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问题应对措施

当代生态问题应对措施

作者:陈慧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们警告人们必须按照最符合人类本性,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自然创造了人,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其次,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一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类同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人之所以具有社会属性是因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兴。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③再次,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基础和环境,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靠自然界生活。人类以及人类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④所以,人必须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自然界,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自然在人的面前是伟大神圣的。人们的活动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必然会对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威胁和损害。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⑤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的这种见解,从当代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是极为精辟的。就自然的开发来讲,为了不引起自然界的“报复”,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第二步和第三步”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人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不同于“原始的自然”的“人化自然”。同时,马克思指明私有制条件下出现的劳动异化引发了自然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⑥关于“人化的自然”,这个概念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后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了这一术语。他提出的“人化的自然”指的是已经纳入到人的认识和实践领域、打上人的“印记”并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直接物质基础的那部分自然界。⑦只要人生存着、活动着,自然界就处在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正是在自然被人化的过程中,人的感觉和需求才变得丰富多彩。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实现着自然的“人化”,能动地实现着自己在自然界的自为存在,并且同时能动地使自然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属人的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扭曲了,异化劳动把自主、自由的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异化消费”的诞生,并因此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

(三)社会发展同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紧密相连,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大肆开采自然资源,不仅破坏了生产力,造成了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使本来已经有限的自然资源更加紧张。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而能够合理地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用明快的、富有诗意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杀虫剂如何破坏着美国的空气、土地和水源,从而唤起了美国人民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她第一次让世人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不审慎应用会引发除了战争的之外的生态灾难。可以说,这部著作对全世界任何国家而言都起了警示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

(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再加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我国农村地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之一些重污染型的企业,比如小化肥化工厂、小型制浆造纸厂等等,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几年来,长江中水悬浮物成倍增加,有机物和营养物也相应增加,长江的水质越来越坏。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了全国1/3以上水域受到了污染。水资源不仅给我国工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导致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高发病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大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面积在不断增加。大气污染对人体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在世界前十名空气污染最严重的特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均榜上有名。⑧2007年6月1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关于大气环境的状况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在污浊的空气中,人类成了“吸尘器”,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大片酸雨区域依旧存在。酸雨的发展与燃料消费数量、人口增长等均有关系。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为世界第一⑨。#p#分页标题#e#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断荒漠化。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增加到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6%。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营养元素,导致土质退化,并造成了贫困。另外,我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3%,每年因为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超出了全国耕地的总和,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有5000多万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受到风沙灾害,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严重退化,有众多的水利工程设施因为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

(四)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荒漠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减少是地球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最重要的原因,已经影响到农田、草地和水泽等生态系统,并在加剧生物灭绝的进程。总体上讲,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近年来,我国大部分森林处于粗放经营之中,再加上人们人为破坏、乱砍乱伐的现象屡禁不止,我国的森林资源进一步遭到了破坏。由于森林植被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间接地导致了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我国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像现在这样突出,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为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出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面对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面对环境的恶化,我们必须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将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运用绿色GDP这一新的核算指标,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迫使地方政府放弃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而采用低污染和低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环境污染度降到最低,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而我国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焦点便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密不可分,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之基,社会和谐是社会公平之要。所以,我们急需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尽快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体现效率,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完善各种社会热点焦点等社会运行高风险问题的化解机制。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改进技术,对废物进行“再利用”和“再加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废物———包括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途径之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极限。在生态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需要树立生态观念,扬弃传统的单纯发展经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要用高科技培育生态产业,并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提高生态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对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方略。⑩尽快实现我国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争取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

(四)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解决我国生态问题,需要全社会道德的重建。全社会环境道德观的确立,环境道德观作为人类道德整体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确是对人类的保护。首先,要更新道德价值观念,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出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要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正确利用自然规律。再次,要建立适度消费的观念,穷奢极欲的唯物质主义的消费方式,将被环境文明时代的人们所唾弃。在消费中考虑到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适度消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最后,要从日常生活小事着手保护环境。比如购买环保电池和无公害产品;选绿色包装以及无磷洗衣粉等,切实将保护环境付诸实践,在全社会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