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基础思考

教育发展的基础思考

摘  要:本文由教育的本质谈起,结合笔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寻找到教育发展的基本点—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再有这两点谈及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基本要求,由此沿着“形而下”的顺序逐渐引申。形成对教育发展基础理论的框架思路。并用这个框架思路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的一个点作分析,两者相互借鉴互相补益,从而提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若干发展意见。本文的观点由于大胆采用笔者多年的哲学思考,并以此为基,观点与其他教育论文颇为不同,原创性较高。但由于能力资料时间等因素非常有限,所以可能存在较多谬误,谨希望此文能给有志于研究教育事业的同志们一个参考。已算进笔者微薄之力。

关键词:现实世界 精神世界及其延伸 天分资质 性格态度 环境 知识教育 价值教育 教育体制的矛盾

    一、引论

    生命本身只是一个自然过程,和其他的自然过程一样,他本身并没有决定他为了什么而存在。所有哲学家都爱问:“人为什么而活着。”其实人不为什么而活着。但是人活着的“为什么”却决定了生命的存在方式,恰恰是人不为什么而活着与人只能也必须选择一种存在方式而活下去的矛盾,造就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因而人为什么活着并不是决定于生命这个过程,而是决定于人本身,决定于人自己,所以每个人都应有属于他自己的答案,都应该明白什么东西是自己不会放弃的,什么东西是自己无法接受,什么时候甘心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选择的这一生的存在方式就是我们的人生。任何一种生命过程都和其他生命过程一样,都会受到其他过程或自身的制约、推动…他注定充满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不一样的只是人的心境而已;彼岸世界也好,天堂也罢,它们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我们的人生应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又未被现实世界所奴役的,是适合自己的却又难免磕磕碰碰的,是自己所喜欢的却不是苛求世界让世界围着自己转的,是充满酸甜苦辣的又是可以一笑而过的,是美好的理想的却不是梦幻的虚无飘渺的人生,是世界中人的人生,又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神和肉体都真正获得了自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人生。

    人正是在追求这种人生而不断奋斗的过程中突破了种种限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他对自己,对大家,对社会的意义,绽放出生命之花的美丽。

    二、教育的本质及核心问题

    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价值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从宏观上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从微观上它塑造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将一个空灵纯净一无所知的孩童变成了一个拥有思想拥有知识的现实世界中的人,并在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后教会人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及人生追求,且力求赋予人实现这种追求的能力。

    要实现这种追求应包含两个要点:

    首先,她必须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再美好的事物脱离了现实世界那也只是虚无飘渺的幻相,彼岸与天堂不过是生活在痛苦世界中的人们的麻醉剂而已,勇于面对这个世界的苦难改变这个世界的苦难才是正途。教育所关注核心的问题正在于此,即如何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去面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去改变这个世界的苦难。要去面对这个世界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即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事物属性和世界的现状,这就是我们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和信息传递;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就必须要融入这个世界,即接受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去学会应用他的法则,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教育或说是懂得辩证的对待道德的德育;当然人不仅要懂得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还要懂得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要懂得这个世界的美好去了要了解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外,还要懂得欣赏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去读懂它的美。

    这是我们去面对世界改变世界享受世界的基础也是依靠,然而拥有了这些东西并不代表我们就已经将我们的追求完好的建立在了现实世界之上,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要想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妙。要想处理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就应明白我们在这个世界中与所打交道的对象的相对位置,并且赢得一个恰当的位置,简记作定位,受教育者能否准确的给自己一个定位是是衡量一个教育体系的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准,教育的成就也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定位;在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后,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另一大关键,要想把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除了上述条件见外还必须要求这个人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和心态修养,这些因素决定着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可以直观表观能力。这三种因素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很难直接传授的,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理论灌输价值观念本身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心态,而对行动能力的培养目前则更多的依靠自己。要去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首先要理解美,美或许是自然界的诸多规律及属性间表现出的规律性,可以说是规律间的规律,属性间的属性,他和其他的规律一样客观存在,而难以捉摸,一个人往往只能看到一部分。他需要人们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体会,用生命去呵护。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白我们要将世界引向何方,这种努力决定于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它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的首要因素,但这个方向最终并不取决于教育本身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这个社会时代。

    其次,要构建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及其延伸,既然我们的生命为了什么而存在并不有决定于生命本身,而决定于这人自身,那么这个人的终极追求除了要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外,还应有属于他自己的精神领域。这个精神领域不是外界所能强行加入的,是这个人自己慢慢构建的。那么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就应是教育所关心的第二个核心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假设人的精神世界应决定于人的实践经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里的人的实践经历并不是简单的指一两件事情,它更主要的是指人的阅历和思想斗争,人的阅历越丰富,心理、人格往往就越健全;思想斗争越复杂,思考、感悟的往往就越深刻。人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就必须要遵从这一原则,也正是这一原则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人的实践经历实际上是人自己的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知识能力、信息了解等因素同外部世界的客观条件、社会意识等因素相互作用综合过程。在人的实践经历中这些因素会不断冲突磨合,会不断在人的头脑中被剖析赛选、领会感悟、融和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认识,自己的思考方法,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拥有了自己的喜好爱恶憎,慢慢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明白自己的梦想追求升华成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可以为这种信仰这种追求倾注一生抛弃生命…这就是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或说人生观、世界观,这就是属于人自己的精神领域,这种精神追求反过来作用于人自己的生活、工作…形成精神世界向物质世界的延伸。#p#分页标题#e#

    三、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价值教育、知识教育、信息传递、审美教育、行为指导、实践锻炼等六个方面。通过这些内容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心态修养、行动能力、审美追求,这是教育要实现的第一次质变也就是第一个层面目标。这因素与外界环境在实践中不断作用,从而培养出适应有益于时展又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这是教育的第二次质变,也就是教育的第二个层面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四、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人选择并且掌握人自己的命运,虽然这种掌握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但也正是这种诸多有限能力的组合才可以使我们向命运发起挑战。教育本身也作为命运的一部分,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能脱离受教育者的人生命运的,它必定与决定人生命运的因素息息相关,紧密结合。

    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种:环境、天分资质、性格态度。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往往是这三种因素的组合,及其在时间上的积累。

    资质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一件新事情是所具有的解决该事情的潜力,它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后天的训练、环境的熏陶等,而天分则是与生俱来的,它受先天因素(诸如遗传及发育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资质可以看成天分在后天的积累,天分是最初的资质。笔者认为个人在刚出生时的天分是有所差别的,但这种差别随着人群的增大而减小,在人群之间刚出生的孩子的“平均天分”是差别很小很小的。

    教育最终也是以个体教育实现的,教育的最终要求也是培养个性化的人(即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及其延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现受教育者的天分,并发觉这种天分来培养受教育者的资质。

    一个受教育者从依靠天分到依靠资质实际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要完成这种转变还需要配合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和受教育着自己的性格态度态度。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命运的重要因素,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皆不相同,但是每个刚刚接受教育的孩子应该享受公平的教育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公平合理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的责任,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而实际上教育资源往往会随权利和金钱的集中而集中,能否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就反应了一个人民政府执政水平的高低,而不仅仅是在衡量一个教育机构而已啦。而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充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会将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的天分等相配合。

    天分资质代表了决定人生命运的客观内在因素,即人之所以成为人而没有成为石头或什么别的东西是因为人有成为人的天分资质,而环境因素则代表决定人生命运的客观外在因素。性格态度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象征。

    若从宏观角度出发,以宏大的宇宙时空为背景建立“绝对坐标系”,对于人而讲环境因素起着绝对主导作用;若以地球生物圈为背景建立“相对坐标系”客观内在因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以人类社会为背景的“常用坐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位置则被重视起来。在人类开始迈出地球走向宇宙的时代,时刻牢记人类对于自然而讲是多么的渺小是应该灌输给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还是处在常用坐标下。

    教育工作者如何配合教育环境及受教育者的天分资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性格态度是我们所重视的,人从性格到态度的转变是人生的另一大质变,人应该完成这种转变,人不应该是自己的性格或天分的奴隶,人寻找到并学会处理事情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产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构建自己的精神领域的重要一步。但如何去培养人的性格态度则需要诸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等长期的共同努力和探讨。

    即: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实施多对一的个性化教育,既充分考虑该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如教育资源、氛围、社会需求等)、性格态度(含兴趣、爱好)和所表现出的天分资质,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及各专业的教育人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但至目前我国社会现状下这种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广泛实施。但是我们应该努力贴进这种理想,如在初级阶段尽量避免五六十人的大集体的出现,学生的家长亲朋重视所起自己的教育作用并努力做好,充分良化现代技术对初级受教育者的影响。

    五、我国现代教育简评

    我国现代教育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以校园教育为主的正式教育,二是以亲朋为主的的社会教育,三是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进步通过视频、有声读物、电子书刊及传统的书籍报刊为主的渐渐广泛兴起的自学。

    本文主要讨论校园教育,在我国的校园教育中以知识教育为主,价值教育次之,行为指导(含体育)和美育未被充分重视(专业的体育美育除外),信息传递、实践锻炼几乎被遗忘掉,只有在受教育者将要走出校园时才会或多或少的提及,价值教育虽然被推行但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仍居次要地位,价值教育中社会教育起主导作用。

    1.价值教育:

    受我国历史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未能随近代文明的到来而连续发展,我国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繁杂,既摆脱不了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又承受着以西方文明为源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同时生产力飞速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生产模式深刻变革,新事物不断涌现,原有的任何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严峻挑战,政府为为稳定社会而推行的道德教条在社会现实下失去公信力,人的内心深社会分配机制缺陷重重,许多人对权、钱、色、名疯狂追逐且相互之间不断勾结狼狈为奸,社会丑陋现象频频出现,社会现状引导着社会意识…在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心灵难以找到灵魂归宿,人的原始野性被被激发,从而加速社会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丢失。成功的价值教育必须以拥有相对较成熟的价值体系为前提,因而人们对价值观念的需求同我国现阶段价值体系的混乱失真的矛盾成为我国的价值教育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注定了我国的价值教育举步维艰任重道远。#p#分页标题#e#

    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建立成熟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然而建立这种价值体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产品,即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现状同时受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诸如资源、交通、文化、经济基础等,生产力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前文所述的绝对坐标和相对坐标中,而后者着更多的体现在常用坐标中),社会现状引导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最终沉淀为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建立新的价值体系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观念必定会被不断的挑战、尝试、革新,价值观念必定先会朝多元化多方向发展,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宽容和开明成为一项基本需求。

    但无论是怎样复杂的过程都是由个体过程实现的,对于这样的单个过程我们是没有办法提前预知他的结局的。在这样的单个过程中社会认同的成功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每个人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我们谨慎的选择,大胆的行动,勇敢的面对,执着的追求。如果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正是这是我们的精神追求,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无怨无悔,我们本为之生,亦愿为之死,,曾为之哭过、笑过、恍惚过、迷茫过、满足过、痛苦过、兴奋过…生命因之而美丽,世界因之而精彩。因而我国的价值教育应该教会受教育者宽容开明、谨慎大胆、勇敢执着,这是这种样一个个的个体行为汇成了价值观的大革命。

    2.知识教育:

    知识教育是我国校园教育的主体,我国的知识教育传授的知识量大,注重对知识本身的理论应用。但现代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增长更新的速度之快,是人的学习速度所不能比拟的。那么对于什么样的学生教授什么的知识,为什么要教授这些知识,教授学生这些知识到底是为了告诉学生什么,现代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知识,怎样教授学生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达到什么的深度,这是我们要必须弄明白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归到教本质和核心问题上去。

    知识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作基础常识、储备知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

    基础常识涉及政治、生理、心理、医药、卫生、数理科学、文史地理、安全、法律、社会组织方式等,通过这些能教会人能初步的较正确全面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学会能基本的同世界打交道,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心理现象并作出调整,能维护自己的合理利益,培养对朋友、亲人、组织、国家的感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无论其是男是女,健康还是疾病(智力有障碍者除外)……我国校园教育中对基础常识的教育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也不够全面。

    储备知识是在基础常识上发展来的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但是它可以为受教育者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所遇到的事情、所思考的问题等打下基础,作为人的后备潜力;再者它可以帮人更深刻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理解人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心态修养,为人构建精神世界提供素材,为人适应现实世界提供能量。这些知识包括数理科学知识、文史哲学知识等以及对未来世界的猜想与展望。这些知识不同的人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应将某一种或几种完全抛弃,毕竟人是复杂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人往往面临着各种关系规律,人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不同思维去思考问题,过分偏颇抛弃了很大一部分不喜欢的东西,容易造成感性和理性的失衡,感性和理性应该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毕竟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分科是可以的,但不应截然分开。

    专业知识是在现代社会大分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任何人都应该选择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全才通才式的人物已经绝难出现,合作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取消专业教育培养全才的尝试都很难成功。但专业的设置应该谨慎,专业间的合作尤为重要。专业知识的开始并不代表着储备知识的结束,学习是终生性的,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专业知识只是一种生存的工具,储备知识才化人生的信念。

    文化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储备知识,也许会变成一种专业知识,之所以单列是因为它构成了校园价值教育的主要载体。

    现在在我国的知识教育中学生学会的更多的只是做题而已,知识教育本身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太大作用,学生对知识也没有太多的感悟(少有所思,难有所悟),很少通过知识来观察世界,更没有将自己的知识融进自己的世界观,学生缺少对知识的独立思考,学生也没有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或者说许多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它只是为了考试而增加的,学生学会只是知识本身为的也只是考试而已。而知识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人类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工具,他们并没有通过这种工具去同世界打交道,虽然他们拥有了一些这样的潜力并且有时有人将其发回来出来。学生只是认识了这种工具而已,并没有因之而获得什么其他的东西。即知识教育原是帮人认识世界,为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打下基础,考试选拔只是一种评价选拔手段,而在我国这两者的主次位置已经严重颠倒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因而我国知识教育的改革必需对教育的内容、要求、选拔等进行深刻的改革。

    3.教育体制的矛盾

    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矛盾是教育的选拔方式同教育本真的矛盾。教育要达到一定的目的程度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式来反映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评价方式也为教育的选拔方式提供了一种依据,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式都不等同于教育成就本身,教育成就是很难直接评价的,它本身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而人们又必须去借助一种标准去选拔人才,这就是教育制度的基本矛盾,正是教育目的、内容的不断变化推动着教育标准的不断变化,从而推动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化。

    现在我国校园教育中实行普遍的分数制,这种制度是建立在近代工业大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源于西方的将知识教育评价方式加以推广的近代教育评价选拔制度。这种制度为我国的死气沉沉封建科举制所统治的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活力,是鸦片战争后近代新型工业文明对对我国落后封建文明造成的冲击的一部分。他虽几经挫折但最终已落地生根。展现着新生事物的生命力。#p#分页标题#e#

    它将无形的教育目的量化,大大减轻了减轻了教育机构内的腐败问题,保证了教育的公平,便于教育的选拔方工作,方便了大众教育的普及是继隋唐科举选士之后的又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转变。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理念知识等等不断涌现,这种方式已暴露出它的不足。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量化的思路仍可延续,甚至我们可以设想将量化的工作更加细化,在定量化的基础上适当给予灵活性补偿。这样的一个客观标准既保证了教育制度的公平公正,减少腐败的滋生,同时对于因制度本身造成的过失予以一定程度的补偿。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有充分的能力进行教育的细致选拔,承担教育选拔的花费,对简单的分数选拔进行深刻的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在我国校园教育现在大体是初级教育、高等教育、精英教育三个阶段。而在教育中应实现天分到资质的转变、性格到态度的转变、原始欲望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变、相似教育到差异化教育的转变……这些教育构成中本身的转变会因人而异与教育制度中个阶段的转变并不吻合,在教育的选拔中应适当放活。

    六、教育同社会需求

    教育的方向决定于教育需求,教育要面向未来。社会需求决定于社会的发展状况,教育所教授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教育及其延伸出来的作用又引导着社会的发展,三者都是极其重要又复杂多变的问题,三者中社会发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发展有本身的趋势,他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需求和教育的发展。社会未来的发展笔者无力讨论,交给高人去做吧。笔者想提及的是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即为实践经历,社会有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只想获取教育成果,而不愿承担教育责任是诸多社会组织部门的心态。教育同社会需求的问题繁多,矛盾复杂。矛盾冲突造成的责任,应有多方承担,不应简单推于某一方。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现行的教育成果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矛盾造成的问题,我国人口多竞争大,社会需求有限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眼高手低能力有限,教育工作者工作不到位,对社会需求认识不到位,教育理论本身不完善,教育制度与社会部门没有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各方互相推卸责任都有关。而实际上最大的受害者是大学生,社会不应在大学生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之后还要将教育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大学生,让他们饱受指责,这是极不公平的。这实际上是相对强势的企业和学校在让相对弱势的大学生在做替罪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