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例6篇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1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回顾与理论依据

(一)“五四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

要解读“五四精神”,首先要了解“五四精神”的由来及何谓“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发展及至最后孕育而成的。谈“五四精神”,首先就要了解产生它的时代,脱离了这个背景,“五四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五四精神”的形成与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处于内部积弱、外伺强敌的境况之下,社会危机空前深重,向外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已成必然。一批具备先进文化的有识之士为此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从初期生硬地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社会制度,到后期的对人性解放的追求,这是“五四精神”发展的一条脉络,也是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

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应追溯到林则徐、魏源,他们是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里程碑人物。继之而起的是洋务派,虽然该派在鸦片战争后转向“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但总体而言,其思想仍局限在器物之变,处于“言技”的范畴。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以及洋务运动的破产,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上升到了对制度的关注与改造,这以为代表。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化变革的重要性,严复的启蒙三民主义和梁启超的新民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思想从制度层面上升到了精神领域。

正是在前人基础上,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输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通过激进的文化革命来彻底改造中国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现代化思想达到了高潮。陈独秀、、鲁迅等先进思想家们更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课题,认识到对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人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确立,才是现代化的本质所在。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现代化思想、“五四精神”成熟的体现。

(二)“五四精神”的理论依据

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正经受着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的冲击,孕育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最后形成并迸发出“五四精神”。

激进主义是一种希望通过革命和激烈手段实现目的的思想,的爆发,它功不可没。保守主义则在激进的社会形势中以更冷静的视角看待传统的思想文化,它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的重视丰富了“五四精神”的内涵,使之更趋于合理。自由主义在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1)政治自由主义:反对绝对主义,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政府;(2)经济自由主义:其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以及国家较少对经济干预和控制;(3)社会自由主义:关注社会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权利;(4)哲学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权利,坚持个人至上的观点。[1]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自由主义在当时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却因忽视中国的国情而始终未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但这并不能得出当时的自由主义者或自由民族主义者毫无价值可言的结论,因为它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探索以及对自由、民主等价值的追求、对人的独立与解放的诉求,不仅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为我们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进行教育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我们今天对“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的价值的探求也正是以此为基础。

二、“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价值解读

(一)“五四精神”

什么是“五四精神”?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这种精神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整个五四时期(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开始,又在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特定的6年时间,称为五四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2]

对于当时的“五四精神”而言,其核心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陈独秀曾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寄希望于青年的觉醒,认为他们应当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3]

经过近百年的沉淀,我们今天学习的“五四精神”,其核心价值一如既往,但是在方式与内容上却是有所取舍与侧重。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性任务已经从救国救亡向国富民强、如何适应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转移。与此相应,我们学习“五四精神”的内容也应有一个新的诠释。

(二)“五四精神”中的公民教育价值

“五四精神”与今天的公民教育所要弘扬的本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弘扬“五四精神”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天的公民教育所要解决的。我国当前公民教育的价值观更多地发源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当自由主义踏上中国的时候,中国式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中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在社会渐进与激进革命的选择中主张以改良为手段,在科学探索与的对抗中鼓吹以“实验”为例证,在文化多元与思想一统中趋向自由选择。[4]所以,“五四精神”在今天的教育意义,更适合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首先是爱国。爱国,古今中外,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五四时的火烧赵家楼,今天的抵制日货,抵制沃尔玛、家乐福运动,等等,爱国的性质相同,但是方式却应有所改进。理性地爱国才是正道。当今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便利的交通、工业化、信息化使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暴力终不是解决争端、问题的最终方法,民众的精神可嘉,方式欠妥。因此,理性地爱国,就要培养公民的理模式,孕育理性的、负责任的、讲政治道德的公民观。

其次是进步。进步,更确切地说,是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人也要进步。究竟是时代带动了人的进步还是因为人的进步才有了时代的进步,谁也说不清楚,但毫无疑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与时俱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自由与平等性,进而也折射出人的独立自主性。试想一个封建王朝,民众连人的最起码的尊严都保证不了,又哪里来的进步?

再次是民主。民主,更多地体现在政治诉求上。在我国,公民长期缺乏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意识很淡薄,而不会主动去追求并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国家权力长期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以至于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直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才开始进行“”的尝试,几经波折到今天,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公民的政治意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权入宪更是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但还是不够。所以,民主教育是我们需要一直进行的。

最后是科学。科学就是要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创新,首先需要一个解放的个性、独立的人格,能够自主地发展,

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了这些品质为基础,我们才有底气去谈创新,否则就算有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

三、如何在公民教育中发扬“五四精神”

今天,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民主、平等、自主、批判等现代公民意识。这与“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而要更好地继续和发扬“五四精神”,公民教育就必须立足于公民独立人格的生成,培养既崇尚个人自由、关心社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又对社会充满责任感,能过民主的社会生活,有充分的道德勇气的新时代公民。

(一)关心个体

公民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独立的个体(但绝非绝对的自我中心),在是非面前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正义与邪恶的对决中有充分的道德勇气;独立自主,却又关心社会,关注他人。

1.珍视生命。生命可贵,但是总会在网上、报纸上看到某校又有学生跳楼身亡的消息。人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纵然做不到重于泰山,也不能让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生命也有尊严!如果连最起码的珍视自己的生命都做不到,何谈其他!

2.培养独立的判断、创造能力。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个体,独立的道德价值判断是必须的,惟其如此,创造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跨越式学习等,无不是针对这个理念提出的,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势在必行,尤其是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

(二)关注社会

公民教育的另一任务就是要向社会公民群体提供基本的公共价值观念,对公民进行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与公共美德的引导,培养公共意识,以公共理性为指导,培养宽容精神和合作意识;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

1.正视历史,理国

中国有着苦难的近代史,与有些国家还积怨颇深。现今各种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如何爱国成为公民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五四”精神我们需要传递,的方式肯定是不再适合。如该不该抵制日货,该不该抵制沃尔玛、家乐福,相信有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年青一代,会有不同的声音。

2.责任心的培养

2008年5月12日,一场大的灾难降临在汶川这片土地上,全国人民为之哀恸,继而收拾起心情,纷纷为灾区慷慨解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不仅对自己负有责任,也对他人负有责任。公民教育就是要青年运用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去把握这个度。在公共责任感的培养上,可以创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多提供参与公益事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并对表现突出者实行一定的嘉奖,以此来树立典型。

3.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青年民主素养、参与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创造民主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青年具备参与、自主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行为习惯;指导并矫正青年的政治认识和评价,提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着力塑造青年的公共理性,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能力,帮助其树立参与与服从、公益与私利、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规则、合作与自我等问题上的理性协调意识和宽容妥协精神。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研究通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52.

[2]杨光斗.五四精神与现代化[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陈锐.从思想到行动――略论与启蒙[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1).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2

关键词 共青团组织 国有企业 人才培养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企业中的领头羊与行业标高,各大国企应做出表率作用,着力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应担起企业人才培养先锋军的作用,让广大青年人才从思想、技术和综合能力上能够茁壮成长,回馈企业。

1共青团组织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培养

青年人才中普遍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思想活络、视野开阔,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同时他们也有种种的缺点:拼搏精神不足、面对挫折无法及时恢复、面对工作不能从一而终。这时,共青团组织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有效引导、帮助青年人才发挥优点,改善缺点。青年人才享受着国企的高待遇,但又不甘于在国企中默默奉献,因而流动性很大,这就需要共青团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把我党的先进思想植入到青年人才的头脑之中,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步解放,进而在工作中更加具备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为企业做贡献。

共青团组织有必要采取多种方式对青年人才进行精神教育。比如用老一辈人的艰苦朴素的精神来振奋和鼓舞青年人才的斗志;用军事化训练的方式锻造素质过硬符合发展需要的青年人才队伍;要引导青年人才正确对待得失,正确认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让青年人才能够心悦诚服的服从调整,服从大局;要鼓励青年人才迎难而上、敢争第一,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保持不服输、不气馁的拼劲,与任何困难挑战到底,争当传承老一辈精神的先锋。

2共青团组织对青年人才的技术培养

青年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是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基础。提高青年人才的技术能力是共青团组织一项艰巨的任务。因而共青团组织需要开放思想,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增强青年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调动广大青年人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努力创造青年人才技术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共青团组织要引导青年人才立足岗位,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解决生产难题的技术素质和技术实力,为青年人才创造学习提高的条件。通过开展各类读书自学活动,为青年人才打好基础,提高技术水平做下坚实的铺垫。对于新入职的青年人才要积极为其找带教导师, 这有利于青年人才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岗位操作技能,并快速的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基础技术水平的青年人才开展从师代教活动,选择资历较高的专技人员作为其导师,同时安排这类青年人才作为下一批青年人才的助理导师,实现徒弟和导师的二元身份定位。注重与青年人才与上层领导之间的沟通,定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组织青年人才与项目部领导进行交流,并请老专家到场进行言传身教。与此同时团组织也要对岗位上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宣传,让广大员工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使青年人才进一步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共青团组织要引导青年人才就生产经营、科研服务等技术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培训、实训的方式迅速提高技能。企业在自己内部成立“青年讲坛”,举办青年技术交流学习会,旨在进一步解决广大青年人才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循序渐进地协助青年人才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广泛联合同行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举办学术会议、软件技术培训等,使青年人才及时掌握新技术。努力创造优质机会,把企业内部重点培养的青年人才骨干送出去学习深造,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参加系统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未来技术带头人的要求。企业还应拿出一定的资金,成立青年人才科技基金,鼓励广大青年人才在技术上勇于创新,并将这种创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力争创造价值。

共青团组织要引导青年人才积极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等技术活动,以赛代练,在比赛中提高技能,争当勤学技术、苦练技能的先锋。通过深入开展此类活动,发现和选拔一批技术素质高、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技术岗位能手、技术带头人。通过广泛开展评选“青年人才技术带头人”、“青年技术能手”等活动,努力挖掘出一批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青年人才典型,使他们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鼓舞和激励青年人才自觉地成才与进步。

3共青团组织对青年人才的管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青年人才是企业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共青团组织应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职能,总结培养高级人才的经验,有计划地制定出不同类别青年人才的培养制度。在抓好思想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的同时,共青团组织还应该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青年人才兼顾技术与管理,全面发展。同时,积极与企业协商,为青年人才争取政策,让青年人才能够放开手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企业生产与发展上来。

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结合关键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由共青团组织引导建立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后备人才梯队,营造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同时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规范青年人才引进、培训、测试、评价、考核、激励及人才储备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匹配。着手建立人才库,全面掌握青年人才信息,及时为各部门提供人才情况,促进青年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流动,实现青年人才的优化配置。同时有步骤地向党组织和行政推荐,推荐适合管理的青年人才逐步走向企业管理者的道路。对企业青年人才来说,对做出成绩的,有贡献的就要采取破格的提拔手段,让更多的技术骨干走到管理层面去打磨,给他们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收获技术管理双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春艳.浅谈共青团组织如何带领青年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当先锋[J].企业文化杂志,2005(01).

[2] 何伟民.浅谈共青团组织在国企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2014(02).

[3] 闫雯.浅谈企业共青团组织如何培养青年人才[J].当代青年,2015(06).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3

[关键词]高校德育 与时俱进 德育教育

这些年,各高校都很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但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现在大学生中仍存在着志向迷茫、不耐挫折,轻生自杀以及考试作弊、校园暴力等不良心态和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关键是我们的德育教育没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失去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德育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新理念

学校德育是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教育手段,通过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具备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判精神。也就是将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这个终极目的上。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却恰恰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他如何做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学习工具”,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教他们如何做,把人当成物,人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不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教育,相应地也造成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摆设,成了科学教育的附庸。这种被称为“缺德”的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教养,有欲望但没理想,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血。这是非常危险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真正确立起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

二、树立培养道德人的高校德育新目标

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德育形成了泛政治化色彩。建国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的舞台,以致德育经常被窄化为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学生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政治活动,使政治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人需要道德,人若无道德无异于禽兽。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需要。因为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层次需要中的一种高级需要之一,也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因而每个个体需要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以使自己超越自然本性的局限,将自己提升为一个与时展要求相一致的“文明人”、“道德人”。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新的道德教育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道德教育。在调整德育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发展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担负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的重大职责,否则,我们的高校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三、与时俱进,创建时代需要的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以德育目标为指导,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注重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要坚持把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与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我们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把它与我国当代德育实际结合起来,要使学生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鼓舞和熏陶下斗志昂扬地去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同时要借鉴和吸纳西方道德文化中的进步因素,诸如弘扬个性、勇于创新的进步思想,为我所用。转贴于

2.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六项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理想信念教育。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2)做人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3)合作精神的教育。市场经济时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因此学校德育应加强与人相容、相互协作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创业精神的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他们保持独立的个性、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不服输、勇于拼搏和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5)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6)人文素质培养。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人格修养,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科学、精辟。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增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4

关键词: 青少年 人文精神 原因 对策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使得人文精神的培养备受关注。人文精神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而提出的,它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包括情感追求、审美追求、道德追求、认知追求与创造追求等)――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它是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1]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由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的核心是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它的终极目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和人类社会最本质的属性。人文精神所主张和追求的,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本质追求,所以无论我们的社会在物质上和技术上有了多大的发展,人文精神都应当是我们所永远提倡的。“只有注重人文,才能化育美好的世界和生活”。[2]

二、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1.思想道德的滑坡

当前,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更有一部分人以耻为荣,以荣为耻,出现了一些与现代化进程相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一致的道德缺失。[3]

他们忽视甚至漠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情感,缺乏同情心和关爱之心;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缺乏必要的荣辱观和是非观念,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的进程。青年人的颓废、彷徨,以及毫无责任心、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种种不良的表现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且正在为不远的将来的社会埋下危险的种子。[4]近年来,我们不时地能从媒体看到青少年的各种恶性案件,便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的极端体现。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2.人文素养的匮乏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喜欢读书,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不注意文学方面的修养,人文知识面狭窄,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口头和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不会自我调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过于强调自我,缺乏合作意识,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缺乏高尚的情操,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追求享乐,没有意志力,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很好的立足,更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三、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长期以来科学主义文化观的盛行

科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贬义的意思,它过分强调科学的作用,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这种“科学崇拜”声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解决,甚至科学能检验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它把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看作是人类知识的典范,自然科学以其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而成为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或唯一有价值的部分,它可以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种文化观势必影响到教育,当今教育所追求的“能力本位”“行为目标”等,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工具理性”的反映。[5]这种观念在课程上的直接反应就是重理轻文,出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人文学科受到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遭到忽略。尤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效益,科学精神被无限地强化,导致与人文精神分离,造成人类文化的片面化。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有人开始倡导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但是长期以来科学至上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使广大青少年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逐渐形成了“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学习心理。广大青少年整日被题海所淹没,厌学情绪严重,也没有时间去阅读其他有益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人文视野;考试所带来的不良竞争,破坏了青少年合作意识的培养;升学带来的压力也常常让他们心情烦躁、压抑,甚至心理扭曲。这些都很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培养,更不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德育工作被严重削弱,这种只关心成绩的做法是导致广大青少年人文素质缺乏的根本所在。

3.社会转型时期非主流文化的异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旧的道德秩序被打破,新的道德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各种非主流文化正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外来文化通过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外来影视、节日、快餐、品牌服饰等各种文化,这些文化对青少年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了部分青少年价值迷惘、崇洋、漠视传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盛行。其次,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丰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化“不足”的青少年也是巨大的考验,许多青少年成了这把双刃剑的牺牲品。再次,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削弱了教育的作用,影响了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4.家庭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视

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更多的对子女进行的是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教育,而很少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大,许多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包容心,缺乏诚信。

四、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加强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培养,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社会层面上的关心和爱护

青少年是祖国的前途和希望,制止不良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首先,成年人群体要以身作则,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通过耳濡目染来提高其人文素养。事实上,青少年的许多不良习惯正是模仿成年人的结果。其次,大众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引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多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再次,政府要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使之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让那些危害青少年成长的活动得到有效遏制。人文精神是由人文知识的内化而形成的,这个内化的过程同时也需要社会主流健康文化的同化。可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掌握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全社会的职责和义务。

2.家庭教育上的重新定位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孩子的成才绝不仅仅只靠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成才,先成人”,这种成为人(become human)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平时要多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多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鼓励孩子多读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现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内在一致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家庭教育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让广大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3.学校主战场的全面教育

(1)全面贯彻新课程关于加强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特别强调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目的上,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的做法,传统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从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忽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建构。[6]新课程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重,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向他们传授人文知识,并使他们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意识、思想和情感。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环境。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它通过对青少年的强烈熏陶,从而直接影响其价值观念、人格完善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要从物质环境建设、文化传统建设及校风校纪建设入手,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让民主创新、平等和谐、求真求善成为学校人文建设的主题。

首先,学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进行有目的筛选,并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施加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善良的情怀、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以及自己动手的本领。

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制约,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他们做人的准则。

加强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可见,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关系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前途。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不能单靠学校,它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人文精神缺失乃是源于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的迷失,学校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7]因此,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推进,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8.

[2]汪青松,张国定.从文科综合到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80.

[3]黄东桂,张艳,胡玮.未成年人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18.

[4][7]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17.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5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我们国家早就提出科教兴国,那么如何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青少年掌握科技和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创新人才,以应对现今的新形势,从而让他们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成为了我们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很早以前,美国科学促进会就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在下一个人来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不论出于何种考虑,美国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不言而喻,加强和改进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因而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它是相对于历史上语言、文法、伦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而言的。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贝尔纳认为,具有近代意义的科学教育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才逐渐进入课堂的,最初是数学、天文、地理学科,后来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

一般说来,青少年阶段的科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系统教育活动。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探索未知、发现真理、掌握方法,而且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科学教育相对于人文教育来说,更侧重强调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科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就是一直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只是传播科学只是的教育,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问题,这不仅与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对青少年的培养极为不利。大城市相比农村来说,还要好一点,但是农村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制约着科学教育的发展,使科学教育的目的为能真正达到。这不仅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对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众所周之,科学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运动规律的客观描述及理论总结。具体科学教育书向青少年介绍科学知识是按照科学理论的逻辑系统编写的,所记录的都是已发现并经过检验的最终科学成果,而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换句话说,都是经过提炼和纯化的科学成品,因此展示在青少年面前的是一副辉煌的、静态的科学画卷。这种单纯地传播科学知识的状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科学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科学理论总是完美无缺的,于是不知不觉地把已有的科学成果奉为一成不变的信条,从而影响他们正确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另外,虽然当前我们的科学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播科学知识上,但传播什么知识和怎样传播知识也依然值得反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结果甚于重过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来说,常常谈论是落地的苹果激发了牛顿灵感的神话。这就是我们不重视这种重要的过程。

第二、和评价标准就是看学生是能够获得唯一正确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并且学生在会带问题的过程中还得按照老师规定的要求和所设定的问题范围作答,否则尽管最终的结果一样,但任然被认为是不标准的、错误的。事实上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会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得到最终的答案,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他们的心智,诱导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进而提出新问题。

第三、重书本知识甚于重实践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实际上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来说,篇幅有限的书本很难全面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基本属性,学生得到的只能是大概的、模糊的、表层的认识。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上,而且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接触、研究事物,以获得更为客观、深刻、准确、全面的知识。

三、确立科学教育的目标

新时代,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命科学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迅猛向前推进,并且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加强科学教育并对科学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成为一种趋势。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认识到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科学教育的目标。那么现如今,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要确立好科学教育的目标,。而这一目标不仅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更在于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又有个性充分发展的一代创新人才。

从当前知识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的趋势来看,我们的青少年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学习,比单纯掌握知识更为重要,这是因为:(1)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它,少走弯路,更快地获得科学知识和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具备了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2)科学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将大大提高;(3)科学方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学习了一门学科,而没有掌握这门学科的科学方法,那么,充其量只能说我们学过了这门学科,而不是掌握了这门学科。

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必须从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以科学精神为核心,以知识、思想、方法、精神四个层次有机结合的综合培养,使我们的科学教育真正承担起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科学素养的任务,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加强科学教育

在科学探索中,往往失败多于成功,有时从错误的观念出发可能导致正确的结果产生;不少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学说后来被证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又被新的理论所代替。这种现象表明,科学认识活动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其间既有实证和成功,更充满猜测和失败;科学理论是可变的、有限的、相对的真理。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从这样一种科学认识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而科学使就是阐述和研究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科学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考察,追溯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本源与演变,能够使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已有的科学知识,既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又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既认识到其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永久性和绝对性,也认识到其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短暂性和相对性,由此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念,以弥补学科科学教育之不足。

其次,科学的发展是有其基本规律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阶段的科学事业是兴旺还是衰败,有其基本原因。一种科学理论的提出,一个科学定律的发现,从发现者个人和时间空间的局域性上来,可能是偶然的,但从整体科学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看却有其必然性。科学教育尤其要注重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历史发展的辨证统一,因而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水平。

再者,学习科学史,可以感受和发现科学家们在探求科学真理活动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最后,从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是高度分化,即学科越分越细,分支越来越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高度综合,即学科越来越相互交叉,越来越相互渗透,越来越相互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习科学史,将有助于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促进文理渗透,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6

业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自身的引导、组织、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共青团 大学生 创业教育摘 要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探索如何在大学生创

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虽已开始,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高校共青团做为先进大学生的群众组织,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成才,是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当前,大学生群体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创业走上成功之路。所以说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共青团服务青年职能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要想不断扩大青年群众基础,一定要贴近青年需求,从大学生普遍的诉求入手开展工作。

(二)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创业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初,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至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中。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的先进基层群众组织,应该主动服从学校的工作大局,全力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三)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的指导方针。高校共青团应该注重激发大学的创业欲望,培养创业精神,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积极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

二、高校共青团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宣传,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巨大的。创建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对培养创业人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共青团要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加强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通过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典型宣讲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坚定创业信念,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充分利用报告会、橱窗、校报等渠道宣传的同时,注重运用新媒体宣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手机通讯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共青团大多建有专门的网站和完备的网络、手机通讯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利用微博、QQ、人人网、手机飞信等进行创业知识、创业经验、创业典型宣传,为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开辟新渠道。

(二)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创业基本素质是广义的,它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等4个部分内容。高校共青团应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协调高校各个部门,组织开展好创业教育工作。(1)加强创业德育教育。高校团委要通过大力宣传创业精神,树立成功典型,表彰优秀创业者,来颂扬坚忍不拔的创业品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揭露和批判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浓郁的尊重知识、尊重伦理道德、尊重企业家的校园氛围,激励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品质。(2)加强创业知识传授。要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平台,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加强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传授,加强法律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管理素质和法律意识。(3)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共青团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大学生座谈,消除大学生创业的畏惧感,培养大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三)加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

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是不完整的,也是行不通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共青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1)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可以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大学生成立报刊亭、家教服务部、软件开发等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公司,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2)依托地方政府创建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园不仅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大学生科技园,会积极带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建好大学生科技园,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服务。(3)是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共青团可以联系中小企业家,把创业实践基地建到公司、工厂。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优秀大学生到社会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提高创业的综合素质。

(四)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举办学生创业成果展示

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得到了全国大部分高校的积极参与,大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项目,也培养了大批创业人才。高校共青团应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大力开展科研立项、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时椿,常建坤,杨怡. 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