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论文范例

语文研究论文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1

一、语文中悬念设立的意义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所担负的,就是将一门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学习的课程介绍给学生的任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语文教育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成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的一部分。语言是什么?它对人意味着什么?人与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到目前为止,这些带有哲学意味的追问还只是支配语文教育思想的一股暗流。如何继承语文教育研究中的正确做法,弥合当下研究思路在语文教育思想沿革中的断裂,以便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创新并谋求超越,是进行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时应当首先予以反思的。祖国语言教育,必须要从对语言本性的一般认识和对祖国语言特性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洪堡特的语言是创造而不是产品等等,这些旨趣迥然、悬念迭生的语言观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取之不尽的理论资源。从种种语言观中汲取对语文教育有益的思想,我们应当紧紧把握“语言与人的发展”这一命题,综合考虑各种语言观的实质,把握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精神的内在联系。把握住了这些关系,也就把握住了语言与人的发展的关键,这是语文教育的命脉所在。新近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三个语文教学大纲,体现了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重新认识。与修订之前的相比,强调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重视文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是新大纲最为突出的思想。可以说,这是在对祖国语言本性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而巧设悬念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运用手法,体现了教学大纲的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宗旨,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

二、语文教育中的那些悬念

1.迷宫式悬念设立。

迷宫式悬念是常用的悬念制造手法,教师通过将学习知识的主干和次支剥离,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文章的主干,比如在《武松打虎》一文当中,文章主要教育意义在于宣扬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做人的态度,了解遇到困难勇敢面对的精神,了解了这三个主干方向,教师就可以进行迷宫式悬念设置了。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四大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及经典片段的描述有哪些,这些描述中是否有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四大名著的中《水浒传》的由来,并让学生对此产生了解,从而自己发现《水浒传》中武松这一人物的性格魅力。其次在阐述武松过景阳冈喝酒时为什么听到三碗不过岗会发怒,而在真正看到官府告示时会后悔,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发怒是因为他对自身酒量的了解以及不认输的性格导致,而后悔则是因为悔于过于自大,通过前后的对比以及抓住过岗前与过岗后两种情绪态度的对比,能够完美的阐述出为人的一些细节,抓住文章中气愤与懊悔两层意思,为学生讲解做人应当量力而为,在不人云亦云的同时也应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不是将自身逼入困境。最后,武松在面对饿虎时产生了怎样的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前文的一系列铺垫,分析武松艺高人胆大、自大、喝酒、等一系列优势、劣势与行为,与学生共同分析武松在碰到猛虎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假设武松会懦弱的逃跑、不知所措、勇敢的面对三个方向,与学生共同分析人物的特点,最终分析透彻时,与学生共同揭晓答案,使学生产生在思维上产生发散与集中,对了解文章及文章的内涵产生积极意义。

2.打破常规式方法。

悬念往往出现在常规之外,因此打破常规往往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这也是悬念设立的一种方式,如《夸父追日》一问当中,有两点打破了常规,第一追日的方式,第二渴饮喝水,我们可以通过对情景的设立来阐述这一文章,同时运用现代知识巧设悬念。首先是追日的方式,众所周知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因此地球自身是不断运动的,打个比方来说,我们运动的同时就是围绕太阳绕圈,因此永远不可能追上太阳,而神话故事赋予了人全新的生命理念,从科学与神话的角度出发,打破常规,用科学解释如何追不上太阳,用神话解释这一文章的具体寓意在于永不言败的精神,两相结合将这种精神引申到文章当中,在追日前、追日时、失败后都进行这种精神的延伸与阐述,形成有张有弛的教学手法,运用科学与深化的不可调和性设置悬念。第二渴饮河水,这是人力终究无法战胜自然现象的无奈,这也是这篇神话故事的巅峰,更是对不屈不挠精神的阐述,在学习时,可以先设立夸父是否能渴饮河水的悬念,从神话、科学、精神三个层次上去分析,比如从科学上分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要遵守衡量原则,人的体积无法装下那么多的水,从神话上分析这是可能的,因为夸父是大巫,他运用神力能够喝干喝水,从而补充水分继续逐日,从精神层面上分析,这也是可能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们对于不可能完成事件的没好祈求,是人们不屈于自然的顽强生命体现。因此悬念留给了有认知的教师和同学,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去看夸父追日,都能看出其美好的愿望以及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而悬念的设定更加起到了引导作用,当学生通过最终的分析得出结论后,在与夸父追日最终失败的结局相互印证,不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同时能够深刻的从辩证的角度去考虑神话与科学的协调性。

三、结束语

在文章中设立悬念正是因为要最大可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而不是盲目的刻板的遵从课本上的知识,从而产生死学硬背的不良影响,而是以一种积极引导的态度阐述分体的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发散性的了解事物动态与发展,不断的提升自我实现的价值,以及发现美好事物的本能。

作者:詹亚斌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实验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

1.强化学生的交际能力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交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口语交际,交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我们求职和求学都是需要面试的,这就是从交流中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但是我们口语交流能力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在发言时结巴、语无伦次、罗嗦却不清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学生自身锻炼不足,长此以往会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现在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主要还是笔试,虽然我们进行了课改,但是考试却没有根本改变,教师肯定根据考试来有重点进行讲课,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在苏教版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课文是《错过》。教师对文章分析讲解之后,要向学生传递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比如,对待他人要宽容、要尊老爱幼等。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将文章情境进行合理的展现。

2.生活是语文的基石和来源

语文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交流需要语文,看电视需要语文,坐公交车需要语文,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个方面都需要语文,同时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元素经过去粗取精也是语文知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背影》、《致女儿的信》这些课文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的事,全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生活是语文的来源和基石,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将学会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语文使我们更好地生活

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追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学习语文是生活的升华和体现,引导我们更好地生活。例如课文《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19岁时双腿残疾,他非常痛苦想要自杀,在进入地坛以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明白了死亡总是会来到的,我们不必急于一时。让我们明白了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要想死,因为死亡总会来到的。《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告诉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要热爱生活……这些语文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实现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策略

1.课堂教学生活化

既然将课堂生活化,那么课程就是生活。教师在讲课时应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到教材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了解作者的内心,例如《老人与海》与生活的结合点是“勇敢”,生活中我们遇到挫折需要勇敢,面对我们惧怕的人或事需要勇敢,见义勇为需要勇敢等,就像电影《亮剑》中所讲:狭路相逢,勇者胜。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2.语文教材生活化

语文教材设计生活化,设计语文教材时,我们可以将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元素加入到课本,例如:话剧、电影剧本、歌词、法律等。这些元素的加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高兴时会唱歌,我们晚饭后会和家人一起看电视,我们需要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在设计教材时,力求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班级文化生活化

我们在选择班干部时,常常会要求竞选人进行三分钟的即兴演讲,这就是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班级生活化,真正实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我们的班歌、班训、口号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编写,每个同学抄写或自己编写一句名人名言书写在黑板上,教师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辩论赛、小小新闻人、小作家等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学好运用语文知识。

4.校园文化生活化

除了教师的努力以外,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当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校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可以组织家长会,让孩子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给父母,当我们身边的氛围生活化时,我们自然而然将所学知识自如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校园文化生活化,是我们真正实现将所学知识生活化的根本保障,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小结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实现呢?新课标后提出要注意实践,但是由于考试的原因,落实有限。我们应当从课堂、课本、校园等一系列生活化,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者:刘姝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一、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教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学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开始时确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只能是空谈,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更没有对其的研究和改进,那么在教学中必定会走不少的弯路,浪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物力,而收获的教学效果只能是寥寥无几。最后,对于教学方法来说,其主要对象是学生,而这对学生的思维又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受教师教法的制约,学生的思维方法一般也会以自己接收到的教学方法为榜样,因此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做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只有储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之后,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说语文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基础性,所以对其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除了从理论上掌握之外,还要做到能够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实现“授学生以渔”,而不只是“授之以鱼”。所以对于语文的教学,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做一个综合性质的研究。这势必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对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辅助。

三、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

这种方法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坐在讲台下面的学生。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经济、快速,但是也体现了它的劣势。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教师不停地传授语文知识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听教师的讲授,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语文教学的活动,基本属于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记住的很少,教师得到的反馈也会很少,这就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掌握的程度很难进行把握。反过来,学生在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太多,很难及时进行消化,这也使得学生在课下不得不自己进行较长时间的巩固。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还是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思考。所以在运用讲解法时,教师需要做到运用生动而又有想象力的语言,做到内容条理比较清晰,突出重点,这样才可以实现启发式教育。

2.问答法。

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已经讲解过的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得出结论,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无疑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做到了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教授方法。

3.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普遍,因为它可以声形并茂,并将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效果,从而很容易地将其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达到理解的效果。但是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演示取代了课堂上的互动、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以及避免过分的追求大容量和快节奏。要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在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做到课件是为人所用,而不是课件奴役着教师和学生。

四、总结

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切记要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教材,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提升。

作者:王贵祥 单位:河北省阜平县阜平镇总校

第四篇:非智力因素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一.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非智力因素可以分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心理因素。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广义因素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含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与生理因素,其是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扩展与推广,将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都归为非智力因素内。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其中包含人的知觉、感觉以及情绪等,通常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其中与其相关的有时间与空间。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就是身体因素,指自身产生的心理机能对身体造成影响的因果关系。

(二)狭义因素

非智力因素中的狭义概念主要体现在情感、意志力、个性以及动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心理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导向、动机、维护、调节等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改善其综合素质。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的包括动力、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一)动力的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动力的激发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只有提升学生对学习语文观念的转变,才能达到更优质的学习效果,并使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结构得到完善,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心态,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为简单。

(二)兴趣的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在人类的活动过程中,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让人们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并由此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的重要,只有提升对语文的兴趣,学生们才能在心理上认同语文学科,并积极的去学习语文知识,进而刺激其对语文学习的渴望。

(三)态度的端正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才能以自己的需要为前提,对语文进行自主的判断。教师应该时刻提醒学生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养成谦虚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应该气馁,要正确的面对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努力改正。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非智力的对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非智力对策进行语文教学,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影响。这其中的对策包括改进评价标准、创新教学理念、拓展课外教学三方面。

(一)改进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近些年,随着高考改革的陆续出台,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的评价标准也相应的转变。语文学习在初中的位置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中评价标准也成为初中语文评价的重点。改进评价标准,激发非智力因素,不以成绩为主要考察目标,对提升语文教学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的准备所要讲授的内容,在较为充实的备课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由以前的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要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另外,在课堂上要提供创新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们能发挥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敢于把自己所想、所思的内容表达出来。

(三)拓展课外教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更应该引申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之中,语文教师可以使用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本身的局限,反而让学生去表演和实践,对拓展学生的视野非常重要,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更为开放、更有活力。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非智力因素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上,可以使学生们以更轻松的姿态去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也对学习其他学科有着不小的帮助。

作者:蔡友芬 单位:甘肃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高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它既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对学生和教师及教育改革都有深远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心智不成熟,理解能力欠缺,对知识的吸收是循序渐进的。特别是语文,如果没有好的方法,他们吸收知识的过程会较慢、较长。但是,如果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能使学生较快的消化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更全面的提升自己。

2.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是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改革的目的无非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可用之才,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脱离传统的老师“一言堂”,使教与学能更好的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仅使效率最大化了,而且使效益最优化了,这便是教育改革所需要发展的方向。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虽然在进行,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方法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式教学,照本宣科,单纯的通过书本来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变成被动的学习。殊不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单一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于是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2.课堂缺乏趣味性

趣味性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牺牲质量,提升速度,没有太多的去考虑语言的表达,单纯的讲解,而不会配合相应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显得非常的生硬,达不到生动的效果,学生必然无法产生兴趣。虽然教师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是方法不适宜,显然是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

3.教师备课不充分,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备课充分与否,对教学效果有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备课充分,做足了功课,那么他在语文教学时,可以学生讲授一堂优质的课程,使学生通过这种课程而受益匪浅。如果没充分准备,甚至在教学时会出现卡壳现象,当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学生的信服时,教学的效果必然大受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打有准备的仗,但不排除有教师怕麻烦、为省事,敷衍的应对教学。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瓶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从教师方面加强有效性

作为传道授业者,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都能深刻的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教案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重点、难点归纳总结,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其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化教学,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课程。

2.从学生方面加强有效性

学生自身诸多因素也影响正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则从态度上来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因为学生在态度端正的情况下,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会深入的去理解,这样课堂也就会变成高效的课堂。同时,学生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要事先预习,以便接受新的知识,对学习过的知识要进行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大大提高。

四、结语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2

1放眼长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2就地取材,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来,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3研讨交流,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4重视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语文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保护心理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读物,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其人格,调养其精神,帮助其健康成长。古埃及的图书馆是人类早期图书馆的杰出代表,收藏大量医学图书。著名的底比斯城神庙图书馆,门口上方镌刻着“治疗灵魂之地”,图书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在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布置阅读作业,充分利用选修教材和语文读本,在此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比较阅读《宫之奇谏假道》《邹忌讽齐王纳谏》《邵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知道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处和刚愎自用的危害。特别是一些传记作品,如读本中《怀李叔同先生》《王选的选择》《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等,阅读这些作品,就如同与大师对话,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在阅读中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5总结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应该关注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心理素质。

作者:陈桂花 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难以根除。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义有偏差,只是一味地将概念式的结论和结果灌输给学生,面向的是考试考点,而没有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由于缺乏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很难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死板,缺乏灵活性。

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教辅用书,在课前就做了充分的教案准备,并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的流程来进行,这使得原本内容丰富的教材内容变得空洞无味,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根本就没有趣味性。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提倡的是学习自主式和合作探究式,然而也有教师生怕学生学到的东西太少,从而抓紧课堂时间进行讲解灌输,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三)作文课指导空洞。

众所周知,作文课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水平较高的作文,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文课重在指导,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类文体的写法、固定格式和文章中心思想,框架性的指导是比较空洞的,而且有了太多的限制性,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给出的框架,把自己的内容“填”进去就构成了一篇文章,虽然主题明确,结构完整,但是作文的内容却空洞乏味。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在作文中表达出对于生活的感悟,完全是凭借自身的想象力来完成作文,这样的作文内容上自然就会很空洞,缺少时间活动的他们,很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何允江难写出对实际生活的感悟。

二、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把握好课堂教学,能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课堂教学了,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听觉或者视觉上的教学情景。或者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环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语文教学不能像其它的理科类学科,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在语文课堂指导中,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结合自身体会,这样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作文课的指导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践体会,教师要能把学生引进生活,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生活中的实践感受去写作文,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更加实际,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因素,应该营造出一个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而不是让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激情,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敢于和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学生可以把老师当做朋友,跟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更容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达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结语

总之,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应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性,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灵活有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何允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一、坚持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研究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方法,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研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觉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三、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四、广泛阅读,大量背诵

学习语文,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来积累语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从量变达到质变。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加大了朗读和背诵的力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充分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全面的过程,

五、总结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作者:齐生辉 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南午村镇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浅议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在带来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变革了传统师生授受的单向教学方式,同时它也避免了集体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后进生由于被冷落而处于“旁观”位置的被动学习状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多方向的,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来,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其个体生活中的主体,社会生活中的主体。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彼此沟通情感,它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从而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为自己形成熟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奠定基础。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形成对文本的一个多元理解的格局。当然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原作原意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所作的合理解读,是学生与作者进行的一场自由对话。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个人目标与小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小组学习的成败。小组成员之间在互帮互助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互相了解,互相接受,互相支持,逐步地形成团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学会倾听和包容。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帮助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这不仅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氛围,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意志。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教学氛围是愉快的,融洽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是专制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二、实践探索

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是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的,实现了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然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使合作学习真正取得理想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一)存在问题

1.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的理解,把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画上了等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同学进行讨论。几分钟后合作结束,教师开始检查学习结果,而合作的结果往往却不能令人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地分工,也没有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更没有监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活动,造成的结果是小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没有互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课堂气氛热烈的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浅化”,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而在一些公开课中,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更为常见。

2.学生参与度不均。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所谓的后进生,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和教师分组的不合理,因此导致在很多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其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愿合作。当老师布置了任务后,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做事,或是做其他事,好像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了其不愿与人合作的心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另一表现是每次踊跃发言的都是那么几个学生,这些个别学生都是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由于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合作学习的附属品。

3.合作学习内容不当。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胸中自有丘壑,那就是合作学习不是围绕着所有的教学内容来开展。而事实上,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一有问题,不论合不合适,都要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混乱”。一些没有难度的问题,比如简单的知识和概念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只要翻开书本就可以找到答案,教师却硬要合作,这样的小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并且浪费了时间。而有的问题又难度过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没有能力去解决。例如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把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只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节奏拖沓。

(二)几点建议

除了以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缺乏合作的时间、评价方式单一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发现问题并努力改进不足之处。笔者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简单谈谈相关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分组是前提。

合作小组的建立是语文合作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分组,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大多数中学里,教室规模较大,学生人数也比较多,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种种不便。因此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有限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好学习小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位置比较固定的特点组建学习小组,遵循就近原则将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的分组不“劳师动众”,也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学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上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组内成员的差别和组间的无差别。组内成员的差别即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应该是有差异的而且是互补的,组间的无差别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应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小组之间的竞争才公平公正。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如小组长、发言人等。合理的角色分配能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问题合适是关键。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小组合作交流呢?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应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的重难点来选择和设计。首先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即不会太浅让人一眼便知,又不会太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要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就能够解决问题。这主要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跳一跳,摘果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提问:文末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学生通过合作不难发现“大约”和“的确”并不矛盾,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孔乙己是活不下去的。其次设置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价值。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刘邦和项羽的人生对你的启迪。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调控要发挥。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该出手时不出手”。教师置身于合作之外,整个课堂处于混乱状态,学生放任自流。二是“该放手时不放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顾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过程控制过多。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和适当的调控能力。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事可做,并且知道该怎么做,即当学生开始交流后,教师应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入到个别小组中,对还不怎么清楚合作内容的小组,再次复述任务的内容;对意见不能统一而产生矛盾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当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情况,但不管是什么情况,作为语文教师都应保持冷静,沉着应对,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

三、结语

从五四时期顾镜明、陈启天所设计的合作学习程序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实行的“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学生的智商、情商、性格方面的培养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虽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笔者相信,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研究探索,合作学习这朵教改之花一定会在中学语文教学这片土壤中傲然绽放。

作者:王露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探究

一、目标教学实施的依据

目前我国的目标教学是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和各种测试来完成各阶段教学任务,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中学语文目标教学就是按照一个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三个评价(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最终实行科学的教育评价,以此来达成学生不需要教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各项智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目标教学的具体方法及运用

首先,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因而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制订出各个阶段、各个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比如制订中学语文课文《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可以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1、参照教材注释,结合古典诗词的学习要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大致意思;2、反复诵读,通过体悟与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蕴,受到心灵的滋养;3、对比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找出两首诗歌之间的联系,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三个教学目标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设定的,三个目标层层递进。第一个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字词,疏通文意,侧重“知识与能力”;第二个目标旨在通过诵读让学生体悟古诗的意味,侧重“过程与方法”;第三个目标旨在挖掘诗歌的深刻意蕴,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等各方面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最终的目标。第二,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须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测评。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语文教师应该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测评,看看学生是否具备了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能力。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测评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保证。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保持学生的注意,这对于学生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讲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语文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就已经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主要人物跟学生们介绍了,那么在进行第二节课的具体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测评学生们对曹雪芹写作的相关背景,《红楼梦》的相关人物等一系列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人物的语言、性格及人物关系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第二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成功实现。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导入充分展示教学目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之前都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导学生做好认知准备和心理准备,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有目的地去听课,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习到什么程度,如何学,最后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出现漫无目的的现象。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言文《狼》,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通过各种课外阅读已经了解或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和寓意,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篇文章,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为了积累文言知识,体会生活哲理,深入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意图,教师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导入,回忆与狼有关的成语、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之后再学习课文内容。第四,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实施达标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来“教”,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目标上;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来“学”,自觉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迫无奈地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把“教”的最优化与“学”的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只注意教师教授的最优化,而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就达不到学习的最优化和教学的最有效。优化的教学过程极大地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诗经》的创作手法时,“赋”“比”“兴”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且这一知识点又在学习其他的古体诗中经常碰到,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讲透,并且还能让学生从其他诗歌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直接讲解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同时又感到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寓教于乐,化枯燥为生动呢?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用现代比较容易理解的现象或知识进行具体生动的举例。比如,在讲解什么是“赋”、什么是“兴”时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赋”的实际含义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在跟学生讲清楚后,我们可以引入大家熟悉的《小芳》这首歌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跟学生说明这种直接描写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在讲解“兴”时,可以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纤夫的爱》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跟学生说明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用通俗的解法阐释艰涩难懂知识的方法,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五,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有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来检测。语文教学大纲也对目标的达成有具体的要求,就是要评估和考试。我们知道,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求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如何反馈和评价,那就要依托一定的检测形式来进行,这就必须要进行训练,训练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检测。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随堂训练题;要求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当堂作业,而且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当堂指正,以便及时反馈矫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语文老师要适时检测学生的仿写能力,让学生仿照“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头发吧?”“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语句,仿照进行拟人化描写。各种检测方法都要根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和具体文体来进行,而不能千遍一律。最后,通过矫正小结来有效评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成,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测,教师一定要当堂予以矫正。对于检测中反映出的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课时教学目标,将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浓缩,让学生自己看看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没有完成的目标,教师就要及时补救。补救的方法可以根据不用的教学内容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人数而不同。比如在讲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已经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所有内容的讲解,学生好像通过学习课文也已经弄懂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但是通过小结发现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把握得不够准确,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语文教师就可以立即进行补救,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里面去,学生读完之后就可以充分体会到“我”的委屈,妈妈的严厉生硬,爸爸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以及万芳对朋友的一片真心等等。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组织一场辩论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这些补救措施,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及人物情感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为这篇课文的讲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目标教学的正确方向

1、有计划地组织引导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学习关于目标教学的实际理论,学习已经成功实施目标教学的中学的经验。我国教育界接触和学习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时间较晚,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此并不熟悉,因此对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要深入细致系统地学习,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目标教学理论中的学习方法的基本要素及程度;教育评价的方式;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划分等等。同时,其他中学可以借鉴一些已经尝试改革并取得成功的中学的经验,这样以来参加目标教学的学校和教师才能更清楚如何具体实施目标教学,才能真正掌握目标教学的实质和实施的实际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2、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南针,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目标的制订是否正确与科学非常关键。正确制订语文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促进学生特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信念、理想、思想等,语文教学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相吻合的。二是要具有思想性。目标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赋予的思想教育意义。语文课堂应该既要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三是要具有科学性。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紧扣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熟悉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都应落实到教材的知识点上去,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四是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要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并且还必须有可实施的内容,否则教学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五是必须要有序。任何教学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目标教学也不例外。目标教学理论有关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训练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是相吻合的。六是必须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除了可以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外,还能反过来检验课堂教学实施得成功与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测验进行检验,这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矫正。

3、要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避免模式化倾向。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目标教学往往有一个基本模式,即“制订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补救达标”。有些语文老师由于自身对目标教学的实质了解不透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照套,单纯地把目标教学理解为对目标的解答,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目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谈到教育目标分类时布卢姆曾特别指出:“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打算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方式或教师所用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材料进行分类……我们分类的对象是那些要求达到的行为。作为某种教学单元结果的个体行为、思维或体验方式。”他还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并且探求能使最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与材料。”目标教学的模式只是作为教学的参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每篇课文的讲解,不仅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语文教师也会丧失教学的主动性和思考性,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4、目标教学要紧密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进行。

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而形成的,里面的篇目都是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真挚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深刻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内涵,进而入境、入情,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过于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启发。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将目标教学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部分。如果课堂教学变成了灌输知识的地方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无疑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就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就不能达到入情、悟道。因此在实施语文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5、要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随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都各不一样,学习的基础也都各异,要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要及时查漏补缺。因此,语文教师及时运用知识测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测试了解哪些学生没能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这时就要集体或个别地针对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遗漏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布卢姆的目标教学认为,在学习中出现差生,原因在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时,因为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致,总会有学生由于对新知识没有及时理解掌握而出现失误,这样的失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在接受新一轮的知识过程中又会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势必影响到再次深入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形成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慢慢地就出现了差生这个群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查漏补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大量差生的出现,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常璐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六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发散思维应用

一、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1.思维方式太过单一。

思维方式太过单一是当前学生作文写作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受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层面的限制,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往往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来选择作文的切入点与内容,导致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把审题与写作速度当做作文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作文写作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从侧面、反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同时,学生思维狭隘、缺乏思维变通与应变能力也是作文立意扁平化的原因之一。2.屈服于教师或专家权威。权威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总是按照教师或专家曾经给过的写作思路来进行作文写作,导致作文与作文范例雷同,令人产生视觉疲劳。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作文写作,当学生的作文与自己的想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就否定学生的作文内容与写作方式,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到学生的创新作文内容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3.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

在倡导作文要凸显自己的写作特色的观念,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是学生追求作文写作新意的一种极端,区别于作文写作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作文写作较有特色是学生突破传统写作思维的一种体现。但是,求异不等于标新立异,许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显得与众不同,将与作文题目无关的东西搬进作文中来,导致作文偏题的情况严重。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是学生作文写作四维的一大进步,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出现另一个作文写作的问题,如何避免作文毫无新意和求异误差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多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向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认准一条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这也是发散思维的一般形式。多向思维发散将结几个问题与几种事物放在一起思考,体现了现象和空间的并列性,可以看到,多向发散思维的思维方向是由一个中心发散而成,在其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横向发散和纵向发散两种类型。顾名思义,纵向思维发散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就是学生将题目或材料作为基础进行文章写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对题目或材料进行拓展,比如“我的时间”这个作文题目,学生乍看之下会以为是对我的时间做一个概述,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想到顺着题目的意思来立意,比如写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时间与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有何意义等。多个思维角度最终使“我的时间”这一题目的写作范围更加广泛,在文体上也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横向思维发散相对于纵向思维发散来说,可以突破给出的题目或材料的限制,从而充分联想到其他事物来进行作文写作,具有无序性、范围广和不能被预测的特征。比如“玫瑰与刺”这一作文题目,学生可以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联想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章的宽度与广度。

2.逆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从事物的反方向思索问题,语文作文教学应用逆向思维要对所给的作文题目与材料进行反向思考来进行作文写作。逆向思维指导下的作文写作不仅可以使文章独具一格,新颖独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逆向思维发散从题目或材料中提取的观点针对性都比较强,能够引发阅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思考。比如,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某地铁上人流众多,每天人们乘着这趟地铁上班、下班,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这趟地铁上的环境这么差。作文要求从这段材料中立意,许多学生写到乘车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随处乱扔垃圾,也有学生写到可以提高所有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家共同为保护这趟地铁的环境做出努力。如果能够抓住“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这一关键性语句,可以反过来思考人们为什么会乱扔垃圾,可以想到地铁上没有垃圾桶,于是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从地铁上的垃圾桶设置出发,以小见大,使文章不落俗套。

3.聚合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聚合思维是指立意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寻找最佳的立意方向,使立意更有深度,聚合思维适用于立意范围比较大的题目。当文章的切入点不明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发散聚合思维,寻求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层层聚焦,总结和历练自己联想到的立意,从中选择出与题意最切合的立意。比如在对“压力”这个题目进行立意的时候,可以看出压力这个题目的范围非常大,首先就从自己最先想到的立意来思考,如人的压力,然后把人的压力再细分,可以分为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等,最后再一次选择一个角度,假设选择学习压力这个角度的话,就可以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这个立意来写。聚合思维发散使作文题目的立意更加具体,实际上是一种化大为小的作文立意办法。

三、总结

从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改变学生作文写作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作文体现其个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作文体现学生个性并不是指作文要违背写作原则,只有让学生的作文体现积极向上的观点才是语文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将发散思维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当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作者:宋立群 单位:浙江宁波鄞州区东吴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析

1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作者:谷峰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委员会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评价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一种瞬时的、即时的带有激励、总结、导向的评价语言。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一种口头的陈述。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学习,并且学生乐意接受、表示赞同的一些积极的评价语言。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语言缺乏鼓动性

广大教师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缺乏研究,不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原理和要求,大多没有掌握较为科学、严谨的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及其权重的确定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教师的评价语言太随意,就是教师没有考虑到评价的实质性的目的,学生麻木地接受评价,学习的兴趣却一点儿没有提高,却在逐渐消退。

(二)评价语言单调、贫乏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语言大多是“很好”、“真棒”、“太厉害了”、“不错”、“你真了不起”、“太好了”等等,这些语言都太过于简单,虽说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但是很模糊,学生根本不知道哪里做得好。(1)评价语言缺少启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语言并没有一点启发性,没有达到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的效果,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2)评价语言缺乏感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是纯粹的形式性的语言,没有带有任何的情感,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诚与关心,这样就会让学生难以接受教师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质量变差,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对建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说过:“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35%的动作。”所以说,无声评价语言与有声评价语言的地位是不相伯仲的。首先,无声评价语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思考有声评价语言的内涵;其次,在有声评价语言中伴随无声评价语言,能够使学生同时获得有声评价的信息与生动形象的评价;最后,无声评价语言的延伸即是有声评价语言,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用无声评价语言做出相应的判断,随之加以含蓄的语言进行有声评价。

(二)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

在评价后观察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宗旨,也是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时把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上面去,接着就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寻找更加合适的方式去进行评价。

(三)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质量

反思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教师的学习途径之一就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有失误,不可能做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所以说,在课后的自我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主动收集有关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客观评价,从中分析出自己评价语言的优点、缺点、特色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反思自己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提升自己的评价语言的质量,从而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语言质量。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掌握的资料、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更佳。

作者:许文杉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南中学

第九篇: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有效渗透

一、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

(1)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学积淀,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人文意境的感染与创造性思维的启示。通过学习经典文本,使学生在原有思想、认识水平上迸发出渗透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同步建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体悟,特别是对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不由自主产生认同心理。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中作者以巨大的勇气对自我心灵的剖析与忏悔,《最后一课》中所凝聚的真挚师生情和朴素的爱国之情……无不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翻腾。再入教材中海伦凯勒、贝多芬不愿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鲁滨逊只身流落荒岛而艰难求生的强烈生存意识,这些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自身的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气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一个个形象、场景,发掘课文中所具有的信念、道德、情操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学习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的民族气节,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若旷达,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等,在教学中设置一个个完整的轮廓,创造一个个思想品德教育层次,树立一个个可供效仿的楷模。

(2)多读、熟读、感知人文知识,积淀人文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后,还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研读,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人文情怀的滋养。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一位充满激情的表演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李白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质兼美,富有时代内涵和文化气息,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价值”。因此通过阅读教学,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读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诗人的旷达豪放……

(3)联系延伸,使之扩展。

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学应使学生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情感理解。如讲完史铁生《我与地坛》后,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父母供养自己的艰辛,并取一两个表现父母爱子女的最令自己感动的镜头写一个片断,写完后在班上交流。有的写父母为供养子女读书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的离别情景;有的写父母打了自己后深深自责,向自己认错的情景……篇篇都饱含深情,文中明显地体现出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理解。

二、迁移培养——写作教学

写作是心灵历程的点滴记录,是学生情感的宣泄地,是塑造健康人格历练手段。教师的作文课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把自己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行之于文的过程,同时让他们明白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在作文训练中贯穿人文情怀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感悟、思考。或许一声贴心温暖的安慰、一句振奋人心的鼓励、一次善意的批评、一个温柔的眼神……都可以激起心头情感的涟漪,让人无限的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对朋友的信任、对弱者的同情……成功后的喜悦和欣慰、失意时的犹豫与悲伤、苦难中的迷茫与彷徨,无不让人有所思考,有所顿悟:以平静和谦逊面对成功,以冷静和思索面对失意,以旷达和进取面对苦难……

2、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文评语,实在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还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作文评语,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是师生间多方面沟通、反馈的有效途径。我在作文批改中,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指导。对于写作上的优等生,以点拨构思立意为主;对于中等生,贵在从布局谋篇和选词用语方面具体指导,每学期辅导他们改出几篇佳作;对于差生,每一次作文要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寻找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人文性的评语要像知心姐姐的聊天,字里行间中充满浓浓的情感,内容个性鲜明,使学生在解读评语中感受到老师的引导、教育、关心和爱护。通过饱蘸感情语句,使学生懂得无论自己的写作水平怎样,自己的点滴进步老师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当学生每次写作后都期待教师的评语时,那评语的作用就不只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可见,这种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

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性课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个性,发挥创意,为学生提供追求真善美的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结合地域历史文化,营造人文课堂

古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方性的教材资源值得挖掘使用。从秦始皇到大唐盛世,从阿房宫到大明宫,从地宫舍利“法门寺”到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从李白、杜甫到杨虎城、李仪祉等等,璀璨夺目,无不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绝好素材。如讲解《阿房宫赋》,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可以把学生分4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了解和搜集资料,组内同学根据自身情况必须有人去阿房宫遗址公园参观,最后组内整合小组成员的资料。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了与秦始皇和楚霸王相关的历史故事,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会更具人文性。

2、开展系列具有人文内涵的活动

人文情怀的课堂,应该让语文活起来,让单靠文字串起来的文本变得鲜活、生动。课堂上可以编演课本剧,延续课本故事情节,开展辩论演讲比赛,也可以把一些诗文配乐朗诵、对古诗词编唱等等。如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月活动”“家乡民俗之意义”“文化沙龙”等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思考探究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李镇西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教师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四、总结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文本、作者,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生活、自然的情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迸发出的激情、生命的活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力,为青少年走向社会人生提供一种深广的人格支撑。

作者:樊星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十篇: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现状

(一)学生古诗文阅读功底薄弱

文言文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讲,文言文的教学、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文言文在当前语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文言文本身的艰涩难懂,青少年学生对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造成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较低,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语言文字的背叛与创新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让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交流工具。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促进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一)夯实古诗文基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在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应该自然融进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在内容选择上,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据此来说,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二)鼓励传统文化写作素材积累

在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多,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积累相关素材,从而起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形式了新的“课标”和“教材”结构。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教师就应该按照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从而使之积累和积淀了文化传统的素材,就为其写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课文的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古文是一个重要领域。现代文中同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比方说,曹文轩《孤独之旅》一课,文章讲解的是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文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杜小康的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文章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本文中所体现出的坚韧、执着、勇敢,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代文的讲解,一样可以推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总结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3

1.1君子

在《孔子百科辞典》中解释为:“‘君子’最初是少数王侯贵族的专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概念。在春秋时代‘,君子’一词逐渐演变为‘天子至于民’的通称。”

1.2君子文化

文化即“以文教化”。君子文化是:“以‘礼’为中心的文化。强调规范,尊礼重信,以诗学为修养言辞之用,为从政治之用。”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语文教育的课程是:“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古诗文是国华民族的经典,其内涵丰富,用词简短,干净利落。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离不开古诗文教学,它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载体,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君子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现状和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传统文化修养,在中国大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君子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君子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现状

“君子”一词在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过,如:在《诗经》《孟子》《论语》中都曾出现君子一词。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八个板块对先秦诸子进行讲述。每部分都选取一些诸子百家的先进思想和主要思想进行讲述。但“君子”一词集中表现在孔子的著作《论语》中。君子之道是孔子主要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完成孔子主流社会思想的历史继承者。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老师单纯地教授课文,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培养。这也符合语文的基本属性中“人文性”的要求。但在现实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离新课标的要求确有一定距离。作为拯救学生所缺失的文化的教师,对于课文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对君子文化的传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古诗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直接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君子”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相应的“君子”人格就变成人们树立思想道德的标准。但这样高尚的文化,却鲜有人熟知。甚至有很多青少年都没有系统地读过诸子百家的著作。这无形中对君子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也在告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君子文化已离我们高中生的思想越来越远。因为在高中生的心中缺少对“君子”内涵的理解。中国人用数以千年的时间来选择做君子,但却没有用时间教会成长的学生怎样成为君子!

(2)学生受现代技术的感染,缺少对君子文化的思索。

语文本身就是高中生心中“学与不学差别不大”的科目,在他们思想意识中对语文知识和文化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然而他们又是一名与时代共同成长和进步的高中生,这就促成他们缺乏民族的认同感,缺乏民族的文化意识。中国优秀的君子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众文化,使高中生认识上已经极为模糊。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绝力反击。

(3)受学校升学率的影响,有关君子文化的课程开设有限。

作为选读教材,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由于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花费大量时间备战高考,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直接没有开设,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结构,学校更不会花费一定时间进行系统的讲解。

2.2君子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中国的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现实意义的莫过于“君子文化”。

(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修养,促进德育的发展。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需要正确的指引,通过《论语》等著作引导学生“心怀仁心,心存善念”注重礼节,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有助于培养健康人格,争做高尚君子。

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传扬中国人理想的人格,进而重构健康人格,这对正在发展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将君子文化铭记于心。鼓励学生争做高尚君子。

(3)使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怀。

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爱国精神是中国人的崇高精神,无论是祖国,还是人民,都是非常让人敬佩的。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的团结力和凝聚心。

3通过古诗文教学实施君子文化的策略

朱绍禹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弘扬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了更好地让高中生理解和体会君子文化的内涵以及它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君子文化的传播。

3.1挖掘君子文化古诗文,培养学生感悟君子文化

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古诗文作品都写到了古人的立身处世,包括古人的思想、人格、理想、志趣、还有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这使得后人从中认识到了古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在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君子”一词公出现三十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都是孔子精心塑造的君子形象。“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部分有许多篇幅谈及君子,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首先,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而是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基础,以礼仪来实行,以谦逊来表达,以忠诚来完成,这样才算得上是君子。其次,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就是说,君子要端正自己的容貌,注意自己的言辞。使人对你尊敬、信任,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的修养。最后,作为君子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3.2开展古诗文鉴赏活动,拓宽学习君子文化的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不仅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规律。让学生通过各种语文学科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举行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君子文化的问答活动;或者让学生搜集带有“君子”字样的名言、名句;还可以进行展现君子文化系列实践活动等。《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人教育事业的一座里程碑。短小的话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授课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有关于君子文化的篇章吟诵及表演比赛。学生们可以集体背诵《论语》,通过横纵对比,分小组作报告,把教材内的相关知识读懂、读透。进而将《论语》这部著作中有关“君子”文化的句子全都记下来。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及时进行总结。

3.3将君子文化与“知行统一”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让学生对于一门学科产生兴趣,让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所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基本的做法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呢?笔者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有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组织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切实把握学生作为中心这样一个基本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而在学科学习中,一定的训练成为一种学科教学的主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多体现在对于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开展等方面,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也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和主体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所以,学生如何才能变成学习的主人,如何才能有研究的兴趣和欲望,除了与学生自身早先建立起来的对于学科的兴趣以外,更多还需要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善于激励,善于引导,善于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主体价值的尊重,更多体现在对于学生思想观点的尊重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所以,对很多人事物,他们逐渐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简单的说教恐怕难以走入他们的心里。所以,在遇到一些容易引起大家分歧的教学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可以组织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一些活动训练能够让学生主观上感受到被教师的尊重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做出充分的努力,从而让自己有一个优秀的表现。并且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在思想观点方面互相的启发,在知识方面互相的充实,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说是极有好处的。

二、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行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训练,将教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内在的主体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并且能够比较方便高效地进行研究探索式的学习,教师要在探索学习的时间上给予保证,在资料资源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并且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寻找并且分享更多的资源,将学习方法无私地分享出来,提高学生的总体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同时也要鼓励学生通过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营造出你争我赶的积极的学习氛围状态,让大家的能力水平在这种相互追赶之中都能获得有效的提升。

三、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围绕着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的基本方式,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且通过适当的提问,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研究性学习行为的出现和保持。所以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教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准备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服务。要能够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了解的欲望。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和带动之下,主体作用进一步地发挥。所以除了精心的设计以外,教师在课堂之上也要将这些问题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兴趣偏好的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的作用,也能够让这些问题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带动学生的主体探索行为。初中语文的学科教学需要教师转变理念,需要教师带着一种平等尊重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待学生的学习意识,要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初中学生积极发展的愿望,相信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潜能的释放,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总而言之,我们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主要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要让学生以学习主人的状态专心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研究探索中,去通过专注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对于很多关心的问题容易产生更多新的认识,尤其在一些涉及价值观方面问题的理解和探索中,学生了解的资料越多,他们对问题看得越全面,使得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加健全,在思想认识方面也更加客观,不会走向偏激,因此,研究性学习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并且积极地实践。

参考文献:

[1]袁贤奉.摘记、提要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5

1引言

语文,是小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的掌握程度,更加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切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重视,并努力制定科学的改进对策,通过对策的严格落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此为出发点,本文试图在系统总结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可行的或者可供参考的改进对策,以期帮助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应当更多地偏向于引导者、激发者,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及求知欲。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授课,而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机会,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授课意图进行授课,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很容易导致教学策略适合教师而不适合学生,进而造成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

2.2教学手段存在单一性、枯燥性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应用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必然会牢牢吸引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存在单一性、枯燥性,教师往往只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即可完成整个授课环节,非常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情绪,可以说,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授课能力的不足,反映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思考、缺乏创新,这种死板、固化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广泛施行的情况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2.3语文教学没有实现生活化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呢,实践表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熟悉感,从而产生亲近欲和求知欲。但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很多教师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更不用说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了,这一现象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是非常不利的。

3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对策

3.1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是最直接的凸显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应当多角度考虑,尤其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对于教师所采用的恶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和接纳性,从而找到最佳的、学生最为接受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采用自顾自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充分和学生互动,多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没有听懂的时候及时提问。此外,教师应当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本着和学生做朋友的心态进行授课,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性地采取更加有效、直接的互动方式。

3.2丰富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手段丰富与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这是和小学生自设的特性以及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分不开的。应当积极丰富小学语文教学采取的教学手段,做到: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拓宽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投影仪,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在丰富教学手段方面相互学习,通过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3让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化,是各科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的话题,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进行语文授课时,应当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提高小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最好是小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感兴趣的例子,这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点内容,并且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每一个学生的母语启蒙教育阶段,也是每个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打基础、筑根基的阶段,因此,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凸显的情况下,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当针对问题,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断充实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如此才能帮助小学语文教学改善当前的现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额尔登托娅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分析

一、兴趣是自学的动力

对小学生来说,自制力还不是很强。支撑他们自学的动力主要是兴趣。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自学能力。

(一)设疑激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质疑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设疑:除了向瓶子当中投入石块使水位升高的方法,乌鸦能够喝到水,大家想一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使乌鸦喝到水?学生们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表达奇思妙想,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活了思维,学会了独立思考。再如,学习《狼和小羊》一文,教师提问:课文的最后一句是:狼向小羊扑去。狼扑向小羊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们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闪身,狼扑到山下摔伤了;还有的说,狼扑到了羊身后的大石头上,撞得头破血流;还有的说,狼扑向小羊的紧急时刻,忽听一声枪响,狼被隐蔽在树后的猎手击倒了等等。因此,设疑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探究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情景激趣

情景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置身创设的情景,感受语言美、情景美、意境美。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作为阅读背景。采取齐读、分读、指名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此同时,多媒体视频播放桂林山水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之高峻、水之秀美。最后,让学生根据喜欢的段落发挥想象,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貌。通过多媒体情景的创设,营造了唯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置身优美情境,饶有兴致地阅读、感悟与体味,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自学技能是自学的基础

学生只对学习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自学的技能。自学技能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进行示范指导,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强课外的实践,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一)课堂指导

让学生有效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船长》一文时,一上课教师就跟学生商量:我们学习《船长》这篇课文,需要掌握一些什么呢?有的同学说,要了解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同学说,要了解船长做了什么事情,即了解船长的所思所做;还有的同学说掌握课文是如何描写船长这一人物的;有的同学说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船长动作、神态、品德等等。这样,学生们踊跃发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也就确定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中逐一解决,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探讨加以解决。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外巩固

通过课堂指导与示范,可以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但还要通过课外的阅读与学习,学生的自学方法才能得到充分训练与巩固。为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预习。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笔者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预习,要求学生自主设定学习任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预习。学生们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网、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实录、网络电子教材进行了预习。在课堂正式学习本课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对课文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外预习对学生的自学技能加以巩固,使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作者:朱一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教学研究室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改变教师课堂唱“独角戏”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入手。而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意识,因为一切问题在教师那里可以得到解答,只有在教师那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这就抹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上提不出问题,就难以形成探究能力,自主学习习惯得不到培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与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课文的题目自主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当我们看到这个题目时,你想知道些什么?你会产生哪些问题?有的学生说“想知道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的学生说“想知道船长做了哪些事情”,还有的同学说“想知道船长有哪些值得赞赏的事情”等等。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船长的言行,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进入更深的层次。二是通过学生阅读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乌鸦除了用向瓶子中添加石子的办法使水位升高喝到水外,还可以有哪些方法喝到水?”,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学生提出:司马光为什么能够急中生智解救落水小朋友?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打下基础,学生们在问题的驱动下,会通过阅读思考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兴趣,自然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其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例如,在教学《小松树与大松树》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画出小松树与大松树以及风伯伯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个角色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通过不同的语气体现不同的角色性格。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小组内进行表演,然后让学生进行“汇报演出”。学生们在表演中从语气、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表演得很有韵味。在以后学习《揠苗助长》《晏子使楚》等课文时,学生主动提出用表演课文剧的形式进行学习。课本剧表演需要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人物心理、表情动作进行设计。在表演中学生们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本意旨,而这一切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编与自主理解。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得法,才能有所获,有所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教师改革传统教学中字字解释、段段解析的教学模式,而是与学生一起制订教学目标。教师问学生:通过学习这课我们打算学什么呢?学生回答要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了解南沙群岛美丽的景色,了解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还有的同学甚至说,通过学习课文能够发挥想象,想象南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接下来,学生围绕自主制订的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小组间展开讨论与探究,从生字新词到课文的阅读理解,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解决。整个课堂以学生学习探究为主,教师只适时进行点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注重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七颗钻石》一文,笔者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课外通过工具书进行学习,有的学生还经过家长允许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在课堂学习本课时,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生字新词都能牢固掌握,并且按照教师平日教给的方法,在学习时能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进行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整理,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来解决。

四、总结

总之,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者:蒋成玲 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作用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人们来说,是自己热衷的事物,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感兴趣可以激发出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对语文有一定的兴趣才能有效的进行语文的学习,相反的,若没有兴趣,在学生语文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无趣疲惫,对语文课堂教学感到厌恶。因此,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也是教师要注重的,而生活化教学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生活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教师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连接起来,也就等于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无趣,也不会对语文产生厌恶心理。因此,生活化教学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既有效又有趣的方法,教师只有将生活化教学恰当的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才会随着提高。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把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接触到了生活。如教师在教授汉语拼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仔细地想一下在生活中出现的与汉语拼音相似的东西,如c像月亮,n像门,f像爷爷用的拐杖,o像鸡蛋等,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生活化,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可以情景再现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的理解知识点,教师要努力的将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加入生活化教学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化为情景,知识在经过教师情景化之后,可以简单明了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语文知识,且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发生,教师可以将所发生的事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将生活中发生的事和语文知识串联起来,通过对生活了解去思考语文中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联想到语文知识。与此相同,在进行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语文知识联想出相关的生活情景。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语文知识点,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例:教师在教授“女娲补天”这一课时的时候,由于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就可以将情景教学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感受这篇课文,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讲解女娲补天的由来,从这篇课文中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对神寄托安定和平的愿望。让学生通过接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全面。

三、生活化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活动的地方少之又少,主要在学校与家之间行走,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外面进行学习。这就会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只是教材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也要为学生普及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知识恰当的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提高,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作为年长者,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阅历都比学生的丰富,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中可以以自己在生活经验为教学教材,多为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技巧和经验,让学生能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除此之外,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天所发生的事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将每一天的新闻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国家大事,从小就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从而使学生所学习到知识更多,看事物的眼光也更开阔,所制定的认识目标也会更远大,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上的学习效率以及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斌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小箐小学

第五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学生语文素养探析

1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1语文素养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解放人的思想,发展人的综合素质。语文素养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获得语言价值的能力,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着核心的作用,是贯彻自身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养。

1.2摆脱应试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以要求学生获得高分数为主要教学目的,教育教学单纯为了学生在升学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它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势必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唐诗的教学中,学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背诵唐诗,并不了解唐诗中所包含的意境,单纯为了考试而背诵,而新课改之后,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教会学生为什么去学习和怎样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2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现状

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比较严重。虽然随着新型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趋势,但是在很多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浓重,教师为了业绩往往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考试内容的讲解,忽略了一些附属知识,这种应试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次,教学内容比较狭隘,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的学习主要来自生活之中,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缺乏对课外知识的扩展,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存在狭隘性。最后,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到位,正处在孩童时期的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一些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忽略了对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措施

3.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

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不力的现象突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问题,因为我国教育系统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也势必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观念的转变,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学习《生命》这一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坚强生命的故事,例如小草在石头缝隙中生长、科学家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等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并且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材的筛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教材,避免盲目跟风,通手机,加强教师思想转变,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促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应该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培养,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切实摆脱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现状,学校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给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应该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邀请优秀校外讲师举办讲座,向语文老师们讲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4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切实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作者:韦秀兰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西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困境探究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论观念的陈旧

我国教育部对新课程的标准早在7年前就已经颁布了,对于新课改理念在实验教学探索中已经深入人心。而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新教学理念都有所体现,但仍然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教师未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无论是在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学的方法上,都还没有跟上教育理念的更新,还在崇尚传统的“填鸭式”机械教学,将小学语文知识枯燥的传授给学生们,无法实现课改教学目的,导致教学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提高。

(二)教学形式与教学成效的不同

在我国新课改标准实施之后,有些发达城市的部分教师教学理论紧跟课改理念,大胆探索实验教学,教学方式也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课堂气氛是学生们喜欢的自由氛围。但经调查研究表明,在教授课程结束后,有些学生就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弄清楚,更不用说让他们领会到课文中的精髓了,导致教师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困难。而这种只是盲目地追求实验教学的形式,反而忽视了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的现象俯拾即是,而这种现象正是我国教育工作应该解决的棘手问题。

(三)出现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对于出现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现状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首先是主观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活跃在新课改实施教学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为培养优秀的人才而辛勤地工作着,堪称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正是因为这一至关的因素,才导致教师素质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我国教学困境现状的主观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在教育调研者的调查中,发现实验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理念上实现根本转变;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落后,致使新课改教材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环境;而对于一些盲目追求教学目标和进度的教师来说,他们过分地强调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致使文化功底薄弱,职业道德低下的现象频繁发生。其次是客观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庭方面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因素。即便新课改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改编,但教育的主管部门对语文课时安排不合理,同时,对教材的配备资料比较匮乏,还没有完善的教学目标考核体系。对于社会环境这部分也是影响小学语文学习方面的不足,社会没有提供给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实践活动的合适场所,而家长对新课改理论认识不深刻,对孩子语文学习的关注度不高。

二、走出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质,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要定期地对教师进行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的新教改标准,切合学校的自身形式和条件,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有所改变和更新,才能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

(二)优化教学形式

在对教学形式的优化上也是极为重要的,这点同样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形式有所改变。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新课改的标准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进行教课,在原有的授课形式基础上,多增加一些活跃的元素,将课堂的氛围提高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小学生是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都很难得到集中。因此,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将知识点讲解给学生,进而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双赢的局面。

三、结语

本文就新课改标准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进行阐释,并提出了如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潘洪举 单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塘州社区龙角小学

第七篇:儿童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一、小学学生思维认知水平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处于8-12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此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方式从以具体抽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这一时期的儿童仍旧是通过具体的、直接的、形态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在此时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具有步子局性和具体形象性;

(二)语言是儿童思维方式的直接表现,也是表达其心中所想的重要工具。在此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发展都相对成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

从整体而言,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正处在增长的阶段,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新鲜事物和精彩内容也有很高的热情。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有待成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特别是学习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学大部分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语文知识的理论性不强,其教学内容重在实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一味将理论性知识交给学生,小学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语文知识不能吸收和掌握,语文教学难以出成绩。其次,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初期,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精力分配不平衡,大部分的学生的课堂纪律较差,这主要表现在上课开小差,说话,小动作多等,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学不好语文知识。再次,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学生收获良好的语文知识的保障,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中的有利资源,融合进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总之,正是以上这些不足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强人意,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造成了教师疲劳教学,教学积极性不高。鉴于此,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从而提起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一)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武装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学反思,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支撑引导,要做好教学反思,就必须首先学会学习。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习相关的教学反思理论,而且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看待问题的敏锐性,开阔看待问题的视野,为教学反思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说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因为教学内容太过枯燥或老师的教学手法太过沉闷,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入游戏教学的教学手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插入适合教学的游戏,或者是以游戏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更应该慎重选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辅助手段,以学生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听觉,视觉,为学生提供多界面、生动形象的互动式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情景阅读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意境美的图片、声音和视频,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阅读的氛围中去,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实现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虽然学校是普通化教学的平台,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心理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必不相同,即使相同的课程和相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所表现上课的情绪和状态方式也必定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跟随自己的个性发展。此外,学生语文水平的程度高低,很大部分原因是由学生的思维状态以及学习环境的情况而导致的,只有放松的思维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多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不能用比较强制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学习。

(五)强课外语文教学实践,丰富教学环节

课外语文教学实践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学识,提高认知水平。在大部分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时都过于重视课内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外的语文教学实践。在课内教学之余,教师也应该积极组织课外教学,例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语文竞赛或者排名比赛等方式,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语文实际操作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四、总结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有义务去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作者:赵香军 单位: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使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容量得到扩增,促使学生在原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内容的整合,并促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小学生的的语文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是认知的水平还是思维方式都处在直观的阶段,自身喜爱与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正好符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更加具备积极性,对语文学习更加具有兴趣。信息技术的利用还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对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合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缩影。在语文教学中,趣味性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当前阶段成功课堂最为显著的教学特征。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实现动画教学、PPT教学,PPS教学等,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规范性以及低效率,而且能够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动、形象,能够让小学生在图画、视频、文字、动画的组合中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地创造具有趣味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才能进一步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平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项比较复杂且繁琐的课程,不仅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范围比较广,而且很难做到对语文知识达到一次性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制作各种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整合,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以及直观性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下载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穿插放映该部分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文学动画世界,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友好的关系,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喜欢听你的课。另外,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网络下载生动的视频、音频以及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图片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所学内容真正有所理解。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下载鸟的图片,并且下载朗读音频,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利用中不仅掌握相关的教材内容,并且还能够提高感性认识。

3、积极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差,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生活教学情节,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对多媒体的运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喜爱和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开发小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进行更加有效的导入,从根本上增强教学吸引力,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李亚琼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将台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识字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使得教读分离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一阶段的儿童来说识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借以满足初期儿童对阅读的需求。在现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就是阅读,可见阅读和识字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认识足够的汉字就能够大量阅读,追求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运用能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追求多识字和快识字,造成学生的识字效率低,不仅不能准确地阅读,也很难在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并且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准之后再讲解课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识字时间,但是形式单调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会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在给学生安排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安排了大量抄写默写作业,这样在脱离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中识字和阅读相结合教学的特点

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并熟悉汉字的音、形以及义,能够对汉字熟练运用。识字最终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的汉字能够运用到阅读和写作等语言活动中。所以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汉字的情况下,就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巩固所学到的汉字,为以后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识字就是基础,而阅读就是对汉字的吸收和运用,识字和阅读是互相独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促进的,共同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中,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识字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应该统筹安排识字和用字,将识字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分散了识字的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能力。将识字贯穿于阅读教学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综合语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在阅读中有效识字

在阅读中有效识字,在儿童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不能正确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也不能准确地掌握汉字的基本写法。所以在儿童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要注重在儿童的脑海中建立对汉字音形义的基本联系。在识读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要先领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自读,熟悉汉字的字形。反复的阅读主要是为了提高陌生汉字对学生的刺激度,增加与汉字的见面机会。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有效地将识字、阅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在学生识字的基础阶段,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造句的语言训练,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语境中的应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也有利于了解词汇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时,教师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将识字与学词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含义,也可以将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们深层次的了解汉字,汉字中有很多多音多义字,汉字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往往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汉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运用。

(二)在识字中轻松阅读

在识字中学会轻松阅读,语言是对汉字丰富的感受力,也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读者真情实感表达的工具,所以要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含义,就要培养一定的语感,训练学生对汉字以及词语的感受力,这种语感只能在大量的阅读中进行培养。学生在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首先要读通课文,扫清陌生汉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在字词读正确的情况下,语文课文也就能够读正确了,学生还应该反复朗读,阅读课文不仅应该读正确,还应该读的顺畅流利,能够诵读整篇文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最终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严格的字词训练,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随着将识字带入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培养语感,训练词语的运用,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简单的记住语音和字形,并不能够学会真正的运用。对于汉字的学习,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汉字的写法、语义和语法概念,还更应该学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的运用。对于汉字的深层次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识字认词上,而是应该借助字词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运用,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发展。

四、结语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要有机的和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听说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既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也能够开发他们阅读的能力。

作者:杨丽 单位:陕西省横山县第五小学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浅议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在这样的形式下,就要求小学教师能够正确的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准确地将小学课本中的知识表达出来。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主要有:诗歌、课文、故事、古诗等等,这些内容在生活中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处世能力。而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要想完全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讲解。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很好的学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本知识中来,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学习效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析

2.1规范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行动和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规范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保证教师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到标准的普通话,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有的地方的一些教师,根本没有通过普通话考试,自身的语言水平就不达标,存在平卷舌不分、发音不准、语法掌握不正确等缺陷,这在教学过程中,就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会养成语言不规范的习惯,以后也会很难纠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使用标准化语言,只有保证自身语言正确性,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保证学生语言的正确性。

2.2可接纳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掌握课本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用那些学生熟悉的语言方式来表达需要讲解的内容,并能够生动、准确的将课本的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来讲解,运用简单的语法来表达,循序渐进的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中学生并不常见的大自然景物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式,通过使用优美、亲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在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3生动性

为了适应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小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掌握课本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保证语言的生动性,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将深奥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中的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一步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而提高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2.4艺术性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最高境界就是能够通过口语来展现这种艺术,语言艺术特点主要包括:音调、形式、内容、境界等,教师通过使用艺术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进而对文学产生一定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洪亮的声音、流利的语言,有节奏、有逻辑的将书本上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对语言产生不一样的审美观,真正发自内心地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乐趣,进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内在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学习效率。

3.结束语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6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完美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7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努力摆脱时期“政治标准第一”的批评原则,逐渐向艺术标准转变,开始重视语言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研究仍在“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框架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完成了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视域转变。   一、文学语言的本质:从载体到本体   与“”时期清一色的阶级分析和政治批判相比,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以反叛的姿态努力摆脱政治标准对文学批评的钳制,突出艺术标准的重要性。对比1977年和1978年的文学批评,可以发现批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1977年的文学批评中很难看到以“艺术”作为篇名的关键词,即使在文章中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也大都放在文章的末尾或者几笔轻轻带过。而1978年的文学批评中以“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艺术结构”等作为篇名的文章开始涌现。1979年以后,分析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探索小说语言、诗歌语言、散文语言的特色等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大特征。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79-1984)可以发现这方面的论文很多。如涂一程的《试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李裕德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的语言分析》、赵毅衡的《诗歌语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刘心武的《小说语言问题之浅见》等,这些文章在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时较少涉及文学语言本身的形式美,主要还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将文学语言作为叙事写人、写景状物、传情达意的工具。虽然有的评论者认为文学语言具有形式美,但语言形式的美必须要服从于思想内容的真。如王畅认为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的美,“但这种形式的美必须服从于内容的真,只有当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统一体的时候,这种形式美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才具有艺术美”[1]。这说明,新时期初的文学批评虽然重视文学语言研究,但仍然将文学语言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载体,强调思想内容对语言形式的决定作用,忽视了语言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研究模式的根源在于工具论的语言观。工具论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外在于人、可供人支配和使用的工具,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在社会学意义上,工具性成了语言的本质属性。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工具性是“文学反映论”和“文学表现论”的基础:对“文学反映论”来说,语言是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对“文学表现论”来说,语言是文学表现作家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工具。当语言完成反映和表现的任务后,它就被人遗忘了。这种“得意忘言”式的文学批评一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尽管20世纪初文论界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语言革命———“五四”白话文运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语言的工具性基础。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的本意也只是进行一场工具意义的变革,在他看来“今日中国需要的文学革命就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2]。不仅如此,他还把历史上的文学革命都看作是工具的革命,他在中国文学史的更迭演替中看到的也只是语言工具的变革。所以,语言工具论始终是胡适文学革命的核心,也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   “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的“文艺大众化”论争和“民族形式”的探讨,看中的仍然是文学语言的工具性能。在文艺大众化论争中,左联对文艺大众化的坚决维护其目的是利用文学来唤醒工农大众的阶级意识、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和反抗情绪,使文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部分。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语言问题上升到“为什么人服务”的政治高度,正式确立了文学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到了“”期间,文学及其语言完全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沦为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工具。因此,“”时期是文学工具论最极端的表现,也是语言工具论发展的极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虽然解除了文学和语言的阶级性、政治性,但并没有改变它们的工具性,文学语言仍然是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而存在的。这种局面的整体改观需要等待一种新的理论的引进,并激起创作界和文论界的巨大反响,才可能发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变革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论转向”伴随着西方的形式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文论界,掀起了“语言本体论”的热潮。本体论语言观首先来自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是供人类驱使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人类就生活在语言之中。海德格尔从哲学本体的高度肯定了语言与存在的一体关系,语言不是外在于人类,而是人类生存之本。语言哲学的杰出代表维特根斯坦则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表明了世界是语言化的世界,语言是世界的本体。这两种语言本体观必然导向“语言是文学的本体”。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之外的“行情”或“政策”,而是“文学性”,即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英美新批评同样把文学批评聚焦于文学形式,倡导细读式批评,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精细的语义分析,使文学批评回归文学形式本身;结构主义批评则用“文本”取代“作品”,使“文本”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它是语词的编织物,与作者无关。这种将文学语言形式奉为文学本体的批评就是以本体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批评,它在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1985年,以刘索拉“黑色幽默”小说《你别无选择》为代表的一批在语言方式上极具创新力的作品吸引了文坛的关注,马原、王安忆、莫言、徐星、韩少功、残雪等作家脱颖而出,他们的小说以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怪诞为文学创作开启了又一个崭新的空间。1987年以后,创作界对语言的关注更为凸显,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以更加反叛的姿态痴迷于小说叙述方式的革新,语言在他们的笔下更是呈现出腾挪跌宕的跳跃之姿;以于坚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也打出了“诗到语言止”的旗号。作家们不仅在文学创作时醉心于语言的创新,而且也从理论上阐发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张承志在《美文的沙漠》一文中指出:“叙述语言连同整篇小说的发想、结构,应该是一个美的叙述。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而全部的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全部诗都要依仗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表现。”[3]何立伟同样赋予语言于文学显要的地位:“一个作者或读者,若完全属于审美型的,于他的第一要义,我想应该是语言,一部作品失去了语言的魅力,则正如同一朵花失去了清香,它的审美价值就真正是值得怀疑了。”[4]#p#分页标题#e#   汪曾祺的一段剖白很能说明当时创作界对语言的重视以及语言观念的转变,他说:“中国作家现在很重视语言。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5]从上述作家的创作感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所秉持的语言观不再是工具论的语言观而是本体论的语言观,表现为:(1)语言不再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2)语言与内容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两者不存在主次之分,先后之别;(3)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内容决定一切”的观点。   对于文学语言的本体价值,李?在《试论文学形式的本体意味》一文中指出:“所谓文学,在其本体意义上,首先是文学语言的创作,然后才可能带来其他别的什么。由于文学语言之于文学的这种本质性,形式结构的构成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6]   可见,李?把语言与形式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两者不可分割:形式是内容化了的形式,内容消失或溶解在形式之中,与形式水乳交融在一起,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要旨所在。转向本体论语言观的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1985年,黄子平率先对传统理论命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进行重新审读,对“得意忘言”式的文学批评进行批判。他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却是忘却语言的艺术。语言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副产品’放到‘最后’来说,更多的时候连这‘最后’也没有。”基于此,黄子平倡导建立“文学语言学”,“文学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文学性’,更注重研究‘文学的语言性’。因此,不要到语言的‘后面’去寻找本来就存在于语言之中的线索”[7]。80年代中期,经过创作界和文论界的共同努力,文学语言的本质终于从文学内容的载体转变为文学的本体,从而开启了文学语言研究的崭新空间。   二、文学语言的功能:由实用到审美   在工具论视域下,文学语言主要担负着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以及表现思想情感等功能,对此,高尔基曾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8]这段话在新时期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分析中被援引的频率相当高。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文学语言具有叙述功能、描写功能、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功能、反映现实的功能、传情达意的功能等。这些功能主要注重的是文学语言的实用性,在实用标准下,文学语言是被动的,它必须根据人物、情节、环境以及作品思想情感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表面上文学语言与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完美契合,实际上两者仍有主从之分,即思想内容的变化决定语言形式的变化。正如涂一程在论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时所说的那样:“一定的语言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红楼梦》高度的语言艺术,只是作者赖以表达其政治主题的手段和工具。”[9]这种将文学语言功能实用化的分析方法占据着新时期初文学批评的主流。但随着语言本体论观念的崛起,文学批评开始发现文学语言不仅仅具有作为表达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其他的功能。1987年,唐跃、谭学纯发表了《语言功能:表现+呈现+发现———对“语言是文学的表现工具”质疑》,阐述了新的语言功能观。在他们看来,文学语言具有表现性价值,但这种表现价值与传统的“表现工具”有本质区别。他们认为,语言作为“表现工具”,“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只是具体言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而具有“表现价值”,“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则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语言的丰富属性”[10]。这种丰富属性体现在:一是语言表现的艺术化价值,即文学的艺术化实现首先依赖于语言表现;二是风格化价值,即文学风格最终是在语言表现中定型的;三是内容化价值,即文学的语言表现不仅构造着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文学作品的内容。   [11]这样,语言表现就不仅仅是文学技巧或简单意义上的形式因素,而是形式要素与内容要素的综合呈现。除了表现功能外,文学语言还具有呈现和发现功能,这是因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作者的创作阶段,文学语言被用来表现作者的意图,因之具有表现功能;在文本的实现阶段,文学语言被用来呈现文本的意义,因之具有呈现功能;在读者的接受阶段,文学语言被用来发现读者的意味,因之具有发现功能。”[12]可见,文学语言参与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全过程。以前的文学语言研究只看到语言在作者创作阶段的表现功能,却忽视了语言在文本实现阶段和读者接受阶段所具有的呈现和发现功能,这是由于研究视野仍然拘束于工具论语言观,看不到语言本身的价值。   在工具论意义上,文学语言主要的功能是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本体论意义上,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造型功能。夏中义认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分界线在于文学语言具有语象造型功能。   “语言作为传达媒介只有在文本结构中才能获得其美学生命,这一美学生命集中体现在它的语象造型功能上。”[13]正是这一功能将文学的虚构世界与日常的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使文学进入了自由的审美天地,而摆脱了日常语言的现实指称性。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造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象形图形直接表意,即把文字和诗行排列成某种图案或形状来表达某种意义,图案或形状与所要表达的意义相吻合。   如周振中的《英雄纪念碑》把诗句“一尊巨大的磨刀石砥砺着民族的意志”造型为纪念碑形状,给人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二是通过意象组合来表达意义。   在组合策略上,可以通过并置式组合、重叠式组合、承接式组合以及向心式组合等方式来获得。[14]#p#分页标题#e#   不同的组合方式虽然带来的诗意效果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诗歌的语义。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采用的就是并置式组合。诗句将六个独立的、缺乏逻辑联系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置在一起,中间没有插入任何动词和关联词,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固定化,从而为读者留下了发挥想象的阐释空间,诗歌的语义也由此丰富多义起来。可见,意象的组合方式不单纯是形式的排列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排列组合中隐藏着独特的意义。   小说的语言造型主要是在语法或句法上做文章,通过打破固有的语法规则或句法结构来引起人们的审美关注。小说语言造型主要有四种形态:倾斜造型、重迭造型、移位造型和频闪造型。倾斜造型是破坏句法结构的均衡性,将某一句法成份或话语成份无限扩展,使句子原有的体积膨胀,造成头轻脚重或头重脚轻的倾斜感。重迭造型是利用括号将两种语言单位同时呈现,或取消括号样式直接将几种叙述话语并列排置。移位造型是变动语言单位的常规位置,造成错位效果。频闪造型则利用语词的高出现频率达到意义一致或变异的效果。[15]   如王蒙小说《布礼》在描写钟亦成被打成右派后的心理活动时就采用了倾斜造型的方式:走过早点铺,我不敢去买一碗豆浆,我怎么敢、怎么配去喝由广大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农民种植出黄豆,由广大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工人用这黄豆磨成,而又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店员把它煮熟、加糖、盛到碗里、售出的白白的香甜的豆浆呢?引文在句子的宾语中心语“豆浆”前面添加了超长的定语,详细叙说了豆浆的原料及制作加工过程,并且在农民、工人、店员前面重复添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限定语,从而使句子的宾语体积过度膨胀,破坏了句法结构的平衡性,给人一种头轻脚重的倾斜感。这种倾斜表面上看似乎重复、多余,令人觉得荒唐可笑,但在言语表层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它一方面反映了时期宏大话语的泛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对知识分子精神及灵魂的戕害。可见,语言造型本身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义,它不是一种语言游戏而是为了使文本更具创造性,获得更多的意蕴。   无论是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发现功能,还是呈现功能、造型功能,其立足点不是将语言作为一种表现目的的手段,而是关注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这就是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诚如日本符号学家池上嘉彦所说:“实用功能,认为语言作为‘手段’只有对某种目的起作用时才有其价值,而‘美学功能,是从语言本身所固有的价值角度来理解的。”[16]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曾经提出过著名的语言六功能图,在这张图中,他认为人类语言具有表情功能、指代功能、诗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意动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其中审美功能是语言艺术具有决定意义的、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它关注的不是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语言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从而指向一种本体论的语言功能观。   三、文学语言的研究方法:从单一到多维   弓心月在《建国以来文学语言研究管窥》一文中认为,文学语言“不仅要发挥语言表达思想的交际作用,而且要发挥语言作为塑造形象之工具的艺术作用,因此,它在美学和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   要全面解释语文的修辞现象,尤其是所谓‘积极修辞现象’,不仅要用语言理论,而且要用美学理论,文艺理论等等”[17]。在这段话中,弓心月虽然仍将文学语言看做是塑造形象的工具,但他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多样化,不必拘于语言学领域,而可以向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延伸,借鉴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来解释语文修辞现象。尽管作者只是在文章最后提出这一想法,并未详细论述该如何借鉴,但已显露出突破传统文学语言研究方法的端倪。整体地看,新时期初的文学语言分析并没有向美学和文艺学延伸,基本上还是在语言学领域内打转。对此,傅继馥曾有所反思,他说:“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才比较科学呢?用对非文学语言的要求作为评论文学语言的标准,会忽略后者的特点;把语言的形式和它所反映的内容混淆在一起,又会忽略语言作为艺术形式的特点;单纯罗列一些形容词,会缺少内在联系,而再任意摘引一些例句,又缺少代表性。这样恐怕很难获得科学的认识。”[18]   傅继馥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但他并没有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这说明新时期初处于工具论视域中的文学语言研究,只能处于这样的一个过渡地带,只有在本体论语言观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出现研究方法的更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本体论语言观的观照下,文学语言研究突破单一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向语体学、文艺美学、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寻求理论给养,呈现出多维视野竞相开放的研究局面。   1.语体学方法   1988年10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修辞学会联合举办了“首届文学语言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重建语言学对文学语言的解释力”。《修辞学习》1988年第3期以“文学语言专号”的形式汇聚了这次研讨会的大部分成果。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占据了主导。刘大为《文学语言研究方法论》对传统的修辞学研究模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传统的修辞学模式缺乏一种把文学语言作为文学语言来研究的意识,远没有在方法上把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区分开来,另外,修辞学模式对意义的认识离开了语言形式的控制。可见,传统的修辞学研究模式仍是在工具性语言观的基础进行的,这样“文学语言的研究几乎成了文学内容和文学效果的归纳”[19]。如何改变这种研究格局呢?刘大为提出了“语体学方法”。这种方法一是根据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与变异,既揭示文学语言具有语言学价值的变异特征,又揭示这些特征与日常语言的联系;二是寻求造成语言变异的语言外变力量,这就把内在的语言形式研究与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结合起来。#p#分页标题#e#   语体学又称“文体学”,是西方文学批评中备受欢迎的理论流派之一。西方文体学派别林立,其中有两个表面相近而实质迥异的派别,即“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两者都采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但其目的却迥然不同:语言学文体学把文学文本作为语言学分析的工具,目的是为了证实或发展他们的语言学理论,“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匆匆一笔带过)”[20]。文学文体学特指:“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21]   如对韩少功《马桥词典》这样的词典体小说进行分析时,首先必须找出它与一般的小说文体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其次,要对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审美分析,思考这种独特的文体样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具有怎样的审美价值,蕴含着怎样的用心和意义。因此,文学语言研究的语体学方法采用的应该是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重在探寻文学形式背后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   2.语言学—文艺美学方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及日常语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文学语言不仅仅是作为媒介的工具性语言,而且是一种艺术性的、审美性的语言。审美性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因此,对它的研究离不开文艺美学的方法。语言学与文艺美学相融合的方法既突破了语言学方法,但又不止于语言学,而向文艺美学层面提升,关注语言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谭学纯、唐跃是这一方法的开创者。他们认为文学语言研究和纯语言学的语言研究虽然起点相同,都始自语言,但研究路径和落脚点不同:纯语言学的语言研究其路径是从语言到语言,始终在语言学视域内进行;文学语言研究的路径是从语言到文本再到作家的精神世界,“存在着本自语言学,又超出语言学的双重阐释空间”。前者“关注的是一般的修辞技巧”,后者则是“超越技巧论的修辞诗学”[22]。修辞诗学就是研究作家的修辞行为如何转化为修辞文本的语符化过程。这种批评方法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社会学批评重内容轻形式的桎梏,注重文本的形式分析,揭示语言形式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重蹈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纯形式”分析的覆辙,把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学语言研究方法。   3.心理学方法   文学心理学主要探讨文学语言的发生机制以及作为创造性精神活动所具有的个体性、心灵性等。   文学语言作为创作主体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外化形式,必然带有创作主体个人的印记。不同的创作主体由于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和情感趋向不一样,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就会有差异。与张承志的长句铺排不同,汪曾祺则以简洁的短句著称。   因此,文学语言研究应该把语言与主体关联起来,而不能割断两者的联系。鲁枢元的文学言语学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23]   在他看来,文学言语是充满个体生命的、具有灵性的、尚未受到语言规则模塑的语言,而文学语言学对语言的科学性分析,显然是对文学语言人文性的漠视,因此,他极力倡导“文学言语学”。文学言语学就是要超越语言的逻辑法则的束缚,注重言语的“个体性”、“心灵性”、“创化性”和“流变性”。为了展示文学言语与创作主体的关联,鲁枢元创造性地运用了“神韵”、“延宕修辞”、“瞬间修辞”、“裸体语言”、“场型语言”等充满心理学内涵的概念,深刻揭示了文学言语与人的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文学言语的灵动性、生命性和诗性,使文学言语重返诗意的家园。鲁枢元从心理学视野来探究文学语言的独特品质,看到了文学语言超越语言规则的束缚,而具有个体性和灵动性的一面,却又忽视了文学语言受制于语言规则的一面。因为,无论是书面定形的语言,还是内心涌动尚未显形的言语,都无法逃脱语言法则的规约力量。文学语言正是在遵循法则与偏离法则的缝隙中显示出其独特美感的。   总之,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在工具论和本体论的较量中,逐渐以语言本体论为理论依据,对文学语言的本质、功能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新的考量和探究,使文学语言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转向本体论之后的文学语言研究也有滑向“形式至上”的趋势,把文学语言看作是纯形式,从而丢失了语言背后的“意味”。这是值得警醒的。

语文研究论文范文8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

一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定位,特殊教育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力求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08、2012、2016三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均按照4学分设计,折合64课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从开办起共产生186篇论文,优秀论文6篇,优良论文36篇,合格论文144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可见,毕业论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选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开端,是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形成论文的起始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要求,在特殊教育研究领域内,确定研究项目、明晰研究问题的过程。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选题领域、难度、可行性、创新型和应用型等维度展开研究。在选题领域方面,把特殊教育作为综合领域进行选题的有39篇,占论文总数的21%,主要涉及地区、县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涉及师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医教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分类进行选题的28篇,占论文总数的15%;按照体育专项来划分,教育管理突出体育特色和项目的37篇,占论文总数20%,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的49篇,占论文总数26%。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突出体育特色和课程设计特色。在选题难度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和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巡视诊断的要求,在抽取论文时,将难度分为:较大、合适和容易。难度较大指的是超出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本人无法完成的选题,容易的是选题的理论水准没有达到专业课上课基本要求的标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较难的达到33篇,适中的占到26篇,容易的18篇。在可行性方面,在论文选题中,论文在范围和研究对象中,是不是能支持研究的主题,研究对象选择是不是能够满足研究条件,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论文选题可行性较高34篇,一般27篇,较差8篇,无法判断1篇。在创新性方面,随着创新教育进课堂活动的深入,创新型选题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也越来越多,学校也出台了创业创新活动替代毕业论文的相关政策。在七届学生中,有两位同学运用此项政策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的创新性较高的20篇,一般9篇,创新性不强的20篇,无法判断的31篇。在应用性方面,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作为应用型论文选题,应该和自己实习、甚至就业结合起来: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应用型较强的13篇,一般的38篇,较差11篇。

二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选题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必须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因此,特殊教育对象中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可以作为选题,但是正是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特别是和自己专项结合过程中,突破了这个限制,在37篇和专项结合的论文中,3个选题和特殊教育专业结合不紧,属于问题选题。在选题难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本科毕业论文的领域范围尽可能和自己的就业和实习领域一致,一般只能探讨一个问题,写作过程要求论点正确、论证严密、结论自然,如果选择两个和两个以上问题,本科生就驾驭不了,由于范围过大而造成难度加大。例如,2010届:聋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教育的分析与建议、我国特殊教育经费的管理现状与筹措;2011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舞蹈心理治疗的研究策略、论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关注度之关系;2012届:自闭症儿童的情商教育;2014届:8-10岁中度听障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设计及研究;2015届:感统训练对7-8岁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康复效果研究、小学三年级班干部对听障儿童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2016届:农村轻度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探索研究、心理训练对散打专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研究;2017届:网球球感和手感训练内容及其方法、绍兴市聋哑学校学生对体育课需求及其教学设计研究。在选题可行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行性是指完成论文题目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作者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能不能完成本题目。客观条件是除去主观条件以外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特殊教育对象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时的稳定性和符合性,实验条件和实验控制水平,资料的前沿性和经费的保障条件等等,有些同学的选题有着强烈的特殊教育情节,选题也很高大上,但是不具备研究的客观条件,造成论文无法完成。在论文创新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性是指首次出现或者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创新性是学生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识记和背诵,较少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造成7届论文186篇中,和往届题目高度相似且没有创新的题目13篇,有2013届学生选题和往届同学雷同。在选题应用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指所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况且是运用自己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所学理论在现实中中的应用。但是在7届论文中有17篇没有对毕业论文题目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外现状进行调查,轻易确定选题,导致选题缺乏必要的应用型。如果盲目地选择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检验形成定论的论题和一些既无现实需要又无理论深化价值的论题,在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低下。

三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原因

首先,招生规模增长过快学生太多,资源配置跟不上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社会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但是自从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师资问题始终是瓶颈问题,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和一线特殊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太少,一直没有达到合理的师生比。加上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研室,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其次,实验和实习条件有限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共用评估诊断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论文的要求,申请的感统训练室、行为观察室等试验实习场所因空间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加上试验耗材控制严格,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以实验为主的论文选题不可能完场。最后,学生写作论文的态度问题是论文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学生对论文写作上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偏差。个别学生认为反正往届学生都毕业了,到我们这一级肯定能毕业,老师不会难为他们,对选题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根据自己对本专业某一问题的感性的粗浅认识,不经过周密的资料查阅和分析,就轻易定题,所定的选题自然也就存在很多问题。

四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毕业论文是本科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制定从形式到内容的规范,要强化过程性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应当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高度负责,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要经常沟通,引导学生在适当的领域选择和自己能力匹配的论文选题,建立命题审查制度,让不合适的选题及时更正。第二,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有效性。西安体育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工作,每年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重点讨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特别是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考虑到毕业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提前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尽早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为了引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和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熟悉研究课题,为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控制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目前,高校教师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严格控制了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第三,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教师研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先后和西安启智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聋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第四,重视学生兴趣,根据学生兴趣学则论文题目。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兴趣。此外,在选择主题时,学生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写作就没有主动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在某些课程中,或者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发展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他们对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有独特的见解。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最后通过系统归纳和分析,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体现专业特色;为培养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多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所提供的课程是不同的。这些方向包括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智力障碍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等方向,这些方向的设立,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范围。总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学生选题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导是关键,学生的态度是关键,学校的条件和制度是做好选题的保障。只有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稿质量的毕业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涵[2018]8号).

[3]孔翠英.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财经类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4):56-60+96.

[4]姜东,倪晓宇,熊立奇,等.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