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探寻

教育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探寻

作者:段京肃 段雪雯 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一、平等与自由是高等教育传播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年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时,就将“使社会遗产代代遗传”作为重要的功能,并指出是“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①。自从人类社会形成,基于教育目的的传播活动就不曾停止过,各国和各民族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传播经验,创造了多种的教育传播方法和模式。大学是被世界公认的开展教育传播的理想的园地,而成功的大学教育传播方法和模式中渗透的是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和理念。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只有平等和自由,才能完成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探索世界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颠覆不合理传统秩序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将教育视为一种文化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它是民主制度最有力的保障,其文化价值在于通过废除特权而使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天赋。通过普及教育,民主制度使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将所有人纳入公民宪章,民主制度为人们开启了一条路,使人们能够借助天赋权利、体力和智力并充分利用全面的训练系统来实现对幸福的追求。”②所以说,教育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民主意识、自由思想、创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为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从事教育传播这一职业是需要有门槛的,作为一种专门化的传播活动,需要对教育传播的真谛有专业的认识和排除自我兴趣的践行。在中国也早就实行了教师资格证制度,但有多少人真正认可了教育传播的“专业主义理念”呢,有多少人将平等与自由理念贯穿于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呢。而如科恩所说,任何科学团队都需要有“一套共同接受的信念”,③没有这一信念,是无法取得该学科应有的社会位置的。最早的专业主义大概要从医生的职业说起,在著名的“希波格拉底”誓言中的表述可供众多需要构建专业主义理念的行业借鉴。在我国,不同层次的教育部门都有自己的一些行业规则、准则,用来规范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师)的行为,但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这些规则和准则更多的是一些宏观的甚至是空泛的要求,缺乏规范教育单位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行为的可操作性。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和在任教师的在岗培训等形式的职业教育,但更多的也是集中在一些教育教学的技术技巧的训练上,真正的专业主义的理念的形成和培养仍很薄弱。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职业规范、职业理念、职业技能的培训则基本空缺。

二、教育传播的不公平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高等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过程,使学生成为掌握不同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操作手段的专门人才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意识、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劳动者的过程。同时又是使学生成为具备适应社会竞争能力、善于同他人协作劳动的合格劳动者的过程。在世界向全球化过渡的新时期,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甚至不同社会形态的复杂环境的能力和素质。其中培养学生掌握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公平、正义、自由等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培养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讲授或书本的阅读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贯穿在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在教师和教育机构工作运行的全过程中。平等与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更应是在日常教育传播活动中身体力行并向学生示范和传授的潜意识转化过程。将平等与自由修炼成一种下意识的人格素质,是教育传播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从传播角度看,这一要求是定位于由学校和教师出发的下行传播,在教育的起始阶段就将学生放在了被动、弱势的位置。美国教育家古德兰德曾对高等教育中的这种情况指出:“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状态,教学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没有太多的决策权,而屈从于教师的权威。”④对此,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批评道:“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我为中心。”⑤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学生始终处在紧张和焦虑状态,得不到良好教育传播应有的环境,而“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⑥可以说受教育期间的环境状况可能影响一个人最终的成才与否。

从招生开始,在众多环节上就已经不断地向考生传递着一种不平等的信息。按理说受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环节,所有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有平等适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但是高等学校早已被人为的划分为重点与非重点,不同学校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原本只是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计划性区分,最终演变成了学校档次、社会地位的识别元素。在学生们还不很懂事的时候(小学)就由社会传达给他们的不平等信息。家长所拥有的社会权利和资源多少成为确定孩子进入不同档次学校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拥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享受高等教育上占有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这是一个普遍现象”⑦。我国学者在研究了布迪厄的理论后还认为,“学校的文化代表着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形式,因而在选拔性的考试中,将有利于那些文化资本丰富的孩子。中国的大学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城镇文化,它对于逻辑、语言风格亦即对全面知识的强调把生活在丰富文化刺激环境中的孩子筛选出来,使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名牌’学校,保持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高地位;而对于那些缺乏文化资本的下层阶级子女而言,他们或进入不了那么有名的学校,或与大学绝缘”⑧。虽说这些年似乎形成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录取格局,但事实上真正能享受到这种“平等”的只是占考生比例很小的那些“高分者”,大部分学生进入的是并不理想的学校。“有教无类”在众多学校中只是一种理想。

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学生分别进入重点学校或非重点学校后所生活、学习的环境是有明显区别的。仅就国家投入经费而言,一、两所顶尖学校获得的国家投入就相当于几所、十几所,甚至几十所一般学校的投入总和。在政治资源上那些重点大学也得到格外青睐,书记校长升格为“副部级”,学校也因此有了一般院校所没有的荣耀。这些都在向不同学校的学生传达着社会等级、差别、断裂的各种信息,并完全可能最终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天生的差别”这一概念为全社会和谐、平等、自由理想的实现埋下了深深的隐患。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又为学生设置了许多不公平的条款。几乎每个学校在新生进校时都会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学生手册》,虽说其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沉淀下来的,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它毕竟不是经过每届必须遵照执行它的学生认可的,含有强迫执行的意味,属于“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性质,这就以学校“法律”的形式在学生一走进学校时就将他们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很有些“杀威棒”的意思。其中对学生最有威慑力和约束力的莫过于严格的“考试”制度,其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宝,“校谚”云“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面对强大的考试制度,学生们在四、五岁到二十多岁的20多年中,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个人没有表达不满的任何机会。这种以考试和分数作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完全是工业社会标准化产品生产的思路和程序,完全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同传播学中的“枪弹论”模式并无区别。#p#分页标题#e#

三、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体现教育传播公平的最重要环节

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托加•加赛特在分析高等教育时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什么(知识、智慧)、教师和学生。然而,由于有某种特别的盲目性存在,教育过去一直是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教育学中根本不是一个基本要素。”⑨从传播学理论分析,在教育传播中同样存在传播活动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无论缺少哪一方,或者无论哪一方在传播活动中缺少主动意识,都可能导致传播活动的失败。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传播主体的地位是稳固的、不可动摇的,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没有机会和权力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唱主角,甚至很少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旅美巴西裔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名著《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讲到:“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客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教育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10这种单向的“讲解”实际上就是传播学中早已被人们抛弃的“枪弹论”的典型反映,虽然他讲的是国外的情况,但我国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类似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有关,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但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没有将教育观念的更新放在重要位置也有重要关系。

四、教育传播的自由平等应体现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由发展中

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教育时认为:“自由意味着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中,对于个体的基本需要和衍生兴趣以及期待的充分、顺畅、全面的满足。”○11在中国20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实际上我们已经读到了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命题。孔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教育传播中平等观念的重要体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尊重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积累,应该是科学的教育传播有信心的表现。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受教育者原有知识状态的尊重和理解。文化研究理论中有“文化霸权”的说法,在教育传播领域中有无“教育霸权”呢?现在看来这种“霸权”正大行其道,并在教育的几乎所有环节上表现出来。突出的表现是作为教育事业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得不到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平等和自由,更谈不到尊重和崇高。德洛尔等人认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从而保证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12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将极权主义教育体系和民主主义教育体系作比较可以看出,最基本的差别在于个体是被一种社会机制所操纵,还是个体能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充满能动性、有力量、有追求、忠诚并能够不受约束地取得创造性成就。”○13而广泛存在的“教育霸权”则反其道而行之,它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划定了各种不同的圈子和框框,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套中人”,他们所从事的不过是一些看起来华丽的“戴着镣铐的舞蹈”的表演。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殊环境。文化交流的加速使大学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多,同他们的交流是高校已经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但是在长期以来“大学内部所倡导的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而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文化展现的则是一种随性的行为方式与更少功利性的生活态度,这与现代工业社会和大学所强调的高度竞争的价值观存在冲突。同时,资本总量的差异也导致劣势群体即使有主流群体的竞争观念,也会由于过于贫乏的文化资本而被区隔出去。”○14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未来学生需要应对的环境和情况也是复杂的,如果只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将使他们被置于未来竞争中非常被动的位置上。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环境中培养出的“接班人”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我们因此付出了30多年“思想解放”的代价,迄今还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科恩认为:“科学革命是打破传统的活动”,○15打破传统是需要一点“犯上作乱”的勇气的,既希望学生具有“犯上作乱”的勇气,更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乃至国家的管理者们具有容忍学生们基于科学创新的“犯上作乱”的勇气。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不是一代又一代中出现的那些后来被称为“革命者”、“改革者”、“创新者”的“犯上作乱”者,我们可能还在原始状态中生活。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爱护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大胆提出看似幼稚的想法,才能最终为思想的自由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教师要善于和勇于同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创造。中国古人提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中需要的是教师虚心向学生学习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学生超过老师,有成绩大于老师的学生是对老师最大的奖赏。这些老生常谈似的话,真要在教育传播中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数字化时代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新技术使用能力的提高,正在创造教育平等、自由的全新环境

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已经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这个信息社会的技术支撑核心是建立在数字化、互联网络、移动通讯、卫星通讯基础上的国际互联网,这是目前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的全新环境。这一变化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有平等地自我存在和表达的权利”○16。在教育行业中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受益者。最显著的变化是,互联网进入高等教育过程后,原来存在的师生之间的信息拥有状态发生了变化,真有点“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意思了。目前大学生(含研究生)已经是“90后”的“新新人类”,他们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或译为“数字原生代”,DigitalNatives)○17,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而对目前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其中有不少人充其量是信息时代的“数字移民”,甚至还有些人干脆就是“数字难民”。面对娴熟使用各种数字媒体和随时挂在网上的“90后”的“数字原住民”,无论是观念、思维方式、获取信息方式,乃至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必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不是主动适应,那么新的“数字鸿沟”可能就存在于他们之间。例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握许多学生不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是教师的优势,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将教师正在讲授的相关内容信息全部放在自己电脑的桌面上,并随时同教师的讲解对照并提出质疑。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没有独特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解读方式,很难在同学生的交流中取得主动。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技术劣势的教师成了“弱势群体”,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取得教学活动中的主动位置,又成为新的课题。#p#分页标题#e#

在现阶段的教育传播活动中,应该明确提出教师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与培养———主要是数字化媒介和网络技术的素养。作为专业的教育传播人,教师需要在以数字技术为特征和主要工作手段的信息社会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包括数字媒体的使用和必要的创造在内,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的基本工作手段。尤其是在目前的信息海洋中教师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迅速指向专业信息的目标,找到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各种有效信息,已经成为教师同学生有效交流必须要完成的功课。大学生目前已经非常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同外界交流,包括同家人和同学、朋友的交流也大多在网上进行,即使同处一室之中同学和朋友也常常通过网络交流。同老师和学校管理当局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而网络的交流又常常可能以匿名方式进行,这种匿名方式客观上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公平的交流平台。如何适应网上这种匿名状态下的师生交流,需要当老师的首先调整心态,做好被自己的学生批评、调侃、讥讽甚至可能谩骂。几千年作为教师保护伞的“师道尊严”在网络世界里被严重动摇了。

六、总结:高等教育传播中的平等自由理念

传播、交流、沟通仍然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又将成为全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和表率。教育传播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民主化的水平。教师和学校应该成为平等自由的积极追寻者。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描绘了教育发展中的“民主的理想”,其中几点很值得思考。转引如下:教育参与的民主化。承认社会各方面办教育的权利。承认学校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力主为每个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特别的教育内容,甚至采取更为灵活的制度。更加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以学生现有的起点决定其教学的起点;其次,为使学生能够在独立的自主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等方面得到发展,教师应为其留出某种空间;此外,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应用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18美国一个教学学会的座右铭中有这样的话:抛开那不可靠的权威和那些固定的、无法避免的行政责任,以便在传播永恒真理的智慧和思想中求得明确无疑的快乐。○19结合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体会和他人的研究,窃以为高校教育传播的专业主义理念构建应注意以下的原则:热爱你的职业。它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为民族为人类传承文明的事业,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不能在你的手里断裂。热爱你的学生。他们不仅是你传授知识的对象,更是你非常值得交往的朋友,甚至是你的老师,让学生超过老师是你的成就。尊重你的专业。知识是职业的灵魂,只有尊重它才能热爱它,也才能精通它。你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让学生感兴趣,你尊重的东西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它的神圣。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教训他们或贬斥他们,鼓励他们超越传统。保护任何一点思想的火花,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是教师职业独有的乐趣。以你的学识、品德影响学生,而不是用那些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操纵学生。要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过程有尊严。尊重你的同行、同事,抬举他们,支持他们,而不是嫉妒他们。在一个充满友谊而又有竞争的环境中你才可能有成功的专业创造。在专业领域有自己的观点,但同时要尊重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学者,教育传播中忌讳“唯我独尊”,反对一家独大。切忌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令人讨厌的“学霸”。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充满危机的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行各业都在设计未来发展的道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的高等教育传播同样需要一种脱胎换骨的革新,平等与自由的传播模式的构建应为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