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农业论文

民族地区生态农业论文

一、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态农业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走向生态化的重要带动力

由于以往过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产业,对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技术的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有较强关联性的产业,其自身的活动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一方面为饭店、餐饮、交通运输、商业网点等带来大量的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建筑业、加工制造、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必定会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各行业加入生态的范畴,从而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走向生态经济之路。

2.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其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它不仅可以带动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同时带动与之有关的当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较多的闲置劳动力,而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第三产业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需求大、受经济影响小等特点,可以有效缓解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芷江县全年实施招商项目18个,实际到位资金84000万元,同比增长12%。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7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2011年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92900万元,同比增长25.2%”。

3.可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民族地区奔小康

生态农业旅游在民族地区最明显、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在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可以摆脱以往的贫困,能够实现上岗就业的愿望,从而可以使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促使当时居民发展绿色食品和当地特色作物的生产,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外来游客等多方面的需求,增加农业的产品收入,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奔小康。如“2005年广西恭城县GDP实现2313亿元,增长1418%,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512亿元,增长91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增长30%,净增670元;水果总面积2.5万,年产水果4612万t,人均水果面积、产量、收入名列全区前茅”。

4.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的经济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生态农业旅游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为传统的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样也是第一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能为民族地区获得高额的经济收入外,也可以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

较好的可进入性和接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民族地区具备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通讯、舒适的酒店和餐饮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这一切也都建立在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之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决定了能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多高的农业观光质量和水平,具有多大的接待能力。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2.日益发展的经济为生态农业旅游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强化了制度保障功能

与以往的旅游产业不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现有资源,开发符合生态要求的项目,如绿色饭店、绿色购物、绿色交通、生态旅游景区等。这就需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支撑,提供一定的物力及财力的支持。随着旅游业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日前环保意识的高涨,并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旅游业,环保部将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立足再生产全过程、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强化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三个方面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如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省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快速的发展。“在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贵州省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发展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贵州省旅游业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会。并积极建立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发展空间

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旅游消费需求变化和旅游消费的升级。研究国际数据发现,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之时也是休闲旅游开始启动之际,当达到3000美元时,此时度假旅游开始启动,进入到休闲旅游成熟时期,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度假旅游趋于成熟,旅游目的地也开始走向国际,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出游比例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8年仅为307元,但直至2008年增加到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所以,在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旅游消费升级过程中从而也促使旅游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促进了行业利润的逐步提升。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的势态下,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也会不断的提高,相应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的扩大。

4.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

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较边远的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也相对落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也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当地的农户也就成了这些经营者,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决大多数人缺乏相应的管理适应和能力。但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驻足,可以为民族地区注入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提供更加完整的管理系统。民族地区的农户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的主体,可以通过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企业+农户”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可以吸引农户参与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边从事农事边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的加入也可为当地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更加规范、合理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克服了农户专业知识欠缺的弊端,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继续坚持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生态农业旅游是由传统的旅游业转化而来,加之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和产业的联动性,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完善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修建,并加以指导和宏观调控。就传统的旅游业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户是重要的主体,此时政府就要作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给予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上的优惠,如加大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和资助一批绿色环保企业的建立。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法规,对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做法严惩不贷。并以此吸引企业与政府共同开发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共同推动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合理规划资源和促进产业链形成,发挥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的双向推动作用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观光的交叉性产业,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本地区的农业资源基础,并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农业资源的特点,选取能够代表当地特色、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的加以规划并进一步的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应该适当借用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时刻坚守遵循自然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原则,切勿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盲目开发。由于农业旅游本身就是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这就要求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必须树立整体和统筹的观念,在合理规划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其它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并加强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范畴,并以此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的协同互动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加强农业旅游产业管理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较传统诱变珠特殊性,这就要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产业的管理。对于极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并围绕特色农产品展开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可以在发展本土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新品种,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加之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在人们闲暇游玩大自然的同时,也可以切身感受山村田园的劳动智慧和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改变单一的纯农业旅游或纯观赏旅游的传统模式,使传统经济农业和传统观赏型旅游向现代化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展现特色农业生产景观的经营模式,让游客对农业生产有进一步系统地了解,并使之对农业文化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在创新经营模式之时,也应随之改善其产业管理,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应始终坚持这两个原则,首先,应坚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和公平性;其次,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体统一的原则,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处理好局部与全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维护相结合的问题。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在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促进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也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这也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建立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脱离这个基础也就不从谈起,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就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的,不可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应该严格按照科学原理加以指导建设,杜绝开发性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应该坚持走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即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物的不同层次中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应严格控制旅游地周边地带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旅游地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造成的噪声、水源、空气污染等等。

三、结论

基于民族地区的特有因素,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态农业的旅游可以大大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可以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和动力。本文通过对二者协同作用的分析,更加充分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可以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加快脱贫的步伐。另一方面,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更合理的管理、政策机制及技术层面的支持,从而促使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可长远稳定发展。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农业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的发展宗旨,这样也更有利于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效用。

作者:王泽荣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