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的结合和对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的结合和对接

摘  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只有准确寻找到结合点并进行科学的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都满意的适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校企之间  结合  对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说校企合作已成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在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如何找到切入点与结合点?双方如何对接?将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的结合

        按照通识、通用、统一的无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如果可以?完全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哪么,按照专用、针对、有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则肯定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就必须找到校企合作的科学结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企业技术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管理、素养目标。所谓校企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是指校企虽出于不同考虑,但为了各自利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双赢而开展的合作教育活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上,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企业则充分发挥的生产及经营管理优势,把以理论知识教育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直接实施实践操作为主的生产及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结构以能力模块为本位,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融合于人才培养目标中。从而通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明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明都班”人才培养目标就明确规定为:在原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江苏明都汽车集团服务文化、管理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掌握江苏明都汽车集团经营的4S店车型结构、原理,对汽车进行检修和维护,适应从事江苏明都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要注意行业企业对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一些共性需求,但更要特别注重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仍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标准。为了满足这种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标准,应采用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法。即将学生能力培养分成基础模块、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基础模块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以及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模块。通用模块是针对行业的要求,所有人员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专用模块则根据特定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能力。

        3.人才培养角色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角色是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学科、专业方向,组建由行业、协(学)会、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科研单位、高职院校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加强与行业、协(学)会、企业的全面联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实习实训等。行业、协(学)会、企业的角色表现为:行业、协(学)会、企业的技术、管理专家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计划及实训计划的安排等教育教学活动,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学科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以及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4.人才培养过程的结合

        校企紧密结合,分工负责,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学生大部分理论课程学习集中在校内1至4学期内完成,同时每学期在企业完成一定课时的实习、实训等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由企业专家、能手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职业素质课程,由企业各环节与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自身案例进行教学,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品行修养,确立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实习的工作岗位按企业员工培养计划来设计,与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来安排实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机会。第六学期对学生按照正式员工的要求在企业参加带薪顶岗实习,在职业岗位上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5.教学进程的结合

        课程设置“企业化”,量身定制教学计划,是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出企业适用的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校企联合制定的新教学计划(进程),按照阶段式进程推进。教学第一阶段是学生岗前培训和第一阶段顶岗实结会;教学第二阶段是基层员工岗位培训和第二阶段顶岗实结会;教学第三阶段是基层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第三阶段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合作办学总结交流会。

        6.对学生管理的结合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分两段。一是进入订单班之前,管理主体是学校。二是进入订单班后,管理者虽说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但实际上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考勤、见习和顶岗实习岗位确定、作业流程管理等都由企业完成。而学校只是管理的协助者,学校主要是协助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管理等辅助性工作。  #p#分页标题#e#

        7.教学团队建设的结合

        高职院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一是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起制定教学计划。二是聘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三是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去实践,全面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四是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兼职“双师型”专业教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利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为专业教学储备大量的企业兼职“双师型”专业教师。

        8.开发课程的结合

        订单教育是一种差异化人才培养,学校应根据订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开发课程和指导教学组织,从而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要为企业人员的参与留出位置,聘请教育专家和教育、劳动行政部门专员、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订单未正式签订之前,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订单正式签订后企业人员到位,对原培养方案进行局部修订,并开发后续的针对性课程。在订单班开始教学直至结束,要全程管理,动态修订、调整课程,并负责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9.学生就业的结合

        大学生之所以难就业,是因为大学的课程与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提供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入学第一年起就应该开始参与实习,实习时间应随年级变化每年递增,待实习结束后,校企联合开具“实习证明”。其次校企建立“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岗”。再次,校企合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聘请知名企业家到基地讲述创业历程,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参与企业设立实习岗。鼓励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加入“创业孵化基地”,并协助创业学生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法律咨询、资金赞助和金融服务等。

        10.发展机制的结合

        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学校为企业办学、企业支持学校办学。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学校、企业、学员三方利益得到兼顾、三赢的共同发展机制。企业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将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培养适合自身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的对接

        校企对接是共同需求的对接,人才是校企对接的焦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校企对接的切入点。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基础理论与实际需要的对接

        在文化课方面,要删减繁、难、偏的知识,编撰校本教材,增加活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实际,适应学生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方面,要围绕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课程开发动态化。二是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实现教学内容市场化。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按排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为学生提供在干中练、练中学的机会,真正让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际需要完全对接起来。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吸收企业文化成分,帮助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一是视实训基地为企业,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视学生为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二是在日常管理中,视学生为工人,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校企对接。

        4.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的对接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多少人才,要通过?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访谈和调查等方式咨询企业,确保专业设置的适用性。

        5.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的对接

        加强校企合作,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开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了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了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操作技能与直接顶岗的对接#p#分页标题#e#

        操作技能与直接顶岗的对接,就是指学生具备相应职业能力,在求职时可从直接顶岗工作。实施途径: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使在校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操作技能训练。二是实训一体化。实训一体化要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操作技能、技巧、安全规程,还要同时讲授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关知识。三是宽基础窄培训。所谓“宽基础”,是指基础理论更宽泛,学生需掌握1-3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所谓“窄培训”,就是培养拿手专长,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四是订单办学。以订单指导招生,以订单指导教学,以订单指导就业,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7.师傅与教师的对接

        教学团队要不断完善师资结构,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校从企业聘请有经验、能力强的师傅担任兼职老师,到实训基地上班,指导学生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学生虚心聆听的时候他们就是教师,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接受他们指挥的时候就是领师傅,完成师傅即教师的的对接。

        8.学生与员工的对接

        学生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又是产品生产销售的员工。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运营管理制度,还要面临真实的市场环境获取一定的业绩,完成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与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9.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要依托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行业接轨。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总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只有准确寻找到结合点并进行科学的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都满意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

[3]郭伟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4]刘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六零”模式[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张游.校企合作“订单式教学班”管理模式创新点探析[J].消费导刊,2009,(13)

[6]杨智争等.关于加强订单班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10,(12)

[7]龙伟等.多专业混合型“ 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10,(10)

[8]左云青.培养复合型人才 促进校企零对接[J].中国职教,2008,(1)

[9]夏杰刚.当前定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新浪博客

[10]朱懿心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 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