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审美中得以净化,学生的情操在古筝作品中得以升华。

(四)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当前阶段重点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正是打好基础,养好习惯的阶段。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学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又要重视中小学生的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其目的是推进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性素养的提升,这一点与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从审美上升到人性、人格和民族气节。古筝教育可以借助音乐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审美,并在实践学习和练习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学阶段古筝教育的现状

(一)古筝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目前古筝教育还没有在中小学阶段得以普及。很多学生学习古筝,一方面是基于自身对于古筝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基于家长的期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性,并将古筝作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所以,古筝行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市场对于古筝教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古筝教学,还有一部分觉得自身在古筝方面颇有造诣,但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就在行业内部开展古筝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对于古筝的认识深度。甚至,可能丧失对古筝艺术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在技巧方面的传授。那古筝艺术的教育意义也会随之丧失,没有情感的古筝艺术只能说是一门技术,但技术也不一定到位。[2]

(二)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古筝艺术的美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古筝艺术,一时兴起,觉得高雅衬托自己的气质,抑或者被家长的希望所左右。一时兴起的这种情况,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因为艰苦或者困难就轻易打了退堂鼓。过于急切,想得太简单,持久性不足。被家长安排的这部分学生,可能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不愿意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不高。再加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真正地将古筝的魅力展现出来,学生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赏析思维,自然感受不到古筝的魅力,古筝留不住学生,学生学习也不积极。而且,大部分的学生练习和学习古筝的时间是非常少的。仅有的古筝课程,大部分课上时间教师都在教学。课下时间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练习和巩固根本不到位。腾出时间实现古筝作品赏析,一是没有形成这个意识,二是掌握不到好的赏析方法,赏析深度有限。听听也就过去了。

(三)家长急于求成

很多孩子是因为家长被动学习古筝的。部分家长让孩子学习古筝,是想让孩子多一门技能,考级、考证,增加自身的“含金量”。还有一部分家长,希望通过古筝学习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气质。但是,情操陶冶和提升气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老师,也需要长期持久的情感培养。急于求成,物极必反。对孩子有考证、考级需求的自然也会对孩子严加要求,无形当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不仅可能产生懈怠心理,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四)实践机会有限

很多孩子在校外学习古筝,都是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练习、考级。很少有实践和创作的时间和机会。大部分有古筝才艺的学生也只能在校园文艺晚会或者活动中有表演的机会,仅仅是作为一门才艺进行展现。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晰自身学习古筝的未来发展会是怎样的,自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同家长一样将古筝作为一门才艺,而不是实现情感升华和思想陶冶的艺术,对古筝的理解深度也有限。[3]

三、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路径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学生真实需求

古筝教育走进中小课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筝教育的规范化,也抬高了古筝教师的准入门槛,对古筝教师有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作为专业的古筝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来开展。在进行古筝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走进学生群体,深入学生群体,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和互动,深度挖掘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对古筝学习有了兴趣,自然能积极地投入古筝学习当中,也能更好地化解和克服在古筝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例如,在古筝接触之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气氛高昂、情感饱满的古筝作品,来刺激学生的神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有活力和精神去接受古筝教育。

(二)用音乐进行情境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音乐自身就带有一种情境美,优秀的音乐作品更能使人不自觉地产生联想和想象。古筝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有意识地重视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烘托。让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氛围当中,逐渐“忘却”自我,舒缓心情、缓解压力,在古筝课堂中产生一种舒适感和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喜欢上古筝课程。例如,在诠释“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水畔暮山衔夕阳,归舟返棹沐霞光;渔歌阵阵相呼应,声响调高传远方。”为学生营造一种渔舟唱晚的画面感,让学生与作者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意境和画面感的衬托下结合层层递进的旋律实现情感的循环和反复。节奏跟着渔民的心情而上下起伏,仿佛音乐升华成有情感的“生物”,音乐与人相融相升,课堂一派和谐,学生一派满足。

(三)循序渐进,注重情感贯穿

古筝艺术在情感上的升华不是一堂课、一首曲子就可以实现的。它有一个交融的过程也有一个交融的时间。教师要给予学生感受的时间,也要给予学生耐心、细心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在课堂上注重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于古筝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走进古筝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要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勤加练习,多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巧。当学生表现好时,要鼓励、赞赏、支持。当学生不重视、不积极时,也要耐心、细心,找到影响学生的根本原因,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艺术课程当中,教师是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是艺术深造路上的好伙伴,共同前进者。

(四)古筝教学可以以社团形式在音乐课堂展开

除了基础的古筝课程之外,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组建古筝社团。一方面,将对古筝感兴趣或者在古筝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可以实现古筝作品弹奏,也可以实现古筝作品创作。另一方面,社团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古筝教育的重要性。社团自身也可以组织活动,进行学习和表演,感染更多的人认识古筝艺术,产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并加入民族乐器学习和发展中来。无形当中也进一步拓展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4]综上所述,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是存在一定可行性的,并且对实现素质教育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古筝教育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慧玲.民族乐器古筝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D].泉州师范学院,2021.

[2]王明媛.中小学古筝合奏教学与训练[J].音乐天地,2020(9):19-21.

[3]蒋亚轩.中小学古筝集体课教学实践研究[J].艺术评鉴,2020(11):95-97.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8

关键词:古筝教育;中小学课堂;可行性;落实路径

在中小学生教育中引入古筝教育能弘扬民族音乐,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音乐传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一、古筝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古筝教育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随着历史的逝去,现代生活的物质化,人们执著于对利益的追逐,已经渐渐地淡漠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繁衍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在中小学课堂中实行古筝教育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古筝教育帮助学生开发大脑,挖掘潜在能力

在古筝教育中,作品大多数是以演奏、欣赏等方式来呈现的,在中小学生课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跃动的教学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与创造的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开发音乐技能,挖掘潜能。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能帮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古筝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手指交错的运动,而运动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加快大脑转动的速度,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古筝教育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古筝教育具有自然体现“美”的本质特征,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开展古筝教育时,学生可以学习各种类型的古筝音乐,在学习和欣赏过程中感知音乐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细心品味在作品中作者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见解和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升华情感,陶冶情操的目的。在开展古筝教育时可以教导学生不仅用声音来抒发一种情感,而且还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逻辑发展来表达一种哲理,简而言之,古筝音乐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将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渗透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二、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的落实路径

(一)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课堂中开展古筝教育时,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具备了学习古筝的兴趣,就能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充分发挥他们优势,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了增加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激动人心,热情洋溢,气势高涨的曲调,比如选择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的《战台风》,通过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来获得学生的共鸣,升华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的热情迅速高涨。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设音乐情境

古筝音乐课堂应该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教学活动,老师在开展古筝教育时,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古筝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优美的曲谱,流畅的旋律……从而使得学生在古筝音乐课堂获得舒适感和愉悦感。老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合理创设音乐情境,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比如,开展《渔舟唱晚》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利用余亚飞的《渔舟唱晚》这首诗,“水畔暮山衔夕阳,归舟返棹沐霞光;渔歌阵阵相呼应,声响调高传远方。”来创设渔夫满载而归喜悦的情境,以感染学生的心境,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接着再带领学生尝试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来更好的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完美诠释曲子的意思,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变得更有效性。

(三)循循渐进,细心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筝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积极并有耐心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筝,成长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不能适当放松自己、按音不准、节奏不对或者没有准时完成作业等情况,老师要鼓励学生,耐心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把握好音律和节奏感,一眛的指责和斥问是不行的,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对古筝丧失信心并失去兴趣。比如,在开展古筝认音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根据生活中不同的音响特点将一些节奏歌谣进行归类,如“二八”节奏就像实际生活中的钟摆“滴答滴答”、“十六八”节奏像母鸡的叫声“咯咯嗒”,让音乐变得生动形象有趣,通过细心的教导学生,不断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古筝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能深化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提高音乐和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