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3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3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1

摘要:随着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全面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措施。希望能够加强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教学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必要的,作为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全面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加强法治意识,全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水平。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大部分未接受相关教育的青少年法治意识相对淡薄。放眼当下,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说明,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必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尽早明确行为准则与界限,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应当对其进行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法治思维,从而能够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利用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使教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与自身的实际经历相联系,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可或缺,它能够帮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维护权益,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长久稳定。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使接受教育的初中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要求、法治的规范,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道德认知是遵纪守法的第一步,初中学生应当从对自身进行道德规范入手,不断增强道德与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道德准绳,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鼓励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情境创设

1.明确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其应有效果的第一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作为该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且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明确该小节的教学内容,即“辨析自由与规则的关联”,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平衡规则与自由,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的“自由”。教师可以借助新型教学技术,如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使课堂绘声绘色。2.创设适宜的法治教学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创设适合中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教学情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样的课堂难以保证效率,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最终使得学生的成绩及课堂效果均不如人意。因此,教师应当创设有效的法治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感悟。

(二)利用案例引导,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

为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借助法治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初中学生对法治案例的兴趣高于单调地阅读课本,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树立法律意识、进行实际应用。例如,在讲授《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提问《未成年保护法》中的条目,“对于已经迈入初中校园的大家,是否仍然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具体的保护例子有哪些,可以举例说明”等。这些提问有助于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并了解关于本课内容的基本概念。随后,教师再借助案例对课堂内容进行引入:小红是某小区的一名中学生,她成绩不理想,为此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父亲经常使用暴力手段对待小红,导致其身上多处受伤。终于,居委会大妈发现了小红长期遭受的不良对待。在此情境中,小红是否能够寻求居委会大妈的帮助?小红的父亲以学习成绩不佳为理由,对亲生孩子进行打骂,是否已经触犯了法律?由于小红是未成年人,她应当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在该案例中,小红的父亲已经触犯了该项法律,小红应当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诸如此类的案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系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并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有效的完善。这是因为既往的教学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当明确,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提升课堂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学生能够减轻学业负担,轻松掌握课堂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及时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交流,使道德与法治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入,进而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讲授《宪法》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借助幻灯片播放与宪法立法、宪法条目等相关的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掌握课堂知识。实践证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于课程考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有所创新。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容易使学生仅仅注重考试分数,而不重视对知识的积累与内化。因此,教师应当实现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综合判定学生最终成绩。纳入考核的标准应当涵盖笔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际应用等方面。例如,课堂表现中应当包括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则该学生能够在此项目中获得高分;反之,如果学生懒于讨论、仅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则应当扣除相应分数。此外,教师还应当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逐渐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端正学习态度。

(四)开展校园活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初中学生的心态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养成宽容、友善、和睦的良好品质。为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在讲授完某一章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该章节的内容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开展辩论赛、制作黑板报或剪贴报、开展书画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除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还可以建立针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可以在授课结束后带领学生深入基地,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授完课本内容后,带领学生去了解镇政府、村委会等地方进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及基层管理等的基本流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校园规则、村民条约、法律条款中寻找相似之处,并发掘其内在联系。

(五)开展多元化教学,全面培养法治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为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倾听音频、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教学大纲及内容有所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本中有大量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如果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难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并且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维护公平正义》一课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本节中“人类社会需要公平与正义,而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最强有力的保障”的教学主旨。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黑猫警长”的动画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中,小猪违反了交通法规需要接受罚款,但他却打电话向朋友求情。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学习兴趣势必高涨。教师可以随即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所谓“求情”是逾越法律的行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杜绝这一行为的发生,因其会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不再遵守法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平稳定。黑猫警长应当拒绝小猪朋友的求情,并且连带其朋友进行严查,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可以使初中学生顺利掌握课堂知识,并使其法治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六)拓展课外资源,开阔学生法治眼界

通过全面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开阔学生的法治视野,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外资源,全面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1.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和时政热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以及时政热点,并将这些新闻与课堂所讲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进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对社会及国家的责任心。2.借助网络获取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初中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便捷,获取更多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索微信公众号,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线”“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论坛”等,关注并从中获取教学音、视频资源,在观看视频、阅读真实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如此,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实践分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全面总结了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途径。希望能够加强教学实践水平,进一步为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朱恩 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2

新课程改革理念极大地强化了教师的拓展意识与创新观念,教师开始深度考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设计优化、活动有趣、快乐有效的可行性方法,努力为初中生建构一个高水平、高体验、高价值的主体实践平台。为此,教师着意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亲切化活动氛围以及实践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初中生的能动性,以此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基础,使构建品质化、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必然。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素材,利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案例去承载主题思想教育任务,在初中生的文本识读、独立思考、语言交流以及思想沟通中悦纳心智启迪、思想教育与品德教化。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非常突出的逆向思维逻辑,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情境之中,以此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借助生活情境有效丰满教育信息,摒弃传统、落后的简单说教活动,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化育人环境。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对初中生进行思维点拨、信息处理、知识萃取、思想教育以及品德培养,因而都是针对生命主观意识的微雕工程,具有较高的活动难度,需要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生命活力,以此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能力基础。然而,生活化教学情境恰好能够给予初中生良好的感官刺激与情感体验,不仅能够牢牢地吸引初中生的认知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初中生的猎奇心理与探究潜能,在快乐交互中积极整合信息,实现初中生的互助交流与高效认知。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主题化与情境化非常必要,能够借助良好的感官刺激、思维诱导以及信息感召推动初中生成为课堂活动的认知主体。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与亲切性能够帮助初中生有效克服情绪化行为,长时间地专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持续不断的主体支持与能动保障。可见,生活化教学情境具有良好的人文性、体验性与诱导性,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方法创新与提质增效。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拓展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力拓展,以生活化教学情境为活动支架实现初中生对探究信息的直接感知、主观处理与筛选积累,立足生活教育理念推动初中生的主体实践、信息交互与互助成长。因此,生活教育理念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设计性与品质性,拓展出高端化的教学空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活动上体现了大胆拓展,摒弃教师传统的说教活动,推动初中生成为认知主体,实现初中生的动眼识读、动脑思考、动嘴交流,以此诠释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可见,生活教育理念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交互性,为初中生成为认知主体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机会。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上实现了有效拓展,不仅拥有生活化教学情境,也拥有主体化实践过程,更能够给予初中生良好的探究体验与兴趣激发,提升初中生的认知效率。所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体验性,构建了高效的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理念上做到了务实拓展,积极挖掘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刺激性与诱导性,借助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氛围感染推动初中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多维交互与整合积累。这样,生活教育理念就会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高端定位、理念创新、提质增效,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初中生提供生活化、体验化、能动化的主体实践平台,以情境刺激诱导初中生进入积极心理之中,为初中生的课程认知提供强大的支持。初中生还能够在积极感知、主体思考、互助交流中直接处理课程信息,抓住一个实训认知、全程参与、互助探究的主体成长机会。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初中生架构情境化、主体化、交互化以及高效化的认知环境,推动初中生的能动探究、快乐成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为教师科学创建课程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督促教师尊重与开发初中生的认知潜能与群体合力,实现初中生的独立探究与互助发展,帮助初中生课程探究中体验认知的快乐。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帮助教师自觉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性与定制性,推动初中生的主体实践与结伴成长。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加速科学育人观的有效落实,帮助教师积累高价值的教学经验。

五、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性

生活化教育理念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凸显实践、能动探究以及结伴成长的设计思想,值得教师立足教学实践去深度验证与逐步完善。

(一)架构生活化教学准备,优化主体认知条件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教育理念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如教学课件、案例选择、视频截取、图片处理等,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这样,教师就能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初中生的信息获取、知识萃取以及能力磨炼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物质环境,为初中生提供高价值、高收益的认知环境。因此,教师可以立足教材为初中生精心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借助高品质的物质基础优化初中生的认知条件。如在“追寻高雅生活”的生活化教学中,“高雅生活”意味着健康、快乐、和谐、科学的优质生活,因而教师应立足上述主题思想为初中生准备一些生活实物,帮助初中生初步感知“高雅生活”的物质环境。以体育锻炼为例,教师准备一个“每天快乐运动一小时”的生活视频,为初中生展示常见的大众健身活动,如打篮球,每天下午篮球爱好者不约而同地来到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技术切磋、社会交往、信息交流以及娱乐活动,能够在定期、持续、优质的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人际交往的乐趣以及身强体壮的愉悦。另外,教师还要展示“高雅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假期爬山,将旅游、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实现多元化整合;再如,在读书与看电影中实现娱乐活动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探望孤寡老人,在助人为乐中进行体力劳动。所以,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素材能够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探究助力,加速初中生对课程内容主动处理,悦纳教化。

(二)架构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主体认知状态

教师要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初中生架构良好的活动情境,为初中生提供虚拟化、生活化、实践化的主体认知空间,为初中生提供高品质的认知环境支持以及趣味信息诱导。这样,初中生就会获得良好的感官信息刺激,形成良好的应激反应,提升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有助于初中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优良的活力支持。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给予初中生良好的感官信息刺激以及新奇元素吸引,优化主体认知状态。如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初中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诱惑,透彻把握各种不良诱惑的种类、内容与危害,初步具备拒绝不良诱惑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个个的分类视频信息为初中生展示不良诱惑的具体危害,借助触目惊心的视频信息警醒初中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以毒品诱惑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信息展示深受毒品迫害的青少年的情况,提醒初中生切勿在好奇心理下进行无知尝试,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这样,教师在真实化、刺激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警示教育,帮助初中生对毒品以及其他不良诱惑说“不”。

(三)架构生活化教学资源,优化主体认知内容

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与情境化,教师还要为初中生提供生活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活动中营造出浓浓的信息氛围,助虚拟化的生活情境优化初中生的探究内容。生活化教学资源就会为初中生创设出生活气息浓郁的良好认知内容,以丰满化、趣味化以及亲切化的探究素材为初中生提供高强度的信息刺激。因此,生活化教学资源能够为初中生提供高品质的探究素材,提升初中生的探究层次与思维高度,优化主体认知内容。如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为初中生提供一个砥砺前行、拼搏进取、不畏艰险的自信英雄,利用现实版的自信英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可信性以及实效性。如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超龄服役的“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一些个人信息,以苏炳添的故事素材为初中生树立一个充满自信、笑对未来、不畏风雨的真英雄。这样,初中生就会在纪录片《苏炳添———为生命而奔跑》中看到苏炳添的骄人成绩:全国田径锦标赛冠军、伦敦奥运会上进入百米半决赛、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伯明翰站男子60米决赛冠军等殊荣。而且,苏炳添的一些成绩是在个人超龄服役期间获得,使初中生看到一个乐观自信、努力拼搏、锐意前行、不惧挑战的自信楷模,为初中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素材。

(四)架构生活化教学活动,优化主体认知体验

教师还要推动初中生去切身感悟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刺激性、影响力以及实效化,利用生活化教学活动推动初中生主动感知教学情境中隐含的课程信息与教学内容。这样,初中生不仅能够探究到生活化素材中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教化,还能够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推动其进入情绪激昂以及心理愉悦之中,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主体准备。因此,教师应借助生活化教学活动帮助初中生获得快乐的活动体验,激发出强大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初中生提供一段生活视频信息,在视频中一位青少年好逸恶劳、胸无大志、贪图享受、生活懒散,甚至连个人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然后,教师组织初中生讨论视频中主人公的能力水平、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境界、修养情操等,集体批判主人公的无所作为、寄生生活。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初中生共同讨论“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意义”,以此鼓励初中生积极作为,成为一个自立、自理、自强的人。所以,生活化的反面视频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集体批判、自我反省、自律成长的探究活动,并给予初中生强烈的交互体验与深刻的认知印记。

(五)架构生活化教学过程,优化主体认知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好教学情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整合出体系化、优质化的主体认知环境,助力初中生的信息收集、知识提取、能力淬炼以及素质发展。这样,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就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优良的趣味刺激、新奇诱导、能动催发以及互助成长,借助良好的探究体验激发初中生的探究兴趣与求知热情。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设计化、体系化、情境化的趣味认知环境,优化认知效果。如在“严也是一种爱”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初中生提供一段真实的生活视频,在视频中异常生气的家长将正在沉醉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的智能手机当场摔碎了。然后,教师引导初中生一起探究生活素材中的是是非非,如青少年玩手机上瘾自然是错误行为,而家长在青少年玩手机上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阻止,也存在一定的失职行为,问题处理过程简单粗暴,不利于问题解决。所以,师生之间在集体剖析、沟通思辨中客观评价、理性思维,自然能对初中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教师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承载者与实施者,因而,教师应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行动指南,积极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情境化以及诱导化,以此焕发初中生的生命活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与交流能力,大力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基础。所以,教师应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自觉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并积极架构生活化教学准备优化主体认知条件、架构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主体认知状态、架构生活化教学资源优化主体认知内容、架构生活化教学活动优化主体认知体验、架构生活化教学过程优化主体认知效果,为初中生的主体实践、信息处理、互助交流与整合发展创建优质的成长环境。

作者:张多生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3

初中《道德与法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国策、法治、生命等主题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再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由以考查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也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培养“会做题的学生”转变为培养“会解决问题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积极融入新课改潮流,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担当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根源问题,如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点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中心论,以为知识仅是靠教师传授而被学生接受的,以为教师什么都可以教,甚至以为创造性也可以教;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没学法,其经典表达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二)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必然是落后的、陈旧的。如“填鸭式”教学:现在很多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讲,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滔滔不绝,板书满满当当,学生忙于笔记。这种课堂形式下,教师完成了传道授业也就是“教”的任务,学生完成的“学”的任务就是在书本上画重点句、圈关键词,背知识点。再如原始式教学:一些教师上道德与法治课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课堂,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毫无新意。学生厌倦,课堂沉闷,效率低下。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机会,缺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失去了立足之地,能力的提高、道德的感悟都不可能实现。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陈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1.被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等着教师“满堂灌”,等教师说“听什么、写什么、背什么,答案是什么”,等教师布置作业,然后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去读写记背,学生循规蹈矩,不愿意也不会去“找事儿”。2.没有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在探究中升华思维,在展示中形成精彩。如果整个课堂在教师的100%预设之下顺利完成,没有一点“问题”或小的插曲,那只能说明学生仅仅是学习的机器,缺少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思维能动性和主动性,也就是没有主动参与课堂。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向导,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前提。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下教育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为本,以学论教”。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思想认知、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等主题只有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才能生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潜能是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教育教学最本质的功能。教师在课堂上无需面面俱到,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舞台,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质疑释疑,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是自主学习的主导。自主并非自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切实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知行统一,而不是塑造学生。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开展教与学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实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尝试探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的创设要有生活性,从学生鲜活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情境创设要有典型性且有正面的价值引导的功能。情境问题的设计应当贴近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讲“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一情境中的“二舅”有可能就是学生的父母、邻居、亲戚或认识的某个人的真实写照,学生觉得亲切、真实。设计问题1: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如何理解“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设计问题2: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对“生命的意义”有哪些新的认识?故事虽然熟悉,但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通过两个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如何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饱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主性,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探究。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通过多种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每课每框中都安排了多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探究思考、自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科学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活动,主动思考。如围绕九年级上册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学生会自然地提出各种问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有猜想、有假设、有推理、有解释,有化学角度、有美术角度、有设计角度……每个人都主动参与,每个人都有所收获。教师提问拓展:南通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海门山歌、童子戏、海安罗汉龙、花鼓、范氏世家诗文、如皋丝毯制造技艺、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通过逐渐深入、富于个性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形成正确认识: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进行保护,正是这些语言文字、科技工艺、文学艺术等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意志。参与这样的探究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总之,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陈燕娟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