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管理范例

医学实验室管理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1

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科研型实验室是医学院校及其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基地之一,探讨实验室如何通过搭建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学位研究生;科研型实验室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界对于单一型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对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却求贤若渴。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临床、科研一体化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对于有条件的科室来说,以科室或学科为依托而设置的具有独立研究方向的专业实验室,更是着重培养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科室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临床型、科学型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脾胃肝胆科于2013年成立重点学科肝病实验室,搭建起适用于研究生科研培养工作的平台。实验室是医院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医学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医学所涉及实验技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对于三年制研究生来说,除去必要的临床轮转和课堂教学,剩余时间有限,针对该特点,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实习带教提出新的要求并设计实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因材施教做好岗前考察

目前医学类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要求研究生三年期间,一年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行临床实践,一年进行基础研究;专业型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半年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临床进行实践。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合理,科研能力和临床操作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均在临床实践,比较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而科研工作与临床经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发现一些潜在的临床问题,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诊疗。专业型研究生在不影响临床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若能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将科研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所在医院的发展乃至我国医疗界的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不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能力,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先进行理论考试,找出每一名研究生在科研实验中的薄弱环节,将其分为两组。对于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一组,重点讲授实践操作流程及新理论的扩展;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一组,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重视理论强化岗前培训

充分且全面的岗前培训是研究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较好地融入实验室的重要保证,因此,对进入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讲授,并针对每个人的具体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2.1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

实验室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培训工作主要用于规范研究生的实验工作、保障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及确保仪器的规范使用,使研究生初步了解和熟悉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内容,明确实验室工作的目的和方向,为后续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实验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原理

目前用于科研及临床中的大部分检测设备已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实验过程中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研究生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先对其进行相关基本仪器操作流程的讲解,包括离心机、移液器、洗板机、酶标仪等常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仪器参数的设定及自我安全保护等。带教期间应反复示教基本操作,尽量让每一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时,应仔细观察其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经过反复强化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后,可向他们传授一些带教老师所总结的经验向其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提高效率和实验质量。另外,告知研究生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与仪器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人员的素质、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对一些较难掌握的仪器操作及实验流程采用录制教学的方式,把规范的仪器操作方式及实验流程录制后发放给研究生,让其闲暇时间反复观看,提高研究生的仪器操作水准及实验技能。对于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简单问题,采用启发式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些较难回答的难题,带教老师应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或向更高级别、经验更丰富的实验师请教,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找出缘由。

3增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所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开阔视域,增强科研意识,拓展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评价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1]。实验室围绕这些方面,对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做定期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如何进行中外文献的检索、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撰写水平高的科研论文等。同时鼓励研究生在真正进行课题实验之前进行相关实验咨询,包括如何设置正常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如何随机,采集样本后如何处理并完好保存,据目前现有的仪器设备选购怎样的试剂和耗材以及试剂的保存使用等,指导研究生做出科学的实验设计,制定科学的实验流程,备齐合适的实验器具。

4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善于发现研究生科学实验过程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创性地去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积累科研知识。为增强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实验室定期安排科研知识培训,除此还聘请外院科研专家给研究生做新技术指导,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知识结构及新技术的延伸。在科研知识培训或新技术指导之后,研究生应做一次学习汇报,其做学习汇报也是总结知识、思考创新的一个过程。科研实践经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根源,任何没有实践作为基础的“创新”最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医院设立有研究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实验室带教老师应多鼓励研究生参报,在课题设计、实验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意见。参报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科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科研是团队性很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临床所遇到的医学难题,不是单一一个学科就能处理的,而一个人的知识面更是有限,从课题设计到课题结束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纯粹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突破科研瓶颈,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医生和研究生均可以在这里从事课题研究,研究生可利用这个平台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团队意识。在医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研究型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型医院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借助于实验室平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是国内大多数研究型医院所采取的方法,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在肝病实验室进行,我们有责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出最大努力,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3],我们的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带教老师仍需继续学习、自我提高,将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作者:刘鸣昊 张丽慧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5.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医药院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医学

检验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承担着检验专业特色办学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以及其在高校中的地位[1-2]。作为检验专业来说,很多技能、操作都是在实验室训练完成的,因此实验室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实验室工作的水平也成为衡量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3]。真正做到能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使学生掌握到谋生的本领,到工作岗位后可以发挥所学服务大众,这就需要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让学生把实验基础打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关于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4]。

1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主体,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5],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核心,这支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质量,打造一支学历、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为医学检验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6-7]。我校的实验技术人员由所属的二级学院和实验中心统一管理,要求实验人员一专多能,提高工作效率。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实验人员工作守则》《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规则》等,实验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实验室,对学生操作、医疗垃圾及医疗废液的处理要规范,保证实验室安全。实验课的准备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做到专业、认真、细心、有责任心,要熟悉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跟进每一次实验课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通过听课、参加讲座、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我们会定期进行培训,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学院一直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去,通过科研,接触最前沿的行业动态、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能和眼界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实验的把握和提升。

2做好标本的搜集

实体标本在临床检验实验中占着主要的地位,收集到有意义的标本对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如《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这门课,根据教学的安排,需要定期到临床收集各种类型新鲜病理标本,如各类贫血和感染性疾病的血液标本,管型尿、结晶尿、精液、白带、前列腺液、脑脊液、胸腹水等,这就需要实验室人员和医院检验科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确保能收集到新鲜有用的标本。血液、体液等标本都有时效性,如果收集的标本不新鲜,会造成细胞溶解破坏,影响学生实验结果,所以收集标本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实验课的质量,标本的收集是检验实验教学中重要的一环[8]。《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以掌握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为重点和难点[9],学生要通过实验学习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骨髓中非造血细胞等正常和病态形态,这就需要定期去医院收集各类血液疾病的血片和骨髓片并染片保存,给学生上实验课提供染色良好的标本是实验课质量的保证。鉴于医院标本的特殊性,从收集、使用到处理都要做好安全措施,并加强对师生的生物安全教育,预防师生接触标本时感染和对环境的污染。

3加强与实验带教老师的联系

实验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把实验的每一个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牢记于心,每一次集体备课时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验后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次实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这门课,实验课大体分为血液检验、尿液检验、其他排泄物与分泌物检验、体腔液检验四大部分,每一部分的集体备课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非常熟悉,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突发情况和实验带教老师进行讨论并作出应急处理方案,对实验结束后学生如何处理医疗垃圾、废液和带教老师统一意见,让学生按照规范进行统一处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我校每年都会举行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如临床生化教研室和临床免疫教研室开展的实验设计竞赛,临床基础检验的实验技能竞赛,微生物检验教研室开展的微生物猎人竞赛等,通过举行技能大赛,更能看出学生实验操作的水平、能力,也更能发现实验教学方面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通过和实验带教老师的沟通,通过学生的表现,对实验准备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4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保证师生安全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验医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加强实验室条件的建设。现实验中心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与血液检验实验室、微生物检验与免疫检验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有化学发光系统、流式细胞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分析仪、荧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更好保障实验教学,现实验室全部更新换代了新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显微互动系统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学生利用显微互动系统可以举手提问交作业,带教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带教老师也可以把学生提交的典型细胞分享给全班同学看,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课的上课效果。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像临检需要学生扎手指或抽静脉血做一些实验,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应急医药箱,实验室与校医室保持密切联系,以防学生晕血及时采取措施,实验室、准备室都安装有紫外灯,实验前后紫外灭菌半小时,保证师生的安全。

5完善实验教学督导制度

医学检验技术的实验课是小班上课,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都有实践操作机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出台了实验教学全程督导相关文件,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对实验教学从实验课的集体备课、准备、实验授课、实验报告的批阅、学生对带教老师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全程督导,不定期随机巡查,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处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安全。

6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内容

医学技术学院现开展的实验课有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演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设计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带教老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开设设计型实验的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和传统实验内容相比,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有一次实验课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就是一次设计型实验,学生通过分组,各个小组通过查资料、讨论,对实验原理、实验目标、实验方法了解更透彻、更系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7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和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检验实验课如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检验经常要看形态,但是有时候从医院拿到的标本细胞不多或不够典型,学生掌握得不牢,并且,现代医学检验行业向装备自动化、试剂标准化、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方向发展,学校实验设备和学生工作要用的实验设备有一定差距,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开阔眼界,通过形态学数据库的使用,学生更好观察细胞、细菌、病毒等,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能更好地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8结语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3

1.1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现状

近几年,医学检验实验室重要性增大,然而一部分地区的实验室实行的是传统管理模式,实验很大程度上也仍需人工进行,且对实验室的管理严重不足。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约束,加上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人员,另外,出现操作的失误等技术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1.2医学检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对策

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建立安全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实验人员的岗位安全意识,规范安全环境行为,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营造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比如制定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规范等,完善相关实验人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安全意识,制定仪器设备等的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实验中所用的原始记录等。另外,对实验室弃置的培养基及被污染废物进行有效处理,将实验室废物置于密封防漏容器中运出,按规定分类收集,统一存放及处理。医学检验实验室另一安全问题就是实验室的污染。医学检验实验较为复杂,医院的一些传染性血液标本或致病性病原菌危害较大,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验的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被污染的器具要进行妥善处理,器皿需要经过严格的高压蒸汽灭菌后才可以进行清洗,禁止直接用手进行清洗。

2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加强临床沟通,注重检验可一定程度上保证各阶段质量。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试验中广泛采用各种不同的检验仪器,这不仅加速了医学检验的发展,也对实验室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实验室检验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对于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准确性有非常重要的保障意义。

2.1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的沟通

加强沟通可促进检验科人员提高工作效果及效率。检验科提交的检验申请单必须填写患者完整的信息,如果信息欠缺,检验人员必须积极主动与患者的主治医师联系,补全信息。检验人员只有持有信息完整的检验申请单,并积极配合临床医护人员,才利于获得高质量检验标本,使检验工作具有有效的临床意义。如果检验结果异常,则将其交由临床医生解决。

2.2患者准备工作

患者准备的程度不仅影响样本质量,也影响结果准确度。患者准备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来自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及服用药物等。

2.3检验样本采集工作

采集样本过程中,尽量保证得到高质量样本,因为样本的不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结果可信度。严格要求每个环节,包括样本检验及样本运送等在内的过程,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取得高质量样本。

2.4运送、处理样本

样本采集后,立即送于检验科。运送过程中,避免标本污染;如果因各种突发情况样本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转运,需要专业人员预处理标本。此过程按国家部门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经检验的样本只有存留期限过后才可以处理销毁,这一段时间内应加以保存以备复查用。另外要注意的是,送于检验科的样本,经查验后未合格者,停止检验。

3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要求,并做好设备防护工作。首先,医学检验实验室应配有相关安全仪器,保护工作人员、设备及环境。这些仪器的作用是聚集感染空气,使其无法自由扩散。实验室人员需定期检查并备案身体情况。其次,实验室人员经培训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并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及日常保养,建立技术档案及使用与维修记录,并在使用前完成对仪器调试。最后,开展对外社会服务,提高设备使用率。

4试剂管理

实验室各种物品的存放须科学化与条理化。所有药品须分类存放用标签标明名称及含量或浓度。易燃易爆、强腐蚀性试剂及剧毒物品应设置危险物品专柜并专人保管。有机试剂柜须设置通风管,避开阳光照射。另外,酸与碱应该分开存放;易挥发药品须存于通风柜;有氧化性的药品应与还原性药品分开存放,防止发生化学反应。药品试剂应规范管理,使用之后要归位,试剂借出时需记录,腐蚀品及危险品不可以借出。

5人员管理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4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接受的不应该只是实验技能的培训,而是包括对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执行。当每名研究生对这些规章制度"习惯成自然"时,就会深刻感受到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医学院校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会建立不同规模的公共实验平台,即公共实验室。为了保障合理、有序地使用每台仪器设备,对许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都要进行预约,因此,严格的仪器使用预约制度是保证每名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前提。例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T-PCR仪、冰冻切片机以及细胞培养室的超净台、高压灭菌仪等仪器的使用预约制度,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而实现对仪器预约就要求每个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实验都要提前安排好,计划好,另外就是对自己使用仪器的时间有个较为准确的估计,如果实验计划有改变,一定不要忘记取消预约。这样才能保证使用仪器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正是这种严格的仪器使用预约制度,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理念,保证了每台仪器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了每名研究人员的使用需求。其次是严格的试剂存放、使用、备份登记制度。所有公用试剂,包括固体类试剂、液体类以及易挥发类试剂、需要低温保存的试剂都是集中放置、统一管理的。所有的公用试剂都有备份。但当你使用完一瓶试剂开启备用试剂时,一定要告知相关的技术人员,这样就能避免发生因试剂短缺而耽误实验进程的情况。每位研究生对试剂的使用也是这样,谁开启备用试剂,谁就要告知或定购的义务。"备份"试剂的严格落实杜绝了试剂短缺的可能。有些试剂是需要登记的,例如细胞培养用的培养液,使用时都要登记使用者的组别和姓名。这些登记制度不仅能动态反应试剂的使用情况,提醒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时补充试剂,而且便于不同实验小组之间的经费核算。实验室管理从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到试剂的订购、保管,甚至到实验数据的保存、备份都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为每名研究生各项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技能的严格培训从技术上保证了各项实验的顺利进行

每一个实验室的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包括试剂的配制、保存以及实验流程步骤,从根本上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每一个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可以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示教,可以是外请工程师的培训讲解,但更多的是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梯队结构,让新生在进实验室后熟悉实验室设备的基本操作,在博士或师兄的帮助和指导下快速积累实验技能,尽快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早地掌握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巧,从而使更多的研究生得到锻炼。有助于树立团结互助的科研精神,并形成实验室研究生"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实验,每位学生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尽一切可能在实验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医学科研实验的成败与水平许多情况下就取决于实验操作细节。例如,所有需要4℃保存的试剂、样品在使用时,必需放置于冰盒里;加抗体、反应酶时,要求必须在冰箱旁加,并且速度要快;加样器的使用方法,平时在这些细节上多注意,就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水平,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

3临床技能的前期培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以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目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均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培养研生的素质与临床操作能力。严格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为确保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我们所在的西京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是部级重点学科、中国医师协会微创心脏外科和重症心脏瓣膜外科的培训基地,每年有大批的研究生、进修生进科室进修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学知识,了解更多的心血管外科学相关的新业务和新技术,是带教教员与学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心脏血管外科的每一例手术均为特大手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导致大的失误,因此学员在进修学习中亲自动手,进行手术操作的机会很少。而实验室进行的动物实验给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练习机会。对于一些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外科技巧的学员,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手术操作,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发现弱点进行针对性练习。如经常有学生在缝合时习惯应用止血钳夹针,这样进行心内操作很容易损伤心内结构。再如心脏外科手术野位置较深,在打结时容易出现打不紧和撕裂组织的危险,因此平时应多练习打滑结和原位打结技术。由此可见,实验室为每位研究生从学生成为医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实验技术人员的尽职尽责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5

关键词: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统

在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该体系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出可靠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①结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验室工作人员与教师应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并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持下,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且在计算机网络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符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系统;[1]②在既有的安全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要素的作用下,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负责人应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构建出与之相关的安全管理系统,促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处理,为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提供科学保障;③对构建好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使得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实际需要。

2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

新形势下构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时,需要实验室负责人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实验室既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以便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2]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①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管理方式实践应用中的适用性,实现动物医学实验室创新管理,降低其工作落实中的问题发生率;②在动物医学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实中,应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其安全管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3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

做好实验室的布置以及防护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实验教学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证,虽然当前教学实验室还无法满足科研实验室的要求以及标准,但是在通风和清洁方面必须要达标。为了避免因为人员的流动导致出现交叉感染情况,需要改变传统按专业划分方式,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好实验室的划分,包含有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三个方面。在不同区之间做好隔离,张贴相关的安全标志。[3]同时,根据实验项目类型,针对显微观察类、动物解剖类等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除此之外,高校应根据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其投资力度,优化设备性能,将所有设施消毒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性。

4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制定安全责任制,能够为生物安全事故的出现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当前安全事故的出现与责任心缺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校应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可以按校长-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员工-教师-学生顺序逐级落实,在校长方面,需要负责整个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在院长方面,需要做好整个学院的安全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管理;在实验室主任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务的安排;在实验室人员方面,将实验室各项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教师方面,应要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实验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方面,实际操作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自身的实际操作规范性,保持实验室中良好的安全防护水平,降低问题发生率。

5结束语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还需要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最后要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通过这些方式,使实验室安全得到保证,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蒿彩菊,李勤凡.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305-307.

[2]陈省平,蓝秀健,彭毅,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76-279.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6

机能实验室属于现代媒体设施中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在基础医学院校展开机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其实验室具有实验数量多、仪器设备庞大等特点.目前,各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根据学院的规模以及院校的需求设置不同程度的机能实验室.在医学院校中一般拥有10-14间的机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数量以及教学的需求,包括网络化教学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机能学人体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同时配有SH-1生物机能实验室同步演示系统设备、Labtutor人体实验教学系统以及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相关的分析仪器等教学设备.通常情况下,机能实验室都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这些设施有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因此,医学院校在机能实验室管理方面应当加强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更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将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室教学的过程中,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有效保障实验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充分发挥机能实验室的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在对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标准化管理制度实现的有力保证.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医学院校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更来源于管理人员的服务.唯有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性的宗旨,更有助于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2.1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实现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有助于机能实验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使得机能实验室建设得更为完善,发展的更加规范,建立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机能实验室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所有的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因此,各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守则.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中,让学生按照相应的实验守则进行实验操作.其实,医学院校对机能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制度应当包括实验药品的管理制度、机能实验教师备课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实验室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同时,完善管理制度,有利于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可见,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2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制度相结合

制度的建立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管理的责任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机能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医学院校根据实验室教学的进行而设置的.实行岗位管理的要求符合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岗位本身应当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各医学院校根据本校机能实验室设立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人负责的模式.机能实验室岗位的设置应根据级别不同,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也不相同.唯有加强岗位管理,才能够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责任管理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责任管理的实行依据在岗人员的管理进行责任确认.责任管理制度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精神和管理行为进行 规范化的管理.根据岗位管理的考核情况,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责任感.对机能实验室进行责任的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依据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机能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度的推行,对机能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责任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来,使得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3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机能实验室内每一件设备仪器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医学院校在购买这些仪器的过程中,同样支出了较高的经济费用.机能实验室内的仪器各种各样,每一件仪器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提供全套的仪器设备有助于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验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的管理.对实验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的效率.根据设备类型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依据实验的类别以及设备保养的要求对仪器和设备进行符合科学规范的配置.同时还可以对实验室进行专门化的设置.所谓专门化的设置,指的是针对一个实验项目,设置两个实验室的数量.这种专门的设置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还能够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在实验室仪器设备需要更新的过程中,分类模式的进行,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实验室进行专门的设置,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展开,更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避免了在实验操作中,仪器设备搬动的情况.可见,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更有助于仪器设备的管理.使得在对机能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不会导致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根据实验设备对机能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是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2.4实验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机能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明确,对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证,促进机能实验室高效的运行.但是,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只针对管理人员提出一些必备的要求是完全不够的.为促进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实验室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档案.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因其他原因不能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那么其他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之前建立的档案,立刻接管实验室管理工作.因此,在每学期开始,医学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集体备课以及与之相关的预演实验,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验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档案.实验教学的档案应当由实验教师独立完成,交由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保管.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详细的了解.管理人员还应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对实验用品进行清点.该项工作的进行,不仅是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可见,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不仅可以实现试验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工作更顺利的进行.

3提高实验室教学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机能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践表明,提高各组成人员的专业素质将有利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进行.随着实验跨科学性以及实验改革的进行,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具有其必要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机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实验中推行实验改革,为实验教学的推广献计献策.实验教学的改革对于医学院校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日常的实验中注重实验室的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机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将对管理工作展开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机能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更好的进行.可见,在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中,教学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机能实验室标准化的管理.同时,标准化的机能实验室管理模式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4结语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7

关键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监督制度

近几年,高等学校(简称“高校”)实验安全事件层出不断,在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实验室安全问题逐渐得到了国家和各大高校的重视。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建立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机制,掌握实验室安全设备设施、防护用品的维护使用,对于危险源物品,必须建立溯源体系。各大高校也出台政策防范于未然。在高校的实验教学中,更是关注的重点,目前有必要结合开展的实验内容进行梳理。神经生物学是医学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学科,属于国家重点发展学科之一。目前各大医学高校和含有基础生物学高校都开设了神经生物学本科和研究生实验课程,鉴于目前的实验安全形势,为了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国家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已刻不容缓。在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前提下,以学生为本,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建立基本操作流程,优化细化实验室管理条例,溯源规划整理危险药品和生物制剂,是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保障。神经生物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元培养、神经形态学观察、电生理实验、细胞内钙成像以及在体钙成像;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作以及行为学观察和常用软件分析几部分,其中所用大型仪器和常用仪器几乎涵盖了生物学大部分仪器,分布广泛;使用器械中尖锐物品常见,多有危险隐患;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种类繁多,使用生物制剂和潜在致病机在每个实验室基本均有分布。如果其中一些对人体有害物品流出实验室,后果不堪设想。在此本文系统梳理了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将生物安全纳入神经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生物安全是为了避免生物技术可能对人或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的危害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时刻树立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核心理念。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实验室正常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础实验室属于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因此每个实验室都应该具有安全手册以及安全标识,明确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中已知和潜在的安全问题,并规范一些特殊的操作流程来避免和减少危害。明确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首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必须在培训中增加生物安全知识的介绍和安全手册须知的学习,其中具体包括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个人防护措施、注意事项和安全标识、实验有毒有害存储和使用以及垃圾处理办法的相关内容[1]。结合当前高校频发安全事故的案例,讲解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突发事故的处理预案,演练突发情况下处理模式,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使学生树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识,提升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生物医学实验室一但发生安全事故,其危害更大,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环保的实验管理体制,明确预防是实验室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手段,从而确保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避免实验事故发生。

2依法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定实验室安全工作体制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位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建立健全的实验管理体制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先决条件[2]。没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室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在国家相关制度和学校现行制度基础上,本科室制定了符合神经生物实验室实际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鉴于近年来,高校实验室频发安全事故的教训,本校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成立了安全小组,组长统筹负责实验室的整体安全工作,组员分别负责实验室各楼层的安全,每个实验室配有专人管理实验室的工作,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实验安全工作,确保开展实验过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此外,安全小组还负责制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明确例如实验人员的准入规定、人员防护以及一些危险化学药品存放、有害废物处理、特殊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室内的禁止行为等。比如,进行病毒注射实验时必须穿实验服、戴手套,处理完有感染性动物要进行规范的清洁以及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等。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中的危害告知学生,同时要求学生阅读生物安全或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和规程。健全管理体制,形成一种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确保学生只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才能在实验室工作,严格规范学生实验行为,确保学生在实验室的安全。

3建立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确保学生规范操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离不开规范的操作流程。本校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每年针对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培训,实行培训准入制度。培训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实验人员的准入原则、特殊实验的规范流程以及大型仪器的使用管理等。只有通过考核,获得安全培训合格证后方可进行实验,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的习惯[3-4]。在神经生物学实验中,涉及不同的危险因素,均需进行规范的操作,避免危害发生。

3.1大型仪器的规范操作

大型仪器操作繁琐,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安全问题,如有高校实验室新购仪器设备调试过程引发爆炸[5]。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大型仪器主要包括各种透射电镜,膜片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切片机、行为学检测设备和高压灭菌锅等,均实行专人专管。学生经过仪器使用的规范化培训合格后,方可获得使用权限,进行仪器的使用。学生在仪器使用前,只有获得使用权限的学生才能在实验室预约平台进行相应仪器设备的预约,预约通过管理人员的审核后,方才生效。学生在首次使用仪器操作过程中需要在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经过管理人员确认使用无误后,方可独立操作,确保仪器使用安全。目前,这些规范化的管理已为实验室仪器运行带了很大的收益,比如共聚焦显微镜的气体激光器的工作寿命一般为3000h,在规范操作、合理使用和积极维护下,本实验室的激光器的使用寿命为4500h左右,极大的提高了激光器的使用效率,节约仪器运行成本。

3.2实验病毒的规范操作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病毒已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应用于神经生物学的各项研究中,尤其是神经环路的研究。对神经环路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前沿和焦点方向之一。神经环路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大脑复杂功能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病毒载体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手段。在当前肆虐的情况下,科技部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在科技攻关的同时,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6]。病毒一方面是进行神经生物学的实验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在风险的致病物,必须在规范的管理和操作下进行,确保安全。近年来,高校生物学实验发生安全事故的例子时有发生,就包括病毒引发的实验师生的感染[5]。本实验室将病毒专门存储特定冰箱中,有专人负责管理。学生使用病毒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流程,实行领用登记制度,严格做好病毒的存储和使用记录,确保病毒的去向可以溯源。

3.3挥发性有害试剂的规范使用

在生物实验中,往往会用到很多挥发性的有害试剂,这些试剂的规范使用,是保证实验室安全和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神经生物学实验中往往会用到一些有挥发性的有害试剂,包括二甲苯、氯仿、异戊醇、二甲基砜等,这些液体具有挥发性,吸入、摄入或皮肤吸收均会造成伤害,操作使用这些化学试剂时必须带好手套、口罩以及护目镜,且需要在通风橱中进行。通风橱通过负压的排风系统,可防止学生暴露于操作过程中挥发的有害的气溶胶中。学生需要接受相关的操作学习,规范操作,确保人生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3.4有毒有害药品的管理

神经生物学实验中常常会用到一些神经毒剂包括阻断剂,拮抗剂以及一些麻醉剂,这些药品对人体均有一定的危害,均保存于保险箱中,一人保管钥匙,另一人保管密码,药物的入库出库均需双人开箱,且需登记在册,确保有毒有害药品的安全使用。

3.5废弃物的处理

由于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废物往往包括大量的尖锐物品如玻璃电极和针头,大量的有毒有害废液如二甲苯等,以及一些过期的药品,这些废弃物的随意丢弃会造成清洁人员的二次伤害以及有毒物感染风险,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为此,本实验室采用了分类收集,特殊处理的方法,将尖锐物品和过期药物分别存放,废液统一收入废液缸,定期由专业的公司回收处理,确保废弃物处理的安全和环保。

4设立群众监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和实验室安全

一个好的管理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监督制度。为了将实验室安全制度执行好,本实验室采取了群众监督的方法,比如:仪器等实验设备的使用需要经过提前预约-使用登记-用后拍照反馈或发现问题拍照反馈等一系列措施,监督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学生的行为规范,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运行。

5结语

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是一个综合的实验平台,涉及面广。在加之本实验室与多个外单位长期合作,除了本实验室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利用实验平台外,学生的人员流动较大。因此除了对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外,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生物安全意识扎根每个人的心里显得尤为重要。大家应该重视此次病毒肺炎(coro-novirus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带给人们的启发和警示,紧绷生物安全的弦,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倪超辉,于军,唐婕,等.当今实验室生物安全背景下的本科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85-188.

[2]谭洪卓,杜传林,李福君,等.安全管理学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8,21:213-216.

[3]朱春凤,杨柳,刘晶,等.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化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9:170-172.

[4]柯红岩,金仁东.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61-264.

[5]王伏玲,高华均,黄涛.高校生物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22-225.

医学实验室管理范文8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以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在日常培训和实验教学中[1-3]。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漏洞,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配备不足、实验废弃物处置不规范等方面。潜在生物安全隐患,主要来自实验标本的生物源性危害,不仅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而且会污染环境,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校内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是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最佳方式。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是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4]。因此,我们对当前存在的漏洞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以有效管控生物安全危险因素,预防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5]。

一、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一)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国内有关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都是指导性文件,只做宏观指导。其实高校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不具体,需要修改完善,增强可操作性。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方面的工作多半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师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实际执行力度较差,无法发挥有效作用,这是影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因素[6-7]。这也说明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很不到位。

(二)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首先,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部分带教老师和学生对检验标本的生物危害认识不足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其次,实验课不重视生物安全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如不穿工作服、不佩戴口罩直接进入实验室;操作中使用手机,随意触摸眼睛、颜面皮肤;将记录本、实验指导等随意放在实验操作台;实验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随意丢弃;实验结束后不进行手部消毒、白大衣不反折直接放入书包等[8]。再次,由于实验学生人数较多,各项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暴露感染风险[9]。最后,学生不会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不清楚[10],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危险事件时有发生。

(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配备不足

许多高校对医学检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其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或实验试剂购买等方面,对防护设备投入经费较少,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简陋、数量不足,学生仅配备一般工作服,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帽、手套、口罩、护目镜及面罩等)和免洗消毒液配备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配备。缺少紫外消毒灯、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器材。安全设备的缺乏导致师生对生物安全较为忽视,这势必会威胁到实验师生及相关人员的健康[11]。

(四)实验废弃物处置不规范

一些高校限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不规范,如实验动物的尸体就地掩埋;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实验用过的锐器、碎玻璃等没有回收,而是当成生活垃圾直接丢弃;甚至病原微生物实验废液未灭活就直接排放[12]等。加之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种类多,师生对仪器设备的清洁维护和消毒不到位,也是引发不安全的因素[13]。

二、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我们梳理了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产生的原因,为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防护,探索并提出了如下应对策略与举措,应用到本校的实验室管理后,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健全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完善和落实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是防止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保障。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虽不属于临床实验室,但实验检测的标本来自临床,实验中所用的检验仪器、耗材、检测试剂等也基本一致,实验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的范畴。因此,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就需要借鉴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条例,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如医学检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生物安全应急处理办法等。落实实验室项目开展条件审核制度,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14]。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落实“一岗双责”,实验室管理第一责任人,也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有效地管控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效的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因此,高校应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建设整体规划,设置合理数量的实验技术系列岗位,制定可操作性的评审条件,建立实验教师职称晋升的专门通道,满足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保障实验教师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生物安全教育

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的认知,是搞好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只有师生认知到位,才能落实好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及时补充教材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的不足,结合专业知识,反复向学生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防范实验室感染。生物安全教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组织见习教学医院BSL-2临床实验室,使学生认知实验室生物危险因子及生物安全防护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熟悉临床实验室规范的检验环节,如标本采集、运送、预处理和检测、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掌握空气过滤和消毒、灭菌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常用技术[15]。

(四)强化实验课堂管理

教师应重视实验课堂管理,严格落实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到按防护条件、检验流程、标准操作规程开展学生实验,确保各实验项目可以安全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要求学生穿白大衣、戴防护帽、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实验操作中不允许使用手机,禁止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操作前重点提醒可能涉及生物危害的环节;接触标本要戴手套,操作时不能触碰自己身体的皮肤;实验用品应按规定放置,保护实验室台面、仪器表面及地面不被标本直接污染;离开实验室用75%的酒精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一旦发现违规操作或危险操作及时制止并纠正,以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五)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

不断完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设施,保障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配备充足,从而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功能。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废弃物分类收集盒、袋和锐器伤的应急处理用品(绷带、创可贴和碘伏)等。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配备应急处理特殊设备,如喷淋设备等。为师生的实验操作创设安全的环境,有效避免突发生物安全事件。

(六)规范实验废弃物处理

医学检验实验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指导学生对用过的实验用品分类处置:(1)可能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器材及时消毒,反复使用的玻璃器皿(如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等),由专人进行清洗和干燥灭菌[16];(2)不可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生活垃圾应放置在黑色专用袋内;感染性实验室污染物应放在有生物危害”标志的黄色锐器盒和黄色专用垃圾袋内;(3)废液根据废液特性倒在指定的废液缸内,由专人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废弃物应该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由医疗废弃物处理厂统一回收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七)加强实验室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清洁与消毒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目前实验室一般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半污染区采用空气净化器消毒或紫外灯照射消毒,实验台面及门、窗把手等物体表面用有效氯浓度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污染区除空气消毒外,实验人员手部可用0.3%~0.5%的碘伏消毒液或专用手部消毒剂(75%乙醇等)涂擦手指、手掌或手背。实验台面及门、窗把手、检验仪器设备等表面采用500mg/L的含有效氯消毒剂擦拭。被样品污染的表面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不少于30分钟。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学生才能具备生物安全防护的素质,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八)开展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应急演练

实验室管理部门常规化开展生物安全应急演练,能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师生的生物安全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学生实验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实验室意外事故,例如分离标本时离心管发生破裂;潜在危害性气溶胶释放;标本污染实验人员皮肤;感染性物质不慎洒溢在台面、地面或其他表面;锐器不慎刺伤皮肤黏膜;化学试剂中毒及火灾等。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对上述安全事件进行常规演练,将生物安全意识贯穿实验教学的始终,以防患于未然,将实验风险降至最低,保证实验教学的安全实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