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校企合作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就学校与企业如何有效合作促成学生快速成长这个问题进行实践性研究。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管理中,以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为主线,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这个核心问题,将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学生评价引用企业标准和考核机制;校企合作引领学校创业实践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校企合作;就业创业;策略研究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基于此理,学校的学生培养,注重的是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此层面上,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创业的核心上形成了共识,然后在推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层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本地区各重点骨干企业的“抢手货”。这样的成果与本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更与学校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前提下注重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自始至终在思考并探索如下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具备了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走进企业走上社会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什么样的路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以促进学生成功创业就业?归根结底就是要走校企合作之路,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探索。

1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

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政府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当地的就业渠道,懂得基本的面试技巧,学校组织就业指导培训的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企业对新入职的人员一般都要组织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员工守则、安全生产和岗位工作要求等。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否将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提前进入校园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校园里的每条大路都是有企业来冠名,同学们进出校门必经的大路旁装有一排排冠了名企业名称的灯箱,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质量方针和目标追求纷纷上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耳濡目染,一方面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也起到一定作用,笔者更期待学生能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提前认知,甚至对其中的某个企业有一种归属感。

1.2培育优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是选人,笔者认为这支队伍应该来自企业和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选取适合的老师来任教,学校从班主任队伍中选择优秀者,企业从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专员中挑选优秀者,两支队伍合成一个团队,组成项目组,明确分工和任务,撰写讲稿、制作PPT。同时学校将企业文化这门课程纳入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编入一年级。经过一学期的专门学习,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对员工的总体要求,使学生在规划自己学习生涯时能明确方向,在校期间努力使自己的职业习惯、专业能力等达到企业要求。学校针对毕业生除了每周两节就业指导课外,还利用周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重点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就业。同时请企业培训专员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员工生涯规划,使即将走上岗位的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跟企业一起成长。

1.3组织有效的实战演练

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有很多,但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自荐能力。学生自荐能力只有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和真实的招聘活动。模拟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和用工信息是真实的,是当时各大企业的用工需求现状,只是招聘人员是学校老师扮演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两次应聘锻炼的机会,被两个单位同时录用并评定等级均为A的同学将获得“最受企业欢迎奖”。为激励学生努力做好自荐材料,笔者还评选出3%的“最佳简历”。真实的招聘会上气氛则更为紧张,因为用人单位的人事部经理都到场,亲自选人,录用名单上的学生便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合格的学生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践证明,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使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思考走进理想中的企业自己应该如何准备。

2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

每个学生在职业学校2~4年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均属于通用性的,而一到企业,学生将要学习并需熟练掌握的是某个企业的专用性的技术,同时学生还将面临体能考验和对新环境的适应等。因此,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但学生的工作的场所中企业,仅靠学校老师来管理是不够,因此,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一定是管理好顶岗实习工作的有效路径。

2.1思想认识统一

校企高层思想认识要统一。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顶岗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企业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就是在培育能为自己创造财富的人才。全校师生思想认识要统一。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的第一步。老师要努力促成学生成长;学生要努力使自己具备“现代班组长”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内部思想认识要统一。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从班组长到岗位指导员,都应高度重视实习学生的成长,努力促成每位学生在企业的顺利成长。

2.2制度执行有力

学校在“二三四五”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校企合作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校外辅导员考核标准》等。制度执行有力方可保障成效的显现,校企双方都应各司其职,竭诚为对方服务,为学生服务。

2.3人员配置合理

作为学校应合理配置班主任队伍、专任老师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组建并最优团队。作为企业应推选好岗位指导员,配置好企业基层管理员队伍,遴选出一批技术好能授课的讲师。实践证明,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不仅为学校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消除了企业管理和培训上的障碍,使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学生进厂实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企业称心。

3学生评价引用企业标准和考核机制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应该建立彼此双赢的基础之上,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多为企业分忧。考虑如何为企业提供更适合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主动深入调查。笔者定期组织校企合作座谈会和校园招聘会,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学校还通过第三方评估来了解学校近几年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质量一般,说明学校教育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那么如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校企合作是笔者解决问题的关键工作,于是笔者将对在校学生的评价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机制有机对接起来,以期待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顺利走进企业,也希望企业能招录到适合企业适合岗位的人才。于是学校决定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机制引入到在校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具体就是做到“四级分层”。“四级分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作出分层量化评价,学校招生就业处将评定结果作为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在顶岗实习前五周,班主任负责对每位同学在校期间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行表现等进行量化考评,然后分别排序(由高到低),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A、B、C、D四个层次(按班级人数A层占30%,B层占30%,C层占30%,D层占10%)。结果录入《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表》和《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将此作为顶岗实习岗位分配的依据。学校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其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挂起钩来,引导、激励学生将学习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有效结合起来。企业对学生专业要求高、复合能力强的工种,学校推荐A层学生应聘,其他以此类推,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专业水平能力的岗位,企业以此表作为选择员工的依据。“四级分层”量化评价方式得到企业管理员的充分认可。实践证明,学生评价体系引入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也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一策略有力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使企业员工招聘更快捷、更有效,现在学校A、B等级的学生都成了优秀企业的“香饽饽”。

4创业教育引入企业实践和创业导师制

毕业生在未来的岗位上能成功创业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呢?笔者认为校企紧密合作是必经之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笔者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创业教育最终要回到应用层面,即创业实践。学校内的创业实体项目是把校园内的师生作为主要客户,一到周末、寒暑假学生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于是学校创建一大批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了校外创业实践的基地,学生上学时在学校实践,放学时放假时到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践,真正做到校内外创业实践的时间空间上的对接。首先选定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学校选择了一批规模虽不大但创业复制存活概率较高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第二是选定到校外参加创业实践的学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的,因此在学校“创业模拟管理公司”中有过创业实践经历且有自己的创业想法的学生可申请进入学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参加创业实践。第三学校还聘请一批企业的老板作为笔者这些学生的创业导师,定期进行沙龙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在创业过程中提升创业能力。校内、外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满足了想创业的学生的需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合作的前提是共识,合作的基础是平等,合作的过程是互信,合作的目标是双赢。基于这样的合作理念,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之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有用之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作者:朱小英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