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医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英语医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英语医学论文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1

在高等院校针对部分课程同时采用两种语言(中文和英语)进行授课,此种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随着双语教学的推广,在实践中其局限性渐渐显露。双语教学只能针对中国本科生实施,而在本科生医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往往倾向于中文授课为主,穿插简短的英语词汇或简单的英文表述。这虽然降低了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但从教学角度来讲同时减少了国际前沿专业知识的输出量;从成果角度来讲不能有效的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我们的学生英语水平仍停留在“哑巴英语”、“半吊子英语”,不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全英教学适合中国本科生,更加适合海外留学生医学教育。在华留学生由于中文水平参差不齐,中文授课增加了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难度,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导致留学生迟到、早退,纪律性差的一个主要因素。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交际沟通的重要桥梁。全英教学可以较好的解决留学生在课程中语言障碍问题,加强纪律性。全球3/4的报刊书籍是用英文版的。全英语教学就等于打开了世界医学的一扇窗户,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先进医学信息,丰富的内容资讯;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性。全英语教学还是改变旧式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2全英教学目前存在的难点

2.1语言障碍造成的信息量不够

目前中国关于英语的教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重视听、说等实用性。长久以来我们为了应试教育,过度学习语法、句法。忽略了英语的工具性。长期以往英语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所学专业脱节。由于匮乏的英语语言环境,造成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欠佳,与人进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这种语言障碍,阻挡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传授的知识表达,降低了课程内容在语言方面的生动、丰富程度,信息量就会相对减少,对学生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语言障碍是全英语课程的难点。为了保障和提高全英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国际化教学背景。从国外引进有着医学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和医生作为主讲人,他们不仅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带来一些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全英教学师资培养制度,借鉴国外医学院校模式规范化教师培养标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等知名高校参加语言和教学培训;定期聘请外籍专家对教研室的教师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保证教师长期稳定的接受再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

2.2可选择英文教材有限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英文医学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师们的教学大多自行查阅资料,编写相应的PPT,甚至直接使用英文讲解中文教材。个别院校会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大量的英文原版中选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与具体的专业学科做整合。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流,加入我国临床特色,取长补短的编写教案,使得我们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贴近我国临床现状又能直接进入地道的英文学习氛围,紧跟世界领先的潮流信息。

2.3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医学教育模式上,中西方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的教育模式通常将思维习惯及教学内容限制在专业领域中,对专业方面的知识讲解面面俱到,学科间的知识欠缺融合。这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较好的启发。传统的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传授型教学,单一的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汲取缺乏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而西方医学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及授课方式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针对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程讲述采取临床案例+理论知识解析、病例讨论和实验实践等方法。临床病例选取强调基础与临床知识、医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等的融合,在专业领域减少信息过载,停止学习不必要的细节。这样易于学生发散思维,减轻负担,在处理案例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一名医生而不是医学生。理论知识解析采用适当的图像、录像、图片由浅入深的知识讲解,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在全英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对学生分组讨论的病例应当给予启发和指导。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实践教学更是全英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是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改进目前难点需采取的措施

3.1英语网站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英语网站的建设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灵活、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一信息教育平台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英语网站的建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网站上设立的答疑组、讨论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网上提交或批改课后作业,督促了学生课后对学习的总结和问题的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其次,对于部分理解较慢的同学,课下仍可以查询课程笔记、回顾课程知识,更充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最后,留学生可以密切关注网站上的科研信息,鼓励留学生以科研小助手的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英语网站上的资源共享使得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站上学习时间更加不受约束,学生可随时随地的学习,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加强课程英语网站的建设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非常重要。

3.2全英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全英教学考核方式应该不同与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完善管理制度。本课程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留学生的出勤、小组讨论、平时作业、实验课、科研助手、临床实践等也算作成绩的一部分。对出勤情况评估,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加强留学生的纪律观念;对课堂讨论、发言评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增加师生互动,从而易于同学们的学习和理解。对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有效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的反馈信息,较好的解决学习中的盲点、疑点。对业余科研活动评估,既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又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帮助。改革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后,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表面水平的死记硬背为深层次水平的知识建构,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全英文授课的目的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专业英语在听说读写各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因此评价全英授课的效果不仅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判定,同时也要对专业外语水平的进行评估,标准化全英教学质量评价。

4结语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2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须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2]”在我国,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要求作者在递交论文时附上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随着我国学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学术论文进入SCI、SSCI和A&HCI等国际公认的“引文索引系统”不再只是个别顶尖学者的学术目标,各学术期刊也渐次展开了使其刊物被三大国际引文体系认可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医学科技期刊也把随附英文摘要列为来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当前国内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不尽如人意,因而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及交流。本文分析了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在英文标题、时态、语态以及数字和缩略语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英文摘要写作水平、提高医学期刊质量有所帮助。

1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格式

医学论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教授Haynes博士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3]。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4个部分。结构式英文摘要字数约为150~200个实词。我国大多数医学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结构式摘要。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具体包括的内容如下。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重要性,常常涵盖文章的标题内容。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使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并介绍处置方法及主要结果的测定方法,如何对照分组,如何处理数据等。结果: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何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此外,还要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结论:简要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或讨论,并进行总结,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论,说明其理论价值,是否可以推荐、推广或需进一步研究[4]。

2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问题及对策

2.1论文标题问题及对策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缩影,要求简明扼要,明确反映主题,便于检索。一般来说,医学科技论文的标题通常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少数标题使用句子的形式。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主要问题是:首字母大小写混乱、标题过长。英文标题的书写形式主要有三种:1)每一个字母都大写。2)除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其余均小写。3)除虚词(包括冠词、连接词、介词),每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当标题中间有破折号或者冒号时,其后面的冠词、介词通常也要大写。医学论文标题中医学术语多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6个单词,所以应注意省略不必要的词语。在论文标题中,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一般可以省略,但固定短语如afew中的a不可省略。汉语论文标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谦虚或者用以引起陈述的“套语”,如“试论……”、“探讨……”、“关于……研究”、“……观察”等标题。这些词语对于研究性的学术论文来说无任何学术意义,只是一些赘语,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可以将其省略。但是,如果“研究”、“观察”等词带有限定成分时,则不宜省略,如“……的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Studyon…)。试举一例说明正确标题的写法。例1.StudyOnThe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宜省略StudyOnThe且介词小写,应改为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盐酸小蘖碱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应用)。

2.2英文摘要时态问题及对策

由于汉语中没有时态,因此时态是大多数中国作者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以至于不知何时用何种时态。有的全文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时态,或者几种时态杂乱交错,给人不知所云的错觉。结构式摘要主要采用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完成时。Objective(目的)部分,在叙述该文的写作目的时使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试验或研究目的时使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常常用不定式短语进行表达,如“tostudy…”。Methods(方法)部分,因为都是过去做的事情,故采用一般过去时。Results(结果)部分,也都是过去得出的结果,也应用一般过去式表达。Conclusion(结论)部分,是作者对所的结果的评语,乃写作时作者所持观点,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客观的,所以谓语应该用一般现在时表达。完成时态较少使用,一般用来介绍该领域的背景情况,如他人已取得的成果,做过的试验,得出的结果,对现在或过去造成了影响。当然,使用何种时态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来最后确定。近年来的趋势是更多地运用一般现在时,国外学者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比例要大大高于中国学者。例2.CONCLUSION:Thefindingssuggestanassocia-tionbetweensuboptimalcareandcerebralpalsy,butthisseemstohaveroleinonlyasmallproportionofallcasesofcerebralpalsy.此例结论中的句子用一般现在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认识。

2.3英文摘要的人称和语态问题及对策

被动语态的使用是科技文体追求叙述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一个重要手段。国外语言学家曾统计,在科技英语里,全部限定动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用被动语态。其原因是被动语态将所要讨论的对象放在主语的突出地位,因而更能突出所要论证及说明的主旨而且,被动结构也往往比主动结构更加经济、紧凑。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也以被动语态居多,尤其是国内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运用更是占据主流,甚至出现了被动语态滥用的现象。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也要求用第三人称,不可以用第一人称,汉语的无人称句译为英文就往往选用被动语态表达。然而,被动语态的文风在国外科学写作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摒弃[5],国外医学论文越来越多地采用主动语态,主语多用第一人称复数“we”,这是因为主动语态在结构上更简练,表达更为直接有力。因此,为了简洁、清楚地表达研究成果,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不应该回避使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例3.Weenrolled150patientswithinfectiousmononu-cleosisduringtheacuteillness.本句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主动语态,不但表达简洁、清楚,而且还可以避免实用被动语态造成的句子“头重脚轻”的问题。例4.SUBJECTSANDMETHODS:Weanalyzeddatafromaprospectivecohortstudythatcaptureddetailedclinicalinformationandlongitudinaloutcomesforallpatientswhoun-derwentcardiaccatheterizationinAlberta,Canada.Westudied11,468patients,1959(17%)ofwhomhaddiabetes.(WilliamA.Ghali,etal,2000)本例摘自《美国医学杂志》,对象和方法的叙述中都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和主动语态。国外期刊中有诸多这样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p#分页标题#e#

2.4数字和缩略语问题及对策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3

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确使用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误用,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反而会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医学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统计分析结果表达已成为医学论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然而从近年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不少作者对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熟悉,实际应用中统计方法滥用、错用和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1]。据国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不同医学期刊的调查,有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比例最高者达66%,最低者也有20%[2-4]。国内有学者对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985年统计错误的论文比例为24%,1995年为36%[5]。这些调查研究均说明统计方法误用的严重性以及正确应用的紧迫性。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针对医学论文的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6]。这种研究有助于及时了解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科研工作者应用统计方法的水平。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已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 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 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p#分页标题#e#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2假设检验方法交代不清不交

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14]。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χ2检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2.2.3统计方法选择常见错误

①误用χ2检验。χ2检验有一定的适用条件,n>40且理论数(T)>5时,可用一般χ2检验;n>40,但至少有1个T>1且T<5时,可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15]。②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在医学期刊中常会出现将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多组资料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当各组均与一个对照组比较时采用Dunnettt检验;当各组相互循环比较时,则常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又称q检验[16]。③配对t检验与成组t检验误用。大部分论文只注明采用t检验,而未注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常用于处理前后的自身对照,即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成组t检验适用于成正态分布的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④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未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F检验等适用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且有确切的测量数值的资料,而非参数检验(如符号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法、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Friedman法、Ridit分析、Seperman相关等)对资料无特殊要求,对按大小顺序、评分、等级、反应程度甚至色调深浅等资料都可进行分析比较[17-18]。因此,对于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用F检验,方差不齐时可用变量变换,或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处理前后的比较,方差齐时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19]。

3结果解释时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推翻无效假设或是不能推翻无效假设。无效假设在一般的统计检验为两组总体参数相等。推翻无效假设只能说两组总体参数不相等而并不能说两组相差很大。两组相差如何要对可信区间进行研究观察后得出。由于统计检验不能得出差别的大小,因而结论不能说“有明显差异”或“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说“差异非常显著”,更不能说“差异明显”。在国外的统计书籍上的英语表达为“significant”,它的正确意义应当是“有意义的、有重要性的”。俄语为“Значмый”和日语中的“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国内只有极个别的英汉词典把“significant”误译为“显著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等[20]。在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有些人常常根据P值的大小作出对实验效应差别程度不同的专业结论[21]。例如某实验研究,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对某病的治疗效果(假定甲法的疗效优于乙法),若得到“P<0.001”,则认为甲法极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1”,则认为甲法非常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5”,则认为甲法显著优于乙法。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错误的理解了统计学中P值的概念[7]。统计学上根据假设检验原理推算出来的P值表示拒绝特定的无效假设可能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P值的大小并非指差异的太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P值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种处理方法效果不同,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大小只能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此外,甚至在部分投稿文章中未交代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未见应用统计学的迹象,仅从各组数据的均数大小做出了统计推断。医学期刊论文中暴露出来的统计学错误,从表面上看是编辑部和审稿者把关不严所致。事实上,即使审稿时发现了上述错误,也无法改正。因为实验设计的错误只有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才有可能得到纠正。即使编辑工作者能够阻止有严重统计学问题的,也仅仅是治标而已。如何使广大医学论文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学,提高科研质量才是治本[7]。#p#分页标题#e#

4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试验设计、资料收集与表达、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应起的作用。然而,在已出版和发表的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通过评审的科研成果和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忽视、轻视和误用统计学的现象[22]。

4.1提高编辑人员的统计学

知识应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学应用的准确性。为此,可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审稿人员进行统计学知识培训。科技期刊的群体效应理论[23]认为,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应多元化,以利于编辑互相学习,实现知识互补。医学期刊编辑部可考虑聘用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编辑。编辑应将医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自修,参加讲座或培训班学习统计学知识,有条件的编辑部,如医学院校学报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参加本科生或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可鼓励编辑人员在职攻读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可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最终使编辑和审稿人都能够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并指导作者修改,正确进行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24]。另外,有关职能部门或学会可组织与医学统计学相关的培训班,聘请统计学专家讲课,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统计学知识培训,加强科研设计、统计学知识的学习[19]。

4.2加强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

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有时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不仅需要本学科专家审稿,而且需要医学统计专家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学期刊编委会中应有统计学专家,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

4.3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4

要追求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重要途径。“有效”是加强英语教学体系的应用,强调英语教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

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研究;发展

一、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英语或公共英语。语言课程、课时的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校学生大部分英语学习时间都被EGP学习所占据,只有到了大学的高年级时才能有机会接触到ESP。从教育评估角度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学业鉴定及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许多医学院校把四级过级率当成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使用人单位也很看重毕业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课堂上的医学英语被当成考察课或者选修课,正是因为这种英语教学体系模式的长期存在,使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发生重点转移,学校把英语教学侧重点放在了EGP上,学生对ESP漠不关心却很看重EGP。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都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跨越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仍然沿用“以EGP为主,ESP为辅”的陈旧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到医学英语对社会的真实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EGP和ESP这两种模式理应共存,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却将EGP教学和ESP教学人为断裂。在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忽略了教学效果,导致EGP和ESP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不合理倾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大众,如果只把过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二、EGP与ESP之间的关系

一部分教师和学者认为,EGP与ESP这两门课程互不相关,甚至有人认为把太多精力用在学习ESP上会直接影响到EGP的学习效果。所有语言学习必将最终走进社会实践,这就不难发现EGP与ESP之间其实存在着较强的纽带关系,它是英语教学基础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中体现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才会使EGP与ESP的区别缩小,也更适合学习者未来就业和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某些变化,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原则也真正体现了“先基础,后专业化”的基本教学规律。

三、整合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英语,要求学生用两年的学习时间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但对医学英语教学只是作为学生的考查课和选修课,这就需要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并改变教学模式,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目前对医学英语的学时安排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医学英语的专业性更强,对它的专业划分应该进一步细化,检验、护理、影像、临床等不同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内容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区别。通过这些细化,既能让学生有相对准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之将来能更好地工作和更好地开展相关科研。

(二)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要有默契的相互配合,同时进一步提高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各司其职交流甚少。学生在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后随即转入医学英语的学习,这样做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及目的,并随之带来医学英语教师的更加短缺。从教学原则和目标这两个角度上来说,基础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大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完全可以做到在英语学习或英语讲座过程中把医学英语适当融入进去,英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补充一些医学英语常用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模糊基础英语教师和医学英语教师的概念,医学院校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去发现和培养现有的基础英语教师,让他们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成为合格的医学英语教师。

四、借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育必须体现出灵活性,教学方法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生动形象。目前各院校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大量采用了情景教学、多媒体授课、任务型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医学英语的教学中,它能够克服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厌倦心理,并从英语基础知识方面去巧妙地掌握医学英语的语言运用。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与医学相关的特定情境,给学生播放一些医学英文视听资料,还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用医学英语模拟医生和病人间的问诊及查房,尽量做到将医学英语教学融入网络教学平台。

五、建构有效的评估和反馈系统

医学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测试工具,它的价值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制定新的合理的英语评估方法,通过多层面立体考核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能力。对英语基本知识的考核更多地加入医学英语内容,其终结性评估也要合理分配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的份额。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拓展它实际知识面,重点强调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成性评估方面,可以打破常规采用撰写英文医学论文、查阅英文文献、用英文讨论病例、医学论文英汉互译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考查,有效强化医学专业英语的各项技能。

结语

构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新模式,将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两者进行更加有效的融合、整合,促进英语基础知识与医学英语运用技能的同步发展已势在必行。各医学院校应该将这种教学模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对社会的职业化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杰出医学人才。

作者:张恒祯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女丹;刘宓.浅谈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5

1重要意义

1.1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充分服务科研

对于作者来说,编辑的统计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6]。具备高统计学素养的编辑通过对论文的实验设计、统计学方法及创新性进行评析,能够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可以帮助作者完善实验设计,合理使用科研方法,最终得到准确、严谨的科研结果,这对作者今后的科研工作及论文写作都有很大帮助[7]。有期刊专门开设了介绍统计学基本方法的栏目,刊登与其刊物关系紧密的统计学方法及常见统计学错误,希望提高作者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8]。编辑的正确引导对于“新手”作者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十分重要,编辑对于论文中医学统计学的高要求也可以推动“老手”作者不断进行知识储备的更新。编辑的统计学素养提高了,对作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这种反馈激励机制可以高效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提升科研人员的统计学水平,进而有助于医学期刊培养高质量作者队伍,吸纳更多优质稿源,充分服务科研。

1.2促进青年编辑职业成长

研究[9]表明,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由于自身编辑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工作信心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躁的情绪。医学统计学因其在医学论文中的重要地位,相关内容已成为医学期刊编辑审阅稿件时的重要工作内容,统计学素养低容易造成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缺失,进而影响其职业成长。因此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提升统计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知识,顺利发现稿件中的统计学错误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培养青年编辑的工作自信心,能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职业成长。

1.3丰富编辑学内涵

编辑学是研究编辑活动、工作的学问,编辑学的理论来源于对编辑活动的总结,又指导编辑活动的发展[10]。当今要求编辑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编辑学相关研究也日趋复杂化[1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吐故纳新,才能更好地指导编辑工作,推动编辑学向前发展。目前有些编辑过于重视稿件形式的编校,而忽略了对稿件研究方法的审核[12]。提高青年编辑的统计学素养、加强医学论文中统计学问题的编辑鉴审无疑将丰富编辑学内涵。

1.4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医学稿件的数量不断增加,加大了编辑部审核医学稿件并遴选优秀稿件的难度。医学论文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学错误依然常见,如实验设计不严谨,错误应用统计学方法等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在医学期刊上不仅降低期刊学术质量,还浪费学术资源,甚至会错误引导其他研究者[12];因此,医学期刊青年编辑提升统计学素养,可以提高鉴别审查能力,快速排除问题稿件,降低稿件审核成本,高效遴选出优秀稿件,提高医学期刊学术质量。

2影响因素

2.1学校教育

医学期刊编辑职业不仅要求具备编辑能力,也要求具备医学学术背景,因此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是从医学类高校、而非编辑专业直接进入到编辑队伍的[9]。虽然大多数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在工作之前接受过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但往往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及课堂计算手段的限制,对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思维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更缺乏使用近代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薄弱的医学统计学基础使医学青年编辑面对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如统计研究设计错误、数据收集与表达错误、统计方法选择错误等)时,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精力甚至无法准确发现。

2.2继续教育

目前,医学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有参加培训班、各种学术会议及利用网络进行学习3种方式[14]。其中,继续教育培训班和医学学术会议一般是以专家授课及讲座形式向编辑讲授编辑出版规范、医学最新研究动态等,专门面向医学编辑以医学统计学为重点培训内容的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很少。而且,培训班由于受限于授课时间,授课内容通常浅显,授课模式多是“一对多”的单向传输,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15];医学学术会议通常邀请资深编辑参加,青年编辑参会较少。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医学青年编辑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网络上有丰富的医学统计学学习资源,但对于医学统计学基础薄弱的青年编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长期坚持学习的难度较大。

2.3实际运用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工作内容繁杂,几乎涵盖了期刊出版的全部流程,因沉溺于分散、繁冗的事务性工作,青年编辑的个人学术能力无法施展、提升。医学期刊青年编辑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青年编辑的大量时间。医学统计学的学习需要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且应长期坚持、大量实践;但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进行医学统计学学习后缺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从而导致理论学习和编辑实践相互脱节,在面对论文中各种各样的统计学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无法游刃有余地发现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7]。

3提升策略

3.1编辑部的引导和环境创造

医学期刊编辑肩负着医学期刊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医学期刊的目标和远景最终要由医学期刊编辑来实现[16]。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的素质及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

3.1.1引导青年编辑重视培养统计学素养

医学期刊编辑部应重视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青年编辑的入职培训课程和未来的继续教育规划中[17],并且在青年编辑业绩考核中增加医学统计学考核项目或不定期进行医学统计学知识测试、竞赛[18],以此激发青年编辑提升统计学素养的积极性。通过提供“挑战性”的锻炼机会或创新激励机制,使青年编辑在思想上重视统计学素养的培养,认识到统计学素养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3.1.2创造学习和实践环境

编辑部可以通过与医学院校统计学研究团队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其规范应用统计学方法。培训应结合编辑审稿中的实际问题,以分析论文中常见统计学错误为主,澄清编辑对统计学问题的模糊认识,进而增强编辑对常见统计学问题的认识及辨析能力。培训结束后,编辑部可组织青年编辑开展科研课题设计训练,通过案例模拟、实习实践等方法来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的融会贯通,提高编辑应用能力。

3.2青年编辑的自身努力

3.2.1联系工作实际定位学习重点

研究[19]发现,医学相关科研论文中绝大部分都采用的是最基础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如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在这些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假设检验和选择不同检验方法是难点所在。对于医学期刊编辑而言,无须进行具体的统计学计算,主要任务是发现文章中的统计学错误;因此,青年编辑应重点理解公式的内涵,掌握各种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识别、辨析论文中统计学错误的能力。从工作实际需要中定位学习重点,可以使青年编辑减小学习压力,更加高效地将统计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快体验到统计学素养提高带来的益处。

3.2.2多途径、多渠道学习

青年编辑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学习。其中,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实践、培养逻辑思维方式是青年编辑提高统计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青年编辑可以积极参与科研院校举办的实验室实习观摩活动,并通过科研设计训练、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撰写研究论文等方式提升统计学素养。青年编辑还可通过统计学相关网站、论坛(例如医学统计之星、统计新视野、丁香园论坛统计学板块等)获取学习资源,并以此作为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难题。此外,青年编辑还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阅读、学习统计学相关知识。

3.2.3建立学习档案

青年编辑可将学习、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和错误进行积累、总结并建立学习档案。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也是青年编辑巩固学习的过程,这不仅能够加深学习印象,也可方便日后的查阅、使用,还有助于编辑部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优秀的学习档案甚至可以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研究生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1]。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好英语非常重要,如英文文献查阅、国内外医学动态跟踪以及未来实际工作需求等,都离不开医学英语[2]。与本科英语学习不同,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更强的专一性[3],需要掌握更高层次的医学英语知识。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文献是用英文书写,医学硕士研究生要想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趋势就必须精通相关的英语知识[4]。但部分高校免修甚至没有开设英语专业课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不能较好地理解医学英文文献内容,影响了科研英文论著的撰写、投稿及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针对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本文拟对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仍延续了本科阶段的方式,以精读为主,听力为辅。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内容讲述英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解释段落中某些短语或单词的含义[5],缺乏课堂互动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辩证思考及创新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师不擅于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只是将书本内容简单制作成PPT,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一般是公共英语教师承担,他们大多来自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虽然具有较高的英语专业素养和能力,但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2],因此授课时重点主要放在基础英语知识方面,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很好融合,使授课的深度、广度受限,导致硕士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英语课程区别不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部分英语教师把重心放在教材内容上,没有很好地将中外文化相融合,致使医学硕士研究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授课内容。

1.3教材更新滞后

教材是掌握必备专业知识的重要文字材料,国内正式出版的关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种类繁多,编写内容各有侧重,但至今为止,尚无一套国家教育部门推荐使用教材,相当一部分院校采用的是自编或他编且较陈旧的教材[1-2]。部分教材在设计方面过于强调基础英语的学习,未能以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忽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已经不适应目前英语学习的需求[6]。

1.4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应亟待提高的是医学相关文献的阅读能力及医学英文论文撰写能力,大部分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仍以公共必修英语为主,开课时间短,学时数有限。虽部分高校已开设一些技能型英语课程如阅读、听力、精读、翻译等,但与公共必修英语课程相比,这些技能型英语课程占用较少的课时,不能满足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英语学习阶段的需求[7-8]。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形成以医学硕士研究生需求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的重要性。

2对策

2.1改革教学模式

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能准确解读并获取相关医学信息,尤其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方面更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本校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上采用基于雨课堂的多媒体技术,在使用雨课堂授课时,教师会提前制作好PPT课件,并将英语课堂中的听与说联系在一起,呈现的是生动的教学内容;同时授课教师利用雨课堂发送一些有趣的话题,提高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他们在英语课上做相关主题的脱稿汇报;每一位学生汇报后,其他学生可针对其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分组讨论后,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分数作为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但基于雨课堂的多媒体技术也存在不足之处,医学硕士研究生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手机发送给授课教师,并不能锻炼英语口语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语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投屏展示并让学生英语口述,训练口语能力。这种基于雨课堂的多媒体授课模式,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在保证完成既定授课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英语期刊让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并在下次医学英语课堂上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让每个小组部分成员讲述他们对本期刊最感兴趣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其余学生可对其讲述内容进行提问及讨论,最后小组内部以口述的形式对期刊内容进行总结[9]。英语教师也可以将课本中的某些内容或英美等国家的一些交际情景以情景剧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医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交际实践能力。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普通用途英语联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即按照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设立英语教学目标,逐渐实现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从而为合理安排英语教学实践奠定基础[10]。这种联合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交流以及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增加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的词汇量,为以后英文科研论文的撰写夯实基础。

2.2加强英语教材的改革

医学硕士研究生要达到流畅运用医学英语的水准,必须储备一定的医学英语词汇及基本句型结构,这就对教材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教育部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没有统一规定,有的高校选用的英语教材过于普通,内容接近基础英语;有的高校选用的过于专业化,内容较为深奥[1]。因此,可由英语专家与医学专家合作编写一套适合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在专业内容上,充分考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语言材料要具有通用性,不宜太难,并随着时代的改变对内容进行增减;选材方面,可以参考和借鉴近年来高水平英文文献[2]。

2.3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授课能力

21世纪专业英语教学已逐渐变成英语教学的主流方向,它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自身专业素养[1]。目前,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都存在不足之处,多数英语教师只熟悉语言知识,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讲述能力,授课时主要是以句式、词汇及翻译为主;而专业教师虽然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研究颇深,但英语水平相对不高,往往会把专业英语课当成医学专业知识课讲授,难以胜任英语教师这一职位。对此,高校可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对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感兴趣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培训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还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对本校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既可以节约学校经费,又可以节省人力。另外,也可尝试让英语教师与医学教师合作教学,使其以多种形式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医学教师可挑选英文文献、杂志等,解释医学专业知识;英语教师可从写作方法入手,将医学知识融入英语领域,联合完成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高校也可以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既具备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又有英语知识的人才,如高校可招聘一些留学归来的同时具备高水平英语能力及科研能力的人员,不仅能提高高校科研能力,还能建立稳定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师资队伍,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2.4课程设置多样化

与本科不同,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英语时间较短。因此,结合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提出以下建议;(1)将必修的公共英语改为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英语,即医学专业英语,目的是让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量医学类词语构词法的同时掌握大量医学词汇,为以后文献查阅、文章撰写、学术交流等打下坚实的基础[11]。(2)在考虑医学硕士研究生需求的情况下,开设选修英语课程,例如医学论文写作、英美等经典文献和SCI文章阅读等,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其得以全面发展。(3)在开设公共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同时,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将不同专业的医学硕士研究生细分,开设一门属于自己专业知识的英语课程,以小班形式授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8]。(4)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情况仍较普遍,视、听、说英语仍然是高校英语的薄弱环节[12]。因此,高校可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包括视听说英语课时,选择合适的视听说教材,让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掌握基础英语知识,还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以便能够在日常交往中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12]。本校开设医学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视听说英语课程以及翻译课程,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学时充足,不仅重视本校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英语知识学习,还注重思维创新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

2.5丰富教学内容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3加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很多领域的医学研究,国外医学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6]。首先,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做幻灯,进行英语小演讲,并在学生中进行英语提问和交流,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质量英文文献,每周1~2篇。既能增加医学英语阅读能力,又能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最后,专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7]。从研究生完成病例收集,大量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后,开始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些英文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数量越多,为今后专业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培养铺垫基础,有益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有两个评估系统,一个系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另一个系统是对带教老师的评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采用出科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评价,实践考试主要是阅片能力的评价,包括影像征象的描述,影像报告的书写,诊断及鉴别诊断,从优秀到差分别给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档,不具体给出分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带教老师需要从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课题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们及时的反馈[8]。并给出100分制的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对带教老师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学习的全面的知识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就必须依据儿科的临床特点,把儿科疾病的基本影像征象作为教学重点,结合临床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影像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读片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研问题,进而写成论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和影像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旭,孙文萍,朴荣日,等.整合医学模式下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61-562.

[2]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2.

[3]张东华,王莲,赵腾飞,等.基于网络问答和讨论为导向的教学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21):3592-3594.

[4]李新民,杨丽萍,李晓冰,等.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29-30.

[5]刘超,李虹,王顺,等.课程整合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33-34.

[6]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20-1223.

[7]刘冰.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5):62-65.

英语医学论文范文8

1.编辑学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促使自身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参加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考试,充分掌握编辑出版工作的工作流程、标准规范等,比如《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等;参加出版专业编辑人员的培训班,系统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的法律知识、理论知识等,并将所学知识或技能合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以提高整体工作能力,树立信心。

2.医学知识

积极阅读国内外医学期刊、医学论文,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以培养自身判断稿件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能力,包括病例的典型性、治疗方法的先进性等,确保在有效时间内挑选出高质、专业的稿件,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保证医学期刊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促进编辑能力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

1.加工语言的能力

将语言表达通顺、合理是作为一名编辑的基本要求,故青年编辑在工作中,可学习专业编辑人员修改过的稿件,总结专业人员的编辑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完善自身在语言表达与组织方面的不足,逐步掌握规范表达的要求。同时,医学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青年编辑加强学习专业英语的规范表达也是极为重要的,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编辑和语言加工能力。

2.专业技能的培养

医学期刊编辑虽是一项语言文字表达工作,但其主要是以各种试验设计所获取的专业数据或信息作为依托的,因此,青年编辑应紧跟医学事业的发展步伐,熟悉和掌握各种试验设计和临床设计,以便在发现稿件中出现专业性错误时,能有理有据地与投稿人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提高医学期刊的科学性。

三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1.增强同行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网络化、信息化与现代化共同发展的新时期,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应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培养社交能力,加强与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学习他人先进的经验,弥补自身不足。

2.榜样示范

医学期刊编辑部门可宣传杰出编辑事迹,不断扩大职业活动的榜样示范作用,强化青年编辑人员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认知,以对其未来职业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有针对性地宣传编辑能力典型、编辑思想典型等案例,不断提升优秀医学编辑人员的影响力,使观察或学习优秀医学编辑人的行为成为提升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自我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