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报告范例

安全事故报告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1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粮食系统粮食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事故和区域性、行业性粮食安全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粮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谐发展。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粮食应急预案》,结合我市粮食系统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市粮食系统范围内建立粮食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不断促进粮食系统粮食储存、加工发展为主线,对粮食安全实施有效监控,及时、快速、有效地处置粮食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和遏制粮食安全问题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粮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粮食安全预警,及时有效地消除生产、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隐患,防止粮食质量问题和区域性、行业性粮食安全隐患的发生,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长效预警机制,增强生产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广大消费者对粮食安全的信心,提高社会满意度,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四、组织体系

设立全市粮食系统粮食安全应急处置领导指挥机构,成立市粮食系统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市粮食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成员由市地方粮食储备库、面业有限公司、市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等6处市直企业及市粮食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14处原改制粮所法人代表组成,负责系统内粮食安全应急预警及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市粮食局办公室为粮食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办公室。

各单位也要按照要求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主的粮食安全应急处理工作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负责本单位的粮食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

五、警告与预警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施告知、警告和严重警告

1、告知:发现企业存在有不安全行为或诱发不安全的倾向,及时告知所属企业,做好预防和防范工作,及时消除隐患;

2、警告:发现企业存在不安全行为、倾向对粮食企业有警示作用或影响较大的,及时给予警告,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严重警告:出现有可能造成粮食安全事故、社会影响或危害的行为,对有关企业给予严重警告,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施预警

1、发生粮食安全事故隐患的。

2、在较大范围内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波动的。

对发生以上情况的,按照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预测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及时进行预警,有关单位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态的发展。

六、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加强监测

市局在粮食系统内建立统一的粮食安全应急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及时研究分析粮食安全形势,对粮食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设立统一的举报电话。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二)加强预警

1、加强日常监督

各单位要加强日常监管,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粮食收购、销售等重点环节的安全日常监管;及时分析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及时作出预警。

2、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局举报粮食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粮食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市局接到举报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并视情节给予告知、警告或严重警告,情况严重时,启动预警预案并及时采取措施。

3、应急准备和预防

对可能导致粮食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接到可能导致粮食安全事故发生的信息后,各单位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各单位预案做好应急准备、预防、处置及上报工作。

(三)报告制度

1、报告时限

粮食安全事故发生后,单位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的1小时内,向市粮食局进行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上级的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

2、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进程、粮食供应量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3、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4、总结报告

及时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包括粮食安全事故鉴定结论,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建议。

5、责任报告人

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报告的第一责任人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粮食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七、粮食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一)应急救援

1、粮食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相关单位主要责任人接到报告后,要视事故发生的程度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如果情况特别严重,应在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市局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经市局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预案启动的同时,市局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向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粮食应急工作指挥部报告。并积极组织指挥相关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要积极响应,立即赶赴事发现场指挥参加应急救援工作。

2、粮食安全事故发生现场工作人员要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发生情况果断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并封存造成事故发生的粮油或食品,保护好现场。

3、市粮食局组织事发单位成立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指挥处理事故善后工作。并根据相应情况,按规定及时向上级报告。

(二)救援终结

粮食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粮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终结,应急救援人员撤离现场。#p#分页标题#e#

(三)后期处置

1、善后处置

有关单位要在市局的指导下,成立善后处置工作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粮食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

2、总结报告

粮食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要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市局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局粮食安全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八、粮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应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认真做好粮食安全的监测、预测及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损失,切实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熟悉《预案》,组织演练。各单位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熟悉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救援任务。事故发生后,视情况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救援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真正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运转协调、救援有利。凡因救援工作不利,造成事故损失扩大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九、奖励与责任追究

系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局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反应、举报粮食安全事故和隐患,有权反应、举报相关责任单位、人员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粮食安全事故监管责任的行为。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和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及省、市、县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此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管理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包括: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矿山事故、设备事故、雷击事故及其他安全事故。

四、工作原则

1.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管理是指发生安全事故时,为及时控制事故扩大,抢救受害人员及财产,减少事故损失,消除事故严重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包括:事故单位自救和各单位对事故的社会救援。

2.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应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3.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须在上级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

4.本镇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及承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的人员,均须遵守本预案。

五、组织体系与职责任务

(一)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指挥部及其职责

l.应急指挥部组成人员:

总指挥:人民政府镇长。

副总指挥:由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分管领导担任。

成员单位:安监站、党政办、民政所、公安分局、卫生院、供电营业所和事故单位有关人员组成。

2.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1)组织有关部门修定应急救援预案,并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根据事故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救援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3)在本镇区域内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事故救援结束后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4)根据事故灾害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险情时,组织人员、物资疏散。

(5)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6)稳定社会秩序和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及安抚工作。

(7)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并适时公告,将事故的原因、责任及处理决定公布于众。

(8)定期组织预案的演练,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9)接待上级前往事故现场的领导和有关人员。

(10)负责传达、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对事故救援工作的指示。根据工作需要,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总指挥部下应设立多个专业工作组,负责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抢险及救援物资保障、与各级部门协调联系,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平时做好救援队伍的组织与演练,救援物资及资金的储备等工作,以便发生事故时能及时迅速开展工作。

(二)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其职责

1.办公室组成人员

办公室主任:

成员:

办公地点:

联系电话:

2.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迅速收集,了解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情况简要经过及救援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2)传达上级安全事故救援总指挥部的工作指令。

(3)接待和安排好事故救援、处理期间的来访人员。

(4)配合上级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5)负责处理总指挥部日常事务,完成总指挥部交办的各项任务。

六、措施保障

(一)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以最快捷的方法,立即将所发生的事故情况报告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归口管理的主管部门,报告内容为:发生事故的企业(单位)、时间、地点、简要情况、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二)发生3人以上重大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部全体成员必须参加事故抢险救援。

(三)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必须配合应急救援人员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经请示总指挥后,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和物证等。

(四)事故发生后,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部应立即投入工作,指挥部成员及各有关人员迅速到位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

(五)在抢险救灾过程中紧急调用的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任何人员不得阻拦和拒绝。事故后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六)事故发生初期,事故现场人员,要积极采取应急自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七)各成员单位要熟悉应急救援预案的主要内容。全力配合开展工作。

l.明确应急救援组织网络,相关职责及通迅联络方法。

2.事故发生后迅速到达现场的保障手段。

3.到达现场后应急救援系统立即进行工作的措施。

4.现场应急处置的具体措施:

(1)现场保护;

(2)维持秩序;

(3)处置险情;

(4)抢救伤员;

(5)疏散人员。

5.应急救援的队伍、物资(含装备、设施)保障。

6.应急救援的专业技术支持。

7.应急救援的医疗保障。

8.应急救援的交通运输保障。

(八)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日常工作经费由镇财政承担。

(九)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财产和人员直接损害的赔偿由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负责;应急救援中支援事故单位所耗费的费用开支,由事故单位负责补偿。

(十)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必须服从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安排。

(十一)事故情况报告由指挥部办公室统一上报,未经批准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公开。

七、责任与奖励

(一)奖励

1.在事故救援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2.因参加应急救援受伤,致残或死亡的人员,其医疗、抚恤待遇按国家有关因(公)工受伤,致残或死亡的规定办理,由事故单位支付。

(二)责任追究

违反本预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有关规定处罚由镇政府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按规定要求做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经指挥部或下设办公室提出整改措施后,拒不执行的。

(2)擅自动用救援物资及装备的。

(3)拒不执行指挥部的通知、指示、命令的。

(4)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救援工作的。

八、其它

(一)本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在的安全事故组织实施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管理预案,是协助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的指导性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随机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二)镇安监站要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预防安全事故的意识,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事故单位任何人都有义务参加事故的抢险救灾。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3

【关键词】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标准化

食品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基本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强调要加强食品监管工作。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食品安全事故。“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至今仍让人触目惊心。这些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对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同时因其具有群体性、突发性、敏感性等特征,还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

1食品安全应急演练的重要作用

因为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巨大,所以为了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在事故发生时各相关机构能够做到快速反应,需要经常进行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方式,在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食品安全法》和《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都对演练的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食品安全法》第三条强调“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单设第七章专门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作出规定。《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改善应急装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培训、演练。”2011年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7.2演习演练”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通过对演习演练的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按照法规的要求,目前县以上各级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通常是以一起食物中毒为背景,事先设计好事故发生与信息报告、先期处置与启动响应、响应升级与协同应对、全面调查与舆情处置、风险研判与响应降级、响应终止与总结评估等一整套情节,运用情景导入、现场连线、实景演绎等方式,将事故处置场景逼真地展现给观摩团队,让参演和观摩队伍达到掌握流程、磨合机制、提升能力的预期目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广泛开展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加强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但是,随着应急管理实践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应急演练已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同时演练中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是系统性的弊端,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

2.1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环节单一,引发事故原因简单

食品安全事故目前仍时有发生,能够引发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食品生产环节,也可能是食品销售环节,还可能是流通环节;可能是主观原因,也可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在进行事故演练时,应该将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复杂的设计。但是现在各地演练案例通常设计为某学校、某企业或某工地的食堂发生事故,若干就餐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头晕等症状,往往只是局限在餐饮环节,没有覆盖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以及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等各环节,与食品安全事故具有的开放性、复杂性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

2.2事前已经熟知事故发生原因,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因为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复杂,所以在实际的案例中,调查事故原因往往十分困难。为了能够缩短真实事故原因调查的时间,在应急演练中应该对事故原因调查工作进行模拟。但是当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过程通常都是编好的脚本,而且参与演练人员事前已经熟知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参演人员为观摩而去表演,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说什么话都是准备好的,演练人员只需要按照脚本调查处理执行即可。这种全部预先设定好的演练方式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达不到找出问题、锻炼队伍的应有效果。

2.3忽视专业知识的演练,涵盖的内容不完整

目前,各地开展的演练一般把着眼点放在执行报告、响应、处置等程序上。对事故原因的调查,演练中通常直接就宣布发现了事故原因,没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研判,导致参演人员只是掌握各类响应程序,了解不到从紧张、复杂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事故原因。

3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标准化管理建议

因为当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一旦真正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相关机构无法第一时间查出事故的原因,也就无法对事故进行及时有效地应对。即便是相关机构掌握了各类响应程序,也无法对事故进行有效处理。为了解决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切实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全过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使应急演练贴近实际情况,让参加机构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3.1将食品安全全过程、全环节的重要技术要求纳入事故应急演练,规范方案编制工作

由于食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因素贯穿于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以及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等各环节。所以,要将食品安全全过程、全环节的重要技术要求纳入事故应急演练。首先,应明确演练方案的设计标准,要求演练的设计者站在食品安全事故诱因的全视角上考虑,有针对性地设计演练方案,涵盖尽可能多的环节和风险要素。其次,应对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其危害严重程度、社会关注程度进行评估后,确定亟需防范的食品安全事故风险,引入相应的事故情节,形成演练方案。如备受社会关注的“瘦肉精”事件中,养殖企业出栏前实施快检、屠宰前实施快检、冷库中肉品串货等问题;生产企业将食品原料和成品混存混放、灭菌和冷却不规范、成品不及时打印日期等问题;流通企业仓库不通风、无通风设施或不运转等问题。这些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风险因素都应该纳入演练范围。

3.2坚持保密原则,用标准化的方法模拟实战、锻炼队伍

有效果的演练一定是最接近真实的,而真实的食品安全事故有可能不是单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所以对事故原因的调查是事故处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演练时一定要对设定的事故原因进行保密,让各个参与团队在不知道事故原因的情况下,展示出实际的应急能力水平。同时,由于真实的事故处置必须是及时有效的,所以对演练团队的各项工作必须限时。虽然当前有些演练能够做到对事故原因保密,但是为演练团队所提供的资料均是调查事故时所需要的必要资料,而且一次性全部提供。这些资料不仅全面,而且从资料中很容易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也是不合实际的。笔者建议由演练组织者准备充分的要件资料,要件里应有意识地设定“迷魂汤”式的资料,用“喂食”式方法提供给参与团队,模仿真实应急处置场景,然后再按照演练团队在每个环节的表现赋予相应的分值。主要的程序可以按照发放—索取—研判的流程来进行,见图1。

1)发给演练团队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背景资料。给出食物中毒人员数量、症状、各时段就诊人员、初步诊断结论。为增加调查的难度,可强调宾馆分A、B等几个餐厅,午餐、晚餐都是安排在不同餐厅。

2)演练团队按照工作需求索取有关要件资料。组织者应建立符合标准的患者三间分布、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等要件库,具体包括:患者临床表现、一日三餐主要进餐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患者发病时间分布、卫生学调查发现的问题、从业人员和病例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后厨留样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部分食品原料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后厨加工工具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预包装食品流通环节调查情况、生产企业现场调查情况、采购食用农产品调查情况、屠宰企业现场调查情况等。演练团队索取一个提供一个,不索要不提供,重点检验演练团队的实战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速度。

3)演练团队对案例分析研判。演练团队要利用专业知识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处置处理全过程的工作要点调查结论、判定理由,找出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违法行为,提出拟处罚意见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演练团队的处理结论和工作效率对其评分,找出需要提升的环节并进行总结。

3.3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建立符合标准需求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体系

在应急处置程序固定的情况下,调查处理环节的工作是最复杂而且最体现应急能力的。因为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的症状要和其饮食的三间分布匹配,才能初步锁定怀疑的问题食品及原料,又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经过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等取得环环相扣的结果来验证,最终方能依据规程认定结论。所以在演练报告、启动预案、调查处理、响应终止、信息、总结等应急流程的环节中,应该突出事故原因调查这一重点,以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专家为核心,建立标准化的应急工作体系和分析研判流程。按照这个思路,在笔者曾经主持开展的一次演练中,一个城市集中了卫生、农业、食品监管各方面专家的演练团队在100分满分的演练测试中,只得了20多分的成绩。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个团队的专家居然把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致病菌作出了错误的判定,可见标准化、专业化的演练对事故处置是极其重要的。

4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相关机构需要定期组织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传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虽然能够帮助相关机构在事故发生时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但是演练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演练过程与实际事故有较大的差别,无法充分发挥演练的作用。本文从标准化管理的角度对传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卓兰,赵静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之改革与完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4):102-108.

[2]董倩雯.论我国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14(1):56-59.

[3]李晶,房军,姚立辉,等.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重点研究领域建议[J].中国酿造,2019,38(12):200-204.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逐年呈现上涨的趋势,具有运输量大和运费低的特点。我国“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发和广泛使用,使我国铁路运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在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铁路安全生产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安全生产是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时更应加强重视。

1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意义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在铁路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很有必要的一项举措,依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铁路运输安全。

2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分类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因违反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没有按照生产的操作技术标准规程进行和未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人为操作不当的危险状态和管理存在的缺陷,这些因素都会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主要包括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这两个方面。一般事故隐患危害较小,即使发生后也能够立即排除,其整改的难度也不大,容易立即整改。而重大事故隐患则不然,其危害性和整改难度都非常大,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全部或局部要停产停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整改才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其他外部因素使生产经营单位本身难以排除的隐患。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及事故隐患分类标准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详细地划分:Ⅰ类事故隐患:包含重大事故隐患,其危害性较大和整改难度较高,在排除隐患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多个专业系统,同时还需要铁路总公司组织治理的隐患。Ⅱ类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整改时自身难以完成,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进行治理整改还需要铁路总公司主管专业部门来进行决策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来治理的隐患。Ⅲ类事故隐患:虽然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和整改起来的难度,但是出现隐患后,在各个单位之间就可以自行解决或者相互协调治理。

3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

3.1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与具体工作原则

在实际事故隐患排查过程中根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个系统的主管部门作为铁路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主体,在日常排查治理中这些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本单位全面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部门领导直接管理排查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同时跟踪监管安全事故隐患实际排查治理情况。可以把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治理责任根据在实际生产作业中主要划分:Ⅰ类事故隐患,一旦出现这类事故隐患时应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对其中比较重大的事故隐患部分,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汇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同时进行安全隐患治理效果的评价工作。Ⅱ类事故隐患,这类事故隐患治理由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并指派相关部门进行协助配合治理。Ⅲ类事故隐患,对于这类事故隐患来说,主要是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相关领导进行协商确定牵头的治理部门,并由牵头治理部门进行明确分工,落实各项治理责任,责任到人确保更好的安全生产。

3.2事故隐患排查

在事故隐患排查过程中有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和关键时期的排查等,同时还应把排查作业和日常的检查评估及设备鉴定充分结合在一起。在对一类事故隐患排查结束后,相关部门与单位要进行举一反三,对今后再次出现的事故隐患日常专项排查工作做好充足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安全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措施来进行全面的排查工作,尤其在高铁、客车和关键岗位进行重点排查,以及在人员、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隐患进行综合系统的排查。在宣传教育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宣传活动起到的重要作用,强化全员从自身的岗位出发,积极鼓励他们充分做好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同时按照安全风险的管控要求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根据上级部署,对事故隐患排查第一现场进行深入调研,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对事故隐患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处理,同时将各项措施积极地整改落到实处,做好安全事故隐患整改报告,以便为后续的相关整改提供经验。

3.3事故隐患治理

通过对事故安全隐患进行划分后,在各类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责任主体部门应严格按照隐患整改措施、具体责任的落实、资金情况、时限要求和预案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把每个治理方案详细地落实好,加强事故隐患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的治理制度,各部门及各单位按照一案一档的要求全面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运用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专人负责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同时还要对治理情况进行书面登记工作,对具体内容包括从发现隐患到制定和实施整治方案应尽可能的详细,同时还应对治理情况的验收销号的全过程进行记录登记,并且对记录的资料详细真实长期保存,真正做到一事一档,记录保存完整。根据各类事故隐患的实际治理需求在治理作业过程中,必要时还应对相应的线路进行封锁,限速运行以及现场控制等措施。同时对于事故安全隐患可以制定必要的应急处置方案,加强事故处理培训教育和进行事先演练,保证顺利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工作,进一步对各类事故安全隐患加强有效排除。对Ⅰ类与Ⅱ类事故隐患治理工作治理完成后,负责单位应将负责事故隐患工作的详细情况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隐患治理的实际具体情况与安监部门进行密切联系,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实地复查,对治理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将相关资料制作成书面报告的形式以备后续进行翻阅借鉴。当在完成Ⅲ类事故隐患的治理工作后,单位负责人及时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部门,对治理情况进行现场勘查,并对事故隐患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制作相应的书面报告。对于在事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的、不全面、没有达到相关治理标准的,应责令相关单位继续进行整改,直到彻底符合要求为止。

3.4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和监督

对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和监督应实行铁路总公司、专业处室及基层单位进行三级挂牌督办和销号制度。对于治理效果达到评价审查目标的,经过验收批准后方可进行销号。各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和销号的具体流程如下。(1)Ⅰ类事故隐患:把铁路总公司安监室作为督办部门进行定期汇总有关Ⅰ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对督办项目和销号情况进行公布;对于牵头治理部门和责任单位将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落实,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并督促限期整改,并将落实情况在每季度的铁路总公司安委会上进行报告,同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作出建议和意见。(2)Ⅱ类事故隐患:作为督办部门的主管专业部门进行定期汇总本系统的Ⅱ类事故隐患和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对督办项目和销号情况进行公布;督促责任单位对整治隐患治理方案的落实,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样也将落实情况在每季度的铁路总公司安委会上进行报告,同时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作出建议和意见。(3)Ⅲ类事故隐患:作为督办部门的各单位安委会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销号处理。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动态进行Ⅲ类事故隐患汇总,并在单位月度安全例会以及季度安委会上进行通报,同时分析隐患治理工作落实和销号情况,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处理,确保隐患治理资金和人员等有可靠保障。铁路总公司主管专业部门、安监部门指导、监督各单位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和标准具体要求,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落实监督检查的实际情况,提高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对事故排查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日常工作中,对事故隐患进行及时排查治理,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有效排除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智涛.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2018(1):23-24+114.

[2]佘振国.铁路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5

1、目的

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理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发生事故后有效控制和及时救助保障人民群众和职工的人身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国家、集体和企业的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3、工作原则

①救援原则:以人为本,科学施救,保障公共安全。既要依靠科学,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危害,又要加强保障措施,妥善处理、科学规范、高效运作,提高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

②组织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实行由镇政府处置突发安全事故工作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调度,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驻镇单位及时配合的管理机制。

③报告原则:快速上报、协调处理。安全生产事故一旦发生,应快速上报,危害程度达到响应预警水平时,即自动启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指挥部做好协调处理和分级上报工作。

④监管原则:预防为主,加强监管。实行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处理有机结合,督促企业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危机防范水平。

⑤优先原则: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件蔓延优先,保护环境安全优先,保护主要生产设施优先。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域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控制和处置,具体包括:

①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故以上的事件。

②学校发生的安全事故事件。

③食品安全方面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事件。

④交通安全及公共聚集场所的突发重大事件。

⑤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

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而造成危及人体健康和安全的事件。

⑦其它突发性的安全事故事件。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1、组织机构

成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指挥部,对事件的全过程总负责。

指挥长:镇人民政府镇长

常务副指挥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领导

副指挥长:分管交通、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副职领导

成员:党政办主任

各村村委会主任

派出所所长

交警中队队长

卫生院院长

企业办主任

综治办主任

中学校长

学区校长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联系电话:同时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及安全保卫和医疗救护两个专业组,应急处理及安全保卫组组长由武装部长周平坤担任,医疗救护组组长由镇人大副主席担任。

2、指挥机构职责

①根据本预案,统一组织、指挥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督促应急制度和处置措施的落实。

②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紧急响应、处置和救援,事件发生后,危害程度达到响应预警水平时即自动形成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指挥部,指挥部视危机情况启动对应的应急方案。

③办公室及各专业组职责

〈1〉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根据工作情况提出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的建议;负责做好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及信息上报工作;争取上级部门援助工作;负责传达指挥部应急指令,情况通报;协调安监部门负责对辖区重点单位、企业的监督检查,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接警、出警工作;为应急事件的全过程提供相应的准备和服务。

〈2〉应急处理和安全保卫组:负责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监督整改,同时对重大安全事故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处置,协调成员单位进行紧急现场救援,控制事态发展,保护好事故现场,并进行现场调查。

〈3〉医疗救护组。镇卫生院成立应急救援小分队和准备相应医疗设备,发生突发事件时为现场医疗救治提供必要保障。

三、预防、预警

1、各相关单位、企业应根据各自生产、使用情况建立防治监督管理机制,编制本单位处置突发安全事件工作应急预案,确保可以实施。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及时掌握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隐患,责令相关单位、企业整改,并分别汇报给相关主管领导。

2、预警

办公室在得到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后,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发出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单位负责人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同时派出人员,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并及时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四、应急响应

1、信息报告

突发事件发生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在第一时间向镇指挥部报告,指挥部视情况向市相关部门报告或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2、先期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责任单位、企业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身安全,严防事态蔓延、扩大。

3、响应程序

①办公室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后,确认危害程度,达到预警水平,指挥部人员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了解事件基本情况,提出启动应急预案的建议。

②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迅速到达现场,根据情况开展救援、防护工作,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必要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咨询救援解决方法或请求支援。

③立即组织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对事件的分析工作,查找原因,研究对策,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④指挥部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召开情况分析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4、协调与通报

各专业组保持与指挥部办公室密切联系,定期通报事故现场态势,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适时公告,将危机的原因责任及处理决定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所有有关事件的信息由指挥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扩散。

五、后期处置

1、应急终止

根据专家、技术人员意见,确定事件已经停止,无继发可能,指挥部根据建议和意见做出决定,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2、善后处置

相关部门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应技术支持部门的科学依据,对事件中涉及的损害赔偿问题,按程序进行调解,根据事件认定结论,下达处理意见。

六、应急保障

1、资金保障

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所需经费由相关企业支付,资金暂不能到位时由政府先行垫付。

2、通信保障

保障电话24小时畅通,相关人员通讯工具保持畅通。

3、人力资源保障

相关单位和企业组织应付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确保随时能投入工作。

七、宣传培训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公众的防范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2、培养、训练一批专业应急技术人才。

八、附则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6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

1.案例分析

1.1工程简介。城发青岛商业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规模巨大、业态最全、体验感最强的商业地标性建筑。此建筑总建筑面积226648.93m2、建筑高度24m,建筑层数为地下2层、地上4层,建筑用途为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分包单位负责人参与的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了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

1.2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重难点分析。(1)在东西两区基坑中间进行基坑开挖作业,需在相邻基坑支护边进行再次支护桩施工,但由于特殊环境及场地问题,无法采用大型设备进行支护桩作业,故现场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如何提高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性,这是此位置施工的重难点[1]。如图1所示。(2)通常商场设置大型采光中庭,中庭为大跨度钢结构,本工程钢结构型钢梁单根重量大,跨度大,跨度最大为29.2m,重量为8.5t,吊装危险性极大。(3)单层面积大,洞口多,施工节奏快需要防护设施及时跟进,因工序交接快,可能造成防护缺失情况下施工现象。(4)交叉作业频繁,由于工期周期较短各工序会紧密穿插,各项工序交叉进行,管理协调困难(5)防水施工、安装施工、钢结构施工破坏安全防护措施,现场消防安全形势严峻,工程全周期存在大量动火作业,动火点分布广,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1.3建筑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途径分析。首先,要具备施工安全风险防控的基本要求,对于建立施工过程中的应急安全预防管理方案,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安全风险等,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其次,具有安全预警模块的优势,可将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开展综合评估,建立预警信号,达到对安全管理的事前控制。最后,具有事故处理、事故分析和安全措施最大化的优势,通过模块化,制定更为完善的施工技术方案,构建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1.3.1安全施工模块本项目作为商业化建筑,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商业建筑建设标准,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制定专项项目安全管理细则,包括建筑各层的高度、施工工艺和流程、建筑材料的采购质量等[2]。同时,还要依据建筑安全管理细则,加强对施工中安全风险的预判,加强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的管控,并在实际施工环节中,与多家建筑材料供应商保持良好的联系,建立建筑材料、建筑机械设备等应急管理及应急保障系统。1.3.2安全预警管理模块在本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采取了安全预警管理模块,高效建立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加强小组合作,科学合理地应对施工风险,积极挖掘风险源、促进安全风险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要积极对风险管理等级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分析,并结合施工风险的是否严重,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管理计划,对降低施工风险具有积极作用。1.3.3施工安全事故处理模块具体而言,当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以后,需要由施工人员就地迅速反应,并详细记录风险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及处置过程,统计人员是否存在伤亡等,第一时间开展安全事故的救援、及时疏导现场,开展急救处置工作。要加强施工安全事故局面的控制,及时地巡查,上报到施工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保障施工安全事故的处置合理性。1.3.4安全事故分析模块(1)需要及时地分析安全事故处理的反馈,全面地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如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周期,直接有效地确定事故责任人及关联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出具调查报告。事故发生后,及时成立事故处理小组,进行调查和反馈工作,加强对事故的客观处理分析,明确主要领导责任制、主要责任人及间接责任人等[3]。(2)作为主要责任人,在施工现场安全事故调查后,要明确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产生的最终损失和后果,确保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方法符合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的具体要求等。(3)要完善《安全事故总结报告》,并在报告中,细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归纳,确保应急处置方案工作能够符合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1.3.5安全措施模块现有的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措施主要体现的是安全管理成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落实和维护。(1)需要详细分析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明确和落实事故处理方案,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和实施。(2)要开展项目内部的施工安全集中培训,将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方案有效落地实施,完善其在安全事故作业过程中的使用功能[4]。此外,在《安全事故的总结报告》中,对所提及的安全处理措施进行事故发生后的经验总结,同时在房屋建筑建设项目上,所具备的共性较多,因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可借鉴性也很多,属于完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块化的优化条件和基础性资料。

2.模块化管理的应用成效

2.1安全管理意识的加强。从众多实践和安全管理经验看,如何有效地降低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对于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传统化的安全事故管理中,主要采取事后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但是从总体上看,风险的规避功能不足,导致施工安全管理质量不高;在本项目施工中,采取模块化管理模式,能够对施工现场项目安全管理人员、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得到有效提高,要提高施工技术人员之间的配合,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保障施工技术利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传统型房屋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的落实,需要依据现行的安全施工法律法规,并未按照具体项目,体现出其安全管理的特殊性,灵活管理能力不足。而安全模块化管理,不仅能够依据建筑法律法规进行施工安全工作的约束,同时对于明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具有积极作用[5]。

2.3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1)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对于项目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管理人员是主要的目标。结合模块化管理的理论内容,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已经逐步的加强,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并在施工之前,制定全面的管理规范,对施工风险管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不断地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整体性和安全性[6]。(2)作为设计人员,在安全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模块化安全管理模式,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环境的勘察,如施工场地、施工材料及施工技术等,进行严格的筛查,结合设计要点,实现规划设计的统一管理。

3.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工程安全施工模块化管理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施工安全管理复杂性向层次化方向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施工安全管理更加专业化、标准化。本文基于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理念,提出了模块化安全管理内容及具体的管控流程,期望为同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策略[J].城市住宅,2020,27(06):235-236.

[2]乐佳.试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措施[J].中华建设,2019(12):42-43.

[3]李彤曙.安全体系模块化管理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9(06):226-227.

[4]赵丽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周苗.建筑工程项目HSE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模型及模块功能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7

适用于辖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单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各类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

二、事权划分

发生安全事故或灾害后,应急救援工作由乡人民政府负责指挥和组织实施。

三、应急救援机构和职责

(一)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加强对安全生产事故及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乡人民政府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乡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乡安监站成员、包村领导干部组成,名单如下:

总指挥:

副指挥:

成员:

主要职责:全面协调和指导事故及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制定紧急管理办法或特别管制措施;帮助事故及灾害单位开展救援工作,及调用救援物资、设备和人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要职责

乡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党政办,由任办公室主任,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

主要职责: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协调工作;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协助领导小组实施本预案;汇总报告事故情况;传达领导小组的各项指令。

四、报告和现场保护

(一)安全事故及灾害发生后,发生单位必须立即将情况上报乡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规定逐级上报。

(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单位及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现场情况;

2.单位的行业类型、经济类型、规模;

3.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

4.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5.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需要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项;

6.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

(三)发生单位必须严格保护现场。有关物体、痕迹、状态不得随意挪动和破坏,因抢救伤亡人员为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体的,应当通过拍照等方式对现场做出标记和详细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证据。

五、应急流程

(一)乡辖区内任何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及灾害时,必须第一时间告知当地村委会,并视情况拨打119、110、120等报警电话,同时由村委会第一时间进行应急救援,当事态不可控制,村委会必须立即拨打乡政府应急救援办公室24小时值班电话:。

(二)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乡政府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立即赶赴现场,安排协调各方力量,迅速开展抢救工作。

安全事故报告范文8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是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推广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外联合组成的探险队走向了世界之巅,同时户外运动项目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攀岩、穿越、漂流等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当然,因为户外技术的不成熟、户外装备的局限和户外安全保障意识的薄弱,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已经从有组织的国家、集体行为更多地转为自发的个人行为。这一阶段中,参与者除了有专业队之外还有一些业余队,户外运动事故呈现出次数少、但一次事故中常有多人遇难的特征,如1986年中美三支队伍的长漂10人遇难,1996年8位登山者命断珠峰等。2000年至今是我国户外运动的社会化阶段(表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参与到户外运动的行列中,俱乐部和自发组织等社会性组织成为户外运动的中坚力量,户外运动项目众多,逐渐与国际接轨,户外运动的目的也由探险和超越发展成体验和个性化的追求。当然,因为大众的户外知识和技术缺乏,组织方的资质和能力也存在问题,这一阶段的户外事故呈现发生率较高,遇难人数不断攀升,并且遇难者呈现年青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事故死亡(含失踪)人数发展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户外运动迅速发展,户外运动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户外事故的发生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大陆户外运动事故死亡(含失踪)人数已达203人(境外人和地区未作入统计范围)。由于受到媒体资料和关注度的限制,实际受伤人数和受困事件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仅以2010年为例,具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发生各类型户外事故98起,涉及人数874人,其中死伤24人,受伤38人,失踪9人。从曲折上升的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图1),当户外事故频繁发生、死亡(含失踪)的人数较多时,会引起人们对户外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次年事故发生率也会相应降低;反之,事故发生率则较高。然而随着户外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事故发生的总体数量和死亡(含失踪)人数不断创下新高,这种趋势若不能得到缓解和改变,将导致户外运动成为一种畸形的高危运动,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国户外安全事故成因类型分析随着户外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不断增加,媒体和社会组织逐步关注和重视户外运动的安全问题。自2007年起,中国登山协会每年都会年度户外登山事故报告,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详实的资料和参考。从最近四年户外安全事故成因类型来看(表2),滑落与坠崖成为事故发生率最高、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事件数占总数的38.1%,因此受伤人数占总受伤人数的30.1%,死亡(失踪)人数占总数的22.7%,是户外安全事故中最致命的因素。其次,落水溺毙与失踪发生事故件数较高,其导致死亡(失踪)人数也较高,致死率惊人,达316.6%(19/6)。另外,暴雨与山洪这一项仅仅4次事件(3.2%),其导致的受伤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达到12人和25人,比例占11.6%和20.3%,这一数据说明暴雨与山洪往往能引起集体伤亡事件,必须引起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重视。从主客观因素来看,主观因素导致的户外事故占总数的77.8%,导致死亡(失踪)人数也占总数的58.5%;从客观因素导致的事故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事故是由于个人或集体户外技能的不足和客观因素互相叠加造成的,若能提前掌握天气及户外安全知识,则可以避免很多伤亡事故。同时,户外运动爱好者自身的健康程度和户外急救水平也影响到事故的发生。在阅读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真正由于不可控外力导致的意外极少,说明户外参与者自身安全意识存在明显不足。

户外运动项目与安全分析目前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很多,不同项目发生的事故率也有所不同,通过对2007—2010年户外运动各项目伤亡人数的统计,我们发现登山和穿越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项,在这两个项目中死亡(失踪)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9%(图2)。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这两个项目参与的门槛不高,似乎不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装备,很多初级“驴友”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参与到登山或穿越的活动中,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户外活动经验,一些人犯下低级的错误导致伤亡的发生,甚至经常发生同样的错误,如夜间行进导致坠崖,扎营位置不当被山洪冲走等。(注:为区别高海拔登山,登山运动通常是指在海拔3500米以下、青藏地区为5000米以下进行的登山活动。)其他项目由于参与门槛较高,需要专业的教练员、技术和装备,参与者自身较为重视并且准备充分,所以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

户外运动组织特征与安全分析目前我国户外运动的安全管理还处在一个真空状态,专业的户外组织和资深的领队对于户外运动的安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些户外俱乐部或公司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资质,专业教练相对匮乏,甚至有些户外装备店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在网上进行宣传并自发组织活动,却没有能力安排有资质的领队,这些都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除了户外俱乐部和公司组织的活动以外,许多活动都是“驴友”网上自发组织的,这些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更是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如缺乏专业知识、装备、技术,当出现紧急事件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常常发生因受伤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事件。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无组织无领队性质的户外活动中出现伤亡的几率最大,占所有伤亡事件的46%,在无组织有领队和有组织无领队的比较中,领队的作用似乎大于组织的作用,这让我们对组织方的资质和能力产生怀疑。

户外运动地域特征与安全分析在各种户外安全事故发生的地域分布上,绝大部分的事故发生在山地,以2010年为例,共发生75起户外安全事件,其中67起发生在山地,最容易发生户外安全事故的省份是北京,共15起,其次广东10起,四川7起,而青海和西藏的高海拔山区总共才发生3起事故。山地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形式为高原反应、体力衰竭、迷路、坠崖等事故,以及由于滑坡、泥石流、雪崩、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各种安全事故。其中发生最频繁、涉及人数最多的事故,是因时间、天气、地形三方面客观原因导致迷路继而被困。迷路同时也是导致山地伤亡和失踪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山地地势复杂,频繁的发生安全事故,如北京箭扣长城、四川四姑娘山、陕西子午峪等。这说明户外爱好者们在线路规划、时间管理、队伍控制、定向导航方面普遍存在主观能力上的不足。#p#分页标题#e#

户外运动安全事故救援方式和效果分析户外运动安全事故有着地域的特殊性、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点,户外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救援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救,包括团队成员间的互助;二是外界救援,包括警察和医务人员等政府力量的救援以及户外救援队和当地百姓的民间救援力量。从救援的及时性来看,自救的效果远大于外界的救援,但是从2007—2010年的事故分析中可以看到,共有26例户外受伤事件最终转变成死亡事件,仅有12例受伤后救援成功。在事故的分析报告中经常出现“独行,没有救援”、“救援方法不当”、“队员缺乏责任感”等语言。从这里可以看出,目前很多户外运动参与者缺乏基本急救能力,责任心也相对较差。外界的救援对于迷途等待救援的团队来说,是能够达到救援的目的的,但是对于受伤伤特别是受重伤的安全事故,伤者一般很难坚持到外界救援的到来,如大出血、高山病等。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户外安全事故救援系统,政府救援的任务多落在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需要多人联动参与,每次事故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参与搜索和救援。但是这些部门同样缺乏户外运动的经验,地形不熟悉,搜索时间长,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010年12月12日,安徽民警张宁海在参与救援复旦大学学生的行动中不幸坠崖,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民间户外救援队近年来在一些救援活动中显示出专业的救援水平,也获得大部分户外参与者的认可。但是民间救援队的救援工作也存在许多困难,如人手不足、缺乏救援经费、难以持续发展等。

加快推进户外安全政策法规建设户外安全政策法规系统指导并规范着户外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预警、控制、施救行为等,为户外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它能够从政策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户外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强化和提高户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控意识,唤醒和提高户外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户外安全政策法规应包括宏观性的政策法规(全国性政策法规)和微观性政策法规(地方、行业性法规条例和俱乐部、企业规章制度)两部分内容。宏观的政策法规必须严格要求俱乐部的资质、领队和教练进行资质认证和技能培训,并进行监督指导。微观的政策是各地市及相关的户外运动俱乐部所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条例,以及对相关制度及条例执行与管理的力度。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户外安全的政策法规,《新疆户外运动管理条例》已列入新疆的立法计划,将可能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户外运动管理法规。

完善户外安全教育系统从2007—2010年中国户外运动安全事故报告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户外事故是由人为的低级错误引起的,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完善户外安全的教育是一项切实有效安全保护途径。户外安全教育有专业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途径。高等院校和户外运动俱乐部通过固定的课程和培训,提高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特别是加强户外急救能力的培养,成为户外运动的专业人才。社会媒体通过加大对户外安全事故的关注和报道,也能够广泛提高人们对户外运动风险的认识,并通过这种大众教育模式让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事故。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逐步加大对户外安全事故的报道,如“复旦大学黄山18驴友事件”、“北京警用直升机频繁参与户外救援”等新闻报道使户外运动的风险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