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教师教育论文

文化视域下教师教育论文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内在博弈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本体博弈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被要求更新转变,但随着对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发现,教师有可能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影响而持有两种教育观念。已有研究者指出:要了解教师的观念,需要对个体的潜在状态做推断,这种推断非常困难;观念是不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必须从人们说的、打算做的和实际做的事情中去推断。因此,探究教师教育观念的实然状态以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曾对沈阳市内几所中学的一些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目前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还是同步的,但同时很多教师心中也有着不言而喻的传统教育观念。例如,关于一直被提倡的合作性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就持有不同的观念。有些教师认为合作性教学模式虽然也有开展,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有些老师觉得合作性教学虽然效果不错,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利于课程进度;有些老师觉得合作性教学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有些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难以跟上合作讨论的步骤,进而逐渐失去了合作兴趣,学生还是更适应一直以来老师讲、学生学的固定模式。从以上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在观念层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是“不言而喻”地起着支配作用。目前对合作性教学、合作性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多,对这种模式的支持呼声也越来越高,这种合作模式不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进行转移,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却在观念上对合作性教学模式的可行度产生怀疑,且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教师自身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博弈中,应然的观念与实然的行为不完全一致,这种矛盾实际上说明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教育观念中的重要位置,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对教师教学起着制约作用,并在这场博弈中处于上风。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主体博弈

倘若将教师教育观念的本体博弈归结于教师内在因素的博弈,即传统与现代两种教育观念的矛盾,那么教师教育观念主体博弈就可以归结于其外在因素的博弈。谈及一直以来对教育观念的研究,多以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研究为主,但近年来也有对公众教育观念的研究。有学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和华南主要城市公众的教育观念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家长教育观念与当前教育观念的理想状态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的公众在教育观念及各子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教育观念水平高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水平”。由此可见,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种隐性博弈力量的存在。在笔者对初中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和家长之间不仅是一种互相依赖、支持的合作关系,实际上还存在着对彼此的不满,而这种力量的存在则足以使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观念产生矛盾甚至妥协改变。例如,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减负”,很多人都很支持,但同时也很无奈。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当笔者询问到一位家长“孩子现在作业多不多”时,这位家长直接将刚刚放学的孩子的书包递了过来,里边差不多能有十多本书,书包的重量可想而知。很多家长都认为学校老师在考试压力下讲课进度很快,孩子不补课就跟不上,于是就安排在外面补课,这种做法无形中就给孩子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很多教师都觉得教师给孩子留作业其实也是在满足家长的需求,一方面家长希望给孩子减负,但另一方面家长又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好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想按照正常上课速度进行,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已经提前补过课,所以在大多数人都掌握了知识点以后,老师就会加快课时进度。而教师与家长无形之中的“默契”却将孩子置于重大的学习压力之下,教师一些积极的教育观念也会迫于“现实的无奈”而妥协。教师与家长之间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性,使之形成一股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力量,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文化制约因素

毋庸置疑,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布鲁纳所说“教育不是个孤岛,而是文化这块大陆的一部分”,如果说教育是文化大陆的一部分,而人则是创造文化、开展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正是文化与人的交集所在。从文化何以影响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化既可以作为一套宏观的符号系统,包含各种价值、权力、机会等等,为教育提供一种大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既包括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包括小的学校文化背景。同时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微观的文化工具作用于个体的意义生成,影响个体的思维,而本文所探讨的教师教育观念就是文化在微观意义上的一种体现。

(一)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也是影响不同区域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语中也蕴含着不同地方的文化可能就会塑造不同的人的道理。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就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Mead,M)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用此概念来指称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那些文化的类型。“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culture)”是与后喻文化相对的一个文化概念,指称的是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的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喻型”文化结构的特征,在教育取向上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产生了师授师承的模式,不太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而美国文化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适者生存、优胜劣败是其社会规则,他们用发展的需要来驱动文化。美国文化的“前喻型”文化结构赋予了教育者的教育取向以“开放性”为总体特征,形成了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自主意志和自由精神。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教育取向,也会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上述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文化类型所形成的不同的教育观念就是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的有力佐证。但是,即使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甚至一个学校的不同班级,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北方城市,其社会文化自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在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老工业基地社会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并没有统一的进程,市场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而且取决于传统体制的强弱。”在沈阳地区相对较强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化发展并没有沿海地区高,相对应地人们的观念也受传统观念钳制较为严重,教师的教育观念自然也同沿海地区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因此,根据上述笔者对沈阳市内几所初中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得知,目前沈阳市内很多初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教育改革有着基本的一致性,但其内在的博弈由于受到文化的制约仍然使其持有较为保守、不愿冒险革新的传统观念,相比于沈阳地区,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其教育观念则相对较为开放。因此,文化的这种地域性差异是教师教育观念差异化甚至导致内在博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的历史性差异

雷蒙德•威廉斯曾认为,“文化是一种发展意义上的文化”,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例,它不仅是一部文化艺术作品,也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它更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历史之所以足以影响到现在,就在于其足够深刻。由于教育观念是文化在人的思维上加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之所以称之为相对稳定的观念,就必然是经过经验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而文化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的观念也是随之而不断发展的,但是由于其趋于“稳定”,那么这种观念的改变,或者说要想使旧的文化直接转变为新的文化是不可能的,这个转变过程必然是需要逐渐过渡的,而且这种转变是必然要基于历史之上的。正如前述教师教育观念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着本体博弈,与其说这种博弈是教师自身新旧两种观念的较量,不如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博弈,而传统文化的这种制约性非一次两次改革所能轻易打破的。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就在于其根植于人的内心,代代相传。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其前提假设就说明有些以前的是不适应现在发展的,但是所要改革的是否能起到其应然的效果,改革以后是否就可以解决现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而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博弈的原因,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文化的主体性差异

所谓文化的主体性差异,也就是人作为文化的主体,虽然共同创造文化、传递文化,但同时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甚至每个人在文化的作用下都呈现出一种差异性。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实践者,虽然在教育改革中对倡导的教育观念持赞同态度,但其内隐的教育观念仍然在教育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从体制入手可能只会改变其外在的教育观念,若想改变其内在,还要从影响其形成的文化要素入手。而与教师有着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例如家长、教育理论者、教育行政人员等等,这些在作为宏观符号系统的文化影响下互相作用,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家长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目前家长教育观念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唯智主义、功利主义和外控主义的教育观念之中,而这些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制约了家庭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一种外在的主体博弈,进而相互影响其内在的教育观念。

三、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教育观念改革

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其内在两种教育观念的博弈在受到文化的制约后往往使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占主要地位,而这种观念由于改革的大势所趋逐渐为人所隐藏,演变为一种隐性教育观念并导引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虽然说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并不是说教育观念就完全是文化的产物。有学者曾指出,构成教育观念结构物的几个要素有文化习染、知识影响和个人建构。但无可置否的是,文化因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文化的几个差异性特征来进一步分析,文化的制约相对其他因素是一个稳定的难以变革的因素,因此基于当前教育改革对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几个浅薄建议。

(一)加强文化交流,共享教育信息

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不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还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观念的形成与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接收的文化熏染有着密切关系。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访学也越来越频繁,而越固步自封就越难以前进。因此,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共享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使教师可以进一步打开视野,接受新的理念,感受与众不同的新文化,逐渐使之内隐教育观念发生改变。

(二)完善制度改革,深化革新意识

制度的变革是改变现状的一个有力措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过程中,高考制度作为一个重要评价制度的存在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越来越重视综合评价的方式。虽然说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制度上的变革却可以深化改革意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外力作用,使之在大趋势下提升自身的革新意识。

(三)提升大众文化,倡导家校合作

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公众的普遍观念就代表着一种大众文化,或许这种文化并不是所倡导的精英文化,但却可能代表着一种主流文化,因此,要想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作为公众群体,就要改变这种大众文化。同时,家长与教师有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博弈关系,转变这种关系就需要建立一种合作模式,使两个群体互相信赖,共同教育,让孩子摆脱两方的压力,在两方的共力下成长。虽然现有研究针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很多应然的现代教育观念,但一味批判与建构而不考虑文化对教育观念之内在影响,使很多理论只是止于空谈而难以落向实践,如若不深入研究何种因素制约教育观念,也就无法建构可以落向实践的教育观念。虽然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找到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所在就等于找到了改革的方向。教育的改革不在速度,而在方向,方向若有所偏差,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因此,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改革是变革教师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从根本上使教育改革迈向理想结果的重要路径。

作者:贾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