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生物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生物技术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1

本文介绍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发展概况、招生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对推动大陆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台湾;特色;启示

为了解我国台湾地区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于2016年6月参访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深受启发,其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学校概况

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为“中国医药学院”,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创办于1958年,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中西医学一元化为宗旨,董事长覃勤兼首任院长。最初设有医科与药学,1965年增设夜间部药学系两班、中医科及护理专修科。1972年陈立夫出任董事长,获准将中医学系由6年改为7年,毕业生授予医学士学位,并成立针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与中国药材研究中心。1974年成立中药研究所硕士班。2003年8月改制为中国医药大学。该校除拥有台中校区外,还拥北港校区。现有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照护学院、生技制药暨食品科学院等六大学院,包含医学系、牙医学系、中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护理学系、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学系、运动医学系、生物医学影像暨放射科学系、口腔卫生学系、营养学系、生物科技学系等20个学系。学校拥有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及中国医大附医北港分院、台北分院、草屯分院等多家分院。2015学年度学生人数合计7370人,其中大学部6355人、硕士班619人、博士班372人、二年制84人。2015学年度共有教师504人,其中教授153人、副教授202人、助理教授129人、讲师20人。生师比为14.6:1。学校以发展中国医药大学为国际一流的医药综合大学、提升附设医院为国际知名的中西医学中心及设立卓越的生物医学科技中心为发展目标。

2教育特色

从1992年起,台湾启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各医学院校在改革招生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2.1招生制度

目前,台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制度大多采取多元化的入学考试方式,这样的入学方式更有利于选拔合适的学生学习医学。医学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采取不同的招生形式,招生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考试分发入学,另一种是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入学像大陆地区的全国高考一样,甄选入学包括高中学校的推荐和个人申请[1]。台湾地区的医学系招生规模较小,医学系每年招生人数一般在1350人左右。2015学年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招收名额仅为68人。这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2.2课程体系

台湾地区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大陆地区差别比较大。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基础与临床的整合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目前,医学系的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国文、英文阅读与写作、化学、生物学、宪法与人权、台湾史、社会服务、生命伦理等;选修课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导论、医学生生涯规划、医学史、医患沟通、人文心理学等。大学第三、四学年的课程采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整合的模式进行开设,改变了过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分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划分为几大模块,按照模块进行教学。

2.3强化技能训练

医学生的理论学习必须加强与医疗实践的结合,以中国医药大学为例,医学系修业年限为7年,大学第五、六学年是医学生的临床见习阶段,学生以观察和参与为主,第七学年为临床实习阶段,突出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训练[2]。

3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台湾医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是适当控制规模。医学人才培养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保持精英化的教育品质。建议大陆地区逐步缩减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量,确保医学毕业生培养质量。二是改革招生录取制度。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的生源质量,建议学校在录取临床医学专业时要增加面试环节,重点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测试,为培养合格医生奠定良好基础。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融合。基础课程设计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划分若干模块,按照模块实施教学。四是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校应当认真地安排学生尽早接触临床,融教学于其中,最好是在教学开始时就引入具体的临床实际问题和场景,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引入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医疗实践结合起来。此外,早期接触临床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社区基层的了解,通过与病患及当地医务人员的交流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医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希望大陆地区各医学院校能够积极借鉴台湾地区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切实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刘西常 孙甜甜 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丹花.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启示[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2

关键词:生物制药;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生物制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1]。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以重组蛋白质药物、治疗性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在制药产业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年销售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06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为790亿美元,市场占比仅为14%;至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增至1650亿美元,市场占比提高至22%;预计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将突破2910亿美元,市场占比将超过25%[2]。为全面提升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皖南医学院药学院自2006年开始在药学本科和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制药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心的平台优势,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前沿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精选教学基本内容,适度拓宽研究进展,建立科学的三大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3]。理论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以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核心,结合自身科研工作,重点讲解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理论,注重授课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微生物转化技术是现代酶工程和生物催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清洁生物加工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本章讲解中,通过简要讲解微生物转化的概念和反应类型,以甾体药物微生物转化为例,重点讲解了两相发酵的特点、羟化反应、脱氢反应和边链降解反应等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使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适当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把以微生物转化技术为核心的组合生物合成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中,以专题讲座结合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概述世界首个基因工程化学新药-必特霉素的创制历程、利用重组酶法制备紫杉醇抗肿瘤药物等专题,使学生及时了解生物制药的前沿知识及微生物转化理论的实际应用,显著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前瞻性。在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与实验并重,强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充分依托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心的设备资源和科研平台,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继开展β-catenin基因分子克隆、DNA电泳、质粒转化和蛋白质纯化等实验内容。通过一个连贯的实验课程设置,使学生系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开展启发与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精讲巧问和教学互动,鼓励学生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5]。以天然产物为基础获得新化合物一直是新药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化学合成作为增加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主要手段在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讨论有哪些基于天然产物来源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否可以运用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去定向改造天然产物结构以增加其结构多样性。通过激烈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回顾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上述讨论引入了组合生物合成的基本概念,即运用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方法改造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重组微生物菌株发酵获得新型“非天然的天然产物”,利用生物技术的原理实现化合物结构更大的多样性。这种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基因工程、微生物转化技术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永远是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也适当引入一些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如基因泰克公司开发的赫赛汀(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个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的出现引发了全球抗体药物研发的热潮。自1998年在美国上市后,年销售额突均破60亿美元,是全球最热销的医药品种之一。基因泰克公司也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目前以总市值500亿美元被罗氏公司收购;2015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在昆明上市,该疫苗的上市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从项目立项、实验室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创新药物研究与生产的基本流程,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连接,提升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活动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只有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才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深刻;学生只有完全消化基本原理,时刻保持一颗求知欲去不断地自觉学习,才会更进一步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内涵

由于生物制药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图文并茂,使抽象与枯燥的授课内容更加直观化而成为大学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6,7]。但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承载的信息量大而不精、课件质量不高、教师注重技术使用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一些重(难)点原理和关键技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库,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网站,查阅国内外优秀教材和著作获得图文并茂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增加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和基础性;另一方面要采用板书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消化学习的重点知识。为了适当增加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板书教学中我们全程采用全英文书写和设计,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参加科研实践中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授课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验室科研成果和已有教学资源,建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电子化数字资源库,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结合实际科研工作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制药理论和实际应用。以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为例,利用ChenBioDraw绘图软件制作了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流程示意图,使抽象繁琐的疫苗制备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易懂;在讲授如何利用微观的PCR技术特异性扩增外源基因片段时,通过制作的多媒体动画展示,加深了学生对PCR原理和PCR要素的理解;荧光偏振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药物高通量筛选,我们结合本实验室的科研进展和一张简洁的多媒体示意图,就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好地理解了看似生涩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基本达到了“秒懂”的教学效果。近五年来,根据生物制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我们每学期都会对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补充,现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教学课件,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4丰富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制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型实验室,充分发挥已有实验室资源,对于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8]。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联合各校级科研平台建立资源共享型实验室,鼓励学生加入各相关实验室的科研小组,积极参加学校各科研平台自有课题项目研究,如β-catenin蛋白的原核表达与分离纯化、多克隆抗体制备、SecA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Wnt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与药理活性评价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以及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全国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激励学生主动实践,展现自我,时刻注重创新性学术思维的培养。目前,我们已结合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心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融入实验教学中,保证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前瞻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以共享实验室为基础的科研小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拓宽了科学视野。学生在参与科研实验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在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我们精心组织学生到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芜湖福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芜湖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康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参加短期实践实习,实地参加和观摩新药研发、药品生产与GMP管理。同时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进行学术讲座等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科学,了解生物制药发展现状和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和丰富实践课程方面对生物制药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显著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期望,本校所尝试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能为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供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阿丽塔,穆鑫,唐小利,等.1984-2014年治疗性生物药物发展历程及展望[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10):1356-1362.

[2]毛开云,杨露,王恒哲,等.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35(1):111-119.

[3]杨德龙,栗孟飞,李唯.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5,32(2):106-109.

[4]罗少华.案例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197-198.

[5]蒋小英,宁启兰.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1):15-17.

[6]彭方毅,姜海蓉,陈忠敏,等.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0,10(21):2656-2657.

[7]杨建课,徐思斌,宫磊,等.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84-86.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3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技术;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是指在学生大一时期不分专业,将同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学科招生;之后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范围内对学生按类培养,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然而,按类培养学生就要对学生进行班级重组,重组班级会面临如凝聚力下降等很多问题。而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本文对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1大类招生概述

大类招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校招生的时候,不分专业,将同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学科招生,之后对学生进行按类培养,按类培养则是指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范围内按学科培养,通过对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科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1]。这个过程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再按各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填报志愿,也顺应了我国当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1.1生物技术专业简介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现代化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生物知识与生物技术,对于各种生物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专业技术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发酵工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属于理学学士学位。在21世纪,生物技术这一专业注定会绽放自身的光彩,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大量需要生物技术类型的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注定会有锦绣的前程。

1.2国内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被分到同一个班集体,组成一个团队,他们每一个团队都会配备一个导师对他们进行管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与合作,同学们之间越来越互相了解,彼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互相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这样的班集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班级的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大类招生下的分流培养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同,相比于传统模式可能会有缺点,但是分流以后的班级既可以满足学生个人需求更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分流培养毋庸置疑,但是其在教学管理制度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改进,这样才能确保分流培养后有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1.3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管理模式缺点

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其本质上其实是另一种约束教师、管理教师的方式,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其实最首要的是对思想政治、人格品质以及安全意识的管理,在这些基础上学校才开始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填充,并且这种填充是一种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灌输。这种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学生应该是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对学生进行一种强行的灌输行为。而专业分流后的重组班级不仅面临着以上的问题,更为主要的是,其重组的班级导师还需要重新投入大量精力去了解新的班级,对于重组班级的导师来说,重新了解班级的每位同学,重新建立班级凝聚力。对重组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每一个重组班级班主任面临的主要难题。所以,目前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生物技术学生管理模式改革

2.1生物技术专业班级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仍然处于未分流状态,各高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研究与技术同培,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就业要求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我院学生自愿进行分流培养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分流后的学生他们的管理模式也不相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进行以实践为主的培养模式;研究型专业人才根据他们学科跨度小、专攻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我院同时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综合课程体系作支持,着力打造教育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支撑平台。

2.2传统班级管理制

我国传统的班级管理制是在学年制下最为基础的学生管理模式,有以下优点:学校的传统课堂,学生互相帮助,相互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班级有很着强的集体凝聚力,学生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导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培养其更高的声望,顺利地开展他们的工作[2]。

2.3专业班级管理制

专业班级管理制,就是在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后,选择共同专业的学生将作为一个班级被进行管理。他们的上课时间和地点都一致,管理员也方便对该班级进行管理,同时还有利于同专业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2.4导师管理制

导师管理制是指每位学生要有一位专业方向的导师对自己进行指导,专业方向的导师具有更专业的学术水平与专业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适应该学科,使学生学会读书和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并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导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热爱学生,会关心其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3]。因此导师的选择很关键,导师的专业水平、人格修养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同时注意要考虑到导师的工作量,一位导师带的学生控制在4~6人,给导师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生,充分发挥导师管理制的优势,实现一对一指导。

2.5辅导员制与学长制

高校辅导员制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安全而特地开设的制度。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行为及思想上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地成长。实际上现实中的辅导员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但是,它与导师是有所区别的,辅导员是对学生思想的规范。学长制是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切身体会告诉新生,给新生起到示范,教育作用。一方面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高年级学生,从而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对高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成长。学长制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交流管理能力,降低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6配套措施

2.6.1灵活管理,多样模式,个性学习

大类招生制度的形成解决了我国人才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状况,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分专业后,原本同一班级的同学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专业班级却很难变成一个真正的集体。主修的课程、上课的时间与地点都不同,这就给班主任有效地管理学生增加了难度。而且在建立了专业班级之后,临时指定的班主任与同学沟通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通过灵活的管理、多样化的模式来进行合理管理[3]。

2.6.2严格终端控制,确保教学质量

随着新的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这新的教学方式在普通高校全面实施却也还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一个专业中导师的人数太少而无法满足众多学生与导师一对一指导的需要。其次,作为一个生物技术专业中的导师,他们不仅要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家庭,这时候让他们再去分出精力去指导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时候,进行严格终端控制以确保教学质量是必要的,这里可以学习借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对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监控的方法:一是教务管理部门和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师主讲资格的审定、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包括检查教案、听课、检查作业批改情况等);二是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主要包括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填写课程教师评议表等[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包括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健全对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同时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和学生信箱、教学例会等多方面渠道作为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用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5]。

3结束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单一的。高校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改革才能够不断深入,才能去解决更多问题。但是,无论是新的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管理模式都很注重通识教育下的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使得学生具有包括文科的人文修养、理科的逻辑思考能力、工科的实践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如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且专业特色突出的符合国际发展要求的本科生,是高校全体师生不断尝试解决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咏梅,郭洁,梁章琴,等.某校08级医学生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46-47.

[2]杨立平.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改革与开放,2010(6):53-54.

[3]周钗美,张懿,陈向日,等.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92-94.

[4]马韵新,原雪辉.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4.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4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课程设计;细胞原代培养;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细胞分化;细胞吞噬

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已成为医学院校学生未来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1-2]。目前,我系已在长学制临床专业及基础医学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设了“细胞培养”实验课程。通过该实验,学生学习、掌握了细胞培养技术的基本知识。但目前,实验课程中开展的细胞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已建系细胞的传代培养,对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培训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原代细胞培养技能,在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具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后,我们设计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离培养及细胞吞噬能力检测”综合性实验,于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使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通过本实验,希望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和掌握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原代培养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胞原代培养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掌握细胞分化、细胞吞噬的基础知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主要试剂

普通ICR雄性小鼠1只,4~6周龄;RPMI1640培养液(9mL);PBS缓冲液(10mL);青霉素/链霉素(5000U/mL,0.1mL);胎牛血清(1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L);乳胶珠(直径3μm,10μL)。

1.2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泰斯特,CJ-2D);37℃、体积分数5%CO2细胞培养箱(Thermo,HERAcell150i);显微镜(Olympus,CKX41)。

1.3实验教学程序

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共持续两周。其中,第一周实验内容为小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分离及纯化;第二周实验内容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检测。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具体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每次课前安排学生预习任务。在课前要求学生复习并熟悉细胞培养基本知识及操作,了解巨噬细胞、细胞吞噬相关基础知识,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相关理论知识,为实验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可适当安排预习作业,由教师指导学生查阅与本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分析、讨论后明确巨噬细胞分离纯化、细胞吞噬能力检测的方法。

2)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将实验基本原理、实验目标、实验内容、时间安排等对学生做总体介绍。使学生明确不同实验阶段需进行哪些实验操作,达到哪些目标,取得哪些结果。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于第一周着重介绍原代细胞培养、巨噬细胞相关知识;第二周讲解细胞吞噬的检测方法。

3)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提取、纯化及诱导分化。ICR小鼠经颈椎脱臼法处死后,分离双侧下肢骨,将骨髓用PBS缓冲液冲至15mL离心管中,12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沉淀用PBS缓冲液洗两次,最终获取的骨髓细胞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体积分数1%青霉素/链霉素、100μ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RPMI1640培养液重悬,并按3×106个/皿接种于直径60mm的细胞培养皿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于培养第三天更换细胞培养液一次,第七天进行后续实验[3]。同时,将未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比较诱导分化及未诱导分化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形态。

4)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取第一周制备的小鼠骨髓原代巨噬细胞,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每皿加入10μL乳胶珠,37℃孵育1小时,弃培养上清,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自来水洗去未吞噬的乳胶珠后,于显微镜下观测巨噬细胞对乳胶珠的吞噬,并通过细胞计数计算吞噬乳胶珠的细胞比例。

5)讨论与总结。全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一份,并与教师进行讨论。要求内容详实,结果部分需包括原代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吞噬能力检测相关结果。分析讨论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果

2.1可获得的实验结果

小鼠原代骨髓单核-巨噬细胞贴壁生长,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细胞呈梭型,并伸出大量伪足,符合巨噬细胞形态,表明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可见细胞内有大量被吞噬的乳胶珠,表明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见(图1)。

2.2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掌握小鼠原代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制备及纯化方法;掌握细胞吞噬的检测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讨论

3.1开展本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如前文所述,细胞原代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医学生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必备技能。而目前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中,由于条件所限,对相关技能培养较少。而本实验的开展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本实验课程,既可提高学生的细胞培养技术水平,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课程知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本实验课程共为时两周,实验内容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可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在长期实验中的耐性和专注度、及严谨、认真、负责的科研精神。最后,在本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通过充分的讨论分析确认实验方案,通过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查阅汇总文献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可在此过程中向学生适时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重大发现,使学生们认识到人类在科技探索中所展现出的毅力与热情,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学领域的巨大进步与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本实验的开展也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巨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包括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定植于体腔和各种组织器官内的巨噬细胞。成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主要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最终,骨髓单核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分化为成熟巨噬细胞。在体内,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吞噬、清除异物或衰老损伤的细胞以及分泌炎症因子,发挥呈递抗原、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重要的病生理功能。近年来,巨噬细胞在肿瘤、组织损伤及纤维化、代谢相关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4-7]。细胞吞噬是巨噬细胞重要的基本生理活动之一,巨噬细胞主要通过该过程发挥清除外源病原体、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的作用。细胞吞噬即细胞内吞外源性颗粒物的过程,是受到精密调控的复杂细胞行为,该过程包括细胞对吞噬颗粒物的识别、细胞内信号的转导、细胞骨架重塑、细胞膜变形、溶酶体消化外源性颗粒物等。因此,在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在细胞膜、细胞骨架等多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均会涉及细胞吞噬的相关知识。因此,本实验的开展也将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3.2可行性分析

我系与我校实验教学中心相配合,已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成功开展了细胞培养实验[8],有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在实验条件上无困难。同时,参与本实验的教师均受过良好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教育及训练,具有扎实、丰富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以圆满完成本实验的教学工作。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影响

临床医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还应当自主学习并尽可能多地掌握渊博的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逻辑学以及人际关系学、教育学和外语知识等,以便将来走向社会真正肩负起人类健康、幸福、繁育、昌盛的使命[1]。自主学习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现代临床医学生渴望自己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思考实践,渴望以自己为中心成为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生本能的求知欲。而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高素质临床医学生,是党的“”提出的全民健康战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能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能够持续其学习过程及深造的重要环节。

1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在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渠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出医学生对获得知识的强烈兴趣与欲望,把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放在中心位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使临床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医学实践中掌握主动,才能使临床医学生真正热爱并自主学习原本以为枯燥的医学知识。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自觉变成自主学习的终端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及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索学习需要的医学信息,并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观点通过朋友圈、QQ、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享、交流,进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以前制约课堂的“顽疾”变成自主学习的“助手”[2]。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为一体,进而使每一名临床医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临床知识的自主学习。泰山医学院的“超星”线上课程就有大量资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种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的立体资源,可以使医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收集,并加强自身素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不断增强的多媒体性能,高速通达的网络、快速的信息交流、各种崭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现代临床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可以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医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医学实践创设信息化环境,把需要学习的大量医学、社会、人文、伦理等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视觉化、具体化;从而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并且可以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以及合作学习的催化剂,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自主学习中,从而使自主学习更加高效。进而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意义

2.1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增大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容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使临床医学教育得以快速的蓬勃发展。2012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首创的天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在全球迅速兴起,并以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及形象化的全新教学方式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中国的大学,使国内各大学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速度,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以顺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但传统的医学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成了老师的牵线木偶,老师机械地在黑板上书写繁琐的知识点、讲解抽象的重点内容,往往让学生觉得既枯燥又无味,慢慢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心得体会甚至经验教训,得心应手地把图文、影像及动画既清楚、规范又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屏幕上,加大了知识容量及知识传播的速度。临床医学生也可以突破课堂限制,随时随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多渠道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2.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带给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与直观感受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既为医学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4]。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弥补医学教学中特别是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等抽象、枯燥、标本与实验动物不充裕的诸多缺点,将原本陌生枯燥的医学书本知识用图片、录像、动画、声音等图文并茂、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调动临床医学生的各种感官,自主地、高效率地、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可以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为医学生未来真正进入临床以及以后的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3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包含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巨大的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量,具有高速度、大容量、集成化和平台化、直观与形象化、智慧化与以人为本等特点,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再是工程师和专家才能掌握和操纵的高科技,而开始真正地面向普通公众,为大众所用。医学生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多角度轻松舒畅地接受内容,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克服紧张心理,饶有兴趣且形象自主地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真正成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2.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临床医学生可实现个体化差异化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巨大的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量可以构建出一种理想的适合自己的个体化自主学习的内容与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使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就可得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让医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热衷的医学领域,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临床实习提供了各种逼真的教学场景,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发现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其主体作用并获得个体化差异化发展。

2.5临床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可为开拓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通讯能力,可以使临床医学生方便地协作学习,获得线上线下与老师及同学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培养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包含的巨大网络技术信息量,使得每名临床医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到不同的内容,而且完全可能对同一个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促进医学生多思考、多研究、全方位思考问题,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创造[5]。这样,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医学教学结构发展的网络化,也实现了医学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这种整合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在基层医院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确切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隽,冯友德.试论临床医学生的知识储备[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7(7):99-100.

[2]雷蜀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圈”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10(5):292.

[3]王士霞,陈娓.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2):1144-1146.

[4]李海权,刘继东,苏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继续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4):71-73.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6

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以外的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多采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模式,通过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加强和提高英语水平。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表示,“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工具语言,英语在国际中的地位是无可匹敌的。随着我国改革和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医学界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要把英语作为一门战略性的交流工具来使用。医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知识、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推广双语教学,有助于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更全面、准确、快速地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常规检验技术与方法,更要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研究动态和先进的技术。在日常工作中,许多高端的医疗检验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及控制面板皆为英文编写,如果不懂专业术语以及专业词汇的英文缩写,将无法正确操作仪器,也难以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和说明。除此之外,处于生物技术及医学教育前沿的多是发达国家,大多数专业期刊、专业书籍都为英文编撰,医学检验工作者获取专业文献、资料,推广专利成果等都要依赖于良好的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因此,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任教师,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普及英文专业词汇以及常用检测技术、方法的英文译文,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3分子病毒学课程教学特点

分子病毒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融合了病毒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将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制作为研究重点,提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以及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分子病毒学教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应用到病毒学的分类、致病机理、临床监测等方方面面。目前使用的分子病毒学教材,都部分引用了英文文献,甚至有的章节是英文译著。全英文的教材也有不同的版本,以适用于本科、研究生教育。这就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4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在学科知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文水平。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释义与缩写,能够较为顺畅地阅读专业文献。

4.1双语课程开设时间及教材选择

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已经开始英语的普及教育,这为步入大学的医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相对于日常口语会话、新闻性的短篇阅读理解来说,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特点是医学词汇繁多,单词冗长,专业技术方法表述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通盘考虑,决定将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这门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学生通过大一、大二的基础医学的学习,掌握了基础医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医学专业英文词汇(如解剖学中组织器官的英文名称,病理学中疾病的英文名称,病原学中微生物的英文名称及检测方法等),而且大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核,在专业英语的阅读和交流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的选取是否适当,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若直接拿来外文原著,虽然专业性强,可专业词汇量过大、难度高,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选择重点章节的英文资料,将其进行汇总编撰。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基础教学内容讲述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章进行双语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分子病毒学专业词汇及专用术语,以达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目的。

4.2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英语作为获取国内外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必备工具,是未来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本院校,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学生水平尚未达到可使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程的程度。若盲目使用全英文教学,学生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记忆晦涩、繁杂的专业医学单词,势必会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丧失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正确理解、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专有名词定义、概念、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时,使用英语教材来讲解,中间穿插用汉语讲解;在进行致病机制等较为抽象内容讲解时,先用中文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穿插补充英文资料,将分子病毒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英文专业词汇、句式的传授进行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4.3提高师资力量

双语教学在要求以英语为载体授课的同时,更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重。在此模式下,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熟练程度以及英语口语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大。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医学检验教研室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授课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英文表述水平。

首先,定期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利用本科教学平台,聘请国际教育学院的英语外教,对分子病毒学专业课教师进行英文口语技能的培训。

其次,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分子病毒学的双语教学涉及专业英文词汇及表述,通过定期举行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词汇及英文原文翻译的知识竞赛,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文识记能力。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7

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设置适宜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团体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医学高校;生物教学

1961年,美国施瓦布教授首次提出探究教学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普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探究式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教育界对这种新式的教育法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推广,现已成为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功,还应具有创新性、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探究式教学理念融入到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实际社会生活或学科领域中选择并确定研究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类似科学或学术研究的环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处理及交流表达等探索活动中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且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探索精神。而传统教学法是依照教材和大纲、以教师为主体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所学内容大多处于记忆阶段,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加以提取再现和应用。其教学目的是高效地使学生掌握固定的、系统的知识。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探究式教学教师起辅助和指导作用,可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愿自觉地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融入探究式教学法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教学在医学高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以医学院校为依托,着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有很高要求。首先:需完成探究型教师的转化。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从社会生活或学科领域中选取研究内容,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师岗前培训及日常教师培养中均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应经常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科研水平。其次,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均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应选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探索式教学的授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熟悉学科的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及进展,且对本学科的研究技术及方法有更广泛的了解和研究。

2.2提供高质量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选取的探究式问题能使学生在成就测验和科学理解能力测验中获取高分,故探究式教学也称为问题导向式教学,不同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反应和互动,选取合适的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对问题选择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及学术价值;第二:问题在本学科领域属于重要理论,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第三,问题要具有前沿性;第四,问题难度要适合学生,既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要在学生解决能力范围内。问题本身的答案不是固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掘其内容和意义。

2.3传统授课方式为主,探究式教学融入其中

不能因为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即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传统讲授式教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传统教学传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式问题式教学,否则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无从下手。例如在基因工程教学时,在讲授完各章相关基础知识后,可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何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并大量纯化人胰岛素蛋白?将学生10人左右分成课题小组,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并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并查阅文献,并可适当阅读外文文献。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以PPT授课的方式汇报总结,教师给与指导和纠正。教师根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并将之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分。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学过的基因工程相关知识,通过查文献和综合设计得到答案,例如,如何获得人胰岛素的基因序列、如何设计引物、如何选择合适载体、如何获得重组DNA、如何进行基因转化、如何进行筛选、如何制定表达条件及如何获得纯化蛋白等,后期纯化可以用到发酵工程的知识,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设计,而在这些步骤中还有很多注意事项,有些可能课堂讲过但是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有些可能是课堂没有涉及的。当独立完成这个题目后,学生对基因工程的整个过程、基本技术和注意事项都会有个整体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针对类似的研究游刃有余。同时,这个过程也巩固了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化为在实践中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和了解新动向,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和处理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综合素质。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对之有兴趣,虽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学习,但大多数学生乐在其中并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高校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探索式教学法,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检索及阅读文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磊 王会岩 姜勇 李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医学生物技术范文8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是医学高校引领医学科技发展,转变传统医疗模式,发挥科技引领与创新辐射能力的源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医科”的发展[1]。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素养成为很多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我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我校依托“三园一中心”、医学转化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等平台,通过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以医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我校以临床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龙头,以其他硕士学位点为侧翼,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新医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医学类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探索与医院、医疗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拓展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三园一中心”协同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首先,“三园一中心”是依托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融合了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其次,“三园一中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性、便于协同合作创新、便利化的全要素服务体系[2],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相协同的教育模式;再次,“三园一中心”包含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全要素,对于手握理想和技术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平台;最后,“三园一中心”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以创业导师的角色介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依托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通过探索两方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在校大学生实践训练、课题兴趣小组、暑期见习等方式,积极探索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作用方式,探索医学类大学生医工结合、联合实验室、学生培养、平台申报与共享、产学研结合、校所联动等新机制:①共同开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对接,密切医学专业学所学知识与新兴技术的联系。

(3)依托我校和徐州经济开发区共建的徐州市东湖医学创新港,将产学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以产业发展促进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促进医学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实践应用教学联动机制,实现实践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

通过进一步整合学校师资、“三园一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和东湖医药创新港等资源,按照医学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医学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新医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思路,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协同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专业垄断”,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大学学习阶段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专业具有涉及内容多、专业知识面广、临床实践性强、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多的特点。在“新医科”背景下,课程交叉融合协同创新,首先要认真调研、反复比较筛选医学专业相关课程教材;其次要恰当划分教学模块,凸显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要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课堂评价和实践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2)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托“三园一中心”平台机制和入园企业资源,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医院管理、影像处理、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制、网络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等前沿技术、产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医学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搭建校企实践训练平台和人才互聘等机制,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依托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推动“新医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引导医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立足我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科技部重点项目研发项目,借助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实验平台共享等机制,结合苏州医工所和东湖医学创新港的优势资源,医工结合、产学研融合,实现“新医科”和“新工科”协同发展、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促进学校基础科研、工程转化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3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师理念[3],让知识传授过程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师的角色由“操控者”转变为“协助者”。通过教师的积极反思,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4],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

(2)制订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的有效手段。我校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并作为学生奖学金申请的加分项目纳入考核。此外,为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基金,以公开筛选的形式每年对优质项目进行资助和培育。邀请大学科技园和产业园入园企业家兼任创新创业项目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创新创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与大赛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常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有500余人,在校80%以上的学生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仅2019年就在14项大赛中获得各级大赛名次近30项,见表1。

参考文献:

[1]范舜,谈在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医科”建设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6-59.

[2]安益强.基于众创空间的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7-10.

[3]骆雄辉.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