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6 15:21:42
福柯社会空间“异托邦”思想研究
试论中国现代文论的逻辑与脉络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体批评的文化语境
明初理学与政治话语下的文道关系
新诗理论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
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
文学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
大地哀歌和精神重力——海子论
《洛朗扎奇奥》或重复法写作
北美汉学的中国抒情传统研究
二重证据学科交叉——评先秦文艺思想史
张爱玲小说叙事中的“中体西用”策略及其当代意义
“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隐匿的社会想象:论审美的现代性与公共性
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概念与文学文体概念
“从人民出发”:试谈历史文学如何写人民群众
从学术思想取向及士人境遇看汉人对《楚辞》的接受
“新文学”与“现代人”:《人的文学》的人文话语透视
世界的秩序——评克默德《结尾的意义》
试析法国新小说叙述话语的自反性
建设廉洁政治:从理念到实践
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裸官”腐败的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孙泊
非公有制领域职务犯罪及其预防
提升政党文化影响力与文化自觉
“报复性腐败”及其防范机制构建
腐败网络的结构类型、特征及运行机制
苏联特权现象演化逻辑与反对特权困境
日常生活世界视域下的腐败成因及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下的反腐倡廉建设
廉政制度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基层公职人员经济类违纪因素实证分析
商业贿赂犯罪的动态特征与发展趋势
试论反腐倡廉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建党90年来反腐倡廉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下建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毛昭晖:中国反腐败斗争不容回避的六大关系
国家预防腐败局首次向网友调查干部出国现状
我国公务员廉政基金制度建设之构想
串案窝案的文化根源及其治理
冻云对廉洁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
权力监督视角下国外治理腐败路径探析及启示
高校廉洁课堂的理性分析与路径选择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多维思考及实现路径
常健/当前反腐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建议
王船山廉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 校园文化 相融相凝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而我们的语文教与学的过程,是文化知识宣与承的过程,是文化精神沉淀与挖掘的过程。利用语文学科与文化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促进语文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捷径。
一、校园文化和语文学科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关系不大,前者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负责抓的事,后者才是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校园文化建设是“空架子”,是务虚的,其效果不明显;语文教学不应过多承载德育功能,尤其在初中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等等。
实际上,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最好的课外语文实践阵地就是校园。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得越好,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影响也就越大。比如,一个学校有着学习语文的良好传统和氛围,就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极大兴趣和愿望;一个有着优美环境的校园,就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创作对象,成为学生精神活动、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缺失语文教学的参与,校园无以言文化。而且,语文教学的参与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我们都能找到语文教学的踪影。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外延和展示舞台,是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的基石和内在核心,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两股力量,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语文素养提升
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从学校大门开始,处处都有能体现本校文化特色的形象。例如,在教学区,利用可用的建筑物进行改造,设置各种宣传窗、文化墙,鞭策学生刻苦勤奋、求索创新。在树木葱郁的休闲区内,添设一些凳子、亭轩,营造优雅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空旷的地方,设置名人、伟人塑像,便于学生在了解伟人的基础上,以他们为借鉴,激励斗志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让他们为校园景点,如湖泊、小径、楼房等命名。一个个意蕴深含,代替单调数字或者通俗化称呼,而且可以体现本校特色的名字,在产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开拓创造式思维,还能增加学生对校园历史、特色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与及团体凝聚力。
在我校的校园文化设施中,像文化长廊、草地保护宣传语、教室墙壁或者阶梯转台处的名人名言等等,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陶冶、语言示范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文化长廊中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唐诗里“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宋词中“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要抓好黑板报、墙报、校报、校刊以及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每学期都举行 “主题文化”宣传教育,先后举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月活动、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绿色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等,并充分运用语文综合实践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戏曲表演赛、班级辩论赛等活动,既提高学生的表演、审美、思辨、写作、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校成立书法兴趣社、曲艺兴趣社、演讲兴趣社、写作兴趣社、民俗文化考查社、环保志愿者等社团组织,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礼仪、体操、技能、文学、调查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学校还开展了“中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评选校园“十佳歌手”、金话筒奖、书法小先生等。
这些校园文化建设,为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并积极促进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语文素养提升
语文日常教学中,把学生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手抄报、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成立校园广播新闻社,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在校园新闻时间公开广播;开展主题丰富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部级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开展别开生面的话剧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自编自导,以或庄或谐的表演演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独特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养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为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也大大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使校园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踊跃热烈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文化学习;英文写作;文化意识;消除差异
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来讲,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塑造出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地域差异的土壤上成长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人们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形成不同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
一、文化意识领域中语言文化的碰撞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 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 语言交流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受其影响,英文写作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因此, 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英文篇章中的文化差异,使其既能承载着的作者思想信息又符合西方语言文化习惯,即外国人能看得懂的承载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文章,而没有理解障碍,这就涉及到了用词、修辞及不同语法的中西碰撞,这就是文化的碰撞。是要直接表达,还是委婉的表达中心思想,这需要一个平衡点,如何做到及传递原文信息又能原汁原味的体现英文能力,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在语言与文化基础上,从选词、句式、段落构架为工具进行取舍的全新创作,经过这样的过程,写出的文章已经具有了多元文化的特征,消除了文化理解障碍也就达到了成功交流的目的。具体来讲,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繁衍继承和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人们学习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丰富文化新的语言,承载着新兴文化丰富和修正传统的文化,科技高度发展带来生产力进步,传统的文化信仰、社会传统也在进步更新,带来的是语言的更新与思想的多元化,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中明确定义了人的知识和能力越大个人就发展得越快越多样化。
语言来源于文化反应某种文化特质。在英文写作中, 两者既不可分割又各不相同。语言产生于文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代表了衍生语言的文化特征,在英文写作过程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都是必备的能力,语法搭构出语言的框架,单词使语言变得丰满,但语言的表达必须要符合文化背景知识,不然再好的英文功底写出来的文章也会造成理解障碍,这种障碍存在于不同文化的碰撞,在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学生而言, 就会形成用英文写中文作文的思路, 英文写作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 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是很有必要的, 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应贯穿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二、引入文化教学方式的意识培养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文化背景对于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增加汉英语言差异方面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把文化教学更多地引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一方面,语言文化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寒暄、答谢、致歉、邀请、拒绝等常用的西方英语表达习惯和语句,还可以通过使用影视资料或图片文章等教学资源,进行符合英文语言文化习惯的书面语表达方式,让学生找出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表达方式用到自己的英文习作中去。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不是要让学生判断该文化的优劣,而是要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
另一方面,引入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通过呈现与英语语言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音乐等材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可借助课堂讨论、小组发言等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让他们感受到异国文化带来的新鲜和刺激,体会到学英语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引入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在高中学到的大多数是为了应对升学考试的语言知识,虽然标准、书面,但是语言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的,每一分钟都会有各式各样的新词不断涌现发展出来,伴随着新的社会文化出现的语言要求大学生不断更信自己的语言系统,否则,再好的英文功底也写不出创新的文章。此外,国内学生在教材上所学到的往往是相对滞后的语言, 甚至是和西方社会文化脱节的语言。教师在引入文化教学时,应补充一些最具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西方社会的文化、流行词汇和语言等。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学生在与外国朋友接触的时候,就能尽量少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降低文化休克发生的概率,提高英文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写出符合西方文化的作文。
【参考文献】
\[1\] 王笃勤. Metacognitive Str ategy Trai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 China \[D\] .北京师范大学, 1999.
\[2\] Chen, Shen. The Teaching of Cul tures in Fo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M\] .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3\] Danova, R. Branching out ) a cultural studies syllabus\[J\]. ISSUES ,IATEFL, 1999.
\[4\] Killick, D. Culture and Capabil ity: Crossing the Divide\[J\] . 1999.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艺术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时代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理论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研究的美学维度的观念。针对这个流行观念,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美学在当代文化活动中,对流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否定的独特功能;面对流行文化的普遍发展,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自然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快感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性欲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历史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影响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立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无疑,解放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独立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独立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现代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时代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武断地用社会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问题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独立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自然、社会和历史内容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归并或整合的个性,同时也承认审美对象实现审美升化(超越)的潜能。在美学的审美方式中,审美对象在感性形式和精神意义两个层次都是指向它自身的发展的——审美对象总是意味着比它的实在性更多的东西。美学的审美方式使审美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感受和体验活动。阿多诺认为,艺术与自然一样,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不可确定的性质。这个不可确定性是艺术需要哲学对它加以阐释的原因。哲学解释艺术,提示出艺术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阐释为存在的真理的展现。在对凡高的绘画《农妇的鞋》的阐释中,他揭示出艺术所蕴含着的世界性意义。 这正是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艺术鉴赏批评中的典型体现。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展现为生存意义的象征性体系。我们不能期望普遍无意义的流行文化普遍地显示出生存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发现意义的因素,并且将它们发展为意义的积极建设。在这里,美学,或美学的审美方式具有独特的抗拒消费主义彻底整合文化(艺术)的功能。美学不否定物质,相对于商业文化把一切物化、形象化,美学是真正地珍惜物质,它肯定并且坚持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当谢林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不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离,而且表达了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生存整体感的丧失。所以他又说,“因为他不再得到一个新的家园,被遗弃的感觉笼罩着他。” 因此,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与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表达同样重要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整体感,重建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特别是他把对存在深处的“无”的倾听作为诗意的本体,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 在生存整体感的重建中,美学注重的不是个体、有限、理性、社会,而是整体、无限、感性、自然。而且“自然”在其中具有包含和超越一切的绝对意义,是最高层次的生存整体感的境界。就此而言,最值得阐发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所展现的生存整体感,即自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正表现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积极阐释,以期使之成为现代艺术重建人生整体感的一个重要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重新启发人们对整体、自然、无限的意识,并且把它实现为一种自觉、积极的审美感受,即为现实人生重建整体感,这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学的第三个文化功能正在于以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感为基础,重建人生整体境界。
我们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并主张拓展并美学的文化功能,无意于神化美学、把它作为完美的理论在当代文化中推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美学的文化功能,不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或观念体系从外强加于流行文化,而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渗透了人文精神内含的一种文化方式介入流行文化。美学的介入,使流行文化获得一个积极的对立的维度,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关系。这是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这个措施,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实在的建立来和发生效用。这要求中国美学自身的检讨和调整。
R.Willimas,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 (London, 1998), pp. 4--5.
D. Mach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90.
J.Fiske,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1989), p.2.
S.Hall, ‘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I.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tr. W.S.Pluhar (Kackett, 1987), p.170.
W.Benamin, Illuminations, ed. and tr. by H. Arendt (New York, 1985), p224.
P. Burger,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 by M.Shaw (Minneapols, 1984), pp.47-54.
J.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 by S.F.Glaser (Ann Arbor, 1994),pp.1-3.
F.Jameson, The Culture Turn (New York, 1998), p.135.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86.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 & ed. by R.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1997), p.72.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36-37.
F.W.J.Shell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 tr. by D.W. Stott ((Minneapolis, 1989), p.59.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223-226.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72-02
何谓文化,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上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物理学博士C.P.斯诺首先提出了两种文化的概念分化,一种是人文学者的文化,一种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即我们所讨论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缔造者在心智、阶级、收入方面所差无几,但却因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而鲜有沟通交流,使得两种文化缺乏融合,甚至形成了明显的对立态势。科学文化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物,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关注客观的自然界,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追求真实性,科学理性至上。在科学家们了解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恰当的方法、产生相关的思想、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成果。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科学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由此生发出一种科学精神,并以此精神主导科学研究。因此,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同构成了科学文化的内核。理性与规范是科学文化的价值观核心,批判与创新是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效率是科技文化的组织功能要求,它们构成了科技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架[1]。较之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更为古老,自人类存在起就开始了对自身的不断认识,人文文化由此萌发,并在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人文文化以人文科学为基础,以伦理、哲学、艺术、宗教等为指向,以人为本,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人文问题,求善,求美。人文文化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生观等等方面之中,尤其体现在人文精神之中,表现为人类的价值理性。
一、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拥有着灿烂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明古国,人文文明和科技文明都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但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奴隶制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就有了长足发展,在农业、天文、历法、冶炼学等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方面都有所突破。进入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汉朝初期开始形成初步的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封建统治者客观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措施,四大发明便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此外,以《九章算术》《梦溪笔谈》《授时历》都江堰工程、曲辕犁等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水利、化学、天文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持续发展。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东方的科技文明不断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却仍然拒绝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不少有识之士倡导向西方学习,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却最终因为社会制度的腐朽而破产。至此,我国的科学技术从领先于西方社会转而落后于西方社会。近代中国在时期第一次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新的篇章。
(二)我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时间成为人文文化的主体,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三教”“九流”的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儒、道、墨、法等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自秦王扫六合之后,中国社会便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大一统局面,封建统治者急需通过文化的影响来实现政治统治,制度化的儒学便在汉代产生。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主导过程。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上升到制度的范畴,是因为其注重德行修养,符合统治者的纲常伦理。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文化一直牢牢占据主流文化的地位,直到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愚昧的传统文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了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当前中国的主要人文文化。
二、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人文文化仍牢牢占据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科学文化作为一支自成体系的亚文化系统也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人文文化抑或是科学文化都呈现出自身的发展特征与发展态势,共同促进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科教强国”等以科技为主题的国策,大力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但分析此类国策,我们不难发现,受到政策重视的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文化具有广阔的内涵,科学思想及科学精神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动。作为科学文化的精髓,科学精神是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生发的处世态度,是科学共同体的精神体现。科学精神能够使得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加严谨、理性,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着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发展。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才能使科学文化由被人们所“熟知”升级为被人们所“接纳”。
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缺乏使得现阶段我国的科学文化存在依赖性强,发展不均衡的缺陷。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不协调使得科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建设。科学精神的弱势不仅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少科学理性,而且造成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缺失,不利于科学技术的长久发展。
(二)我国人文文化的发展现状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来,经过众多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最终得以在我国确立。进入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人文文化的主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伦理、法律等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推动着我国社会观念、体制、制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人文文化无异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人文文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契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都是人文文化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制度化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也被当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以儒道法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续发挥其作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成为我国人文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在当代,我国的人文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涵盖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三)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缺陷越来越显而易见,加之我国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工具化则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工具理性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忽略了人对于精神的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不断吞噬着科学体系中应有的精神内涵。同样,尽管人文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其仍旧不能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有所建树,有着先天不足的重大缺陷。
人文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时刻敦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价值的统一,不能厚此薄彼。同时,人文文化也可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开拓渠道,提升科学文化的内涵,进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弥补人文文化的先天不足。因此,文化融合成为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途径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没有一种文化的发展可以脱离其他文化而单独存在。因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联系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途径努力促进文化融合。
第一,打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元结构。文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就是同一整体中的不同部分。部分以合理的方式优化合作则整体将会发挥更优作用,若部分二元对立则会对整体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能够健康持久发展必须首先打破二者间的二元结构。打破二元结构首先要做的是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识到对方的优势所在。科学家们要看到人文文化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正向影响,看到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的补充。人文学者也要正视科学技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顺应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发展,拓宽人文文化的发展领域。
第二,改革教育模式,文理并重。教育导向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础导向,对各类文化的发展起着最为根本的影响作用。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科举考试是甄选人才的不二选择。儒家文化重农抑商,重视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而忽视甚至轻视对人科学思维的培养,抑制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制度下甄选的人才是走向仕途的人才,而不是致力于探索自然科学的人才,社会缺少对科技人才的选拔措施。因此,对科学技术有兴趣有天赋的人才苦于思想的桎梏和选拔制度的限制而就此被重文轻理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埋没。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体真正认识文化、接受文化、探索文化的重要时期。此时应首先倡导学生博览群书,发展其对文化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的了解与其专业不同的知识类型,完成基础的文化储备之后再开始专业的训练,培养具有文理综合素质的人才。
第三,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管是人文文化还是科学文化都有了更多分支,研究内容更加精细。可是,越来越细致的学科划分与文化交融的趋势有背道而驰之感。因此,在学科细分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学科综合与学科交叉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众多学科之中,哲学无疑是一个大综合的学科,社会哲学、美学、伦理学、科技哲学等等交叉学科的出现都在缩小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的差异,成为不同文化间的媒介,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214.
[2]杨怀中.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及当代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
[3]袁望冬,毛明芳.建设和谐文化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一所高等院校,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主要取决于就业率的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压力毋庸置疑,而这种由社会认同产生的生存压力则会通过有形无形的方式转加到教师和学生的身上。教师缺乏幸福感,学生学习不快乐这些都是应试教育下的通病。而武术文化视域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无疑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兴趣爱好活动的开展,使情绪得以释放;通过彼此间思想的交流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探究和创新而绽放自己的光芒。
2为构建和谐校园凝聚力量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即追求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和谐统一。和谐观念始终贯穿于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而这恰好与和谐校园的理念遥相呼应。通过具体实施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和谐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中的载体作用,激发他们对武术文化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凝聚力量。
3武术文化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90后”已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个性鲜明张扬,思想开放,早熟老练而又叛逆;生活去大众化,追求非主流时尚。针对这一群体心理特征,应积极探索新的文化形式,进行文化嫁接和创新尝试,适应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的创造和学习能力。武术文化与校园文化在很多方面有许多的契合点,因此建设武术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必要且可行的。武术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可以以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三种形态呈现。虽然形式不同,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1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武术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呈现,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并体现到各个方面,把握时代对大学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使武术文化成为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要有武术文化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上下要增强推动武术文化传承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注重文化凝练,树立精品意识,推进各具特色的武术院系文化活动、武术专业文化活动、武术课程文化活动、武术社团文化活动、武术网络文化活动等。适应大学生特点,创新武术文化形式,发挥示范作用。例如:将武术与民乐结合并制作武侠音乐剧,在舞台剧创编和演出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自,让他们设计符合自己理解的人物角色,诠释自己对武术“侠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
3.2精神层面
将武术精神层面的东西内化为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遵纪守法,遵从高校内部制度管理,这将有助于管理人员凡事从高校办学理念出发服从并执行高校制度管理。毫无疑问,从精神层面构建武术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将成为校园制度力提高的得力助手。主要从以下内容建设:
3.2.1武德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这些也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不仅要让武德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道德教化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使武德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倡导武德,用时代要求赋与武德新的含义。崇尚武德,吸取其精华,使之转型、升华,并最终服务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使高校学生通过武德的洗礼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同时培养他们“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8]。
3.2.2民族精神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大学校园中可以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如:忠诚爱国、诚信守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把爱国主义当作自身习武的精神支柱,促进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武术精神其实就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通过武术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其爱国热情,以达到习武的最高境界。
3.2.3和谐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谐构成了武术发展的根基。因此,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可以贯穿于文化建设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首先,身心的和谐是基础。武术练习讲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长拳有“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太极拳讲究“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苌家拳要求“以其外而达于内”;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少林拳讲求“内外兼修”;打拳要求“先在心,后在身”,从而达到自身的“和谐”。其次,人体自身是武术运动对象的主体,与作为客体的宇宙自然,二者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自然法规制约,另一方面它也遵循着与自然界一样的运动规律。武术若要达到庄子说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追求,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最后,武术还充分体现出了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习武之人讲究礼让,万事以和为贵,但这并不是说习武的人就性格软弱无能,而是习武之人的武德所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先礼后兵,不轻易动武。无招胜有招是武术和谐的最高境界。再者习武之人见面会行抱拳礼,所谓抱拳礼意味着人不能自大、你强人更强,必须不断的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与他人共同进步、和谐相处。
3.3制度层面
历史上武术门派众多,各家自成一派,并师徒相授,决不外传。因此任何一个武术门派,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师父具有绝对的权威,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各门派的师门规矩也相当严格,如:少林拳的“十诫”,内家拳中的“五不传”。要求凡在本门习武之人,习武之前必先修其门规。当然这些门规在各门派之间形式上差别很大,但并没有质的差别。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全国各地莘莘学子聚集地的大学也不例外,要保证其正常运转必须依靠合理的规章制度。
4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