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导论范例

医学检验导论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1

关键词: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协同发展。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快了解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状况、职业需求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就业情况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将检验专业知识与德育智育授课目标进行融合,把德育智育有机融入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改变教学与行业联系不紧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不足等现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169名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2017级与201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

1.2教材。教材选用龚道元教授2016年主编的第一版《医学检验导论》。

1.3教学内容。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12章内容分为3个模块开展教学,第一个模块为介绍实验医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医学实验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模块二为实践参观;模块三为师生交流关于实验室和临床的关系、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1.4教学方法。(1)常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讲授方法,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2)讨论式教学法:课前对于一些需要深入讨论和研究的知识点,授课教师先以问题的方式发放给各个讨论小组。讨论小组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小组汇报结束,教师进行总结,各小组可以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查阅资料或对问题的把握是否恰当或正确。(3)案例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列举与医学检验有关的临床医疗纠纷案例,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联系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章节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除传统课堂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到襄阳地区某三级医院检验科实地参观学习,熟悉医学检验技术相关科室开展的主要业务、工作内容及流程,并邀请检验科负责人、IVD(体外诊断)行业带头人为学生进行讲解,提早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环境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增添兴趣,对将要从事的医学检验工作增强信心。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我定位,确立奋斗目标,制订学业计划和设计未来的职业规划。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让学生充分了解医学检验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具备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发展和前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职业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等知识。能力目标:应具备实践能力、实验室管理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育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高尚职业道德情操,能够满足我国现代化医药卫生事业建设需要,并具备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成绩的考核评定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作业(10%)+期中考核成绩(10%)+期末考核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问答、知识竞赛、学生演讲,按百分制计算,请病假、事假(请假条为证)均不扣分;无故迟到、早退扣10分/次;无故旷课扣20分/次;因故迟到、早退(无请假条)扣5分/次;课堂回答问题准确或能提出专业性问题加5分/次。作业主要是结合参观检验科后撰写的个人心得体会、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按百分制计算。

4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新颖有效,在帮助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见表1。

5讨论

5.1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的必要性。由于学生对医学检验专业缺少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未来以及学业规划比较迷茫,缺乏学习主动性,其中有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医师和技师在未来社会中角色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加之学校为新生安排的专业思想教育讲座由于信息量和系统化不够等原因,使学生对医学检验学科缺乏了解。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1]。采取以医学检验导论为主、以思政德育为辅的教育教学方案,有助于开拓学生专业思维、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路径、激发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独立学习,对提高学生数据查询和整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2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计的具体方案。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方案,关键是德育的有效渗透。在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为德育而德育,德育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教学要相辅相成,应在教学环节中寻找恰当的结合点和载体,有机融入德育,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检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为必修课,总共18个学时。课程内容包括3个模块。模块一为教师引导,使学生了解检验医学的历史进程、医学检验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实验室的未来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学生了解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历程,提高了自我素养和专业能力,充分认识到检验和临床交流沟通的必要性,对检验医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模块二为实践参观,教师组织学生前往附属医院检验科了解实验室真实环境,体验实验室日常工作。模块三为师生交流,学生上台讲,教师台下点评。在点评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学生对检验专业以及职业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由于时展,现阶段的大学生都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微信群和学生实时交流反馈医学实验新技术,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同时还能体验新技术给课堂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整个课程设计贯穿两个理念:首先,医学检验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学科”,而不是临床医学中一个可选的辅助环节;其次,在医学发展历程中,个体化医学为医学检验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还能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竞争意识。课堂上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积极的感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每位学生的个人展示来掌握学生的思想、个性和需求,从而进行“一对一”指导[2-4]。另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认知和态度,有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调整。课后,通过微信群和学生实时分享检验新技术,使学生一直保持对专业技术的好奇心,还能与教师随时沟通。

参考文献:

[1]徐建,许雨乔,蒋叶,等.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7(6):449-451.

[2]郝坡,孟凡萍,邓晶荣,等.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501-504.

[3]刘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导论课程建设探索[J].南方医学教育,2018(4):21-22.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2

1.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的专业大部分是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他们在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和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而且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层次都较年轻,与学生交流没有代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和指导,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然而,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辅导员人数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200配备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除了完成所在二级院系交给的工作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校党委、学工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各部门分派的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对于应对日常事务已经相当繁重的专职辅导员,还要评职称、写论文,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专业,与医学专业完全不同,这些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指导以及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供学科专业上的帮助和意见,此外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2.兼职班主任岗位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专职辅导员的部分工作压力,兼职班主任通常管理1个班级。

配合辅导员做好所管班级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和后进生。兼职班主任可以是学生的课任老师,也可以是在学校里从事其他行政工作的人员。由于兼职班主任有自己的专职工作,班主任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事务,因此对学生工作的完成效率和用心程度参差不齐。用心的老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也有老师只把当班主任作为职称评定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应付了事。

3.当今社会经济多元化,网络无处不在,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创新意识强,敢于挑战新鲜事物;但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从小到大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大的挫折,缺乏独立性,抗压受挫能力差。一些学生离开父母在大学里过集体生活,面对一些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上的小问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少部分学生甚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其次,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做事不细心。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医务工作,需要的正是用责任心和细心完成每一次的检验工作,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无误。第三,喜欢以个人为中心,功力心强,做事情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他人的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凡事付出要求有相应的回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挥霍父母辛苦挣来供他们读书的钱。第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也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现在的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性强,遇到问题不爱思考,习惯在网上“百度”。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单一的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的工作模式都存在缺陷,还有待完善。因此尝试建立一种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各种不同的角色入手,三者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合作,把教学和育人相结合。

二、9A导师制的建立及具体实施

与以往的科研导师制不同的一种新的导师制———9A导师制。它是通过围绕导师对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就业力等9个方面的针对性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3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自信(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自信(就业力强)。选聘的9A导师来自医学检验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或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检验的老师及在检验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部分导师是该行业的专家,这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检验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9A导师制实行四年一贯、利用课余时间、师带徒式导师制。根据学生潜力和个性,有针对性选择“9A”中的2项及以上给予强化培养。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在1:2—8左右,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同时,对所带学生获得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这样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9A导师制的顺利开展。9A导师制与传统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导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更容易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性格、爱好等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学习。

三、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管理模式的优势

1.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在短期内解决了学生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近5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一个年级2个班扩大到最多一个年级7个班。虽然学校在不断地增加专职辅导员编制岗位,但要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总有一定的滞后性。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管理模式,使加入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在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减轻了辅导员工作量大的压力。这样,辅导员就不仅仅只停留在完成各种日常管理工作上,能有充足的时间,更系统、更科学的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所以,三者协作的管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2.分工明确,提高学生指导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通力协作,在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分工更为科学和明确,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管理,主要从宏观了解全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风气,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班级学风建设、及学生个体入手,一方面协助辅导员从面上管理班级,另一方面又能细致入微为个别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9A导师则以导师组为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开展知识小讲座,参与导师的科研研究,提前接触临床检验操作等。9A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和推荐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3

关键词: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体系[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既是对现实的正视,也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强基务本之举”[2]。本研究在医学导论课程开展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以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思政育人目标为导向,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思政主题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和组织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利用QQ群、雨课堂进行课程思政主题的线上学习和讨论,采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课程综合成绩、思政实践作业感悟分析,以及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认同、人生意义、医学价值观认知变化等方面,分析课程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为进一步完善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方案提供实证,为其他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案例与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新疆某高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11个班共364名大一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参与医学导论课程融合思政主题的混合式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1)线上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依据“学习任务单”进行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包括教学课件、思政主题课件、视频、练习题;通过线上学习记录(30%)、讨论发言(20%)、单元测试(50%)等记录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2)线下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的理解、领悟和应用。教学内容侧重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并结合“医学使命与责任担当”“中医国粹与家国情怀”等思政教学主题,引入“2030健康中国”“时代人物故事”等,引导医学生不忘医学生誓言,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向医学前辈和榜样学习,珍惜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通过闭卷考试记录期末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3)课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如以个人、小组、班级3个层次“学习任务单”为指导开展白大衣的故事会、天使风采摄影展、医生日记微电影、医学生宣誓团日活动;按年级层面“学习任务单”组织开展“唱响新时代”主题歌咏比赛。通过各层次任务作业评价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

1.2.2问卷调查法

(1)通过问卷星平台,分别于课程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课前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资料、专业认同、生命意义、人文精神、医学生价值观等,结课后增加了课程满意度调查。(2)研究工具包括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3]、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4]、耿文秀编制的医学人文精神量表[5]、闵建颖编制的医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量表[6]以及自编的医学导论课程结合思政主题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选取110名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预调查,对问卷存在的问题及问卷语言表达进行修改,最终确定正式调查问卷。

1.2.3资料分析法

运用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将学生作业中的体会与感悟逐一仔细阅读并统计,总结归纳并提炼出相应的主题思想,从学生主观角度分析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在学生专业思想和价值观引导方面的效果。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学生成绩分析

学生综合成绩为(84.17±3.07)分,优秀率为2.2%,良好率为90.6%;平时成绩为(90.53±2.88)分,优秀率为68.2%,且无不及格者。具体见表1。

2.2 学生体会与感悟

对学生作业(包括2份年级作业、11份班级作业、59份小组作业)中的体会与感悟进行总结提炼,得出3个主题14个亚主题,见表2。

2.3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医学价值观比较

教学前共发放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3%;教学后共发放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为97.8%。

2.3.1专业认同

授课后,学生专业认同问卷总得分高于授课前,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专业认同维度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2人生意义

融入思政教学后,学生的人生意义问卷得分由(48.05±7.25)分提升到(50.72±8.79)分,不同维度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3.3人文精神

教学后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量表得分为(100.01±12.33)分,显著高于教学前,且3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2.3.4医学价值观

调查发现学生医学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学生认为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培养科研能力,教学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

2.4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满意度问卷362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9.4%。结果表明,9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教学满意/非常满意,不到1%的学生对教学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具体见表7。

3讨论

3.1学生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

医学导论课程期末考核内容包含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两部分,思政知识考核包括“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内容。学生的平时成绩均在80分以上(良好或优秀),综合成绩为(84.17±3.07)分,且约3/4的学生处于良好以上,显示学生对医学导论课程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掌握良好。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增强了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7]。李松岩等[8]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组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3.2课外思政实践活动是实现专业课思政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

医学院校对于医护人员的医疗技能以及思想道德培养意义重要。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德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9]。医学导论课外思政实践活动是课程思政的延伸,通过白大衣的故事会、天使风采摄影展、医生日记微电影、医学生宣誓、“唱响新时代”主题歌咏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临床环境,与医生直接交流,真听、真看、真感受,直观地了解医生职业及医疗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专业价值及医德医风等专业素养的认知与体会。引导学生思悟医学生誓言中的使命与担当,用歌声唱响新时代的自豪。分析实践作业中的体会与感悟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医德修养非常重要,医生需要具备专业、沟通、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增强了对医学使命和医生职责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梦想,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这显示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有助于医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深对医学宗旨和医生使命的领悟。

3.3医学生的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医学价值观等认知有积极转变

学生的内化认同是检验课程思政成效的主要标准[10]。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后学生的专业认同、人生意义问卷以及医学人文精神量表得分均高于教学前,对医学职业道德素养的理解也有明显改变。与庞书勤[11]、黄钰敏[12]等学者的研究[13-16]结果一致。一定程度说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表明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的有效性。(1)课程内容与思政主题的有机融合,如医学发展史中融入医学使命与责任担当、中医国粹与家国情怀内容,医学教育与学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仁心仁术的人文精神等内容,可引导学生在认识医学发展与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专业认同度与医学人文素养。(2)发挥医德榜样对受教育者的示范和激励作用[17],将屠呦呦、裘法祖、钟南山以及梅莲医生、中医教授袁今奇等人物故事引入课堂,使医学人文精神和医者形象具体化,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也激励着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3)设计参与式实践教学,如天使风采摄影、医生日记微电影、白大衣的故事会等,可使学生接触临床,感受真实的医者形象与医疗环境,丰富课堂思政教学内容,更能达到思政入脑入心的效果。

3.4学生对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主题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实施课程思政,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是关键[18],专业课教师应依据专业课的授课内容,精心挑选合适的“思政点”,避免思政与专业课的脱节。(2)学生对授课形式与考核方式非常满意,说明实施课程思政需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19-20]。医学导论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堂思政和实践思政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课程考核遵循过程性和多元化的评价原则,考核结果更全面、公正。(3)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偏低,可能与学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教育模式、学习方法等不适应有关。当然也表明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提示今后的教学改进可以增加大学生实践活动,帮助医学生及早适应医学专业学习,做好学习规划,提升学习效果。总之,本研究探索性实践了医学导论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医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分析显示,学习效果总体良好,表现为学习成绩良好、专业内化认同度(专业认同、人生意义、人文精神、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了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生对医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总体满意,提示以“学习任务书”为指引的线上教学和课外思政实践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也是课堂思政教学的有效补充,有利于课程育人育才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2]唐湘宁.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内涵本质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62-64.

[3]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郭宇洁.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抑郁、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5]耿文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6]闵建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赵臣,侯毅鞠,袁忠海,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8):82-83.

[8]李松岩,田洪艳,徐冶.基于“课程思政”视阈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4):114-115.

[9]张惊宇,张力娜,赵琳琳,等.结合德育教育探索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85-86.

[10]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11]庞书勤,姚立群,李明,等.综合干预方法对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认同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34-836.

[12]黄钰敏,杨洋.人生纪录片课程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9):1-8.

[13]杨珂娟,张亚军.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以陕西中医药大学“概论”课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38-39.

[14]刘小凤,郑小梅,王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222-223.

[15]靳轶敏,吴舰宇.疫情下医学生的仁爱思政教育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0(6):105-108.

[16]丁翠路,刘安诺,朱桂月,等.自我价值感在本科护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间的中介效应[J].护理学报,2021,28(6):38-42.

[17]詹古丽.医德榜样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现代交际,2020(3):7-8.

[18]李黎,孙洋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初步检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1):16-20.

[19]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4

关键词:护理导论;线上教学;知识内化;教学改革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病毒肺炎病例,为保障教学正常运行,2020年1月29日,国家教育部发出倡议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精准在线教学,帮助学生居家学习”。随后,全国各高校先后开始了对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帮助学生进行居家学习[1-2]。护理导论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临床护理思维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以传统讲授的形式进行线上教学,教学效果较差。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将知识内化教学策略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4]。因此,本研究将知识内化教学策略运用于护理导论线上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线上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20年3—5月,选取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护理专业7个班级的高职学生452名为研究对象,排除休学者。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个班级,共252名学生;观察组3个班级,共200名学生。对照组学生男22名、女230名,平均年龄(19.54±0.78)岁;观察组学生男25名、女175名,平均年龄(19.58±1.50)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及大一学年的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学生统一使用侯玉华和陈明瑶[5]主编的《护理导论》第2版,课程总计32学时。课程开始前,组建护理导论线上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计3名,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年限均在5年以上,且均为双师型教师。对照组采用传统线下教学的方法组织线上教学,即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课上以直播的形式讲授课程,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观察组采用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组织线上教学,具体如下。1.2.1.1课前准备。线上教学开展前1个月,教学团队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全面分析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综合能力,通过线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该课程线上教学的学习需求和期望,初步形成护理导论教学流程,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对教学流程进行审核与修订,最终确定每个章节的教学设计。赵兴龙[6]提出“渐进式的知识内化”途径,其指出知识内化是一点一点进行的,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基于护理导论课程内容多、课时量有限、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内化的特点,依据渐进式的知识内化途径,教师团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设计。1.2.1.2实施教学。①课前。课程开始前学生自行完成分组,每组6~8名学生,并推选1名组长。授课教师以护理导论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制订预习清单,包括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人物访谈、专题纪录片)和开放性思考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前1周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云课堂-智慧职教”推送给学生。每次课前15min,每个小组轮流在直播群预习问题并进行作答,以活跃学习氛围。此阶段为知识内化的开始环节,主要是完成知识传递。②课堂授课:授课教师根据每次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线上教学方法,主要以微课视频导入、临床案例讲授、师生互动、小组汇报等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教师进行直播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讲授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知识结构和关键内容,将新的知识组织到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授课教师以微视频的形式导入课程,再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类比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学习内容。其次,师生互动交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单以理论讲授难以实现良好的知识内化。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在护患关系、护士的职业安全与防护等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通过“云课堂-智慧职教”的摇一摇功能随机选取学生进行直播互动来进行知识传递。此外,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置护理导论小组汇报规范,课前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件,总结归纳学习重难点,设计并实施课前问题、课中讨论、课后练习等任务,每组汇报15min,每个章节选取2个小组进行汇报。每次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星进行小组汇报满意度调查,由班级同学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炼,完成知识的传递。小组汇报可以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使其印象深刻。③课后强化。课后强化主要通过线上通关答题、绘制思维导图、提交多样化的个人小结来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知识内化。线上通关答题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绘制思维导图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框架;多样化的个人小结(课件、文档、图片、视频等)可让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全面的回顾、总结和思考,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内化。1.2.2观察指标及评估工具。1.2.2.1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该量表由张喜琰等[7]于2009年编制,主要用于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30个条目,包含4个维度:学习动机(8个条目)、自我管理能力(11个条目)、学习合作能力(5个条目)、信息素质(6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总分30~150分,总分得分越高表明被测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4。1.2.2.2网络学习环境量表。该量表由尹睿等[8]编制,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该量表共22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学习内容(8个条目)、学习支持(10个条目)、学习的社会结构(4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完全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5分。量表总分22~110分,总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网络学习环境评价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0,重测信度为0.87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8。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课程开展前,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得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评价比较

课程结束后,观察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课程结束后,观察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质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赵兴龙[6]指出,在实际课堂中一个概念的内化需要多次内化、多个情景的应用才能达到熟练掌握。本研究在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中,将教学设计分为3个环节:课前,教师将信息资源上传至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云课堂-智慧职教”,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生登录学习平台,观看相关教学资料,每次课前15min,每个小组轮流在直播群预习问题并进行作答,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由教师审核学生答题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难点,优化教学策略,这是知识内化的初始环节。课中,教师结合临床案例进行直播讲授,以师生连麦互动交流、小组汇报等形式展开教学,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机,提高其自我管理和学习合作的能力,以及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的信息素养能力。课后,学生通过“云课堂-智慧职教”完成线上通关答题、绘制模块化思维导图、提交多样化课后作业,可充分调动学生“居家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巩固和内化。因此,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居家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线教学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3.2基于知识内化的教学策略可改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量表总分级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单纯的线上直播教学,老师讲课通俗易懂,课程安排合理,但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知识内化的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不同的情境任务,如课中的小组汇报、课后的通关答题、思维导图绘制、个人小结等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得学生愿意花心思去琢磨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吸收。此外,团队合作也是教学要点之一,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进行组内及小组间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这些都有利于改善线上教学环境。基于知识内化教学策略的在线课堂改变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倾向“教师教”向“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均构造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4小结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护理学导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护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提升思想品德与人文科学素养[2]。高职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职业精神培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本文以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为例,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统一。

1护理学导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护理学导论是培养护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的桥梁课程,旨在引导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念,培养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内容为后期临床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在此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使专业思想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2课程思政融入护理学导论课程的路径

2.1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深入了解临床护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产教融合背景进行护理岗位能力分析,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认知与理解护理、护理相关概念、护理理论与模式、护理工作方法、护理职业安全。教学内容安排适应护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以人、环境、健康与护理为框架,内容涵盖国内外护理学的发展历程、护理学先进思想和临床护理新知识、护理学理论等方面。结合5个模块内容,挖掘护理学导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情感培养及素质教育穿插渗透,培养护生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创新思维、慎独精神等。护理学导论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见图1,基于立德树人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2.2优化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融入典型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找准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采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托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开展网络教学,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相长[3]。

2.3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培养“四有”好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路人,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能力及道德水平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使其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教学,时刻不忘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4]。高校统筹协调课程思政工作,明确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采取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4]。

2.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即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检验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及道德水平提升程度。教师通过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总结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依据之一,促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常态。

3结语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深入挖掘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周怡,应振华,金丽琴,等.临床后期教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医院,2018(4):494-49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6

关键词:卓越技能型人才;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能力;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操作减少,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它在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但目前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加,而二级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就业单位需求减少[2],就业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等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卓越技能型人才。针对以上形势,为培养具有卓越技术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课题。

1卓越技能型人才概念的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卓越”的解释是“高超出众”,也就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要落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上,从而带动专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临床科学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在学历划分上,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四个层次。中专层次医学检验人才已不能适应时展需要,专科层次的检验人才将成为基层医疗单位的生力军。但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上面临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数量增加与优质岗位需求逐渐饱和的矛盾日益尖锐

2013年全国共有154所院校招收大专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2017年增加至197所[3]。安徽省有11所院校开设专科层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年入学人数维持在1200名左右。学生就业后半年月收入一般略低于高职专业的平均水平[4]。而二级及以上医院检验科等优质岗位对专科层次医学检验人才需求处于饱和状态,需求量大量减少。

2.2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及相关企业需求增加与就业比例偏小相矛盾

专科层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毕业生普遍希望毕业后在大城市就业,基层医院就业意愿不强。此外,由于部分同学学生就业意识仍然停留在到医院就业,再加上就业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忽视了到各类检验仪器和诊断试剂生产销售等企业相关岗位就业,造成就业人数不多,比例不高。

2.3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近年来,第三方检验、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生产销售等企业发展迅速,市场开拓、仪器试剂销售、售后及质检等医学检验相关岗位人才需求量增加。但目前多数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对接医院检验科相应岗位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造成人才培养标准的单一化。

2.4重技能培养轻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多数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培养,一年进行顶岗实习,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不深;在教学模式上改革力度不足,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发现与解决检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堪忧,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2.5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弱

卓越技能型人才重要标准之一是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目前高职专业课程教育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5],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迫切需要丰富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原则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3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3.1重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能力递进培养原则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卓越人才培养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技能实践”等六个模块式课程体系框架。通识教育课程含课程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及其他通识课程等11门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国防意识及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想素质。职业基础课程包括医学检验技术导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医用化学基础、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及临床医学概论等10门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检验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技术课程包括寄生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9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进行检测样本前处理、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检测后的数据处理,强化技术操作的程序性、规范性和熟练性,培养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主要包括临床检验基础能力训练、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训练、临床形态学检验能力训练、检验综合知识训练、临床见习、医学论文写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学检验技术新进展等8门课程。目的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拓展课程(自选课程)含职业方向课和人文类素质拓展课,前者为限选课程,包括病理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方向课程为限选课,实行三选一,每位学生选择一门课程学习,旨在结合学生兴趣和就业意愿,提高学生就业范围。人文类素质拓展课包括艺术美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等多门课程。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形式完成,突出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自立学习能力,自我安全保护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生活和生存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主要是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多时段实地检查、师生微信群及校企带教老师间微信群以及校企指导教师交流会等制度,加强实习管理。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完成职业能力培养。

3.2加强校企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度凝练,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而深化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重要途径。近年来,大力实施“校企融合、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与合作单位合肥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合作。通过开设“艾迪康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习、技能竞赛、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避免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单一化,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在学业评价上,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构建动态考核体系[6],着力完善“四结合”的成绩评价体系,即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行业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考试命题与职业资格考证试题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上,加强用人单位评价,并多年保持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根据人才培养评价报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各教学环节内涵。

3.3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3.3.1建立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

积极探索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的“生活导师-政治导师-学业导师”的“三位一体”的卓越人才培养导师制。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综合管理,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点对点交流,以及建立特色的班级规章制度(如班级日志、班级日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班级师生聚餐、校外郊游),形成点面联动的班级管理机制。丰富师生互动交流形式,解决师生交流少的难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建立特色的班级文化。

3.3.2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入校园活动,拓展学生相关岗位就业意识

近年来邀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等行业专家,有计划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新技术、企业文化讲座和教学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企业先进文化教育学生,以满足行业、企业不同岗位对医学检验然才的能力需求。

3.4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问题的源头主要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自主学习能不足。围绕这个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开设《检验综合知识训练》和《医学检验技术新进展》等课程,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在教材建设上,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依据“案例教学”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模式,编写职业核心课程案例版教材。如《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材,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从实践入手,以典型任务处理与解决为依托,设计8个项目,精选19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与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等教学模式,按照“案例—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混合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对接。通过探索与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5强化技能训练,着力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培养

3.5.1开展“认知见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递进式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条人才培养的主线。临床见习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启蒙阶段。依据学生获取能力的规律,实施“认知见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递进式实践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医学检验技术导论》课程,增加临床认知见习,目的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高专业和职业的认知度;第二、三、四学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实验实训,同时增加临床见习,并利用校内医学检验中心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强专项技能训练与考核,提高专项技能;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2丰富技术技能培养手段,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成立专业核心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技能训练、科学研究;通过举办院级医学检验技术技能大赛,参加省级、全国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检验精神。通过不断完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五个结合”的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7],即课内与课外技能训练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培养结合,院级技能大赛与省级技能大赛结合,形成性技能评价与终结性技能评价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5.3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高职课程改革迈向深水区的重要环节[8]。在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探索“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以及“理论-实践-理论”等形式多样的“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3.6探索基本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训练,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多数人认为医学检验技术岗位不就是仪器操作,哪需要什么研究能力呢?至于回答需要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人中,对于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科研能力,则往往具有多种答案。对于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由于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以往必须掌握的各种手工操作收购在临床工作中在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计划方案中,通过开设《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成立核心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结合密切联系临床技术技能的课题,如伤寒沙门氏菌抗体制备、溶血对科华和三维等公司产ELISA试剂盒测定HBsAg、抗-HAVIgM的影响、静脉血液量与血液涂片质量关系等课题的开展,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研究能力。

4结语

经过几年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学生在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就业质量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得全国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省级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3人;学生参与专利发明4项;学生毕业后一年首次参加全国临床检验士考试通过率由54%提高到71%;在第三方检验中心和医学检验仪器试剂营销企业就业率由3.2%提高到17.5%,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当然,为达到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素养、卓越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与品牌化。

参考文献

[1]顾兵,郑明华,陈兴国,等.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2]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278-279.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D/OL].

[4]曹?宜.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麦克斯调研[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3(8):108-110.

[5]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12):52~58.

[6]胥振国,蔡玉华,袁星.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2):217-220.

[7]蒋斌,余先祥,苏琰,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的构建与教学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5):136-139.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7

通过PBL教学法[1]和病例教学法[2]的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病史、诊断、治疗、预后等,及相关的图片、X线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文献检索[3](查找内容包括国内外口腔专家先进的治疗方法及独特见解,或者是学生对病例中的疑问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具体安排是,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室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准备内容:病历分析题目、综述的书写规则、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4](100分的选择)、指定教学课程表。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口腔医学新进展、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授课内容增加了关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等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知识,授课时间和班级是2011年春季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为颌面外科)。

医学检验导论范文8

评价指标研究所用工具为CCTDI,此量表是由美国的Facione等人于2011年发展成的六级评分问卷式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及比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3]。其信度系数为:总量表0.81,各子条目信度系数在0.71~0.80之间。量表的75个条目包含7个方面的子条目:①寻找真相;②开放思想;③分析能力;④系统化能力;⑤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⑥求知欲;⑦认知成熟度。量表的判断及评分标准为:每个条目的回答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值为“6、5、4、3、2、1”,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根据各条目计算结果总分在20~420之间,如果总得分在210分以下表示负性评判性思维能力。210分~280分以下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28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以上表示具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每个子条目的综合分在10~60之间如果得分在10分至30分以下表示负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0分至40分以下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中等;4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50~60表示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PBL教学法是致力于使教学模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最终达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框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PBL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鼓励学生以特定的方式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表1显示,实施PBL教学之前,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实施PBL教学之后,说明在《护理学导论》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授之以鱼,学生只是等待教师的“灌”与“输”,从而产生惰性心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PBL教学法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护理学导论》课程的始终,以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它以学生为中心,即授之以渔,问题是学习的内容,教师以广泛收集、仔细筛检的临床病例作为主干,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学生亲自评估服务对象,收集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共享彼此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神秘、陌生和成就感等积极力量,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启蒙课程,涵盖了当前护理学中先进的护理理念、护理理论和护理基础知识,教材中探讨纯理论的内容较多。运用传统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会削弱学生对《护理学导论》的学习兴趣,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PBL教学法中,教师选择与临床实际相关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鼓励大家运用护理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倾听他人观点、质疑对方的意见,形成互动,学会借鉴,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了思维空间。表1所示,在接受PBL教学前、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值的变化,已验证了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