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术书评分析

英语学术书评分析

 

一、引言   语言与性别一直是诸多领域研究的重心。著名语言学家Lakoff1975年发表的《语言与妇女地位》(Women'sPlaceinLanguage)一书是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国内外的语言学界以日常交际为语料对赞扬或恭维语进行了大量研究(Holmes等),发现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女人比男人更有礼貌[2]。   具体表现为,女人更多地表示赞同而不是反对,更多地表扬而不是批评,更加含蓄委婉等。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在人们心里产生性别刻板印象:在语言运用上,一定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女性比男性更礼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不再认为两性在语言上的差异是个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的假设,而是把它当作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3]。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男女两性在语言上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往往因场合、交际对象、个人文化程度、性格等因素而不同,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话语风格所呈现的特点并非由性别这个唯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过分突出性别的作用,是不够客观,也不符合实际的。只有把性别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研究,才会更客观更全面。   有关性别与礼貌的研究中大多是随机抽取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为语料的,对书面语言中的礼貌现象进行性别比较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收集了一些书面语篇(学术书评)作为语料,运用面子理论,分析赞扬与批评策略的在男女书评中使用频率的异同,以求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性别与礼貌、性别与语言的关系。   二、面子理论与书评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4]。   新韦氏国际英语辞典第三版把书评定义为:“书评是对新书进行描述、评论或评价的文章。”King对书评进行以下释义:“书评首先要向人们介绍书的内容概要,再对书进行评论,衡其是非。书评具有这样明确而关联的两种功能。”[5]Hyland认为“面子模型可能有助于解释书评作者的策略选择”[6],李经伟也认为礼貌策略是书评作者的必要的选择,因为书评中的评价“必然会涉及到面子问题”[7]。本文沿用Hyland对书评中肯定评价(即赞扬)与否定评价(即批评)的定义。赞扬是作者对他人所具有的某种优点(如贡献、技能或性格等)明确地或隐含地进行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批评则是对作者对出版物表示不满意或持否定的观点的言语行为。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该调查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依据,了解赞扬与批评策略在不同性别学术书评中使用频率之异同,从而进一步检验关于语言性别差异的传统观点。   (二)语料收集   本文随机收集了2007-2008年在LinguistList(语言学家列表)网站发表的60篇书评文章,其中30篇为男性作者,另外30篇为女性作者。LinguistList是美国EasternMichiganUniversity与WayneStateUniversity联合创建的语言学网站。该站设有语言学研究专业信息查询,包括会讯、语言学协会组织、语言学研究资源(论文摘要、书目、书评、语言学研究者个人网页、各类研究项目选题等),是一个比较全面地介绍关于语言学各方面内容的网站。所选语料的平均长度基本相等,其中,男性作者的书评文章平均长度为2268字,女性作者的书评文章平均长度为2234字,因此避免了所比语料语篇的长度差异给对比结果带来的影响。   (三)调查方法   Brown和Levinson认为,有关礼貌的定量研究需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或补充。本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分析赞扬与批评策略在不同性别书评中使用频率之异同[4]。   1.定性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定性研究了解英语学术书评中所使用的评价策略。Motta-Roth曾对学术书评的体裁结构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发现学术书评通常有采用四个话步结构,其中话步3是作者对书目的系统评价,也是评价出现频率最高的部分[8]。   但由于评价是书评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其他话步中出现评价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因此,在收集书评的评价语时,我们仔细检查每篇书评,找出不同话步中出现的肯定和否定评价,并标明其使用的评价策略。我们发现作者在提出赞扬时,既使用了直接明确的赞扬(FullCompliment)策略,也使用了间接含蓄的赞扬策略(WeakCompliment)。直接明确的赞扬策略是指作者不使用任何修饰语,对出版物进行直接明了的积极评价。间接含蓄的赞扬策略是指书评作者会采取一些缓和性的策略来避免赞扬给人绝对化和极端化的感受,包括个人归因(PersonalAttribution)、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先抑后扬策略(Criticism/ComplimentPairingStrategy)等。书评作者采用个人归因策略来表明以下评论只是个人的观点,其他读者可同意也可不同意,从而避免自己的评论过于绝对化,以降低威胁面子程度。   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语气委婉,同时给说话人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英语中的may,might,probably,somewhat,都属于模糊词语,对话语起到模糊限制的作用。   先抑后扬策略是先批评后赞扬,但批评只是一带而过,赞誉之词远远超过批评话语。   这是缩小批评扩大表扬,显示了书评作者大力维护作者积极面子的用意。同样,在批评策略方面,书评作者既有直率性批评(BluntCriticism),也有修饰性批评(MitigatedCriticism)。直率性批评策略是指作者没有使用任何模糊限定词,不使用委婉表达,认为无需照顾听话人的面子,直接发出批评。另外,书评由于其评价性的特征,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被评者的积极面子。当评论者认为否定评价会引起不良后果时,他就会实施礼貌性的、修饰性的策略来减弱威胁面子行为的侵害程度,从而保持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这是修饰性批评策略,其中包括褒贬结合(Praise-criticismpairs)、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个人归因(PersonalAttribution)、他人归因(OtherAttribution),以及使用含蓄条件句(If…then….)等。褒贬结合策略是先表扬后批评,从而缓冲批评的威胁,维护作者的积极面子。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减弱言语行为的力度,使之不易被否定,从而避免绝对化和极端化。书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时,常常把批评归因于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从而减低强加的程度,减弱威胁面子程度。#p#分页标题#e#   书评作者还倾向于把批评性的观点归因于抽象读者或一般的读者对象,从而避免评论者与原书作者的正面抵触。另外,在用于建议、批评时,含蓄条件句可以使语气更加委婉,礼貌。   2.定量研究方法 在定性研究中,我们已经标明了各书评中所使用的赞扬与批评策略。   然后,我们再通过定量研究探讨不同性别作者使用各评价策略频率的异同,本文采用以下办法:   1)将收集的书评按男女性别进行分类,并分别标以M#1,M#2......M#30与F#1,F#2......F#30。   2)将各种赞扬与批评策略在书评中的使用次数进行记录。   3)将得到的各评价策略数据进行相加,得出在不同性别书评中的使用次数。   4)将各评价策略的使用次数分别除以所有评价策略的总数,获得各评价策略的使用频率。   四、调查结果   经过分类、统计和分析,绘制以下表格形式,列出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在不同性别书评中的分布情况。对比赞扬与批评在两种书评中所占比例,发现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赞扬都稍稍过半(男=55.6%,女=56.8%),批评的比例也很接近(男=44.4%,女=43.2%)。结果似乎很难证明女性更多地表示赞同而不是反对,更多地表扬而不是批评。   统计了各种赞扬策略在不同性别书评中的分布情况。我们看到,直接明确的赞扬策略在不同性别书评中所占比例相当接近(男=73.3%,女=72.6%)。含蓄赞扬所占的比例在男女性别中相当接近,其差异要少于1%(男26.7%,女27.4%)。无论是个人归因,还是使用模糊限制语或欲抑先扬的含蓄赞扬策略,调查都没有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可以说,间接含蓄的赞扬方式对男性或女性书评作者而言,都不是他们所偏爱的策略。这可能是因为赞扬作为一种积极礼貌言语行为,其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其威胁面子的程度。   统计了批评策略的在不同性别书评中的分布情况。发现直率性批评策略在男性书评中的比例要略低于女性书评中的比例(男=28.7%,女=32.9%)。但总的来说,不同性别作者在批评策略的运用上相似大于差异。譬如,修饰性批评要远远高于直率性批评。褒贬结合,使用模糊限制语,还有个人归因等修饰性批评策略在两种书评中都没有明显性别倾向。这说明书评作者都意识到,尽管在书面语篇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不像日常会话中交际双方是面对面的进行,但面子威胁仍然存在。因此,为了避免或减轻对同行的面子侵害,采取一些礼貌性的缓和策略是必要的。   五、讨论   我们在面子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赞扬与批评策略在英语学术书评中使用频率的异同。调查结果表明,在英语学术书评中,使用赞扬与批评策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但远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明显。   相反,不同性别在赞扬和批评策略的使用上相似大于差异。英语学术书评中的评价策略比较表明,在学术领域里,性别与礼貌没有直接联系,女性不一定比男性更加礼貌,可以说,在学术界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并不明显,有时甚至相同。我们认为以往性别语言研究的成果往往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了性别之间的差异,过分突出了性别的作用,却大大低估了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在传统的研究中,语言性别差异的成因往往有以下解释:缺陷论(deficittheory),支配论(domi-nancetheory),差异论(differencetheory)。这些理论都强调了语言性别差异的存在并分别从地位、权力和文化三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言性别差异现象。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生理差异将言语个体简单地一分为二,这些二元对立语言性别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过分强调了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却忽略了其相似性,也无法说明同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异性之间的类同。NinaBaym指出,“当你从一种差异的理论出发,你除了差异外什么也看不到。”[9]Freed(李经伟)也认为,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认定男女在使用语言上存在差异,而是着眼于分析社会语境对人们语言行为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男女在语言使用上更加趋同一致,而非相异。   她得出结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段取决于特定的交际情景以及实际的性质和任务[10]。“行为集团(communityofpractice)”这一概念的运用将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Eckert&McConell-Ginet给行为集团定义为:由参与共同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   他们所有的行为,包括行动方式、说话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权力关系都体现在对统一活动,即实践的参与过程当中[9]。行为集团这一概念对语言性别领域的研究表明:人们从事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或所处的行为集团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别(gender),并使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   例如,在教师行为集团和护士行为集团中男性语言带有更多的女性特征。与此相应,女政治家和女企业家的语言带有更多的男性特征。另外,在不同的行为集团中,同性之间的语言活动表现出更多的差异而不是类同;而在同一行为集团中异性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   行为集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在本次调查中,男性与女性对语言评价策略的运用呈现更多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在学术书评中,不同性别作者参与共同的活动———学术评论,组成同一个行为集团,因此他们的言语行为必定与这个行为集团有关。在此情形下,特定的交际性质与任务是影响作者言语策略的首要因素,而性别作为一个变量则下降为次要因素了。因此,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在学术书评中,男女性别在运用不同语言策略进行评价的方式上呈现更多的一致而非差异。   六、结论   通过分析英语学术书评评价策略的在不同性别中的运用,我们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加礼貌”的论断具有片面性,它忽视了口语和书面语体的区别,忽视了语境因素,也忽视了语言与性别问题的复杂性与微妙性。这一发现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语言性别差异时,“我们应当避免两种倾向,即:既不能不承认语言与性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夸大这种差异;既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能把个别现象扩大化、普遍化。”#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