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检验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检验知识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1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2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新医科

随着精准医疗及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日趋重要。各个高校都在大力促进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学科为主体,以知识点为中心,保持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学科内容相互割裂和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制由5年减为4年,推行学分制后学时也大为减少,在这些多重因素影响下,再按照以往的课程模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1]。

1实施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专业必修课程数量过多,选修课偏少,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占用学时过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最后,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2]。这是因为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由于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学科完整性的需要,导致各门课程的知识越来越多,重复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整合课程是将原来独立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减少多余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发挥整合优势[3]。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中开展课程整合改革的专业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开展较少。根据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以器官系统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是两种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整合模式[2]。针对当前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主要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建立选课体系,并且配套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学团队的改革,构建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整合体系,培养适应新医科背景下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

2课程整合体系的建立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式初步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社会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研究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能力的具体需求信息;通过学生座谈会、个人谈话、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和建议,经过充分调研,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论证修订,优化组合课程内容,初步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基础学科与检验学科主要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实现从基础医学到检验医学的融合贯通;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主要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建立分专业方向培养的选课体系;将考核方式进行整合,建立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师资队伍进行整合,组建博学合作的教学团队。具体改革方案见图1。

3课程整合方案的实施

3.1将基础学科与检验学科主要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实现从基础医学到检验医学的融合贯通。传统的检验教学模式中,基础医学和检验医学的相近课程是互相脱节的,本研究将基础医学与检验医学的课程进行全方位整合,精简相近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把基础与检验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基础教学与检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如医学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整合为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整合为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分别整合为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整合之后可以压缩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力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2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主要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临床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可覆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4]。因此,本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开设一门医学检验技术综合课程,涵盖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诊断学、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输血学检验等十余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多个学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模式,内容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肝脏相关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单元模块,使检验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总体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水平,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对将来继续深造、就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连续3个学期开设检验技能学课程,第一学期主要是医学实验室的基本常识、生物安全培训与演练、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实验室消防演练等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主要是对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基本认识;第三个学期主要是医学检验专业首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系级、校级、省级等各类检验技能大赛,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部分专业课程(如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中开设设计性、自主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本研究建设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各个门类在线开放课程以及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推动在线自主学习、在线测试考核、在线质量监控、线下深度学习等广泛应用,构建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3.5将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建立分专业方向培养的选课体系。潍坊医学院从2014年开始就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分专业方向培养[5],设立了临床检验技术、病理技术、输血技术3个方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在入学两年后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而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科学合理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到高质量的课程,这也是对学分制改革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

3.6将考核方式进行整合,建立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传统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一次考试定乾坤,大部分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考试结束后,所学内容在脑海中所剩无几。为了督促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习惯,本研究建立了每门课程的考试题库,全部录入考试系统,题型主要是客观性试题。根据课程学科特点,每门课程每个学期进行1~3次平时阶段性测验,将课程的平时测验成绩计入总成绩,采用在线考试平台机考方式集中进行。考试时设置为随机出题,每个学生的题目内容和答案顺序均不同,在技术上避免抄袭现象,并且可以电脑自动阅卷,不会增加教师额外教学负担。

3.7将师资队伍进行整合,组建博学合作的教学团队。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2],不仅要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学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本研究将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授课经历或临床经验的相关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各个学科通力合作,加大集体备课的执行力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升整合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结语

为了培养适应新医科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本研究对课程整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基于能力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整合体系,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希望对同类院校课程整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可能遇上各种问题,比如目前缺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合课程的相关教材等,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不断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冯泽永.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2):17-20.

[2]卢凤娟.关于医科院校学分制下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57-58.

[3]郑军,马建辉,吴雄文,等.医学整合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8.

[4]秦毅,李会强,常成林,等.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5,18(3):122-124.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3

[ 关键词 ]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现实使用价值的学科,该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高的专业性,并且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复杂,不仅是对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糅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难度较大,专业性较高。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不断优化理论体系 [1]。但是近几年,由于医学检验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使用的指导理论已经无法起到指导作用,理论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临床实习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难点,需要加以破解,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这一点需要解决。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专门性地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该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且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

1实习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程度地发展,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导致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依旧存在很多制约性的因素,导致实习工作的落实效果不理想。需要对临床实习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医院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院校扩招后,前往实习基地学生数量剧增,一些医院软硬件设施无法及时衔接,教学能力建设未能及时跟进 [2]。带教医生在实习教学中存在着特定的薄弱环节,检验科带教医师作为实习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对整个实习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可能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临床研究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带教医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教学工作中去,极大的影响了整体实习教学活动。

1.2医学生没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

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对于解决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当前患者对医生的期待水平与当前医疗技术发展间的矛盾,必然使得医院要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3]。在当前发展阶段中,检验专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但是却没有对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思想认知上存在错误,认为检验科只是和检验标本打交道,思维意识中极少关注和患者的情感沟通。如果学生无法了解、体会患者的病痛和患者希望得到身边人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同情,更不会意识到病患对外源刺激十分敏感,尤其对言语上的刺激十分敏感 [4],这样必然会产生某些纠纷。这就要求医师在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都应具备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

1.3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医学的现代化水平,医学检验学也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涉及多个医学检验的多个方面 [5]。目前实习教学的仪器操作使学生们疲于开展仪器操作和实践技巧的训练,导致没有时间思考所涉及的检验项目的反应原理、仪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等理论性的知识;或者由于带教医生管理上不严格,教学手段相对比较落后,致使在实习中,学生有了疑问也无法得到比较专业全面的解释和指导。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操作仪器,而是未来成为以检验标本为核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要培养能够紧密结合临床的能力,具有将检验数据转化为有效诊断信息的能力,是以患者为基础,以病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医学检验人才 [6],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1.4缺乏医学科研素质

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 [7]。科研能力的核心不仅是研究素养,而且也要具有研究创新意识,善于把握研究方法,能够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用以发现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基础的科研实践,对培养学生日后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目前大学生科研素质缺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教学上,没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着错误,学生对于公共学习平台的使用率较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 [8]。同时因实习带教老师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相对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2对策和建议

2.1完善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的重要,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合理改善。重视医学检验临床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根据评估结果找到问题所在,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实施规范,确保实习教学的目标能够顺利达成 [9]。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实习教育质量的管理:实习医院及检验科应开展教学质量控制和三级教学质量考核的控制和管理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新的实习计划。可考虑增设阶段性理论考试,让学生在进检验科之前先重新梳理一下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这样就可以取得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效果;而且这样设置可使科室带教老师对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得到初步的了解,以便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帮助。

2.2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医学实习过程中,临床沟通能力非常的关键,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院良好的形象,在实践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10]。一些学校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确定为 8 ~ 10 个月,目的是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让他们能够更有效的把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使他们知道未来医学从业道路中,需要重视对医患关系的处理,立足自身,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带教老师应加强学生岗前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带教老师注重自身行为,以身作则,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11]。

2.3提高临床医学知识水平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规范中明确提到,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而且还需要不断增强实操技能。能够为医生精准诊断结果提供判断依据,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 [12]。所以,在落实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系统的构建。实习内容的设置,在以检验科为主体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安排实习学生在医院内多个主要科室进行轮岗实习,以加强对临床背景的研究与深入 [13]。另外,还要鼓励医学检验实习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病例分析应由业务能力较强的带教老师主持,同时邀请各检验科室的人员、研究生、规培生和病例相关的临床医生共同参与,活动中应结合检查项目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讨论,并对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实习学生充分参与到临床病患的诊疗活动中。

2.4开发科研思维,提升科研兴趣

在临床实习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病患治疗过程中充分使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增强学科素养。因为参加临床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学校和实习医院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知识、兴趣爱好、科研意识思维,开展学生科学研究思维与实践技能培养工作 [14]。鼓励实习学生参加医学多方面的专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开展学习研究。还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落实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能够对科研成果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15]。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反馈评价体系,了解检验专业学生实际实习情况,以便合理地进行调整,确保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3结论与讨论

全国上百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其中本科学制四~五年。有的学校偏重临床式的发展,有的则倾向于试验性发展。在培养的方向上不仅要以临床型为主,还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基本导向,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形成宽口径就业领域的专业特色 [16]。在医学教育中,临床教学实践是非常核心的一环。对于临床实习学生来说,近一年的实习期是他们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角色转变的核心阶段。从过去的医学体系到当今的科学循证医学体系,再到未来的精确医学,对医学检验从业人员要求更高 [17]。所以,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还要学习人文等方面知识。因为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结果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工作中角色的建立,因此,制订规范化的实习教学管理计划显得尤为的重要。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优秀的带教团队、科学的教学实习规划、严格的教学实施方案、完善的考核体系是确保实习质量的重点和核心 [18]。检验科作为医院极为重要的科室,也应不断探索、改革实践教学,规范实习管理制度,提高临床实习教学水平,培养一批职业操守优良、作风严谨的检验人员。

3.1优化实习培养体系

根据实习人员培训计划,可以合理地开设教学课程,教学与检验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学 [19]。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模式以医学检验技能为核心,以医疗检验技术为主导力量,以医疗检验器械为关键,能够正确使用与保养相关仪器是医疗检验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尤其是当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都没有落实专业知识的评估,一些学生专业知识不达标,自然会影响到实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行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培养出宽口径就业领域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非常的重要。

3.2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如果使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可能无法满足医学现代化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课时,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机会和平台 [20]。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各行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情况,从培养人才、提高技能、角色转换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一套以教学、就业相结合、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培养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4

1.1培养目标的改变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仍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是实际上,我国一、二、三级各级医院并没有检验医师这一职位。2007年秋季,卫生部第一次下文举办本区域乡镇检验医师培训,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委托在我校举行,近年来,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和工作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专科、中职毕业生并没有得到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临床培训,所以往往很难适应检验医师的岗位;同时,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现在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显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实践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需求。

1.2课程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既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课程体系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种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无法突出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的落后,是医学检验教学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1.3实验教学弱化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医院的检验工作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手工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临床实习的手工检验作用在逐渐削弱,进而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弱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大、中医学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从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将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能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新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师就可以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内容的改革,以利于现代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2.2课程体系的改进

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现代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医学教育客观规律和现代医学检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

2.2.1重视基础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检验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应该重视医学检验人才的基础教育,加强部分医学检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计算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比重,做好学生的基础教育。

2.2.2突显专业特色

医学检验学科不仅是一门应用学科,还是一门建立在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基础上的学科,医学检验学科涉及了多种医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不能忽略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特色,将临床医学专业与医学检验专业混为一谈;各大、中院校应该对医学检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逐渐弱化,将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学当做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此外,医学检验专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向临床科室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临床诊断信息;因此,各大、中院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临床医学学科与检验专业学科的关系得以突显。

2.2.3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包括临床实验内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应该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就更应该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得以建立。一方面,各大、中院校要使检验专业课的学时数增加,并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展现医学检验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调整,加强实验课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提高综合素质

进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科课程及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使课程内容互相交叉渗透。这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就能得到更好的衔接,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3加强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就更应该进行实验教学的强化,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医学检验人才。

2.3.1强化操作技能训练

加强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学,要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强化。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强化训练档案,使学生通过的培训和考核项目得以明确的标注出来,进而按照标准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使实验室全面开放(在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下),为学生提供自觉进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条件;另外,学校还应该制定更为有效的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和标准,进而督促学生完成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

2.3.2增设实验课与创新科研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各大、中医学院校应该增设实验课和创新科研活动。一方面,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实验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创新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学科知识的创新;同时,在参与创新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提升,知识面也将得到拓宽。开展创新科研活动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论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5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交流

检验医学关系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医疗质量的提升,作为向临床诊治提供资料数据的科学部门,是临床诊治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始终存在一些阻碍,不利于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双方应积极加强相互指导学习,耐心倾听对方提出的宝贵意见,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使整体医疗安全质量和服务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

1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交流现状

检验医学收集临床标准进行测定,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正确的样本数据,检验医学面对的是血清、体液、微生物标本,临床医学面对的是患有各种病情的疾病患者,检验医学负责向临床医学提供准确及时的结果配合临床诊断治疗。可见,双方之间的良好配合沟通才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双方始终缺乏良好的交流指导,导致临床医师面对一些检测数据质疑时,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其次,检验医护人员只负责自己项目的开展和质量的把控,一些研究项目没有征求临床建议,难以获得认可,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

2完善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策略

2.1正确规范采集标本,提高送检标本质量

现代医疗体系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强调多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因此,检验人员要强化临床意识,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合理的分析检验报告。同时,为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送检标本的质量。临床医护人员要加强对采集技术的规范了解。例如,医护人员采血室需要保持怎样的力度、保持怎样的运送条件,患者服用药物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等,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降低影响实验结果人为因素,提高检验标准的检验质量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疗诊断提供可靠数据。

2.2谨慎对待反馈信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

检验报告是科学诊疗的重要依据,错误的检测数据不仅会延误病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检验人员要谨慎对待检测结果,当发现检验参考范围差别较大时,要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对检验流程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梳理,结合患者病情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由于每天检验数量庞大,一些存在疑问的检测结果,需要临床反馈才能了解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仔细专业认真的分析处理,在排除用药、标本采集等影响误差因素后,及时采取有效检验核查和补救措施。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检验科室可以设置专业审核岗位,对检验结果存在意见进行核查落实提高检验结果质量。

2.3深入检验临床一线,提高医疗检诊质量

临床医护人员要重视检验项目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规范指导患者留取合格标本,向患者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尽量为检验科室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同时,临床医师要结合检验项目流程,对检验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分析,当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时,应主动与检验人员在进行联系,提出合理建议。沟通过程中双方应保持友好的交流态度,共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其次,检验人员也要主动深入病房一线,多与临床医生建立沟通交流机会,探讨检验指标与病情变化关系,检验人员针对质疑要耐心听取意见,并提出个人合理的观点和想法,双方共同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通过自身的专业经验知识对病情作出合理解释。

2.4建立良好沟通体系,共同提升医疗质量

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体系,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业务指导,共同加强对检验技术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双方认识和了解相互的工作性质和状况。使检验医师面对实验结果时,可以作出相应的观点和分析,提高临床信息的准确价值。检验科室对于诊断项目的开展应与临床医师进行细致的沟通,征求全面专业的临床价值,了解临床医学对检验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临床医师对存在的疑问或专业性问题,也要与检验人员展开积极的交流,消除潜在的问题隐患,进一步提高医疗整体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观点的分析论述可见,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对于提高医疗治理质量,具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多样化、信息化发展,更加需要各科室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服务于患者。因此,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应搭建积极的沟通桥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增强医疗整体额的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桂灵,覃海媚,黄炎东.浅析临床医学专业增强检验沟通能力的培育模式--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v.32;No.155(03):122-125.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6

关键词: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协同发展。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快了解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状况、职业需求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就业情况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将检验专业知识与德育智育授课目标进行融合,把德育智育有机融入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改变教学与行业联系不紧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不足等现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169名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2017级与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

1.2教材。教材选用龚道元教授2016年主编的第一版《医学检验导论》。

1.3教学内容。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12章内容分为3个模块开展教学,第一个模块为介绍实验医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医学实验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模块二为实践参观;模块三为师生交流关于实验室和临床的关系、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1.4教学方法。(1)常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讲授方法,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2)讨论式教学法:课前对于一些需要深入讨论和研究的知识点,授课教师先以问题的方式发放给各个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小组汇报结束,教师进行总结,各小组可以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查阅资料或对问题的把握是否恰当或正确。(3)案例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列举与医学检验有关的临床医疗纠纷案例,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联系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章节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除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到襄阳地区某三级医院检验科实地参观学习,熟悉医学检验技术相关科室开展的主要业务、工作内容及流程,并邀请检验科负责人、IVD(体外诊断)行业带头人为学生进行讲解,提早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环境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增添兴趣,对将要从事的医学检验工作增强信心。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我定位,确立奋斗目标,制订学业计划和设计未来的职业规划。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让学生充分了解医学检验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具备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发展和前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等知识。能力目标:应具备实践能力、实验室管理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育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高尚职业道德情操,能够满足我国现代化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需要,并具备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成绩的考核评定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作业(10%)+期中考核成绩(10%)+期末考核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问答、知识竞赛、学生演讲,按百分制计算,请病假、事假(请假条为证)均不扣分;无故迟到、早退扣10分/次;无故旷课扣20分/次;因故迟到、早退(无请假条)扣5分/次;课堂回答问题准确或能提出专业性问题加5分/次。作业主要是结合参观检验科后撰写的个人心得体会、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按百分制计算。

4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新颖有效,在帮助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见表1。

5讨论

5.1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的必要性。由于学生对医学检验专业缺少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未来以及学业规划比较迷茫,缺乏学习主动性,其中有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医师和技师在未来社会中角色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加之学校为新生安排的专业思想教育讲座由于信息量和系统化不够等原因,使学生对医学检验学科缺乏了解。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1]。采取以医学检验导论为主、以思政德育为辅的教育教学方案,有助于开拓学生专业思维、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激发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独立学习,对提高学生数据查询和整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2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案。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方案,关键是德育的有效渗透。在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为德育而德育,德育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要相辅相成,应在教学环节中寻找恰当的结合点和载体,有机融入德育,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检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为必修课,总共18个学时。课程内容包括3个模块。模块一为教师引导,使学生了解检验医学的历史进程、医学检验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学生了解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历程,提高了自我素养和专业能力,充分认识到检验和临床交流沟通的必要性,对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模块二为实践参观,教师组织学生前往附属医院检验科了解实验室真实环境,体验实验室日常工作。模块三为师生交流,学生上台讲,教师台下点评。在点评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学生对检验专业以及职业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由于时展,现阶段的大学生都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微信群和学生实时交流反馈医学实验新技术,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同时还能体验新技术给课堂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整个课程设计贯穿两个理念:首先,医学检验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学科”,而不是临床医学中一个可选的辅助环节;其次,在医学发展历程中,个体化医学为医学检验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还能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积极的感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每位学生的个人展示来掌握学生的思想、个性和需求,从而进行“一对一”指导[2-4]。另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认知和态度,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调整。课后,通过微信群和学生实时分享检验新技术,使学生一直保持对专业技术的好奇心,还能与教师随时沟通。

参考文献:

[1]徐建,许雨乔,蒋叶,等.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6):449-451.

[2]郝坡,孟凡萍,邓晶荣,等.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501-504.

[3]刘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探索[J].南方医学教育,2018(4):21-22.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7

医学检验的过程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样本采集的过程,另一个就是样本检测过程。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原因是出在这两个阶段中。

1.样本采集阶段

样本采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管是对受检验的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样本采集是非常严谨的,采集的样本要代表患者体内某个项目的指标,这个指标与标准值有什么差别,进而判断患者的病情,且只有当样本采集工作完成好后,样本检测的结果才可靠。但事实上,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很多因素,影响样本采集的质量。例如,检验患者的身体因素、采集的技术、设备、工作人员等,如果其中某个因素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采集样本的总体质量。此外,采集后的样本在保存过程中,如果没有满足样本保存需要的条件与环境,医学检测质量控制就会出现问题。

2.样本检测阶段

样本检测是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某些指标的测定,检测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非常先进的仪器,与采集阶段相比,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更好解决,因为采集阶段中出现的问题里有很多是非技术原因,而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仪器和检测技术非常关键,如果仪器或是技术出现问题,那么样本检验的质量就会直接受到影响。

二、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

1.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素质

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是因为医学检验人员的原因而产生的,检验人员对相关检验知识掌握不够,在检验过程中忽略某些步骤,仪器设备等使用不当等,都会影响检验质量,所以要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首先,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素质。作为一名医学检验人员,掌握充足的医学知识是必要的,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检验方面的很多知识都在不断进步,检验人员应经常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检验人员要重视样本采集与检测对患者的重要性,本着对工作及患者负责的心态,在工作时认真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跟患者、临床医师反映,必要时重新检验,务必保证医学检验的质量。

2.用科学合理的技术采集检测样本

技术是控制医学检验的前提,对检验项目不同的样本在采集与检测的过程中,其技术也可能不一样。在对受检验者确定检验项目后,医生需要为患者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检验技术,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管是样本采集过程还是样本检测过程,其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试剂等,都需要检验,特别是试剂的检查,很多试剂都有其特点。例如,在空气中暴露后会与空气中的某成分反应而失去效果。在样本检测过程中使用试剂时,一定要规范使用试剂,不管是试剂的种类还是用量等,都应再三确定,确保采集检测样本的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控制医学检验的质量。

3.规范采集检测样本操作

选择科学合理的检验技术后,操作过程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也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在医学检验中,检验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技术,而采用不同的检验技术,其操作规范也不一样,在对样本的采集与检验过程中,确定检验技术后,其操作步骤也基本确定。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或之后的样本检测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哪怕是非常小的差错,都应向医生报告,不能因为自己的操作失误影响医学检验质量。

三、结语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8

关键词:科系结合;专业课程优化;课堂互动;临床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基本理论和能力,并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1]。其专业对口性较强,一般都是从事医学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系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指医院的临床检验科与大学的医学检验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综合利用大学里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医院临床检验科的仪器、试剂、方法等日常工作的实践教学平台[2]。临床实践证实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检验科的日常操作技能,并促进其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本文就我科采取的科系结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试行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最佳实践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的优化

现行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医学三阶段论,即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它的优点是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3]。但是,随着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影响,医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这样使得本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多样性,要是按过去医学三段论教学,则会加重医学生的功课负担,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等,使得学生专业能力得不到良好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学习医学的基础课程,为了适应新的专业改革要求,部分的课程需要进行优化[4]。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检验、临床生化检验、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检验和临床免疫检验。作为专业课,需要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并能不断适应医学的发展,随着医学进展而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完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首先,增加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需要讲授以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紧跟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对学科的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中,保留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人体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等主干课程,适当缩减学时数。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优化为临床医学概要一门课程,另外结合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特色以及满足中医院检验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还开设了《中医学概论》课程。通过以上课程优化,可以改变以往多个学科一把抓的教学形式,从而更加科学有系统地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又相对熟悉各学科知识,形成临床知识体系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为今后的学习、临床以及科研构筑坚实的基础。学生第三年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合了基础课程的一些相对应的内容,可适当进行合并,譬如“生物化学与临床生化检验”、“微生物学与临床微生物检验”、“免疫学与临床免疫检验”、“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诊断”课程。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课程不再重复讲解,减少课时数,将知识点统一集中。另外,需要增加科研相关的课程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在本专业上更进一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5]。在选题方面,可选择与医学检验相关的前沿研究,也可与其他临床学科相结合、密切相关的课题。由于大学期间科研时间较短,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和技术方法,即通过发现问题、查找文献、课题设计、标书撰写、课题申报、实验方法、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亲自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科研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完善

2.1加强课堂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改变既往的“学校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把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形式,在授课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若能辅以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总结的课堂形式,就可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转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容易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老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容易走神,从而教学的质量将大大降低。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而言,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际工作发生的一些病例。因此病例讨论是很有效的一项教学方式,包括病人的病情、医生所开具的医嘱、检验标本的留取、检验结果的解释、检验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试剂等,可以更加形象具体地向学生展示课本上的内容。并且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讨论,针对为什么要选用这一检查项目、其临床意义是什么、检验过程中容易受到什么干扰会出现结果异常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其对所学内容深刻理解,还能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老师需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尽量发散思维,从纵向、横向思考,综合不同学科,理解检查项目、异常结果与临床表现等,将其有机联系,培养逻辑思维,同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思考的积极性,旨在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

2.2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学、声像、电子和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校园网和互联网等),开展网络课程教学[6]。形态学的学习内容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包括血细胞形态、尿沉渣形态、粪便寄生虫卵的识别等内容。如果只是简单地描述各种形态的特点,并不利于学生有效地记忆。加强课堂互动,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充分利用电子音频、投影、幻灯片等技术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现代化途径,将各种典型形态的图片让学生一一识别,这样可将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并加深理解与记忆。

3狠抓实践教学

3.1紧密结合临床教学

最后一个学年,学生一般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的主要单位为附属医院的检验科。作为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也承担了部分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选择具备专业医学检验知识,富有经验的中青年检验人员担任带教教师。临床实习所见对学生以后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教学当中,既要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工作当中。比如在检验科的日常工作当中,前台接收标本时,可提醒学生回忆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不同标本的留取都分别有什么注意事项,如果不合格的标本应该如何处理。在各个专业组实习时,可以结合实际碰到的问题给学生讲解。比如微生物接种时,不同平板的选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接种标本,如果这时讲述不同培养基的作用,不同的标本该选用什么培养基,相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检验科所用仪器都较为先进,特别是生化免疫的自动化程度很多,提示在教会学生上机的同时,还要为其讲述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与原理,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解决问题。通过这些临床案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储备的目的。

3.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虽然医院的检验工作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和部分自动化,但手工操作仍然在临床实验室检查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检验项目仍需手工方法去完成,且有些手工检验也是校正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参考方法[7]。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操作较多,动手能力强,但是在课堂上仅能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方法,若要熟练掌握各个操作步骤则要勤加练习,如真菌、细胞学、血细胞计数等都需要用到显微镜,如果显微镜的使用不熟练或没有掌握,就要勤加练习,反复观察和使用,从而熟练掌握。因此,除了与理论课同步的实验课之外,增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技能训练与考核,如定期组织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使学生掌握岗位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8]。通过组织技能大赛,可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常用设备仪器使用技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可以结合本院系本专业特色,制定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考核标准,通过评分比重不同的方式凸显步骤的关键性重要性,注重操作项目的具体环节,紧扣细节,突出重点操作环节,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关键步骤。紧密地结合临床教学,对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都是将来工作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益处[9-10]。以上是关于基于科系结合培养模式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些教学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临床带教时由于日常工作的工作量较大,有时临床带教不够细致,内容不够详尽,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示后的工作中,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地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改进的方向。面临学科的转化,我们需要继续学习以积累经验,深入思考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现状,探索更好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的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磊,张继瑜,王前.我国检验医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5):24-25.

[2]黄林燕,罗保红,毕艳侠,等.专业认证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7):1332-1335,1389.

[3]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4]王晶.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对策[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5]陈伟,文爱清,吴丽娟.改革实验诊断教学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J].重庆医学,2008,37(7):272-273.

[6]王芳,李滨,宋瑛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2,2(5):21-23.

[7]管洪在,吴春梅,郭小芳,等.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2):178-179.

[8]卿大咏,严思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开放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实验室科学,2010,2(3):234-236.

[9]朱杰华,石彬,陈莉,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科研思维培养实践[J].大学教育,2018,7(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