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分析范例6篇

医学专业分析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统计分析

(一)总体就业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2017年共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653名,总体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较高,近6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7.3%,其中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2%,为6年来最低,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近6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既与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需求较大有关,也与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密切关系。

(二)就业行业分布

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6届的65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392名毕业生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60.03%,成为毕业生的最主要去向;有242名毕业生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7.06%,考研录取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7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9.69%,处于较高水平;有369名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医疗单位工作,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94.13%,说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业专业对口度较高,绝大部分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有10名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从事卫生监督、检验检疫等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1.53%;有13名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1.99%;出国人数和创业人数分别为2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0.30%。

(三)医疗单位就业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当年参加工作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医疗单位就业,但是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的就业人数相差较大,在医疗单位就业的369名毕业生中,进入区县级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为234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63.41%;进入地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7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18.97%;进入民营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35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9.49%;进入省级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2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5.42%;进入乡镇、社区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1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2.71%。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在公立医疗机构就业,其中在区县级医疗机构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在地市级医疗单位就业,在省级医疗机构就业人数较少,在乡镇、社区医疗单位就业人数最少;在民营医疗机构就业人数较少,虽然呈增长趋势,但是增幅不大。

(四)就业地区分布

由于我校2012—2017届毕业生在大学招生时只面向浙江省招生,且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浙江就业,其中在杭工作毕业生81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20.66%;在浙非杭工作毕业生303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77.30%;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8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2.04%,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大学期间通过转专业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非浙江籍学生。

二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加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并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校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课程比例,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使医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人才培养方案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毕业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要加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讲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事业单位改革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视野和格局,促使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正确看待医疗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消除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一些错误观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客观看待自身的能力、兴趣,理性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在就业过程中防止眼高手低,盲目攀比。

(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随着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待遇低的状况正在不断改善,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本科毕业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调研;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分析化学是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制订出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分析化学课程组进行了校内教与学的调研,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学生学习情况、教材内容的实用性、教师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较全面地了解了课程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法与学法,构建了以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1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1.1调研对象

我校二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从3个检验班随机抽取学生共计96名。

1.2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共设计11个问题。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

1.3调研内容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学习情况、教材内容实用性和教师授课情况4个方面。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

学生认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需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占80.6%,表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在所学专业中重要的占65.3%,不重要的占9.8%,说明多半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对课程的喜欢程度上,只有57.2%的学生喜欢分析化学,35.2%的学生不喜欢分析化学。

2.2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难度高(32.8%)、学习基础差(53.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只有4.5%的学生能完全掌握分析化学知识,67.2%的学生基本掌握,还有28.3%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掌握很少或没有掌握。

2.3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53.2%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体现化学与医学关系的内容少;分别有20.3%的学生和47.3%的学生认为现用教材适合或较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但也有部分学生(32.4%)认为现用教材不适合对知识和学习的需要,这表明分析化学教材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56.5%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合适,但也有2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学时安排较少。

2.4课程授课情况

39.8%的学生喜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32.2%的学生喜欢实践探索式教学,只有17.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分别有31.7%和31.5%的学生认为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章节的教学;分别有45.4%和34.4%的学生认为分析化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1)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必要开设分析化学课程。

(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欠缺,对分析化学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学习兴趣度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生对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满意度不高,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材联系医学的内容较少,实用性不强,部分内容知识点偏多、偏难,这些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4)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太接受,喜欢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章节的教学,以此凸显与临床课程的联系;同时学生认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与学的调查分析,课程组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明确的教学定位,按照“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培养能力”的总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训,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4制订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标准

4.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突破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1)删去各章中较深、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如删去“重量分析”一章和多元酸碱滴定等内容。(2)内容上避免烦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如在“滴定分析”这一章,对浓度之间的换算不做烦琐推导,而是注重公式的灵活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章着重介绍该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原理、仪器的构造、定量分析等方面的异同点。(3)将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讲解,达到理实一体化。如将“电位滴定法”、“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放在实践课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领会理论知识。(4)将实践教学中滴定分析实验减少,增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法实验,即增加仪器分析实验的比重,从而使实践教学贴近临床,更好地为临床课程教学服务。

4.2重组教学内容

以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任务为引领,重组教学内容。我们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五大模块(分析化学基本理论、滴定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并将这五大模块分解为11个典型任务,每项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以课程标准贴近职业岗位、贴近学生为核心,制订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4.3渗透医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程标准制订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尽量使各知识点与检验专业相结合,既体现了分析化学的实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有关医学中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如在讲授配位滴定法时,将临床血钙的测定和滴定液EDTA可当解毒剂等知识融入该章教学中,这样可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验教学 能力

前言

医学检验是中国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它处于医学研究的前沿,是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一门学科,亦是临床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国的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逐步趋于规模化和自动化,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医学检验实验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的相关策略。

1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1形式太过简单

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专业的试验教学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但学校的试验室与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场地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将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

1.2考核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大部分院校都以理论课为主,试验课为辅,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是非常少的,所以学生们对试验课的考核也是不重视的,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1.3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的试验课程大部分都是教师先对学生讲解试验的操作过程和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将试验步骤一一列出,学生再“依葫芦画瓢”式进行操作,下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写试验报告,并对其进行批改,等所有试验课程上完后统一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无任何实际意义,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是比较低的,试验报告缺乏实用性,学生的素质和相关技能都无法提高。

1.4教学内容乏味

我国医学检验专业的试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以验证性的试验为主,此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缺少创新和设计感,远不能满足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的岗位需求,致使学生缺少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训练要求都无法满足。

2对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

2.1实施多学科融入式教学模式

如今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为学生传授知识为目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和兴趣的培养,我们应将医学检验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并对各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和整编,使他们之间相互渗透,融入贯通,加之通过毕业设计、跨学科实验、基础实验和各学科实验等的教学,更加深入了各学科课程间的联系,将实验教学这一环节更突出的表现出来,同时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掘他们的创造力,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2完善我国实验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的试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各学院应汲取其他学院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出实验室的工作条例,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以确保学生积极的参与实验教学,通过自己亲自准备实验教材、设备和预实验等,一方面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各学科综合性的实验难度较大,涉及教师和课程比较多,以后的问题会很多,所以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验的有效进行。院校的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未来工作场所和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社会各岗位,既没有影响到医学检验中心的工作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2.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2.3.1实施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一切活动的源泉,实施创新性实验,学生自发地组成实验兴趣小组,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学生对此实验有了较高的兴趣,就会主动学并乐于学习,所以,学院要成立各实验小组,譬如临床检验与微生物检验小组,免疫学检验和血液学检验兴趣小组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业余时间,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增强了团队精神。

2.3.2开办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院通过开办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创新的实验方法的手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新途径。定期将实验中心的设备和仪器向学生开放,使的学生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测试和定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实验中,通过在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学习到实验的技巧和技能,并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健全实验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课程考核的标准是以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衡量的,但这样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学生的素质和实验能力不能全面的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健全这种实验考核制度,将期末实验考核的成绩也纳入实验教学的总成绩中,加强重视学生平时的实验考核,将学生的实验态度、出勤率、操作情况和课堂融入情况等各方面都汇入到综合成绩中,这样的实验考核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动手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得以提高。

3总结

总之,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通过本文的几个教学实验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验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学院质量的提高。创新性、设计性、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相互融合和实施,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教学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01)

[2]魏巍,赵春艳,黄晓华,夏楠,左云飞.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02)

[3]刘春波,陈兴群.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主,构建教学方法新模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4

摘 要:诊断学是大专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医学生以及临床医师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与临床严重脱节,学生参与度低下现象。为了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技能,需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并综合教学实践,对诊断学实验课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通过一种全新的授教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验证性为主的实验课形式,在课程教学中导入病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检验结果的能力。

关键词:诊断学 实验 教学 临床医学

1引言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搭建起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度的桥梁,在教学内容中也将最新的实验理论与检验技术融入其中,为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依据,是医学生及临床医师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

诊断学的实验课程主要是为了充分了解医学检验指标参考值的范围和临床意义,能够正确选择指标、学会开化验单;根据实验检验的原理及结果对疾病做出合理解释,最终达到对疾病诊断的目的。在开展诊断学实验课程时,首先要对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熟知,从而进一步实现由项目选择到结果报告、疾病诊断中检验指标的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根本,让学生可以根据获取的各种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系统分析,从而培养临床思维,促进学生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本文主要针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分析。

2症状学

症状是指疾病过程所引起的机体或某器官发生的机能紊乱现象,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发生变化,这一般称为征候。在医学临床上有着主观和客观体征之分,而机体紊乱现象及形态结构的变化统称为症状。根据致病原因、动物机体的反应能力、疾病所经过的时期,从临床的观点分析,可以将症状分为这样全身症状与局部症状、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示病症状或特有症状、早期症状或前驱症状、综合征候群、后遗症。

3问诊

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并经过综合分析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问诊采集病史是医师诊治患者的第一步,它是医患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医学生要学习正确的方法及良好的问诊技巧,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医师的亲切和可信,从而有信心与医师合作,对诊治疾病有重要作用。

在大专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验课程中要掌握重点病史的采集,主要是针对就诊的最主要或是“单个”问题(现病史)来问诊,并收集除现病史外的其他病史部分中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治疗。需要做这种重点病史采集的临床情况主要是急诊和门诊。通常患者的主要症状或主诉提示了需要做重点问诊的内容。主要流程为:问诊诊断假设某系统疾病过去史系统回顾相关内容省略无关病史。

4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的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为基本的检查方法。许多基本通过体格检查并结合病史作出临床诊断。医师进行的全面体格检查后对健康状况和疾病提出的临床判断成为检体诊断。学生在诊断学实验课程学习时,要掌握基本原则。即对危重病人应先抢救后检查或是一边抢救一边检查,按照一定顺序检查,随时复查,集中检查、分开记录。检查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视诊主要是医师用眼睛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触诊是利用手接触被检查部位的感觉来判断;叩诊是用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嗅诊是通过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方法。学生要牢固掌握这几种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从而对病人的体格做出准确的判断。

5实验室检查分析

5.1参观临床检验科,认识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技术

在实验室中,首先要参观临床检验科,熟悉检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学生通过观摩这些现代化实验室、自动化检验分析仪等设备,对临床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各类仪器的功能及所能完成的检测项目,对检验项目中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兴趣。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强调质量控制,让学生深入了解临床经验与诊疗过程存在密切关系,临床检验不是单一的检验科独立完成的工作,是医、护、检验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完成的工作,对于合格规范的检验结果一般涉及从标本留取到检验结果报告中各个环节。而学习的结果有助于学生未来在临床中实现项目检验、报告分析等的合理应用。

5.2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诊断学的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初次接触临床专业学习的医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创新实践教学过程,如图1为创新实验教学过程模式图,教师在基本理论知识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理、生化、免疫及病理生理等知识,逐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实验原理、异常结果,从而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室检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临床意义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如在R床生化检查这一章中,学习血酮体的测定,教师应该逐步启发学生先进行糖代谢、脂肪代谢这两大代谢过程的复习,从而有助于理解血酮体升高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实验室检查的方式和临床意义,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创建特色化的管理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管理为手段,如图2为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图。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将下一次要讨论的病例给学生提前布置下去,并在每一个病例的最后附上具有启发式、分散式的问题。学生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学、诊断及治疗。最后为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充分自学后,可以明确讨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从而在每组总结发言中可以提出,最后在教师及全班同学的共同探讨下获得圆满答案,完成单元总结。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完整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构建。

5.3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学习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使得当前大部分实验室检查过程都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检查仪器操作完成。其实,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进行项目的检验,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由此,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不断加深检验对检验项目原理及方法的认定和理解。根据实际操作,对操作方法进行反复的实践、推敲和摸索,从而深入的认识到化验结果中的影响因素,把握临床诊断主要问题,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6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诊断学实验课程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及理念,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手段,通过强化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此外,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注重应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学习、反思中寻求创新,更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品浩,孙建,周卫红,等.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3):312―313.

[2] 王斌全.诊断学实习实验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2―106.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何凤屏.浅谈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3):221.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5

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专业英语学习建立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4]。而对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区别于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其中医药知识素养。只有专业教师本身对中医药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才能把备课做到更细更好,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当学生开始面对阴阳五行、数百味中药,数百首方剂及针灸穴位的时候,他们会把大量时间用于记忆和理解,单独留给专业英语的时间相对较少,有的学生对专业英语失去了兴趣、忽视它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同学选择放弃。此时专业英语教师应该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医药,使专业英语教学成为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巩固和加深。

2优化英语教学模式

2.1改进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这两个阶段不是相互独立的。公共英语作为学生掌握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必修课,是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前的基础[2]。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基本采用大班授课和公共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往往会为了应付期末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听课,没能给中医药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应摆脱以教师单独讲授的“高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比如观看医疗题材的美剧如《HouseM.D》、《Coma》、《cis》和《Grey’sAnatomy》等,将医疗专业知识与美国的社会、人文风情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针对性的增加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情景对话与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5]。在情景模式的锻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在情境中遇到的专业术语,在情景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词汇运用能力进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其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解决问题的地方。笔者将中医药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归纳于表1。

2.2优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学习属于英语的应用与提高阶段,经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专业英语教学就应更具“中医特色”,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有“君、臣、佐、使”之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中医药学知识在整个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处于“君”的位置,只有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专业英文术语则处于“臣”,具有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才能准确表达中医药学知识,更好发挥中医药优势来服务于医疗[6]。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辨析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复杂系统,很难将人体或疾病作为简单的机械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对某一具体病症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中医理论,比如:“肝郁侮脾”的具体病理表现为因生气(anger)或者病毒(virus)因素导致肝功能(liverfunction)受损,从而影响胆汁的分泌(bilification),进而引发消化不良(dyspepsia),患者往往不思饮食(loseappetite)、面色萎黄(sallowcomplexion)、形体消瘦(emaciation)等症状(symptom)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属木,脾主运化属土,木对土有相克(restriction)的作用,“肝郁侮脾”即是脾土对肝木的反克(anti-restriction)作用。相比单纯的专业词汇记忆和机械的翻译,这种科学辨析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思维来理解和解释中医抽象概念。笔者用以下概念图(图1)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概括性表述:图1.专业英语教学思维模式:

医学专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有机化学;临床医学;教学效果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直接为后续专业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方面,值得借鉴的方法有很多[1-8]。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经常会出现听不懂,听懂了但记不住,记住了但不会做题的现象,致使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机化合物的种类比较多,且各种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一些立体结构的认识更是难上加难;二是每一种有机化合物通常都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致使部分同学在面对大量的有机化学反应时总感到无从下手;三是有机化学本身就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对反应机理的推导和认识,一些同学虽然花了很大功夫去死记硬背但效果甚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不断借鉴一些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前后对比联系,基础知识清晰化

有机化学学习中有两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化合物的种类和命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往往是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很多,看似彼此孤立,实则联系密切。经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顺序往往也是一个组成元素逐渐增多、官能团结构逐渐复杂的一个顺序。烃类有机物主要由C、H组成,包括烷烃、不饱和烃、脂环烃、芳香烃等,官能团主要和碳碳键(如单、双、三键等)有关。醇、酚、醚类主要由C、H、O组成,官能团主要以极性的碳氧单键(羟基、醚氧键)为特征。醛、酮类仍然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是极性的碳氧双键所组成的羰基。羧酸类化合物虽然也是由C、H、O组成,但官能团却是以碳氧单键和碳氧双键共同组成的羧基。有机胺类物质主要由C、H、N组成,官能团主要是结构与NH3分子类似的氨基、亚氨基等。氨基酸则由C、H、O、N组成,官能团包括羧基和氨基。至于糖类及代谢中的辅酶等物质需结合杂环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学习。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之后,学生对各类化合物的认识也就大致有了个轮廓,再学习起来也就容易一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该教材中各类有机化合物命名在每一章中单独进行讲解,其中系统命名法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由于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系统命名规律完全相似,为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在教授烷烃类化合物时就对系统命名法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先将命名原则总结为三大步骤:第一步选主链;第二步给主链编号;第三步确定支链。除了在选主链和给主链编号时注意把握“主官能团”优先考虑这一原则之外,确定支链的办法对于所有的链状化合物来说基本上都是完全相同的。然后再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烷烃、烯烃、醇等几类化合物的命名为实例,求同存异,这样一来,学生对命名通则的理解和认识就变得容易了。环状化合物的命名也可以参考之。掌握了构造式的命名之后,再讲到后面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体的命名时,重点放在构型的判断上,再加上相应构造式的名称就可以了。

2搭建分子模型,抽象结构形象化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关碳原子的杂化类型、顺反异构及对映异构等立体异构体的概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既枯燥又难懂。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较为生动且直观地展现出来[9-10],但对于一些空间思维较差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总还是有难度。故而可以考虑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球棍模型,再借助问题教学法[11]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讲解对映异构现象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己动手搭建2-丁醇分子的球棍模型(见图1,结构式1),再任意互换2-位碳上的两个基团后又得到一个2-丁醇的分子模型(结构式2),此时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分子模型是否完全相同?能否完全重合?当学生发现这两个看似相同的分子模型不能完全重合时,及时向学生强调这是一种立体异构现象,结果表明结构式1和结构式2为不同的化合物;(2)使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引导学生搭建2-丙醇的分子模型,根据2-丁醇和2-丙醇分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引出“手性碳原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将结构式2在竖直方向沿着底平面旋转180°,这样得到的结构式3和结构式2实则为同一种化合物,然而结构式3和结构式1明显具有相互照镜子的关系,这种分子就称为“手性分子”,结构式1和结构式3之间互称为“对映异构体”。经过这样一步一步动手搭建模型,同学们不但对这种立体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也会理解比较透彻。在建立了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之后,再利用多媒体教具对2-丁醇的球棍模型进行投影,并根据课本上的要求按“横前竖后”的原则引出Ficsher投影式的书写要点,引导学生顺利地将立体结构向平面式进行转化。最后,利用前面所搭建的两种不能重合的2-丁醇分子模型,讲解“方向盘法”所确定的R/S构型。对有兴趣的同学还可根据立体构型和Ficsher投影式之间的转换关系,总结直接利用Ficsher投影式判断R/S构型的方法。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分子模型,从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在掌握与对映异构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对这种立体异构体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紧扣结构特征,化学性质生动化

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重点就是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由于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又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总感到内容多、共性少,既难学又难记。如果我们在重点分析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之后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自己根据官能团的结构特征推断这类化合物可能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将会有利于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记忆。比如在讲有机胺类物质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以大家熟悉的氨分子结构特征(三角锥型)为例,当氨分子中的氢不同程度被烃基取代之后就得到不同结构的伯、仲、叔胺,而这种取代并没有破坏氮原子本身所含有的孤对电子,由此让学生对此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1)按照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孤对电子将赋予胺类物质碱性,而氮原子上所连接的取代基必将会影响到其供电子性,即碱性强弱;(2)孤对电子的存在使胺类物质具备了亲核试剂的结构特征,可以与卤代烃、酰卤、酸酐、酯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3)当氮原子上连接有苯环时,会发生p-π共轭效应,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进行。这样先通过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对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讲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对反应机理的理解也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材中所涉及的反应机理都只是进行简单的推理[12],即使这样,大部分学生还是搞不清“亲电”和“亲核”是怎么回事。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在讲解反应机理时,首先会引导学生观察此类化合物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可能会引起什么反应?如果反应可能带来什么产物?接着给学生重点介绍一些实验事实,根据实验事实再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反应过程。比如,在讲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时,先让学生根据苯环上碳原子的sp2杂化特征判断出苯环存在共轭效应,共轭大π键的存在使环平面上下都有密度较大的电子云分布。而外界试剂在进攻这样的“富”电子结构时势必是“亲电”的过程,再加上苯环共轭结构的稳定性,最可能发生的就是取代氢的反应。所以苯环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从机理上来说是亲电取代反应。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合理的推断,加深其对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有帮助。

4理论联系医学,授课内容趣味化

我校为临床医学等医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有机化学通常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对于接触医学专业课较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意识不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们在思想上对有机化学学习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平时的授课中,一般会利用上绪论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与人体疾病、遗传变异等的密切联系,以及有机化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和发展,激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对有机化学有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在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时,遇到与医药关系密切的结构就适当进行展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顺反构型时,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己烯雌酚为例,其反式构型与天然激素分子相似,具有较强活性,可用于对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而顺式构型却因为药效低而不能药用。在讲到羧酸的酸性时,以早期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为例,先将青霉素的结构呈现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思考青霉素为什么常常是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等同学们发现是利用其羧基成盐的性质改变溶解性时,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粉针剂现配现用,而不是直接做成注射剂?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中的四元环,这样又把前面所学习过的小环不稳定性复习了一遍。除此之外,平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或和专业课教师多交流,也可以多读一些与医学基础相关的书籍,积累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基本医学知识,在教学中将有机化学内容与医学知识相互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与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思想上重视有机化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当看到学生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以及逐渐露出的笑脸,作为老师也会感到收获满满。总之,有机化学教学是一个长久的、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以上所谈到的几点仅仅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均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改进教学,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兆林,司友琳,曹守莹,等.全面提升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4-707.

[2]周丽平,孙立力,胡雪原,等.问题教学法在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62-363.

[3]宋庆平,高建纲,王芬华,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08,23(1):14-16.

[4]罗杰伟,冉利,刘红鸣.医学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1,27(9):162-163.

[5]黄立新,金克宁.互动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59-160.

[6]郭文宇,杨珂,钟锐锋,等.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38-142.

[7]张永忠,叶非,徐亚琴,等.有机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5-87.

[8]杨宇婴.“立体”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12(6):56-59.

[9]林惠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53-154.

[10]吴文镶.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