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例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1

一、学校主体文化的建设

(一)教师文化建设

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这是学校进行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引领教师发展。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2.搭建业务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智能交互一体机培训、智能交互一体机辅助教学比赛、青年教师汇报课、示范课、试卷讲评课、实习教师评定课、命题指导意见学习研讨、外出学习之后校内汇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听课、评课、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公开课,借此推出一批新人名师,展示一批示范课、优质课;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观摩优秀课例、分析教学案例、问题沙龙等业务活动,促使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成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如赴忻州一中、山大附中、灵石一中等名校进行考察学习,超过100人次,并请忻州一中校长来校培训指导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山大附中成立以副校长时利民为组长的学科骨干教师帮扶团队,每月分科来学校听课、评课、做示范课、教研交流,对学科教学进行指导。

(二)学生文化建设

1.重视规范行为,注重养成教育。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学校将养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结合学校的实情,实行“八化三抓管理”。“八化”指学生行为制度化,两操要求军事化,宿舍管理标准化,两休要求无声化,文明礼仪常态化,数据管理公示化,校园卫生清洁化,校园文化多样化。“三抓”指突出问题重点抓:一抓电动车辆管理,二抓手机管理,三抓买外卖现象。“八化三抓管理”说到底,就是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好习惯,只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养成好习惯就和练武功一样,天天练功不见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两个字就是“坚持”,所以学校校长常常强调,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2.培养个性特长,加强活动教育。一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拥军助残、宣传交通安全等活动;二是参加军训,增强国防教育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增强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校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重视组织开展各项各类活动,其目的是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歌咏比赛、拔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校运会、书法比赛、五四表彰、元旦晚会等。

二、学校观念文化的建设

提升办学特色品位。开办学校,树立文化立校、校风育人的教育管理思想。创办有时代特色的融实验性、研究性和示范性为一体的“五园式”学校。即:学园、乐园、花园、科研实验园、科普实验园。构建情商教育激励机制的“三步、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三、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已是尽人皆知的俗语,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加强自身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

(一)规范科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度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必须以严格为基础,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本。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教师的意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修改、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从学校的重大决策到每周的工作安排,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告知全体教师,使校内工作都建立在起点公正、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并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结果公正。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出台和改革管理制度,并着力抓好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共商学校管理大计;建立教职工代表委员会,实行民主议事决策机制;组建校长参谋,畅通诉求渠道;开通校长信箱,了解师生愿望;实行支出联签制度,实施财务收支公开;制定绩效工资方案,实行考核发放制度;制定评定实施方案,实行公开公正制度。学校管理实行阳光理校,确保学校政令畅通,监督到位,落实有痕,和谐稳定。

四、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发挥,在体育教学、竞技比赛等各项活动中获得的财富,既有物质的方面,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并且这种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就精神层面而言,其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校园中创造的,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体育建设中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就物质层面而言,其是在学校多年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所有物化形式的总称,包括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等等,这些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2.1有利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竞技体育对学生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相应的体育运动,养成了不畏困苦、努力拼搏的良好品德,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不仅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技能方面的,而且要求职工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工作所需的技能,但是对工作却缺少一定的激情,得过且过,那么最终只会被企业淘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高职院校必须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要受到较大的学习以及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观察他们的心理状况,焦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现象。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与实践有关的项目,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虽然身体上劳累,但是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从而能够暂时忘却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压力。良好体育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主动的与他人沟通,学会向他人倾诉心事,从而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就这个角度而言,其产生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3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更好的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应当在硬件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在全校形成良好的体育环境。

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3.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坚实的基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虽然有显著提高,但是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却亟待提高。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然难以适应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由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相应的制度有待完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

3.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就业率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并没有意识到道德、心理等文化素养在学生今后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性。这种人文环境的缺失,使得一部分的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能够为当地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为体育文化建设培育一定的人文环境,从而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3.3受网络文化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日益严峻。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丰富、快捷的特性使其在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化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处在消极、负面的文化环境之中,那么学生的身心都会遭遇严重的打击。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克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从而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4.1明确目标,强化学有所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其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因而不愿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针对这种情形,教育工作者要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等加以深刻的剖析,加强宣传的力度,使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充分的认识。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举办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时首先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之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者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这一角色,因此所有的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来开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够在进入职场中更加自如的面对工作中的种种苦难与挑战。

4.2创设非课程体育教学互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每个环节,因此其并不应该被局限于课堂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有利于养成学生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文化构建有效结合,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学生既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各项技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学习与生活,又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而相对来说学生则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必须转变头脑中那些不适宜的观念,以学生为核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热情,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

4.3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与高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本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待遇、科研等方面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本校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本校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于本校教师要来说,要定期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的培训,从而帮助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最后,高职院校要使教师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在开展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引入进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意识水平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3

关键词:视觉识别系统;高校校园文化;内部管理约束力;师生凝聚力

引言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积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视觉识别系统,结合特定的高校校园环境,明确其中的设计内容与性质,同时体现出方向、原则等功能,运用文字、记号、符号、图形等构成元素形成全面的视觉图像识别系统。更好地将校园文化形象工程与文化功能之间结合,提高校园文化地域性与环境景观设计,增加校园文化内容建设的同时,提升其服务能力,为高校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物质环境,满足精神需求。

一、视觉识别系统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主要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高校更好地将校园形象以视觉要素的方式整合一统,充分对校园文化进行规划与设计,贯彻落实高校教学理念基础上,凸显校园的文化特质,同时将校园文化转变为具体的符号或者语言形式,充分将其展示出来[1]。视觉识别系统具备组织化、标准化、系统化与统一化的特点,将这些特点优势融入到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方案中,更直观地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高校的人文精神,并且形成个性鲜明的高校文化形象,并对高校特有的文化气质进行全面展示。结合实际需求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科学创建,视觉识别系统是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代表成果。高校校园文化识别系统主要包含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二、高校校园文化渗透视觉识别系统的必要性

具体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中,基本识别系统组成要素与应用要素是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基本要素系统中,将学校的校园标志(图案、文字组合)、学校的中英文名称、专用字体、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等囊括在内,应用要素系统将高校的办公用品、财务用品、公关用品、事务用品以及校园环境导示等囊括在内[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断传播先进知识,自身也汇集了很多优质文化,是高技术人才盛产地,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中的视觉识别系统具有特殊存意义,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基础与内容,可促进校园文化快速提升与完善,并将高校的类型以及文化气质、高校精神、品格等进行提取升华,全方面整合设计,为社会公众呈现出规范化、体系化、个性化、品牌化的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设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融入,对外能够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的气质,对内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增强社会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可度,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誉度。高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形象识别系统,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更高层次的凝练以及升华,同时将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外化,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进步。

三、视觉识别系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性研究现状

当前很多高校积极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当然建设中融入视觉识别系统,需要注重高校地域性特点的结合,比如A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建设中,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积极将视觉识别系统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完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体现高校地域性文化特点,同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凸显鲜明个性,为传统校园文化创新增添更多亮点,将高校中爱国创业、敬业奉献等精神转变为气质形象的方式,更直观地向社会展示,同时还将在校园文化中的铁人精神积极展现,不断利用视觉识别系统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功能[3]。当地包含很多高校,石油院校、师范院校、设计院校等,不同的高校校园文化特点不同,建设校园文化期间也需要通过系统指示的方式,将校园文化中的缺陷进行展示,同时将其中的弊端及时改善[4]。在视觉识别系统建设中,地域文化非常关键,包含高校的自然资源、环境发展以及历史背景等,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地域性文化具备非常强的传统型、独特性与地域性。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地域文化,保证地域文化的稳定,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稳定,同时将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性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激发出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城市地域文化相结合,凸显校园文化中视觉识别系统建设,逐渐形成较好满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需求的良好环境,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可良好地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了解与掌握,抓住适当的建设切入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视觉识别系统研究不断深入,必须认识到视觉识别系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视觉识别系统的价值。

四、视觉识别系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

在校园文化建设期间,视觉识别系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帮助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特点,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特性的全面提升,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结构更为丰富,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文化建设面向社会提供更加系统性与个性化的帮助。

(一)视觉识别系统体系设计,帮助高校校园文化提升品牌塑造力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视觉识别系统,因为视觉识别系统内容十分庞杂,同时视觉识别系统各项内容又被不断细化,其涉及范围不断扩展,从教学、管理到科研、品牌等方面,逐渐延伸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各个意识层面凸显校园文化[5]。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性与形象化方面,不断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严谨性进行结合,同时文化理念创新以及完善良好的行为规范制度等,都贯穿着视觉识别系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期间需要艺术类专业人员帮助校园文化建设,增加美学设计中的表现力,将高校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帮助校园文化将其中的文化、地域等美的元素进行浓缩。当然这个设计阶段,需要整合高校中的校园景观、大师风采、学子精神面貌、校园建筑以及校园情怀等,实现校园文化中硬件元素与软件元素的科学汇合,实现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校园文化建设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迸发[6]。比如,中国的农业大学,通过校园文化在校徽中的设计,结合农业大学文化特色,在其中融入植物色彩,彰显出农业大学生机勃勃与蓄势待发的气势。从视觉识别上,将校徽设计为盾牌形式,将农业大学坚固、持久、厚重与稳定的校园文化核心凸显出来,农业最先让人想到农业生产,所以在校徽设计中,融入锹和犁,还能很好地彰显出对人才培育的理念。视觉体验上,采取麦穗作为设计载体,将农业大学中的农科与工科体现出来。对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修正与讨论,并且还要广泛征求发展建设建议,再次对其进行完善,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帮助校园文化凝练精髓,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品质,同时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价值。

(二)结合视觉识别系统,全方位展示校园文化生命力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视觉识别系统为基础,彰显出不同的校园文化生命力,从不同类型与发展阶段上对特色型展现,凸显出个性化。尤其是高校校园在开展文化建设方面,个性化提升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建设上存在一些差异性,当然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上也呈现出特殊性。正因为如此,积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视觉识别系统,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本身的发展历程、学科特色、社会环境、文化底蕴以及地域文化等,对校园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要求,尊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事求是原则,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现实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等有机整合,并且利用视觉识别系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展示个性化特征,凸显高校校园形象,将高校校园文化风采展现出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个性化与鲜明化特点[7]。比如:北京大学的校徽设计中,校徽由两个篆字“北大”共同组成,从视觉分析角度对其分析,因为上面的“北”字像两个“人”,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便有“一人肩负二人”之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北京大学的教学主旨与中心全面展示出来,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完善,与时展相契合,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全方位展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三)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帮助高校校园文化汇集师生凝聚力

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采用视觉识别系统对其建设,充分对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以及形象设计等进行系统整合,组建创造性活动,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组织、营销以及公关等进行创新,形成知识密集型创造性活动类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内涵为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将高校校园文化中外在形象以及校园文化的内在观念等科学融合,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特性化,同时采用视觉冲击较强的视觉符号,积极将高校的办学理念赋予更多鲜活性与生动性,同时全方面呈现给社会,从而从中增加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帮助师生认识到社会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利用统一的视觉识别标识、个性化的文字、鲜明的色彩、详细的名册、细致的名片、各类书籍、社会报刊、杂志封面等视觉形象,将办学理念进行展现,加强高校校园的内部管理力度,提高师生对高校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校园文化上形成统一的认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将校园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为校园文化建设筑建灯塔,无声无息的滋润着学生与教师,无形中提升教师的品格、学生的品质,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领高校全体师生员工思想,规范师生的行动。视觉识别系统在高校校园文化见色或中有效的导入与整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提高校园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提高师生员工自身的言行与高校校园文化形象的统一性,多个角度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优化,同时帮助高校校园文化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营造浓郁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视觉识别系统增强校园管理约束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期间,确定系统建设目的的同时,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视觉识别系统将校园文化的符号增添个性化、艺术化以及鲜明化等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校园文化建设统一具体的文化建设内容,并且体现出文化建设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特征,将大学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化处理,实现管理系统的程序化。积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部管理流程进行统一规范,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作以及文化展示等,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以及形象、深入。在高校内部管理建设中,认识到高校内部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中的各项行政管理改变五花八门的特点,实现统一规范。具体到高校的校园印章以及旗帜等,规范合理的制定校园干部公务名片,保证名片设计格式合理内,对高校中平时的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排序[8]。积极制定新型的系统标示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纪念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办公用品也十分关键。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细节的控制,逐层对校园文化作出适当调整,全方面优化内部管理,重视管理细节的控制,充分彰显出内部管理功能,将校园文化凸显出来。积极落实视觉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建设,升级校园文化结构,提高管理力度,为校园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体制不断变化,大众化、信息化需求增多,这种环境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以及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为市场输出高质量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视觉识别系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帮助高校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系统,同时从细节上控制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视觉识别系统帮助校园文化抓住建设的契机,打造特色化、个性化与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格里.视觉识别系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6(9):336-337.

[2]齐琳琳.视觉识别系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152-152.

[3]王崇娟,孙大力.高校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的地域性研究——以大庆师范学院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为例[J].艺术教育,2015(10):138-139.

[4]焦萍.基于视觉识别系统的大学品牌形象建设[J].新一代,2017(13):161.

[5]郭丛斌,孙启明.浅析标识管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1):51-53.

[6]海妙.探析甘肃高校校园文化形象包装与视觉识别系统的地域性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6(5):76-77.

[7]许子曰.VI视觉标识系统设计在高校中的应用——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庆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8-90.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4

关键词:学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发展空间,反映的是高校青年学生自身的独特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想精神状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共青团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校共青团工作开展又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因此两者具有紧密关联的特点。研究学校共青团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两者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及提升育人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共青团需要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各项工作

高校教育工作中育人工作是中心和核心,因此学校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致力于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园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风及学风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结合体现。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必须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结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共青团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形式及内涵,充分体现其育人作用,同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持续发展。学校共青团工作过程中育人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并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其得到充分体现。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校园文化是由高校全体学生自身独特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即是由高校学生共同创造的,同时又对学生群体起着塑造性作用,因此具有着良好的学生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共青团工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良好的教育作用。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精神作用,对学生起着熏陶和渲染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思想,使其心灵得到陶冶,使其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推动学生实现更加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可加快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应用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的强大教育作用。二是提升学生凝聚力。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着提升凝聚力和加强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不断引领广大高校青年学生实现进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为培养学生间的凝聚力奠定了精神基础,因此为解决各种矛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在青年学生中还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些对提升学生凝聚力、使命感均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三是激励作用。激发高校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保障。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促进其工作中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学校共青团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领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工作效率

学校共青团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高校校风建设和精神塑造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得到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让高校领导、共青团干部、青年学生骨干等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健全和完善共青团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求相匹配。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丰富其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内涵的丰富,将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方面的教育工作和共青团组织的学习进行融合,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内涵更为充实和丰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政治思想的提高,进而为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高校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其社会责任心、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实现育人工作目标。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

优美的校园环境、富有时代气息的硬件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利于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等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和培养。将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利用外在的环境氛围不断渗透到精神层面,进而起到教育作用。比如,通过建设主题校园场景、文化雕像等实施校园环境方面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融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提升思想认识。

(四)创新共青团工作理念和教育方式

第一,在开展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特点,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充实和武装高校学生的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不断指导和引领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学生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相关热门话题和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和发展中。既可以提升教育工作的实际应用性,还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二,注重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的发挥。通过开展各种先进典型的学习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身边典型事迹感受到思想素质的提升,对其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形成以点带面的榜样效果。比如,开展高校优秀学生座谈会、表彰会议等,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学生,结合自身讲述成长历程,将其先进经验传播给更多学生,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教育。爱国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我国现状、社会现状以及学生特点等,充分发挥身边典型事迹的带动作用。比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不论是冲锋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还是保障各类物资供应的人员,还有身边听从指挥居家防疫的居民,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层面的精神内涵。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具真实性和指导性。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扩展

学校共青团工作需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开展更广范围内的实践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机会,使其在真正的社会环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学校共青团工作领域的扩大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拓展同样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磨练思想品质。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联系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争取不同岗位的实习机会、锻炼机会、参观机会等,使学生可以接触更多与自身未来发展相关联的社会岗位。对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发展环境和所需的职业素养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对调整学生就业思想、正确认识未来发展方向能起到更为准确的指引作用。二是学校共青团工作进社区。通过在社区敬老院、红色革命基地等处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具体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敬老院开展的敬老、爱老活动,对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提升其对父母亲人的关爱感有着积极影响。红色革命基地的参观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对其自身爱国精神的培养和实现新时期爱国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需要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而校园文化建设又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学校共青团工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作用的发挥、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注重校园环境的改善、创新共青团工作理念和教育方式及扩展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等具体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利用学校共青团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从而促使两者实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丁.共青团组织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治理的历程研究[J].青年研究,2017(5):1-16+94.

[2]余紫云.共青团组织多样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5

1.多数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概念界定模糊。在我国,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参差不齐,导致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在理念认识上大相径庭。有的高职院校始终都没有开始系统建设校园文化,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见效期过长难以等待;有的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概念认识有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定位过低,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师生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单纯等同于文化墙、文化标识等的表象工作。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期,甚至是认识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深刻,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借鉴大量的企业文化建设实例,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积淀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不断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使全体教职工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校园文化的作用,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为,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成效。

2.高职院校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存在功利性,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技能和社会经验,而且生源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是贫困生,就业压力大,容易形成以就业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高职院校多为工科型或操作型,为迎合市场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甚至砍掉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公共课比重一减再减,专业课课时不断加大,一味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一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思想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提升能力均难以得到发展,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缺乏内涵。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凝练,而非短期内就能见效。文化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由于对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走访国内的高职院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内都有文化墙、雕塑、文化长廊、宣传栏、学校标识、学生手册等视觉范畴的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师生并不统一的认识和行为使人很难感受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总体上是因为学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刻,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何在,只是单纯地跟风,将校园文化流于形式,无法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其重要作用。

4.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力不足,执行力较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数停滞在做做表面文章上,当然也不乏有的高职院校怀揣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但往往只停留在战略层面,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开花结果。再好的校园文化理念,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证,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原本就底蕴不深,又很大程度上缺乏推动力,结果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真正落地。很多高职院校把文化建设放在空中,领导班子提出来要搞校园文化建设,但这是不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全校上下是否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是不是在执行层能够落实,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校园文化要想开花结果,必须有好的执行力来支撑,而这在实际中恰恰是极为缺乏的。

二、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且不言而喻。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面临生源紧张、转型压力等问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1.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很多具体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改革也更是细枝末节地改。面临新的环境和压力,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恰恰是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制度更细化、更透明,使全体教职员工更一致、更注重细节。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统一价值观渗透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会更加科学,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

2.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凝练高职特色的必经之路。新形势下,凝练高职院校特色是高职院校迎接新挑战的重要武器之一。高职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考生、家长、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仍然没有给予高度认可,再加上高职院校千篇一律,没有形成自身特色,这就使得学校在招生、就业等重要环节无法发挥优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可以全方位渗透到教学、行政和管理工作中。没有校园文化建设,整个学校就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很难给人以深刻印象。只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统一观念、统一认识、统一行为,凝练出自身特色。

3.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民办院校已经面临倒闭的危险,高职院校只有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是一种强大竞争力由内而外释放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的点滴渗透,便于发现自身优势,易于打造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就可以集中精力发挥强项,达到“一拳定输赢”。

三、高职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把握时机。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充分做好调研、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一系列事宜。首先,要充分了解校园文化的现状,比如是否形成了文化理念、是否有相关机构实施计划性建设方案、是否已经深入人心等。其次,在决定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建设之后,考虑是否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人员,并有详细且可行的建设方案。最后,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前期,要考虑是否充分做好了动员工作。只有潜移默化地推进,让教职工认识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呼应,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校园文化建设才是顺理成章的。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在恰当的时机启动文化建设至为关键。笔者认为:合适的时机一要看社会环境,社会上对文化的认识是否到位。二要看自身条件。精神文化建设要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建设,不能超越或滞后于发展阶段。因此,是否开始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把握时机。过早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会变成空谈,因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历史积淀;而过晚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则会遇到阻碍,因为组织已经形成固有习惯。

2.领导层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院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关键还要看它在学院的发展事业当中所处的地位,是否是核心事业,是否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并带头执行。在当前,如何更好地生存被许多高职院校放在第一要位,文化建设经常被挤占空间。从长远看,一所拥有卓越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短期的阵痛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因此需要领导层具备战略眼光。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高级领导层。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长自身是紧密关联的,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人物,形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与校长个人的气质和魅力是无法分割的。一定要将此项工作从工作安排上提到学院战略高度,统一领导层思想,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积极稳步地推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动此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校园文化具有德育功能,能够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校的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具有一致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德育管理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主体,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研究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途径不仅能够强化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而且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的范畴一致。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德育,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实现方法。学生德育管理是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的主体一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师生,德育管理主要指学生的德育管理。由此可见,两者的共同主体是学校学生。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管理相互促进。加强德育管理能够等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通过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外化,也是学校品味和学校内涵的外部反映。物质文化具体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学校标识、学校道路环境、学校建筑与布局、校园煤化等。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实验实训楼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物质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对学校精神的了解。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校风、校训、校歌、校徽、办学理念等。其中,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学校精神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升华。校风、校训是学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体现了学校师生的道德追求。校徽是学校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校歌是学校的文化标志,体现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能够有效凝聚师生力量,弘扬学校精神。

3.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职业学校的制度被师生所接受之后而形成的文化,能够维护学校的秩序,是学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对学生有着较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能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途径

1.弘扬民族精神

职业学校应重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思潮,坚持社会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判断能力。职业学校应积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引导学生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职业学校应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坚持以人为本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崇高的人格和较高的人格魅力,要求教师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学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根据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实际情况开展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职业学校应积极开展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校园内外文化的互动,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甄别与判断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坚持创新

职业教育的文化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因此,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坚持创新,在真、善、美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创新。为此,职业学校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校园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积淀,重点强调符合时展和学生需求的文化创新。职业学校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快文化创新。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给予正面引导,突出强调网络道德规范,营造绿色健康网络环境。职业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遵循网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过度沉迷网络,教育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秀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搞好新时期德育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6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基于此,“互联网+”更是催生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完美结合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必然会受到“互联网+”思维地剧烈冲击,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知识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地塑造,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重大课题。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一种社会文化,大多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与高校的历史传承、高校的专业特色以及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关,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院墙文化”。

1.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高校的历史传承

纵观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高校的校园文化与高校的设立背景和发展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各所高校的校训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1914年,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做演讲时,引用《周易》而为世人所周知的。

1.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的专业特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多数在于“坚强学生之意志,强健学生之体魄,精炼学生之专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精炼学生之专业”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如师范类院校开展的“三笔字”竞赛,医学类院校开展的护理技能竞赛,工科类院校开展的金工技能竞赛等。

1.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密不可分,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如果相对保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性就会不足;高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如果比较开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性和亮点就会比较多。

2“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多元化发展、建设手段创新等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对高校校园文化认同、对大学生行为心理改变等挑战。

2.1“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机遇

高校不应该独立于社会之外,时代让高校拆去了那看得见的围墙,把原本在象牙塔中的高校变得更接地气,“互联网+”时代把高校校园文化从“看不见的院墙”内送到的院墙外,也把院墙外的社会文化送进了院墙内。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合交织与互动发展,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个性化文化、价值观、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建设,改变了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尊重历史传承而缺乏创新意识,注重集体意志而忽视个人观点,侧重文化育人而轻视道德育人等不足。

2.2“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建设手段创新的机遇

宣传栏、黑板报、纸质文件是常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有了更新、更有吸引力、更为有效触达受众的选择,微信、微博、QQ等各种大学生常用的App客户端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让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色联系更加紧密、契合度更加高。

2.3“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校园文化认同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注入了社会化元素,在带来新鲜感和多样化的同时,也同时将夹杂着各种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意识带入了校园,由于大学生群体涉世未深、辨别能力较弱,容易轻信那些危言耸听、扰乱视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不认同感,严重者不但会完全否认校园文化,甚至会完全否认整个社会文化或国家文化。

2.4“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学生行为心理改变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和途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从以前的需要“凑在一起办”,变成了现在的“连在一起办”,在实现高效便捷的同时,也让校园文化活动会变得缺乏人文情怀、变得不够有温度。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容易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迷惑、被不良信息所毒害、被网络诈骗所围猎、被网络交友所欺骗,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被校园贷纠缠等问题时有发生的原因。

3“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导向性,彰显高校特色和高校精神。“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1]。

3.1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是形成深层次文化认同和群体凝聚力的前提。“互联网+”时代抢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地,借助“互联网+”时代孕育出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提高政治站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依据,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园精神文化。2)凸显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强化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述说伟人情怀、弘扬英雄事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强国、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3)强化成才报国意识。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主阵地,校园精神文化应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鼓励大学生努力为国家富强学、为民族复兴学、为个人成长学。

3.2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更多强调对物质文化地数字化建设,以更丰富的形式、更生动形象的展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2]。1)提高认识。“互联网+”时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多用于服务器、域名、网站等的建设与维护,由于这些物质文化建设大多表现为“不可见性”,常常被高校管理者所忽视。因此,要培养高校管理者的互联网思维,使他们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高校教学、科研和德育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2)保障投入。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投入是关键,没有充分和及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因此,“互联网+”时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应纳入高校整体的预算中,通过预算管理的方式切实保障物质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3)强化管理。管理工作贯穿于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始终,从前期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中期的建设实施、技术支持,后期的维护管理等全过程无一不需要有效地管理。科学有效地管理既是高校物质文化正常发挥其作用的保障,也是高校物质文化持续有效的基础。

3.3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高校传统的制度文化建设多数是基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形成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使用者的相对隐蔽性,“互联网+”时代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比高校传统的制度文化建设复杂得多。1)完善制度。“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把互联网立法纳入了议程,我国也在逐步健全互联网方面的立法。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互联网爱好者,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时常有不正确,甚至不合法的行为发生,因此,高校“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迫在眉睫。2)设置机构。“互联网+”时代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由于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通过这个机构专门负责“互联网+”时代校园制度的研究与制定,以及对于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收集和反馈。3)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互联网+”时代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加强网络监管中需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要维护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要导致校园内部的紧张”,“要保障和推动校园活动的开展,不要影响和阻碍正常校园活动的运行”。

3.4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

“互联网+”时代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更多表现为师生在互联网上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表现。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容任何人在互联网上从事违背普世价值观、违法犯罪等行为[3]1)加强教育。“互联网+”时代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强调的是网络行为文明,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猎奇心理的作用下,容易沉迷网络、轻信谣言和散播谣言、更有甚者在有意无意中,从事网络犯罪行为。这就需要高校在“互联网+”时代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2)关注舆情。由于大学生群体多数共同生活在校园宿舍,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细小网络行为,经过大学生群体的关注或转发后,都可能在互联网上引起较大的舆情,因此,需要高校在“互联网+”时代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更多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及时评判可能因此引起的舆情并及时处置。

参考文献:

[1]马娟娟,张国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61-62,65.

[2]张卫华,张原.“互联网+”时代高校新媒体平台的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9(15):69-70.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8

茶文化是一种物质元素,茶文化之所以实现了快速发展,这和物质基础有着很大关系。在最开始时,茶被作为药用,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饮品。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是促进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受到生产条件限制,茶叶最初产量非常少,只有贵族可以享用,但随着生产条件的完善,茶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发展为大众生活元素。作为茶文化发展的基础,茶的物质属性有效推动了茶文化机制的稳定发展,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加快了茶传播速度,慢慢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机制,让大众在生活中有了饮茶的习惯,真正构建出茶文化机制。茶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特征,是整个茶文化价值呈现的基础,便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茶文化。茶的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茶的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重视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职业院校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例如汽修、会计及机电等,在这种情况下,院校会集中力量发展专业,购置所需的设备。相比较之下,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除了应用文化元素外,还要增强学生认同感,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但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习主要目的是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顺利就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比较低。

2.2 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对学生影响不是很大。例如很多院校会采用拉横幅、广播等形式来宣传文化,这些方式过于简单,并没有建立起校园文化机制,文化环境也没有太大改善。部分院校只是在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平日里不够重视。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改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在很多时间是对外开放的,再加上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潮流事物,大部分时间花在娱乐活动上,如果缺乏自控能力,对正常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校园整体环境偏浮躁,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强化职业技能,将来才能实现更好发展。环境对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当处于浓厚学习氛围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运用校园文化来提升环境品质,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3.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要紧跟时展潮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保证满足实际所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求知欲望,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专业水平,保证将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促进自身实现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唤醒内心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强化专业素养。在校园文化的感染下,学生会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将知识和理论学习放在第一位,树立起远大人生理想,并朝着目标努力奋斗。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扩大在社会中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生源。

4 茶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以及明伦之礼,将其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结合起来,彰显出茶文化魅力,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4.1 加强茶文化研究

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茶文化,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包括先进精神理念和人文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茶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层次化特点,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所需内容,有效融入进去,学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茶文化的动态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合理文化素养。部分院校将茶文化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对茶文化理解过于浅显,没有深入的诠释。只有充分了解茶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将茶文化元素融入进去。不同高职院校发展情况、历史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茶文化,保证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发挥出茶文化的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正确引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2 有效运用新技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学习,身处良好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在传统模式下,主要依靠广播、公布栏等形式,效率比较低,对学生自身影响不是很大。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理念,提升科学技术利用水平,才能取得更好成效。建立起学校官方平台,学生进入之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等特征。目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经被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积极创新,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可以让学生随时接受到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支持,合理运用让校园文化充满活力,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将茶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相比较于单纯理论,网络上有关茶文化的图片、视频等会更加吸引学生,从而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4.3 开展实践活动

在传统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基本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宣传让广大师生熟知,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要认真分析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实践互动,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例如以茶叶为主题开展摄影大赛,让学生走到自然中去拍摄作品,感受茶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形态,和它本身具有的精神理念、文化思想联系起来。设计出多种实践活动,确保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仅学习有关茶文化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行动起来,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理解会更加深刻。各式各样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让校园充满活力,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融入茶文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计划,确保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顺利实现预期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意识到校园茶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积极组织开展,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4.4 提升茶文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