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语言教学范例6篇

文学与语言教学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言语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

在中国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语言”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借助于这些表达方式,实现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逐步的鉴赏阅读能力,在增加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根据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来展现。

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实现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以后,课堂的教学内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增加了教学技巧和教学灵活性以后,整个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多媒体、小组合作、引导式教学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语言”传播和交流,利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内容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过程。第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前面已经讲过,“语言”主要的工作就是交流的工作,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单方面教学过程,同时还包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作业布置、班会总结、主题活动、课外活动都是学习的过程,都是师生交流的媒介和方式,简单点来说,就是师生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没有固定的方式,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和实现的,总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而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语言”交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言语”

“言语”主要的重心在于“说”,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言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教师课堂上言语的引导,这是教师语文教学中“言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语”的引导,实现“语言”表达的作用。前面已经讲过“语言”主要侧重的是“话”,而“言语”主要侧重的是“说”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语言”表达发挥的作用,主要依靠“言语”来实现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学不仅要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表达方式和接受技巧方面也要有所创新,不仅是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教学技巧所要实现的目的。所以在中学的教学技巧中,教师往往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论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还是含蓄生动的书面语表达都是教师表达技巧的不同体现。

我们知道“言语”具有个人性和活动性,是一个变化的状态,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作业的布置,都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来实现的,而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但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必须保证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使用普通话。在现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已经是非常广的,而且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准确的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字正腔圆的言语表达,实现语言交流的最大化。第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采取那种教学方式,都要保证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当,不能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说中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些欠缺,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限制,开展教学过程评价或者教学过程赏析,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方面的水平,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即使是再灵活再先进的教学方式到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就类似于“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依赖于“言语”的表达。而“言语”又构成“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活动的实现都要依靠教师的“言语”表达,我们常说,语文老师有“舌灿莲花”的口才,就是形容“言语”的丰富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选择不同的“言语”。比如说在中学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利用动人的音乐旋律和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读,让学生从听觉上感悟诗歌的魅力,教师利用特殊的“言语”来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言语”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用“言语”来表达“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的“言语”表达会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生动幽默的表达以及渊博的学识都是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言语”,学生能够能加容易的接受教师的“语言”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表达。

结语:本文主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和表达,语言主要是“话”,言语主要是“说”,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相信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能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2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分    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鹿邑县分校

姓    名:梁 如 冰

学    号:1641001254306

指导教师:张 光 明

完稿日期:2018年5月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梁如冰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语境,品味词语,挖掘语言的深层意蕴,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让文学作品成为语文教育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文学教育  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文学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均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教育理念注入中学语文教育中。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认读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学教育新理念。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特点,主要表现有:

 1、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多义性与不确定性特点。

语文主要由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组成,其教材内容也多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其自身文学修养的高低事关对文学作品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可见,文学教育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奠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性。 

 2、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文学教育则是在对语文教材内容阅读与理解基础上,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识的拓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人生,为后期进入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而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开展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并且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文学发展的兴衰关系到语言文学的兴衰,对于语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细腻、优美、微妙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足以引起读者欣赏与共鸣。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其次,对于文学来说,其具有显著的认识功能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过程,并且其内容承载着人类先进文明的历史。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不但是鉴赏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而且也是自我构建与自我发展的重要过程。可见,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在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明确规定,而由于文学作品自身具有审美特性,这使得实施文学教育成为语文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塑造美的心灵,唤醒沉睡的潜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人的个性和谐而完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可以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提高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只有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启智、育德、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有效实施语文教育。目前,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趋势,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推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的影响力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文学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精神奠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语文课程教学,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各种定位的观点中,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居多,这也与新课程标准传达的精神一致。文学教学的内容包括:文学史基础知识、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及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底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抒发和谐世界之人类的美好理想,尤其在人文素养培养上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 

1、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文学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比以前有所增加。(2003年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72%)语文课本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教材上的这些文学作品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文学作品和正确引读名著,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2、提高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文学教育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由于它的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所以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但是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教“,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教师给学生传递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僵化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无非是讲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家风格、基本常识、中心内容、主题思想、结构形式、情与景的关系、表现手法 分析 思想内容,分析艺术形式等等,甚至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叙述(描写、塑造)……表达(提示、表现、抒发、赞美、批判)……”,我们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用(这些常识性、技术性的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是说不能用这些呆板的内容去代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师不应该在“教”的过程中给作品贴上“标签”,再教学生“辨认”,因为这些毕竟还不是文学教育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而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东西硬塞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文学教育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学生长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就会在文学思想、文学知识、文学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文学教育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致,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一个人物人性的形成,人格的完美,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民歌和英雄传说,都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基本上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哲学、科学文化等,它是那个特定时期的缩影。因此,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具体生动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个性、情采和审美特质的真实反映,是他们的思想结晶和灵魂雕塑。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鲁迅的冷眉热肠,钱钟书的幽默博学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寄寓着他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时候,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他们美好的或丑恶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点上深化和升华了自我本性。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教育家们都很重视运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五、提高文学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前成熟,在许多方面有赖于教师引导、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感情最纯真、记忆力最好、对世界充满渴望和向往的阶段,是思维活跃的时期,学生应该在此时学到最美的文化和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孤立的从记叙、说明、议论类的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言,这种收获是有限的,也是枯燥的。其实, 学生完全可以在文学这个感情释放的空间里去了解、掌握、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汉语是最富有美学色彩的语言,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更是优美怡人的,它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进行语言教育的最好蓝本。远如《诗经》《离骚》、先秦两汉散文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近及现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语言艺术的高峰,值得我们去揣摩运用。学习这些作品,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有许多优秀的应用性文章就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如《祭十二郎文》、《谏太宗十思疏》等。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优美的文学意境,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语言形象,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进行文学教学时应摒弃定格好了的框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像、再创造的空间。提供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把握文学教育的特点,利用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情感熏陶、审美训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健全学生的人格,大胆放手,让其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传统的文学教育理念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学习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主动辅助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除了承担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理论和技巧,使之娴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较有艺术味地传达个体生命的各种见地的责任之外,更要肩负起对学生灵魂的洗礼和跃升的重任。

 

 

注释: 

[1]骆怡龄.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07,(8):2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2]刘跃夫.定格式分析不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3]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坎龙.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体系构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5]郭惠宇.文学教学呼唤教师的文学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6]周圣荣.中学文学教育复兴的背景与困境[J].语文教学之友,2002,(7). 

[7]范玉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M〕.现代语文,2004.

[8]刘真福.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单元修订说明[J].学科教育,2003,(5).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3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得以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它担任着信息传递的使命。其次,在人类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语言是将其内心的心理表现与生理活动转化为外部交流语言的工具,它是对人类思维的反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语言交流锻炼其思维及表达能力,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的重要前提,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促进其智力的提升与发展。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则是保障学生掌握语言、合理应用语言的前提,是奠定国民教育、传承我国文明、延续母语的重要表现。因此,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始末。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特点

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传递人文风貌,提高整个民族语言文化水平的重要职责,它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与价值特征,属于传统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汉语言文学自身专业特点来说,它关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重视语言教育的实用性,但其适用表现并非体现于实际应用的部分,而主要在于精神概念的影响方面。汉语言文学教育并非直接注重经济效益创造的学科,它更为注重社会效应。伴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神话与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正迈向与社会文化相交的轨道中,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三、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一)教学目的一致

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均在于为社会输送专业化的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属于语文教育,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汉语言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精神面貌及文学素养的培育,而语文教学重点则在于突出其工具性特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与鲜明,要求所创作作品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及其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透过语言能够感受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事物的性质等。而生动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灵活性与动人性。但汉语言文学教育同样是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并将教育目标的实现作为其重点目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若脱离了基础的语文教学,则无法满足普遍性教育的需求,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专业程度差异

相较语文教学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专业性知识与内容,一般设立于中专、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强调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与汉语建立深厚的情感。而语文教学,除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功能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放性思维能力。(四)在强调人文关怀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无论是语文教育抑或是汉语言教育,均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求文学进入学生的心灵,发挥文学渲染与洗涤作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洋溢着人文与理性的光辉。两者均重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与情感的丰富,关注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对接

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建立开放的教学观点,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关注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以开放的目光迎接现代文化的融入与交流,实现语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适量地注入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而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同样需要添加新时代开放理念与意识的教育,实现教学理念的对接。

(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对接

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还需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教师作为教学的指代者,展开开放式的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采集更多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节目、教育频道、课程录像等,为学生组织更多教学资源片段,围绕语言课程教学内容,纳入更多符合课程性质、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使学生应用能力得到强化,实现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对接。

(三)现代技术指导学习的对接

当前在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开放式的远程教学模式,将课程的开展与现代技术的应用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与现代技术运用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在导学方面的能力相较传统教学而言提升明显。包括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系统操作等,自动化程度较高。为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教学技术方面的对接,必须在广大中小学内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放式教学,为日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思维能力的对接

语文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勇于实践与具备创新精神的符合型人才。细化两者的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同时能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为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4

我们在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尽管英语基础不错,但是由于缺乏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致使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些纯语言形式,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忽略语言形式的文化涵义及其文化背景,致使学生所学的语言不能在交际场合中运用。

二、改变观念,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1.大学英语教学应正确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同时被创造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龄的,二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都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心理等无一不深深地烙印着本国文化的痕迹。而语言,它储存着前人的全部的劳动和生活经验,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我们把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稍加剖析,就会发现这对关系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

人际间的交流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实施的,二者又都受制于文化的制约。有专家预言,“21世纪人类‘文化冲突’将比战争威胁更显突出。”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常为“文化错误”,而且其社会文化能力置后于语言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大学英语教学应正确处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相应的考试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教授语言的教师更多地注重眼前的利益,过分注重学生考试的分数。因此,语言教学过程只是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文化教学,未能把所授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其语言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能正确地传达或接受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所有信息,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对非语言形式的一些西方文化因素,如社会准则、价值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了解不够。所以学生在用英语的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中文思想+英文形式”的英语,往往造成了交际的失败。

三、如何建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体系

1 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文化教学意识。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辨证统一关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文化教学。Kramsch提出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点为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参考:(1)用传统的两分法看待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问题无益于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用“多元”的眼光更有利于把握语言文化教学;(2)语言既是说话者个人,同时又是其所属语言社团用以表达意志和期望的媒介,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课堂的文化环境,把语言教学搬上一个“社会大舞台”;(3)应当转变语言是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这一狭隘观念,重视探讨语言本身的文化成分,因为文化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加的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语言发现的一种新的世界观;(4)在外语教学中,重视师生本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互动性,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两个一成不变的知识实体;(5)文化冲突具有必然性,在外语教学中应鼓励文化互动,以求化解文化冲突而达到理解和共存。

2 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由于教材中课文大多选用原文材料,其中许多语言与文化互相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课文既可用来学习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西方文化的素材使用。教师在利用教材教语言知识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合英美习俗的语言。

3 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积累西方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在我国能到英美留学的学生很少很少。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等来了解西方的社会文化。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里有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的最丰富的材料。

4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文化教学。 讲解house在英美一般是指什么样的房子,不如让学生看一幅图片更直观,印象更深刻,不时地播放一些西方影片,不但使学生兴趣大增,而且也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5 充分利用外籍教师,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多加交流。要了解西方文化,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课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能与外教多加交流,他们会学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了解西方文化,提高交际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5

关键字: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1我国语言基础知识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语言学界开展一场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要区分语言和言语,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言规律,也要遵循言语规律,但是在1984年提出的“语文教学语法提要”中,全部都是以语法知识为中心的静态语言基础知识体系,而忽视了言语活动及其规律的重要性,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低下,难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态言语能力,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静态语言知识体系的缺点,其弊端日益显露,于是语法界又提出“淡化语法”的观点,人们逐渐淡化,排斥语言基础知识,使得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相隔越来越远,在语文教学的反复折腾中,语言学家终于认识到语言基础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不能没有语言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课的科学性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2 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原因

2.1 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的关系。言语是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活动,根据人不同和环境不同,言语表现出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而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等特点,但是,纵使言语千变万化,都只是对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的自由组合,必须要遵守语言的规范,虽然言语和语言是共同发展的,但是语言就像是如来佛祖的手,无论言语怎样变化,始终不能逃脱手掌,从这点看,语言包含言语,言语只是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语言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言语不可分离的。

2.2 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关系。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言语意义和理解真实含义的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话语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教学生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教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作为指导,开展言语活动,科学的进行言语技能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若缺少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就只能漫无目的的进行言语活动,盲目感悟语言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说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 言语认知和语言基础知识关系。言语认知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话者试图领会发话者的意图的能力,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般语文学的好的同学,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而语文学习后进生,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使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手段,落实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3 运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3.1 改进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强调以言语习,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朗读,背诵,逐渐自我领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摸索,领悟,往往效率不高,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仅吸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同时将有意识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内隐式的体验,领悟相互融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将显性的语言基础知识与隐形的无意识的语感知识相结合,将基础语言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改进言语习得,以学的促进习得,两者彼此为用,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2 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是,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发音标准,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切实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进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学生个性化的言语活动与社会语言的矛盾,老师要鼓励,尊重学生独特的言语活动,也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语言规范,修正学生错误的言语活动,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 总结

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言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如此,语文教育的春天才会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 雷良启.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 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4] 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味;语言;表达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小学阶段是系统地学习语言的肇始阶段。小学时期学生多是形象认识为主,面对灵活多变的语言知识,我们不应该沿袭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一定要注意以契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式来启发他们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同时通过阅读、理解体味语言与情感表达,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于是,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分析两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体味与表达。

一、立足语文教材,引导体味语感

小学生没有阅读基础,所以,立足语文教材切入语言初步体味是最佳选择。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盲目指导小学生去拓展阅读,要先以教材为蓝本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技巧和体味语言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笔者就借此文深入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描物状景的技巧:笔者先让大家认真阅读,跟着作者的思路想象小兴安岭是怎样的美丽富饶;然后再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特点的,最后再让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来充分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这样以教材为蓝本切入,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体味语言的技巧,为学生在以后的课内、课外阅读中拓展语言知识奠定基础。

二、注重语言输出,巧设表达练习

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都属于语言输出范畴,要想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除了体味外还要练习表达,通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才能系统体验字词句在语言表达中的运用技巧。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的口语表达切入到书面写作,进一步转化为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实际上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学生多写多练,更需要通过口语训练提升学生对语言和逻辑的驾驭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强就能轻松准确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针对写作要求,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容易的口语表达,然后启发他们进行整理和归纳,学生情动而辞发,最终落笔生花,将自己所见、所感诉诸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