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艺术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与艺术研究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1

摄影是电影综合其他艺术元素后的一种新颖的表现体系,它能够将各种细节逼真地表现出来,同时摄像机的自由移动,使得拍摄角度可以自由调整,带来了拍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既赋予了拍摄对象不同的性质,表现出画面构图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又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气氛,造成了画面上千变万化的景别效果。而且通过剪辑和蒙太奇手法可以实现从“静物”到“动物”、“无情物”到“有情物”、“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现实”到“虚幻”的变化,以艺术反映生活的梦想通过电影得到了实现。电影既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也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各种艺术是电影发挥艺术创作力的基础,是影片成功的基础;各种技术是电影制作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影片质量的物质技术;影片后期的宣传是电影取得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保障。由此可见,电影是在综合艺术创造力、技术创造力、经营创造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一、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电影艺术是以电影文学为基础的综合艺术,优秀的电影剧本是电影成功的基础。电影文学可以为电影提供深刻的思想、美的意境、丰满的人物形象、动人的艺术语言。电影编剧被称为“电影文学家”,编剧常以文学手段构造银幕形象,将生活变成艺术,其创作的文学剧本是导演进行艺术构思的依据,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拍摄出好的影片。没有好的文学剧本,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导演、最好的演员阵容也无法制作出优秀的影片。由此可见,电影剧本决定着电影的命运。对于电影导演来说,一部好的电影文学剧本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导演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有了好的电影文学剧本导演就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艺术构思,确定电影形象。只有在深入分析研究电影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生活,才能确定影片的主题和艺术手段,进而将文学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获得一部好的电影文学剧本,就可以使电影制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剧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用文字将银幕形象进行分镜头,从而形成分镜头剧本,这是导演对影片的全面设计和构思,是导演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音乐、台词、画面内容等。[2]可见,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对导演的整个工作构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演员来说,电影剧本是他们表演的主要依据,因而,电影文学剧本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表演艺术。演员在拿到剧本之后要认真分析剧本,从整体上把握剧本,确定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剧本的主题思想和风格,研究角色及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明确出场的任务和态度,弄清自己所扮演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特征,形成完整的角色构思和表现手段。可以说,文学剧本为演员创造角色提供依据,赋予了文学形象以生命,演员的创造源泉都源自于文学剧本。没有优秀的文学剧本,再优秀的演员也创造不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所有感人的荧屏形象都是由电影文学家孕育的。电影文学剧本也是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主要依据。摄影师只有深入全面地分析剧本内容,才能对影片进行造型处理,将剧本情节变成鲜活的形象;电影音乐家只有弄清剧本的内容与题材,才能使作品符合影片主题思想,从而渲染气氛、增强影片艺术感染力;美术师只有与导演和摄影师共同分析剧本,透彻地了解剧本,才能准确地把握影片的风格,才能对影片的造型作统一构思,才能在服装、化妆、布景等方面进行组织。

二、强化电影文学队伍,促进电影艺术大发展

电影的创作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编剧、导演和剪辑。这三个阶段总是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甚至互相重叠,很难明确地画出界限,正是这种重叠交叉,使得电影文学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阶段。电影制作是一个连续的工作,只有在拍摄的过程中,编剧才知道他所安排的台词是否合适。[3]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编剧不熟悉电影艺术会使得剧本不适合电影艺术,就需要对剧本进行改动。除极个别情况外,导演对剧本的改动只是局部的或技巧性的,不会影响到剧本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节。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如果不能完整地呈现在银幕上,就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只有当电影文化成为荧屏形象时,才能被认为是电影文学作品。此外,由于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电影剧本必须以相当部分文字来表达视觉内容,但无论如何这种表达都不会是充分的,因而,导致了电影文学剧本的质量不高,这也是电影文学无法脱离电影艺术而独立存在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衡量电影文学作品的好坏,不仅要看其文学质量,还要看其完成的影片质量。

目前,影响中国电影艺术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电影文学队伍疲软,这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影文学队伍主要由编剧、编辑和评论家组成。编剧是电影的第一生产力,无论是轰动的、风光的电影,还是被观众指责的、鄙夷的影片都与编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编剧写出好的作品,导演才能迈开第一步工作,演员才能有好的角色。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编剧的重要作用,酬劳得不到保障,劳动得不到尊重。电影编剧行业已逐渐没落。没有第一生产力,电影艺术也就失去了保障。因而,应给予编剧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应有的保障;同时编剧也应当加强自律,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多关注现实社会,创作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的主流价值的作品。

影响电影艺术大发展的另一原因是电影文学编辑队伍的流失。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文学成就了中国90年代初期电影艺术的辉煌。电影行业改革之前,电影编辑用文学的肩膀托起了电影艺术的光荣。改革后,编辑队伍解散,电影艺术缺乏科学的判断和验证,电影创作重管理和策划,轻落实和扶植。没有电影编辑对电影文学的扶植,电影文学力量普遍缺失。[4]此外,电影评论的跑调与失音也是影响电影艺术大发展的原因。电影评论缺乏理性和操守,无论作品好坏,无论影片质量高低都得捧,评论变成了表扬。面对当前电影艺术中的诸多问题,电影评论应当回归其本质,保持科学和理性,为电影创作保驾护航,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尊重评论的学理精神和独立品格。同时,部分电影文化创作者的职业道德低下,对批评动不动就“讨伐”、就围攻,导致电影评论沦为可有可无的捧场言论。因而,电影文学创作者和电影制作者应当正确对待电影评论,不能只听得好的。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研究,改革

 

1.前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为此,深入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研究和探索相应的改革思路,对于建构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2.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滞后

与纯绘画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设计”。同时,创新既是艺术设计的灵魂,也是所有艺术设计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创意”和“创造性”等创新理念,而不是仅仅“模仿”甚至“照搬”。此外小论文,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将“色彩”和“素描”课程名称改为“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然而,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以写实为主的静物、石膏像和头像写生等,这样往往让学生感觉与考前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2.2基础课程与后续设计课程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相互孤立的现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服务今后的专业课程。另外,诸如色彩、素描、图案和构成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常常使针对专业设计课程的基础教学思路不明确,不仅缺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缺乏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严重脱节,失去联接。

2.3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够高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已成为当前阻碍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主要以油画、雕塑和中国画等纯艺术专业。尽管这些教师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等基本功非常扎实,但是却对设计专业知识往往了解不多。这样便会造成教师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探索如何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新的解决思路与改革方案,对于促进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更加注重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更新,灵活多变、不拘形式,从而形成具有高职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摒弃过去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除此之外,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作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深化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

3.2转变办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高职艺术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小论文,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着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与用的内在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高职艺术教育事业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然而,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以及重技能轻创意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探索总结、开拓创新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谭俊铭.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构想[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王太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赵琳.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5,(05).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3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

在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文化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在中职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绝不是仅仅体现对这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门课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之,一个人的语文基础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必然联系着的,呈正相关关系,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看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他们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字功底差,在表达能力、读写听说能力上都显不足,这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直接相关,如若在进入职业学校期间不将语文知识的基础哉扎实些,那么,必定会影响他们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领悟和把握,也必定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人格品质。复旦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了《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这本书,该书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即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在对于这些能力内涵的分析和阐述中,都足以令人感受到与语文水平的关系,因为每一项能力都和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有关。事实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到处可见证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和这个人的修养、气质、才能呈正比的道理。中职学校要将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观念和学习态度转变问题重视起来,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通过对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典型事例的解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的道理,而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仍然是为成长中的每个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充电的时期,职业学校的语文学习有着三重意义:其一是继续充实和提高语文修养;其二为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工具;三是奠定终身语文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不断强化学生必须学习语文和语文学习不能放松的认识,不断强化学生必须掌握好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必须学习好语文课程的概念,以学校的抓紧和抓实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放下不愿意学习和不终止语文学习的思想包袱,投入到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努力中。

二、积极提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讲求和提高讲课艺术,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

1、以教师的讲课艺术活跃教学气氛,吸引和带动学生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其中的意味即在强调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将这个道理联系与中职语文教学,分明也在强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课堂热爱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中职学生很多都不爱学习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跃气氛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讨论和共同促进的课堂。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自然要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和善于培养中来。由于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那么,语文课教师就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法有很多,如实行趣味教学。实行趣味教学应当注意,一方面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功课,将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知识都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的筛选,把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记载下来,当课本的知识联系到课外的知识点时,要向学生们认真介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是利用手段烘托课文中所描述的气氛,增强学生们的感观认识。借助多媒体的效果,把不能用语言描述准确的东西,利用多媒体将其演示出来。再比如说,演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艺术,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上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短时间的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课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锻炼口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感染和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趣。课堂即席写作、片段写作训练,都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以教师的讲课艺术活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4

一、重“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色化

学校以“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特色、创办品牌学校”为办学理念,按照“规范+特色”学校,培育“合格+特长”的办学思路。利用先进文化提升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并加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宗旨,因地制宜,坚持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之余,充分利用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舞蹈队表演的群舞在市、县学生艺术节上获奖。获“横峰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组织奖,获“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学校组织奖”,《书法报,硬笔书法》在“名校风采”专版中刊登学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和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的概况。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规范汉字书写示范学校”、“县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办学特色已见雏形。

二、优化师资。提高素质

1.重视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空间,利用工休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聘请学校有艺术教学经验的老师为辅导教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有技巧。组织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网上远程交流学习,聘请专家示范指导。学校不拘泥于在本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取经。为他们了创造优良宽松的教学环境。

2.外聘内兼,壮大艺术教育队伍。

学校本着专兼并举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让部分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课外艺术教学,同时聘请外校特长教师,当地有名的书画、篆刻、摄影、剪纸、舞蹈、少数民族等艺术家来我校授课、示范。努力形成一支称职的艺术教育骨干、多名课外活动兼职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的整合

1.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艺术课程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如语文开设“影视赏析”课,排演课本剧:外语教师组织“迎新春英语晚会”;科学教师进行“科学魔术表演”:体育教师组织“艺术体操”、“校园武术操”等训练;学校开设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多个跨年段、班组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艺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发展校园文化,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生活

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举办每年一次艺术节、六一节艺术展演、传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书画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会、红歌大赛等等,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了舞台:通过活动竞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艺术苗子,通过艺术展示他们作为人的潜能。

(2)加强课外活动使它成为艺术课堂的有机延伸

建立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提倡诗意地爱孩子,诗意地爱自然,诗意地爱艺术,诗意地爱生活,着力创设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3)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合专场演出,开辟展厅展示,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开展社会艺术实践,建立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到野外写生:利用寒暑假,外聘专家来校举办短训班,走出去参观博物馆、大型艺术展,观看高雅的文艺演出,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了解与中国年文化艺术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开展民间音乐美术学习活动,对本地戏剧、芦笙舞、花灯戏、爬花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物等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等,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项目,大力拓宽学校艺术教育的舞台。

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很大的价值。艺术教育正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情趣、追求高尚境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载体,也会对文化传承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明.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申报书[1].2003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5

英国人威廉·莫里斯领导“工艺美术运动”的本意是“手工艺的复兴”,最终却衍变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柳宗悦倡导的日本民艺运动,更多地带来了手工艺品的量化;德国工业联盟和包豪斯所追求的“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未完的命题。工艺美术作为黑格尔所说的“次要艺术”,在机械文明和城市化进程中,似乎很难通过其“亲切温润之美”,“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

几千年来,历代能工巧匠及其匠心独运的传统工艺大多依靠师徒口传,工艺美术作为延续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造物形式,对它的理论研究不但在当今学术界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发挥出其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呈现的价值和尊严,也就更难以被推动为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艺术本原的思考。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延续历史最长的一种民族艺术与文化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面临的问题和理论求解的复杂性也是其他艺术领域所无法相比的。

虽然我们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传统积累丰富,但与积淀丰厚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相比,理论研究仍然显得单薄,甚至对于工艺和设计的理论区分都存在着解释的模糊性,对于理论的失语,杭间教授在《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一文中指出:“当代主流社会强调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属性,这样做本质上是片面和‘功利’的,因此传承人被宣布保护后接下来如何做,无人知晓。”在如此的设问之下,杭间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强调微观的、实证的、调查的、小中见大的研究”对工艺美术研究的重要性。

更有研究者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更加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并遗憾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对传媒、影视、动画等已然市场化的艺术门类的青睐。我们可以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活着的传统既被认为和国家、地域、族群的文化表象形式有关,又可能是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得已建构的文化产品。即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虽然理解社会的现代性,物质文化与都市消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侧面,但是与贴近实务的业界前沿问题的解决相比,完成中国工艺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理论方面的建设显然更为重要。相对于设计美学研究的“高空作业”和工艺美术研究的“在地生根”,我们也许更需要一种“在路上”的行走方式。

实际上,我国的工艺美术研究领域除了关注其艺术本体的艺术学研究范式之外,也出现了将工艺美术视其为子系统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文化人类学对艺术学、民俗学包括工艺美术等相关领域的辐射,最终促成了路径指向不同但却可以同归一途的“艺术人类学”生成。复旦大学郑元者教授在其《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从史前艺术演化至今,人类艺术总是与特定的生活状况,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从而在最大的情境性上呈现出复杂的观念、动机,目的和行为,表达多维的功能和价值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原在性东西的思考,发现其原初意义的审美品格和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是工艺美术研究应该承担的责任。工艺美术应该成为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探索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关系的中介物。工艺美术的时代价值不应该只关注艺术品和其现象本身,不应该为工艺而工艺,而应当关注其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对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艺术实践、审美活动的民族志描述,进而探讨或揭示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涵。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艺术人人类学在包括传统和现代工艺美术在内的诸多专题领域,均相继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文本框架不是古典人类学的模型,而是现代人类学的哲学进路。不是对“小型社会”的艺术现象的基本描述,而是对艺术与人类存在关系进行的思辨与阐释。从当代人类学的视角激活工艺美术研究,让工艺美术成为“流动的水”,同时让工艺美术研究进驻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平台,从而促成学科间的交叉互渗,增强各自的伸展活性。

工艺美术的艺术人类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意味着研究者身处研究对象的实体空间,更意味着精神性的“在场”。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证性的田野工作为基础来展开,强调艺术活动及艺术品生产过程的个案及其具体细节的重要性。这种集考证、归纳与文化阐述为一体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实证主义艺术学研究将艺术活动量表化以及忽视艺术创作内在体验的研究倾向,以富含活性的观点考察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并从工艺美术资料中获得关系到民族大文化的历史信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再生。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6

在方法层面,传统研究汉代灯具主要侧重考古、考证以及设计技术与文化等领域研究,在方法论上较少涉及灯具的装饰与仿生科学考察,尤其是对汉代灯具的研究。近代对中国古代灯具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近几年很多以研究古代灯具作为硕、博士学位论文为选题。研究者分别从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进行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从现有关于汉代铜灯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到汉代灯具的装饰,但几乎没有研究者专以汉代灯具装饰艺术作仿生学意义上的科学系统性研究。但是,随着汉代灯具的不断出土,以及现代设计科学的进步,汉代灯具研究的未来研究趋势显示:从传统的考古研究转向设计研究;从传统的文化装饰研究转向科学装饰研究。

二、研究空间及价值

“装饰与仿生”是汉代灯具设计研究的一个可开掘空间。通过研究汉代灯具装饰制作工艺及其仿生科学,调查与梳理相关资料,发现与整理汉代灯具工艺技术,通过科技考古与艺术复原实验的现代技术手段,还原汉代灯具的装饰工艺技术,揭示汉代灯具仿生科技发展水平及其技术文化内涵,从而填补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研究之不足,向世人展示中国汉代灯具装饰技术与科学文化水平,力求在技术层、装饰层与文化层等维度上弘扬中国优秀工艺文化。在装饰层面,研究汉代灯具制作装饰的艺术手段,复原汉代灯具装饰艺术风格,包括工艺、造型、纹饰、绘画、色彩等。汉代灯具装饰技术文化,主要揭示其技术历史之嬗变与演进;汉代灯具制作装饰材料文化,揭示其物质文明;汉代灯具装饰文化,主要揭示其图案、纹饰、色彩背后的时代与历史文化如何渗透到装饰制作之中。在仿生层面,通过灯具的仿生造型分析汉代人的审美的需求,以及汉代大简的造物形态和“守约以治广”“规天矩地”“自然相生”等美学思想的命题;深究仿生造型的潜在含义,佐证汉代神学思想、视死如生的丧葬观以及封建初期等级的划分;对仿生灯具的实证分析,探讨汉代环保、节能、调光等先进的科学性。对汉代灯具的研究,再现汉代灯具的可视化物质形式、工艺流程与技术发展为微观特色,其优势在于再现与复原汉代灯具工艺技术的同时,还侧重开掘汉代灯具工艺的载体、材料、工具与技术等内容,为我国灯具技术文化史的建构发展助推,为我国工艺技术文化提升软实力;通过对汉代灯具艺术发的复原,以再现、实验、传承、利用汉代灯具仿生技术遗产为宏观特色,其优势在于运用现代技术、科学实验传承与再现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绘制汉代灯具工艺技术图谱。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