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摘要:

社会转型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精神来引领,鲁迅精神是我国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帜,鲁迅的文化自觉、独立自由、民族情怀及文化创新、社会批判等精神,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困惑和纠结等问题都有突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只有秉承以上鲁迅精神,才能促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并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鲁迅精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引言

全球化环境下,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但是物质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实用主义的生活态度和享乐主义的泛滥,理想与信仰缺失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民众在大变革、大转折时代环境下精神的无所依托,使得其对于文化的发展也难以形成明确的文化思路。信仰危机下,民众迫切需要形成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来引导文化的发展。鲁迅精神是我国文化精神的一面旗帜,虽然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但是鲁迅先生直面矛盾、独立思考、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依旧散发出璀璨的光辉。鲁迅式的“信仰主义”对于当下大众的文化迷茫有明确的指导和引领意义,以鲁迅精神来观照文化,可以使文化的发展形成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作为地域性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前民族社会变迁及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显得更加弱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视角及立场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未完全达成共识,有关文化传承的界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等问题还存在各种争议,等等。虽然问题各有起因,但是从根本上而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纠结和争议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一致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引导。鲁迅精神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旗帜作用,使鲁迅精神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提纲契领的引导性作用。

一、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从鲁迅的言辞和行动可以看出,鲁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当时社会环境极度混乱、西方文化泛滥的情况下,鲁迅并没有对外来文化保持盲从态度,而是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参照和内心的反省,更加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虽然其对于国民的劣根性一再进行批判,但同时他又反对拿来主义,体现了清醒的文化态度。[1]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批判了当时政府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指出应该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借鉴外来文化,表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相对于强势的大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处于亚文化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没有文化价值或者文化价值不够重要。文化多样性构筑了灿烂的世界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形成于民族环境的民族文化虽然影响力小,但是这种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是当地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维系了少数民族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因此各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由于强势文化的对比和冲击,少数民族成员对于民族文化的信心也在逐渐弱化,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求,民族成员开始改变自己原有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民族成员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民族成员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才能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备可行性。在全球化环境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锋越来越多,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承受了更多的文化冲击,文化同化的危机随处可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相应地,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文化自觉是鲁迅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鲁迅曾经在日本学医,对西方文化有相当了解,但是鲁迅并没有陷入文化迷茫或者文化错位,而是借助其他文化的外来立场对民族文化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坚定了民族文化的信念,更加强调文化立场。因此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鲁迅精神的渗透必须强调文化自觉的基础意义。唯有文化自觉才能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到“各美其美”,又能“美人之美”。

二、独立自由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底线

独立和自由一直是鲁迅的文化精神核心,这一点从他长期以来对国民奴性的批判就可以看出,在鲁迅的笔下,一旦失去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就难以争到人的资格。鲁迅自己也始终坚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并因此成为时代潮流的旗手。唯有独立和自由才能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思想,对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坚持文化的独立性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独立的文化形式,才能自由表达民族精神思想。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是独立的文化形式,有自己的特质才促成了文化的民族性和独一无二。对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维系发展的血脉,只有文化上的自由独立才能保障民族的独立。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民众的服饰穿着到精神追求,无论是物质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沦陷,大多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更多地是在强势文化的裹挟中前行。民族文化被同化的威胁以及民族文化被挤压空间而自行消亡的危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发展岌岌可危,因此,坚持独立以及如何坚持独立,便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命题。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性,才能在文化发展中形成坚定的立场,也才能在文化交流或交锋中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文化独立也是人的独立,文化的同化意味着民族民众文化身份的模糊,鲁迅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和践行表明,文化的独立自由才能形成人的自由独立,而人的自由独立才能促使人类的积极进步。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动发展直接削弱了其对民族民众的昭示和引领意义,同时也使自身的发展难以形成坚定的立场和清晰的思路,其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和发展也因此埋下了隐患。为了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就必须以独立自由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底线,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保持独立的文化形式。

三、批判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方法

鲁迅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的笔下创造了多个具有民族劣根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遗老遗少、洋场恶少还是假洋鬼子、阿Q等形象,都深刻地揭示了国民性的怯懦、懒惰和巧滑,正是对于文化糟粕的强烈批判,使得鲁迅当年有了“精神界战士”的身份。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无恶意,他只是通过批判的方式来使国人知道自己骨子里的精神实质,通过真实国民性格的客观再现,使民众认知到精神的优劣和黑白,促成众人对国民性格的反省。[2]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批判精神。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于民族历史过程中,凝聚了民族民众的生活经验和思想体验,是民族民众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但是由于文化的抽象性特征,文化的形成并不单独作为文化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来体现,因此民族文化是各种文化形式的集合。在这个文化集合中,有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有因文化起因或文化形式而形成的文化糟粕。精髓和糟粕并存意味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自然需要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只有对文化糟粕进行剔除,民族民众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当前,虽然各方面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共识,但是对于民族文化内容的传承发展并没有达成一致,有的观点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是从仪式到内容的全面照搬,而从现实来看,完全做到民族文化的照搬照抄并不现实,既不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也无法为民族文化构建完全的社会场景;有的观点则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该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只需要从众多民族文化中择优传承发展,但是对于文化精髓筛选并无统一的标准,民族文化的盲目检视很容易使传承发展下来的民族文化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因此,强调文化的全盘传袭和对民族文化的盲目扬弃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缺乏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更多民族文化形式的传承发展总是在争议中前行。物质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需要清醒的文化思想来引领,依据鲁迅的批判精神,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以从民族文化的批判着手。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民族文化,而是通过批判使得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更为全面地为更多的民众所认知,通过大众头脑的天然净化能力,从而使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理解得更加深刻到位,使民众更清晰地认知和分辨文化中的糟粕和精髓,从而消除思想上的隔阂和分歧,形成明确的、一致的文化传承思路。对于民族文化的批判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破除思想方面的更多束缚,使民族文化的糟粕能够在传承发展中更好地被剔除。

四、创新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物质基础的意识产物,物质基础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自然也会有所变化,具有时代气息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意义,这种价值意义源于民族文化精髓与时代的结合而形成的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时代社会的推进作用,因此,民族文化必须要结合时代创新,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中的糟粕需要剔除;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民族文化同样需要结合时代环境发展创新。创新是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动力,也是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新生的根基。[3]虽然鲁迅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对国家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强烈的批判,但是批判并不是最终目的,鲁迅的批判意在警醒世人,最终目的则是通过众人对各种劣根性的认知,从而共同努力形成和时展相适应的民族精神,创建新的风气、新的文化是鲁迅精神天空的关键要素。[4]简单而言,鲁迅的言下之意,即要促进文化的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以创新为支撑,近年来大部分民族地区发展迅速,民族社会形成了崭新的社会气象。另外社会转型发展中,民族社会原有的宗教信仰和制度规范转变使得民族民众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出现了各种精神迷茫和困惑,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在民族社会的新气象和新意识观念中创新前进,而不能拘泥于原有文化的守成。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契合时代需求,促进民族文化真正的可持续的传承发展。

五、民族情怀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必要条件

浓重的民族情怀是鲁迅精神的鲜明特色,在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随时可见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民族危难的时刻,鲁迅选择了挺身而出,无论是抗日还是民族解放,鲁迅都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摇旗呐喊,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情结。因为深重的民族意识和其在民族气节方面的努力实践,国人给予了鲁迅“民族魂”、“民族脊梁”等至高的评价。在鲁迅“孺子牛”等精神激励下,一代代人义无反顾踏上了为国家民族奉献的征途。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依赖于两方面的推进,一方面是物质条件的保障;另一方面是民族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民族民众能够深刻理解到文化对于自身和民族存续的意义,并因此生发出深厚的情感,才能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形成强劲的内在动力,由于这种情感意识源于民众自我情感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产生的共振,民族民众具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并能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可以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充满活力,在相应的物质条件保障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便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鲁迅强烈的民族情怀对于其自身在民族事业中的投入和奉献已经充分显示了民族事业的情怀对于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极大影响。作为民族一分子,推进民族进步强大是所有民族成员共同的期望,但是单单有这样的期望是不够的,民族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还需要民族成员在深厚民族情怀下对民族的付出。当前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危机一方面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基础变革使得民族民众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改变,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成员往往忽略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盲从其他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鲁迅精神观照下,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进,必须要加强民族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关注,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自发地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进行响应,为保留和延续民族文化而在服饰、饮食、民族活动方面积极参与,积极推进。[5]

结束语

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永不过时的精神,其深重的民族意识、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真实的态度、严厉的批判精神构筑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精神丰碑,鲁迅也因此成为民族文化当之无愧的精神旗帜。文化多样性自然存在文化竞争,而文化的竞争必然会对较为弱势的民族文化形成冲击,彷徨困惑中的民族文化尤其需要以鲁迅精神为指引来进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对鲁迅精神的实践应用不仅有助于明确文化传承发展理念,同时也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方向,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最终促成民族精神高地的构建。

作者:李莉萌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参考文献:

[1]商金林.扶桑艺道润年华———鲁迅精神原乡问题探究[J].理论学刊,2013,(3).

[2]杜九霞.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鲁迅及其作品[D].西北大学,2010,(6).

[3]李光华.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芒市傣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4]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

[5]孙宏恩.目标缺口下民族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