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学习模式反思

高校美术学习模式反思

 

高校美术教育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行为和教育过程的特殊,但是,不管怎样特殊,科学的教育观是共存共生的,也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打破教条的、单一落后的教育观念,逐步回到教育的本体上来,是一个关键的命题。所以,我们有责任有必要研究分析高校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理念,探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教育本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这是我们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美术及其教育   “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法语中都是其含义为“引导、导出”,指采用一定的手段,将某种潜藏于人自身的能力引导出来,使其转变为现实。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在当时,这两个字并非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词。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世纪之前,人们论述教育问题时,一般使用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美术在我国古代,并非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包涵在所谓的“百工技艺”之中,美术是一个不充足的、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美术源于拉丁文,在拉丁语系国家作“艺术”、“美术”解;但在法语中美术一词为其含义是“美的艺术”,它是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美术又称为视觉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与手段,塑造可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的形式。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交流力,美术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造型载体,是人文教育的中坚。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分别对应于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本体为支撑的,旨在传递美术文化,培养未来专业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教育;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则主要以陶冶情操、扩展人的情感与精神内涵,培养美术受众为宗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则要求在此二者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美术教育是培养人视觉经验最为有效的手段,是指向人的价值和素质的教育,相对于理性教育,它又侧重于感性教育和情感升华。这是培育受教育者在观察、认识、理解、判断、选择自然与社会事物的能力,是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所必备的。   二、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倾向   高校美术教育承接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基本格局和思路。反思当前的教学模式,不难发现,高校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重“教”而轻“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教学,轻视育人。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单一的知识化倾向已相当严重,重视知识的获取而轻视了人格和情感的养成教育,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人、情感、文化、知识合而为一的人格素质缺失。正如钱家炳等学人所言:要做学问先做人。对乃至高等教育来说高校美术教育都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重技术传授,轻理论研究和人文精神认知。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一个薄弱环节就是学生对艺术理论和美术史的认识相对贪乏,尤其是缺失美学支持以及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大部分学生只能具备一般化的操作技能,但是缺乏基本的思辨能力,极大的削弱了将来作为教育者和实践者所应有的能力。   重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培养。长期以来,高校美术专业习惯性的形成了本专业所谓的教学特点:阶段性画法步骤示范、传授常规专业知识、具体入微的具体化辅导。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熟练过程,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艺,学生仅限于学习记忆知识和掌握技术。而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进行施教和思考。所以现代美术教育是对传统教育中不利因素的摒弃,是教育理念与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中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但是,教学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知识更新。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技能技巧训练中,不框定模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因材施教,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回归主体   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以及介入社会的协调能力,其终极对象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依照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其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善人性的建立和发展。康纳尔指出:“在)*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向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   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经历了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性,再到如今有识之士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的历程极为艰难,好在开始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呼唤人性的回归,倡导教育回归其本体,即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能及创造力的开掘,所以对人类本质的洞悉与理解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教与学不是一种单向的流水线行为,而应该是一种彼此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体作用,都会失之偏颇,不利于“教学相长”的互动与和谐发挥。这与我们绘画时的体验很相似,如画面中的色彩而言,最为重要的色块之间相互配置时的视觉、情感与精神协调后的效应,孤立的一块颜色是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的。作为一名教师,能在某一时间段充当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运载工具,使他们尽可能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达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然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取决于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合作与共识。而美术教育更是如此,必须注意美术教育专业的特征。曾任包豪斯学院基础课教师的约翰伊顿有一句名言:“师生关系中最宝贵的时刻,即当教师成功的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迸发出他们自身的灵感之时”"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那么教育已经失掉了它本身应该具有的活力。#p#分页标题#e#   美术教育因其特性,必须首先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人。它要求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信学生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布伯所说的,学生“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美术专业的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对自身的关怀,主张和探讨为生活的教育,同时,倡导在生活中进行自然、自主、自由的教育行为。   美术与教育结合,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尽可能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无论是工具主义的教育观,还是本质主义的理念,都只是两极之间着眼点的选择不同而已。如今,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高度综合是今天的主要趋势,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把精力放在单一学科的专业技能训练上,培养的人才只有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将不利于他们今后服务于社会时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因而就会窒息高等美术教育的生命力。我们深信,随着对自然与自身认识的深化,人类有可能进一步接近真理,趋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大化境界,那时,美术教育将真正回归本体而实现它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