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例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1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理念

1.拓宽文化视野,拓展知识外延。

高职大学语文选编的内容,涉及了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文化视野,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充分汲取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人文精华。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和社会。因此,教师还要进行开放式教学环境的建构,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本延伸到生活,可以把具有时代精神的经典影视作品引入课堂,还可以把当前的名家名品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2.结合专业特点,合理文化迁移。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业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对文化知识合理迁移,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比如说,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时,多选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学及文化的同时也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导游班的学生教学时,可以先让他们写突出各地文化特色的文章,再让他们口头介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结合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单一的知识讲传授法已造成语文教学课堂沉闷,学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尝试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1.倡导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探求良好的学习方法,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积极组织口才展示、经典剧目表演、模拟文化专题讲座等,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我创新性。

2.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教师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借助影像、光盘、微格教室、剧院等手段和场所,创设人文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性情得到陶冶。

3.设置多元化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结构。

为了较快、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开设大学语文这门必修课的同时,可以辅助性的开设一些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的选修课。根据前面谈到的语文人文学科的特点,可以开设《文学欣赏》、《艺术欣赏》或者《文学艺术欣赏》、《语文应用能力训练》讲座、《中国文化史》、《中国风俗史》讲座,《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等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素养。

三、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优雅的人文环境中,影响和带动学生进步成长。首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除了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外还涉及哲学、史学、艺术学等等。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的视野,只有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要有精湛的育人艺术。教师要尽量创设能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教学风格,使语文教学行之有效;最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掘真、善、美,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雅的人格。

作者:翟红霞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古今兼并

大学语文课主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书本内容多是枯燥难懂的古文,如果教师仅是一味的讲解古文句法,学生是不会有什么兴趣听的,自然也无法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由于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欣赏美的能力、想象创新力、思辨力以及人格修养。

二、丰富教学形式

现今大学生多数喜欢新鲜、富于变化的事物,所以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激发学生了解古典文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境表演等,去切身体会文学所表达的意境,发现学习语言的乐趣。

此外,除了书本上的学习,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练习,为了加强实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诗词创作大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踏青,在大自然中学习古典文学,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自动将文字与音乐、美术、影视等结合起来,感受文学的美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氛围严肃认真,却不再适用于今天,现今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把大学语文课堂变成一个热烈、专注、轻松、愉快的学习场所,是我们现在的目的所在。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意味着浮夸,同时也要求态度的严谨认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除了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很重要,对于学生的不重视,教师不可以认为自己上的课没人听就敷衍了事,不尽职尽责,自然也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长期下来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2

一、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1.通过讲授优秀美文,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欣赏美文,吟诵美文,在优美的文字和语言中感受文化魅力和文学之美。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时,学生沉浸在泰山那“山岚流瀑,云开雾合,奇松怪石、山花野草、人文古迹”的美景中,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作者“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独乐之情,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深深地受到感染,自然就生发热爱祖国之情。

2.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处处彰显了古人仁厚的道德品行和坦荡的君子之风。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从个人琐事娓娓道来,自然过渡到国家大事,用叙事设喻的方式讲述大道理,表明自己的见解,含蓄委婉而又浅显易懂,极富感染力。齐威王勇于纳谏,以至于在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彰显了一国之君的大气和风度。诗人臧克家就认为读此文“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抓住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细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叹服大智慧的同时,启发道德的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高职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学生创造有浓厚兴趣的德育教育网络课堂,使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

1.创造良好的网路教学环境

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内部安装的多媒体,补充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阅读参考资料。此外,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访问各大高校的网络图书馆及BBS网站,领略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2.制作优美的课件,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多媒体等新形式的广泛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充沛的活力。海量的高清图片、多样的音像资料和精美的动画等资源在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丰富着他们的情感体验。随着课文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课堂的内涵获得了极大地提升。如此以来,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就由单纯的文字讲解和图片演示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式”的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感受人文性的熏陶,从而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师德魅力,利用无形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师所起的作用有时候比班主任或辅导员的都有效得多,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和素质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标榜,使学生在积极引导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以及道德的升华。

1.高职语文教师要有意渗透

语文德育渗透虽润物无声,但可以有意渗透。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丰富的信息,掌握丰富的德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知、探索和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直接德育渗透,只要教师有意渗透,那么学生就会有直接的德育体验。教师可以举身边鲜明的实例,比如举例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涌现的那些平凡的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或者在灭火中牺牲的消防员,为救同伴舍弃自己生命的青岛警察,语文老师可以边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料,边让学生起来发言自己的体会,同时也可以上网发表自己的看法。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大到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小到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坚强意志方面,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于个人的道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职语文教师可以把德育教学与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进行有机渗透

高职语文德育教学可以同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专家讲座和校企合作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注重实用性,专业技能掌握很好,十分关注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通过聆听本专业的学科榜样的讲座,与同行业的人才交流谈心,通过模范们的言传身教,更能达到育人的效果。积极配合学校邀请高水平的“接地气”的大师来校为学生做报告,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及时充分地享用这些“精神大餐”,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另外,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性格活泼和个性张扬的特点,通过演讲、征文、朗诵和辩论等形式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充分表现自我。

四、总结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人性化的方法感化学生,更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爱红 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第二篇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分钟点评

每天上课后开课前的三分钟,由学生分小组按顺序轮流进行演讲,每天一人、每周一主题。如:“语文之美”、“感恩父母”、“爱满校园”、“友谊地久天长”、“我有一个梦想”、“我和我的祖国”、“小日本,滚出钓鱼岛!”等等。这些话题的内容,与语文课文都有一定的关系,算是对课文的延伸与拓展。学生三分钟演讲之后,再鼓励由其他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说体会,做点评。有时,学生们的感触深,要说的话很多,电平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这样,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听话能力,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通过演讲,潜移默化地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与信念的教育,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少了幼稚的冲动、多了成熟的沉稳。

二、诵读国学经典,做个文化人

学习语文,必须要学习国学。职高学生缺失的人格修养和文化底蕴,在国学中都可以得到补充和畜养。在课前五分钟,我一般分周期设置话题,一周至一个月不等。比如《论语》中对职高学生针对性很强的的经典句子,我选摘了三十余则,每天讲一两则,前后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录、背诵,有时还要求他们写心得体会。我侧重于对学生做人与做学问方面的培养。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要“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人方面,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对今后学生从事任何行业都有启发。

三、评点励志故事,向英雄看齐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是我给学生渗透到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比如学了华罗庚写的《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一文,就引导学生学习华罗庚在困境中发愤求进的精神。除了平时的语文课本里的“贤人”,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介绍励志电影、名人励志故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重塑自己的高尚灵魂。比如《亮剑》、《冲出亚马逊》、《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军事题材的电影学生都接触过,以此为教学题材,让学生谈让自己最感动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学生都以积极地精神状态踊跃发言并乐此不疲。甚至有一次,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了半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我干脆在最后的十五分钟里,让学生对照自己平时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将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下课前,学生的这篇小作文全部交回,有一个平时根本不写作文、也不交作文的同学,竟然写了四五页,足有1000多字!

四、家长里短话琐事,小事悟大理

我的语文课不只拘泥于课文的讲解,我以为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当然,德育教育也是无处不在!职高的学生们从小到大,听多了家长与老师们的批评、斥责之声,越教训学生越硬,许多看似顽劣的孩子,其实有一颗豆腐般柔弱的心。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里特点,态度上“以柔克刚”,行动上送去“理解”与“宽容”。就像触龙说赵太后一样,有很多时候,我与学生在拉家常中完成德育的渗透,虽“随风潜入夜”,但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3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比如在教《采莲》时,首先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对教室做一番布置: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船和一个采莲的小姑娘,在墙壁上挂上一些荷花、莲蓬等,给学生制造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在上课的时候,将《采莲》(江南的名曲)放给学生们听。在这种有画、有图片、有歌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我们在此基础上,再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荷花吗?你们有在小河中划过小船采摘荷莲吗?我想,那样的感觉一定很好吧。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采莲》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采莲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先感受诗歌的配乐朗读,再放手让学生自行朗读。

2做好课前的预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预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2]。”预习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该文章作为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根据这点,让同学们回家后查阅相关的资料书籍,了解该故事的背景、内容,充分的了解晏子在出使楚国的时候,面对楚王再三的侮辱,晏子是如何表现出聪明才智,如何将楚王置于尴尬的情景,如何维护齐国的尊严等;然后再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进行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自学预习中,通过自学不仅能搜集很多的课外知识,而且还能提前明白新课中的知识,并提出较多的新颖的问题。课堂中,老师就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突破口,同学生一起学习、归纳、感悟。课前的预习不仅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现在,电脑多媒体等已经成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除了传统的说、听、教等教学方式能提高质量,多媒体网络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3]。”多媒体教学显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正在慢慢的被接受,它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平台。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网络,他们清楚的知道网络能给他们带来“快”感、“妙”感;所以将网络中的多媒体引入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也为老师减轻了教学负担。以往的语文课堂,只是老师个人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相对单调的。然而多媒体,能为课堂提供生动的图片、动漫、视频、声音等大量的信息,甚至还能为学生创制一些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也存在一部分不好的因素,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取值得学习、借鉴、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4构建教学结构

新课标要求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课程,建立“必修”、“选修”、“活动课”、“教育实践课”四个板块,并进行综合的结合。其中必修课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选修课起个辅导作用,是必修的延伸,这两门课都属于课堂教学。所谓活动课,就必须要保证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事项,尤其是要保证活动内容与科教内容的衔接,以及活动内容的新颖,如讲座、竞赛等;在活动中还要充分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分别制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尽情的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课要求学生适当的进行见习,最好保证每天都有一节实践课,模仿课文中的内容;再将每次见习后的总结写好;针对同学们的见习表现,老师给予评价并进行打分,在期末总结的时候写进成绩单。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信息化教育;国家教育资源平台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逐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一场大刀阔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界的各个领域展开。“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希沃学院”等一些网络平台、软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途径。

一、丰富教学资源,指引方向

(一)专家讲座,指点迷津

教师们可以通过登陆资源平台,按时收看专家讲座,每天有优秀的技术专家为我们做关于平台功能设置,及应用的专题讲座,培训理论讲解与直观演示相结合。专家们的展示和解说体现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教师们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运用多媒体,制作PPT,并用于实践。

(二)同行切磋,促进提升

“国家资源平台”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享、知识管理和内容策展。这些网络资源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教师在磨课、在线交流、上传资源、晒课及观摩其他课程资源的同时,向其他教师学习经验和教学的智慧,在做中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合理利用资源,用于课堂实践

通过参加“师课”活动,让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语文教师能上好一节课提供了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丰富有效的素质教育资源,学会做到适可而止,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多种教学形式,利用课本配合各种声音、图片、影像,精心设计出一堂完整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穿越古今,身临其境。

(一)课前———成功的导入是良好的开始

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尤其重要。如果能在课堂伊始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黄山奇松》一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教学时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出示黄山奇松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壮观奇特的画面与课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那美丽的黄山之中,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扩大课堂容量

课堂四十分钟,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观其景、闻其声、触景生情”,教材“活”起来了,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诗时,伴随着播音员激情澎湃的朗诵,配合“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影像资料链接,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学生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也能更容易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及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后———灵活开放教学,沟通课堂内外

新的语文教材体系,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课前和课后的学习也尤为重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课前在预习时,让学生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ppt,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秦兵马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课后作业,学生可以继续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秦兵马俑的知识和它背后的故事。网上电子图书馆会给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立体的资料,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微课”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微课”作为多媒体技术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一个知识点,相较于传统课,它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灵活性强。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因为年龄和所学知识的限制,对于里面的几个专业名词不能理解,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微课”这一形式,给学生播放视频及相关动画,让学生能直观、立体地理解“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低年级拼音、识字的学习和作文的教学也很有帮助,对小学语文各年级段的教学提供有效地辅助作用。

三、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参加“晒课”“师课”活动,制作并运用“微课”,让教师们学习到更多样的多媒体技术,更快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跟上时代步伐。但是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手段,完全摒弃传统教学也是不可取的。重视影像而忽略文字,不利于汉语言文字的学习;重视形象而忽略了想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运用太多,教师忙于电脑操作,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黑板板书也不能丢弃……[2]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主次鲜明,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让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相结合,两者互相取长补短。如何充分利用好“师课”平台、“微课”所征集的这些优课资源,;利用好在线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今后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总结

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路程,是教师们任重道远的“上下求索”职责。要继续探索,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借助“师课”这一平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解锁适合现代化教学课堂的新模式,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随想.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3-14.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5

关键词:激发情感;思维激扬;文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应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感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功夫落在“语言训练”的实处。

一、在语言感知中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语言文字更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能将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求知热情,并能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如果越过了“感知”这一阅读的中介,直接探寻、理解语言的意思,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情感魅力,训练也就成了干巴巴的文字游戏。

(一)在操作中体味词语的情感色彩

操作,是指在感知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模型、摸一摸实物、演一演过程、画一画图示,动脑想一想物象、画面,动口读一读等语文学习活动。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加快感知,形成词语的心理表象,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从而使感知的词语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的情感性。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可见,“辞”与“情”只有构成有机的联系时才能随情而发。操作体味就是以“情”为线,将学生脑中的词与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一旦学生触景生情,头脑中的词语就会随着情感的迸发弹跳出来,成为他表达的手段。反之,学生记忆库中的词语因没有情感的联系而日渐“冷落”,所以学生虽然书读得较多,词语记得也不少,而表达中的词句往往苍白、单调,用心理学的概念,这些词变成了消极词汇。

(二)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动人魅力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主要方式,以读代讲也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具有优美、传神的魅力。理析,只能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而不能感受言中之情。唯有通过朗读才能既陶冶情操,又丰富语言库存,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将无声的书面文字读出声音,读出形象,读出动态过程,读出喜、怒、哀、乐的情态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富有音乐般的旋律,诗一般的情感。朗读,能把作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浓浓的情感读出来,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自然受到思想的感染。《再见了,亲人》一文结尾三段话情深意切,非读不能感人。第一段话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带泪的告别语,要读得深情、洪亮,唯恐亲人没有听清;第二段是志愿军战士对列车的祈求,宜读得眷恋、舒缓;第三段话是在列车上志愿军战士内心的独白,应读得坚定、低沉。三段文字以整齐的句式、富有节奏的韵律逐层递进地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朝鲜亲人真挚、强烈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语言文字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都铭记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收到声情并茂的训练效果。

二、在语言理解中激活思维

理解是感知的深化,是运用的前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理解语言主要是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思想意义、情感色彩、表达形式,还有一些必要的语言知识。理解语言需要思维主动参与,任何语言理解的背后总是隐含着思维的影子。因此,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挖掘语言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在深入理解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一)抓住语言理解的切入点,巧触发———动则活

要触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由疑而思。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理解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提问多了、浅了,易形成满堂问,既割裂了教材,淹没了重点,又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反之,深了,少了,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不利于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推敲、斟酌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的疑惑处和易忽略处,找准关键的词句,作为切入点,创设具有矛盾性、争辩性的问题情境,形成思维线,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触发效果。《我的战友》一文中,“纹丝不动”是学生最易忽略的关键词语,抓住这一切入点,围绕这个词设计四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牵一“词”而“思”全文:(1)怎么做才算“纹丝不动”?(2)为什么要做到“纹丝不动”?(3)在烈火中是怎么做到“纹丝不动”的?(4)为什么能始终做到“纹丝不动”?这四个问题启发、诱导了学生去认真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教师虽然讲得不多,但学生思维活跃,学得主动,比较透彻地领会了课文的主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理解语言的堵塞点,巧疏通———通则活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度较大但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出现卡壳现象,即冷场或回答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不应急于包办代替,而应切准学生理解语言的堵塞点,运用多种技巧启发诱导,疏通思路,让学生豁然开朗,保持思维过程畅通、活跃。疏通要巧,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运用,如减缓速度,以一些辅助性的问题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局限,给学生拐杖,鼓励“小马过河”,在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答案。《麻雀》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学时教师可教给学生三种思维方法,开通思路:(1)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2)比较:老麻雀飞下来和石头落下来时有什么相似之处?(3)综合:你从这几点相似点上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了明晰的思维方向,很快领悟了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老麻雀那种奋不顾身、不畏强暴的精神。

(三)抓住理解语言的终结点,巧回归———逆则活

我们往往以为学生理解了语言,思维也就结束了,实质上忽视了激活思维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思维过程,总结思维活动中的有效规律,从而逐步认识、掌握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过程,即获得思维的元认知技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学生获得了思维的元认知技能,就能促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自觉调控思维方法,监控自己的思维进程,预测思维的结果等,即增强思维的有效性,使思维充满活力。

三、在语言运用中激扬文字

运用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各种语言运用的情境,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回答问题、解决疑难,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褒贬事物的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在社会中进行交际,求生存,求发展,甚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总之,语言文字只有在学生的主动运用、实践中,才能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才能成为他独特个性的一部分,即内化为他的语文素养。

(一)在积累中转化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学生记忆的仓库里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材料,运用就成了一句空话。复述,背诵是吸收、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的主要途径。经常复述、背诵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就能在记忆中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自身的语言,促使个性化的语言日趋规范、成熟,达成“久熏幽兰人自香”的训练效果。

(二)在迁移中内化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在语言训练中,读写迁移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迁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创设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说、写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一种是就文创设,即在学习课文之中有机地渗透说、写的语言运用训练,将学生在阅读过程学得的词语、表达形式及语法知识及时地加以运用,以求化知为能,将学生已知的语言规律真正化为自身的语言运用技能。《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水的语段语言规范、表达优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1)找出漓江水的特点,读通。(2)讨论:这一段是怎样写漓江水的特点的?着重研究这些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这一段话的表达模式:A.先拿其他类似的事物与之作比较,引出所要描写的事物;B.运用排比的句式逐层写出事物的各个特点;C.描写特点时先总后分,写具体。(4)让学生由此及彼,推想一下这样的表达模式还可用在什么方面的描写上,促成迁移。(5)设计练习,运用这一表达模式描写校园“大、洁、美”三个特点。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表达模式,达到了语言内化的效果。

(三)在交际中深化

语言文字是人类主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还语言文字以本来的面目———交际,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在交际运用中得以进一步深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设信息交流课,学生将一周内所见所闻中最新、最鼓舞人、最有启发性的消息编成一分钟演讲材料,在课上轮流演讲,要求神态自若,口语流利,声音洪亮,并评出最佳者发奖。在这样的语言训练活动中,学生不但锻炼了编写材料、演讲信息的说写能力,而且扩大了视野,促进了思维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创办学生专题讲座,施展学习才能。办讲座要确定主题搜集材料,要以不同的形式改组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种叙述要求对各种书面材料进行比较、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原文所没有提出的结论,并熟练地运用语言来表达众多内容的主题。要求虽然高,然而学生的创造才能、语言能力却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总之,着力于语言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真正坦途。

参考文献:

[1]陈浦艺.浅谈小学语文语言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要对接学生的学情,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效果和价值。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选文扣题模糊

群文阅读的主题非常重要,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围绕主题展开,选材时要先明确主题再选择文章。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简单叠加,只关注文章数量而忽视了文章质量,导致主题不突出甚至偏离主题,难以达到群文阅读的效果。

(二)课堂氛围缺失

群文阅读课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在课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基础。初中生课业相对比较紧张,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欠缺,这就导致群文阅读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三)教学缺乏深度

群文阅读丰富了阅读教学,然而部分教师对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认知存在偏差,只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和信息整合,分析文章段落和中心思想,却忽略了文章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不够深入。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辨析

(一)群文阅读的特征

群文阅读教学通常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如果课文太多或者难度太大,可以适当延长至两个课时。群文阅读的构成必须有针对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完成多种学习任务。群文阅读的主题应该是开放和延展性的,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欲望。

(二)教学适用目的不同

群文阅读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这些文章的12•学术2022.7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教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节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词、造句、主题表达等。群文阅读的课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选择的,文章通常比较完整,保留了作者的观点及写作技巧,可以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课堂主导地位不同

群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学千篇一律。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后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但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群文阅读教学需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四)教学评价角度不同群文阅读可以看成是一种“聊天”的方式,在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设计和讨论话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策略帮助学生,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探索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文章,根据语境视角感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群文阅读的含义和教学理念

群文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集中阅读一组文章,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阅读教学通常是教师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通篇解释,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思考时间非常少。而群文阅读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群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与同学互动交流,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初中阶段的阅读学习非常重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群文阅读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保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被老师和同学“带偏”,不轻易否定自己的思考成果。通过问题引领成长,在解决阅读疑问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拆分整合教材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众多,联系紧密,体现在中心思想和内容表达上。教师解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比较,根据阅读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按主题划分的,但是这种划分比较模糊,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划分课文,理清课文之间的内部关系,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打通课内外学习壁垒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教科书的容量有限,很多优秀的作品不可能完全展现。教材没有选入的内容通常由教师讲述完成,对学生来说很难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开展语境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语境中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有效衔接课内外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如教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从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选取了几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通过中心思想将几篇文章衔接起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笔者还从另外一个角度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收集其他作者创作的几篇有趣的童年故事文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比较不同作者文章,总结归纳其中的异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专题

课外阅读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外阅读在促进语文知识理解中的作用,关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首先,教师可以每周为学生安排一个课外阅读主题,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其次,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主题和任务,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阅读内容,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如教学课文《背影》时,笔者在分析课文内容后,给学生安排了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找一些描写家庭亲情的文章阅读,并谈论阅读感受。让学生谈论他们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或者阅读不同作者的文章后学到了什么写作技巧。

(四)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群文阅读的出发点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再根据文章内容延伸阅读几篇文章,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可以对应阅读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应针对学生设计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在教学课文《海燕》时,笔者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明白文中描写了海燕的坚强性格,理解勇敢地“飞翔”而不怕风雨的意义。其次选择了几个中心思想相近的文章,让学生思考不同的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组内容相关的文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启发。此外,笔者给学生推荐了高尔基的三部曲,让学生了解高尔基坎坷的一生,感受高尔基深厚的文学功底,用高尔基的文章激励学生,要像闪电般的高傲的海燕一样勇往直前,在暴风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五)创新教学模式

在群文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步骤设计。群文阅读教学会产生大量的阅读需求,教师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聆听讲座,缩短学生阅读时间,减少信息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鼓励学生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和问答的方式学习,这种方式会使学生感受到群文阅读的乐趣,感受到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和发现问题,建议学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结语

总之,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初中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还要打好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口语基础,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采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丽.浅谈初中语文中的群文阅读[J].学周刊,2018(15).

[2]蔡怡然.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3]蒲峻.让群文阅读伴着课文教学起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实施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6(32).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7

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是隶属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学校2007年9月建成开学,可以说是“生”在了云南省教育厅实施“三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崭新时代。学校开展实施“三生教育”工作以来,用扎实行动落实先进理念,使“三生教育”取得了实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习放首位

更新观念。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与省教育厅实施“三生教育”的决策部署同步。学校及时成立了学校“三生教育”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利用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党团活动、校会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省、市关于“三生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学校购买小学、初中“三生教育”全套教材配发全体教师,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听了罗厅长在昆明市的“三生教育”讲座,全体教师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三生”有爱》讲座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三生教育’课堂”专题节目,听了杨立雄校长作的《云南“三生教育”与台湾生命教育比较与思考》讲座。培训骨干教师。学校先后5次派出“三生教育”课专职教师共6人次参加云南省及昆明市的骨干教师培训,受训教师返回学校后,以专题讲座、示范课、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构成了“省———市———校”三级培训网络。建设骨干团队。我校“三生教育”的教师团队以思想品德教师2人、生物课教师2人、心理与健康教育教师4人为主,全体班主任参与其中,并要求除“三生教育”专职教师外的其余教师也参与到“三生教育”的教学工作中。

二、课程是关键

开好“三生教育”课,在课程中拓展活动,并渗透进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

1.抓“三生教育”课的落实。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将“三生教育”列入地方课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教材进书包,课程进课表,课时进总量,效果进考核、活动进社区,体验进家庭。并要求教师在“三生教育”课堂中必须有活动设计,突破“三生教育”在课堂中变成纯粹的教授。例如,我校五(2)班学生李一笑,小学一年级就到加拿大上学,2009年11月从加拿大来到我校上学,能说流利的法语,却没上过一节中文课程,期末考试他语文考32分,他却用别扭的中文,很工整地书写了“三生教育”课的体会:“昨天,中央台的新闻报道,五个贵州留守儿童在鱼塘里溺水死亡,让我很震惊。我联想到“三生教育”课里所说的要珍惜生命,如果他们知道怎么珍惜生命,那么绝对不会那么幼小就丢了生命。”

2.抓“三生教育”的学科渗透。学校要求所有学科都根据“三生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陈金美老师讲的语文课《散步》,这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真挚感情的散文。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心去领悟。学生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体会到了父母的生活使命感和责任感,理解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理解了父母的爱。

3.抓“三生教育”校本课程。学校依托度假区资源优势,开设体育、艺术、安全等校本课程,落实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学校在每天下午4∶00~6∶00的时间内,学生乘坐校车,到度假区范围内的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红塔体育中心等,开设游泳、网球、高尔夫球、滑冰课程。现在,1~8年级共开设“三生教育”拓展性课程10门,学生毕业时,游泳、球类等课程能够全部学会基本技能。

4.抓“三生教育”教师基本功。为更好地在全校各学科中渗透“三生教育”,学校专门举行了第四届五星杯“三生教育”教学比赛。包括语文、英语、品德、科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师积极参加了比赛,比赛形式丰富多样,包含课例、活动、班会、“三生教育”小故事等。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云南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三生教育”》课题研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

三、活动是重点

在活动中设计课堂,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悟“三生教育”的魅力。认真组织完成“三生教育”课程中设计安排的活动,体现“三生教育”注重体验的要求。在活动中设计课堂,活动开始、结束都有针对性的强调,提炼“三生教育”教学点,让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发生变化。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创造、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到海埂公园开展“文明环保我当先,争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制作了“环保生态球”、生态风筝,清理了公园内的白色垃圾,检测了滇池水源的pH值,进行文明环保宣誓印章仪式。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规”等的宣传、讲座。组织学生到社区公安局实地参观,学习和了解自我保护常识,紧急情况下求救技巧,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活动等,提高生命保护意识和保护生命的技能。结合昆明市“四创两争”工作,积极组织全校师生投入创建活动,利用学生、教师都在学校午餐的时机,渗透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集体用餐做到文明用餐、营养用餐、节约用餐,讲卫生、讲文明、不挑食、不浪费。开展红领巾关爱野生动物活动。组织学生到海埂大坝对红嘴鸥进行投喂,邀请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授野生动物相关知识,带领学生走进昆明野生动物园,关爱野生动物,树立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和谐共享地球家园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文化建设为核心

营造浓厚的“三生教育”校园文化,全面建设现代化校园生态文化。学校重视用文化育人。以“三生教育”物质文化为基础,以“三生教育”精神文化为核心,以“三生教育”制度文化为保障,以“三生教育”行为文化为重点。学校图书室设置“三生教育”图书专柜;在校园内专门设置“三生教育”走廊;校园广播站播放“三生教育”典型事例;黑板报刊出“三生教育”专栏;语文学科举办“三生教育”手抄报活动;学校印发每个学生的《五星校报》开设“三生教育”专栏;利用先进的校园网优势,在学校网站开设“三生教育”专页,为全校师生、家长提供“三生教育”的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三生教育”文化氛围。开展“三生教育”小寄语活动。提醒学生“父母的爱孕育了我们的生命,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要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和社会”等。#p#分页标题#e#

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文8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理想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不免会出现迷茫和困惑。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采取行动,对学生正确引导,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带进学生的生命中。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被引入中国,导致许多学生对外来文化无比热衷,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但在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并没有发挥它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忽略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及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单单以教授语文课程为主,以提高语文成绩为目标,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道德修养及对文化的传承。同时,还存在许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语文学习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毫无兴趣。课堂上会沉迷于对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阅读,甚至终日以网络游戏为伴。要改变这种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承担起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保留下来,继承好、传承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逐渐深入,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艰苦奋斗、敬业奉献、集体精神等在高职学生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讲授传统文化,让高职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为国家和民族崛起而奋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如讲授“吴文化”起源及特点,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基础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古人的事迹和精神,使学生产生崇拜感,对学生性格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信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对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弘扬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些学校甚至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往往自行将语文课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部分给删掉了,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学。这就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性不高。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通过语文教学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美妙与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自己身边。学生也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不要让像“吴文化”那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手里。只有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把提高传统文化底蕴放到首要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

想要使高职学生学好传统文化,想要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记不能够只单纯利用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授课。应注意推陈出新,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来或讨论教学法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吴文化”的魅力。此外,还有情境教学法和表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构建一种平等的、愉悦的氛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师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对高职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其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营造“文化”氛围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文化氛围”的课堂。但是,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很落后,除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活力。所以,为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我们必须要努力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文化气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外,在语文课堂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被传统文化氛围所包围,随时可以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举办古诗文知识竞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更加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热爱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合。

四、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把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联合起来,相互融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使学生能够承担起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作者:杨萌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一、组织各样的学习活动,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

1.传统节日的运用。

我们自己特色的传统节日已经快无人问津了,相反,那些与我们自己历史没有关系的洋节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的主要活动日。像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中元节”越来越被忽略,人们越来越赶潮流,过上了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并重视我国的特色文化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意义,同时教学中可以添加有关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到来我们要做什么,学生们的家庭有哪些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发言来向大家描述自己过年的情景,并且让大家来模拟过年时家里的热闹情景。通过大家的细节描述去感受文化气氛,从而喜欢学习语文。大家发言时还可以穿插一些课本中有关节日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诗词进行背诵,又让大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足够的了解。

2.历史典故的运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的词语背后都有一个历史典故,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多利用成语、俗语来修饰点缀学生作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数上有所提高,更能让学生的文章读起来有营养和内涵。那么在上课时,施教者适当选取有典故的成语来帮助学习者学习词语,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到文章中。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学语文教育在一起讲授,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会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其他知识面,对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帮助。

二、开展歌唱、作画等活动进行学习

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最具感情色彩,借助这些有感情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情趣。

1.唱歌记词法。

有些古诗词已经被编成了歌曲,最著名的当属苏轼的《水调歌头》,像这些诗词,教师可以通过歌唱的方法来让大家熟记,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传统诗词的美好,培养审美情操。

2.感受诗意作画法。

我国的古代诗词中大都有很美画面感,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古诗词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画出心中的画面,作画过程中学生熟记了古诗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情感。由于唱歌、画图等手段的运用,传统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这样从不同的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喜爱语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心底喜欢。

三、“教师”是一本教科书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习得,是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教学渗入到学科教学中。所以,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使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他们的老师,老师对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和道德有着模范作用,从这点来看,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把学生教好,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应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和提升自己,只有自己本身知识富有,才可以给学生带来足够精彩的文化大餐,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国家对中国的本土文化愈发感兴趣。在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作为本国人更加应该学好自己民族的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将教材中的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处,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由心感到喜欢,愿意去探究,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消失在世界文化当中。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习得过程中,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刘丽群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六中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一、在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汉字是唯一从古展演变至今没间断过的文字,汉字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历史的轨迹,因而了解汉字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管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让学生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其服务于对汉字的音、形、义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王字旁的字时,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玉文化来进行教学。玉,是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在甲骨文中,它的书写像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石子。在小篆写作“王”,后来,隶书、楷书为了区别,才在“王”字旁边加上一点而成“玉”。由此,“玉”作为偏旁时写成“王”字,其他情况都写成“玉”字。像“琼、璐、琳、瑜、璇、琪、璞、瑾”等都具有“美玉”之意。再如,教学贝字旁的字可以联系中国古代的货币文化进行教学,如“财、贵、贴、赎、赁、贮、贿、赃、货、赔、质、赈”等字的意思都与货币相关。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理解汉字,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1.在古诗词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虽然历经千年,却依旧广为传颂。“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都在诗词中得到了彰显,无论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还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人处世原则的独白,抑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忧国情怀……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在文学经典中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光辉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经典巨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推荐经典名著,如阅读中国“四大名著”,学习《三字经》,品读《论语》,涵泳《离骚》……让学生通过对古典名著的阅读,牢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先贤教诲,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之法……对于优秀传统文学经典的推荐阅读,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生活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比如,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端午节的由来、纪念活动、习俗等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搜集关于爱国诗人屈原及《离骚》资料;调查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打糍粑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寒暑假开展当地“乡风民俗及文化生活”的调研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家乡的民俗、民谚、民风、民歌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体验了过程,陶冶了情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