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音乐发展的现状

文学和音乐发展的现状

 

在艺术文化的长廊上,不同的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相互的交融互补也成为一种必然的文艺现象,各学科之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新艺术的发展。在艺术广泛的领域中,并不是所谓的坚不可摧,相反,经常会出现一种文学艺术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艺术中,并滋生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互相植入,同时,吸取更高层面的内涵精神。其中文学和音乐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两者之间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都是对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传达,所以在基本的共通之下,两者也逐渐地融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一、中国文学对音乐的影响   我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并随着年月的增长沉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从文学的本身特性出发,文学特定的艺术气息使中国广泛的文学领域具有独立的艺术特性以及文化传统气味,并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影响文学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观念,追究其最原始的源头探寻到了儒家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境界一直跟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并奠定了根深蒂固的民族特征。并且随着孔孟思想的深入传播,已经逐渐深入到古代社会的政权管理,同时也对古代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基本思想就是为了实现自身能力培养,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然后才灌输到国家的日常管理中;其次要注重自身的道德意识,要明白事理,懂得做人的根本原则,从根本的人性道德意识出发;然后再要求明白人际关系的伦理意识,要意识到先后顺序的尊卑关系;接着是要掌握中庸之道。在这种种的行为规范意识中,我国的文学发展更倾向于政治上的规范以及人情理论的基本道德,于是就促使诗文更具有教育大众的作用。儒家所推崇的“入世”观点使我国的文学发展在政治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也使精神实质和社会驱动力得到发扬,也要求对个人的情欲进行适当的压缩。儒家思想在审美的观点中崇尚“中庸”思想,对音乐的美感艺术也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在著名的音乐代表作品《乐记》中,就反映了孔子思想对美学的评判标准,这部作品是我国古代音乐融会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它把孔子思想的精髓完美体现了,代表着孔子的审美要求,对任何事情都追求最完美的体现,但却合乎传统道德范围之内,就如同孔子本身一样,通过对音乐的完美追求,体现了政治与民风的属性特点。   《乐记》的审美思想代表儒家主张的基本行为规范,但又实现了包容的特性,结合了其他思想的共通之处,达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作用,兼容了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在《乐一记》的书中对音乐的发展根源及其存在的主要特性做了深刻的挖掘,并从审美艺术、音乐的社会属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这本书中对音乐的本质属性做出了完整、精要的概述,它表明不管是任何一种音乐,都是遵从创作者的心灵世界而开启的。并在个别的地方还特别强调了音乐与国家社会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音乐也被赋予了社会功能,起着对社会大众的教育、传播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对社会进行规划。   二、音乐作品中的文学   在音乐所包含的领域中,几乎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来源于对文学著作的改编。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感人的悲剧故事,它的创作来源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并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实现感情的重构。又或者是《离骚》,这部音乐作品的创作影响深远,并取得了多种词曲荣誉,来源于传统的文学故事,而且进行了多种作品的整合,才创造出特有的音乐审美魅力。这些音乐创作主要根据自身的音乐创作需求,并从文学中寻找适当的隐喻素材,为音乐的整体结构提供线索的指引,或者是从原著作品中探寻适合的精神内涵,为音乐创作搭建一个基础模式。在进行文学材料的甄选过程中,音乐创作者会选取其中富有感情转折或是特别意味的章节进行音乐的表现,通过音乐的节奏感来完成对故事内容的表现,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倾听的人在音乐过程中寻找出文学的原型,并发挥想象和联想来对文学故事进行填补,从而达到共鸣,不仅是欣赏者和音乐的共鸣,更是音乐和文学的完美融合。   其中以我国古代的传统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出发,这个音乐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南方地区的唯美故事,从文学的角度上分析,这个爱情故事具有从前到后的发展顺序,伴随着平缓和起伏的感情脉络,描述了一对男女感情不断变化的发展进程,并迫于家庭等多重封建制度的制约,使他们离世,并化做了两只飞舞的蝴蝶,这段故事成为爱情故事的传奇典范,回荡在人们的心中。另一方面,从音乐感情的表现上看,则选择紧紧地围绕故事发展过程中的鲜明转折之处,把握其中的感情要素,并融入节奏中,从而体现两人的心理变化,富有强烈的感情传达意味,在感情上也得到了深化。   如果只从音乐的整体结构出发就不能激发人们文学性的思维,但是如果把音乐和文学中的关键部分融会在一起,并通过音乐强烈的表现作用就能自然而然地让人发挥联想的作用,也使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享受同时也能获取文学的感染力,所以不言而喻,文学作品对音乐的实际创作具有辅助理解的作用,让人能轻松地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精神内涵。   三、中国音乐对文学的影响   我国的文学艺术发展是由诗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可以称为音乐的殿堂。音乐是文学的最集中表现,所以诗的创作也不能脱离音乐的启发。纵观我国古代诗篇的发展,从词曲、音律上都是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我国出现最早的诗集综合就是《诗经》,其中的任意一首都可以作为歌唱曲目,并依据不同的类型结构进行了区分。既包括了各地区的民风民情,也融入了周朝事情的音乐,更有古代推崇的祭祀乐曲。音乐风格的产生与各个地区的区域特点是分不开的。汉乐府的诗集也可以作为歌唱,及至南北朝时期,首先开创了新的作诗格式,为后代的诗篇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从艺术的节奏韵律上具体分析,在艺术的发展初始阶段,“节奏”的不断进化是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并且不仅作用于音乐领域,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运用。“节奏”的具体含义有两种:其一是大世界范围内,丰富多彩的事物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无论是在时空范围内还是意义的深度上都在沿着自然的规律进行变化;其二是指具体的节奏模式,是一种完整的创作模式。#p#分页标题#e#   在进行节奏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强调或前后对照的方式把处在变化中的元素融为一体,并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整体结构。而节奏的体现不仅在声音效果上实现景物、情感等方面的再现。有关的艺术专家则认为当声音处在一种同样时间的限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听觉感受就是节奏。于是形成在人们思维感觉中就是节奏感的艺术。富有节奏感的艺术能陶冶人的心境,并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要求。   当重复在音乐中运用时,就会给听者带来艺术上的共鸣。节奏成为音乐中关键的一部分,如果音乐失去了节奏感,那么就不能称之为音乐。同样的,诗歌也必须要具有节奏的感染力,其实可以把节奏称为诗歌的一个鲜明特性,使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更强烈。从我国的诗歌中感受到音乐的气息就是因为它本身就已经融合了音乐中的节奏元素,所以当我们欣赏诗歌时,就算不能理解其中的意境,也能从节奏力度上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再次,从艺术上的具体内容分析,当诗歌处在唐代的发展阶段时,就象征着诗歌已经处在相当顶峰的阶段,并且音乐领域也成为人们陶冶性情的首要选择。唐代作为诗歌进程的一个分水岭,使诗歌成为我国文学艺术的一个宝贵财富。因为音乐在当时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所以当时的人们几乎都懂得音律节奏,并且在创作音乐作品的同时也会对音乐进行具体描述,音乐作品也表现出空灵的特征。   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他较擅长对音乐的运用,所以其中的作品也能体现音乐上的特性。   白居易在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中就进行了音乐上的衬托,从这部文学作品中就能探析其中广泛的音乐艺术,当描写技艺女子的出场部分时,用了相当长的音乐前奏来铺垫,并为她接下来的琵琶演出奠定了感情基调。她的表演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心中无限的惆怅,也能传达出琵琶女子的技术非常精湛。在接下来的描述中,白居易还通过对声音的传达作用对音乐进行了深层的表述,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激烈,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叮咛,其中还融入了泉水流动的声音,还有心灵散发出来的幽怨之声,随着曲终的那一刻,所有的声音都融为一体,构成了无言的艺术。诗人白居易为了表现琵琶的声音传染力,运用了多种自然声音的统一,渐快渐慢,如同暴风骤雨,又如同恋人之间的低声诉说。琵琶声也随之变得一会儿像莺鸟般的清脆灵动,一会儿又像泉水般的缓缓流动,当偶然间的激烈音乐声音爆发出来时,周围的一切就好像都静止了,因为人们都在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音乐中。白居易在音乐的表现作用上,使用了对形象的生动刻画,独具匠心地运用了音乐的节奏艺术。然而在李贺的《李凭笙模引》中却使用了相反的音乐艺术,整首诗共十四句,他只用了两句来描写音乐中所隐含的形象,剩余的都用来表现音乐效果,所以可以看出,李贺的艺术写法是通过形象来传达声音的,并且正是由于音乐效果的作用从而使“神女”“上帝”等都为之动容了,使自然世界都因为听到了音乐的强烈感染力而发生了变化,就连蛟龙都涌进了水里不出来祸害人间了,这种声音的艺术效果使笙更具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