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论文范例

语文学科论文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1

正确认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姿的内容、不断延伸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新的平台,这远比单纯的就文教文、简单的枯燥分析更能吸引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感性的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克服语文写作中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害怕写作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学生,除了写作比较难,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的原因外,主要是孩子存在着“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活动中相机指导,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际上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积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校。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校园内获得的。这种在老师的组织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易于得到学生的响应和家长的认可。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报告会、辩论会、各项竞赛等,都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内容。社区。社区在这里特指的是以孩子的家为中心,构成学生生活、活动的一段区域。毕竟每一个孩子在社区的时间更长,我们要把孩子学习的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开放出来,这时,家长和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指导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因指导者不仅仅是老师,更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因其人数少,更易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为社区服务,是在该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社会。社会的范围比社区来得更大,其中包含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更为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门话题、生活事件……无一不是实践活动的好题材。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这空间可以任学生高飞,任学生腾跃。在这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读一读,看一看,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选自名家名篇,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宽、延伸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景阳冈》,就可以组织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组织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以及名著名作所描绘的年代、地域的不同,单独阅读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在班级组织阅读小组,定期专门抽出时间共同阅读,然后互相解答读书的困惑,交流读书的心得。实践表明,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既避免了个人的枯燥阅读,又能互帮互学,有收获。排一排,演一演,演绎文字内容。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寓言还是童话,那些故事性强的篇章,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自行寻找剧本内容、编排剧本,用演出的形式来演绎作品。然后通过剧目汇演、评戏,从学生表演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情节的安排、文章主旨的体现来评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演促读,语文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查一查,找一找,学会处理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家里已拥有了上网搜索收集信息的条件。一般说来,让孩子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1)联系所学课文,查找背景资料;(2)拓展课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查找信息资料。学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讲读课文教学;德育现状;渗透方法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新的使命。德育不再是班主任班会课上的内容,也不该局限于政治课,而是应该融入到各学科中,成为各学科的一部分。其中,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来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应自觉加强德育教学意识,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讲读课文教学当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

(一)隐性的唯分数论,忽视德育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唯分数论这一观念依然潜藏在师生的意识中,师生受着沉重的考试压力。对于教师而言,衡量其能力最基本标准通常是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分数几乎决定了其人生发展方向。隐性的唯分数论是师生共同忽视德育的潜在原因。相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大部分教师更注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对考试习题的讲解。学生也一样,学生更重视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立足于大量的习题演练之中,自身缺乏接受德育的意识。

(二)德育模式单一,过于依赖班主任和政治老师

中学生的德育通常由班主任全盘把关在班会课上专门开展,或者依赖于政治老师,这就造成了德育模式较为单一的局面。模式单一,也就意味着以班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的德育,说教成分占主体地位[2]。说教成分为主的德育,模式单一、方式陈旧,执行过程机械化,容易引起学生的视听疲劳甚至抵触心理。

(三)德育内容与当下热点脱节,学生兴趣不大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层出不穷、千变万化[3-4]。中学生身处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比起阅读凝聚着人类智慧精华的文学名著,更热衷于关注流量明星的花边新闻、八卦段子,痴迷于某热门视频软件上爆出的恶趣味视频等。这些为中学生所津津乐道的生活调味剂,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毫无益处,对其人格的养成及道德修养的发展更缺乏正面影响。而德育的内容与当下热点脱节,德育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这样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普遍引起学生的冷漠甚至轻视心理,德育效果收效甚微。

(四)德育过于偏重理论灌输,形而上学

德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形成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了终身发展而做准备[5]。当前阶段的德育仍然偏重于理论灌输,形而上学。就语文课而言,有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语文教师虽然在开展德育工作,但是依然倾向于在班会课上进行理论灌输。这种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的德育,没有很好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资源,将语文课堂也作为德育的阵地,将德育内容剥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停留在书本和课件上的理论知识。长期下去,德育工作形而上学,难以有效落实。

二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从导入新课着手,开好德育的头

一堂课的导入方式决定了这堂课的整体基调。导入新课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情绪表情,导入的内容与用语,都对德育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凝重的,语气应该是深沉的,缓慢的;板书课题后,教师应抓住“记”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个“记”,而不是通常使用的“纪”,你由课文标题联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德育开个好头。

(二)品味语言,于无声处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很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们而言,有些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以及体现的意义并非会被理解。以《祝福》为例,这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鲁迅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深刻,对中学生而言很难揣摩[6]。其作品的讽刺性鞭辟入里,其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性鲜明透彻,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明白于无声处进行德育渗透,不可简单地给出一段总结作品思想主题的话来结束授课,而是要善于耐心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分析人物语言时,要把握住祥林嫂与不同的人对话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深层因素:通过与“我”对话展现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在对四婶讲阿毛时的语言,表现的是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责;在对大家讲阿毛时的语言则体现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虚;与柳妈的对话表达的是祥林嫂可怕的精神重压和恐惧。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表达的是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但从总体上表达的都是她的一种悲惨生活状态,一种痛苦的境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挖掘作品的德育价值。通过在德育价值的应用,就能够让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效发挥。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更能够进一步去了解其思想主题,教师也于无声处渗透了德育。

(三)推敲与揣摩双管齐下进行德育渗透

生动的字词、含义深刻的句段、精妙的篇章以及作者倾注在作品中深邃的思想价值组成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忽略字词、句段,只重视篇章与主题思想的教学并不保证一定能够让德育目标顺利达成,而应紧抓字词、句段,对其进行推敲与揣摩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中体味与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渗透德育。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子情深,全文却从始至终都没有用一个“关心”、“爱护”、“感激”等词,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文中用词造句都值得细细推敲与揣摩。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巧妙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和对儿子的不舍。“再三嘱咐”,表明父亲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7]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这些词句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但是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其中的词语,揣摩人物的形象,领会言外之意,学生是很难感悟到作者与父亲那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的,学生自然很难联系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细节中,德育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中字词、句段进行反复推敲,才能使学生感知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在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从而领悟到父爱的伟大,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亲的感情。

三结语

怎样在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这是一项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很多,需要教师用心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德育的机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长远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2):131-132.

[2]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496.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44.

[4]王荣生.阅读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259.

[5]今声.中学语文教学应自觉地进行思想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3(01):9-12.

[6]黄瑞君.内蒙古扎兰屯市一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学位论文,2014.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3

摘要: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教学一直备受重视。作为一条学生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途径,初中语文的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自然在整个学科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瞬息万变,只有教师的思想与授课方式运用创新思维,才能与时俱进,然而,教学模式的不同自然会引起课堂效率的不同。结合实际,浅析了在初中阶段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现代课堂中,语文教学是培育学生素养的重要部分,为了让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创新思想去驾驭课堂。众所周知,高效课堂需要高效的教学方式,迎合时代特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效地利用起来,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就从教学方式入手浅析这一问题。

一、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是在相同条件下,学生在课堂上培养的能力更加丰富,所以,为了达到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学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质量。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鲁迅先生生涩且深奥的文章通常不能让学生见文解意,但是如果教师一改从前帮助学生分析的习惯,而是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反复品读其中的韵味,然后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再进行补充,就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校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但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更加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追随教师的思路,学校可以适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香菱学诗》这一课时,可能很多学生都初步了解此课摘自《红楼梦》,但是半文言的课文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便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片段,让学生在影像资料里更加轻松地了解人物,从而活跃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树立先进教学观念,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了让语文教学效果得到增强,教师还要学会树立先进教学观念,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唐诗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简单了解此诗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比赛,当然比赛考试的范围要提前告知学生,而比赛可以通过抢答等形式,教师可以对此诗的思想或诗人相关知识进行提问。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诗句抢答游戏,例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有七个字,鼓励学生思考与“湖”有关的诗句,从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复习旧课,拓展课外知识,也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了更好的课堂效果,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采用开放式课后作业形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作业形式单一,除了默写背诵等毫无新意。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课后时间去发挥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对作业方面进行更创新的改善,例如,在学习记叙文古文时,让学生编排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方式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推荐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五、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教师应该学会提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上文浅析此点,相信我国语文教育会越来越出色。

作者:朱晓芳 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宋家敏.初中语文教学高效策略浅析[J].中国义务教育,2012(3).

第二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为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都有两个单元文言文,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文言文行文简练、词汇意义及语法十分特殊,抽象、生涩难懂,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难点和薄弱环节。也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就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努力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思路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的特点,是相对白话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高中学生学好文言文,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依旧呆板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依然提不起兴趣来,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十分堪忧。接下来,笔者在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谈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希望可以为其提供参考依据。

一、前提——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源泉,一个兴趣浓厚的学生,就会对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集中精神的学习和专研,并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又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更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当然这种兴趣的培养可能是来源于对文中作者遭遇的同情,受其中一名句的启发和激励,或者是在对一个争议词的理解,又或者对一篇用词用句的欣赏。因此,教师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研究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金霞讲一些与文章相关的知识典故、神话寓言、成语故事、人们口口相传的奇闻逸事,作者的生平经历,当然这需要教师能够将这些故事讲的跌宕起伏,而不是平淡不奇,能够当学生饶有兴致得听下去,甚至有“恋恋不舍”的感受,以便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题目本身这个典故的来源来引入课文,以吸引学生的眼球,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二、关键——多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背诵

古人云:“读书百变,其义自见。”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诵读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当多提倡和重视对文言文的诵读,通过多读多背来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情感,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感悟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诵读绝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方法下学生缺少了对文章句子和整体的思考和理解,而我们所提倡的诵读,是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结合起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诵读对学生学习高中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经过粗读、细读、精读、熟读文章之后,逐渐对文本文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此外,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都堪为经典,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比如《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中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经典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佳作。其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这些都是十分经典的句子,学生在诵读中真正体会了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

三、核心——牢牢掌握词汇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语法知识初学起来的确略显枯燥无味,但是,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就必须去积累这些基础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谈得上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够在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的时候,也能够凭借这些语法知识的积累,理解起来驾轻就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因此要想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就必须弄清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以虚词中的动词为例,不及物动词如果后面接宾语,就应该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不及物动词“活”就应该翻译为“使…活”,等等。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都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字词的翻译要在结合文章语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字词、特殊句式的学习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高中语文文言文主要有五种特殊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判断句为例,主要有两种形式:“……者,……也”或者“……,……也。”比如,《劝学》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两种判断句的主要形式以及用法,以后就完全可以分辨出是否属于判断句。

四、总结

总而言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言”和“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改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摆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金霞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胡晓.试谈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途径【J】.现代交际,2013(05)

【2】蒋晓菊.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9)

【3】陈加华.高中语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

第三篇: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思考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作为教学工作实施的主要平台,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关键。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例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等。

一、何为高效课堂

高效是指效能高的,效率高的,基本解释指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而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或者更好。所以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凡是课堂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主体,所以要更深层次了解何为高效课堂,我们可以从老师和学生这两方面入手1.从老师的角度,应满足以下几点:(1)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会与老师互动,认真思考所学的东西;(2)上课所要讲到的知识点都讲完了,且让学生消化理解了;(3)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三观,学会与人处事。2.从学生角度,可有两点:(1)消化理解课堂知识;(2)能够学到新的事物,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学习正能量。从上面看,可以想象会有人质疑说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为了学生成绩的进步与教学形式的提高,还是为老师的轻松教学找了方式,为学校的名声做了噱头?许多人一开始感觉还可以,后来就越来越不是那回事。感觉学不到东西,感觉老师完全没有考虑这样的形式学生如何才能学好。初中的语文在初中的课程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更何况语文本就博大精深,在各方面都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语文这东西又有点空,不太好把握,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一起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与时俱进,科技为伴。

语文这种课既可以很生动有趣,也可以很乏味,如果语文老师仅仅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不太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就需要老师变动思维,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让课堂更加活跃有趣,这样也可减轻自己的负担。比如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因为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这个时候老师们就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将这些知识现代化,可以从网上查找一些视频来分析,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2.精心设计,注重效率。

课前需要好好备课,准备好上课所需要讲解的东西,分清楚难易点,让学生可以轻松学到这些。一节课45分钟,要好好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比如上课前先带着同学们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进入今天的教学。又或者今天课程任务比较重,就可以省略复习的阶段直接进入主题。备课时分清难易点也是一大关键!

3.了解学生,和谐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生,要对他们一视同仁,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学生,下课是朋友,上课是师生。比如课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运动啊,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帮助时伸以援手。上课时要有老师风范,学生犯错误时,要及时指正。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学生有所要求。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学生有所要求,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以它的优势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当采取小组模式时该如何提高积极性呢?

1.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情况下,没有兴趣的东西你是不怎么愿意去学习、去了解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不只在一朝一夕,所以希望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带动该小组的兴趣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2.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催生剂。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想获得自尊心、成就感的需要更为强烈,潜在的动机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有了竞争意识也为以后道路奠定基础。

3.评价是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催化剂。

做完一件事后的认真分析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组员,我们往往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然而无论成绩好坏,都是希望各方面的肯定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同伴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以做到综合各方面看清自己。对好的地方,继续发扬,不好的地方,加以改之。教学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摸索的道路上,双方都要努力,学生要相信你们的老师,老师也要尽己所能,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早日找到合适的可行之道。

作者:殷梅娟 单位:酒泉市肃州区西洞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思考

【摘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较重要的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本文借鉴现有的成功的高效课堂案例,对常规阅读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型的策略建议,进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状况。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阅读教学 小组学习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的特点: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4.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5.三学:肯学、想学、会学6.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二、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华而不实,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教育要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被多元的教学方式所替代。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才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将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根据所学文本里的某个或某部分的情景描述,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将场景重现,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这种教学设计的确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也轻松许多,但这种情景创设很多时候是华而不实,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未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角色扮演中,可提供的角色是有限的,所以真正参与到这种教学活动的学生只有几个学生代表,班里其他的学生往往被隔离出去,成为了观众。

2.教学目标设计不当,学生学习效果低下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课程目标要三维立体化,要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设定,很多初中语文将这三维目标错误地解读为独立的显性的教学目标,这就导致他们在课前做教学设计时将这三维目标都条分缕析地设定出来。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应该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一堂课就能看到成效的,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常“闭门造车”,盲目地将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落到“实处”。

3.阅读安排时间不足,学生缺乏自主思考

为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号召,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加入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表演、对关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社富中学曾凡梅话、快问快答等。再加上现代教学设备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被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将大量的文章背景、课文知识点、图片、视频等集中编辑在课件中,再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将这些“重要内容”快捷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课堂气氛活跃。阅读课本应该是对文本的解读,结果由于各种“花哨”的教学活动,一节语文阅读课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没有学生读书的声音。而一位经验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此的看法是,将学生读书的时间安排在课下,才能把课堂时间更有效地利用起来。

三、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解决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具有可调整性

新课标上规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务必均衡,切不可顾此失彼。同时为了使阅读教学在课堂上体现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教学内容来确立,如可采用“使学生能……”之类的设计书写方式。由于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期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使其具有可调整性,以备出现课堂节奏被打乱的情况时,整个课堂活动不会因为教学目标的僵化而变得混乱无序。

2.营造开放教学氛围,学生心态轻松自由

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品读、体味、感悟文学作品中的底蕴和精神,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后,能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总而言之,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归根结底应该是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感受到审美的情趣的课堂。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富有人文情感的轻松开放氛围的阅读课堂。这种富有人文情感氛围的营造就需要教师从人性角度出发,真正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要善于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是在分数上的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在教师的眼中都应该对他们持有同等的信任和期待。

3.创设真实阅读情境,注重学生阅读情感熏陶

真实有效的阅读情境不能脱离全体学生,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制定语文阅读课堂上的阅读情境创设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风向标,不可以脱离目标盲目地创设所谓新颖的阅读情境。阅读课堂上情境创设为避免热闹气氛群脱离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指挥,控制好教学氛围和学生情绪。

4.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思考

课堂上学生阅读时间的分配属于教师对课堂时间管理的范畴,只有在课堂上保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才是最基本地保障了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合理安排规划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让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积极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思考同时处理好学生独立阅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关系。

四、总结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才能求得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作者:曾凡梅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社富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摘要】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失效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得到收获,反而让学生感觉语文知识很是枯燥、难学,不利于其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下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凸显,注重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发展等。初中语文内容涉及面广,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改需求,以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手段来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形成。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

语文本身属于工具性学科,也是基础性的学科。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说是关键性的阶段,对启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推动其全面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的主要阵地,虽然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提出要学生减负,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受我国“中考”的影响,其课堂教学并不理想,只是单一的注重了知识的启发和强化,其课堂教学不能够完全的有效。对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拓宽教学范畴,促使学生知识、技能双重收获,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借助外力的刺激。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情况下才会行使某种主动行为。初中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而教材中选取的阅读文本、单一的文字表现等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候只是短暂的引发学生的兴趣等等,不足以让学生行使自主学习的行为。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准,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是对形象性知识的追求和容易接受。笔者则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整合其表现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模拟化的情景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教学内容时,笔者鼓励学生将其转化成为剧本的形式,并进行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组,这样营造一个“特殊的情景”。学生为了更好表演,开始主动去阅读文本,自主收集一些信息来分析、尝试怎样表演更能够凸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等等,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了解和自主探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渗透审美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蔡元培认为: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的。它的范畴较为广阔,在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还注重综合素养的启发和形成等。审美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基准的,是以审美的方式来强化课堂教学高效的。新课改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教育目的和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相吻合的。初中语文本身属于人文性的学科范畴,含有丰富的情感性,在审美教育方面是有着独特的优势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特点,在教学中实施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同步进行,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进而增强自我学习语文的动力,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文本中蕴含的自然美,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想象其画境;在学习《我的老师》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通过事件感受教师的真、善、美等;在学习《丰碑》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美;在学习《春》教学内容时,感受阅读文本的语感美、结构美、自然美等,以阅读文本的精华之处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以美来推动自我深入探究阅读文本,形成对文本的有效对话和交流等,强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整合生活资源,深化学生的主动学习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一切学习的最终尽头也是生活,即教育教学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陶行知就课堂教学也曾经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新课改下也倡导学科与生活的相融合等,借以强化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这样一来也就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扩大化语文学习的背景,将其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文本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件来整合,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以时代性的、真实性的事件去清楚认知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精神、人生感悟等。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教学内容时,笔者对于愚公的精神很难理解,认为他的行为是愚蠢的,感受不到其文章的价值内涵,更不了解愚公为什么这么做。对此,笔者选取2015年参加《开门大吉》的陈云林事件:陈云林是甘肃省文县的老百姓,他带领群众挖山开路,没有资金来源,路都是靠着他们的双手一点点开的。这个行为和文本中愚公的行为和精神是一样的。陈云林讲述了自己为什么要开路、修路,讲述了在没有路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以实际的生活说出了路的重要性,所以他不管周围如何,自己仍是艰辛的开辟路,之后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进来。这是一种精神,不畏惧艰辛的、持续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的。通过这样实际的生活事件,学生对于本文的内容也就更容易了解了。

四、总结

总的来说,新课改下就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科学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增强技能等等。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清楚认知新课改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来确保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形成。

作者:邱邦才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中学

参考文献

[1]优才教育研究院主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解决案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第六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探析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高效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这一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让语文教学满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是初中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课本知识,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针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明确初中语文教育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能够给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的引导。教学目标是实施语文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所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了解教材内容的深度,并将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只有有效地解读教材,考虑新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的需求,才能让教学目标更加合理。比如,在讲解《再塑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建立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结构特点,习得文章中的词汇与修辞。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提出个性化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意识。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与作者互动,加强感恩思想在初中生脑海中的确立。这样高效的教学目标,会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的教学行为,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教育意义。

二、打造高效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导入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精彩的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堂导入方法。像悬念法、情景法以及开门见山法都是可以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类型,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的时候,针对这样一个描写风景的文章,教师可以选择情景法进行课堂导入。在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紫藤萝瀑布的图片或者纪录片,并将其整合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导入环节给学生展示形象的图片与真实的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世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会更主动地了解课文内容,带有感情地去阅读文字。文字在情景的衬托下变得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建立积极的学习情绪,有利于他们后续学习动力的充足。

三、加强课堂提问高效性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提问技巧,提高提问效率,能够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果更加丰富。在语文课堂中,用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轻松化。首先,教师应当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解决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比如,在讲解《伤仲永》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题目会有一个伤字呢?是什么伤了仲永?伤仲永的现象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用针对教学重点的问题促进课堂互动,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教师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提问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他们的疑惑。课堂,本来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地方,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让教学活动满足学生需求。比如,在讲解《口技》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他们五分钟自主提问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些学生提问“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的意义何在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与解决,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作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活动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活动以及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出发,给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目的性的增强。比如,在讲解《珍珠鸟》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给学生设置“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亲密吗?哪些地方有体现?”这样任务。学习任务的明确,会促进学生掌握阅读目标,实施高效阅读行为,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能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教育目标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高效性,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作者:王斌 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巴驿中学

参考文献:

[1]吴西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理想状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7).

[2]吴建钢.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A].2014年7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3]张群.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第七篇: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高效课堂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以及相关技术的日新月异,本文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高效课堂的三种境界:一、在教师主导下,渲染出语文美的意境。二、有效师生互动,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三、以学生为主体,拓展无限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展示平台 无限学习空间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一名普通老师,欣喜地感受着这新时期的变化,欣喜之余在此肤浅地探讨和憧憬一下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高效课堂的今天•明天•后天。

一、今天:在教师主导下,渲染出语文美的意境。

在当前的课堂,随着多媒体设备在教室里的安装普及,图文、声情并茂的唯美课件成为当下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授课教师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重点筛选出某些知识点进行突破,设置步骤,预设学生活动环节,渲染出契合文本情境的文学氛围,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学生的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最有持久力的动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根据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通过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极力渲染出的浓郁的文学氛围中去阅读、发现、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清新淡雅,黑白墨香的经典作品,幻化出一个浓墨重彩,光影斑斓,声情并茂的美之意境。从而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冰心的《观舞记》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冰心所描写印度舞蹈的典雅隽秀的语言的距离,制作了相关课件。靓丽的印度舞者的照片引起了孩子们一声“哇———好漂亮!”个别还在做小动作的学生一下子也回过神来了。接下来播放一段古典婆罗多舞的视频,视频中的印度舞者绚丽的服饰,飞动的舞姿,配合印度风情浓郁的背景音乐,引起了学生全心注目,随着画面的变化,我把视频定格在舞台后面的湿婆天雕像上,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导入了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完成了激趣导学,再趁热打铁,转入对课文内容层次的分析理解,进而把握语言技巧:修辞、正侧面描写等知识,兴致勃勃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分钟轻松自然地接受了相关的知识传授。中学生的注意力的保持有限,一二十分钟后又有学生难免要走神了。这时,我再转入拓展延伸环节,播放视频《千手观音》,并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写出见闻感受,庄严优雅的画面再一次牢牢的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与传统单一的板书加听读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发挥想象理解课文相比较,学生的听课效率明显提高,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明天:有效师生互动,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被动接受。计算机网络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若能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中加入更方便学生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感受的装置:抢答器、联网平台、发言自动统计系统等,将很好地转变当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的教学为例,传统的学生参与方式往往是围绕“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朋友这件事”对这场家庭矛盾的是非曲直,对“代沟”“友情”等问题展开多方思考和讨论,可分两组正反辩论,或分不同角色体会。分配到角色的学生积极辩论,其他学生往往只能旁观,充当看客,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也不便参与。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面较小,即时沟通不畅。展望将来的语文课堂,如果能在每个学生的座位安装参与设备,以上情况将会大有不同。首先在课堂回答上,除了保留传统的指名回答外,适当插入抢答形式,系统自动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回答次数,及时反馈给学生和老师,相关数据计入学科成绩总评,有效破解当前课堂的一大难点,变“老师提问我才回答”为“我要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在分组辩论的同时,面向全体同学开放参与平台,没能参与辩论的学生通过每张座位上的输入设备参与点评,显示于教室的大屏幕,让在场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主张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三、后天:以学生为主体,拓展无限的学习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综合学科,几乎涵盖了其他许多学科。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然而当今的网络,庸俗、暴力、色情当道,恶劣的网络环境让老师和家长谈学生上网色变。网瘾少年层出不穷,成为当下不健康的网络环境的牺牲品。使得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无限的学习空间在当下只是一种梦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宁愿沉迷低俗游戏,对真善美的经典美文兴味索然?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和相关部门都应该深刻反思。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可以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负担。如何利用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将会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共同的规模庞大的网络学习平台,让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吸引专业的制作团队对教材进行深层的开发,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用更生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能快乐学习,轻松掌握。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学习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快乐地学习。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进入全球共享的专题学习网站浏览有关黄河的大量知识,并制作课件等个人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只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先请学生代表展示介绍自己搜集到的黄河图片、视频、知识等,同时提供平台供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可以上传被别人点击浏览,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得到别人的即时评价。自由交流过后,全体进行黄河知识闯关游戏,看谁掌握的知识更多更准确,由系统打分评出名次。课后写出研究报告或学习体会的作为书面作业,结合课堂游戏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无障碍的交流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打开无限宽广的知识世界的窗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上三点拙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高效课堂的三种境界,希望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方翔 单位: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

参考文献

[1]周思云.浅谈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育大视野,2010(9).

[2]檀爱民,李开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

第八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初探

【摘要】

初中语文课堂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有必要提高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本篇将从课前、课堂上以及课后详细谈一谈师生的做法来营造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

营造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语文相比较其他学科,是一门轻松却富有深意的课程。语文若是教好了,学好了,不仅仅是受益学生阶段,更会受益人生一辈子,也不仅仅受益语文课程,还受益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之前也有前辈谈到这个话题,但并没有详细谈到具体实施的方法。本文将从课前、课堂以及课后详细谈一谈师生该如何营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课前教师用心备课,学生认真预习

(一)教师应该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教案融合了教师思路以及心血,每写一篇教案,教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时候,精心备课,可学生们却没有意想中的表现,这难免让人有些心灰意冷。这就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所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者偏于简单。学生们在学习中虽然需要增加一些自信心,但是毫无难度的问题对他们也无益。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也应该多向前辈们请教,适当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教师的参考资料,不能过度依赖,要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读经典,多看教学类期刊,增进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当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初中学生是否喜欢教师,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与学生之间友好相处。

(二)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课前预习

学习语文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初中学生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因为不满语文教师而厌烦语文课,也不能因为语文课程难度较小而三心二意。学生们应该谨记学习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受益者是自己,认真学习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也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该先熟读课文,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大概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任务。课前预习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对于需要查询的资料,不能简单地摘抄,应该认真辨析资料的取舍,并且要适当进行分析。

二、课上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融入其中

(一)教师逐渐引导,做课堂的引路人

一般教师都会采用简单的两三句话作为课堂的导语,既可以以所学过的知识为引子,也可以生活琐事为导入。例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可以引用之前所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句,刘禹锡对于秋天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大多数悲秋的文人骚客不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刘禹锡的乐观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外界的环境虽然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但还是依靠自己主宰。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苏州园林》教师可以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播放相关的图片,使文章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表演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等。例如在讲《海燕》时,可以让学生准备朗诵,进行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体会到海燕的勇敢与坚强。

(二)学生积极参与,融入课堂之中

学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难免有些无趣。初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和教师进行互动,快速融入课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应该适当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不能置身事外,把小组讨论当作闲聊时间。但也不能过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对他人的意见置之不理或者进行攻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敛,不太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尽管自己知道正确的答案,也要等他人回答问题。这种行为并不是值得肯定的举动,学生们应该适当放开自己,不必过分拘谨,一来可以引起教师的关注,二来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不能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

三、课后师生多加总结,互帮互助

每一节结束后,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总结,这是师生共同的任务。教师应该针对自己的教案,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并写出自己的上课的感受以及收获。教师也应该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学生同样是当事人,初中的学生们说话比较直接,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去听一听其他教师的课程,然后进行一个比较。学生在课后除了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要认真进行总结。分析自己的课前预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在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字词要加强记忆,对于文章中的优美句段,应该进行摘录可以适当背诵,之后可以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师生之间应该互帮互助,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也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总结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在课前,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备课是一件枯燥而又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课堂目标与任务,也可以学习前辈们的教学经验,推陈出新,改进自己的教案。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学生应该用心预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更加有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引路人,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奥妙。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听讲并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小组组员团结合作。在课后,师生都应该进行总结,分析优势与不足,积累经验,提高自我。

作者:傅雅君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

参考文献

[1]陈金缺.怎样教好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4

一、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不能简单地“以本为本”,教材是死的,但是人的思维是活的。在有限的时间、精力的条件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所传达的情绪、景色、感觉中来;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表演等多方面能力,调动学生的感官触觉,使其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来。这样不但能够使其高效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主旨、文章框架等,还能给予其新鲜的审美触觉,这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云的种类、变化过程、对应天气状况等,这些本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到的东西,再经过这样系统、形象的指引,学生的思维顿时打开,对大气变化的理解也更加理性。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规划,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为此,就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课堂导入法

课堂进入是最难的,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强化学生的第一印象,因此应采取课堂导入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日常生活的新鲜事、名人名言、课文之间的联系等,将要讲授的文章引导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就可以先导入古代科举制度的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够使其认识到这种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深化对文章的认识。如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将文章的各个细节穿在一起,从而提升课文学习效率。

2.成功体验法

学生内心都有着成功的欲望,成功能够给予学生很大的激励。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使学生将自己的特长、优势表现出来,并给予其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其体验成功的滋味,从而获得学习的激励,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课堂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教师就要设置课堂活动。在这些课堂活动中,不但要融入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此才能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思维,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充分与同学互动,形成师生、生生相结合的课堂互动体系。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还能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单枪匹马”灌输式教学的现状,并融入了学生的思维、理解,不但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理解程度、客观需求、知识结构等,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答疑解惑,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还应着力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更多的互通性,无论是地位、学识,还是认知规律、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基础,使其进行充分互动,达到的效果远比“一对多”的师生互动要好得多。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游离于学生的互动之外。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融入学生的互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就可以根据文章中古今不同理解的词语,来为学生设疑。如文中“妻子”和现在的妻子有什么区别?请在文中找出这类古今异义的词。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对“妻子”充满兴趣,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快地找到这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加深对这些词语的认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逐渐普及,这为语文带来了新的活力。其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还能播放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它能将静态、单向的教学体系变得更加直观和具象。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激活,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更加深入,将以往难懂的问题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三峡》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展示三峡形势的险峻、景色的优美,教师就可以设计幻灯片,将文字和图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展现“两岸连山,略无缺处”等语句描写的景象,从而解决了学生以往学习的困难。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讲授方式,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然而其在备课、情境设置、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还不是十分完善的,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作者:付桥生 单位:广东省乳源县侯公渡中学

第二篇

一、国内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板块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把语文课程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把学习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高中必修课程把学习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块。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课程目标提到通过学习语文,学生首先能达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达到学生能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敏捷应对,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甚至具备演讲和辩论的能力。从中看出,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不管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目标都做出了具体解释与要求。然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并没有把口语交际这块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二)口语交际课堂中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口语表达机会少、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在语文课堂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采用讲授法授课。教师在台上讲解字词,分析文本,概括文章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做了许多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章能力的教学工作,分配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形式主要是听教师围绕当天所学课文内容的提问,进行思考后做出简要回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越往高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越小,对口语交际的兴趣也随之减弱。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制定,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应该同时具备课堂交流与课外交际的双重能力。但实际情况是,课堂上学生不愿积极地表达,课后与他人谈话内容空泛,缺少文学底蕴。再比如,有些学生可以写出笔触细腻、情节感人的文章,但在实际生活中和他人交往却没有那么顺利,有时甚至害怕与他人交流;有的学生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能过笔试却在面试环节被刷;还有的毕业后参加工作面试,因为做不好自我介绍而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等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和我们语文素质教育中忽略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有关。

2.口语交际教学没有被纳入课程设置当中,学生缺乏正规的口语交际练习

语文课程一直有阅读课、写作课的设置,却很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口语课。在国内,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语文能力只能通过试卷分数体现出来。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是三大“巨头”,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分数提高明显。口语交际这一块,由于考试当中没有涉及,并且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机制,考虑到升学率的问题,很少有教师愿意把宝贵的课堂时间专门分配给学生做口语交际训练,更不用说专门把口语交际作为一个课程来教授。

3.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专业理论体系

笔者2013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上,篇名栏下输入“语文口语交际”进行检索,统计出如下数据:按“发表年度”浏览,文章数量从2000年发表的4篇增长到2012年243篇和2013年156篇;按“研究层次”浏览,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大类下有663篇,基础研究307篇,高等教育28篇;按“学科”类别浏览,学前教育2篇,初等教育488篇,中等教育585篇,高等教育1篇;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浏览,共计96篇;按“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浏览,共计4篇。接着输入“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检索,按“发表年度”浏览,文章数量从2000年发表的94篇增长到2012年的2332篇和2013年的1913篇;按“研究层次”浏览,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大类下有7750篇,基础研究3143篇,高等教育448篇;按“学科”类别浏览,学前教育3篇,初等教育4204篇,中等教育8068篇,高等教育4篇;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浏览,共计5164篇;按“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浏览,共计195篇。

4.当今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

(1)关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越来越被基础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参与语文口语交际研究的人数增多;(2)研究层次大都还只是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理论的上层构建还相当不完整;(3)相比“阅读”“写作”等传统语文教学项目,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远远不及前者,研究内容大多限于现状分析和问题探究,没有形成框架性质的课程教学体系。

二、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

第一,时展对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进步速度加快,人与人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这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交际共识。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完成不同的交际内容。比如学生在学校,课堂内外要学会和老师同学进行良好的交流;公务人员在单位,要懂得如何和领导同事进行有效的沟通;商务人员在谈判场合,要听懂对方条件,精准阐明己方想法等等。作为一个现代人,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生存本领之一。

第二,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迅猛、思维想法变化极快的特殊阶段。学会正确的口语交际,有利于他们与周围同龄人顺利、健康地相处。有些时候,因为不懂交流,中学生在交际场合常常不善言辞,更有甚者还羞于表达、手足无措,以至于留下心理阴影。

第三,从个人发展角度,口语交际必不可少。步入社会后,一个人的谈吐往往会给他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一个拥有很好口才的应聘者和一个说话结巴的应聘者,用人单位往往会把机会给前者;一位拥有丰富学识的教师但是说课能力低下与一位口语表达强、学识稍浅的教师相比,往往是口语表达强、和学生能交流到一起的教师受欢迎。这些例子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口语交际对个人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如何提高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一)设置口语课程

笔者同样在中国知网里把“语文口语课”作为篇名进行了检索,发现把口语课纳入语文课程设置的意见出现在许多篇名含有“语文口语交际”的文章里,可是对如何具体地把口语课带入语文课堂以及如何操作性的文章却没有。在这里,笔者建议,语文课程可以专门设计出“口语交流艺术”课,一周两课时(90分钟),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语音面貌、语言内容、说话态度、语气、姿势等口语交际方面,做出培训与指导。在高中毕业时,语文口语测试加入会考考试中,算作会考成绩。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组建“口语交流艺术”课教师队伍,研发语文口语教材,设计教案,总结教学心得。

(二)借鉴国外语文口语交际课模式,课堂内嵌入口语交际板块

国内语文课堂,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采用的作“报告”的形式来上好口语交际课。所谓“报告”,也就是英文中的“presentation”,其形式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给的问题,借助多媒体工具,一边用图片展示主题,一边进行口语演说,这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归纳能力和在众人面前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种做报告的形式可以嵌入语文课堂,不用单独设课。教师可通过学生“作报告”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把自己预习课文时的所想所得做成“报告”在全班面前演说出来。报告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新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内做一个五分钟左右的图片演说报告,每周再做一次总结,让学生们把自己认为做的最好的一次演说报告形成书面文字存档成册。这种嵌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灵活设计,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三)高校招考制度改革,建议高考加入口语测试环节

说到口语测试,在国内最普遍的就是像雅思、托福考试中的外语口语测试,针对我们母语进行的口语测试,也只有在大学期间参加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针对中学生的口语测试几乎没有,于是这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有些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初,由于不会说普通话,导致害怕和他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低下。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口语交际教学而导致的。近日,教育部公布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内容包括将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制度。北京市率先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语文学科将突出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与重要地位,在中高考所占分数大幅提高。2016年,北京市高考科目,语文学科试卷总分更是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这一阵改革浪潮正是可以把口语交际教学推向一个重要地位的时机。语文分数上调至180分,多出的30分分配给口语交际测试,这样考核一个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就比较全面了。150分的卷面分,包括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核;30分的口语交际测试,包括学生的普通话、说话逻辑性、交际能力的考核,两种考试方式的结合才能把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贯穿起来。

(四)适当借鉴香港语文考试形式

香港考试分为:写作、现代文阅读、文化问题、聆听理解、说话能力测试、课外阅读。试卷中没有内地常考的注音、辨字、成语、病句,而以阅读写作为主。阅读材料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其中,聆听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在聆听一段说话后,理解说话的内容主旨,分析并了解其用意和立场。说话能力测试分为个人短时间演讲和小组讨论。主考就其“内容”“技巧”“组织”“仪态及其他”四方面评分。题目如“父母以为长期使用电脑是玩物丧志的,请向他们作出辩解”“香港娼妓应否合法化”等。从香港的考试制度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区重视考试的实用性,说话、写作无不体现实用的特点。其中,说话能力测试选择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索、探讨,发表看法、评论。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试卷上反映的只是读写能力,对于听说能力的考查则难以体现。因此,我们可以另外考核,如通过平时的课堂反应、课下的人际交流来评定,或单独设考点现场考试。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举办公开演讲、辩论相关口语交际活动。国外中学校方时常邀请社会演讲家到校园为学生举办励志演讲,这点也值得我们借鉴。

四、总结

在中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并且必要的。这几年,虽然口语交际教学已逐渐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是其专业性和实用性还待提升。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口语交际技巧与教材、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找到学生兴趣切入点,再灌入知识与技巧。笔者相信随着国家对语文科目重视度的提高,学生将会真正在语文课堂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来获取属于他们的知识与人生体验。

作者:罗?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学会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式、启发式、谈话式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1.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比如,开展学生辩论赛、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2.再现情境,深化主旨。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通过这样的话语,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使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变语文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

1.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中人物形象以及多个相关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2.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狼》时,教师可用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引入故事,并让学生分角色给“狼”和“屠夫”配音。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动力支持。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常态教学质量

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在讲清说明方法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相关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找出有关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写出其作用。这一设计,既可以训练学生说明方法的判别和运用能力,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锤炼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语言能培育学生思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安塞腰鼓》一课时,第二部分“火爆的腰鼓”需要用快节奏渲染一种激越的气氛,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而第三部分“寂静的腰鼓”表现的是一种宁静之美,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只有和文本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的教学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总结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5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讲求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威性,过于强调教师的师道威严,从而拉远了教师与教育对象的距离,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模式生硬单调,教学效果不佳。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学生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以升学率定学校终身的社会大环境下,课堂教学大多缺乏热情,学生被培养成为一部善于考试的机器。特别在“一考定乾坤”的高考指挥棒控制下,不顾对象、方法陈旧、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无法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建构务实有效的课堂,把课堂变为既有传承,更有创新;既能传播知识,更能培育人才;既肯定共性的培养,更追重个性的发展。

二、走革新之路,大胆建构务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无定法”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学对象的不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会听、会说,而且要能读、能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如此效果,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个环节:

1.有备而教教师必须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

在备课中除系统地把握教纲、教材外,教师要充分借鉴相关资料,不断探究教学内容,积极参加集体备课,主动发表自己的设想,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既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又不能过于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必须课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预设引导措施,施以适当的训练活动。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2.“授之以渔”,让教学实施务实有效方法是成功的捷径。

让学生会学习,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会学习,必须懂得方法,教师要“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另外,教师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名篇佳作,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多指导学生练习写观后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的方法,注重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进而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学得活、用得活,教师就应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鲜活的知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方法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上得到提高,通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目标更加明确,进而改变自我,由“要我学”“不会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学生会用掌握的方法不断咀嚼旧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获得更新和提高。这就好像教师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学生从此天天可以吃到鲜活的鱼。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务实有效的。

3.用细节建构务实有效的课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应注重细节的建构。务实有效的课堂是由诸多切实有效的细节构成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做好相关细节,以确保课堂的务实有效。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导入新课是一个细节,它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影响。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才能把他们带进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三、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教学效果”这个中心,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性格特点,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课堂效果务实而有效。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教师要无条件的继承;对于不足之处,要大胆革新,坚决杜绝误人子弟或高耗低效现象的出现。在教学革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坚决杜绝“走秀”和“随意”,既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奉献的心、一腔探索的激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注意教学细节,用细节建构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杨耀富 单位:桂平市浔州高级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议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其中最本质的、最重要的是生本对话。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就语文教学来说,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领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就会脱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走出课堂阅读的空间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形成独立的见解,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真实体验,从而真正完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生活世界的亲历性、主动性,必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开放的心灵与思想空间来接纳文本,创生和建构起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意识,养成和提高审美观念和批判意识。创生的脚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更需要走出课堂的空间,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我们既要反对任意的所谓创生,也要让学生的不同价值观和谐共存于课堂中,在一种开放的氛围中,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表达学生自己的精神诉求。

四、把天空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语文课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这是一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讲台是专为教师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呢?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伙伴;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言语自然禀性和自我选择,使他们得以有个性的发展。

五、让学生“心动”多于“形动”,合理安排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课堂上充满闹哄哄的分组讨论、填表……“读书”则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学会了一套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一些早已植根于口头言表的时令词语,轻飘飘地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教师实际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只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语。

六、总结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考试评价真正成为全面、正确、有效地检测手段的时候,语文的教学方法自然就会变革,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会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提升。

作者:孙新 单位:霍邱县龙潭镇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突出五性分析

一、巧设提点,四两千斤———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的提问,不仅仅是要学生来说出答案,也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当然问题的难易有差别,有的问题很容易回答,是作为一种引导,来让学生逐步走入教师的课堂设计,去深入理解课文。但关键的问题、优质的问题,一定是要有启发性的,是要能开启学生思维的。这里的启发性,指的就是学生能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得到某种提示,从而有方向性且有效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面对问题一脸茫然。孔子就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能引领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二、有的放矢,思而有路———提问要有针对性

语文学习,平时的学习对象就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语文课堂的学习经常需要深入文章内部,去发现细节上的关键,品味具体的语言或是理解文章的结构。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不容易深入到文字内部;作为教师,就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给学生找到深入探索的突破口。在这种时候,切忌提出的问题太模糊、太笼统,那学生还是会不知如何下手。如七年级朱自清的《春》一课中,如果我们直接对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写春天的”,虽然是课文的关键问题,但显然因为指向了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还是会非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将问题修改一下,改为首先提问“作者写了春天的哪些事物”,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文中找出小草、花、春风、春雨”等答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归纳出作者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为我们呈现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一系列春天的画面。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三、逐层深入,铺路架梯———提问要有层次性

有很多课文是有一定深度的,学生并不一定能一望即知,一下子理解到位。因此,为了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章要旨,探索较难的问题,教师对于提问的设计,就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给学生搭建问题组成的台阶,引导他们逐步地深入思考下去。如《老王》一课中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对其中蕴含深意的把握却是非常有难度的,学生是很难理解到位的。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把这个问题作了分解,逐层深入———

1.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幸运在哪里?老王是“不幸者”,不幸在哪里?明确:杨绛虽然家庭在中遭遇磨难,但身体健康,家庭完整,有学问,有稳定的工作收入,衣食无忧。老王没有文化,没有稳定工作和足够的收入,生活贫苦,身体有疾病,孤苦伶仃,没有家人的关心和温暖。

2.杨绛一家对老王如何?明确:杨绛一家很关心老王,女儿给过他鱼肝油治好了他的眼睛,照顾他的生意,对他很友善,买他的香油和鸡蛋。

3.“愧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明确:愧怍就是惭愧。意思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没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羞耻。

4.杨绛明明对老王很不错,为什么还会觉得“愧怍”呢?明确:因为她享有太多老王没有的东西,比如健康,比如家庭;而她对老王虽然友善,却还是不够关心他,没有能够给他更多的帮助和真诚的温暖。她反思自己应该可以做得更多,所以觉得没能真的尽到力,因此愧怍。通过对这个句子中看似简单的词语进行逐个分析、比较,学生随着问题的指引逐步深入了文本,最后当然也就能够顺畅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然也就理解了本文的主旨与内涵。

四、整体考虑,提纲挈领———提问要有系统性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不论哪一个教学环节,哪一个课堂问题,都应该是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提问题的时候,必须有系统性,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水平及某种教学逻辑,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这个方面问一点,那个方面问一点,这样学生的思路会被扰乱,也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认知,课堂的提问就会无效化,当然也就谈不上课堂效率了。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作品的主旨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对人性的异化。小说篇幅较长,描写十分丰富精彩,要学生从小说中抽丝剥茧直接深入理解主旨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往往不容易抓住要点。而作为教师,我又不能在课堂上代替他们的思考,直接给出答案。为此,在分析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我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对于于勒,在当初他还在家里的时候,人们怎么称呼他?明确: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2.当于勒寄回那封信以后,我们家人是如何称呼他的?明确: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3.当我们在船上发现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又如何称呼他了?明确:小子、这个贼、讨饭的、这个流氓。

4.我们一家对于勒的称呼不断在变,变的根源是什么?明确:钱。

5.于勒跟我们一家之间有没有什么是没有改变的?明确:亲戚关系。是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

6.这不改变与改变之间表明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明确:金钱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无足轻重。以上这些问题是从整个文本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提问,学生就能逐步明白小说不仅是在写主人公一家、尤其是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贪婪,也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特点,彰显出人性在金钱腐蚀之下的异化。如此一来,这篇小说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我们就抽丝剥茧地弄清楚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对整篇小说的理解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增强文本的整体性观念,能够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重要的信息、提纲挈领地思考问题。

五、走出课堂,心怀天下———提问要有发散性

课堂中的提问,一方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因而教师要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教学中要能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出,走进社会,走进人生,这样语文学习才更生活化、更有生命力、更能体现“文化”乃至“文明”的魅力,而不仅仅是刻板枯燥的咬文嚼字,就文论文。如在教授《大道之行也》一课时,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就可以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大同社会”有什么看法,与我们现今社会放在一起看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不宜设置固定的框架,应该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观念和看法。我认为,有选择性地提出这样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也是一条不错的育人途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立足课堂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我们也常常希望学生的思维能够更有深度,而这样的问题正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深化自己思维的机会。因此,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适宜当今的青少年。

六、总结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提问。精心设计的问题,就好像一盏盏亮起的灯,照亮了指引学生思考的道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观点,就看我们能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得他们的思想之水奔流起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我们一定要力争在课堂上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问题,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让课堂提问充满魅力,因此,提问的艺术,还需要继续孜孜不倦地钻研下去。

作者:孙蔚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新城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中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和发展。而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可以有效地打破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念,改进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非常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这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②语文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到语文素养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而实现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盲目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无法获得培养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语感能力也非常强,当遇到利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语文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利用语感能够推测出答案。此外,语感还体现在作文写作中,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写作水平高,行文结构合理,思维缜密,语言优美。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够提高对文章的主观感受。学生有了足够的汉字、词汇积累,阅读、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有了丰富的名句、名篇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积累,而且要日积月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语感能力也越高。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加强与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交流,通过充分的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学习完屈原的《离骚》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搜集屈原其他代表作中的诗句,并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如,《天问》《九歌》《九章》等,更有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语文课程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很多的语文知识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这些人文内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例如,孔子、孟子、庄子等的观点,具有很多的人文哲理,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受用。教师应该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有效的提炼,并且利用人文内涵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发现美,并且能够感受美,注重审美体验,能够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此外,学生在感受语文相关知识的美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创新是在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活跃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在情感的促使下,感受到语文文字的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有利。此外,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教师还应该做出如下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一些存在疑问的地方应该主动向教师提问,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感受,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加的顺利。再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写出别致新颖的作文来。教师通过做出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形成。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不科学的学习方式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也无法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改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开展语文的学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会克服多个学习上的困难,勇攀学习的高峰,而在学生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其语文素养在不断地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回答教师的问题,存在疑问的地方应该积极地向教师提问,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在课下,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在预习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将自己可以掌握的知识先消化掉,在课堂上集中学习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高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在不断地提高。而在复习方面,学生应该将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在课下系统化的复习,将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例如,在老舍《我的母亲》一课教学中,文章的写作背景:老舍在母亲去世差不多一年之后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老舍也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母亲的身世,文章体现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感谢,对母亲的思念。以这个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伟大的母亲,并通过《我的母亲》一课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启发,让学生将对母亲的感恩、感激、感谢等心情用言语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也引导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母亲的一些典故,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教师应该通过提出一些经典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等,并引导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四)突破教学,加强对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突破教学,对学生基础语文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基础语文能力包括较多的内容,例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这也可以称之为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为学生规定每天的阅读量,而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生可以阅读名著、阅读课外书等等,学生通过积累阅读量,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写作,每个月应至少写10篇作文,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能够确保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主要应要求学生多说多练,多与人交流。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还是要突出重点,突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总结

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由于语文知识范围广、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够克服在语文学习中的诸多困难,也才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此外,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甚至能够使在相关领域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这将受益终身。鉴于语文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邓鹏斌 单位: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分析

一、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

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人们经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这个道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应该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地去备课。首先,教师要备教材,通俗地说就是要吃透教材,教师在完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在还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师教授教材的指针。吃透教材与把握课程标准要做到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其次,教师要备学生,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现状,做到自己的授课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不能脱离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让自己的学生在现有的不同层次水平的基础上都获得知识。再次,教师还要备教法。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师讲课也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呆板的模式不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如何导入新课呢?是从复习旧知识入手,还是直接导入新课呢?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运用呢?以上所有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综合考虑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备课备到位,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二、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的时间里不能实行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十分低下。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要做到精讲多练。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怎么样才算是精讲?是不是讲得少就是精讲呢?肯定不是,不能简单地把精讲理解成为讲得越少越好。更不要把精讲和突出重点对立起来。精讲正是要围绕重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当然,精讲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能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又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精讲。例如,讲解《分马》这一课,这节课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是小说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作者在文章中围绕分马这件事大大小小的人物写了二十多人,人物多,事情多,如果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去讲,面面俱到,那么恐怕需要好几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必须做到精讲。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有重点地去讲解。确定本课的主要人物是郭全海和老孙头,郭全海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雇农出身,的时候,积极参加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元茂屯的农会主任,他是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干部,这是本文的主人公。老孙头也是本文的主人公,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的积极分子,但他确实也有缺点,具有自私的心理。但是正是老孙头的这一点也从侧面衬托了郭全海。本文重点写了这两个人物。从分马的过程即前—中—后三个阶段围绕重点人物精讲,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主旨。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多练。教师精讲的目的在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去做巩固性的练习。练习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水平来进行。练习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又要有层次性。也就是说既要照顾学习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学习吃力的学生。例如,在讲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精心地设计了课堂练习,重点围绕这一段文字展开训练:“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大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关的山的肌肤。……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什么?2.找出文中写矮松的比喻句,并找出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3.从文中找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4.这个语段主要是写的是小雪后的山色还是山的肌肤呢?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了文章重点段落的意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总结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6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艺术

一节课,孩子们的思维应该是愉悦地向着教学目标流动。要使教学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我们就必须营造出使思维朝着既定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中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某一个性特征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对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因为文学作品一般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具有很强的生动性、感染性和思想性,对课文的理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学习的欲望、情感、体验和兴趣等心理现象,是配合特定思维有效流动的良好心理环境。一节课能否营造出和谐、科学的心理环境,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孩子们学习的动机源于自身内部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常常取决于对需求的满足。

我们在课前对孩子们的需求应做好了解。主要方法有:可通过孩子们的日记了解,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谈心、发邮件等形式了解,也可让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例如讲《羚羊木雕》时,孩子们建议:这篇课文内容不难,只是篇幅太长,不知课文的思路与结构,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行。于是我采纳了孩子们的意见,只使用了图解的教学方法,就使孩子们轻松愉悦地上好了这堂课,提高了课堂实效,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局面。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孩子们有效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从语言方面看,语言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我们广大语文老师要真正提高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只要这样才能使教师树立起威信,在学生内心深处建立起信任的基础,让孩子们认为你是最棒的。由于师生情感上做到了有效统一,孩子们都愿意与你亲近,都敬佩与尊重你,都愿意为您争光,您还愁教不好他们吗?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前奏曲和集结号。好的导入能够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它就像一把开启孩子们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要力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利弊,我们在设计导入时,一定要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依照教学规律,结合教学重点来设计导入。例如在课堂中,我经常使用“直观教具”导入法,有效激发孩子们去探讨课文。初中阶段的孩子,还偏重于感性认识,他们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身心特点,在课堂上应积极采用直观教具导入。例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我就准备了五个不同的图形进课堂导入新课,这样就极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得出答案,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艺术要求我们语言要活泼、流利、动听,能听于耳、记于心,对孩子们具有有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会调动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教师的好感,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我们的语言要幽默激趣,要善于传情达意,要亲切动人,要积极健康,能够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我们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对孩子们正确理解与使用语言起到示范的作用,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是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加大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注重新课导入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积极充实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作者:张允 单位: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三)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三)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四)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我们相信,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切实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会大大加快。

作者:曲彭杰 单位:青岛第三十七中学

第三篇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共生让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更高

中学语文教师要合理创设学习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探究时间,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含量的提高。例如《忆读书》一课,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围绕着这个内容,教师创设学习环节,把积累词语和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作为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罗列出作者读书的层次,并体会作者在不同阶段读书的心得有何不同。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创设了合作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思考作者不同阶段读书的感悟有何不同,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思考的目标,合作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之上,思考更深入。整节课充满着对知识的思考和反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提高。

二、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共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双效提高

教师角色一直被认定为需要巨大奉献和付出,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其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长久以来被忽略。在共生视域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从听说读写四个层面上促进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够为语文教师的教材二次创作能力、情境营造能力和知识内化能力提供营养。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多少知识转化为能力,多少能力能够被实际运用,同时要思考自己处理课堂的步骤和方法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要能意识到自己对课堂的分析和把握是否引导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等。做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双效发展,处理好这两方面内容的共生关系,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也会获得发展。

例如《鲁迅自传》中,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鲁迅眼中的鲁迅”时,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对鲁迅做出评价,并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中触摸到鲁迅先生的伟大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流畅,教师在课堂中也注意到了自己对人物进行分析时的语言运用不足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的切入点靠前,在课后反思中做出了记录并思考到如何纠正,从而获得了人物分析的更好的方法,课堂教学获得了双效提高。

三、否定与激励评价策略的共生让课堂教学更显严谨和有效

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纠偏指错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过渡点和引导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进行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让部分教师片面的放弃了否定性评价。从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学生对细节的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些认知不够全面不够正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的纠正,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共生视域下,否定性评价策略和激励性评价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的否定,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究,也只有进行恰当的激励,才能让否定之后的学习获得应有的效果。否定与激励评价策略的共生让课堂教学更严谨和有效。

四、总结

在共生视域下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创设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兼容并包,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骆仕娣 单位:广东龙川

第四篇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问题

1.教学材料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不仅需要学生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勘探和开采。而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师应积极研读教学材料,寻求课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师在延伸课外知识、设计课外活动时应该有“度”的限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任何形式的课堂形式(包括使用电子媒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活动应防止配方、程式化的,即防止一些单一的、机械的课堂讨论,或在枝节问题上的争论;上课完全是用鼠标代替粉笔,使用磁带,而不是教材,等等。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完成实际的语文教学任务,有作秀的嫌疑。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但更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干预,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文本,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的建议

为了使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改变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教与学的角色转化和调整。对此,教师应该从课堂主宰变成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学习方式的指导,改变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让他们有自信、有能力积极改变学习状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独自决策的能力。自主学习的引导要贯穿于教育学的整个过程。一些中学教师接受培训的讲座,内容之一就是“每个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这是培养教师独立意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模式。

2.发挥指导作用

教育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无作为、不作为,而是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内容做一个方向性的把握。没有了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会变得毫无目标,或者漫无边际,学生学习会失去该有的方向,学生在迷茫中可能会放弃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予以一定的监督和指导,鼓励和检查。这样,学生更能够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教师也要通过评比和奖励,激励所有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地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的全程陪伴和指导下积极学习,努力实现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学习成功,教师必须适当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习学习。

3.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学校教学中,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看起来很活跃的课堂互动,可能只有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很多人属于消极被动。这样,久而久之,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思维敏捷,对课本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身信心和对知识的兴趣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这些学生会极大地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他们甚至会对除学习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从而形成所谓分高低能的群体。相反,那些思维慢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放弃学习。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不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要对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活动不闻不问,而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说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让全班同学看。而且,学生的评价、总结,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三、总结

总之,自主学习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教育思想的变化,还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而且,自主学习模式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所以,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让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扬长避短,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育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作者:郭连君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教育体育局

第五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

受中考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得面面俱到,唯恐漏掉知识点,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呆板、沉闷,陷入“少慢差费”的怪圈;而有的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致使学生负担过重,苦不堪言。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寻求突破,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法渗透学法作为指导思想,以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为突破口,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学”来促进教师的“教”,以教师的“教”来指导学生的“学”。如何改革传统的教法呢?应该抛弃旧有模式,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经过实践,笔者采用了“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四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勤动脑,想一想,自主先学。2.勤动口,说一说,合作探究。3.勤动耳,听一听,展示点评。4.勤动手,试一试,检测提升。当然,语文教学方法多多,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即为好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使学生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当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多发现、总结教学中的好方法,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金钥匙,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对于学好语文、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通过预习,学生可掌握文章的重点,发现难点、疑点,这样在教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地被动听效果要好得多。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2.阅读方法

语文重在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如何概括段落大意、如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等方法。例如,学生要想理清文章结构,可以用“找过渡句法”,也可以用“概括每段段意法”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要以教师教给的方法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敲门砖,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最终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3.写作方法

学语文最终回归到写作上来。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把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敢于说真话、诉真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言,多与师生交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课堂充满活力,在让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解决疑难,同时还培养能力,更能养成合作精神,一举多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勇于表达。营造和谐氛围,即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创造氛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与共鸣、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闪现、创意的汇集,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愉悦。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有必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目标明确、更新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变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安冰花 单位:河北省鹿泉市获鹿镇中学

第六篇

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在教学时不能单纯的依靠做题等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将眼光只局限于分数,而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新课改之下教师可以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编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教师在这种情景模拟时充当的往往是“旁观者”或“引导人”的角色,而不是指挥者。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在情景陷入尴尬境地时及时补救,而将主导权交给学生,不要干涉学生发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下进行学习,让他们不知不觉地由被动接受转换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一模式中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等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分组办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建设初中语文趣味高效课堂

1.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感悟语文学习的内容

新世纪的初中生生活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和变革的重要时期,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开放,从小就树立了求新求异的强烈欲望,这是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点。教师的教学实践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不断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充满趣味的课堂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课文,鼓励学生自导自演进行生动地演绎,分角色朗读以及课本剧的表演都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快速的接收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传授解题方法,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新课程改革下对于教学的要求更上一层楼,不是简简单单的只要求学会做题,学会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方法。高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在教学中的关键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纠偏,同时渗透学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请做得好的同学当众起来传授交流经验,有的同学速度比较快,他并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而在考试时,如此精读往往比较浪费时间,而泛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领略文章大意。

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准确而快速地挑出中心句进行阅读,这样能够提高效率。还有的同学是在做阅读之前提前先阅读一遍题目,然后再根据题目去原文中寻找答案,这样能大大缩短时间,同时又提高了准确率。达到又快又好的效果。就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自己做题的规律,并将之与大家进行交流,再加上教师的总结与归纳,其他同学对此方法的印象将会大大加深,并在做题的时候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进行运用。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就会成为他们做题的习惯,教师也就成功地达到了传授方法的目的,能够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三、总结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初中生所独有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致力于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建设初中语文趣味高效的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与乐趣中更快地掌握理性知识,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注重打造高效课堂时,也应该注意进行课后开放式巩固,进一步深化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王委 单位:江苏赣榆县塔山中学

第七篇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氛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元素,一个成功的施教老师都会很善于营造和利用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目的。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国家教育观的认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尊重每一学生;学生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来学校学习的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增加对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了解从而促进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的形成。第二,良好的班风、学风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努力培养一个具有团结友爱好风气的班集体,在这个团体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得平等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互相帮助,即使是这个群体里最弱的学生,也不能忽视,建立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和自卑的心理,在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关爱和老师的鼓舞带动下,使他们可以一步步主动地去学习,走入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去敞开心扉大胆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慢慢的改观现有的一些缺陷,走进融洽的班集体氛围当中。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兴趣是一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有充分的兴趣,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在我们的学习任务里面,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当老师把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来的有梯度的学习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可以更好的调动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认知,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层剥析,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更强化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同时,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要科学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在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都只是对文章的内容感兴趣,读过之后对阅读能力和怎样提高我们的水平束手无策。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活动课“感受说明文”,让学生在课下自行准备各种工具,上课的时候我们进行一个有关制作的一个小比赛,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短暂的口头式的交流,用更加精准的语言来表达在比赛环节中会出现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及其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让学生说明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者我们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就可以采用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小说教学时就可以以一场相关的课本剧为核心展开。这些都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主动钻研精神。

三、在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所以重要的学习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方法的掌握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三步曲”来进行合理的方法传授,第一,课前预习工作的开展;第二,津津乐道的授课过程;第三,课后巩固,加强。在这过程中首先,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传授给学生什么是科学和高效的预习方法。学生预习的过程是学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表现,但是如果方法不对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往往得不到很大的效果,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怎样去做好课前预习。再者,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注重文本的教学为本,不断的加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点和传授,文本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融入一些学习技巧在我们教学中慢慢地使学生懂得学习技巧和怎样运用学习技巧,使学生可以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和对学生个性的正确发展。最后,我们要教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对自主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反思和感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有不足之处,让他们自己去懂得学习的重点和怎样强化自己的知识。等等。

四、结合个人实际构建合理的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学生智力、认知能力、思考角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可能对课堂同样的论题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分享等步骤强化课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个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伟大力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三点:第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小组成员以及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第二,重视小组成员心态的锻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第三,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理解的内容,老师要及时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课堂论题的总结、讲解和点评。

五、善于扩大语文学习的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那就要求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进行授课时,教师要加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教会学生关注社会,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语文的学习当中来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不断提高的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对于世界名著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对世界名著的阅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精神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汲取精神营养。有目标的组织学生去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社会活动感受社会现象,再通过学生对材料的收集去写篇意义深刻的文章,通过社会实践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课堂是一项很系统也很灵活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启蒙,需要课堂增加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元素,其中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构建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教案式教学,需要教师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主体、课堂氛围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而进行的一种既独立又互动式的教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及发展。

作者:罗俊丽 单位:揭阳市揭东区埔田中学

第八篇

一、鼓励合作学习,提倡独立思考

新课标的指导下新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他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合作学习。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也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自主或是小团队的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进行小范围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后作出回答,这样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性,兼顾工具性

语文学科是一项比较实用的学科,也就是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在语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文学科的这两项特性都充分的发挥出来,也就是要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远远要比教学生知识要重要的多,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就会自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怎样传授学习的方法。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淡化了语文知识基础,课堂上重视的是语文的人文精神,却很少提及语文字词句篇的教学,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落后,对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是缺少了读书声,也很少看到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对文字的揣摩,对文章优美句段的欣赏更是少见。试想一下,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语文课堂,学生连基础的字词句都忽略掉了,语文课堂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学生写作文时的错别字和病句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重点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学生提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卞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改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首先从改变观念上做起,只有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做好改革的工作,拥有人环境的支持是新课标生存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所教授的初中语文的内容与各方而都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结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以教学指导大纲为前提条件,努力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积极的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心态,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目前我国的新课标教学改革还处在积极的实验阶段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完善的实施体制进行教学改革。我们要把握住改革的机遇努力完善教学体制,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教学主题,积极的顺应学生的兴趣进行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取消机械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带动课堂气氛。把握课堂的节奏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任英 单位:鞍山市第三十五中学

第九篇

一、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让多媒体称为我们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比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特别是《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诗文,王羲之的笔迹,岳阳楼原址,还完好地保存着。在引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足以震撼心灵,陶冶情操。在讲授《出师表》《隆中对》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中相关的情节,当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刘备冒着大雪,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时,每个学生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当诸葛亮为国家社稷寝食难安,出征前辗转反侧,泣血为皇帝写下肺腑之言,电视上扮演者泪流满面,教室里的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舍身为国的精神。多媒体能从声、光、形等多角度的展示,这是文字所不能的。让学生对里面的人物、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在引入新课,势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为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助一臂之力。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进文言文的环境中,并能有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另外,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成为主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情在其中,趣在其中。

二、用音乐导入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等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学生顺利完成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前提。音乐具有感染力,在上课之前放一段音乐,特别是与新课有关的乐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悠扬的音乐环绕在学生耳边,学生的情绪就随着音乐起伏飘荡,音乐中的歌词就沁入学生心扉。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没有讲解课文,先让学生学唱《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快就能唱得有声有色。在音乐的旋律中,歌词所表现出的意境悄悄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教师此时就能顺利地导入新课。枯燥的文言文有了音乐的渲染,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劲头了。在讲《出师表》当我放出音乐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感染了学生,我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诸葛亮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引发共鸣。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够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为上新课蓄势,很受初中学生欢迎。

三、用名言导入

中学生对语言已有一定的积累,知道很多名言名句,在写作文时也能用得恰到好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名言佳句的来历,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都知道人要有志气,“愚公移山”是指坚持不懈、不放弃。教师就可以用这句大家都熟悉的话开头,探讨其含义、用法,导入今天要讲的课文。学生们也想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好奇心被勾起来,迫不及待地到文中寻找。比如在讲《曹刿论战》时,我就抓住“一鼓作气”这一成语进行讨论,“为什么说是一鼓作气?”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憋着一口气,干完。”有的说:“气可鼓不可泄。”我看时机成熟,因势引出课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给出答案。在教《岳阳楼记》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大家也非常熟悉,我就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有能力忧天下吗?”“为什么他要先忧后乐呢?”“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学生脑海里都在回味着问题,这句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的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趁机说:“欲知答案,请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用熟悉的名言名句开场,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四、用解题猜测导入

解题猜测导入法就是对题目进行注释,并抓住关键字进行剖析,不看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预示猜测来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提前让学生结合课下解释初步预习课文,在导课时,我根据题目提出了下列问题:1.题目的含义。2.邹忌是什么样的人?3.齐王是什么样的人?4.关键词“讽”是讽刺的意思吗?如果不是,是什么意思?5.谁来“纳谏”?怎样“纳谏”?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大胆进行猜测,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或通过其他途径的到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带着自己的见解,学生明确了目标,有了方向,很顺利地进入文本的学习与探究中去。可见,关注标题对文本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窥视全文的窗口。因此,用读解标题的导入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适用那些标题新颖而集中揭示主题的文章。通过对课文标题和关键词的预测,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当自己的见解和文本一致时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当不一致时,学生就会自动的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倾听者,对于学生的猜测,不能过多的肯定或否定,要支持学生的各种解读方式,让学生能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

五、总结

文言文的开场引课的方法很多,教育者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富有艺术性的引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用富有启发感染的方式导入新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新内容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得到提高。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能顺利的继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周香香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办事处中心中学

第十篇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引爱学态度

(一)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创设学生爱学情境

教师唯有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节课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敬畏自然》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去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是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逝的?又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新课与学过的课文在题材、内容及主题上存在着相似又相异之处。这样,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温故知新,以旧孕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对旧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和《敬畏自然》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我在上课时,利用新旧课文的交汇点,采用类比导入法切入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显得自然而有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会常常使用“比较阅读法”,因为它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有效促进知识情感的迁移提升。

(二)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爱学情境

在创设具体情境时,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善于借助直观可感的形象,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完成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要兼顾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让学生喜欢上学习,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我在一线教学中就经常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倾向出发,揣摩他们的学习心理。如我在教学萧乾的《吆喝》一课时,认识到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吆喝”还是有点陌生的,更何况让江南人感受老北京城那特有的京腔京味的吆喝声的魅力。所以在上课前一个星期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学生上街或向父母亲、爷爷奶奶等去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的吆喝声。上课先让学生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最有蕴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吆喝的特点。然后跳读课文,充分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挑选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吆喝,且谈谈喜欢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一下。最后小组交流,推荐小组内吆喝最好的学生全班竞赛。各小组通过交流、揣摩,后展示,让大家感受到了老北京城那简洁形象、具有浓浓的京味京腔的吆喝声,相互评价,遴选优秀奖。这样通过设置问题来唤起大家的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大家你追我赶,形成其乐融融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合作与竞争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在适宜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转变成爱学的基本态度,为培养乐学的精神奠定基础。

二、依托教材研读,培养乐学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爱学心态的充分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有乐学的精神才有探索的驱动力。众所周知,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隐性知识和素材,用文本中体现的积极思想来培养和感染学生积极进取的乐学精神。可以说,教师在文本研读上沉下去了,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乐起来。没有以教材深入研读为依托,学生的乐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

(一)把握文本个性,促进学生乐学

教学思路的确定,既要考虑教师的“教路”,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路”,还得符合课文的“文路”。研究课文的特点,把握“文路”是确定教学思路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深入地反复研读课文,才能把握文本个性,才会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落实“学为中心”理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从标题切入,往往就能抓住课文的头绪,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背影》一文,其标题很有特点。因为一般来说,写人主要是写人的正面,但《背影》却是写人的背影,这一点是不同寻常的。于是,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课文的这一特点确定了教学思路。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后启发思考:本文写到父亲的“背影”共有几次?(四次)2.课文中写到的这四次背影,实际上是几个背影?(两个,一个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一个是父亲离去时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3.课文中的这四次背影,和作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课文开头:思背影;买橘子时:望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找背影;结尾处:头脑中呈现背影。开头结尾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是略写,买橘子时的背影是详写。)4.品读买橘子时的背影。思考:A.为什么这里要详写?(因为这个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B.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让作者感动得落泪?(研读课文后明确:逆境;亲临———本可以不来,却亲自来了;年高,体胖。总之,父亲爱子之深,感动了作者。)在这里,我抓住“背影”设计教学思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结构,明确课文写人时的虚实结合、详略结合的特点,而且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研读课文。当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教学思路的方法,远不局限于此。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更多、更好的教学思路就一定能不断设计出来。在此设计之下,学生也将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二)挖掘文本内涵,培养乐学精神

严华银老师指出:“研读教材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研读透了,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让本文美好的思想情感引领着学生向善、爱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比如,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比较头疼,厌学情绪比较普遍。于是,每次备课时,我总要反复研读,力争自己要先读透,读出文本的趣味,读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早就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师自己读出了文化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魅力。于是,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就让大家通过分角色表演和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古人的谆谆教诲,来培养积极乐学的心态。在我的指导下,大家边揣摩边表演:孙权以非常严肃坚决的语气对吕蒙说“不可不学”是厚望是亟须;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是孙权驳斥吕蒙的借口,现身说法来说明读书对人大有裨益。最后,吕蒙通过学习,见识大有长进,非常自豪地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对读书大有长进的肯定。这样引导,巧妙借助文本渗透的劝学思想,让学生从吕蒙的转变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培养了乐学的积极心态,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及时更新教法,培养会学技巧

教学实际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我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溯清文理联系,调动主动学习

初中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来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学习,通过诱导提问来引导学生溯清文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生成发展的过程,掌握会学技巧。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我就诱导学生通过小弗朗士对一些反常情景的观察,学习作者是如何铺垫最后一课的感情色彩,然后再归纳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以及其他人的与以往不同的语气和表情,以及大家的一些反常表现来体会爱国主义情感的微妙变化过程,启迪同学们学习和掌握情感表达方式。这样引导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捋顺了知识脉络,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强化逻辑思辨,诱导正确认知

语文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首先凸显在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上,即能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吸收知识。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对问题片面和绝对的认识,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和认真分析作出预测性解答,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诱导正确认知。譬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组织学生研习孔乙己的关键语言、动作等。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于是孔乙己这个可怜、可悲又有点可恨的形象逐渐在大家的讨论中完善和丰满起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小说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揣摩文章中心,强化了逻辑思辨能力,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四、抓住学生疑难之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驱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条。一般来说,学生的思考动机都是从疑问激起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难,教师分析疑难,进行解答,是常见的一种方式。这样做,有时效果较好,但有时浮于就事论事,对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大起作用。疑难,最好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寻求解答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不仅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组织学生讨论疑难,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相互启发,大家受益。在教学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疑问,发现学生中普遍有这几个疑惑:为什么父亲不直接上去把“我”抱下来?为什么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为什么其他小伙伴不但不帮我,反而嘲笑我?这些疑问我上课时暂时不做回答,而是让学生去揣摩、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切近文章中心进行思考,让学生学得认真,学得积极、有效。另外,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就是舍不得课堂时间,唯恐学生讲得不对,讲得不完整,七扯八扯,浪费时间。其实,学生解答得不完善是正常的,理解错了也是常事,思考、讨论、辨别、判断,正是提高的有效途径。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学习的正常规律。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就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否则,何谈“学为中心”!

五、总结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7

1.研读语文教材,提炼精华、找准切点,努力实现课课有德育。

教师备课应研读语文教材,找出文本中德育元素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教和育的切入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在教学中,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学段和层次,有的放矢地加以渗透。比如:当我在讲授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中,先要求学生们深入到基层,去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从中品味百味人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时有学生与我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在询问我家小区一位老奶奶的生活情况时,却被一言以蔽之,她几乎什么也没跟我说。”看着他,我笑而不答。此时,他一脸茫然。在第二天的课上,我把这样的疑惑抛给了学生们后,接着在讲授中,我从文本的社会背景、具体情节的分析中,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文本走进“老王”的生存世界、内心世界,去唤醒人性最真的品性———善良、尊重。由此引发“人格需要尊重,生命需要珍爱”话题的讨论,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2.选取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想道德兼容并蓄。

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形成和提升。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主阵地,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把课堂变为讲堂,讲堂改为学堂,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合作,将个体思想道德的差异达成一个有序的共鸣和共识,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利用古典文本作为载体,抓住时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的道德教育;结合课文时代背景的介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多元文化相结合融入渗透在教学中。其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寓文学与德育为一体的古代寓言故事,文章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诚信”的美德。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用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泯然众人的过程,从而道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深刻的为学之道。由此这样,将“处世之道,立人之本”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之中,弘扬在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3.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视听体验。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加强视听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开设良好的情境,把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辅助性的支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播放一些人文色彩较浓的经典影片、电视片段,其中由北朝名歌《木兰诗》改编的动漫《花木兰》是一部宣扬“孝道”的电影,影片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直观地跃入学生视线之中,再加入同学间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归纳,从而得到人性真善美的回味与思考,引导他们对古典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与积淀。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支撑丰富了课堂德育渗透的内容。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渗透的思想性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渗透的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初中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思想的课文很多,提供真实可感、崇高品质的人物形象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与生俱来的禀赋。它以文学艺术的形象,学生心目中倾向的人物的经历、感情、意志、行动、成就来影响学生。它也是教师感情自然流露以及内在的道德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投入真挚的感情,以多种的教学艺术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严密的逻辑、质感的语言说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得到道德思想的提升。

三、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让文本与学生对话,达到教学和德育的共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时代的特点,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学生碰撞,让情感与学生共鸣。这样,就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经过长期的影响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都会得到逐步提升。所以,语文课实现德育渗透的功能,需要语文教师本身的整体挖掘和把控。同时,语文教材的合理运用,将会使这一功能发挥得更加突出和顺畅。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利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应该以课文为主要载体。文本需要语言文字的支持,它记录着、传承着祖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具有可读性、借鉴性和弘扬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的规律,兼备审美、情感和道德内涵,是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德育教育非常好的材料。其中,陆游的《示儿》、杨振宁的《邓稼先》都洋溢着沉郁爱国主义思想;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郦道元的《三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儒家的《论语》;有陶渊明远离尘世,怀揣恬静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有表现杜甫在穷困潦倒时仍心系国家人民忘我精神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鲁迅先生直面惨淡人生的《风筝》、《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朱自清先生充满生机的《春》和拳拳父子深情的《背影》,老舍质朴隽永的《济南的冬天》。抓住这些文本的思想精髓,去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操、集体意识,使其去铭记历史、传播文化,进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认真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对德育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8

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他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可能出现创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灌输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照搬照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1.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也是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喜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有些内容可能会和我们教师教的、书本说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不一致,我们教师要鼓励他们的行为,来保护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意识。2.捕捉创新的火花,予以引导和肯定。创新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无意所为带来的意外之喜,对于我们的科学学科来说,往往是课堂生成的产物。那么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予以学生肯定和鼓励,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示范和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扎实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种素养,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使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作为保障。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有思维、有想法、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使学生在当前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体系,学生要想取得突破就不能有漏洞,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也会制约他们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书本是怎样说的,最终自己怎样把知识记住,考个高分即可。这样的一种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并不能够真正地消化和吸收知识,而且很难真正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与能力并重,且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努力方向。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探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大的内驱力之一;其次,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强化了他们的探究欲。

四、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实验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俗地说学生不干,不动脑筋,创新就等于零。实验教学中,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上实验课之前,该放开则放开,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提高学生亲自动手能力。

比如,树叶、砂、石头等让学生自己采摘收集;蚂蚁、蟋蟀让学生到田间去捕捉,讲“电磁铁”一课所需的导线、电池、铁钉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使学生体会到“看着容易,干起来可难”。

2.上实验课过程中,该甩手则甩手,多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科学成果,记住概念、性质,而重要的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发现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比如,讲磁铁的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磁铁吸铁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除了这个性质外,磁铁还有不少性质,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磁铁的秘密,现在就用每个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看哪个学生发现的秘密多。”这样只告诉了学生磁铁还有其他性质,只给学生提供了必要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动手能力会大大提高。甩手并非教师一切都不管,而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探索,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

3.试验课后,讨论要大胆放宽,给学生言论自由,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巧妙整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