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管理论文范例

医学管理论文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1

1.1缺失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步骤。

当下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出台教学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经过学习获得后,结合学校实际而产生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大学生们在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的作用或影响力忽视。特别是与被管理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籍管理政策,他们的发言权与知情权没有被尊重。国家关系民生的有关政策都要召开听政会议,作为民主、科学、文明的高校为何不这么做呢?

1.2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

1.3缺乏通畅透明的政策规定、教学改革信息渠道。

当下由教务处在网络上进行通知教改的相关规定政策,由此通知高校的各个学院,然后再通过班会经老师通知到学生班级或者通过宣传栏,从而造成部分通知不能及时到位,有的不负责任的干脆就没有通知,最终导致信息传播不通畅,时常引起学生举报等不良事件的出现。

2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

根据以上现状,如何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民主化进程,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果,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吸纳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到高等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在我校提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等院校医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2.1学生参与具体教学过程管理

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教师等直接进行评价和选择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把医学生的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评价依据。早期医学生参与评教的方式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然后出现了医学生涂机读卡,最后发展到网络进行评教,医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学校教学相关部门进行反馈。

2.2建立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建立学生组织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在美国,学生组织是校内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它由各层次的学生代表组成,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代表学生的利益与学校联系和交涉。在英国,1922年成立了全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UnionofStudents),代表着20多万学生。它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对学校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我国,高校中也都建立了学生会、团代会等学生组织。学校设立校长信箱,在行政部门中设立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与学生会进行沟通。

3医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意义

3.1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以往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专家、领导、教师等组成,作为学校教学主体的学生一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使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成为一种常态、长效管理模式,从学生角度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并且形成一套工作流程,使学生反映的信息能够及时解决和落实。

3.2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校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高等院校,将会明显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生能够认真地去发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能够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着力去落实解决问题。学生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又促进了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履行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职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3对于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建立健全教务助理员、在校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将会让高校教学管理能够左右纵横、上下贯穿,最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以及交叉化,能够更加真实迅速的获取信息,更加通畅的安排工作,更加方便检查、落实、监管,得到更好的服务。

3.4具体体现了教育部有关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明确写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四十一条上。

3.5确实为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一,已经具有民主参与管理能力的在校医学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第二,在校医学生已经具备了科学合理的判断、分析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的能力。举例来说,建立了在校大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构建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能够贯彻培养在校大学生民主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在校大学生的潜能。如果在校大学生真正能够融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中,那么他们将会实现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在校大学生在多数情形下可以学会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能够将创造性与独创性运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之中,同时还能够将自信心逐渐提高增强,实践经验逐步的积累,这不但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挥与锻炼,而且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3.6真正的体现了当前高等院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2

1.1方法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方式、性格。

(2)情绪管理能力量表:由孟佳编写,该量表共22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即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运用能力。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分1到5,总分范围为22~110分,22~52为低水平,53~82分为中等水平,83~110分为高水平,分数越高表示越符合,情绪管理能力越好。为了进行维度间比较,各维度计分采用平均分(即维度总分除以总人数,得分范围为1~5)。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9,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0以上,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数据分析

全部研究资料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频数和率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情绪管理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男生74人,占13.83%,女生461人,占86.17%;大一200人,占37.38%,大二150人,占28.04%,大三185人,占34.5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63人,占30.46%,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57人,占48.04%,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115人,占21.50%;农村生源365人,占68.22%,城市170人,占31.78%;家庭关系较差的为6人,占1.12%,一般的为93人,占17.38%,较好的为436人,占81.50%;阅读习惯中,基本不阅读的为58人,占10.84%,想起来才读的为383人,占71.59%,规律阅读的94人,占17.57%;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界原因的为78人,占14.58%,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为457人,占85.42%;性格偏内向的为259人,占48.41%,偏外向的为276人,占51.59%。

2.2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总平均分为(82.36±12.94)分,情绪管理能力处于高水平的为287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91.14±7.46)分;中等水平的为233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74.03±7.08)分;低水平的为15人,情绪管理能力平均分为(43.80±10.89)分。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情绪理解能力(3.78±0.71)分、情绪运用能力(3.78±0.67)分、情绪表现能力(3.73±0.67)分、情绪调控能力(3.73±0.66)分、情绪觉察能力(3.73±0.64)分。

2.3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在α=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因素(年级、专业、家庭成员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自变量,以情绪管理能力为因变量(得分<82.36分赋值为0,得分≥82.36分赋值为1)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阅读习惯、归因方式、性格为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分较高,说明其能够有很好的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状况,这可能与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后,医学教育比以往更重视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传播有关。情绪觉察能力是指体会自己的各种情绪及其变化,觉察他人的各种情绪表现,而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寻找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遇到不适情绪时,感知他人的情绪能力及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差。可能原因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时间长,压力较大,与他人沟通交流时间较少;此外,专门情绪管理教育缺乏所致情绪感知及控制技巧不足也是导致无法顾及他人感受和有效管理自己情绪的原因之一,如何将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相关教育中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越好,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越依恋,情绪管理能力越强,不易产生不良情绪,与甘强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为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中,家长往往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子女也习得了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能够较好处理自身情绪问题,提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家庭背景的评估。有规律阅读习惯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最强,可能原因为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获得较多的情绪管理知识。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3

新时期,医学档案管理应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而在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又分为硬件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就硬件而言,因计算机处理过程均需借助相关指令来完成,这时为避免因档案管理员的疏忽而出现管理失误,必然就需要逐步强化对文书档案的管理,而随着文书档案资源的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档案资料存储的困难,而且管理效率也比较低,极易出错,故逐步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意义重大。为此,医院需具体结合自身经济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积极购置一些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档案信息查询、检索与共享网络系统,积极打造出一个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料服务平台,从而为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地信息资料支持。另一方面,就软件而言,医院需重点加大对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医疗科研单位与相关档案界均需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用于档案人才的挖掘、培养中,积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档案专业知识能力的档案人才,以此来推动医院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同时,在现代化档案人才培养中,不仅需使之具备较专业的档案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引导其逐步形成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引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逐步提升自身档案管理水平与讷讷管理,从而医学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

二、突出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一,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服务方向。就我国经济建设情况来讲,医学档案要想迎合经济日渐增长的需求,就需逐步拓展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领域,即推动医学档案开发利用朝着更加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随时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档案信息,并在做好医学档案归档工作的同时,对现有档案资源进行大力开发,严抓同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的医学档案工作,摆脱单一业务观点,形成医学档案效益观,加强档案开发利用;第二,明确医学档案开发利用目的与范围。就医学档案而言,它具有一定综合性,不仅可为相关机关单位与部门提供有力地信息依据,而且还能在做好档案保密、严控审批手续工作的同时,强化各级医院间的信息的横向联系,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有无,以迎合医疗科研需求,获得更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在医学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员需对医学档案利用目的与范围加以明确,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自身服务观念,并在具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超前决策,抓重点,寻求突破口,实现开放化的档案信息利用,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为单位、个人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完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在医学档案管理中,医院还需具体结合工作情况,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综合化管理措施,推动医学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而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时,就可在参照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条例与档案法的基础上,具体结合本院情况,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医学档案管理流程,并在建设管理中,逐步调整,使之更好地迎合医院现代化发展需求。同时,医院还需落实管理责任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加明确,加大各级人员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医学档案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四、结语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4

机能实验室属于现代媒体设施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在基础医学院校展开机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室具有实验数量多、仪器设备庞大等特点.目前,各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根据学院的规模以及院校的需求设置不同程度的机能实验室.在医学院校中一般拥有10-14间的机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数量以及教学的需求,包括网络化教学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机能学人体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同时配有SH-1生物机能实验室同步演示系统设备、Labtutor人体实验教学系统以及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相关的分析仪器等教学设备.通常情况下,机能实验室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这些设施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因此,医学院校在机能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当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更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将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室教学的过程中,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有效保障实验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充分发挥机能实验室的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 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4结语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5

1.1常态化管理

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常态化管理,变年度管理为日常管理。

1.2进修学习

ICME实施后,由医院继教办联系人事处,调取一年来所有外出进修、学习的人员记录,根据人事处提供的名单及进修学习时间授予相应学分。保证了进修学习审核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也免去了医师往返于各处、室之间的繁琐。

1.3科研立项方面

改变了由个人到科研处开取证明的做法。在每年度课题申报审批结束之后,医院继教办及时联系科研处调取当年批准的科研立项信息,及时将科研立项情况录入ICME,授予相应学分。保证了科研立项信息的准确性及及时性。

1.4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出版医学著作方面

变“按年交纳”为“逐月交纳”。要求科室继教管理员每月月底统计本科室学术论文、译文发表及著作出版情况,汇总后将原件、复印件交医务处审核。同一篇文章、同一本著作只备1份复印件,按作者次序逐一录入系统。避免了年底汇总统计有遗忘遗漏现象,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1.5单位和科室组织活动

科室提前将授课题目、授课时间及电子版课件交医院继教办备案。根据科室申请的讲座时间,医院继教办安排专人提前10min带POS机到指定会场,监督学分登记,培训开始后5min取回POS机不再接受学分登记。我院目前已不再接收手工签到登记学分,使用继教IC卡即时刷卡方可记作有效学分。科室讲座资料(授课内容幻灯、讲义)每次授课前交医院继教办,继教办年底以科室为单位汇总刻录全年授课内容,以光盘形式保存。

1.6医院对继教学分审验严格把关

在每年11月,医院继教办以科室为单位从ICME系统导出年度个人学分达标情况。分列达标、未达标人员,通知科室,并重点通知未达标的医护人员,督促其补交自学笔记等。

2ICME主要优势和应用体会

2.1规范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加快了审核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2ICME的实施应用

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查询个人学分达标情况,生成各种统计报表,方便定期评估继续医学教育完成及达标情况。

2.3参加院科培训学习时通过IC卡进行签到

信息及时传输至ICME,省时省力,节省资源。

2.4ICME的实施应用

实现了学分登记信息化、系统化、及时化管理,保证了上传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学分证书、学分登记册等相关资料的丢失,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效率。

3ICME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1需进一步加强其他省市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建设

实现全国联网,使跨省学习获取学分也可刷卡录入,方便快捷。

3.2部级项目下载时,需要输入申报科室的账号密码才可进行查询下载

不便于统一查看医院审批项目。建议输入医院总账号即可查询医院所有审批项目,方便查询下载。

3.3省级项目下载时使用同一账号名字

根据不同密码查询不同年度的学分项目,步骤繁琐。建议统一账户密码,在查询界面添加年份选择,一方面省去了不同年度查询输入不同密码的繁琐,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多年度的项目预览。

3.4Ⅰ类学分单个课题学分限制

部级项目单个课题不超过3学分,省级项目单个课题不超过2学分。虽然此举是为了避免进行一次性学分刷卡录入,提高参会人员的到会率,保证学分的真实性。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带来诸多不便,建议进一步改进。

3.5科研立项方面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在每次科研立项评审结束之后,参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将立项信息直接导入ICME,从而使我省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更加方便、快捷、规范。

3.6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医学著作目前依然采取手工录入的方式

手工录入均以“人”为单位。建议设计成以“项”为单位进行录入,即同一论文只录一次题目,然后按作者次序授予相应学分;同一医学著作只录一次著作名称,根据主编、副主编名单及其编写字数授予相应的学分。

3.7人员管理上

对于不计达标人员需进行手工的添加与转换。建议系统自动区分默认不计达标人员。

3.8对于休产假人员

按《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产假人员每年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2分(不区别Ⅰ、Ⅱ类学分),但系统却将此类人员列入了不计达标的管理,应该加以改进。

3.9硬件问题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6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接受的不应该只是实验技能的培训,而是包括对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执行。当每名研究生对这些规章制度"习惯成自然"时,就会深刻感受到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医学院校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会建立不同规模的公共实验平台,即公共实验室。为了保障合理、有序地使用每台仪器设备,对许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都要进行预约,因此,严格的仪器使用预约制度是保证每名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前提。例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T-PCR仪、冰冻切片机以及细胞培养室的超净台、高压灭菌仪等仪器的使用预约制度,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而实现对仪器预约就要求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实验都要提前安排好,计划好,另外就是对自己使用仪器的时间有个较为准确的估计,如果实验计划有改变,一定不要忘记取消预约。这样才能保证使用仪器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正是这种严格的仪器使用预约制度,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理念,保证了每台仪器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了每名研究人员的使用需求。其次是严格的试剂存放、使用、备份登记制度。所有公用试剂,包括固体类试剂、液体类以及易挥发类试剂、需要低温保存的试剂都是集中放置、统一管理的。所有的公用试剂都有备份。但当你使用完一瓶试剂开启备用试剂时,一定要告知相关的技术人员,这样就能避免发生因试剂短缺而耽误实验进程的情况。每位研究生对试剂的使用也是这样,谁开启备用试剂,谁就要告知或定购的义务。"备份"试剂的严格落实杜绝了试剂短缺的可能。有些试剂是需要登记的,例如细胞培养用的培养液,使用时都要登记使用者的组别和姓名。这些登记制度不仅能动态反应试剂的使用情况,提醒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时补充试剂,而且便于不同实验小组之间的经费核算。实验室管理从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到试剂的订购、保管,甚至到实验数据的保存、备份都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为每名研究生各项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技能的严格培训从技术上保证了各项实验的顺利进行

每一个实验室的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包括试剂的配制、保存以及实验流程步骤,从根本上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每一个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可以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示教,可以是外请工程师的培训讲解,但更多的是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梯队结构,让新生在进实验室后熟悉实验室设备的基本操作,在博士或师兄的帮助和指导下快速积累实验技能,尽快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早地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巧,从而使更多的研究生得到锻炼。有助于树立团结互助的科研精神,并形成实验室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验,每位学生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尽一切可能在实验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医学科研实验的成败与水平许多情况下就取决于实验操作细节。例如,所有需要4℃保存的试剂、样品在使用时,必需放置于冰盒里;加抗体、反应酶时,要求必须在冰箱旁加,并且速度要快;加样器的使用方法,平时在这些细节上多注意,就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水平,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

3临床技能的前期培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以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目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培养研生的素质与临床操作能力。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为确保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我们所在的西京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是部级重点学科、中国医师协会微创心脏外科和重症心脏瓣膜外科的培训基地,每年有大批的研究生、进修生进科室进修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学知识,了解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学相关的新业务和新技术,是带教教员与学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心脏血管外科的每一例手术均为特大手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导致大的失误,因此学员在进修学习中亲自动手,进行手术操作的机会很少。而实验室进行的动物实验给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练习机会。对于一些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外科技巧的学员,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手术操作,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发现弱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经常有学生在缝合时习惯应用止血钳夹针,这样进行心内操作很容易损伤心内结构。再如心脏外科手术野位置较深,在打结时容易出现打不紧和撕裂组织的危险,因此平时应多练习打滑结和原位打结技术。由此可见,实验室为每位研究生从学生成为医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实验技术人员的尽职尽责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7

1.1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现状

近几年,医学检验实验室重要性增大,然而一部分地区的实验室实行的是传统管理模式,实验很大程度上也仍需人工进行,且对实验室的管理严重不足。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约束,加上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人员,另外,出现操作的失误等技术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2医学检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对策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建立安全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实验人员的岗位安全意识,规范安全环境行为,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营造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比如制定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规范等,完善相关实验人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安全意识,制定仪器设备等的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实验中所用的原始记录等。另外,对实验室弃置的培养基及被污染废物进行有效处理,将实验室废物置于密封防漏容器中运出,按规定分类收集,统一存放及处理。医学检验实验室另一安全问题就是实验室的污染。医学检验实验较为复杂,医院的一些传染性血液标本或致病性病原菌危害较大,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验的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被污染的器具要进行妥善处理,器皿需要经过严格的高压蒸汽灭菌后才可以进行清洗,禁止直接用手进行清洗。

2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加强临床沟通,注重检验可一定程度上保证各阶段质量。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中广泛采用各种不同的检验仪器,这不仅加速了医学检验的发展,也对实验室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实验室检验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对于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保障意义。

2.1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的沟通

加强沟通可促进检验科人员提高工作效果及效率。检验科提交的检验申请单必须填写患者完整的信息,如果信息欠缺,检验人员必须积极主动与患者的主治医师联系,补全信息。检验人员只有持有信息完整的检验申请单,并积极配合临床医护人员,才利于获得高质量检验标本,使检验工作具有有效的临床意义。如果检验结果异常,则将其交由临床医生解决。

2.2患者准备工作

患者准备的程度不仅影响样本质量,也影响结果准确度。患者准备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来自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及服用药物等。

2.3检验样本采集工作

采集样本过程中,尽量保证得到高质量样本,因为样本的不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结果可信度。严格要求每个环节,包括样本检验及样本运送等在内的过程,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取得高质量样本。

2.4运送、处理样本

样本采集后,立即送于检验科。运送过程中,避免标本污染;如果因各种突发情况样本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转运,需要专业人员预处理标本。此过程按国家部门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经检验的样本只有存留期限过后才可以处理销毁,这一段时间内应加以保存以备复查用。另外要注意的是,送于检验科的样本,经查验后未合格者,停止检验。

3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要求,并做好设备防护工作。首先,医学检验实验室应配有相关安全仪器,保护工作人员、设备及环境。这些仪器的作用是聚集感染空气,使其无法自由扩散。实验室人员需定期检查并备案身体情况。其次,实验室人员经培训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并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及日常保养,建立技术档案及使用与维修记录,并在使用前完成对仪器调试。最后,开展对外社会服务,提高设备使用率。

4试剂管理

实验室各种物品的存放须科学化与条理化。所有药品须分类存放用标签标明名称及含量或浓度。易燃易爆、强腐蚀性试剂及剧毒物品应设置危险物品专柜并专人保管。有机试剂柜须设置通风管,避开阳光照射。另外,酸与碱应该分开存放;易挥发药品须存于通风柜;有氧化性的药品应与还原性药品分开存放,防止发生化学反应。药品试剂应规范管理,使用之后要归位,试剂借出时需记录,腐蚀品及危险品不可以借出。

5人员管理

医学管理论文范文8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诊治的256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162例为男性,94例为女性;年龄在29~84岁,平均年龄(63.1±6.4)岁。

1.2糖尿病护理中存在的风险

1.2.1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每个科室的护理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些护士的输液技术欠佳,进行上肢穿刺未成功时,就会想到从脚上建立静脉通道,但是由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循环欠佳,下肢穿刺时有渗液,患者足部很难吸收,进而出现纠纷。

1.2.2由于疾病导致的风险因素

最常见的为低血糖,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低血糖,这一情况不但会引起反应性高血压,还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影响正常的治疗和护理。一些糖尿病危重昏迷患者可能出现压疮。

1.2.3用药中存在的护理风险

临床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的胰岛素剂型和种类相对较多,假如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就会引起胰岛素错误应用的现象。糖尿病患者服用的降糖药物类型很多,每种药物的服药方式都存在不同的差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

2结果

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出现差错从11例下降到3例,患者投诉的次数由9次下降到1次,患者满意度从92.46%上升到97.85%,表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之后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

3讨论

3.1提升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

在对病房进行巡视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主诉的内容,对患者的行为及表情进行密切观察。从患者的病史、年龄、心理、情绪等方面对患者实施正确评估,若患者为高危群体,应增加巡视次数,全面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护理措施的内部因素中,道德因素以及护理技术水平对风险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血液科患者的病情对比较特殊,复杂多变,在对其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进行静脉穿刺的难度很大。患者夜间出现心慌、冒汗等情况,应给予重视,立即与值班医生取得联系,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测定。对于危重症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引起褥疮出现,这需要护理人员提升风险护理意识。对于糖尿病患者尽量避免下肢穿刺,胰岛素注射笔针头应每次更新。

3.2强化护士业务培训和预防风险意识

医院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研讨会,采取病例探讨,教学查房等多种形式,对科室潜在或者出现的风险进行研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预防和评估能力。每个季度组织护理人员召开一次读书报告会,要求护士多阅读思想积极向上、具有励志作用的文章及书籍,同时在读书报告会上进行讲述,表扬事迹优秀的护理人员,鼓励其他护理人员向其学习,安心工作,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求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学习相关文件及有关案例,确定自身的义务和权利。定期组织回流人员学习理论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同时进行考核。对于新进科室的护士应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带教,直到技能和理论考试通过后方可独立上岗。设立警示案例教育系统,分析过去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以免重复出现类似的事件。

3.3创建护理管理制度,提升护理质量

依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重新修订健康教育流程,同时对各项教育内容进行设置,抽选优秀的人员建立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应根据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护理检查项目。出现风险,护士应立即到达现场,对风险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查,态度良好的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和沟通,将出现护理风险率降到最低。

3.4确保病区的环境安全

对于老年患者、神志不清、危重症患者来说必须在床边设置防护栏,将危险物品移走,例如锐利器材、暖瓶等等,以免出现烫伤、坠床以及划伤等伤害。对于一些行动不便但意识清醒的患者,可将所需物品放在床边柜子上,便于取放,为患者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工作环境,保持地面整洁干燥,在潮湿的地区放置警示牌,以免患者意外滑倒。

3.5建立风险管理监控小组

从多途径、多方位、多视角出发,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具体由护士长、专业护士、办公桌护士、治疗护士等组成的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小组,对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实施相关风险教育,明确实施方法以及相关职责。糖尿病患者多同时存在多种并发症,护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病情改变,就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现阶段我国护理风险管理还比较浅,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掌握护理风险的规律。对风险产生的因素及特点进行研究,找到更深层次的因素,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护理管理体系和风险评价,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安全性。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风险出现,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琦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篇:高压氧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选取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于我院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我院高压氧室护士有2名,2名护师,由以上人员开展护理工作。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50∶50,年龄26~57岁,平均(31.3±2.6)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51∶49,年龄27~58岁,平均(31.6±2.7)岁,比较两组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

1.2.1高压氧治疗风险因素分析:

①不规范、不合理的氧舱设计、安装、建造、维修检验、验收带来的隐患;②违反治疗原则或病情演变或对高气压医学规律认识不足所引起的安全事故;③不规范操作、规章制度不认真执行或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安全隐患;④严重失职。

1.2.2高压氧治疗安全事故分析:

①法规不健全;②高气压医学基础研究不够;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工作者缺乏专业培训;④管理滞后。

1.2.3风险管理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①预防:定期检查医疗器械,制订“氧舱及附属设备检查运行记录”,包括对讲、照明、舱门、观察窗、压力表、温控、测氧仪、排氧阀门、供养阀门、加压阀门、减压阀门、加湿、应急报警、监控系统14项内容,操舱人员每日检查氧舱,逐项填写氧舱及附属设备检查运行记录,每月由氧舱维修人员检查氧舱;每半年由市质监局检验1次安全阀和压力,每年由省高压氧医学中心定期检查1次;责任人员应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存在高压氧治疗禁忌证,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若有异常及时停止治疗,减压出舱;②操舱风险管理:入舱前向患者进行安全宣教,严禁患者带入可产生静电的物品入舱(如易燃引火物品、人造纤维纺织品等),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果断处理异常情况,经常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焦虑情绪,为防止发生并发症,加压或减压时叮嘱患者进行咽鼓管开启动作,出舱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耳痛、关节疼痛、皮肤痛痒等不良反应,若有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做好记录;③护士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让护理人员携带良好情绪工作,每季度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及法律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高压氧业务学习,定期参加高压氧培训班,让医护人员熟练高压氧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各种仪器的应用注意事项及管理规则,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叮嘱其认真解答患者疑问,让患者以愉快的情绪接受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减少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④质量监控与护理服务改进:每日安排值班护士应对急诊治疗,建立质量监控登记本,登记自查结果、改进措施及改进效果,建立高压氧不良反应发生率登记本,若患者发生幽闭综合征、白内障、近视、减压病、氧中毒、气压伤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记录,每月统计1次,建立高压氧差错事故登记本,及时填写差错及医疗事故,每月总结;为抑制火灾事故,安装自动加湿设备。

1.3效果评定:

统计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高压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满意度,做好相关记录。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3例患者出现高压氧不良反应(1例耳痛,2例关节疼痛),无1例护理差错,95例患者对护理质量持满意态度(50例十分满意,45例比较满意),经统计,我院高压氧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之前的11.0%减少至3.0%,护理差错发生率由6.0%减少为0.0%,患者满意度由80.0%提升至95.0%,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具体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风险管理是一种逻辑和系统方法,是多数护理工作人员关注的问题,它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还能对患者、探视者、工作人员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指导正确行动。高压氧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某些病症有独特疗效,因高气压、高浓度氧的本身或操作不当,可损伤患者机体,使其出现高压氧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大量研究证实,分析高压氧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安全事故,制定并应用防护措施,可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减少医院损伤,有学者观察了风险管理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实施风险管理后,医院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差错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提示风险管理可防范医疗纠纷,提高高压氧护理管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风险管理后,我院高压氧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之前的11.0%减少至3.0%,护理差错发生率由6.0%减少为0.0%,患者满意度由80.0%提升至95.0%,(P<0.05),近似于相关报道,提示风险管理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高压氧室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部门,操舱人员对高气压认识不足、管理不当、医疗器械检查不全面、患者在舱内治疗时病情观察不仔细均可引起风险事故,风险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一种整体管理模式,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并修订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可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育、考核和质量监查,可全面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差错,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护理人员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实施操舱时全程管理,坚持质量监控和改进制度,做好“三查七对”和舱内病情观察工作,可有效预防差错事故,提高护理质量。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及风险管理方法,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护理质量,可降低高压氧护理风险,减少医院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对风险分析可判别氧舱的主要部件和主要故障模式,能最大限度降低设备运行故障,提高高压氧舱的安全性,还能最大限度降低高压氧舱运行风险,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韩玉芳 陈小雨 韩丹 蒋丽艳 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二住院部高压氧科 南京军区福州总院肝胆外科

第三篇:高压氧护理风险管理管理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选择在我院高压氧室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患者120例。在高压氧室工作的护士5名,年龄32~51岁,平均年龄(42.32±8.56)岁;职称: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文化程度:中专1名,大专3名,本科1名。

2.方法:

针对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制订风险管理方法,根据控制型管理原则采取相应措施。

(1)预防风险事故发生: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针对易诱发事故的因素,实施合理的措施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即所谓“防患于未然”,如定期检查氧舱各个部件,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检查科内的医疗器械:制订一本“氧舱及附属设备使用与检查记录”,按时详细的填写氧舱的使用记录,开舱前,操舱人员每日开舱前对氧舱进行检查,填写氧舱及各附属设备的使用情况,如照明、对讲、温控、压力表、应急报警、舱门、观察窗、加湿、监控系统、供氧阀门、测氧仪、排压阀门、减压阀门、加压阀门、应急报警、监控系统等。并对“氧舱及附属设备使用与检查记录”逐项填写。此外,为确保安全,高压氧医学中心每年定期检查1次。压力表及安全阀需要每半年送市质监局检验1次,通过检验才能使用。负责氧舱维修的维修人员每月定期检查氧舱。

(3)高压氧室护理人员的管理:每个季度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经常组织护士参加高压氧的业务学习,定期参加高压氧的培训班,提高工作人员对仪器管理的规范程度,强化操作流程中各注意事项,严格执行仪器使用规则、注意事项及岗位责任制;鼓励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保持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尽量不让其带着负性情绪上班,以免影响工作。

(4)患者高压氧治疗的全程管理步骤:包括入舱前,治疗中及出舱三个基本流程。入舱前对病人做好宣教、查对工作,并认真检查核对患者,不可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易产生静电的物品。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果断处理。出舱时注意患者的保暖,应关切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有无皮肤痛痒及关节疼痛、耳痛等现象;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记录治疗过程。

3.评价标准:

病人在疗程结束或停止治疗时,向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由工作人员自行设计,总分为35分,0~10分为很不满意,11~20分表示不满意,21~27分为满意,28~31分表示为较满意,32分以上为很满意,嘱患者及其家属认真填写并及时回收,每月总结1次。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与实施风险管理前相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工作人员失误率均明显下降,而患者满意度则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1、6.68、8.28、20.63,P<0.05)。

三、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很多护理工作人员关注的问题,对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险管理是一种逻辑和系统方法的术语。合理的护理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风险管理用一种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使机会达到最大限度的方式,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风险因素的信息收集、监控、评估对于机构的任何活动、功能和过程相关的风险进行处理。作为医院高风险科室,高压氧科尤其应该注意加强风险管理,国内的氧舱(特别是单人舱)几乎每年都发生火灾事故,如爆炸、氧舱燃烧、患者减压病、气压伤、氧中毒等,给医院带来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本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将我院高压氧科作为研究对象,对应用风险管理前后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与实施风险管理前相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工作人员失误率均明显下降,而患者满意度则明显提高(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在高压氧护理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防范高压氧的医疗纠纷,最大限度地降低高压氧舱的运行风险,使护理管理质量得到改善,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丘喜玲 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

第四篇:老年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患共180位,男士102位,女士78位,年龄60至90岁,平均年龄72.8±6.4岁。护理人员16名,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5.1±3.2岁,大专学历8名,本科学历8名。

1.2护理方法

1.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

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为护士长、护士、护理员和护士技师组成,由护士长领队,根据风险管理程序进行工作安排,收集系统性的风险信息,分析研究现存护理缺陷,对风险制定规避的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风险例会,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针对结果,办理培训试点并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树立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

1.2.2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任务,它对潜在的和存在的各类护理风险能够进行系统化的持续识别和总结。加强对老年护理院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护理中出现跌倒、烫伤等情况。(2)操作技术不规范,药物遗漏、标本填写错误或者标本丢失。(3)护理人员没做好本职工作,责任心不强,给患者发错药品或输错药。(4)护理人员较少,交接班工作分配不合理,这些都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1.2.3护理风险管理评估

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评价就是信息的反馈,是对工作执行情况的分析。对老年护理院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估,以护理工作的质量、患者和家属的满意程度、档案记录情况和护理中存在的缺陷为主要评价内容。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总结出了结果,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等均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频率也大大低于实施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风险管理就是对存在风险因素的医院环境和医疗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和患者、技术设备和药理程序等各个环节给予管理的一种活动,要将它在护理操作的全过程中应用。以免因护理不周出现安全事故,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在风险护理中,通过查阅资料和读取专业书籍,整理老年患者在护理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对医院患者的病例进行查看,并对以往的资料记录调取,查看近几年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安全事故的原因并总结经验,要加强各科室护士的交流和沟通,对护理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分析讨论,采用合理的建议,调查病者以往发生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其中,中老年患者是发生风险事件的高发人群。因此,医院要制定出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预防为首要工作,尽最大力度对存在的风险给以控制,确保护理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这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还能推进临床工作的研究。

作者:梁万蓉 单位: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第五篇: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同时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病史者,年龄>75岁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月)和研究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各6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39~73岁,平均(58.6±5.8)岁,病程1~14年,平均(6.6±1.3)年;研究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41~74岁,平均(60.3±4.9)岁,病程1~16年,平均(7.1±2.0)年。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糖尿病治疗常识(如运动方法、饮食控制)等。研究组实施糖尿病护理团队风险管理,护理团队风险管理方法如下:

1.2.1成立糖尿病护理团队

护理团队由12名联络员、1名组长,2名副组长组成,联络员由各科室的护理骨干自发组成,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又内分泌科的高年资护师担任。每月组织护理团队成员开展1次糖尿病护理专项培训,组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同时加强糖尿病风险因素教育,以强化糖尿病护理团队的风险防范意识。将护理团队成员分成4个小组:心理护理组、药物护理组、健康教育组、糖尿病足护理组,并明确各小组职责。

1.2.2护理风险管理内容

①心理护理组: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情况告知责任护士,以便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因不良情绪而引发各种风险事件。②药物护理组:向患者详细讲解各种降糖药物的治疗原理、服用方法、服用剂量、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准确地掌握各类降糖药物的服用方法。通过动作示范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笔。为每位糖尿病患者提供1本糖尿病监测日记,督促患者坚持填写。同时还要不定期地对责任护士进行糖尿病药物治疗培训,以提高责任护士对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③健康教育组:每天下午,指派1名小组成员到各科室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宣教过程中要有责任护士在场,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危害,药物治疗原理、方法,糖尿病并发症类型、表现及防治方法等,同时为每位患者建立糖尿病档案,记录健康教育宣教进度及效果。每周组织开展1次集体授课。每月组织开展1次总结会议,对健康宣教的实施方法、实施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提高健康宣教效果。在健康宣教过程中,还要动员患者家属参与,并督促责任护士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定期提问患者,以检验健康教育实施效果,针对实施效果欠佳者,还要及时进行补充宣教。④糖尿病足护理组:小组成员要充分掌握糖尿病足的发病原理、发展情况及防治方法,同时针对糖尿病足的防治,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小组成员每天都要到各科室,对糖尿病患者所在病房进行安全检查,对病房内的相关设施进行维护,以免患者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在病区内张贴糖尿病足知识画报,对糖尿病患者加强足部护理,通过图片、播放幻灯片、视频的方式向患者直观地宣讲糖尿病足相关知识,同时跟踪随访患者的足部情况。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护理管理3个月,护理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2h-PG(餐后2h血糖)和FPG(空腹血糖)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低血糖、糖尿病足等)发生情况。同时应用ASA(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ASA评分>50分,则判定为有焦虑症状。1.4统计方法该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表示,数据比较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的FPG、2h-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护理管理后的FPG、2h-P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ASA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的A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ASA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并且研究组护理后的A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护理风险事件

研究组患者共有6例(10.0%)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其中糖尿病足2例、低血糖4例;对照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0.0%(18/60),糖尿病足6例、低血糖12例。研究组患者的糖尿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团队管理,指的是在一个组建的团队中,根据团队成员工作能力与性质的不同,对其工作内容、工作职能进行相应地划分,以达到提高整个团队工作效率的目标。医院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分析现有及潜在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对护理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再针对不同的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护理风险实践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同时减少医疗资源损失。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护理工作中潜藏的护理安全隐患也较多,护理风险较大,所以有必要组织专门的糖尿病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以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在糖尿病护理团队中,根据临床护理需求的不同,将其分成了不同的部分,分别负责开展不同的护理工作,在各部分成员的独立工作和各部分间的相互协作下,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经临床实践证实,糖尿病护理团队风险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优势:①有效提升了小组成员及责任护士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常规糖尿病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不仅要负责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还要负责心理、用药、运动、饮食知识讲解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所以更容易发生疏漏,增加护理风险发生率。糖尿病护理团队管理是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分组实施护理管理,每个小组只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这样能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内容的专业性,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②提升各科室护士的糖尿病护理能力。糖尿病护理团队成员除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对各科室责任护士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这样有助于提升各科室护士的糖尿病护理能力。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ASA评分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将糖尿病护理团队用于糖尿病护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同时降低护理风险,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安洪春 单位: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二科

第六篇:外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病房住院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9~74岁,平均(43.5±7.1)岁;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10~75岁,平均(44.7±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基础护理、病房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健全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定期对护理风险效果进行评价等内容。

1.3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护理期间护理纠纷投诉情况、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出院时均采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率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可视为非常满意;得分≥60分且<80分,可视为基本满意,得分<60分,可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纠纷投诉情况与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皮肤压疮、跌倒、给药差错、坠床、针刺伤、急救用品不足、患者走失、违规操作、输液风险等风险事件共11起,发生患者及其家属投诉事件1起;对照组出现皮肤压疮、跌倒、给药差错、坠床、针刺伤、急救用品不足、患者走失、违规操作、输液风险等风险事件共59起,发生患者及其家属投诉事件12起。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次数与护理纠纷投诉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6.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外科病房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有:(1)多种因素导致的患者坠床事件、跌倒事件等;(2)外科病房中,手术患者较多,常出现外接管道标识不清、连接错误等;(3)由于药物核对失误或缺乏专业的药物知识,出现用药错误等;(4)手术器械、抢救设备、抢救药物未准备齐全,延误患者最佳抢救时机;(5)护理人员不合理的排班,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精神处于疲劳状态,影响病情观察与应急处理能力;(6)护理人员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导致手术护理记录不完整,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些风险因素均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引起医疗纠纷事件。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分析如下:(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应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证护理人员充足睡眠,避免在疲劳状态下工作;(2)健全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医院管理者应根据风险因素较多的时段、环节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由护士长进行定期的抽查、评价,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性与风险意识;(3)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应定期组织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事件典型病例分析,提高护理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为核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4)提高沟通能力。护理人员要提高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工作,耐心为患者解答疑问;(5)定期对护理风险效果进行评价。可通过定脑栓塞患者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优质护理对改善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脑栓塞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脑栓塞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6.8±3.6)岁;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54~84岁,平均年龄(67.6±4.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保证病室整洁期评价护理风险效果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的辨识、评价与处理能力,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作者:龙玉辉 单位: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第七篇:精神科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且具有现存和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精神病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9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39.87±6.37)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9例,情感性障碍16例,其他4例,诊断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

1.2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1.2.1增强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观念也在发生不断的转变,人们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作为工作在高风险、高责任的精神科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尊重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使用法律知识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以往护理缺陷案例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增强责任心,使风险意识能够树立,使风险警钟长鸣。

1.2.2强化专业素质及人文素质培养

护理人员应不断的学习,从而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学历结构及知识结构,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对存在自杀、自伤、潜逃、暴力等行为的患者应做好监护,掌握患者的动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若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向上级进行汇报,对存在潜在风险的患者,应与其家属进行沟通,使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名,从而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时刻做到细心、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即“四心”,并要做到致歉声、关怀声、送别声、问候声及为患者办事有回声的“五声”。护理部应在每个季度开展护理人员大会,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修养,使护理人员对待患者如亲人、敬业奉献等成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1.2.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规范操作,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不能将操作简化,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考核,使不规范的行为消失。

1.2.4加强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护理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专科护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质量,保护制度,病区管理规则和陪护管理制度及护患沟通实施表等。强化安全意识,从而做到处处抓安全,时时讲安全。在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做到严禁一切危险物品的带入,每天、每班应安排专人对护理安全进行检查,发现可疑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2结果

精神病患者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依次为外出潜逃、冲动伤人、自伤自杀。

3讨论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与普通病区的护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精神科病房环境较为特殊,患者情况复杂多变,大多数患者没有自制力,在意志、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存在缺陷,从而导致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隐患。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依次为外出潜逃、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精神病患者症状复杂,病情变化较大,在进行护理时,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安全隐患的防患意识,从而导致发生不良后果。②护理人员未能做好分级护理,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互相殴打,发生伤害事件。③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情绪抑郁、悲观、低落,从而产生消极意念,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行为。④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时没有足够的人力进行护送,或护理人员在护送过程中警惕性不高;患者在入厕或沐浴时没有进行严密的看护;患者掉队或躲藏潜逃;在组织患者进行户外活动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充分,或在治疗过程中疏忽大意;对于有陪护的患者忽视监护,从而造成患者潜逃。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承受的风险。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患者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不再像以往的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而精神科护理是一种高责任、高风险的职业,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导致护理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减小护理风险,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将护理行为进行规范,并对其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为患者营造人性化的服务氛围,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重视并做好相关的安全护理与风险管理。

作者:张晶波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

第八篇: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颐馨社区居住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6.4±2.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55.3±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按照200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进行检查证实为有高血压病史,且经生化检查排除其他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嘱患者注意休息,介绍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等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具体风险管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风险管理培训

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等培训,相关社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要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牢记心中。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项目。由于社区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情绪,故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意义重大。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患者讲解发生疾病的原因及危害,并告知预防及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2.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积累的临床资料,开展临床检查,分析社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及时处理好用错药、患者摔伤等风险问题,寻找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

1.2.3风险管理的实施

组织风险监控小组分析并预测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针对患者的主要风险点,进行风险点管理,处理好风险;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落实风险管理制度等。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1)患者满意程度:患者接受的护理关怀,比如护理人员耐心地倾听病人倾诉、护理人员管理医疗设备、患者能得到护士的建议、遇到的问题解决情况、患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评定,并分别以相应的分数,标注病人对各个项目的满意程度,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分数越高,满意度也越高。评分标准为:5=非常满意;4=满意;3=不清楚;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2)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程度,并投诉至负责人处等的事件。(3)风险事件:统计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用错药、患者摔伤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对患者的评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评分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投诉及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3例投诉,少于对照组的10例;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少于对照组的12.0%;两组患者投诉事件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护理是指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人员要具备人际交往、综合护理、解决问题、自我防护等能力,社区护理是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健康为中心,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社区护理人员根据不同健康层次的人群提供相应服务,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应鼓励家属的自主,帮助个体寻找社区资源,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实施风险管理培训、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等可以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护理服务。社区中涉及到的患者较多,患病程度不同,护理人员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实践技能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非常必要。本研究发现,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等,护理风险的相关管理放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让患者对护理质量更加满意。

作者:徐兰娟 艳梅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罗埠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

第九篇:医疗纠纷护理风险管理

1一般资料、方法与观察统计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本院患者40例并分成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65岁;病程3~15年;脑卒中10例,周围神经病7例,使用机械通气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0~70岁;病程3.5~14年;脑卒中11例,周围神经病7例,使用机械通气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试验组进行综合护理,从对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对病情密切监测、身体康复、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最适环境等方面进行护理;让患者多加休息,助其进行下地康复训练及轻微的活动,给予患者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意识有障碍、视力障碍等行动不便的患者应注意防止患者碰伤擦伤,要多留心陪护;对于置留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活动,保持清洁以免感染(2)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及充分的抢救措施准备,采取适当的言语安慰以抚平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必要时应用一定药物辅助治疗。

1.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40张,不记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医院护理情况、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的满意程度及各项意见、与引发医疗纠纷的关系等,随后对问卷进行回收,对问卷结果进行评价。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出现出血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感染病发症情况;分析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字c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两组病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泌尿系统感染、褥疮感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后满意程度比较

调查问卷回收率100%。试验组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

3改进的做法

3.1树立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理念

护理工作是一项难度较高、较辛苦的工作,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服务质量进行一定的提升。将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保证每个护理人员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3.2提高护理服务专业性

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具备临床操作能力的前提。理论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会在临床中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随时采取措施进行抢救,这样才能逐渐获得经验。

3.3提升自信,微笑服务

护理人员要对自己有信心,也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如遇到比较难缠的患者不应躲避,应积极去沟通,锻炼自己,树立信心。微笑服务是护理人员形象的体现,表现了护理人员真诚和助人为乐的态度,同时也是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程度的有效方法。

3.4决策、观察及预测能力的提升

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准确及时的判断临床突发状况并给予解决。观察能力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巧,这不仅提示着护理中问题的存在,并且决定着相应的护理方法。预测是根据现有临床资料对患者现有或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推测估计,在工作中搞好预测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

3.5提高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所以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护理人员应该多了解在护理过程中可能潜存的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自己。

3.6管理模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