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范例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

(一)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而从文学上看雨,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这时,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缠缠绵绵,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心中郁愤之情,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坦然处之,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此赋先自言愁,后自解愁,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享受美的洗礼。

二、小结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

一、多媒体的画面创造美

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下载了《话说长江》中的一部分影像资料,并在课上播放,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如金玉声般的朗读、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秀美的黄山之中。文中所写的那些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等景物,借助多媒体影像放映出来,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跟着作者神游了一次黄山。即使合上书本,黄山的美景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这就是多媒体影像带来的神奇效果。又如在教学《三峡》时,笔者提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三峡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三峡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上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三峡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峡美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教授课文,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更重要的是,如此直观的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课下有的学生说,平时在家里很少看这类节目,听了这节课后,内心很震撼。

二、情感创造美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官上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上的满足,也是语文教育人文性体现的一种手段。初中课本中的很多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要将这些情感因素提炼、挖掘出来,就需要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在教学中,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渲染浓厚的情感氛围,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内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乔榛的朗读录音,那浑厚的声音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都屏气凝神地静静地听着,有的还小声跟读,完全沉浸在了作者绵绵的情感抒发中。录音放完后学生纷纷跃跃欲试,都想进行配乐朗读。笔者问他们:“你们从朗读中听出了诗人对康桥的哪些情感?”学生都齐声答道:“对康桥深深的喜爱和眷恋。”美的朗读会让听众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似乎能听到诗人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他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又如在教授普列什文写的《林中小溪》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班得瑞的《维也纳森林情境》,使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聆听流水潺潺,耳闻鸟语风情,细诉心中感情,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详、恬静,而那欢快的旋律又不时地传达出小溪活泼、欢快的情绪。有了多媒体,课文感情在美妙的画卷中得以缓缓流露。

三、情境创造美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触发他们的灵感,调节他们的情绪。通过塑造良好的情境,可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曹操的《观沧海》时,在课件中笔者引入了一段碣石山的风景音效,重现了曹操即兴赋诗的情境,学生完全陶醉在了奔腾的大海以及曹操雄浑的声音和博大的胸怀之中,这就为下一步的课文分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影片《泰坦尼克号》,把冰山撞船的情节重现在了屏幕上,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的视听感受,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看来,多媒体可诱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享受到美妙和谐的情境美。

作者:于海英 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沙城第四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中的这句哲理名言就告诉我们:孩子的道德品行绝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成的。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智力不好,顶多算是次品,勉强可以用;如果是品行不好,那就是危险品,绝对用不得。清华高材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向无辜的黑熊,马加爵向同窗好友举起利刃,那残酷的一幕幕,就是血的教训,它告诉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教给他们如何做人,然后再教给他们知识,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着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虽然说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但是,语文不同于政治,它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是要依托于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借助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一篇课文时,我就从“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笑在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孔乙己总是在笑声中来,又在笑声中走,可是第二次的时候,他是在笑声中用手“走”出来的,如此可怜又令人同情的人物,文章却用“笑”来做背景衬托他的悲惨命运,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麻木,受封建制度的毒害是多么深,这样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学生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二)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因此情感教育可以寓于朗读训练中,因为朗读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在朗读时,通过调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气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如在讲《苏珊安东尼》这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自由品读,然后在全班交流欣赏。有位学生选择了“法庭斗争”辩护词这一部分,他读得很感人,声情并茂,我就请他再读一遍,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他读的时候表情,语调、语气,最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从中领悟主人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喜同悲,爱憎与共,受到思想教育。

(三)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文章,在讲读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联系先辈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诗时,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到杜甫身处茅屋的困境之时,心里却想着老百姓,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从中明白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的道理。学习这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向学生介绍背景来激励他们,让学生从中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四)在教学中,把言行和身教结合起来进行德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学生们善于模仿,他们处处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言行、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也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必须好好约束自己、审视自己,“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想让学生信服,我们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就要坚决不做。如今,在21世纪的现代化社,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教师不再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了,而是特别注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因此,言传身教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方式。

(五)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然后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在讲《海燕》一课时,在讲到课文中“愁”和“烟”的情感关系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愁”和“烟”的印象,学生谈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现象,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愁”和“烟”有什么特点,与哪些东西类似?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有的学生说像“麻”,剪不断理还乱,有的学生想到“丝”“水”等,这时我就伺机提出问题:作者在海外愁的是什么?如烟的思念又是什么?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强烈的爱国热情。这节课上问题情境引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三、结语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话剧表演、读书会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崇高职责,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用自己过硬的业务本领和素质,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思想也有进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刘伟华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滏阳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充分诱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学习的动力,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关心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学生,使他们愿意和教师交流,从而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还应该多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之喜悦,从而坚定信心,去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复述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正确、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目的。复述要求在学生理解和记忆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所读课文内容加以整理,从而有中心、有条理地复述出来,尽量引用课文中所学到的生动优美的词语、较典型的句式等。而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复述的要求、内容以及形式。可采取复述段落、片断、全文的形式,也可采取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形式,还可利用较为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有色的语言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去回忆故事内容以及情节,从而有效地降低复述的难度,促使学生尽快形成复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有准备的基础上再去说话,根据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去拓展、想象,然后再说话。在教材中,有的文章语言具有概括性,文字简洁;而有的文章内容丰富,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对语句进行扩展加工,将其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不同意见。在中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对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话详尽、有条理,这是阅读课教学的目标之一。

三、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必要情境

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可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学生可以将口语交际作为一次交友活动。教师在课前就布置好教室,并把教室中的一些物品作为道具,在活动之时,学生就会积极参加,从而既能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作文交流

作文评改,乃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改,从而让学生在欣赏别人好的作文的同时,在“评”的过程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强化中学生口语交际的目的、话题及对象意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说同一个话题。这样一来,平时不怎么敢发言的学生就会消除恐惧心理,从而大胆参与进来。口语交际并不是单向信息的传输,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交流和传递,因此,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并认真注意说话对象的反应,同时倾听的时候也要观察说话对象的表情和动作,并随时注意沟通与交流,以便准确及时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最终做到说话之时礼貌待人,听话之时听清别人的表达,不去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尊重别人的表达。

六、结语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3

一、正确定位语文在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所提倡的,很显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职业思想素养的培养也绝不能忽视,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科。大部分高职生高考成绩较低,语文功底普遍薄弱,对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人文素质都有影响。其次,目前高职语文是公共基础课,没有强制的级别考试制度,学生不太重视。在“重技能和业务,轻素质和知识”的观念影响下,导致语文教学学时少,学生语文水平很难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职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语文知识在培育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了。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高职语文是关键,因此更要把语文当成一种技能来传授和学习。第一,作为文化教育之一的高职语文教育,要突显出职业道德、品质意志、人文素养等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第二,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整合语文和专业专项技能的全面职业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述,应用写作水平等。第三、提升文学审美能力,社会交往礼仪素养,交流沟通能力,应聘面试能力。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当引起高职语文教育的关注,培养方向的明确性,选择和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对技术突出的专业,既要注重选择与专业相关文学的教学内容,又要加强对各种调查报告、各项工作总结、论文写作等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为学生的将来指明方向。

三、根据职业特征,大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

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职业的倾向性,在高职语文的教学工作中也同样要注重职业特性所要求的文学基础。例如文秘专业,从其专业特性来说要求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应下大力度对学生文字语言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又要注重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对学生文字处理技巧要求是很高的。面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同时,应指导学生多获取文学知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阅读中体会幸福的感觉。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微课等教学手段,满足了新时代学生求知求新的愿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结合课程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料,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学的应用教学,也担当着传承文化知识的责任,有利于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新感知和认识,更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赢得用人企业的赏识

微时代信息化学习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如果语文老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厌烦而不愿意去做。可以改变方式,利用网络的便捷,让学生把作业发到老师的邮箱里,学生们会喜欢这种形式。信息化不但给高职语文写作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途径,而且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有利就有弊,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内容完成任务,这样就不能考查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也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话,教师在安排文题上就要尽量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为中心,鼓励要求学生创作自己作品的真实性,避免抄袭。往往写作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全面综合能力的标准之一,用人企业很重视和关注这一点。丰富变化的高职校园学习生活就是学生的应用写作创作的生命,教师多鼓励学生创作,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们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展示才华的天地,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激情、兴趣和能力。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精髓,职业能力的养成,绝非是一项技术和一门专业所能满足的,需要不断地积累很多的知识,高职语文是汲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和基础,在高职教学环节中的职能地位和角色明显提高,既是职业能力提高的工具和基础,又是专业技能和全面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因此,要不断深化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今后要突出语文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实用性这一特征,已不言而喻了。

作者:李玉玉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构建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应当构建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首先,在高职语文基础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汉语能力培养,利用高职语文教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其次,要在语文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职业汉语能力素质提升的专门课程,例如开设演讲指导课程、辩论课程、职业应用文写作课程以及公文阅读写作课程等等,拓宽和丰富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另外,还要加强职业汉语能力实践教学,要通过与实际生活、职场生活相贴近的场景或者是话题对学生的职业汉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通过辩论赛、研讨会、演讲比赛以及办公室真实情景模拟等形式加强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和训练。构建基础课、拓展课和实践课为一体的高职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二、创新高职语文教学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首先,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应当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形成语文基础教学内容、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三大教学内容板块,对学生的职业汉语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次,要对高职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一方面可以通创设汉语能力交际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交流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相符合,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就业竞聘模拟”、“专业知识经验交流会”等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营造语言环境和职业环境氛围,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现实职业交流情境。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巩固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开展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应当“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指导和教育学生。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积累职业汉语能力训练和培养素材,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完善高职语文教学中职业汉语能力的评价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评价模式比较单一,评价内容是教材基本知识,评价方法是笔试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就是成绩,这种评价模式根本无法体现高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汉语能力教学效果,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完善和改革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职业汉语能力的评价机制,形成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其中结果测试也不在是单纯的笔试考试,还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职场语言应变能力等进行测试。另外,还要注重职业汉语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制定能够体现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发展进步空间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

一、有效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出与初中学生语文兴趣息息相关。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承载较大的信息,能够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以及文字资料进行有效整合,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视听盛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抓住初中生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对直观、新鲜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而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且富含哲理性、教学性与趣味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带领学生进行理智和情感的体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原课堂场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真实、生动的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可以播放一些冬天的图像,让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冬天景观有所了解,最后通过济南的地形图以及相应的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有效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更贴近其日常生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课程语文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创设有效情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音乐有效结合,利用音乐的旋律和意蕴来烘托文章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情感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天净沙•秋思》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烘托文章孤寂、苍凉的气氛,《故乡的云》这一歌曲则与文章的情感有不谋而合之处,通过播放该音乐可以进一步营造远在他乡的游子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而创设了有效情境。在创设情境之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深化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本与情境的有效结合,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改进作业设置

在注重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到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依赖课本、粉笔和黑板,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作业的布置,这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业的设置无法得到灵活的运用,也无法有效运用作业来达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作业设置和批改模式,教师有更多的选择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有效改变作业设置,从另一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师可以将传统的作业模式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改变单一的作业批改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在作业本山改的作业进行当堂展示,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批改过程。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组织学生进行选读课文的讲解与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课文的理解和展示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之,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该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适度科学地发挥多媒体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李高宏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提高

一、以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在师生和谐关系和有效互动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整个教学工作就会停滞不前。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以情感人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和颜悦色对待每一位学生。初中生心理非常敏感,语文教师有时一句稍不留意的话语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交流的每一句话都深思熟虑,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一定要创设机会,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以此为抓手形成有效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外,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历尽所能为学生提供便利。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可以帮助他们一起回顾制定补救措施;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不足,可以专门进行学习难点的方法技巧指导。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可以为语文教学活动注入润滑剂和助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情感。

二、以民主平等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

教学氛围对语文教学成效具有明显的影响,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的创设,整个课堂非常单调,完全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将相关知识点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无从谈起积极的情感兴趣。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情感。首先,笔者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以平等的眼光,无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高低、基础高低,都坚持以同样的标准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越是成绩滞后的学生越要给予帮助,因为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民主的态度,提出思考题之后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表达不同的观点,绝不以教师的固定模式、现成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动脑筋,拓宽思维深广度,主动积极开展分析研究,久而久之对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帮助。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积极性较高,教师给予他们民主的氛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保护学习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快乐情感指数。经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更为直接地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成效非常明显。

三、以教材内容发掘实现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知识能力传授培养的任务,同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职责。教师要立足教材、善于发掘,将其中的情感因素提炼出来,打造以情感人的主旋律课堂。在一些描写景观的文章教学中,这样的作用更为突出。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以及开展多媒体演示,图文并茂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意境之优美。在《凡尔塞宫》教学中,侧重通过视频短片演示的方式,将学生带进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感受对建筑艺术的赞叹之情。在《我的老师》教学中,笔者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充分感悟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思念深情。在《背影》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四次背影出现的时机、代表的情感,以及抓住细节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至爱亲情。《枣核》《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等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蕴含的爱国之情通过分析揭示出来,有助于深化学生思想教育。无论是枣核所代表的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还是庆祝香港回归,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之情,对初中生而言都有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发掘出蕴含的各种浓厚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充分感悟蕴含的深厚情感,内心产生强烈的体验,达到以情感人的目标。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只要教师做有心人进行深度发掘,完全可以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从长远看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念。

四、以正面积极评价实现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渴望得到成功。初中生心理非常敏感,一句表扬的话和一句批评的话产生的效果天壤之别,初中语文教师更要深入研究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思维特点、情感特点,尤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要避免粗暴评价的方法,重视以正面积极的评价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力。

五、总结

不同层级与状态的学生,教师同样要在语文教学中予以关心和帮助,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设置表扬激励的要求,发掘不同的角度因人而异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优秀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旺盛斗志,让学困生增强自信,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这些方面对于打造情感浓厚的初中语文课堂意义重大。

作者:董菊 单位:江苏无锡市江南中学

第三篇:多媒体对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作用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最主要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对于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想法。这样,他们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还包括其他一系列的能力,如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等等。因此,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手段能够把文字信息通过图像、动画等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得知识更具立体感,对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较为强烈的刺激,从而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时,课前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神舟五号发射的现场片段,通过其中的场景,让学生思考神舟五号所载的我国首位宇航员是谁。对于这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学生显示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接下来的教学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展开。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扩充课堂的容量

在广袤的文学大海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学习。然而,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5分钟,鉴于时间的限制,很多的东西都无法在课堂上展示。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进度的压力下,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而很少有机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让学生错失了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多媒体手段具有大容量的存储功能。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之前,教师都会结合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然后制作教学课件,这样,在上课的时候,鼠标轻轻一点,所有的教学资源都会在几秒钟内迅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存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就把相关的资料准备好,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所收集的资料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图片等形式中,透过多媒体,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收集整理一些视频影像资料,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例如,在讲《七律•长征》时,就在上课的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与长征有关的历史影像资料,总结一下了解长征历史后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轻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虽然多媒体手段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但是教师在扩充课堂教学容量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充,使得多媒体手段变成新型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样,不但起不到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抽象、复杂,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内容时,或者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较强的抽象性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把这些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幻灯片,深入讲解,或者是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再现作品中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自己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巩固和掌握的目的。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很多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布局总是弄不清楚,在理解作品内容的时候总是出现混淆。为此,在上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把苏州园林的景区图分别演示了一遍,并用不同的颜色和标记清楚地标明不同的景区和布局,采用这样的讲解方式,原本总是混淆的问题学生也能够清楚地将其区分开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部分知识。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我们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把语文课堂变成了“放映厅”;二是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实用性,而不要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三是不能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人机交流。

四、总结

总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适度、科学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汤小梅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初中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为此,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状况、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掌握,才能以学生为基准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从而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将文章语言的使用特点以及作者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手法等作为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而将文中父子间的感情作为本文学习的情感目标,让学生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学习写作的方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设计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探究式的语文教学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因此,要想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巧妙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的。当前一些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没有可探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讲《陋室铭》这篇文章时,提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争议性的,因为在文章中作者已经将其观点进行了鲜明阐述,因此这样的问题不利于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现。并且也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问题设置的质量,可以直接关系到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争议性。争议性较强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探讨与理解,并且在探讨的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所必须具备的内容。(2)教师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设置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问题,这样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因此这也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尤其像探究式的教学,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为此,教师在探究式的课堂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引导:(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在语文课文中,会有很多看似矛盾但却合理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帮助学生寻找探究的切入点。(2)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自觉挖掘文章的内涵,实现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与此同时,学生间的探讨对于增强班级的团结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探究式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春琴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姜山镇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实施探索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最终取得的结果,对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则很少关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核心,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以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核心力量,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的主体性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果将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比作一台正在上演的戏剧,那么教师就是这部戏剧的真正主角,而学生是这部戏剧的配角。具体来说,教学观念的落后主要体现在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大行其道,学生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被动式的接受,缺乏自我选择与自主学习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谈到教学方式的陈旧主要体现在教师一直在沿用那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单一的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旧的教学观念和落后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2.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不足

以应试教育作为教学实施主要实施方向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学实施的方式较为刻板,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分析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而那种机械刻板的教学方式,与这样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只要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较高的分数,就没有必要考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是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不是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习题练习,习题内容的选择一成不变,习题的讲解方法缺乏灵活性,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很少以教学方法的创新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多的是以习题量的增加来促进成绩的提升,教师经常在课外找一些内容重复的习题给学生做,这样的习题训练不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复式的练习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1.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下决心改变唯我独大的教学认知,要以平等的教学理念引领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下决心改变原有的教学角色,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要发挥在语文教学中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参与者与合作者,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要让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独有的见解,要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而充满创新。在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彼此合作,学生逐渐地就能学会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会提出更多充满个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就学会通过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要以阅读教学的开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阅读教学的实施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阅读教学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就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科学指导,要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并学会创新阅读方法,与此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加大阅读量。这里所强调的加大阅读量,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作品的阅读数量,而是要精选出一些经典的阅读作品,让学生反复研读,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生增加对同一作品的阅读次数,学生对于这一作品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深入,也只有对作品的理解深入了,语文教学的实施才能更具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依然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效性的解决策略是本文研究力求实现的目的。

作者:王林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聚宝乡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应用探析

一、引言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各初中学校都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易于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初中语文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基础能力,对学生们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恰当地加入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提高初中语文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进行,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可以让课堂变得有活力,学生和老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可以更加投入课堂中,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老师用情感去教学,学生才能用情感去学习。情感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初中语文课堂更加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用情感去阅读、写作等,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付出真实的情感,可以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当枯燥无味,学生对无聊的教学内容学习效果较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老师以真实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对老师自身、对学生都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质量必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拓宽学生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老师的情感表达能力

老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提前掌握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教学中,老师加入自身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去学习初中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遵守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自己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充分理解内容才能更加热爱初中语文,自己不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老师还应该培养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付出最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学生才会回报以真心。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有良好的逻辑想象力,才能更加快投入老师表达的情感中,这样情感教育才能开始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只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张图片、一种声音等等,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此外,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制定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材料,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动脑筋去想象教学内容的更深层的含义等。学生们逻辑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快速地明白老师的情感教学,和老师在情感上起到共鸣。

(三)充分发挥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感情因素的,在这样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教学效果。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把真实的情感贯穿于其中,重视情感的重要性,不要一味进行理论指导,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自身特点,调动自身情绪,努力和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各中学都应尽可能提高其教学成果。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情感教育这一方法被广泛的应用。情感教育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渗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总的说来,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成功的,我们要总结经验,更好利用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作者:廖汉文 单位:江西省龙南县龙南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学困生转为学优生研究

一、树立自信,给予鼓励和引导

对于初中语文学习阶段的学困生,由于其心理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就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自信心,从容面对学习和老师以及家长的压力,这是转化学困生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基础阶段。在课堂中,语文老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平时多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予更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能够正确面对初中语文课程。

二、合理转变,完善教学手段

课堂是对学困生进行帮助的重要场所,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行转变,真正让学困生能够走出学习困难这个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并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和思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提升和改变,从而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不断从老师这里获得帮助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学困生取得进步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更加努力和进步,进而转化为品学兼优的学优生。

三、总结

总之,对于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和帮助,需要语文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必须持之以恒,让学生慢慢提高和转化,进而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李浩军 单位:甘肃省泾川县第四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故事化教学探析

一、故事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位学生都有过听童话故事的童年,在小的时候故事可以吸引孩子的所有注意力。与此同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学生讲的却是富有人生哲理的语文故事,将语文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喜好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喜欢上语文这一门学科。

二、故事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因为初中语文教学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有难度,这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简单明了地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故事化教学就可以形象地将知识点表达出来,以故事来讲解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且故事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故事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每个人对自己所听过、所看过的故事,都会有一定的印象,甚至能将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这就说明故事可以加深人们的记忆力。在教师使用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学生在认真听教师讲故事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故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间接地将语文知识印在脑海里,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就很好地将知识铭记于心,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故事化教学在初中语文中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教师可以恰当地将故事化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轻易地掌握知识点,从而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凌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古战九年制学校

第九篇: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分析

一、提问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生硬,老师通过不断讲授来传播知识,学生也只是听讲,老师没办法系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知道所讲内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透彻。通过不断探索与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上课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老师上课提问,可以知道学生是否真的了解了知识。另一方面,老师进行提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初中学生上课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在讲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课本上。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注意力就集中了,也就能提升学生上课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语言组织能力

回答问题就是要通过表达把自己头脑中形成的答案表现出来。许多学生比较胆怯,也不够自信,平时没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讲话,老师提问便是锻炼这些学生的最好方式。学生通过组织答案,将自己所思考的答案通过清晰明了的表达表现出来,不仅能提高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把握所讲内容的重点知识,并想好问题,以便在上课时提问。提出的问题是对整个学习内容起关键性作用的问题。老师上课提问这些重点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理解。

5.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提问是老师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的主要方式,加强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联系,使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为融洽。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有距离感,学生害怕老师,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提问教学方式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师生关系也更和谐。

二、存在的问题

1.提问形式单一

老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不一致,学生年龄比较小,创造性能力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答案。但老师由于思维的固定和考试的需要,会将答案固定到一定的范围内。语文这类学科需要发散性思维,不能把答案局限于一个,抹杀学生的创造能力。老师在教学时,尽量不要特意引导学生往提前设定好的答案靠拢,而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样或许会回答得比之前设定的答案更加完美。

2.提问过于形式化

提问这个教学方法在提出的初衷是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老师在落实时,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许多老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快速讲解知识,提出问题后就直接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背离了提问教学方式的目标。老师只是将提问走一个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三、解决方法

1.丰富提问方式

老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把握所学重点,进行重点提问,也不要重复提问,或将问题相近或相似的问题多次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在选取问题时,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另一方面,老师在选取问题时,难度要适中,不能选取太难的问题,超出初中生的学习范围,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习兴趣。也不要选取太简单的问题,太过简单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会,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选取难度适中的问题很重要,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2.充分营造学习氛围

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尽量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与老师进行互动。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让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回答问题。老师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气息,学生才会专心思考问题,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总结

初中语文是以后学习语文的重要过程,所以,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提问时机,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提问,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所有教学人员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高强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塘沟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渗透研究

一、在教材讲读中进行情感的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读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如何在教材讲读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渗透,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材讲读中,要特别重视以情感为导语和线索,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的教材之前先融入到一个情感的氛围,先入情,后学习。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在教学之前,要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父亲的外在形象,再让学生从某一具体的外在形象来描述自己的父亲。学生对自己父亲外在的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描述,在接下来的具体形象描述中,更有学生从父亲的眼睛、父亲的头发、父亲的手和脸上的皱纹等方面来描述自己的父亲,不仅具体,还描绘得形象而生动。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父亲》和《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富有情感的歌曲,让整个课堂都融入到充满了父爱的氛围中,这样学生学习《背影》的氛围才被彻底地营造出来。最后教师再次以情感作为导语和线索:“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他们的身材或是肥胖或是瘦弱,他们的个头或是高大或是矮小,但是他们对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伟岸。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在一个世纪之前,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来描述自己父亲的吗?他又是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来描写自己的父亲的呢?”导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背影》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没有问学生“文中提到了几次背影”这样一成不变的问题,与这些看似有利于阅读实际上起不到真正学习效果的问题相比,我觉得情感的渗透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方式。

二、在朗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

朗读是体味语文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提高情感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山西村青山绿水、景色怡人的田园风情,也要读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无限喜爱与向往之情。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了解《游山西村》的整体格调和韵律,继而在教师范读的引领下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跟着朗读。朗读的方式主要有齐读和分段读,还可以让全班学生一行一行地朗读。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游山西村》的理解,进行个人朗读。学生通过个人朗读可以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朗读比赛中,选出优秀学生,来带动其他同学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从诗词中所散发出来的情感。

三、在写作训练中进行情感的渗透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写作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比较经典的写作话题便是亲情和友情。在这两个方面的写作训练中,对学生情感的渗透将会给写作教学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进行《我的母亲》作文题目的写作时,我先给学生读了卢盛宽的《母亲是一种岁月》,尤其是作者描写母亲在家门口等自己的情景,我在读此段时故意加重了语气,这样学生更能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在等自己时的场景。然后我又给学生讲了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疯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的事情。故事的最后情节是:疯母亲为了给孩子摘桃子而掉下了悬崖。而孩子先前一直以疯母亲为耻,从未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爱意,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讲完这个故事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紧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在重庆和深圳地铁中播放的公益短片,短片的名字叫“拾荒的母亲”,这个公益短片是两个儿子为自己拾荒9年的母亲拍的。内容是母亲为了供两个儿子读大学和支付卧病在床丈夫的医药费,在江都市拾荒9年。自己的儿子由最初以母亲的职业为耻到最后以母亲的职业为荣,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这不仅是一个表达母爱的短片,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短片,全班学生无不被这个短片所感动,很多学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旦学生的写作情感被彻底地激发出来,下一步的写作就会变得简单。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读的文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从来不知道母爱原来如此伟大,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孝顺他们。”可见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对学生写作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5

新课程的高中语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内容选择上有了更强的灵活性,进行练习的内容也对学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还是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想把字词和阅读进行完美结合,这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表现在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会希望能成功地把师生有效互动和教学任务的完美实现展现到观摩教师的面前。对一堂公开课成功与否大多数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和评价时,而对课堂的主体学生来说却被忽略了,他们在这种完美的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量是多少?他们是否深刻地理解了文中的主旨都没有考虑到其中。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少了很多外在表现的花样,多出的是真正对学生使用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我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我实施教学时,发现学生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我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段时,我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学生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我试图将学生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我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学生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学生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菊花,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和公开课的内容丰富相比,这堂课的内容单一,不能评价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通过进行阅读,提高了对文章深意的体会,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到了脑海中,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从阅读中获得了感悟,这未尝不是一堂好课。

二、课堂教学时间的延误也情由可原

在公开课中,教师能按时、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就是一堂完美语文课的要求之一。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时间限制。如果这堂课能按照教师的设定圆满结束,使学生能获得真正的收获,那就是真正完美的好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思维不断运转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时会不断产生各种问题。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在时间上追求完美,避免浪费时间,有时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带而过。教学是动态的,常常一个环节设定的时间到了,而教学任务尚未完成,于是为了整堂课结构的臻美,教师不惜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草草结束一个环节,又匆匆开始另一个环节,牵着学生走,而颠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这种公开课上完全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是要随着教师设定的环节进行,由于时间的限制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那我们何必要求公开课上的“准时到达”呢,我们平时设定的课时要拖延,但不是一样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吗?

三、课堂常规的偶尔有缺也无妨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做法长期坚持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习惯,会让教师和学生认为这就是教学常规,是必须遵守的。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必须保持安静,在和别人合作时要发挥友好的合作精神等等。这些常规实施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果语文教学中一直按照这种常规的方式进行,学生就会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抵触心理,课堂学习没有新鲜感,不能使注意力很好地集中。所以,教师可以偶尔打破这种常规,使学生在新奇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识,他们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会更高。所以,不完美的课堂教学常规不是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才是让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良好的环境能产生使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并创造出良性的发展路线”。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是高职学校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能积极改善每一个人。它打破传统教师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个人意见,进而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改革教室空间及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达到创建民主的课堂环境。如笔者在教学《雷雨》课文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观看电影《雷雨》。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雷雨之夜”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随后在对教师空间进行改革,把教室内的桌椅腾空置两侧,让学生再来选入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在亲身体验了角色后,领悟起来更加容易。通过这些经典视频及角色带入,使语文教学环境更生动自然,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这么认为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主干。大多职高生因为中考落榜进入职校,语文由原来的主科沦落为副科,学习兴趣更加不比往前。正因为这样,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形色人物、描写事物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在职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笔者在执教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率先让全体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以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后,使他们能对人物有初步的看法;其次,在观后诵读范文后,针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问出系列问题:举人老爷的乌篷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根据学生领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根据自我认识在网上搜集材料,以《说不尽的阿Q》为主题,每组学生进行组内研究某一问题,形成主要观点,制作网页,进行班内交流。在这样的主体发挥中,学生由最初从电影了解到课文的深入,在至自行搜集材料进行自我认识,效果自然比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效率更出色。

三、灵活运用教学法,使课堂行而有效

职高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在学生上缺少紧张感,其课堂自觉性、积极性较差。而由于职高其他的专业课具有实验、操作、实习等特点,往往要求更多的灵活教学方式,而这个理念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心理学认为:单板单调的刺激使人疲劳、注意力降低,多变的刺激能促发精神焕发。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不仅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笔者课堂实践中,主要运用一下集中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①巧置悬念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②创设情境致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

③利用朗读促趣: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④采用角色扮演: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⑤利用现代手段: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

⑥下放评定主权: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如作文教学,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评教。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7

一、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中职的学生来源广泛,各地各学校语文教学的情况不一,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程度也有所区别,学生的语文素养千差万别。但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点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厌学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大部分中职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语文教育(小学和初中就经历了九年),理应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基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小到不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满天飞、文学常识性错误随处可见,大到词汇极度缺乏、句子文理不通、文体不分、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停下正常的教学进度,专门抽出时间“补课”。

(二)教师厌教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内部教学改革的制约等等因素,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特别是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容易产生依惯性办事,语文教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等消极现象,部分教师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三)师资力量隐性不足

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这里所说的师资力量隐性不足,是指缺少符合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从数量上看,学校中并不缺少语文教学的任课老师,但是从质量上看缺少具有职业中等专业型的高素质、新观念、新思想的教师。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依据教材根据经验,通过板书或口头讲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通过耳听和笔记学习知识。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也广泛存在,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爱想、不爱问、不想问的僵硬局面。教学模式的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难以达到培养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学主体地位,国语强调教师的作用。常常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地听,被动地学,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性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匮乏,动口、动脑、动手能力必然下降。

三、中职语文教学摆脱困境的出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职业教育动态,时时更新教育理念,使学校教育始终处在时代的前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应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乐于探索,积极进取,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一定要精通且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自如。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现代化教育设施熟练运用,与时俱进。

(三)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抛弃主要依靠教师分析讲解的传统模式,加强练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初、中级专业人才,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例如,利用优秀的课外阅读作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举办课外阅读大赛和交流活动,定期提供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写日志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邱雁凌 单位:河南省周口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究

一、建立在“求知”基础上的“求实”

科学,顾名思义就是永远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理,需要探知事物的本来面目,此为求知;然后再用获得的真理去改造世界,此为求实。语文层面上的求知,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的涵养,还要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因为语文教学,是针对正在发展中的学生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也是用语文教化学生,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完善人格。而如何在求知的基础上进行求实的实践,这就涉及到教学的艺术,即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最优化。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职专的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一定语文知识积累的初中生,这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既保障学生的语文成绩又能充分发挥语文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是职专语文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打好求知这一基础。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博采众长,对其他科目的知识也要略知一二。此外,优秀的语文教师还是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进步的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而且还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敏感的内心,做学生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立足于生活本源之上的科学教育

教育的最初起源是人类生活经验传递的需要。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够发达,人类为了传承先进的生产经验而进行口头传授,并逐渐发明了文字,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教育。由此可见,离开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相较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而言,与生活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语文是以母语为载体的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活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既蕴含着语文知识,也蕴含着语文教育。新生儿在家庭环境中即使没有接受专门的语言教育也能习得一门语言并运用它进行简单的交际。其次,语文教学中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故事。语文中的字、词、句是直接、真实的生活交际用语的反映;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等是民间童话、寓言与神话传说的记录和凝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直接反映。最后,语文教育面向生活。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语言交际与语文素养能力,即在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上具备一定得语言艺术。可以说,所有学科的教育,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难题,使人类更好地利用世界、改造世界。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依赖教材而使语文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相剥离,二是把语文的生活本源与生活教育相混淆,使语文教育由科学化走向生活化。语文的生活教育是指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身自觉的或无意识的感知而获得自然状态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知识习得过程,所习得的知识也是未经专家提炼的不纯粹、不够专业的语文知识。而语文的科学教育则是在学校这一专门的教育场所内由教师专门进行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活动。要区分语文的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就需要明辨社会语文,在提炼语文的生活本源的基础上立足语文原理使语文教学艺术化、科学化。

三、在言语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技能训练

职专的语文教育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全面养成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言语的教学,是以书面语和口语为主进行的读写训练。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直到此阶段为止,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习得知识和言语交际能力为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言语鉴赏与运用艺术。我们知道,言语教学,仅靠教师在短暂课堂中的讲授是无法让学生获得言语交际能力的。学生要想提高言语交往技能,必须在教师充分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言语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此外,语文是数学、英语、物理等其他各门科目的基础,也是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进行工作生活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不应与其他科目过于界限分明,而要在其他科目中进行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言语的掌握与运用。在此基础上,可把日常的基础言语交际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到艺术和科学言语的高度。如高中语文选修课文里话剧、诗歌、文言文、外国文学的选入,都是言语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学生通过言语艺术的鉴赏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

四、总结

总之,职专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原有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仅通过语文的学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还要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使语文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生命。

作者:孟锦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中职

第三篇:中职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

一、何谓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及专长。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学生个性相统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落实在语文这门具体学科上的实践教学,即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二、中职技术教育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走入中职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是太受欢迎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所以他们一般不具张扬的个性。因此,作为中职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真心相处,平心对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关爱呵护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普通高中的教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职技术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多方面的人才,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2.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前提,所以,个性化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构建民主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必将有助于教师为“教”而进行知识积累的加深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为“学”而与教师不断地进行某种思想和观点的火花碰撞,由被动学习变为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转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的培训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开展自选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与户外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学习空间。实践证明,个性化语文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视之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了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三、中职技术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在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意识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组及再创造,将课堂教学赋予新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个性尽情发挥,把单一的课堂演译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阳光课堂,从而充分锻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该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教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来应聘这个职位……”再比如在在教授有关“借条”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友情却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

2.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化语文教学倡导打破课堂和校园的传统模式,建立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创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是一个意识自由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中,打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获得新知、开创思维、发挥个性,提升能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个体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新知,进行情趣熏陶。由此,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真金,经历了百炼的真火,都会耀眼、闪光。

4.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者、学识丰富的传授者及道德高尚的审美者;其次,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淡化统一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发不同的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尽量让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学充满趣味和新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借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张明借了李青的钱,没有借条,你认为应不应该归还?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花一些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价值观的取向。

四、总结

总之,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教师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求,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色,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形成。中职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勤摸索、思考,要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文教学之路。

作者:刘振平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职教中心

第四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探究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所学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联系甚少。虽然对学前专业的知识懂得了一些,但不够系统,缺乏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从学生的专业出发,造成教学内容和手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又由于职业学校更重视专业建设,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而文化课教师的机会相对少一些,知识更新较慢。另外,因为没有普通中学升学的压力,多数教师认为每学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即大功告成,造成一些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很难实现自我超越和提高。

(二)学生“重专轻文”的现象严重,学习兴趣不浓

大部分中职生由于中考失利被动地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希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日后能够顺利就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家长和学校重视技能训练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唱歌、跳舞、弹琴等技能就能够去幼儿园工作,没有认识到语文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以及其对就业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动机的偏差使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可有可无。语文课大部分都在教室进行,实践课不多,有些教师依然沿用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也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不浓。

(三)教材内容不能突出学前专业特色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高教社2009年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较2001版教材有了长足的进步,坚持了以人为本,彰显了职教特色,突出了时代性和实用性。该教材共分三个模块,其中,职业模块共两册,一类是工科类,一类是财经、商贸及服务类。但中职语文教材的统一编写难以兼顾学校和专业的共性与个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懵懂天真的幼童,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对幼童语言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前专业的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而现行的中职教材职业模块中学前专业特色不突出,被笼统地划归于服务类。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中职文化课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并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掌握一定的专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以专业的素养组织教学,分析学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应向学前专业拓展,多研究和总结该专业的特点和方向。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时代的发展对学前专业的要求,及时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探索适应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策略。

(二)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找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教学的契合点,适当增减语文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师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岗位需要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语文素质,大胆调整教学内容。一年级时侧重基础模块教学。笔者在教授基础模块上册时,考虑到“自我介绍”、“交谈”等口语交际训练对学生非常有现实意义,为加强这部分的口语训练,适当增加了课时,通过设置情景、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除了讲授常用应用文外,还补充了与学前专业相关的内容,如教给学生正确书写学科教案、教学计划、总结等的方法。同时,开设书法课外班,加强学生对书写能力的培养。二年级时侧重开展职业模块教学,为学生开展为期二个月的实习活动奠定基础。实习前后要求学生写工作日志、实结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提高学生应用意识。此外,以辽宁省普通话测试为通用教材,加强学生口语训练,为学生普通话测试做准备。

(三)根据学前教育专业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激活语文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专轻文”的学习动机偏差,教师应及时纠正这种错误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通过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调研:哪类幼儿教师受欢迎?幼儿教师都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了解到:当前,就业单位对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是能唱会跳就是受欢迎的,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中职生毕业要面临就业,就业需要写自荐信,要通过口才来推销自己。如果语文素质不高,将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其次,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智力类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女生,她们思维活跃,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唱歌、绘画等方面的技能,擅于表现自我。教师应紧紧抓住学情特点,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运用加德纳理论中的语言、音乐、运动、交往等智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教授《隐形的翅膀》一课,就运用了加德纳的理论,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教师首先播放这首歌的MTV,用音乐铺垫,创设情境。然后师生共同合唱这首歌曲,让学生边唱边记,有助于学生从中习得优美的歌词。再播放电影《隐形的翅膀》的预告片,以这首歌为背景音乐,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顽强的意志,坚定信念,积极向上,永远不要放弃生活的目标和希望,突出了学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制度是以期末考试试卷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缺少评价。新时期的教育特点要求语文课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专业发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考试共分为两部分内容:平时成绩占60%,期末的书面考试占40%。平时成绩分为汉字书写能力、普通话测试、背诵诗歌和讲故事能力、课堂表现、实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这种评价体系是把语文的应用能力具体到各自种能力的考核中。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制定评价方式,得到师生共同认可的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地接受评价。通过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总结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重要标准,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刘玲玲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第五篇:中职语文教学文体意识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体意识被忽视

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文的教学程序为: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解释词语、学生默读或大声朗读。教师分段分析每部分的大意、小结,解答课后习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从语言文字上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能从文体上讲解它的特点,导致教学和阅读效果不理想,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越来越减退,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忽视或淡化文体,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体现不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就摆脱不掉教师精讲的传统模式,阅读教学就永远无法进入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质疑,学生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针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文体意识的问题,应该进行理性的回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该有所侧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上,加强学习文体知识,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从认识上重视文体,培养文体意识

1.文体概念和文体意识

所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构成文章的一种形式方面的要素。文体意识是对不同文体有自觉的理解、感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文体自觉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和姿态,根据表达的需要自觉选择合适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来成文。文体是一种知识,文体意识是一种经验,一种积淀,一种能力素养。

2.过分强调文体

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文体讲的比课文内容多,就削减了课文的文学魅力。把一篇课文的文体讲解的越详细,觉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没有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中体悟到文本的内涵,对学生文体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如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属于人生感悟和道德修养类的文章,它也是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差甚远,对于学生来讲最难理解的是作者的论点,“灵魂”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所在。作者运用伟人、名人的事例,还有普通人的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学生要是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角度来阅读和研读,对论证只是表层的理解,并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内涵;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法国著名的小说,教师只是按照小说的特点来教学,重点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的三要素上讲解,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就难以体现其艺术鉴赏价值和对人们的警示作用。

二、教师利用教材文本教学文体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文体应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备课时,教师要从不同文体特点来探究文本内容。

教师要反复阅读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内涵、领悟作者的主旨,才能在课堂上分析和理解得透彻,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握文本的关键点和重难点。不同文体的作品体现不同文本所要表现的社会价值,教师要想使课堂表现出更佳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注重文体特点,挖掘文本的深刻含义。《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它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立意深远、文笔清新、结构自然的优美散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序是古代文章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赠别性的文章,相当于现在的抒情散文,同时作为古今著名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文辞优美,脍炙人口,语言流畅,清丽动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篇课文作为散文讲解,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形散神聚,语言优美,行文简练。让学生找到写景言情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还是篇文言文,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头疼的事,要解读课文首先要学生“言”释“文”;逐字逐句的译成现代文本,让学生在理解兰亭宴会盛况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情感,对人类生死的感叹,悲伤感慨中也表露出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因“文”悟“言”。教师不仅要从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而且从序的特定文体组织教学。《兰亭集序》与一般序文不同,叙事写景,抒怀写情,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教师引导学生由“言”到“文”,再由“文”到“言”地解读和理解作者从欢乐到痛苦又转化为悲凄的不同情感,就会产生极佳的学习效果。

(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文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主体部分。

记叙文是用形象感染读者;议论文是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说服读者;说明文是把说明对象介绍给读者;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想象传达情感给读者。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文体的主体部分是在哪里?如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散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茫茫戈壁沙漠中的红柳,用它的绿色为人类增添了风景和亮色,但是人们却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挥舞砍刀毁灭了它。表达了作者对红柳命运的痛惜,给人们展示了红柳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的生命力,从中也揭示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野蛮和冷酷。告诫人们红柳也是地球上的一个成员,它有权利生长在这个地球上。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运用散文的文体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思,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让人掩卷深思自己生存的环境,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自然。位梦华的《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介绍科学知识、原理,内容会比较深奥。作者要是运用专业术语,能读懂的人就不会多。这篇文本学生之所以读起来趣味盎然、饶有兴趣,就是作者先从故事讲起,再引入科学知识和原理,以实例解释、验证,还采用了分类、做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并且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在准确、自然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文学性,这样内容就变得通俗易懂。教师要根据文体特点,学生要熟悉说明文的写法特点,掌握说明文文体的特征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在训练实践中,将文体知识和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以一定的文体形式表现出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同文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注重文体,有助于认识各种文体对内容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对于提高我们写作和阅读的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文体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为表达内容服务。如写作记叙文,主要是运用记叙手法,还可以运用描写、抒情,有时还要画龙点睛,使用议论手法,总之,表达方式的运用一定要与文体特点相适应。这种文体意识要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步成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写作,学生就会自觉灵活的加以运用。文章学家施畸认为:“文贵有体、文贵独创。创作文章如不论体裁,其势犹如无轨之火车,失僵之骏马,虽在天才,不免危殆。”他强调在写作过程中掌握文体知识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求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语文运用能力。教学中注重文体格式,将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组织上,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来证明是否掌握了文体知识。三类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述生活中所见所闻,这就是记叙文;解释说明各种事物,这就是说明文;对别人提出意见或建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就是议论文。改变学生文体意识薄弱的出路是要加强学生的读写意识,当然也要在文体类型上有所拓展,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文体类型,最根本的还是应加强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写作,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各种不同的文体,散文要抓住“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叙事性文章要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顺序,说明文结构要清晰缜密,语言要准确简练,议论文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正确。写作必须符合文体要求,学生选定了文体,就不能随意写作。为了训练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笔者布置了拓展训练作业,让学生把的诗词《沁园春•长沙》进行不同文体写作,要求学生写出两篇不同文体的作文。一篇写成记叙文,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写景状物,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另一篇改写成散文,根据散文文体的特征“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来写。要求学生不能改变诗词的原意。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地转凉了,又一次来到湘江,站在橘子洲头,低头看着湘江的水缓缓地向北流去,远处望见满山都变成了红色,枫树叶像染过一样;湘江的水清澈碧绿,江面上的大船来来往往,雄鹰在辽阔的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明净的水里游动,自然界的万物享受着幽美雅致的秋景,过着没有烦恼,没有约束的生活。面对湘江水,思绪万千,感慨万分,问到:这人世间的强盛兴废,由谁主宰呢?回忆过去的岁月,想到了他的同学和战友,曾经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探讨国家大事,过去的日子,使他难以忘怀,历历在目,同学情、战友情一下子涌上了他的心头。当时的同学和战友们,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为祖国的前途担忧,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写出扬善抑恶的文章,抨击当时臭不可闻的官僚、贵族、军阀。对同学和战友们说:你们还记得否,当年我们在湍急的湘江水里游泳激起的浪花曾阻止了疾驶而来的船吗?若写成散文可以这样写:秋高气爽,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山被红叶覆盖,江水清澈,江面上的船有序的航行。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面对着辽阔而奇特的宇宙,万般思绪涌上心头。看到祖国山河要问:江山河流由谁来改造?国家的盛衰兴废由谁来主宰呢?回忆往事,岁月如山,令人神往。再次站在这里,如同回到了青春年少时,同学们朝气蓬勃,强健有力,聚首讨论国家大事,写出除恶扬善的文章。痛斥军阀和官僚。抒发自己为国担忧的情怀。同学们还记得在湍急的湘江水里游泳被风浪激起的浪花,曾阻止行驶的小船吗?

三、总结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8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1.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思维为根本要素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语文知识得到属于自身的结论,进而为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把握住教育的核心要求部分,不断完善学生的语文基础思维,提升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于自己的百草园生活时期有着这么深刻的记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课桌上刻字鼓励自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形成对于语文知识的深度认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2.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为根本追求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思考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领学生对诗歌的根本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将诗歌的作者普希金的生平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作者生平的了解,得到相应的知识信息,进而形成对于诗歌内容更加深度的认知,形成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研究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势必越来越完善。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度的不断扩展,进而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1.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为根本目的,不断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设计。为了保证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针对性,要选择好相应的教学切入点:在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行课堂问题的思索研究。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就需要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堂课中展示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标准”进行研究,根据这一堂课的基础性知识内容进行课堂小问题的设计,保证课堂上的知识可以有针对性的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思索,形成对于“说和做”“言与行”的真实认知,进而有效完善学生的思维意识体系。

2.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究竟怎样才能够将思维意识的培养过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并为学生创造适于思考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引进先进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制,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新闻类的文体特点进行相应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对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好奇感作为突破点,进行相应的问题设计,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初中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要注意到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根本目标的研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不断完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语文学习意识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曾小珑 单位:江西省宁都县河东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标,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读懂文本,感知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文章表述的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师生阅读文章就是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与作者中肯地对话时,应让学生有一颗虔诚的心,对文本抱有敬仰之心态。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认真思考,让学生尽量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泛读的文章,要求学生速读,尽快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意义。而对于精读文本,则要让学生精心阅读,更深层次的思考,仔细揣摩文中的人物的心理动态,了解其身份,解读他们的性格特征,深深地领悟其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解读文章,自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能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体悟到作者情感的真挚,学生的意识才能进入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学生细读深思的时候,教师不能有更多的言语,以免干扰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精读,使学生体悟出文中的情趣,领会作者的意图。这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将指日可待。

二、认识阅读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在预习课文时找出自己的疑惑,并带着问题进行二次阅读,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生发思考问题的欲望,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寻求答案的自信心。如教学《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从哪里可以看出自然智慧优于人类智慧;怎样理解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课堂上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以后,教师应让学生谈谈对以上问题的深刻理解。结果,学生都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都知道作者把人类之智慧比作水滴,把自然的智慧比作大海;人类智慧微不足道,自然智慧无与伦比;这句话用了拟人手法,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宇宙之一切都是其生命的构成部分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阅读兴趣。

三、善于学习,提高阅读效率

文本中选取的文章都是比较优美的文章,师生随时都可以阅读,并且有时候可把阅读作为娱乐性的活动,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要找准其诗眼,使学生领会其中深刻的意蕴,并达到熟记的程度。阅读长篇大论时,教师应要求学生速度要快,并掌握精美的语句和基本要义。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阅读精美的散文,首先让学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然后仔细品味。教师的教学水平愈高,学生的阅读氛围就越浓。此外,教师的人品和文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文章的切入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所以,教师时常要读书,只有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时才会越轻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后探讨问题。如《雪》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是一曲赞美雪的颂歌。学生初读美文会感知到自然美景。教师在精讲时应引导学生对词、句、段细细地进行品味和揣摩: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领会作者鲜明形象地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阅读效果会显著提高。

四、鼓励学生积极上进,丰富阅读量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只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立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导者。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对学生的点拨要精到,这样就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而深刻地阅读。但要做到这点,仅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不够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阅读量成正比,只有阅读大量的篇目,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阅读大量的阅读材料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增强其心理素质和阅读技巧。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要想尽快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书籍,并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特点分层指导。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多涉猎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在空闲时间进入图书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能使学生热爱读书,积极上进地读书。

五、总结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不得半点的急躁。心静如水、耐得住寂寞是阅读的优良品质。这就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品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教师应利用有效的资源,并做到师生齐心协作。此外,教师要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为自己的将来创造幸福之源。

作者:陈晓林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初级中学

第三篇: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作用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是学习的助推剂。有了兴趣,学生便会在浩瀚的知识领域里好学乐学善学。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兴趣源:生动逼真的声响,惟妙惟肖的图片,情景交融的动画,流畅焕彩的视频……带来了多角度的信息传递,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播放当代表演艺术家的口技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口技生动逼真、幽默风趣的特点,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自然很想知道我国古代艺人又是怎样表演口技的、有什么特点、当时的场面怎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求知的欲望被唤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课堂自然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二、创设发展学生思维的情境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他们身上既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又有抽象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描绘大自然风光的音乐,用舒缓悠扬的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的思维来到广阔无垠、色彩纷呈的大自然中。接着向学生投影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美,然后播放一系列配乐视频,如鸟叫蛙鸣、绿柳红荷、松涛竹语、融雪破冰及各种昆虫的歌吟,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就像一部无字的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学生的思维能很快进入设置的情境。随着课文的朗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被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被调动,他们会自然地思考有关大自然的各种问题,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构建动感的教学课堂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就像是一个动态文本,它用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来实现人与知识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那些动态的语言,去感知、理解静态的课文文字。多媒体改变了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领悟知识、得到真知,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快乐飞翔。例如《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如何理解斑羚团结互助、勇于献身的精神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展现老斑羚为了延续种群,用自己的身躯做跳板,勇跳伤心崖的场景。贪婪的猎人、陡峭的山崖、镇定的目光、矫健的身姿、义无反顾的跳跃,配上悲怆的音乐、冷色调的画面,在声、色、画中,一种悲壮美充盈在整个教室中。学生被老斑羚们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的折服,油然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这样的课堂不仅在教学方式上是动态的光影展现,在思想上更是动态的火热碰撞,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感情将产生巨大的波动,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四、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突破重点难点是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重要指标。或时代久远,或思维差异,或认知错位,或知识缺失,有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多媒体生动直观、声情并茂、情境再现等特质,可将课文化难为易、化繁就简,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文本,利用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学生解疑释难寻找到新的突破口。比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杨修之死》这些古典名著节选的时候,由于时代久远,作者思想存在局限性等因素,学生对有的内容理解有困难,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授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现有的视频片段,通过声音、画面、场景、人物形象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色等。在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补充一些作者信息、背景资料,缩小学生对于作品的时空陌生感,降低诗词的理解难度。比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周敦颐的有关资料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清廉正直、襟怀淡泊的人格和酷爱莲花的情趣,进而“知人论事”,深度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五、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而利用多媒体,教师能够通过音乐、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到知识,领悟思想,从而明辨是非,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伟大领袖同志写的一则新闻,学生对这一文体可能会感觉枯燥乏味。但假如教师在教学中播放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血与火的战斗场景,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形象,壮阔的场面,恢弘的气势,将深深地吸引每一个学生,极大地震撼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祖国怀抱中,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羚羊木雕》中对友谊的珍重,《散步》中尊老爱幼的传承,《丑小鸭》中自我价值的升华,《最后一课》中爱国主义的宣扬,等等,都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视频课件的展示,唤起学生道德上的共鸣,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得到灵魂深层的洗礼,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

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无限延伸的空间,学生成为这个空间的主体,既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初中生大多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运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制作简单的图片和动画,参与课文的朗读讲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在分析、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具备潜在的创造力,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如《春》《雨说》《海燕》《过故人庄》等,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这一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领悟创造的价值,感受创造的魅力,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积累大量素材,为写作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集体品评名篇佳作,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以通过投影,集体修改作文,甚至可以在屏幕上当场作文,提高创造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发表学生习作,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与创新的天地,使学生的创造力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七、总结

多媒体教学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艘巨轮,那么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这艘巨轮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利用好多媒体,这艘巨轮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远航。

 

作者:龚建平 单位:樟树市槎市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从原因来看,与教师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无关系。学生往往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选择的权力,课文学习中的问题思考方式也被“标准答案”固化,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甚至对于所有的语文知识学习,都会潜意识的按照这种思维定式去思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是众多教学者所关注的,基于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便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一些课文教学中,摒弃“标准答案”的限制,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挖掘所学课文的思想和文学美。这不仅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措施

1.鼓励学生产生质疑性思维。

即鼓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标准答案以及教师讲述的观点和答案进行质疑,而不是盲从,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产生质疑,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思维创新的基础首先便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学中,皇帝和官员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愚昧,因而没有戳破谎言,这也是课文中对于骗局能够成功的解释。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这种解释产生质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戳破这种骗局并不难,那么为何从国王一直到官员都被骗局蒙蔽了呢?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是作者的逻辑漏洞还是另有深意?教师不能依照课本和教案将问题的思考方式完全传递给学生,而是作为一名辅导者,对于学生思考中产生的一些较大的偏差进行纠正。同时,也要选择一些适宜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以及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就是培养其发散式思维,甚至是在逆向思维下考虑问题。在一些语文知识的解答中,并不设置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解答问题。例如在课文《范进中举》教学中,对于范进中举后胡屠户以及众人的表现一般理解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认为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一种毒害。然而不同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文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作为教师不能限制学生这种思维,也不能完全以标准答案式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胡屠户的前后变化对比,并不完全是封建社会文化影响的,而是一种人的共性,或者说某种人的性格的特点,也可以理解为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于范进以及官员阶级的本能惧怕造成的。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考虑相应问题,教师在保证不偏离大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3.应用启发式教学。

这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些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所选择的问题首先应当与教学内容相关,其次应当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话题。最后,所选问题应当具备较好的可延伸性,具有深入讨论和学习的价值。教师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也被称为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同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有着重要作用。

4.积极拓展教学内容。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仅仅在思维方式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是不够的,需要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例如在一些古文教学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鉴赏这篇古文。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缺乏较好的古文基础和知识基础,对于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历史事件等都缺乏较好的理解,即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授作者的生平事迹、性格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等。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如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性格的一些历史事件等等,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论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鼓励学生产生质疑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等等。通过应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淼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第五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思索

一、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渗透

学生的个性和人性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要想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及人性的培养,不断地渗透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性及个性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内心深度的需要学习、劳动及创造这一人性进行充分挖掘,并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在人文教育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人性,并将它充分发挥出来。在语文课堂上只有将学生的最淳朴的人性挖掘出来,不断培养这一人性,才能够在语文课文讲述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发现作品中的人性,并且将语文课文中表达出的人性长久地传递下去。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的讲述时,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并体会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人性,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探索、憧憬,思考自己以后该如何学习、工作及生活,怎样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不断地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每一个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个性,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什么,例如,有的学生擅长动手能力,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有的学生个性比较多元化。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断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

二、以人为本教学观与热爱学生思想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并且对学生不断地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思维得到锻炼。学生在人文教育中能够得到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且自身的情感也能得到良好的塑造。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安全,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感受不到拘束时,才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积极动脑动手,配合语文教师教学的开展,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朝着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人文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实现师生的平等,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观点进行表达,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中,不断渗透教师热爱和尊重学生的思想,也能促进人文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师想要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不单纯是依靠语文知识的讲述和传授,还应该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爱心并且尊重学生才能够获取学生的好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给予学生一些关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

三、情感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文讲述时,应该发现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情感,在教学时能够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来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思索,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情感的领悟时,应该认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思索。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讲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情感领悟进行写作,从而实现人文理念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很多都是通过文字和句子来进行情感表达的,这就使得文章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很好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文学作品,这就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更好地使人文理念得到渗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文学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人文精神当做一种感受来不断对学生进行灌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进行《背影》的讲述时,可以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情感教育是渗透人文精神非常好的一种途径,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的熏陶感染,促进人文精神的形成。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教育的渗透,使得语文教学能够充满人文教育的思想。

作者:马梅 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探究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1.1表达能力体现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通过语言交流就能够对人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表达能力,这一能力不仅包含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包括文字表达能力,但无论是哪一种表达能力,最终要做的就是信息传递。在当下社会中,信息呈爆炸性的状态增加着,人才需要面临更高的信息挑战,社会竞争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日益严酷的竞争环境中,人才需要懂得通过自我推销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使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自己产生认识,这样就需要过硬的表达能力作为基础,才能够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在这种背景下,表达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通过语言表达能够了解到人对于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认知,并能够察觉到思想动态以及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交流,来促进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能够将自身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展示。如果人能够通过流利的语言进行顺畅的自我表达,将能够从某种程度上使得自身形象变得更加光辉,并散发出人格魅力,对一个人的整体外在形象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通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使得学生表达能力得到针对性培养,并且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效果。

1.2表达能力体现着系统能力

人的系统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表达能力得到完整体现,这是因为顺畅的语言表达需要相当深厚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并且拥有充分的自信,在表达过程中才会表现得更加挥洒自如,并且做到轻松幽默。在这一能力基础上,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进行人际交往,并可以表现得更加灵活自然。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的自信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进行具体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表面上强化能力,还需要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从而从根本上强化各项专项能力,使学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盛伟会生表达能力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水涨船高。

二、强化表达能力具体措施

2.1设定针对性教学内容

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讲,表达能力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通过针对表达能力的专项强化,能够促进语文水平的系统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学就需要围绕表达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配套建设,不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单纯的依赖于教师讲解已经不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并且还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留白,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项的实践锻炼。教师还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得教学能够从内容上对表达能力形成针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锻炼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踊跃发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等形式强化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如果学生课余时间足够,还可以举办语言表达密度更高的辩论赛,这样表达能力的锻炼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作文竞赛以及主持比赛等形式来营造表达能力锻炼的热潮,不仅能够使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表达能力进行关注,并且认知的更加深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开发利用,充分兼顾学生实际状况,使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交流讨论,给每一名同学发言的权利和机会。

2.2强化思维训练

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由思维能力决定,如果人的思维逻辑不够清晰,那么即使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也很难进行清楚的语言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思维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严密逻辑思维。这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专项讨论,使学生积极发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同时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会产生自我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在开放的课堂空间中就可以进行自由发挥,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还会开阔学生思维视角,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并懂得从多个视角进行问题思考。在长时间类似的实践锻炼中,学生表达能力将会显著提高。

三、结语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培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使语文教学效果获得系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能够以语文教学为基础,系统强化学生表达能力。

作者:盛伟会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表达探析

一、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学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专项训练。这样才能够系统掌握表达技巧,这应该作为中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好全面系统的考虑,通过针对性目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明确,并且对教学整体模式进行适当合理调整,同时利用创新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决避免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杜绝学生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受到方方面面限制,不仅能力的不到培养,同时还将会使得学生天性中珍贵的东西逐渐萎缩或者遗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能够认知到表达能力作为一项技能而存在的一面,并且在进行针对性的能力训练的同时,还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甚至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对这项能力进行实践锻炼,只有这样学生表达能力才有得到强化的可能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营造课堂的鼓励性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产生勇于表达自身想法的勇气,并能够形成交流以及辩论的氛围,在这种整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曹玲体氛围下,学生将会得到常规性锻炼,并且在持续性的锻炼中,表达能力将得到系统全面强化。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流出一小段时间进行自由辩论,或者轮流讲故事,在这种大众的场合中,学生会在表达过程中逐渐对自我表达能力进行反思和修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逐渐地开始注重言语措辞、声调和语气,这时学生表达能力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口才将会达到精湛的程度。

二、强化学生语言逻辑

语文知识基础能够为学生语言表达提供一项基础性内容,但是这仅仅是初级层次的内容。表达能力的关键是能够对知识进行娴熟的运用,在游刃有余的语言运用中,能够使得表达展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学生的语言逻辑进行专项强化,使学生能够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呈现出严密的思维逻辑。这一过程中,不仅要逻辑清晰,还要做到思路明确,能够对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条不紊、面面俱到的阐述,使人感觉到娓娓道来的从容不迫,并且能够利用准确合适的措辞,使表达能够更加贴切和恰如其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悬疑或者逻辑性很强的电影,使学生能够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逻辑思考,同时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逻辑训练,为学生出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题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持续性的逻辑训练中,产生明显的效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得到专项强化,在此基础上,学生无论在进行语言表达或者是进行写作的过程中,都会展现出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或者文字风格将会更加细腻,内在理论更加严密,并且更加严谨和科学,这样一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性技能为后盾,在此基础上,学生语言表达才能够拥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

三、刺激学生自我表达积极性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语文课堂进行具体学习时,都会处于思想停滞的状态,这样一来也就不会产生自己的成熟的想法,更加不会进行积极踊跃的自我表达。面对这种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并能够通过科学方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能够逐渐产生自身想法,并能够产生自我表达的冲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热烈的氛围中。具体来讲,有一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将课文很好的朗诵下来,但是在课堂的正式场合下却产生了胆怯和紧张的心理,最终影响了朗读发挥,使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然学生先在一小部分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并逐渐扩大范围,最终能够克服心理障碍,这时学生就能够忽略掉外在压力,从而将自身水准自然充分地发挥出来。针对自身想法表达有障碍的同学,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总结观点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将自身观点有条有理、从容不迫的表达出来,这时学生就会对整个表达过程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能够在心中固定成为一种模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心里明确表达的整个程序,以及表达的关键和重点,在对这些关键节点进行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从而能够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对相关技巧逐渐娴熟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在具备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游刃有余的表达,并能够展现出一定的语言以及文字风格和魅力。

作者:曹玲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研究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帮助初中生形成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在后续的成长过程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的有力保证。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一个被动的理论知识的传输过程,并没有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系,也没有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套路,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作用和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语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策略的研究,让学生将语文学习过程和提升表达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表达方式的演练,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语文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汇总,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是表达能力提升的后天关键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进行策略的改进研究,通过优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效率,让教师能够更加真切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策略探究

1.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对初中语文内容的深度设计研究。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的语言组织特点分析,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添加更多的交流类内容,让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到语言组织的规律,促进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2.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根本目标,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语文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的表达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例如,在进行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表现欲,并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背景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维见解,充分的发散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

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言运用方法的学习,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在语文表达方式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来说,就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初中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表达话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语文思维模式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的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