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运用

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运用

摘要:高校对声乐教育的关注度,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声乐是艺术的广泛普及形式,其教育理念、文化传播形式对声乐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声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德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进一步传播声乐文化,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养的声乐人才。声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发挥出音乐美育与民族凝聚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与文化滋养的作用;前者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凝聚民族力量,后者则有助于音乐文化的跨地域交流。为此,高校应当借助新媒体资源发展声乐文化传播,优化声乐教育质量,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教育是声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声乐文化学习有助于当代青年优良品格的塑造。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开设审美培养课程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声乐文化传播日益大众化、多元化、市场化。现今,艺术歌曲、戏曲歌剧作品逐渐融入社会文化艺术传播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不同声乐教育模式的交流,为国家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的声乐人才提供基础,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

一、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概述

声乐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人们抒发情绪与感受的艺术,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例如云南、陕西的对歌可用于传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传统声乐承载着人类的智慧结晶。大学生接受声乐教育,了解声乐作品的音准、节奏、律动等乐理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高校开展的声乐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声乐演唱通常以三种唱法为主,分别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唱法表现,且不同声乐家的表现特点也各不同[1]。高校是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扶持鼓励,为声乐教育事业提供政策保障。声乐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声乐教育事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乐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是声乐教育发展创新之举,由于现代传媒的复杂性,高校声乐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声乐文化人才的文化传播意识不强,传播效果也不佳。高校需要积极改革,结合声乐理论,促进声乐文化传播,提高声乐文化传播效率。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的作用

1-美育作用与凝聚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声乐文化得到传播与弘扬。这有助于高校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声乐文化传播具备文化滋养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建设发展。声乐教育模式是高校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声乐文化传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审美教育的局限性,大学生通过声乐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目前,高校通过学生活动、社团活动、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举办的声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声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相对而言,声乐专业的大学生在声乐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有优势,因为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过声乐知识,可以更好地运用声乐技能,其音乐审美素养也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一些非专业的大学生虽然爱好声乐,但是由于未经过系统训练,对乐理知识以及作品内涵了解浅显,以至于声乐文化传播的意识不强。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情感的转化,有利于全面培养高校人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呈现出的声乐文化也有所不同。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声乐教育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声乐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播,展示出各个时代的人文背景以及人文精神特点,各民族的声乐文化大融合有助于发扬民族精神,团结民族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整体声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2]。民族声乐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而且还发挥出了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声乐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跨文化交流作用与文化滋养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声乐文化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其快速传播有助于文化交流,弘扬民族精神。音乐无国界,各地区颇有建树的声乐专家与学者共聚交流关于声乐的新研究,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声乐体制的内容与特点,并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完善国家声乐体系,从而实现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优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播与交流,跨文化沟通不仅是文化输出,更是为声乐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促使高校可以结合跨文化交际的成果以及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从而不断更新声乐教育内容,培养声乐人才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声乐人才的跨文化素养,增强其声乐文化传播意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运用乐理知识进行声乐文化传播,可以强化不同国家地区的跨文化交流。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跨文化理念的输出是高校声乐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媒体发展给音乐传播带来新契机,人们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多元化实时传播,随时随地分享音乐,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从而充分发挥出音乐文化的滋养作用。新媒体时代赋予人们即时体验,多元化的声乐文化得到传播,大量声乐作品、文化理念展示在人们面前,网络音乐库为高校的声乐教育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从而开拓声乐教学视野,创新教学模式[3]。

三、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教与学不协调,学生感性思维不足

通常,高校招收的艺术特长生学习声乐的时间较短,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声乐技巧,特别是部分学生的歌唱习惯需要着重纠正。这使得教与学发展不协调。同时,高校声乐教育以固定的小组授课为主,优点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歌唱特点进行教学;缺点是增加了教师课时量与教学压力,压缩了学生的课程时间。此外,高校艺术指导以声乐教师为主,教师通常采用钢琴即兴伴奏的形式为声乐学生歌唱提供艺术指导,这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发音和演唱技巧,限制了学生的演唱发展空间,导致学生对作品缺乏理解,不利于其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这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发展。声乐文化的快速传播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动力。大学生品德教育离不开音乐的熏陶,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培养感性思维。声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声乐教学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师繁重的教研任务,这都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

2-声乐文化传播教育有待完善,高校教育模式亟须创新

新媒体的出现为声乐文化传播以及高校声乐教育带来新发展。声乐文化的有效传播促进了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有效实现了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不过,高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情感,导致学生难以进一步体会声乐文化内涵。此外,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中,为此高校应当协调统一声乐教育与声乐文化传播,积极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促使国家声乐事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声乐文化的质量与传播速度不同,再加上高校的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难以利用声乐知识进行交流[4]。素质教育的推进,促使艺术事业快速发展。声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目前,部分高校声乐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教育教学。即使部分高校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进行了创新改革,但仍以模仿为主,并没有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改变。此外,教授声乐知识是声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声乐实践也不容忽视,缺乏实践教育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声乐技巧、发声调节、气息调整都需要加以重视,一旦教学内容脱离实践,高校就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1-优化声乐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声乐。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民族唱法得到发展,歌唱家借助网络录制微课堂,传授科学的声乐理念、声乐审美观点。这有助于指导初学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微课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歌唱问题进行科学教学与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歌唱习惯,发挥学生的个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节拍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使学生准确读谱。歌曲的演唱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注意音准,应培养学生养成看谱学歌的好习惯。此外,声乐伴奏需要使用伴奏织体培养学生的和声概念,帮助学生实现独立歌唱。当然艺术指导交流也是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会,帮助其了解声乐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多与高水平的同学或专业人士交流演唱方面的知识内容。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声乐文化传播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感性思维。传统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内涵,可以有效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对此,高校声乐教育应当开阔学生的声乐文化视野,培养音乐技能型人才,同时完善师资力量,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与教学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工作,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重视学生情感体会,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声乐文化传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高校声乐教育协调发展。对此,高校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优化声乐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充分发挥声乐教育方式的优势。同时,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声乐文化传播的内涵,将声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操作技能。高校声乐教育既要重视声乐知识的教授,也要落实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实践课程占比,创建声乐练习基地,注重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课前借助图书馆、专业的网站等搜索信息,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完成课后资料搜集,并在上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并发表个人见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声乐教育模式[5]。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便学生交流声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传播声乐文化的意识。比如高校可以借鉴歌唱大赛的形式,在校内组织相关的音乐赛事;或者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身边的美并创作成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创作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新媒体等网络资源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声乐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内在素养,优化声乐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声乐文化有效传播,助力国家艺术事业快速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声乐教育与声乐文化传播应当融合发展,发挥出音乐的美育作用和民族凝聚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完善教育方式、协调统一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进程,增强师资力量以优化教学质量,推动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高校应当与时俱进,组织开展文化传播主题活动与讲座,以增强学生声乐文化传播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学需要,助力国家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罗洁 周畅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