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探索

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探索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势在必行。现提出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典籍文化当前“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多角度探索让世界读懂中国典籍文化的可行性途径与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是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一代人,实现民族复兴,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复兴,更要实现人文的复兴。中国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发掘典籍文化的潜在力量,将其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能够加深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发挥中国典籍文化的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中国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及价值观。中国典籍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深远、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起始时间较早,但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让世界了解中国典籍文化,才能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一、中国典籍文化走向世界面临的问题

1-内部因素

1.文化产业影响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传承意识缺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世界的瞩目,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舞台仍处于相对弱势,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仍远不如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显示: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对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占比处于劣势,影响力严重不足。这与我国文明古国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目前还存在着文化“走出去”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影响力不够充足、文化产品输出手段方式不够丰富等内在因素。以往我国文化产业多为事业单位改制、变更、转型而建立的,存在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工作效率低,对市场状况把握不到位,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经验不足等实际情况。对外文化输出的单位多为个人或民间组织,导致对外文化输出的内容较单一,不能与时俱进。我国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建设和教育力度有待提升,课程设置比重不够高,课程教材有待更新。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够。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热衷于西方节日,排斥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2.文化产品输出方式不够丰富,本土化程度不够深入

由于我国对外文化输出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偏弱,许多文化产业不熟悉文化市场,产业经营思路不新颖,缺乏跨文化营销的成熟经验,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单一。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如果我国文化产品输出不能适应跨文化传播特点,并且不能充分进行文化输出的本土化,就难以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中国典籍文化而言,优秀翻译人才的短缺及跨文化营销经验的匮乏等因素,使阅读者难以产生共情,无法理解,尊重并喜爱中国典籍文化。

2-外部因素

1.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以西方国家文化冲击为主

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及科技等领域都占据有利条件,因此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输出十分迅猛。凭借各方面的优势,这种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难免被质疑或误解,造成了传播不畅的局面。

2.国家之间互信根基不牢固,文化基础设施不兼容

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保持诚信和互相信任才是合作与沟通的基础,而互相信任需要各国长足的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合作。中国文化的输出,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从而使外国友人在面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事风格时,能够给予理解、尊重和支持。

二、让世界读懂中国典籍文化的可行性途径与方法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全方位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多角度施策,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加强文化建设,塑造好中国形象

我们既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始终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秉持开放、创新、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与融合国外优秀文化,把握历史机遇,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建设文化强国为基准,明确中国文化价值观,增强我国对外话语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同时要与时俱进,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增强文化自信,但绝不盲目自大。高质量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挖掘人文精神,塑造中国形象,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理解,推动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面向全人类。

2-推动文化建设与各企业、各媒体的融合发展,开辟传播新路径

总书记强调:“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文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需要政府精准施策,推动文化产业与市场接轨,设立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制。针对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业模式,不断更新文化产品,同时学习海外优秀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调研海外文化产品的本土需求和意见,改进文化产品输出模式。与此同时,要打造具有实力的中国文化品牌,树立文化精品意识。文化品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被看作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建设不仅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需要把文化作为推动力。文化品牌的创新推动力不容小觑。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品牌曾经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却鲜少通过文化传播的途径传播到海外。文化品牌建设要想成功地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仍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稳定且完善的海外出版和发行渠道,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开辟传播新路径。

3-推动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建立,提高文化产品本土化程度

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以充分了解他国文化体系为前提,使文化传播更有效更容易接受。话语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状况,例如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前提就是在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有力推动下掌握了占有优势的话语权。今日中国已非彼时中国,我们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正确对待世界上多种思想文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让世界人民真正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达成价值共识,真正共享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4-加强中国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国内国外培养“两手抓”

国内以高校培养为主要途径,通过竞赛选拔等推动建立高校人才库。加大专业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比重,专业建设要有特色,其中文化传承要素不可少。鼓励推动新文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将中国文化理念融入学科建设,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的新趋势,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围绕一些发达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要摆正思路进行真正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创建合格的、全面的高校人093CULTURE INDUSTRY才库。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同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育人,还可以发动高水平的民间爱好者和民间组织团体加入。同时加大国内国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特别是小语种翻译人才。新时代翻译人才的标准包括: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即要能从世界范围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其次要有人文精神、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高度重视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能够在多样的精神文化中不迷失,能用辩证思维看待并分析事物,对文化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读;最后是要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素养,翻译工作的难点在于所面对的目标语的知识面巨大,内容包罗万象,要将跨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学习和沉淀。建立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国内国际翻译界的专业权威人士的指导。目前,中国的精品文化数量没有在国际上产生相应的国际效应,就在于缺少高水平的英语翻译人才和小语种翻译人才。搭建海外中国文化学术服务中心,继续加强对国外孔子学院人才的培养平台,推动国外华文教育平台、国外华文传媒等平台的搭建,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提高翻译译本的质量,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同时运用我国文化多元性特征的优势,从文化相似性较多的国外受众入手,即文化传统、民族和历史渊源等方面和我们存在相似性的国外受众开始,按从点到面的办法传播中国典籍文化。由政府教育部门引导国内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各学科教学中构造良好的中国文化情景,积累中国文化知识。特别在外语教学中,改变中国文化淡薄甚至缺失的状况,剔除外语文化中的文化糟粕。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学校不仅可以开设选修或必修课,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同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例如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或考试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积极推动全方位的跨文化交流实践。借助新媒体,在校园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迭,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加强文化宣传力度,搭建成熟文化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多种传播方式,推动媒体线上线下联动宣传。例如微信营销号、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利用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进行推广,应用大数据,结合线下各类令人瞩目的活动形式,增强人际传播的作用,多方位增加关注度,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国外,可以选择有组织的文艺、体育、教育和科技界等知名人士作为人际传媒媒介,这是不容小觑的文化传播力量,同样可以以点带面,推动国外文化传播人才库的建立以及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综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主动融入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语境,与欧美文化、东亚文化、拉美文化等平等对话,创新性地阐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需要政府精准施策,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面对的各种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推动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有文化传播大局意识的国外人士,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典籍文化,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作者:历晓寒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