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信息技术辅教

食品工程原理信息技术辅教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相关计算。学生对食品生产实践缺乏感性的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件准备、课堂讲授和课后复习指导的各个环节注重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手段的结合使用,及时发现、分析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体现   心理学家Treicher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人类对同样学习材料三天后的记忆率,听15%,视40%,视听75%,视听并表达80%,视听作描述90%。教育部2004年8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数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A级标准不低于30%)。表明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教学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并在以下几方面突显了其巨大的优势。   (一)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使得以前需要大量的语言描述的内容通过简单的图画或者动画就可以准确表达,学生接收快理解准确;例如:在流体流动中讲述湍流和层流的区别时,以前语言表述“脉动”概念要花很多的时间并且学生也不一定理解,现在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大为提高。另一方面老师按预先备好的课件上课,信息量大且条理清晰节奏流畅。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更加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更为丰富的内容。满足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的需求。   (二)形象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   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实现了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粉碎机理教学中,不同机理使用形象的动画演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方便在不同机理间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现象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也使学生感受了科技的魅力,对学习科技知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时结合本课程的发展前沿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信息并进行整理和运用,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   (三)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攻克难点,突出重点   借助图像、声音、图片和视频等的展示可以使复杂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涉及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时学生通过多角度视图可以掌握设备的主体结构,形象的动画让抽象、复杂的工作原理变得浅显易懂,实况录像让学生感受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板框压滤机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设备实物而且设备结构较为复杂,首先通过图片分别展示过滤板、洗涤板和过滤框的结构特点,然后经过动画演示说明装配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滤浆和洗涤水在设备中的流通途径,很自然学生就理解了设备工作的原理,最后通过实况录像加深强化已有的理解。   对于重点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多种形式、多角度的反复刺激,达到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件制作方面的问题   在课件制作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第一、不管什么内容是否适合采用多媒体表现都一律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反映。第二、课件太过单调,主要是大量的文字和公式堆积,缺乏吸引力和表现力,或者课件采用太多的音频或者视频元素,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后学生和老师都被多媒体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上课依赖课件,依赖老师的讲解,没有自己的理解,很少有课堂的参与,或者干脆沿用以前的忙着抄写笔记,根本不能跟上上课的思路和节奏;老师上课程看着课件,照着讲或者读,完全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也不注意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中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   三、解决的方法   (一)重视课件的制作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所制作的课件,使课件能做到恰当地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下功夫。对图形所摆的位置,模块的个数,文字、线条、表格的多少以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和什么时候使用动画等诸多方面作详细的推敲,兼顾课堂教学及课后复习的双重需求。这就要求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然后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媒体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乃至教学手段,比如本课程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很适合采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表达就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对于基本公式的推导、计算和设计问题的分析求解则利用板书的形式更容易保持思路的连续性,学生和老师思维的同步性。另外音频、视频的使用量和屏幕的渲染要适度,否则过多的无关和附加信息虽然刺激了学生的感知力,但是容易主次难分,分散学生注意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片表述清楚的地方不必花大量时间收集制作动画、视频,一方面教师精力投入太多,另一方面视频动画的播放占用的时间较多影响教学的效率。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主体性在于积极地思考、富于激情地讨论、准确地理解和高效地吸收。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合理地组织课堂,富于激情地讲解,师生间融洽地交流。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二者统一于“情”,师生感情交流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思维的活跃程度、对所学课程的喜好程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要求教师既要钻研电子教案,又要熟悉教材,讲授才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学生笔记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记笔记和跟上讲授很难兼顾,鉴于此,可以建议学生将老师的课件以讲义形式打印,上课只专心听课,不记笔记,或者课前简单预习,了解上课内容、难点,上课笔记,课后根据老师的课件或者讲义完善笔记。教学中发现笔记在多媒体教学中作用仍然明显。因为笔记不仅仅是一个抄写的过程,也是对内容理解后加工描述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p#分页标题#e#   (三)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配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任何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也如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优点:教师直接面对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讲授体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供学生学习、体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便于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出灵活的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发挥留有相当的空间。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特别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注意多媒体介入时间   一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有关现象、典型例子的多媒体素材在讲解前呈现出来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流体流动中的能量转换在漩涡和虹吸这两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均有典型表现,先引入现象效果良好。而在讲解有关设备的原理,如果先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呈现给学生,然后老师在讲解相关理论时学生就缺乏听的耐性,更不要说思考,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从图片、录像等更为直接的途径接受了新的知识,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先绘制简单示意图同时进行详细的讲解,督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然后引入媒体素材,修正、深化和完善理解。这样把学生从外部信号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的加工者、再创造者进行主动的学习。   2.灵活选择教学辅助手段   生动有趣的讲解,必要的板书,甚至有时简单的模型(笔者指导学生用吸管和饮料瓶自制的列管换热器模型,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堂就完全理解掌握了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管程,壳程等概念)和演示(可以布置同学课前先准备然后搬上课堂,能很好激发兴趣)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与多媒体共同占有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与课后与学生情感情绪的交流,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3.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降低教材利用率   在多媒体大量用于课堂教学以后,老师备课授课主要围绕既定的课件,忽视对于教材的透彻解析和整体把握,甚至有些课件脱离学生使用的教材。   学生接收的是围绕单独的知识点组织的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和电子板书等内容,被动接受老师预设的思维模式,课件制作者的思维模式,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简单了容易了,学生仅仅是将老师消化过的内容再尝一遍,缺乏对于教材的原始的、直接的、系统的自我感悟,亲身体验。学习的知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自然也就很难进行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学生过分依赖多媒体思维弱化,不能主动构建新知识体系,缺乏有深度的探索性思考。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因此教师不但要自己用好教材,还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使用教材、教师电子讲义和课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总之,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粉笔黑板一样,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用。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运用多媒体而在于教师的施教。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功夫外,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多媒体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坚持教师的主导性,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仍要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要目的。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设计者,而多媒体只不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媒体。   应用多媒体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应用多媒体改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