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运动训练心率特点的意义

课外运动训练心率特点的意义

作者:徐平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燕山学校

1.心率的意义与检测方法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成年人静息时心率在60~100次/分钟,平均为75次/分钟。心率与年龄、性别、体质、训练水平和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人体运动时,心率的增加与运动强度成正比,所以心率是评定训练水平和运动强度的一项最常用、最简单的生理指标。现代科技使心率测定既快又准确,但由于心率测试仪器价格较贵,还无法在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中推广和应用。简单的心率测试可以通过测量脉搏计算心率。在正常情况下脉搏和心率一致的。具体方法为:手触摸手腕部的桡动脉或者下颌骨处颌下动脉或置于颈部可以感觉到脉搏的地方,然后测出10秒钟心律数再乘以6即得出心率。

2.心率在课外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根据心率测定的状态不同,我们应用于课外运动训练中的心率指标主要为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恢复期心率。基础心率是指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时所测的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指在某项练习后及时测得的心率,一般可为运动时的心率参考。恢复期心率指某项练习结束一段时间后测得的心率。

2.1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心率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为运动员选材的依据。根据目前的研究,那些基础心率较低,极限负荷时候心率上去,恢复期心率下降的青少年儿童可能在心肺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应作为选材中的重点。

2.2在控制运动负荷中的应用运动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荷过小,达不到训练效果;负荷过大,则可能造成运动疲劳或伤病。只有在适宜的运动负荷下,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从中小学课外运动训练的实际出发,在训练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负荷量不宜过大。课外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主要应用“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即110~120次/分钟至170~180次/分钟之间。因此,根据测得的运动后即刻心率,能比较准确地了解训练负荷是否适宜。在每组训练之后,可以根据运动员恢复期心率变化,安排下一组训练。如一般在间歇训练中,恢复期心率控制在100~125次/分钟时在进行下一组训练。在重复训练中,恢复期心率控制在100~110次/分钟再进行下一组训练。

2.3在医务监督中的应用测量基础心率,可以了解机能状态,评估训练效果。基础心率不变或渐趋降低,说明运动负荷适当,身体机能良好。基础心率不稳定或增加偏多,说明运动负荷过大,必须及时调整。心率的恢复是有规律的,恢复的速度与运动负荷相关,且心率恢复前期较快,约占3/4,后期较慢。如果青少年运动员在一次训练后前期心率恢复较慢,甚至心率还会呈现出高低无节奏波浪式的变化,这提示我们运动负荷安排可能不合理,要及时调整。如果运动员在中等或最大强度运动后的即刻心率,比以前同样强度运动后心率有明显上升,且心率恢复较慢,则提示运动员机能不良,应调整训练负荷,以免造成过度训练。

3.应用心率监控运动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心率作为一个评定运动训练的重要指标并不是万能的,要发挥它在课外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还要结合一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1心率既是实用指标又是易变指标,它与年龄、性别、训练水平和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利用心率安排训练强度或评价训练和恢复效果时,必须考虑影响心率变化的诸多因素,以区分是训练后产生的机体反应还是其他原因。

3.2竞技体育的研究表明:提高心肺功能的练习不是提高竞技能力的捷径,只有符合专项特点的练习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心率的应用要和个体及专项相结合,这样才有指导意义。

3.3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同一负荷训练后的即刻心率都会趋向下降,因此要长期跟踪运动员心率变化,不断调整心率变化的参照指标。

3.4在实际应用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将心率指标与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相结合来实施训练和调控强度。

4.结语

心率作为评定运动训练的重要指标比其他生理指标相对更实用、简单和易测,在运动中的变化也较为灵敏,它在训练的各个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中利用科学仪器指导运动训练还是一种奢望,所以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最简便、实用的生理指标,让它为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