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安全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安全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安全管理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1

关键词: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管理

目前,中医药院校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由于科研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逐年增加。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每年有大量研究生进入科研平台,包括本单位教师、实验人员、外单位职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中以研究生为主。由于研究生流动性强、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很多实验室存在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参差不齐、个别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1]。中医药院校实验室一般存在4个特征[2]:(1)设备种类较多,危险源(如高温、辐射、高压、高转速等)多;(2)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腐蚀性、毒性强,易燃易爆等;(3)实验内容变化大,研究重心常根据团队研究目标转移,使危险因素发生变化;(4)实验室人员变动大、流动性强,科研人员安全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大大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3]。因此,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迫在眉睫。

1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建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的重要性。而之前仅有极少数高校(如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尝试通过建立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培训和考试[4-5]。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从3方面做起:(1)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条例及制度,涵盖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技术安全管理、实验化学试剂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隐患管理、实验室事故处理等方面。只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加大实验室安全培训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安全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3)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真正做到“人人监管,人人有责”。

2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2.1构建实验室安全微课体系

针对中医药大学的科研院所特征,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互联网+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同时也能减轻科研人员教学负担。目前,我校实验室安全微课分为7个板块:(1)试剂、药品的储存与管理;(2)化学药品的使用;(3)危险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4)仪器使用安全;(5)实验室个人防护;(6)实验室安全常识;(7)实验室安全教育措施。将微课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载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2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包括自学、上网学习及讲座等。(1)发放《实验室安全教育手册》,要求实验人员自学,之后进行考核;(2)建立网络资源平台,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实验预习、实验指导、资源下载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提高工作效率;(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授实验室安全、防火安全以及自救知识等,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3建立实验室安全在线测试系统

实验室安全考试是准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都已建立相应考试系统[6-7]。课题研究内容不同,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也各不相同。本实验室在参考国内大多数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后,拟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测试。培训结束后,学生登录实验室网站进行测试。对题库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依据实验方法以及所用实验室,进行针对性考试。试题分为基础类、专业类和选修类。基础类包括实验室用电用水安全、进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常见事故的应对策略;专业类根据专业不同,仪器、试剂、耗材、实验方法、危险因素不同的特点,设计各类考试题目;选修类主要针对存在高危危险源(如麻醉品、气瓶、致病微生物等)的实验室,对工作人员有较高实验素质和实验技能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考试重点考查废弃物处置以及危化品安全管理等内容,考试合格后,颁发实验室准入证并签订安全承诺书。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填报实验目的、实验方法,选择可能用到的实验技术,系统根据这些选项涉及的专业领域和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匹配相应答题模块。

4实验室安全管理

学生获得准入权限的同时会获得相关实验室门禁授权,可自由进出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已实现校园一卡通,将校园卡身份认证功能应用在实验室门禁管理上,使准入证与门禁授权紧密结合,可以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实验人员管理应随着实验室危险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为,随着研究项目性质和数量的改变,危险因素也会随之发生改变[8]。如果课题组近年来新人较多,购买大量试剂,则会导致危险因素增多;如果课题组大量课题结题,课题数量减少,则会减少采购试剂种类,危险因素随之减少。因此,准入制度应该随科研需求或时间改变而随时调整,不可以实行“一次考核通过,终身准入权限”的管理办法。强制性是准入制度得以顺利执行的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与门禁授权关联,保证准入证的实际效用。中医药大学在做好学生安全培训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很多实验室实行生物识别制度,学生或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需进行生物识别,符合条件方可进入。新的安全培训与考核结果,也应及时与门禁设置挂钩,已经通过考核的人员,在接受新的培训后方能进入实验室[9]。

5讨论

实验室考核内容要根据时展随时更新,应丰富考试题库,并使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核常态化。将安全考核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并纳入评优评奖。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为中医药大学实验室科研与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164.

[2]杜奕,陈定江,杨睿,等.化学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21.

[3]李梦溪.浅析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对策[J].科技资讯,2016(18):94.

[4]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8.

[5]郭万喜,高惠玲,唐岚,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98.

[6]王世强,光翠娥,赵建新,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系统开发和应用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198.

[7]赵庆双,王臻,闻星火,等.实验室安全课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8.

[8]关?,王林燕,陈亮,等.实验室危险因素评估及安全准入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5):263.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2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教育薄弱、学校规范系统创新安全教育缺失、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应营造知识管理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家长应勤与学校沟通;学生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应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关键词]

知识管理;“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失独”家庭,严重影响了高校稳定、社会和谐。这些事故的发生与大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均有密切关系。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已成为每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KM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KM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称KM,主要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这种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主动收集信息,即作为管理的主体要广泛收集对决策有益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到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接收,知识管理者利用收集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来加强管理。[1]

(二)KM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数都由于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所造成,KM要求学生作为自身的安全管理者担负起重任,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加大安全知识管理的力度,对安全信息进行提炼和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防范。二是提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知识就是力量,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运用KM模式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革新管理观念,并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进而引导高校学生重视安全问题,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通畅,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三是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安全管理未能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性,故效果不显著。KM模式要求每位学生管理者和关系学生安全的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并对每位参与者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促进KM模式在高校实施,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文化、习俗、观念交织碰撞、相互渗透,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媒体造谣生事,蛊惑、冲击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种安全事件偶有发生,给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形成巨大考验。

(二)家庭教育薄弱,家校联系不紧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对其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涉及生存问题的教育反而不重视,[2]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多于教导,[3]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很多家长更是包办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安全防范能力严重不足,孩子进入大学后便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便演变成爆发式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事件)或者缓慢式的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鲜有家长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学生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竟然质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导致家校信任危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学校规范、系统、创新的安全教育缺失。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都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只设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未能使安全教育内容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4]一些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学校只是通过宣传减少传统安全隐患,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的安全技能培养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不足,实际应变和安全防范技能缺乏,尤其是碰到突发事件时容易惊慌失措。

(四)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所导致的,如搭乘黑车、财色被骗、误入传销组织等。如果大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相关常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些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KM模式

应用KM原理,笔者构建了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一)高校应营造KM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领导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做到权责分明、层层负责,尤其是对学校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对其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影响其年终考核、个人晋升等切身利益,以此来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其次,抓好安全教育教学,上好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任教师(辅导员、法律专业教师、学校保卫人员、安全教育专家)分不同专题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修完后需通过闭卷考试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召开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安全教育班会,专人负责强化学生的安全演练实践课、案例分析课、安全知识竞赛等,敦促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三,创新安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法律知识、安全事故警示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板块,每天给学生播放安全教育常识、法制教育内容,在校园内设置开放的网络电视,专门播放法制频道或相关安全教育专题片,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安全管理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其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防范演练等,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实践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二)家长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勤与学校沟通,引导学生加强安全防范。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及安全状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发现孩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形成家校安全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学生自身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的资源,包括安全教育课程,QQ、微信、微博的安全教育信息,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等,不断学习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使家长、教师、社会讲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防卫演练工作,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学习跆拳道等防身术,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四)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减少大学生安全隐患。

大学生大多虽已年满18岁,但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是社会应普遍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安全,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大学生安全事件,真正服务好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整顿校园周边网吧、小摊贩以及住宿场所的治安环境,对出入校园、宿舍的人员严加盘查,减少学生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作者:李馥利 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利用KM原理探索了人文与技术兼备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大学生安全并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全译.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05).

[2]赵崇峰.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3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于2017年9月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如何实现世界一流、为学校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也是重要的任务.遗憾的是,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比较国外一流高校和现代化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安全建设落后于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安全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安全素养较差,主要表现在重科研产出、轻安全投入,安全管理机构职能不强、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不深入、程序规范建设不重视不落实、人财物资源不配套等,造成陋习顽疾难以根除.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安全管理模式尚处在初级阶段,完整性、系统性不强[1G3].研究并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很有必要[4].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基础上建立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Environment,HealthandSfetay,EHS)在美国高校和企业运行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参考[5].本文借鉴EHS管理体系和欧美企业的管理模式[5G8],从组织体系、制度规范、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专业防护、安全检查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实践.

1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六要素

一般来说,安全管理模式应当包含主要要素,简洁而具有可操作性.基于EHS体系建立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如德国拜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模式见图1,体现了简洁有效的管理目标,除了一般实验室安全,也覆盖了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等因素.实验室安全涉及化学、生物、辐射、特种设备等各个专业领域,涉及环境保护及人为操作等诸多问题.我国高校在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和社会历史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欧美成功运行的EHS体系不能简单移植,需要从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上去审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围绕高校培养人的根本目标,针对实验室安全问题,需要建立组织体系,并以制度规范约束各方行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实验室安全素养,强化安全检查来落实整改.围绕人(组织体系)、法(制度规范)、防(专业防护)、环(环境保护)、育(教育培训)等主要方面着力,以查(安全检查)来监督落实,形成管理闭环,形成六要素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以此6个要素建立的模式见图2.人、法、防、保、育、查等6个要素互相关联.其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管理者和参与者需要职责明晰,权属明确;法是进行实验室教学科研活动及实施管理的依据,是施行实验室活动所遵循的规则,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防是按照具体专业领域的不同要求,开展针对性措施,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保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证环境、职业健康的必要措施;育是实验室人员提高实验室安全技能、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查是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常规手段与必要保证.

2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六要素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不但关注人、物安全,而且高度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贯彻落实高校培养人的根本任务的高度,按照人、法、防、保、育、查六要素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实践.

2.1组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组织体系决定了模式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布,也影响着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中对组织体系做了明确表述[9],要求对责任、职能、资源等做出合理布局.清华大学根据实际建立了实验室安全三级管理体系.

2.1.1设立职能更加全面的顶层组织

为了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指导与协调,清华大学将原来只有1位学校领导参加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调整为有5位学校领导参加,主管实验室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主管学校安全保卫、科研、教学、资产、文科建设的副校长分别任副主任,协调各方面工作.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教务处、保卫处、资产处、发展规划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实验室与设备处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下设技术安全办公室和辐射防护办公室.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日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考虑到化学安全量大面广的特点,于2017年初新设立了化学安全办公室,考虑生物安全的特殊性,同年依托生命学院落实成立了生物安全办公室,并组建了18人组成的实验室安全督导组,形成了“四室一组”的组织架构,全面加强了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力量.

2.1.2落实中间实体单位的管理责任

院、系、所、中心等二级教学研究机构作为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二级主体单位,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双组长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院系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院系均指派一名班子成员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负责组织本单位实验室安全队伍,开展安全条件、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等建设工作;组织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事故处理演练、隐患排查和监督整改工作;、上报实验室安全工作相关信息等工作.同时,院系设置由具有专业知识和安全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的安全助理岗位,协助分管领导承担实验室安全具体管理工作.

2.1.3基层单位实施责任措施

实验室(院系所属研究机构以及实验室)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层单位,其负责人为本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指定实验室内一名工作人员为安全员,协助开展相关安全工作.项目负责人(含教学课程任课教师)对本项目(课程)在实验室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安排防范措施,指导有关人员做好安全防护.要求在实验室学习、工作的人员遵守相关规定,接受安全教育培训,配合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安全员和项目负责人(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做好安全工作.在该责任体系中,学校与院系签订“学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书”,院系与实验室负责人签订“院系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负责人与进入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学生、外协人员、访问学者等相关人员签订“安全责任告知书”.通过这样的三级管理组织模式,保证“垂直管理,责任到人”.

2.2制度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是制定实验室安全相关制度的依据.清华大学分三级制定制度和相应规范.

2.2.1校务会议审议制定一级制度

一级制度是根据学校章程制定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重要管理制度.校务会议于2017年初审议制定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就管理体系与职责、管理任务与要求、事故分级与分类特别是责任追究方式与程序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依此实施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2.2.2校级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制定二级制度

二级制度是根据学校章程或者一级制度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实践中,校务会议委托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制定和修订了“清华大学化学安全管理办法”“清华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和一级制度一起构成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依据.

2.2.3职能部门制定三级制度和技术规范

三级制度是根据一级或者二级制度制定的配套工作制度和程序性规范.实践中,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授权职能部门(实验室与设备处)制定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废物处置实施细则”“清华大学气瓶安全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具体指导各院系、各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行为.与此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技术规范的建设.之前,“什么事情不行”在规章制度中说得比较多,但“怎么做就行”不明确,导致实际工作中,各院系、各实验室的实验室安全建设和整改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学校组织力量开展了相关研究,起草了“清华大学化学类实验室建设和安全评价标准”“清华大学危险实验操作规范要求”“清华大学实验室废水废气排放标准”等技术规范的标准.各院系、各实验室也依据学校制度制定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各类制度、操作规范、技术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与学校的三级制度和技术规范一起,搭建了管理模式中“法”的完整体系.

2.3专业防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防护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涉及化学、生物、辐射、电气、消防等多个领域.

2.3.1化学安全管理

针对普遍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来源不掌握、存储不规范、使用过程无痕迹、废液处置不及时等安全隐患,学校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过程方法进行循环迭代,在建立信息系统、修缮改进化学品库房、强化用气安全、整治内外设施等方面持续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了实验室化学安全管理水平.经过前期试点运行,学校已全面实施化学试剂网上信息系统审批采购.通过该系统,可以清楚所有危化品的来源、流向、使用情况,建立了细化到实验室每个房间、每个负责人的危化品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绘制出重大事故隐患电子分布图.同时,对1963年建成的化学品库进行了修缮改进,增加了监控等技防措施,增设了废液暂存库,可以完成危险化学品尤其是管制类化学品采购审批通过后的临时储存与上门配送任务;通过微信、电话预约的方式,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队伍主动上门收取废液.对化学实验中的气瓶安全问题,专门组建了气瓶管理专家组,立项并资助有气瓶的院系实施气路改造,实现危险气体集中供气,减少了气瓶数量,减低了安全隐患.

2.3.2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10].当前生命学科迅速发展,生物安全也愈发需要专业化管理.1985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关于生物技术安全的特设工作小组,开始关注生物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也就生物安全出台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清华大学高度关注生物安全,由生物安全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目前学校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室多达120个,均属生物安全一级和二级实验室,每天产生大量生物废弃物垃圾.对于动物尸体等特殊的生物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办法,由专门持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器材和耗材等一般生物废弃物,学校统筹建设了实验室生物废弃物统一处理平台,统一配发生物废弃物收集袋,主动上门收取生物废弃物,对生物废弃物进行集中高压灭菌处理,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废弃物对于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3.3辐射安全管理

环保部门对辐射安全的管理有特殊要求.清华大学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11],由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实验室与设备处、保卫处参与,实验室与设备处下设辐射防护办公室,挂靠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承担全校辐射安全的日常管理.拥有和使用辐射类设备的8个院系100多个实验室,均成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由各院系主管院长(系主任)、辐射安全员和各实验室负责人组成.辐射防护办公室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时制定和修订“清华大学辐射防护工作管理规定”“清华大学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规定”“清华大学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制度”等辐射安全管理规定,设立源库统一管理,提供辐射防护与安全工作条件,统筹辐射工作人员综合管理和专业培训,较好做到了“涉源单位100%检查到位、放射源数量100%账物相符、安全隐患100%整改到位、违法行为100%依法查处、废源废物100%及时收贮”.

2.3.4环境安全管理

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主要包含废弃物处置、实验室基础设施的环评(基础环境)、实验项目的环评(活动控制)、职业健康保护等方面.清华大学对实验室新改扩建以及相关实验设施进行环境的安全评价;同时研究了不同专业实验室对人员的危害,加强了辐射、生物、化学、特种设备等专业类实验的劳动保护措施.除了前述的化学废液处置,针对普遍关注的废水废气排放情况,为掌握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依据,学校按照北京市«DB11/307—2013水污染综合排放标准»针对化学、化工、医学院、生命学院等重点院系所在的楼宇,就废水水质有机物综合指标、重金属指标、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pH与电导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检测,按照北京市«DB11/511—201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上述楼宇的废气非甲烷总烃、挥发性有机物、特殊无机污染物、金属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检测,获取了多批次数据,用于指导实验室废水、废气的安全治理.

2.4安全教育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实验任务变化快,探索性实验越来越多,实验人员尤其是学生的流动性大,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导致实验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加强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格外重要.学校不仅在化学、化工等重点院系开设了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且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实验室准入制度,所有拟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外协人员,必须参加网络实验室安全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对实验室安全员,学校制定了定期轮训计划,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或地方的组织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分专业分主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所管理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包括主管安全的校领导、职能部处领导、各院系党政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在内,都要求参加校级的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考核结果计入各院系年终绩效评价.与此同时,学校加强了安全培训教材、课件的积累和优化,更新编制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制作了实验室安全操作视频,除了线下课程外,还推进建设实验室慕课,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实操结合的模式,完成立体培训体系.

2.5安全检查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离不开安全检查,卓有成效的安全检查管理模式,可以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发现实验室实际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可以借此找到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实施方案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12].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培养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安全检查队伍至关重要.要提高安全检查质量,安全检查人员不仅要能指出常见的、反复出现的安全问题,还要能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检查人员的专业水平十分关键.学校组织了由在职实验技术人员和退休实验技术人员混编的实验室安全督导专家组,分为6个小组,坚持“五个一”的工作模式,即每周进行一次安全督导,每月组织一次工作研讨,每月出一次实验室安全工作简报,并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上公示,每月一次整改回头看,每学年所有实验室检查100%覆盖.这些定期的、制度化的安全检查对实验室安全起到了良好督促作用.与此同时,学校在寒暑假前、法定长假前、校庆前以及每年的12月等特定时间段,都组织开展院系实验室安全自查、学校职能部门安全检查、校领导亲自带队检查等活动.在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学校始终坚持“发现问题不放过、隐患即事故”的原则,非常重视复查和整改.督导专家每月的检查报告除了网上公示外,还会发放到相关院系和实验室,要求一定时间段内自行整改.整改时限到来时督导专家还会前往复查,如果复查发现未整改或首次检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学校会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相关院系提交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完成整改报告,学校组织专家复查后仍未整改到位的,封闭实验室直到整改验收合格.通过上述6个方面的实践,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步实现了6要素安全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安全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与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协调,继续在安全管理深度上推进,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3结语

国内外高校有不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但在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安全检查以及化学、生物、辐射、特种设备等专业方面的管理模式有共性的地方,也有适宜自己特点的内容.本文仅就学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重点工作中所进行的实践,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人(组织体系)、法(制度规范)、防(专业防护)、保(环境保护)、育(教育培训)、查(安全检查)等6个要素构成的管理模式对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有切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148G170.

[2]朱菁萍,刘红军,冯志力,等.探索实施“一三三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3G6.

[3]孙晓志,李春鸽,张社荣.天津大学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8G11.

[4]陈世清.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

[5]黎莹,胡谷平,蔡涛,等.借鉴美国主流高校EHS体系建设我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J].大学化学,2015,30(2):15G21.

[6]韩方珍,曹咏,冯蜀茗,等.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启示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52G45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G7.

[8]田德美,夏伟.美国犹他大学化学实验室管理及借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262G265.

[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S].2012G02G01.

[10]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Z].生物安全手册,2004(ISBN:9241546506).

[11]环境保护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Z].2011G05G01.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4

本研究主要讲述了乌兰察布市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从当前地方院校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深入分析校园治安环境、网络安全、安全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从而提高乌兰察布市高校安全管理水平,使高校安全管理走向高效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高校安全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全与危机意识是现在社会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而高校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要进行安全管理。对于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基本就是大学生。地方高校须从各个方面,如食品安全、住宿安全、教学安全,保障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和人身心理安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离不开高校的稳定与安全,深入分析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加强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居安思危”,此乃古人圣言,告诫世人要在现有状态下,预防和排除危险。另外,从哲学角度来看,安全是一种免于危险的客观状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更是社会人才集中的地方,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地方高校的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地方高校安全管理,就是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预防各种事故和案件发生和发展,从而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正常教学活动[1]。高校安全管理不仅是地方教育机构和高校的基本职责,而且是高校长久发展的基础,更是地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

2.地方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地方高校治安环境复杂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乌兰察布市高等院校逐渐地扩大其地理空间,校园周边除了餐厅服装店,大多分布在网吧,及其他消费场所,形成一个小型经济消费带,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同时,院校存在多校区办学,虽然显示出院校教学取得良好结果,但也导致高校治安环境越来越难以有效管理[2]。上述两种环境下,高校中人员参差不齐,带来极大地安全隐患,威胁着在校师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同时部分危险信息很容易引起学生慌乱,冲击着大学正常教学和求学文化气息。

2.2网络安全和信息传播难以管理

目前,我国正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点之一。而大学生是网民的中坚力量,更是互联网时代的推进者。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广和效率高的特点下,非法分子借助网络想学生传播不良和不真实的信息,企图引起学生恐吓,甚至挑动学生参与或组织非法活动。另外,网络上存在大量黄色信息,大学生过多接触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学习,扭曲学生正常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阻碍高校的素质教育。

2.3师生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笔者在多个高校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内心却多数把它当做一次课堂实践活动,而且专业人士开展的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和应急处置指导活动,参与的学生是硬性安排来的,而非自主愿意,人数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从此可见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高校没有形成安全文化,安全教育机制存在严重的漏洞。高校管理者未从根源上对大学生安全进行管理,而且多数教师自身缺乏安全意识,没有以身作则,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

3、地方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对策

3.1完善校园治安制度

我国当地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针对高校安全制定安全法律,详细划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界限。同时,政府应该规划好校园周边的经济带,加强保安精彩的巡逻力度,打击不法犯罪现象,尤其是加大对传销的打击。从高校和教师方面,建立由由安全主管领导、安全责任部门、学校师生等组成的长期专项安全管理志愿服务小组,由安全保卫部门牵头、主管领导督促开展定期不定期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变被动发现解决问题为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地方高校的安全发展。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认识和财产安全。校园治安双管齐下,逐步完善校园治安管理制度。

3.2健全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对于上述阐述的网络安全问题,乌兰察布市高校必须健全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校园网络监控体系、网络安全人才队伍。高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网络安全准则,采用校园网络监控软件,限制外来非法信息的传播。同时,院校建立几支专业的网络安全监察队伍,监管、收集、分析本校内的网络不良信息,并和当地政府的网络安全部门合作,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和学生健康上网。安全管理系统的健全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学校的管理者联合学生会、校广播,利用校园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安全管理系统的学生管理子系统,促使人人参与网络安全,使校园成为一个安全的学习堡垒。

3.3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乌兰察布市高校来说,完善安全教育机制,除了讲座,实习演练这类各种安全教育的手段,安全文化建设才是核心。高校需要营造一个安全氛围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大学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家庭的因素,家长往往从大学开始与孩子的交流相处出现断层,这个时候学校需要把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反馈给家长。同时,家长也相应地将孩子在家庭的状况如实反应给学校。如此一来,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不良趋势,学校和家长都能共同来引导学生,使之迷途知返。

4.结语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主题,而安全是和平的前提,更是发展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我国地方高校以往的安全管理漏洞百出,不再适应现有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现有问题,改革地方高校安全管理,完善现有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地方高校如果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以大学生为本,从学校和社会的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安全管理,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象牙塔。

作者:康永琴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政史系

参考文献: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5

关键词:校园;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密不可分,校园安全管理是学校发展的保障,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校园安全,颁发了《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都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保障。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类型多种多样,例如盗窃、诈骗、交通事故、食品中毒、火灾、打架斗殴、偷窥、校园贷、自杀等等,因此,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校园安全管理的概念

近年来,我国学校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多发、易发的特性,不仅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而且还会有潜藏危害社会稳定和破坏公共安全的危险。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校园安全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协调校内外各种力量,防止各种危险事故和案件的发生。促进学校的运作和促进学生的正常学习与工作,是学校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良好的校园安全管理能够极大地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的新管理理念。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安全的需要。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大多数大学生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这会增加发生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传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使安全教育成为例行和规范的活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必须到位,以确保大学生的日常安全。

(二)保障良好学校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工作在各行各业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更是如此。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确保良好的学校管理的基础。学校方方面面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学校各项的管理需要安全管理作为保证,只有这样,才可以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安全环境,保证师生的安全,进而促成培育人才目标的完成。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行也涉及很多内容,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来说,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管理,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学校健康发展。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不仅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需要。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发展影响整体的发展,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学校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校园,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旦发生大学生安全事件就会迅速传播,而大学生此时还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就很容易使用网络媒体来传播安全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只有直面挑战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校园周边存在较为复杂的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商业活动也进一步兴起,许多消费活动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学校的周围,给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学校的周围来看,食品摊、KTV、网吧等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这些校园周边的商业活动,一方面它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非理性消费的现象,面对各种诱惑,还导致许多大学生心思不在学习上,长此以往,甚至还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一些商家为了节省费用,无证操作和缺乏完善的安全措施等,这些隐患也会导致例如食物中毒、疾病传播和火灾等安全问题。总之,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挑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对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也一直关注着。大多数学校已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特别是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有具体实施细则,将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中。但是还有部分学校缺乏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长期关注,使大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到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要性。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某些限制,不能发挥维持校园的稳定作用。

(三)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监管。在新时代,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由于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开放性,许多不良信息正在传播,例如无休止的网络游戏,并且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缺乏筛查和预防能力,就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例如,校园借贷这些非法平台,利用大学生在世界各地的深入参与,为大学生设计各种类型的“借贷陷阱”,使人们难以预测。让一些学生背负无法忍受的高利率,陷入不法之徒设计的圈套,不知所措。有的被迫退学,甚至自杀,这已成为校园内的重要安全隐患。

(四)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心理素质较淡薄。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对的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一直在学校单纯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他们的个人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一方面,当大学生面对各种安全问题时,他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特征,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缺乏评估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或解决方案。此外,大学生正处在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缺乏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伤害,容易产生自杀问题。

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重视安全教育,制定完善的安全防范制度。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校园安全教育,成立负责实际安全管理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安全管理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安全管理,并确定职责范围。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工程训练等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相关学院(中心、室)对大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课程管理;利用各种活和途径宣传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开展安全教育应当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在新生入学后,学校负责安全教育部门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安全教育工作的规划,在安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和安全意识现状,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应该不断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包括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技能演示等,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我国也相继颁布了不少关于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学校应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包括各种制度规定、操作规程及相关技术规范、应急预案等。让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使管理工作呈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应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学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和发生的安全问题。其次,要构建高素质的安保管理队伍。学校安保要负责校园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负责消防安全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消防器材配备,消防、安防应急演练的组织、指导及监督等。完善学校门卫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所以要从思想素质、职业情感、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升治安保卫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探索建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三,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事务管理。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所以在校园安全管理之中,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理论知识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应当出台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程度。

(三)建立网络安全平台,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高校管理人员应建立网络安全平台,建立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教育,发表校园安全管理实时动态,提升高校校园师生安全工作管理的参与度,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普及程度,在校园网平台的基础上宣传安全教育知识,通过结合热点时事,抓住教育时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应急方法。

(四)多方合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营造一个安全的育人环境。比如对于渗透到高校校园的各种商务活动,学校与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协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大学校园创造纯净安全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方正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刍议[J].江苏高教,2017(08):34-37

[2]谢振坛,申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18):52-54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近几年,随着建设“双一流”大学工作的推进,高校不断增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努力提升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及技术支持。实验室仪器种类和设备数量的大幅增加、实验室开放化程度的提高、大型仪器的共享、化学试剂存放的规范性、实验人员实验操作流程的合理性等都增大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尽管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但事故仍时有发生,像北京理工大学厌氧培养箱爆炸、厦门大学投毒案、清华大学的化学元素中毒及氢气瓶意外爆炸、天津港仓库爆炸等事件,损害的不只是学校的声誉,更是广大师生的人生安全。因此,必须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科研环境。目前,学者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因此,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从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三个方面,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实验室自身的安全,还包括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1]。实验过程中,大型仪器设备、危险化学品、繁多的实验内容、实验探索的创新性、不可测的风险、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实验步骤操作流程的高要求都有可能会带来实验室使用与管理上的安全风险;同时伴随着高校实验室共享化程度的提升,导致高校实验室实验人员复杂、学科背景差异性大,此外,加上高校实验室自身实验室数量较多,部分实验室趋于24小时运行状态;所以,实验室安全隐患较多,安全风险较高的特点也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只有真正了解高校实验室的自身特点,才能进行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已有研究报道,造成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匮乏、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危化品管理不到位、易制爆易制毒等试剂购买途径模糊等[4-7],后者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设施不足、实验室电路线路老化以及实验室大型仪器的不按时检修[8],这些因素正在成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组织机构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全面;制度针对性不强,操作性相对缺乏;实验室安全教育不重视;安全检查不规范,隐患整改不彻底;安全设施配备少,实验环境比较差[2]也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短板;目前实验试剂管理疏漏,监管不力、实验废弃物回收制度执行不到位且部分高校回收频率较低、回收种类不全面、仪器管理粗放,水电气配套不足等也是影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因素[9],从日常实验室管理中发现,很多实验室在有毒危险试剂的保存不合理,没有严格根据要求将有毒试剂进行专柜存放,无MSDS安全卡作为突发状况时的有力参考,以及实验室仪器、危化品使用登记不全等问题。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从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健全安全管理体制等角度出发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完善建议。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比较新颖的概念,将企业安全管理发展趋势中以人为本的“微颗粒化”、实时反映危险源的“实时化”、毫无死角的“无处不在化”、管理方法易于接受的“易用化”等4个方面应用于高校安全管理[10]。近几年,实验室火灾、爆炸、剧毒化学品丢失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及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这种现象促使各个高校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始探索或已经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改变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这也是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从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宣传教育、技术防范、应急预案及安全检查6个方面将实验室安全进行程序化管理[11]极大程度上规范了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部分高校也开始利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如华南农业大学每年召开高校实验室安全讲座,发放安全制度书、模拟实验室火灾现场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指导学生及实验人员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工具和危险有毒试剂出现意外泄露时的处理办法和应急措施,让广大师生将安全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严格要求学校与学院、学院与实验室负责人之间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确保实验室安全责任到人。之后有学者提出一套更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包括实验室安全培训及考试系统和危险品管理系统,并将各子系统进行细化和设置目标[12],不但规范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强化了师生的安全知识,也实现了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试的自主管理和危险品全流程动态管理。我院也在学校的不断监督指导和学习下,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将实验室安全检查常态化、建立MSDS安全卡、重点实验室提高准入机制、不断加强师生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并不断完善实验室、实验仪器、危化品等的使用登记流程,同时也不断监督院内易制毒、易制爆等危化品的审批购买流程和途径。高校实验室作为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重要场所之一,其安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不断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严格实验室准入等,同时改变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让规章制度作为相关活动的行为准则和有效依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众,赵军,路贵斌.高校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8):229-231.

[2]张飞.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思考与实践—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3):348-352.

[3]陈立璇.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8(23):48-49.

[4]吕长平,周凤莺,欧阳中万,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涵浅析[J].高教学刊,2017(23):155-157+16.

[5]张蕾,苏晓慧.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实验教学的安全运行[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3):147-150.

[6]冯涛,杨韬.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2):293-296.

[7]尹立苹,孟少英.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2):24-26.

[8]王智香,曹佳.关于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6,44(24):148-149.

[9]陆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3):68-70.

[10]周健,吴炎,朱育红,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趋势[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6-228,242.

[11]周颖越,俞骏,周喻,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程序化管理及补短板[J].教育现代化,2016,36(86):198-199.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7

关键词:校园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0引言

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对于大学隐私信息的合理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若管理不慎,则信息外泄往往可对大学及全体师生造成严重影响。应积极加强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充分关注,从而为我国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背景

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对于大学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合理避免大学隐私信息内容的外泄。通过积极做好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合理开展与落实,有利于帮助大学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对于校内信息的充分管控,对于大学内部大量隐私信息的合理防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通过有效推动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合理开展,大学可以有效提升自身信息管控水平,避免了相关信息的外泄,对于大学工作的合理落实与科研成果的充分保护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保障大学信息管理工作水平的优化。随着大学日常事务性工作的逐渐增加,大学内部信息数量出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在此过程中,通过有效做好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充分关注,有利于合理实现对于大学信息管理工作的全面调整,对于我国大学信息管理工作综合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2]。基于此,大学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校内信息与学生数据的合理管控,对于相关信息的科学应用具有积极价值。

(3)有利于实现全体师生日常生活的有效开展。对于大学全体师生而言,通过合理实现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利于避免师生私人信息的外泄,避免了日常生活中大量骚扰电话对师生造成的侵扰,对于师生日常工作的合理践行具有良好的推动价值。与此同时,相关数据显示,通过积极做好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合理探寻,有利于合理实现大学日常学习与生活秩序的充分保障,对于大学的平稳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2校园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

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不利于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在大学日常工作中,部分大学的校园管理者将校园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基于此,其往往关注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对于校园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合理关注,进而不利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合理落实。有研究显示,由于受到相关问题的影响,部分大学往往在信息安全工作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相对较少,从而不利于信息安全工作的合理推广,对于大学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影响。信息安全人才素养薄弱,不利于具体问题的及时解决。在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作为具体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往往会对大学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造成重要影响。在这些问题上,大量研究显示,现阶段,部分大学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相对较为薄弱,其对于新型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的了解水平相对偏低,进而不利于潜在问题的及时解决,对于我国大学性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综合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阻碍。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关工作人员往往难以有效依据大学信息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信息管理方案,继而限制了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效能的优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匮乏,不利于日常工作的顺利执行。部分大学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相关制度较为匮乏,在细节方面,部分学校往往缺乏相应的应对方案与管理计划,从而限制了日常工作的顺利执行。在这一问题上,制度的缺失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难以有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工作效果进行系统评估,且不利于具体工作的合理解决,对于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综合水平的优化造成了一定阻碍。大学信息安全技术陈旧,不利于风险防控需求的满足。大学在日常工作中所采用的信息愈发复杂,其不仅包括学生群体的个人隐私信息,也包括大学所开展的科研项目信息。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管理工作的相关诉求,大学应合理做好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探究,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所具有的技术体系。部分大学所应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相对较为陈旧,从导致其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合理实现对于黑客攻击的充分抵御。部分大学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形同虚设,仅需简单的木马病毒即可攻破,从而对大学内部重要隐私信息的合理管控与师生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造成了严重影响。信息安全工作缺乏监管,不利于潜在隐患的及时清除。部分大学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投入的监管力量相对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信息安全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得到合理管控,进而导致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相对偏低,不利于其有效结合自身技术认知对校园信息技术安全系统进行整体改良与调整,基于此,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与合理纠正,进而不利于潜在隐患的合理消除。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指出,监管力度的匮乏往往不利于大学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管理体系的全面优化,对于工作重点的调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应对策略

推动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综合水平的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应首先做好对于自身管理思想的充分转变,从而实现信息安全的要求,已经成为大学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合理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密切关注,以便有效促进大学内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充分构建。提升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为了全面提升大学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的综合水平,应积极做好对于相关安信息安全人才工作队伍的全面培养,以便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大学校园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当前部分大学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研究人员表示,为了合理促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细节化发展,校方应合理做好对于相关工作制度的有效制定与不断完善,从而确保具体工作可以真正落实到位,以便有效避免大量工作浮于表面,确保具体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在具体做法上,大学方面应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合理明确,从而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便全面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热情,确保其可以有效实现对于自身岗位责任的充分发挥。促进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强化大学的风险防控。从技术层面来看,为了合理实现大学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大学方面应积极做好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探索与合理引入,从而有效实现信息安全系统的搭建,全面提升对于黑客攻击与电脑病毒的抵抗能力。确保信息风险的有效处理。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管理工作综合效能的提升,校方应积极做好对于信息安全监督队伍的建设,从而合理实现对于信息风险的合理处理。实现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对于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4结语

大学安全管理范文8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对策

一.高校校园存在的安全隐患

1.学生寝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近些年来,高校学生宿舍的综合住宿环境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有所改善,但同时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主要表现为:使用违规电器如电热锅电水壶等、私拉电线、网线不规整、易燃物品如废弃纸箱的堆积等。这些隐患的存在无一例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住宿安全。

2.学生饮食卫生存在的安全隐患

首先,校园餐厅的部分餐饮窗口由于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不符合健康标准等原因,偶有发生学生食物中毒的事件。其次,大学校园周围存在部分无卫生许可的餐饮摊点,学生在类似场所就餐时易发生饮食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

3.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大学校园周围遍布有网吧、歌厅、游戏厅等不正规场所,消防设施不齐全、室内空气混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层出不穷,类似娱乐场所的出现对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4.大学校园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首先,由于网络监管不力从而致使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日益突出,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旷课、无法正常毕业等不良后果。其次,大学生群体处于成长的转型期,思想意识较为淡薄,容易在不良网络内容的充斥下影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5.学生心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学业、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增大,部分大学生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会因为缺乏经验和相应的心理疏导而产生缺乏自信、消极沮丧等不良心理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全隐患。

6.大学生交通出行存在的安全隐患

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不少高校校区分散,各个校区间距离较远,学生出行频率增加,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多。同时,由于高校师生众多,校园内机动车辆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应的安全隐患。

二.高校校园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

1.队伍建设原因

作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校园安全管理队伍是影响大学校园安全的关键因素。首先,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安保人员和安保设备的投入不到位,工作重心以科研和教学为主,忽略了校园安全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辅导员数量不足是影响校园安全管理的原因之一,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辅导员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配备比例不足,安全管理教育落实不到位,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提高受到影响。再次,校园安保人员作为高校安全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工作效果。但是由于安保人员普遍学历层次较低,相关专业培训不健全,在安全问题的处理上存在有一定的不足。

2.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充,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生源结构的层次多样化,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经历等的不同使得部分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存在一定困难,直接影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其次,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心理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部分学生在新的环境下面对繁重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3.社会原因

社会形式的复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安全管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些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妄图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在学生群体中宣扬反动思想,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近年来,一些非法邪教组织利用电台、光盘等形式煽动闹事,企图破坏高校校园安全稳定。【1】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一新兴媒体又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4.制度原因

我国的法制建设由于社会进程中的特殊原因在法制化程度方面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反映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上就表现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法律的缺失或不健全,系统化的校园安全管理法律规范尚未形成,各高校独立出台的法律文件无法解决校园安全管理中的根本问题,直接影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实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

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管理者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以一名决策者的身份积极推进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其次,加强对校园安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训,提高其整体工作水平。最后,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群体接触最多的高校管理队伍,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模范带头作用。

2.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安全素养

首先,对于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的现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统一化的安全教育,但同时也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工作中,让大学生在面对校园安全管理问题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而有效的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果。

3.消除不良社会因素影响

学生活动一旦突破了狭小的校园范围,活动区域扩展至广阔的社会,就给学生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2】而大学生活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关键阶段,一定要起到积极引导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作用,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观念武装大学生,为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升其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并在日常管理中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网络内容进行检查和筛选,保证大学生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中。

4.完善安全制度建设

健全高校安全管理法治制度建设,法律部门应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各个高校也应根据其安全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文,做到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为高校的安全稳定营造健康的法治环境。此外,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安全维护人员以及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律知识的普及,加强校园安全法律制度的实施。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全面、不透彻、治安人员素质不高、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3】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的安保举措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现行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有助于更细致的了解和评估当前校园安全保护体系的完善程度,为学生营造更为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晓,潘申洲.新时期构建高校维稳机制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168

2.王保华,张婕。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