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收支论文范例

资金收支论文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案例教学;课程论文;“雨课堂”

一、国民经济核算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是国内高等院校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国民经济核算是概括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可以显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格局和趋势,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知识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敏雪等编写的《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为本科生教材,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的内容组成为依据,按照子体系的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内容学习,主要包括基本核算和扩展核算两部分内容[1,2]。1.基本核算是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非金融交易和金融交易)、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其中,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是关于经济存量的核算,而其余部分则是关于经济流量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总和的核算,反映的是核算期内各生产单位通过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具体包括四张核算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国内生产总值总表。前三张表分别提供了生产环节、收入初次分配环节、最终产品的消费积累使用环节的相关内容,而最后一张表则是概括呈现三种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向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多部门结构,揭示出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间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具体包括三张表:供给表、使用表、投入产出表。其中,供给表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各类产品的产业部门来源,使用表反映了各类产品的使用去向及各产业部门的投入,投入产出表则全面反映了各产品部门间的相互关系。资金流量核算是从资金循环角度显示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如何以消费和积累目的为导向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流转过程,是对货物与服务从生产到使用的实物循环过程的补充,具体包括两张核算表:非金融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其中,非金融交易表集中提供了各个机构部门收入形成和分配过程、收入使用过程、非金融投资和资金筹集过程的详细数据信息,而金融交易表则是就国民经济过程中各机构部门参与金融交易的状况进行核算,反映机构部门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变化以及整个经济体的资金融通过程。资产负债核算是对一国和各部门所拥有的经济资产、负债及净资产进行的系统核算,是对经济存量的核算,它与流量核算体系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完整循环模式,具体包括两张表:期初(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变化(积累)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是对一国和各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净值存量结果的核算,而资产负债变化表则是呈现引起期初、期末两个时点间存量变化的各种活动和现象,涉及非金融投资和金融投资活动、资产其他物量变化和重估价变化的数据资料。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是对一段时期内一国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对外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系统记录,可以呈现一国对外经济的整体状况。具体包括两张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其中,国际收支平衡表集中反映的是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及其收支平衡状况,而国际投资头寸表则是反映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存量变化,可以体现各时期国际投资交易的积累结果。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是对各子体系核算内容的整合,是对整个经济体系及其当期过程的完整描述。2.扩展核算是对前述基本核算部分的补充,主要涉及SNA的灵活和扩展应用(地区经济核算、季度GDP核算、旅游卫星账户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等)、国民经济核算的动态比较(物量指数和价格指数两种思路)、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比较(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法等)。

三、加强案例教学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宏观性较强,统计指标较多且定义比较严格,整个核算体系逻辑严密规范。在针对基本核算部分的五大子体系开展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存在概念理解不清、知识学习片段化、前后知识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的阐释,也要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和方法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应用,尝试构建一个可以贯穿全课程始终的数据案例,既可以涵盖任一子体系中大部分重难点知识,同时又可以建立起子体系间的逻辑联系,突出核算体系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国民账户体系的核算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及时更新相关的核算数据,加强相关指标概念、方法的应用性,强调核算体系内部的逻辑性。在案例教学[3]中,通过国民经济的相关核算数据可以向学生系统展示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和能力。

四、注重课程论文

学生学习《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时,常常会感觉概念难懂、内容抽象、原理枯燥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对核心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课程小论文,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指标和问题,通过自己搜集、整理、处理、分析数据,解答关心的经济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从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的思维训练。在组织课程小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宣讲论文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加深对课程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在课程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明确论文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文献引用等基本科研品质的养成,在提升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和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为学生后续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打好一定基础。

五、“雨课堂”应用

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繁多,知识复杂,不加强课程练习,学生难以达到掌握核算原理和方法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课程PPT和“雨课堂”连接起来,结合课程知识的重难点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雨课堂”的课堂测验、投稿、弹幕、课堂红包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加强师生互动的效果,同时每次授课结束后的课后小结报告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相应数据信息,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而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再次回看课程PPT,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选取相应的练习题(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主),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雨课堂”的试题推送发送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课后练习,既可以节省教师人工批阅作业、登记成绩的时间,也可以督促学生轻松方便地完成课程作业,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完善课程内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民大学出版社,2018.

[2]周韧.《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模块教学方法探究[J].才智,2015,(04):257.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养老金融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基本概况

(一)类型概况

养老保险体制作为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良好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普遍实施,即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并退休后,从政府、社会或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得到经济、物质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强制执行性,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及个人都要参加;二是保险资金来源多元化性,一般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抑或是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三是制度实施时限性长,范围广,资金规模宏大,必须采取专业化、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目前国际上通用养老保险体制主要有三种,包括传统型、国家/联邦统筹型和私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体制。传统型养老保险体制始于欧洲德国,现已为世界主要的养老保险体制。传统型养老保险依靠立法强制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缴纳保险费用,政府部门给予保险基金一定的支持,起辅助作用。这种体制适用范围广,以法律的强制性实施,养老金的数额与参保人员的缴费的年限、金额挂钩,不进行缴纳不许领取养老保险。在这种体制下,以政府财政支出作为担保分担一定的风险,需在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创建以企业、劳动者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险体制。国家/联邦统筹型养老保险体制又分为福利型和国家型。福利型养老保险指以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全部养老保险费用,是保险的主体,例如熟知的欧洲英国养老保险体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其适用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全体公民都是参加养老保险对象;养老费用由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税收等方式支付,现收现付制是该方式的主要特点;该方式还具有法定强制约束性,并且与疾病、失业等保险组成齐备综合的社会保障体制。前苏联时期曾在广泛实行国家型养老保险体制,其适用对象仅限于社会的劳动者而非全体公民,这种体制现已基本取消。储蓄性养老保险体制强调的是市场运作,其养老保险的费用由个人和企业单位承担,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来实现。世界上仅有新加坡、智利等个别国家地区采用该养老保险形式。

(二)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现存主要问题

1、养老资金收支缺口突显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统账结合体制下数据显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超过86万亿元的隐形债务,其中社会账户约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为2.6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166%。2001年起,我国试点辽宁省作为“做实”个人账户。008年,“做实”个人账户工作陆续延伸到13个省份,但并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存在缺口的原因在于,“统账结合”形式下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之间无法实现收支均衡和相互匹配。已经退休同志的养老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统筹部分,社会统筹费用由之前工作单位缴纳;而个人账户的养老资金,由自己缴纳,用于将来自己养老使用。但是“统账结合”制度还未推行前,当时已经工作的职员是没有个人账户的,因此产生一定的收支缺口。同时部分地区存在单位缴纳的资金无法满足已退休同志养老金的支出,此时需要将个人账户资金补足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空账”就在个人账户形成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正在工作的人员比例小,进而全社会缴纳养老金较少。这就造成养老金实际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高于养老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差距逐渐加大并开始严峻,使得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2、统筹层次有待提高

2007年,我国虽然在启动推行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工作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养老保险跨统筹地区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养老等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主要是由工作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该部分资金属于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统筹层次基本主要为市、县范围。不同区域的历史养老金缴纳基数和比例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结构不同,造成了养老金收支结构地区差异性较大。统筹层次较低的地区,相应区政府只能依靠当地的养老金收入及地方财政补贴来进行养老金的支持,受到养老保险统筹级别和统筹范围的局限性影响,造成社保体系零散化,若提高统筹层次、打破区域壁垒,对养老保险进行横向调剂,将有助于提高养老金的使用效率效果,进而保持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发展。

3、可持续性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按人口类型可分为三类,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机关单位养老保险之间存在“双轨制”,即政府机关单位职工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有政府财政统一承担;然后城镇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由企业和职工按照有关规定共同承担,这种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而出现分配不均问题,导致在不同性质单位退休的职工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不一致,这一结果将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尽管,我国一直在探索、实施“双轨”逐渐向“并轨”的改革工作,但是效果一般。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推进国内养老保险体制“并轨”改革,然而对于政策的落地实施,还缺少系统、科学、详细的养老金调整标准体系,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同时各地养老缴纳水平差异性较大,影响养老保险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养老保险基金市场投资收益低,低于通货膨胀率,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空间无法得到施展,就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有效地养老保障。而且,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养老金缴费水平普遍偏高,工资中“五险一金”的比例达到四至五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沉迷的环境下,高比例的保险缴纳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削弱企业发展积极性和发展动力,无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养老金缺口的解决,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美国、日本、英国养老保险体制

(一)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

美国养老保险体制,以保险资金来源方式和渠道不同,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养老保险:该类保险资金由雇主和职员共同上缴的工作税构成,联邦政府成立的信托基金机构对此类保险进行管理。覆盖了除一些州和地方的政府官员以外,基本可以涵盖全部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形式的统筹层次较高,并且可以随职员工作变动转入当前工作单位,进而更好地保障养老保险的延续性和职员的利益;二是雇主养老保险:该类养老保险制度是雇主为职员建立的,政府会对该类雇主给予奖励,即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因雇主的类型不同,雇主养老保险可以划分为:政府雇主养老保险、企业雇主养老保险。雇主养老保险从风险角度分析,又分为: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雇主待遇确定型保险风险由雇主承担,雇主缴费确定型保险风险由个人承担;三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顾名思义是由职员通过个人储蓄的形式缴纳的一种保险,政府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表鼓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资金积累额度越高,获得的养老收益越多。

(二)日本养老保险体制

日本养老保险体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共养老金,二是非公共养老金。其中公共养老金,因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及缴纳形式不同,又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以及共济年金:1.国民年金:普惠全体国民,日本政府要求国民全部参加;2.厚生年金:适用于民营公司的职工及其配偶,由政府、个人、公司共同缴纳,个人缴纳数额会根据收入进行详细测算;3.共济年金,覆盖公共部门职工,其保险费由共济协会和参保人员共同承担。非公共养老金,是公共养老金保险体制的补充形式,主要分为公司年金、个人年金两类,是非公共、非强制,由国民根据个人需求自愿缴纳的。

(三)英国养老保险体制

英国养老保险体制包括三个部分,国家基础养老保险、国家第二养老保险体制以及私人养老保险计划。国家基础养老保险是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形式,该保险将在公民退休为其提供最基本收入保障。现收现付是该养老保险的最主要特点,通过保险费和一般税收取得国家基础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用于支付国家基础养老保险和国家信用养老保险。国家第二养老金体制,是与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制度,该制度旨在满足特定人群提高养老金或提高生活水平的特殊需求。该计划可以协议进入并退出,灵活性强。私人养老保险计划,通过个人、企业或独立机构进行筹集、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其规则灵活、针对性更强。私人养老保险体制应用积累制的模式,其预期收益水平直接取决于现阶段保费水平和私人协议。

三、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几点建议

(一)养老保险的高层次统筹

一方面是以省级统筹为目标,提高养老基金的统筹水平,确保资金在省域范围内可调配,使得所有参保人员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险体制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实现养老保险体制的城乡统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起步较晚,覆盖人群少。此外,农村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很难完成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续接,给这部分人群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高水平管理养老保险基金

首先,要建立先进的养老保险体制机制。第一,要尽快建立养老保险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成立专门的独立的运管机构,从法律层面保障其资金管理合法合规、高效专业;第二,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资金使用的监督体制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相关信息;第三,完善运管机构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外部审计制度,防范资金挪用或其他风险。其次,注重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主要通过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完善稳健的货币投资市场,同时促进股票板块、债券板块、基金板块、担保板块和贷款板块等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金融市场大胆改革创新,为养老基金营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获取积极稳健的投资收益,以保障养老保险体制的良性运行。

(三)打造多层次、多角度、多支柱养老保险体制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体制过多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企业年金和私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当发展多支柱、多角度、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制。通过为企业提供具有吸引力和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鼓励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等非基本养老保障形式。针对私人养老保险,可以从养老保险金融出发,为想要提高退休后生活水平或其他特定人群提供种类丰富、投资回报率高的养老投资项目,从而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恩平.东亚三国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马凯旋.侯风云.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演进及其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金太顺.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杨娜.中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杨秀玲.邸达.国外养老金融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4(52)

[6]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机遇、挑战与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

[7]刘莉.国际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收敛趋势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4(10)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3

本文着眼于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历史发展进程,通过比较,提出我国内部审计虽然起步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落后于国家审计的发展,但随着组织治理观点逐渐渗透,内部审计在职能、目标定位与方法等方面与国家审计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从而揭示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现代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趋同性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在当前的社会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审计已经从最初单一的监督职能,逐渐渗透到整个组织治理系统中去。国内外对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研究颇为深入,但大多是将两者割裂开进行单独的探讨,而对于两者发展中呈现出逐渐趋同态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主要为1983年以后)的对比,探讨两者在职能、目标定位、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为现代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的研究并不是特别丰富。笔者以“审计”和“趋同”为关键词,在知网上精确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609篇,归纳总结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审计趋同性:

1、站在协作的角度阐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趋同

如肖洁(2013)认为内部审计外部化(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内部化(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治理是两者趋同的原因。马云波(2005)认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可以在审计成果、审计优势领域、审计关系、利用专家工作等方面进行协调。

2、审计准则的趋同

刘金星(2011)认为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中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陈毓圭(2010)认为修改中国审计准则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持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笔者发现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的文献相对较少。故本文试图着眼于审计的发展历程,阐述两者在职能、目标定位、方法等方面的趋同性。

二、我国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趋同性

1、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职能的趋同

对审计产生的动因,杨时展教授做过精辟的论述: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国家审计而言,这种受托责任即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履行,就产生了审计最本质的职能———监督。但是随着审计需求的变化,国家审计的职能不断拓展,衍生出许多新职能。我国刚建立审计制度时期主要以合规性审计为主,为的是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衍生出评价职能。之后,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扩展到以经济责任为目标的阶段,包括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问题的审计,此时国家审计体现出揭示职能。在现代国家审计发展阶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论,“免疫系统”论更侧重于与对问题的事先预警和抵御功能以及问题发生后的及时修补,故此时审计体现出预防等职能。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正式建立不过短短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所有国家范围内的资产都进行审计,故1983年在国家审计的指导下,我国开始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正式的确立。1985年,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当时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将真实性审计作为财务收支审计的核心,揭露了一些重大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挤占虚列成本、资产负债不实、权益严重失真的问题,维护了财经法纪,促进了部门、单位的廉政建设。这个时期除了揭示经济问题以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也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这个阶段已经从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关注,上升到对经济效益的评价。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内部审计不仅提供确认服务,更为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成为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观念落后,内需不足,故而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内部审计依旧停留在监督与评价阶段,并未渗透到整个企业治理层面。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企业治理观念的渗透,我国内部审计将会同国家审计之于国家治理类似,在完善组织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公司治理的基石。综上可见,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本质职能都是监督,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发展而产生新职能。国家审计从监督职能衍生出评价、揭示、预防、抵御及修补等职能,而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从监督与评价职能相结合的阶段向治理职能的过渡。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企业治理水平的提升,内部审计将成为许多企业自发的需要,满足企业治理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而非国家政策上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强制规定。

2、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目标定位的趋同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或者基本目标是监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但其目标定位却随着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审计曾被视为“经济警察”,这是与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由于当时的改革措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出现了一些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经济问题,故当时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于查错纠弊,主要目标是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并对决算进行审计、查处大案要案、反腐败,维护经济秩序。到了“九五”时期,审计工作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审计监督制度,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搞好各项审计工作,可见审计的定位已经上升到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进入21世纪以来,审计的主要工作虽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为重点,制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制止贪腐舞弊,但开始注重促进审计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审计部门要实行两个“并重”,即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一般审计与专项审计并重。由此可见,国家审计定位已经从最初的查错纠弊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通过揭露体制缺陷或制度漏洞,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维护和完善国家治理。1993年,中共中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内部审计也步入发展阶段。一方面,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许多非国有企业也开始注重内部审计。为了响应国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除了查错防弊,堵塞管理漏洞以外,越来越多的承担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定位从查错防弊逐渐转向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更加全面、深入的渗透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也开始改变我国的许多企业。综上可见,国家审计的目标定位经历了从最初查错纠弊,到效益审计,再到定位于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如今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为国家治理提供价值增值。而我国的内部审计从最初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于保护财产、查错防弊,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转变,再到逐渐向改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的效果、满足公司治理需求的方向转变,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可见,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在目标定位上逐渐向国家审计趋同。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方法的趋同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刚建立时为了完成审计工作的组建任务,迅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署将审计的重心放在重点企事业单位。审计的方法是从财务入手,加以分析。对严重违反经济纪律的单位进行专案审计,故此阶段是账目基础审计。到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1986年-1994年),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仍然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期审计的探索,这种经常性审计体现了审计监督逐步走向制度化的轨道。这个阶段仍然是以账目基础审计为主,辅之以制度基础的审计。其后,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是账目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并重的阶段。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治理的新观点,将国家审计提高到了治理的高度。至此,国家审计不再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经济警察”或者国有资产“守护神”的角色,而是将本身置于国家治理的大系统中,不仅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审计,更多的是承担起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的角色,揭示、预防、抵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修补制度漏洞。此时的国家审计上升到了治理导向型的审计。我国内部审计的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部门、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故审计的方法也从财务审计入手,具体采取顺查与逆差、详查、对比、分析与核对。1991年起,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跨越,具体的审计方法也从传统的详查法过渡到相差与抽查结合的阶段: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可信赖程度较高的领域,采用抽查,而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领域采用详查法。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我国将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引入并使之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大型国企首先进行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尝试。但我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丑闻的发生,使人们越发关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虽然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仍未像发达国家那样深入的渗透到公司治理层面,但是可以想象,在组织治理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也会同国家审计一样,不仅是对企业财务收支、制度薄弱环节的关注,而且是趋向于站在治理的层面从根本上解决组织问题,为组织增加价值。因而,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组织治理观念的深入,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在方法上将逐渐趋同。

三、结束语

审计源于受托责任,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的职能等各方面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因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落后于国家审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现代公司治理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内部审计将与国家审计在职能、目标定位与方法上呈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为国家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内部审计则作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在组织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启中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与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华等.中国审计史[M].2004.

[2]时现等.08’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2008.

[3]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J].2013,(6):60-64.

[4]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61-64.

[5]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J].审计研究,2008:23-24.

[6]陈太辉.我国国家审计职能演化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8-39.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4

随着无偿献血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献血,同时基于血站特殊的社会性质,保证其血液采集、储存以及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血站的财务管理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在此情况下,血站必须在内部控制体制下加强财务管理,以实现血站管理流程的有序化进行。本论文将基于我国血站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血站;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血站财务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一)资金运用不当

在血站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血站的资金的预算使用以及审核报表都归财务部门管理,依据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血站的资金来源以及分配都相对完善,但是对于资金的投放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常会出现投放失误,例如业务经费与人员经费未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有相互挤占的情况,当未投放得当或二者不能兼顾时,只能厚此薄彼,从而影响血站的正常管理运作。

(二)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血站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是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适应内控体制对其的要求。随着无偿献血人数的增加,血站数目也增加,其录用的财务人员虽也是持证上岗,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经验,业务能力不足,并不能像资深会计师那样进行资金的预算、分配以及投放工作,因而容易造成血站的资金使用不当。其次是有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虽然对业务工作相当熟悉,但研究生以上学历较少,若不经相关的规范化培训其财务管理工作向上提升较为困难,但由于在内控机制执行力不足,因此而还是会影响血站的财务管理。

(三)血站的财务要求不规范

对于血站实行财务内控制度并没有明确的法规条文,仅是依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和医院内控制度制定内控制度,基层单位在执行财务内控制度过程中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力。在血站内部对财务人员提出明确的财务要求,财务人员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单位惯例对日常开支及收入进行简单的汇总报表。这样简易的财务流程并不能真实反映该血站的整体运营状况,因而也就不能为上级管理者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同时财务流程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并未形成相互的制约机制,一旦某一环节出错就因缺乏监督审核过程而无法纠错。

二、血站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健全血站财务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内控机制并不是无章可循,在任何单位加强内控管理都需强调监督机制,因此血站应设立监督及审计部门,加强对财务流程的监督,同时也应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及平衡机制。其次是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划分,将具体的责任与工作内容具体到个人,并可依据具体情况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给予任务完成的好的工作人员象征性的奖励,同时也能对其他的工作人员以激励。

(二)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要加强血站的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岗位责任感。规范财务流程明确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血站财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改变其懒散状态。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需对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以适应内控下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必要时也可开展财务内控的知识讲座,增强包括上级领导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的意识以及积极性。针对在工作中私欲心强道德素养低下的工作人员要加大对其惩罚力度,可在单位内部进行点名批评或将其调于不重要的岗位上。

(三)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血站为完成采血工作需购买大量的检测试剂以及采血的器材,对于血液的采集必须对血液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层层检查,合格的血液才会被采集入库。血站在对这些器材进行采购时既要保障其安全性还要考虑其成本,因此财务人员的统计入账时应严格校对器材选购的交付日期、价格、数量以及付款方式等等,并对到货凭证数额、质量进行审核,详细记录资金的使用情况,并绘制收支报表以利于财务预算。

三、结束语

构建适合血站具体情况的财务管理体制是血站正常运营以及发挥社会效益的基础,应增强财务内控管理的意识,由领导带头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与专业素质,以及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在工作中各个血站之间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逐步探索以提升血站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秋芳,刘庆佩,张斌.血站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6

[2]曾红梅,张霞,李亚文.血站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问题探析[J].财会学习,2016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家审计机关;宏观经济管理;地位与作用;建议

国家审计管理监督着国家的经济预算,掌管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我们要认识到国家审计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要深刻了解国家审计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能。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国家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受到了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提高国家审计机关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管理效果。

1国家审计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1.1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它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行使国家经济的监督职能。国家审计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与控制行为,它是由国家的法律确认的,由国家设立的一种专门对国家财政收支和公共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的机关。国家审计通过监督将其反馈于经济基础,从而为国家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好更好的控制,国家审计可以说既是一种经济权力,也是一种法律权利。

1.2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掌管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决定、决策执行的职能。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国家整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宏观经济管理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通常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调控、监督、决策、管理、信息,这五大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地位

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的国家审计机关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它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首先国家审计有强制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国家审计的地位是由宪法所决定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相违背。就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地位来说,它的监督范围不受自身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国家社会中的一切公共财产都要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所以国家审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有三方面的关系,第一方面是立法机关和国家政府;第二方面是被审计的部门或者被审计的单位;第三方面是进行审计监督的人,即:审计人。审计人必须是不参加被审计人或审计部门、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人被审计的部门或者单位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

2.2作用

国家审计能够对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和财政政策执行的情况,予以监督和评价。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的公平竞争发展,是国家进行经济活动调节的重要手段。财政是国家政权建设的资金保障,国家审计机关,能够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评价,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财政特点,兼顾国家发展,调节财政收支平衡保证国家社会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国家审计机关要监督审核被审计单位是否足额及时上交各种税款,众所周知,国家财政收入是来源于税收,税收就是由全国的各大小型企业所上交的一定的税额。国家审计单位还要对国家财政支出进行预算,对其所支出的合理性进行检查与评价。国家财政的支出主要是用于政府进行履行其政府职能,国家审计机关要对政府所履行的职能进行审核与评价,看政府所支出的财政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所支出的资金是否与所实际花费的相对应。国家审计的另一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与实施进行检查与评价,国家财政的支出一部分用于新型的建设项目上,有一部分用于支援西部开发,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国家审计机关就是要对其进行审计检查,监督财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的到位,是否有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存在,并针对其所支出的财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国家审计还对金融市场有一定的监督评价作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的存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金融市场也有一定的金融风险存在,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这就需要国家审计对其进行监督,使金融市场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来保证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家审计还要对固定资产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主要是国家审计要把投资结构、投资效益与投资风险进行评价与控制,防止人类固定资产投资的流失,避免投资的风险的发生,防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国家审计的另一个重要性作用是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的监督与评价,这主要是通过国家审计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来进行监督,要对企业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

3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国家审计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经济领域中,不断地改革深化,新的问题与矛盾不断的出现,这就导致了国家的审计工作,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地解决,将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影响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地位,所以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这就造成了国家审计监督时存在着一定的范围内无法做到具体的监督审查,这难免造成一定的审查缺失。国家审计其主要是审查财政、财务收支等方面。在审计工作中对于国家企业绩效方面的审核上存在不足,这就使得无法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依据。国家审计机关在进行审查、监督的同时只是起到了纠错的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这就迫切要求审计能够站在制度的角度上,保证有关部门和机构,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履行好其监督的职能。

4结论

国家审计要改变存在的问题,就要转变审计的理念,增强宏观的意识。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必须要有开阔的目标。既要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又要维护这个目标进行不断的培训工作。国家审计还要推行效益的审计,积极开展绩效评估,要做好审计的专项调查,专项调查有利于我国审计机关对宏观经济更好的调控,能够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对宏观经济的制定政策能提供有效性的建设性建议。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审计队伍,要不断地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扩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增强审计干部的思维能力与全局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审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平,戚振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3).

[2]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韩乃志,王鸿.推进审计公开透明,有效服务国家治理[N].审计研究简报,2011-07-21.

[5]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署2010年度优秀审计论文和研究报告评选获奖文集[M].北京: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6]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21(6).

[7]刁永伟.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10.

[8]宋常,田莹莹,赵懿清.基于国家战略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24).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数据分析;高校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挖掘上呈现出巨大的优势,势必推动高校的财务数据分析工作。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为高校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需求凸显,然而目前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却存在许多问题,为此论文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深入研究高校财务数据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二、高校财务数据分析概述

1.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含义

财务数据分析是数据分析技术在财务工作领域的应用。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就是对高校的预算、账册、报表等资料中列示的各项数据指标,采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进行总结与比较,对学校一段时期内的运行和管理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从而在相关联的数据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学校日常管理和决策提供建议。

2.高校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1)数据分析内容。高校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基础数据分析和具体业务情况分析两大方面。财务基础数据分析是从会计账务系统中抓取实时形成的、及时反映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各项资产状况的财务数据,并据此形成的月报、年报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包括对收支总表的分析、银行账户余额分析、国库资金总体情况分析。业务情况分析是通过对财务系统中抓取的各类基础数据的分析结果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反馈具体业务情况相结合,形成具体业务数据分析报告,直接反映学校各个业务单位的经济情况。包括对教育事业收入明细情况的分析、对科研经费收支情况分析、往来款分析、预开发票分析。(2)财务数据分析方法。新会计制度下,采用合理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方法是财务数据分析的重要保障,高校比较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方法,是其他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它通过对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分析,对即期数据与历史标准、实际数据与预算标准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得出对实际工作效率的各种评价。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财务数据中不同时期的相同的指标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总结和分析的结果,了解高校财务状况,结合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预测高等学校未来发展趋势,是对高校长期目标的指引。

三、财务数据分析在高校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1.基础财务账册账表数据前后期统计归口口径不一致

目前实际工作中,由于有些财务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有些业务流程不够完善,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财务人员对财务政策和会计处理程序的把握灵活性太大、尺度不一。相同的业务不同财务人员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一样,或者对不同时期的类似支出处理标准不一致、分类的口径不一致,从而造成工作标准的不一致,进而影响数据的可比性。

2.各部门沟通不足

虽然从事财务数据分析的是财务人员,但财务数据分析工作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相关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保障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因为高校财务部门本身对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立意角度认识不够,从而使高校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站位不够高,把学校层面的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变成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对财务数据分析工作重视程度存在差异、高校各部门之间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或其他原因,财务部门职权有限,而其他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够健全有效,从而导致财务部门在财务数据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从全局角度综合考虑高校情况。

3.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需要提升

单就财务数据分析而言,属于相对完备的一项技术,可是在应用与研判与之相关的分析结果时,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其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也应达到一定水准。在大部分高校中,财务数据分析是财务人员的常规工作,但因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限,使财务数据分析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足够的数据整合与挖掘潜在信息的能力。往往只对表面的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比较结果,但这些比较数据预示着怎样的业务发展状况、风险情况,却没有提及,忽略了数据背后、数据之间更有价值的潜在联系,无法从纵深上强化对基础数据的应用,无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数据分析结果,造成财务数据分析提供的信息的有用性并不理想。如何能做出一份深入有效的分析报告、及时准确的趋势预测报告,是摆在每个财务数据分析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4.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各高校普遍尚未建立完善的问责与激励制度,对财务数据的分析结果往往缺乏关注和考量。公开程度和应用效果的局限造成了财务数据分析的结果没有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对高校发展决策应有的作用。有些高校没有将预算执行数据的分析结果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使业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不够重视,造成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预算执行进度。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研经费数据分析的结果与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结合不够,无法更好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构与进度,进而影响国家对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的落实。

四、新会计制度下完善高校财务数据分析的对策

1.完善数据分析工作的运行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与流程再造,财务处理系统跟信息处理系统等都应与制度环境的改变相适应,以免因自身原因造成难以顺利开展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确保管理会计体系完备、预算体系完善,能实现数据共享,更利于顺畅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工作。而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工作,首先财务工作者一定要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与制衡,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财务工作作为管理活动,在推进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对此,各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必须仔细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高校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不断改进的环节,从而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或变相出现。

2.通过加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顺畅

要做好新体制下财务数据的基本分析,需要及时掌握各类最新的政策法规、文件精神,掌握大量背景资料,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的架构,但部门之间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因此高校需要对数据互联平台不断优化,以确保财务与人事、科研、教务、后勤等部门的相关有效信息做到及时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信息工作及财务数据分析工作的效率。

3.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把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作为财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学习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契机,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做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财务人员对高校财务数据的处理原则等要有果断准确的判断,对财务数据分析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编写制订新的会计核算操作手册,严格、准确适用会计制度与科目,确保财务数据不混乱。强化对财务数据分析中出现的异常及重大数据的重点关注。制单与复核岗分离,确保业务的准确性、安全性。

4.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利用机制

(1)各部门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各部门应保持高度协作与交流,尽可能将数据分析的预测控制功能有效发挥出来。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那些对高校发展不利的问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做到及时规避、化解风险,避免产生更大的影响,及时分析财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利用、事后追责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通过对财务数据分析结果的研判,一方面对于已经造成一定影响的财务管理问题,结合高校内控制度的实施,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对其他部门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与高校的绩效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把财务数据分析最终结果与绩效考核相连接起来,促使财务数据分析结果常规化,进而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五、结论与展望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双一流”“优质校”等项目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各项资金对高校的倾向力度不断加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高校要深化办学成本理念,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校的发展战略,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分析手段,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的获取、配置、应用使财务工作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更好为高校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方红光.大数据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商讯,2020(21).

2.杨春子.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4).

3.肖虹霞.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7).

4.苏菁,王成新.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初探.科技经济导刊,2019(33).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7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审计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三个方面。一般来说,外部审计的内容较为规范,重点是对被查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而由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审查;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的审查;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审查;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审查;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工艺等影响效益的因素审查等。在教育系统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并由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审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在我国,按照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可以划分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如果按执行者即审计主体划分,又可分为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对于审计客体而言,政府审计、民间审计都是外部审计。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的职能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即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其中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它通过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审核核查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真实、公允,监察和督促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同时维护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经济评价职能,主要是在掌握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被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者业绩的好坏等作出切实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同时,对被审单位提出建设性建议。经济鉴证职能,主要是在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实确认后,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报告的使用者证明被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与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二、教育财务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是法制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均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7号)也明确规定:教育系统应该按照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规定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对财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和决算;各项教育资金的拨付、筹措、管理和使用;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企业单位、校办产业的资产、负债、损益和经济效益;建设、维修工程项目的招标、施工合同签订和预决算;大型设备、大宗物品的采购;国家财经法规和上级部门、本部门、本单位财经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试行)》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要重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积极组织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作了明确:要加强学校内部审计,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这些文件对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宏观性的指导作用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实施内部审计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中央、自治区拨入的教育专项转移资金、配套资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家对教育财务管理实施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一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失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乱收滥支现象严重,基本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食堂物资供应以及教材采购暗箱操作,国有资产利用率不高,私设“小金库”及侵吞公款等违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经营效率的实绩与当年计划目标和指标比较出现严重偏差,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和执行是否有效等无法判断等。因此,在教育系统成立内部审计工作机构,专门承办与教育经费监管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很有必要,它是教育系统内部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八项规定》等,积极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这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公共财政管理下占GDP达4%的教育投入所形成的庞大国有资产中的教育资源如何使用、管理和保值增值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教育系统铺张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资产配置不计成本,设备利用率低下,资源使用无定额限制和定额管理,致使资源消耗量过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另外,项目建设缺乏可靠性分析与评价,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现象增多。为使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它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从2004年实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以来,十年时间,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教育财务管理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在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环境下,我国有针对性地在教育系统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中国庞大的教育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各类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过,与全国水平相比,广西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从目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调查的情况看(数据不含大专院校,下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和行动上不够重视。一是审计人员偏少。2013年,梧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4所、小学教学点858个;全日制在校学生627917人、教职员工33643人。目前,全市教育系统的财务人员502人,占系统内教职员工人数的1.5%;而全市配备的审计专职人员只有4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了解,除岑溪市外,市本级及其所属单位至今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岑溪市虽然设置了机构,但一直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形同虚设。财务审计人员偏少,主要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无法履行。二是内部审计效用不高。从教育投入来看,2013年,梧州市教育投入37775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8.51%。但一年来,审计的项目仅有68项,分别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17项、修缮项目审计37项、经济责任审计9项、专项资金审计3项、其他项目审计2项;而一些项目,如预算执行与决算、基本建设、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等均没有进行过审计。从审计的结果看,审计总金额27951万元,仅占教育总投入377751万元的7%,核减的工程额则只有56万元,节约率为0.2%。内部审计结果既没有发现有问题的资金,也没有提交纪检监察部门的经济案件。三是内部审计工作被动。现有的内部审计基本上都属于被动审计,由上级或者单位领导安排,而非审计部门主动开展。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所审计的基建和修缮项目均为委托项目,送审金额只有1261万元,审减率为4.44%;参与审计调查44项,其中上级部门安排2项,自己单位安排42项;制定修订各种内审制度仅5个。四是后续教育力度较弱。从审计人员的培养看,由于后续教育力度相对较弱,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无法得到保证。2013年,梧州市教育系统从未举办过任何有关审计岗位资格培训和审计专业知识学习,全年只有21人参与过会计学会组织的会计人员培训。据统计,全年未有人开展过审计课题的立项申请研究、审计论文撰写以及发表等。

(二)内部审计自觉性低、独立性弱,权威性不够

内部审计是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需要,由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批准实施的。由于自觉自愿性不高,加上影响面小、独立性较差,因而权威性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施内部审计的自觉自愿性不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广西十四个地市大部分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所属单位均未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更没有建立健全内审制度;个别虽然设置了机构,但并未正常开展审计活动。一些单位的领导还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自找麻烦、自设门槛,是办学过程中的绊脚石,因而自觉自愿性不高。二是内部审计结果影响面小。从审计目的和责任看,内部审计是对内服务,目的是保护资产、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其审计工作质量只影响本单位、本部门,不需要对社会负责,与外界无直接关系,因而影响面较小。三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从审计的实践看,内部审计是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设立的审计机构或专职人员实施的审计。其审计的结果只向本部门、本单位的主要领导负责。虽然内部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的各业务部门,但由于是同级审计,其审计组织受制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审计难”、“执行难”、“处理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其独立性也较差。四是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从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及评价的可信度看,虽然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授予了一定的权力,提出部门、单位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但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受制于本部门、本单位的负责人,内部人员实施审计后,只向授权或提请审计的部门提出审计报告,甚至没有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因而权威性不高。

四、强化教育财务管理内部审计职能的路径设计

2014年1月21日,广西教育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办好全区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当前全区上下突出教育重要地位、全面振兴加快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育财务管理中抓好内部审计工作越发显得重要。针对当前教育系统内控意识薄弱、内审机制不健全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教育财务管理规范化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开展教育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审计、监督和评价的前提条件。为便于工作开展,教育系统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与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配备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的综合性特征。为确保有效完成任务,上级审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内审机构所拥有的权限,包括:有权检查凭证、账表、资金和材料,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有权参加单位内部的有关会议;对审计中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取证;对正在发生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的决定;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和有关人员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有权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机关反映;执行所在单位授予的经济处理和处罚的权限等。为了真正体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一盘棋”的全局思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全力,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有了保证,权限得以明确之后,还必须要健全相关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从而促进教育财务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实施经济活动全程内部审计程序,推动责任履行

内部审计程序是指审计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工作步骤,一般包括审计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是按项目实施的。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内部审计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从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例如,在审前准备阶段,要根据审计确定的项目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和沟通协调等方法,了解和搜集被审计单位及部门的基本情况、近三年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为开展审计工作打好基础;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内容、重点、范围和审计方式,采取审计调查、分析判断、审计取证、逻辑推理和沟通协调等审计方法和技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取证、分析、评价,并据以形成审计结论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在审计报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分别采取审计协作、沟通协调方法对审计项目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撰写审计报告,提交领导批准;在后续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期后,分别采取审计取证、分析判断、审计协作、沟通协调等方法和技术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了由外部专门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决定》中列出的各个事项,以及是否实现了审计的预期目的、是否纠正了相关错误、是否采取了改正措施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及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性判断,确保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评价与鉴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从而防止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失实,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三)发挥审计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提高办学效益

内部审计工作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保护与建设性作用,不断揭露经济活动中的贪污舞弊、违法乱纪行为,是从源头上堵塞教育财务管理漏洞的根本,也是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课题。内部审计工作要在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提高内审工作的执行力度和可信度;要在财务上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财务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使教育系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势头;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审查,督促本单位、本部门逐步改革机制缺失、管理疏漏、监督乏力等财务体制问题;要通过对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促使各部门和各单位规范各种管理;要通过对单位资金财产的完整性、效益性的审查,纠正错误和维护财经纪律,推进单位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对单位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的审查,不断改善教育系统内部的经营管理、财务结构,防止因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要通过对计划预算的合理性和恰当性的审查,提高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防止资金重复安排使用分散的现象;要通过对单位所签合同协议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的审查,避免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要通过对教育系统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有效使用预算资金;要通过对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实施重点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教育专项资金审计,促进国家有关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要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通过审、帮、促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单位领导、部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势作用,对发现的一些重大审计问题,及时向上级审计部门报告,主动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从而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和落实。

(四)构建胜任力模型,打造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一些部门单位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教育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做到监督到位,就必须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建议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力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开展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培养,着力解决人岗匹配、后续教育和绩效考评等问题。一要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学习,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等知识,使其更有效地完成各项财务审计工作;二要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对内审工作人员进行政治理论、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学习,以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执行政策水平和熟悉掌握财政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制度等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熟悉业务的审计工作者;三要营造“人人岗位成才”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流动队伍,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四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审计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五要根据个人岗位职位、性质,制定个人岗位目标细则。通过加强培训与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五)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当好参谋助手

资金收支论文范文8

我们此次主要通过对基层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站在基层预算管理的角度,从管理会计、内控制度以及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在工作实践中的现状,分析了基层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水平的认识和改进意见。

关键词:

基层管理;会计预算;管理;分析;研究;对策

一、预算管理概况

我国的预算改革是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冥想的,但是会计预算管理在基层单位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未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像在会计预算中经常会遇到的预算编制质量问题,预算执行力问题,约束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使基层单位很难通过预算管理来提升自己的实际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率,形成上述问题的因素非常多,不仅有内部因素,也包含了外部因素,在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制度的确定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二、预算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财务部门管理职能问题

很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对财务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不是很大,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部门基本上都处于审批流程的最末端,工作的时候也是常常处于被顶的地位,根本起不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预算管理工作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来带头的,其最终任务就是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单位财务部门一般是很难保证预算最终质量的。而财务收支预算则主要是以单位的总体工作目标为前提,因此财务收支预算会涉及到单位的多个部门,时间周期相对较长。所以在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还是要由财务部门带头落实,并且单位的相关部门还要积极的组件预算编制小组,充分考虑外部因素,进一步分析预算管理实现的可行性。但是从当前的编制财务预算情况来看,这一工作基本上都会归结到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当中。单位编制的时间相对较短一些,虽然说各个职能部门也都会参与其中,但是权利落实的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就导致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程度受到了影响,这也就使得财务部门空不出多余的时间对预算项目进行全面调研,一般情况都是根据上一年的数据信息来编制财务预算,这种方法与实际的财务预算相差甚远。

(二)信息化水平低

在会计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只有编制出高质量的预算数据,才能够保证会计预算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能够合乎情理,合乎规矩,现阶段会计预算编制的原则就是对单位进行一个综合的预算处理,然后进一步落实相关的保障制度,最终实现定额管理。由于编著预算需要的信息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单位人员以及单位各个业务的实际支出情况,可以说单位的支出水平和未来的实际发展方向基本上决定了会计预算编制的质量。而从我国当前的基层管理情况来看,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单位资产数据不是很清晰,对资产的管理也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资产管理信息的质量也达不到预定的要求,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会使会计预算编制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再加上工作信息软件平台的不开放,各个部门之间的软件系统不同意,种种因素影响使得单位要像实现资源共享变得愈发困难,而且编制预算的最终审核还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去决定,所以预算编制的水平高低与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一旦出现了会计预算问题,很容易出现推脱责任的情况。

(三)缺乏预算内控细化流程

在当前的会计预算管理中,大部分的单位都没有设置预算管理流程,这就很有可能导致预算管理责任落实不清晰,整个预算管理都流于形式,编制预算并不真正用于预算,这样就会导致预算管理缺乏了主观能动性,主观上不愿意去承担责任,再加上编制预算部门与领导层之间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也很难从单位发展的角度对预算数据进行把握。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按照审批预算的标准来严格执行,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编制预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钱,在要到钱之后就会想如何消费,这也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之间出现断层。也就是说预算管理的理念是向前发展的,但是财务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却是相对滞后的。这也就导致预算管理在短时间内达不到管理的目标。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在接到预算工作的通知之后才开始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并没有提前运作,这就导致单位的一些业务部门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认知少,工作人员参与程度也比较低,组织预算部门对支出预算也缺乏必要的审核过程。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是缺乏真实性和可行性的,对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再加上很多额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本着不报白不报,多报比少报强的原则在落实这件事情。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也没有结合单位年度工作安排去统筹支出预算,基本上都是采用预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最终的结果也就没有什么权威性了。

(四)预算监督管理力度不到位

现阶段很多单位的预算管理财政监督工作都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相关的绩效评价工作也没有全面实施,还有一部分单位还没有实行预算执行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并没有将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工作人员的绩效相挂钩,整体上来看,预算执行缺乏约束能力,而且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单位还能够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用途,自身的职权范围非常大,这也是导致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大幅度缩水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单位自身的考核意识不强,单位的预算项目在结束之后,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资金的投向是否正确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而且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没有超出预算的现象等问题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很多单位弱化了预算应用的相关职能。

(五)预算执行问题

财政预算工作在每年的年底都会出现追加预算的状况,所以最终的预算和资金到位情况会相对延迟,这也是在客观上说明了单位预算在执行力上出现了差异,在现阶段落实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年底没有用完的预算,是需要回收到财政部门的。因此我们要严格执行节约原则,反对浪费行为的发散,控制经费支出管理,走政府的采购流程。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应对随着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业务,这样才能促进会计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预算管理的相关改进意见

(一)确立会计职能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从根本上改变对财务职能的认知,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称号,配备相应的权利来支撑财务职能。

(二)加强内控制度细化

这一举措也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制度能够有效落实,促使基层管理部门形成一个人人都需要负责的责任网络。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快单位的信息化建设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各个单位要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信息数据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严格按照预算监督制度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有效的预算监督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确立会计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信息技术来提升会计预算管理的效能,设立奖罚分明的制度手电,解决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会计预算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华,朱伟.基于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成本法框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贡华章,于增彪,刘强,衣应俭;张双才.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引进与发展——记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A].管理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研讨会暨余绪缨教授诞辰86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8年

[3]曹林凤,祁勇,张朝宓.预算管理中的冲突和解决——基于F公司案例的探索和思考[A].管理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研讨会暨余绪缨教授诞辰86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8年

[4]王斌,任晨煜.内部管理报告:定位与体系构建[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张瑞君,殷建红.基于价值链的动态预算管理研究[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孟焰,王志成.企业预算管理中需要理顺的十大关系[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罗晓文.财务管理理论新思考:预算中心整合论[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