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推广教学范例

文化推广教学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1

关键词:旅游文化;英文推广;非遗文化;教学实践

“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势在必行。旅游专业是笔者所在学校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的主打专业,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学院将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课程相结合,使课程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推广性,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用英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方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导游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景区讲解服务规范,将“旅游文化”双语教学[1],整合成用英文推广旅游文化的实操环节。

1疫情防控下旅游文化英文推广学习教学实践改造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学生延迟返校,返校前“停课不停教”,学生与教师相约云端进行教与学,学生返校后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根据疫情防控教学特点,旅游文化双语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块方面进行了改造。

1.1教学形式改造。特殊时期教学形式做出了如下改造,切实地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如表1所示。

1.2教学模块改造。在学生没有返校的情况下,因线上教学方式不便于学生的互动展示交流,于是在教学模块进行学时整合,提炼主题,将纯线上教学整合成认识、习得,双语进行介绍讲解,把双语推广实操模块安排在学生返校后授课。教学模块改造思路如图1所示。1.3教学内容改造如图2所示,“英文推广旅游文化”模块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中列举的“中国著名旅游文化元素”的分类以及当下旅游热点,提炼出6个文化推广主题。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的旅游文化故事,在每个主题推广旅游文化元素的选取方面,改变以往选择学校所在地旅游文化元素的思路[2],返校学生可以选择“中国著名旅游文化元素”,鼓励未返校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著名旅游文化元素,并去现场取材分享,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调动了未返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扬州传统非遗技艺类英文推广教学整体设计

2.1结构导图。扬州传统非遗技艺类英文推广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将语言、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以扬州运河一带景点为依托,针对不同情境、不同游客群体,创作文化元素双语推广讲解词的能力,并将旅游业态的新形式———“短视频”和“直播”融入推广环节,丰富推广形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具体如图3所示。

2.2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此次教学任务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短视频讲解的方式来用英文推广扬州非遗旅游文化,训练的技能要点是短视频的编制。在教学中,构建如图4所示的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图,设置网调研、厘分类、析文化、巧写作/巧设计/巧编制/巧编创、善讲解/善展示五个环节,最终达到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让旅游文化活起来,推广旅游文化,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

2.3教学具体实践。如表2所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广4个旅游文化元素,在推广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注意非遗文化元素的英文翻译,同时也展示了扬州的美丽景致。通过学习实践,学生实现了知识有强化,通过梳理分类、挖掘内涵,强化了扬州非遗旅游文化知识;技能有拓展,非遗旅游文化推广练习短视频制作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传统到时鲜,技能得到不断拓展;素养有提升,通过分析推广的旅游文化元素(中国著名旅游文化元素或家乡著名旅游文化元素),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认同,提升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3]。具体2学时实践过程如下。课前:第一次课前布置学生观看非遗纪录片和相关非遗资料,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英文介绍的慕课,了解传统非遗的英文表达。第二次课前布置优质非遗短视频的浏览任务,调查学生短视频的浏览和制作习惯,了解短视频的APP,学习相关制作方法。课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梳理非遗文化的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国赛题库中选择“中国著名旅游文化元素”中的被列为非遗的元素,选择扬州著名的非遗元素,进行旅游文化推广,最终选取4个旅游文化元素:鉴真传说(民间文学)、扬州评话(传统戏剧)、玉雕(民间美术)和扬州炒饭(传统手工技艺)。首先梳理4个元素的英文翻译,按照“景点—主题—传承”3个层次来解析,然后写作推广解说词[4],确保英文的流利与准确,在梳理旅游短视频制作要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剪辑主题和思路,搜索高清视频素材,对非遗素材进行编制,并微调解说词,配合短视频的播放,进行讲解展示。课后:根据外教以及校企合作纪录片导演的建议,完善非遗短视频,并将英文解说词作为配音,嵌入短视频,加上配乐和字幕,在抖音、小红书平台上进行全网推广。知识迁移,选择其他文化元素,进行短视频的制作并推广,技能得到强化和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成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4个非遗旅游文化英文推广解说词的写作,并剪辑制作“云旅游”新形态———短视频进行文化推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展示手段相结合,把经典与时尚相结合,将扬州传统非遗带领走向世界,丰富了推广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技能种类。

3扬州非遗文化英文推广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

3.1文旅融合,传承非遗文化,推动国际传播。本课程将英文、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旅载文、以文兴旅,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英文传播,积极探索“旅游+”模式,通过主题文化推广,活化非遗文化,弘扬文化自信,助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2课证结合,课赛融通,培育专业人才。“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是学生考取“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必修课,课程的教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相关内容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考证笔试和口试的能力均有所培养。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中“现场导游辞创作及讲解”嵌入课程教学中,选取外国友人作为文化推广对象,剖析游客特征,进行推广词的英文创作并讲解,提升学生英文讲解能力。对标国赛的评价标准,改变传统模糊笼统的评分标准,运用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给学生以客观的评价和指导。

3.3对接新业态,拓展学生技能,练就强技之才。短视频和直播是5G时代旅游自媒体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旅游文化推广的3.0版本。课程在旅游文化英文推广形式中,加入了短视频和直播,对接旅游行业新业态,在导游讲解技能之外,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1+X”技能的趋势。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2

早期的时候,祁剧在表演过程当中还使用的是祁阳当地形成的官话。明朝初年,弋阳诸腔也在湖南盛行了起来,随着其的发展祁阳一带也受到了影响。祁阳人民运用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将这些腔调结合了起来,同时还形成了具有祁阳人民自身特点的高腔。这就是祁剧高腔的由来。至于昆腔的形成要追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昆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迅速在我国风靡起来,其发展势头可谓是势不可挡。当其发展到了祁阳以后,祁剧并没有丢失掉了本身的特色和特点,而是又融合了昆腔的一些特点和经典曲目,这样以来祁剧的昆腔就形成了,至今为后人所叹服。

其次,关于现代祁剧的发展现状时过境迁,现代的祁剧已经没有了往昔的光辉,并且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其生存状况都非常堪忧。这是事实我们没必要对其否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优秀曲目失传严重,而现代剧目创造因为脱离了群众基础和民众氛围也变得十分艰难。相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两百多个传统经典曲目失传,其艺术形式更是鲜有人记得,可谓是频临灭绝。还有数据显示,很多的祁剧演出团队已经解散,因为其无法生存。截止到二零零五年为止,第二湖南整个省份登记在册的专业团队还有八十九个,但在这其中已经有二十二个专业团队无法开展正常的演出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中能够顺利演出一百场以上的团队还不够四十个。

二、祁剧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一)从在校学生中培养祁剧音乐文化的“推广使者”

“推广使者”是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的重要中枢和纽带,他们就像是植物的种子,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提升自身对祁剧文化的了解,更重要的就是要将该文化推广、渗入到学生当中去,还需要不断地纳贤招新,壮大推广使者的队伍,种子越发越大,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才能使该项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推广使者的物色或选拔,对象应是在校学生,因为单凭个别教师的力量是远不够的,还应巧妙地借助学生群体的力量去感染其他同学,“他们来源于学生,还应回到学生当中去”。刚开始时,推广使者的人数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有品质保证。要选取该种民间音乐文化出处地籍贯的人,祁剧是源自于湘南地区永州、衡阳的民间音乐文化,那么,推广该项文化的推广使者就可选取籍贯是湘南地区的学生作为其推广的使者。这些推广使者最好是有亲朋好友了解或接触过祁剧音乐文化的人,因为这样可避免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成立“祁剧音乐戏曲文化艺术协会”

协会是将该项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核心,只有成立协会,才能将祁剧音乐戏曲文化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让广大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同学加入其中。经过祁剧音乐文化推广使者的努力,该支队伍的力量和队伍不断强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那么,水到渠成,即可成立“祁剧音乐戏曲文化艺术协会”。该协会成员的构成也同样是在校学生,它的成立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

(三)祁剧音乐戏曲文化在课程教学上的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土音乐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辅之多媒体设备对本土音乐进行试听欣赏的教学法,其他的教学方法暂没有涉及。本土音乐和戏曲本身就是一项中国传统的文化,如固守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予以改变和创新的话,那么,在讲授传统音乐、戏曲文化时极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或该项文化不感兴趣,觉得乏味、老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来说,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教育传承环境,还可以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那么,唯有不断地创新教法、学法,才能够真正地将同学们带入到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来,才能够推动此项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

(四)教师要有组织、计划地带推广使者到祁剧音乐文化的发源地去学习和采风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3

本文主要探究的内容是汉语教学学科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与传统汉语教学的异同,并阐述汉语教学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旨在通过研究汉语教学学科,了解我国当前汉语推广的状况,以及需要改进的方法,通过战略、国别和软实力的研究,使汉语学科建设和汉语国际传播进入到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

国际汉语;学科建设;国际传播;研究

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汉语也开始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时代开始转型为国际汉语教学时代。故此,为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汉语学科。探究在汉语传播中国际汉语教学起到的作用,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同行参与到汉语的课程研究和文化传播中,满足学科建设要求,并通过研究汉语国际传播模式,为汉语的推广工作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一全球时代下的国际汉语教学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逐年发展,全球背景下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完善,加速了全球的一体化进程。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间的联系日益加深,汉语的跨文化和跨国界传播变得更具可能性,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这一发展变得更具现实性。我国在20世纪的下半期就开始保持经济社会的强劲增长,改革开放让我国打开国门,世界人民开始了解中国,中国也开始接触世界。语言就成为彼此间交流的载体,且与社会的生活和生产密切联系。世界看到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所以逐步了解中国,与中国建立各类经贸往来,汉语也就成为国际间交往和贸易往来的必要工具。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必然让世界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故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德国的语言学家就曾在《语言与人类精神》中提及,与一个民族相伴的事物很多,比如居住的地点、气候、宗教和国家的想法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产生分离,但是只有语言是民族特有的印记,是民族的灵魂,与民族的存在密不可分。汉语是世界上所有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并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特征。

二国际汉语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汉语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开始进行国际化的发展,其中对外汉语教学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逐步转型为国际汉语的教学学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建立自己的对外汉语学科,并在此期间飞速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系统,通过方法的研究,推出大批独有的科研成果,并建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这能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人才支持。国家汉办从2003年开始就举行“汉语桥工程”要求对外汉语逐步向着国际化转型。《汉语桥工程》明确提出将集成、创新和跨越看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即集成一切可用的资源和要素,采用创新发展举措,满足汉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求。在2005年我国首次在北京举办汉语大会的推广动员工作,与会的国家多达66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通过此次大会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国际汉语推广工作,并逐步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会议里面提及到的“六大转变”,能够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汉语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型速度。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到国际化发展新趋势,相关部门也在政策推行上加大力度。针对我国的汉语教学推广多集中在国内的状况,提出改革现有工作方式,调整工作重点,转变传播思路的新模式,其中转变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第一,要求对发展战略做出变更,对外汉语教学走出国门,逐步向国际化形式发展;第二,工作重心进行转移,传统的汉语教学是要求外国人“走进来”,但是现在的工作重心是我们“走出去”;第三,推广理念是要求汉语教学符合大众化、普及型目标;第四,推广的机制主要从教育系统的内部向着外部转化,并借助于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共同推进其发展;第五,推广模式主要从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步转为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模式;第六,教学的方法也要发生变革,从纸质的教材面授逐步转为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体的系统化教学模式。这六个转变简单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体制、机制、对象。主要是将原有的“请进来”模式进行变革,让教师走出去,到所在国家任教传播汉语语言和文化;由于请进来的人员数量毕竟有限,能够来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的留学生和学者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走出去则全然不同,即能在当地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中文,汉语传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国现在开始在各地建设“孔子学院”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通过文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爱上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更多的人使用中国语言更能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故此,这种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十分可取,有助于汉语教学逐步转型为国际化的教学模式。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

(一)汉语的推广、国际传播和汉语教学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汉语的推广、国际传播和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具有联系和区别的一组概念。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让汉语走向世界。汉语的推广,是将汉语文化传播看成一项事业,更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国,正在努力地将自己的语言传播给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语言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语言和文化传播方式。这一术语多用在官方使用,能将汉语传播的主动性体现出来,使汉语传播更为广泛,但是也会产生“文化侵略”的负面影响。最近几年在大型的国际活动中,正式的书面报告中已经很少提及。汉语国际传播则是一个较为中性的词汇,主要反映当前汉语逐步走向世界的时代性特性,并能将学科的特点彰显出来,从而为学科的发展扩充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这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国际汉语教学的分支学科。国际汉语教学主要是研究汉语的学科的专业研究性词汇,可以将其看成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上位学科,汉语国际传播也是其下属的包含内容,是构成国际汉语教学的主要部分。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领域

1.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研究

有关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性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国际汉语推广的总体战略发展要求、国别战略和孔子学院的战略布局。汉语国际推广的总体战略布局是构成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国家的外交策略相一致,并要适应国际间的经贸往来,具有超前性的特征。总之,有关汉语的国际推广战略是主要研究汉语国际推广实践性意义的。

2.汉语国际传播中国别问题的研究

汉语国际传播中国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的体制、语言的政策、国家间汉语传播的政策。汉语国际传播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在国民汉语教育程度上,因而就应不断的研究汉语传播中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从而努力促使汉语教育进入到国民教育的新发展系统中。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是让国家间语言和政策文化相统一,并能细致的研究国家语言政策和文化组成部分,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满足传播发展的需求。国家间的汉语需求调查明确的标明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性研究中需要强化各国间汉语的需求量调查,借助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发展要求。

3.汉语传播中的本土化和软实力研究

各国汉语传播中对汉语教学产生影响的因素是:本土化的教材、教师和教学的方法。不同的国家受到该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对汉语的教材使用、教师配备和教学方法上使用都有着该国的“烙印”,所以在不同国家开展汉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同。近年来随着汉语学习人数的逐年攀升,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素养就成为汉语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因素。语言传播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但是传播中需要借助于何种方式进行传播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争取对国家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投入能产生较为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汉语能够走向世界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世界各国的需要。中国具有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口总数,也是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其经济发展前景无量,世界各国要想寻求经贸的发展与往来,就要重视中国市场,汉语就成为进入到中国市场的“敲门砖”。汉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已经从国内转移到世界各地,当前成立汉语教育学科已经是迫在眉睫。但是长期以来汉语教学的开展多集中在国内,人们有关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外汉语领域,甚至部分研究均集中于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当前国际间的汉语教学需求极为不符。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好的保护、复兴和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如何整合和利用河北省地域民间艺术资源,对推动艺术院校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者:焦占威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佟利平.本土民间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及方案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0):260-260.

[2]袁玲.高师民间美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2(3):122-123.

[3]马越颖.河北民间美术引入大学校园的调查与分析[J].戏剧之家,2014(12):140-140.

[4]王胜彩.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资源调查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3):69-70.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4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主权和统一的象征。我国地广人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确保交际的正常开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人们必须使用统一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与合作,作为我国通用语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于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文字法第十条中更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并应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普通话的应用、学习和推广。本文深入剖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意义,分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若干,以期实现课程效果的优化和普通话的推广。

关键词:

高校;大学语文;普通话;推广

基金项目: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课题,名称:《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编号:NJZC3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地域之间的经济贸易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需要通过统一的语言相互交流。而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而普通话的推广属于语言教学的内容,所以,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推广具有相同的目的

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和道德修养。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便于不同语言区、方言区的人际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实用性、功能性,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时期,学习和掌握普通话,推广和应用普通话,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前进、民族的团结、文化历史的优秀传承和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推广普通话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都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的推广具有相同的目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与普通话推广教材基本一致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具有浓烈的人文倾向,选编了大量国内外古今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文字识记、语音发音、节奏控制、语意表达等方面的锻炼,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交流,进行思维情感展示。而普通话推广所选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文章和内容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且着重强调学生的发音、停顿、语速、语调、语法、词汇等朗读说话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与高校普通话推广教材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强调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三)高校大学语文是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优秀阵地

我国早在1982年12月颁布的宪法中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标志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并更加明确了普通话在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自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九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来,已近二十年的推广虽较好地实现了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内初步普及的目标(1997年12月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广普通话的新世纪目标),但距离“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总体目标而言,还需持续重视并积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提高全社会对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就《纲要》还指出,要“推进重点行业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要“加强学校汉语拼音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这些新时期普通话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中,无不将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堂视为实施普通话教学及推广工作的主要阵地,重视其在推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语文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的人文性,使之与现代科学的精神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优秀文化遗产为精髓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能够在国学文化、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素养,以国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释国家价值观、民族价值观、百姓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很好地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思想文化氛围。《大学语文》课程注重人文传承与熏陶,但更注重现代汉语语音及文字的基础培养,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技能化地培养学生,从而加强学生的汉语拼音理论与实践、汉字书写理论与实践、经典诵读理论与实践、写作技能理论与实践,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所以说,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堂是当之无愧的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优秀阵地。应该重视该课程的课程职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推普的专业作用。

二、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方言及少数民族语的干扰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受到地域方言和少数民族语的干扰。地域方言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小时候学习说话开始,便一直使用地域方言,并形成习惯。在高校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地域方言的影响较大,导致学生在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自觉地采用地域方言的发音方法,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尤其是少数民族在普通话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少数民族的学生自小接触本民族的语言,而少数民族语言在发音方法及发音规律上与普通话有巨大差异,甚至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不是一个语系,这些问题导致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及普通话的学习中困难较大。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少数民族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包含了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49个少数民族,地域横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地域辽阔。在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蒙古语也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在牧区有大量长期使用蒙古语作为第一语言交流的蒙古族,他们由于长期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因此不论发音方法或是习惯都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比方说字调、句调、字形、构词、语法等方面,这就给普通话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由于地域广袤,虽处北方方言区,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又分属不同次方言区,如有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所在的东部方言区,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所在的西部方言区,还有阿拉善所在的阿拉善方言区,使得各地区方言特色明显,并且“错”得不尽相同,这也给课程指导或者学生学习带来了艰巨的考验。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师范性作用,其语言的发音方式及发音习惯会受到学生的模仿。而在一些方言氛围浓厚的高校,会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方言讲课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或是即便达标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弃用普通话,授课或示范语言表达不够规范,误导学生的发音,不利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三、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普通话推广的策略

(一)加强普通话教学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重视普通话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为此,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设计专门的普通话教学模块,教师向学生讲解普通话发音、书写、朗读、说话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锻炼。例如,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设立单独的普通话学习单元,教师对普通话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并加强学生语言能力表达锻炼。此外,在少数民族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中,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普通话培训教师,开设培训课程,做到让普通话知识和技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日常渗透,在普通话专业培训中集中深入,从而多渠道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学习并运用普通话。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此,高校应重视语文学科教师的语言能力,组织语文学科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和考核,参加省、市、自治区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和考核,参加省、市、自治区普通话培训教师培训和考核,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的现代汉语知识、教师口语知识、普通话知识,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运用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过硬的普通话语言素质,获取普通话测试水平高等级(至少一级乙等),或者跻身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员、训导员的行列,做专业测试评定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加快高校大学语文普通话工作的推广。对于有少数民族的高校,学校应聘请普通话测试等级高、语音面貌好的教师担任大学语文学科教师,并指导本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逐步提高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及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

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途径。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普通话的水平需要测试来检验。因此,高校应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且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的成绩和毕业标准相挂钩,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同时,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应对汉语基础不同的人或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测试结果标准。

(四)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高校大学语文课可以结合《纲要》精神,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样性的语言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经典诵读、成语大赛、汉字听写大赛、话剧、小品等等,利用课堂的阵地,趣味性地加强学生参与普通话学习、运用、推广的热情,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

(五)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高校是推广普通话最好的场所。高校的学生较多,且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高校课堂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这些条件使高校普通话推广十分方便。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普通话推广工作,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例如,高校应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均使用普通话,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觉使用普通话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校报征稿等方式,加强宣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

总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在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积极意义应该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对普通话的推广的作用和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实效,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娟 塔娜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5

【关键词】英语经典戏剧;推广途径;课内教学;课外实践

本文叙述了湖北民族大学强化周英语戏剧表演课和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实施过程,分别从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两方面来具体探讨英语经典戏剧的推广途径。强化周课内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以课堂实践为辅向新生介绍英语经典戏剧的具体内容,而戏剧节课外实践则以演出实践为主、配合指导老师的理论指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经典戏剧,从而达到经典文学推广的目的。笔者通过对两种推广途径的过程研究,具体探讨英语经典戏剧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推广英语经典戏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以及在此两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一、课内教学:强化周英语戏剧表演课

英语强化周是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新生特别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帮助新生顺利过渡到大学课程的学习。强化周课程分为口语、听力、以及戏剧表演三门课程,通过课程的基础介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并掌握语言学习的要点。经过强化周的过渡,为学生学习专业性课程奠定基础。强化周英语戏剧表演课程共一周,老师分别从戏剧的概念、英语戏剧完成流程、经典戏剧演出片段赏析以及分小组片段演出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英语戏剧。通过对戏剧的分类、历史、代表剧作家及其代表作以及戏剧演出要点等的讲解,让学生对英语经典戏剧有初步印象并对英美文化产生兴趣。整个课程共十个课时,授课教师一般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教学。以下所述为笔者所经历的强化周戏剧表演课。第一部分,引入与介绍(两课时)。在这一部分中,老师讲解西方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简述英语戏剧作为分支盛行的原因,并向学生们具体介绍不同时代戏剧的特点以及该时代的代表剧作家及其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戏剧的历史起源。同时老师还具体介绍了戏剧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别之间的异同,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戏剧的概念。第二部分,流程讲解(两课时)。在这一部分中,老师以经典剧目《威尼斯商人》为例,具体向学生讲解剧本的构成要素。同时就如何圆满完成《威尼斯商人》的演出,与同学们讨论演出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过此次讲解和讨论,学生们对演出的流程以及分工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继的表演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经典片段赏析(两课时)。两课时的学习时间里,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部分经典戏剧片段并与同学们讨论其中经典台词与表演。长期的经典文学熏陶对学生后继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鉴赏经典,完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因而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不少英语经典剧目,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观摩学习。第四部分,戏剧编排(两课时)。学生自行分组,完成八到十分钟的戏剧表演,可以是经典剧目片段,也可以是自行编写的剧本。每组同学自行讨论并进行剧目编写和排练,老师查看各组情况并进行现场细节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舞台表演中的灯光、布景、站位、肢体动作和表情等具体舞台表演的细节。第五部分,戏剧表演(两课时)。学生分组表演各自的剧目,老师以及每组代表进行打分并评述表演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为期一周的学习,同学们演出的戏剧片段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基本的要素都包含其中,且舞台演出环节也没有出现明显疏漏,整个演出过程流畅自然。分组评述的同学们也言之有物,给出的评价和意见也很恰当中肯。在整个强化周戏剧表演课学习过程中,老师前期的讲解为后期的表演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期的表演又巩固了前期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课内教学辅以课堂实践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戏剧的理论知识,并从演出中体会英语经典戏剧的形和美。从英语经典戏剧推广的角度来说,强化周课内教学式的引导对于没有接触过英语经典戏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介绍途径,学生不仅了解了英语经典戏剧,同时还锻炼了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课外实践:湖北民族大学莎士比亚戏剧节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中的一环,为培养大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在专业课设置的同时,对于素质教育的其他平台也尤为重视。近几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地涌现,其中不乏在具体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团队,高校戏剧平台就是众多平台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北民族大学M-YES话剧团隶属于湖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应用能力创新团队,该团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戏剧的热情以及语言表达、沟通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外语创新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M-YES话剧团以推广英语经典戏剧为目的,每天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公演活动,至今历时四届。第一届演出剧目为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第一届戏剧节演出剧目,该剧以传播经典为主,完整地再现了一场浪漫的悲喜剧。第二届演出剧目在经典的基础上,经过改编,加入了舞蹈和流行音乐,演绎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哈姆雷特》。第三届剧目突破了莎士比亚戏剧选择的局限,选择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对原著的情节采取倒叙和插叙两种方式的转换,展开了一场浪漫的爱情之旅。本文以第四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为例,阐述了整个戏剧节的实践过程,具体分为剧目选取、剧目改编、剧目排练和戏剧公演等环节。剧目选取环节。在主题设定下,话剧团全体成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心仪的剧本及其选择理由,最终投票表决最终剧目。在此过程中,剧团成员深入了解剧本,并尽可能深层次地理解其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意义,这对英语文学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由于本届戏剧节是在全州演出,考虑到观众层次不一,剧团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本届剧目的整体风格,并最终协商确定《仲夏夜之梦》《绿野仙踪》为表演剧目。剧目改编部分。在剧目确定后,如何将原始经典戏剧向大众更好地呈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出于对经典的传承,《仲夏夜之梦》拟定按照原著直接排演,但考虑到台下观众的英语水平不一,遂将原著中的古英语改写成简单易懂的现代英语。对于原著中包含时代特征的意象,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尽可能做到保留原著风味且通俗易懂。《绿野仙踪》原著的系列故事各有特色,要将原著改编成剧本有一定的难度。但考虑到本次的主题“童趣”以及台下的中小学生观众,编辑部与指导老师商议后仍然保留了这部剧。整个改编过程中,编辑部在衔接部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串联整个故事。剧目排练部分。全体部门对于所选剧目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和理解,包括所选演员与剧中人物性格的符合度以及演出服饰道具及背景的选取。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确定台词对应的动作、纠正演员的发音并解释服装和背景所对应的时代特征。例如本届戏剧节所选剧目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老师具体向我们解释了剧目所对应的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服饰、文化特点和人物特征。戏剧公演部分。M-YES话剧团呈现的经典剧目《仲夏夜之梦》与《绿野仙踪》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仲夏夜之梦》作为莎翁经典剧目出演,却并没有因为其中的时代与文化差异而令人索然无味,相反,简化过后的台词连台下的中小学生都看懂了整部剧。《绿野仙踪》作为舞台剧出演,失去了影视作品特效的加成也并没有变得乏味,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精心制作的服饰仍然将原著的趣味性展现了出来。整体演出效果良好,从演出后期对观众尤其是低年级观众的调查反馈来看,整个剧目的改编达到了预期效果,即观众能够看懂并且理解其中的笑点和故事背后的意义,起到了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莎士比亚戏剧节历经四届,从第一届原汁原味的经典呈现到笔者所述第四届所呈现的旧剧新演,从模仿演绎经典到对经典进行现代化元素的改编,每一届戏剧节都是经典戏剧在课外实践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三、英语经典戏剧推广过程中的启示

本文所述的两种推广方式(即课内教学推广及课外实践推广)分别对应的强化周英语经典戏剧课和莎士比亚戏剧节,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相反,这两者在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相互补充,一起完成“戏剧教学有助于实现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教学目的【6】。”课内教学推广与课外实践推广一起,对戏剧教学与实践有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首先,英语经典戏剧的推广提高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文化自觉性。主体文化自觉性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表现在“多元背景下的大学生应在对全球文化与自身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肩负起传播、引导先进文化的责任【7】。”英语经典戏剧作为英美文学的一部分,其在文化引导方面有着两个方向的延伸:一个方向是学生对于英美戏剧带来的英美文学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英语经典戏剧代表的不仅仅是英美经典文化,其中蕴藏的诸多人性的哲理以及艺术成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自身文化的框架并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部分。其次,在已有的英美文学课本基础上,英语经典戏剧的推广将为英美文学在实践中的延伸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英语经典戏剧课程中,老师以生动的讲解,打破学生高中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桎梏,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以了解文化为目的,去阅读、观赏继而参与到英语经典戏剧的传播与继承当中来。章凯在《学习与兴趣:一个正在复兴的研究领域》里描述到“兴趣会促进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采取深度加工的策略,对所读内容建立更多的联系,对它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8】。”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英语原著阅读形式。此外,英语经典戏剧推广过程中的赏析、改编和排演等过程,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在听、说、读、写、表演以及情绪控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但与此同时,笔者所述的两种推广方式还仅仅在推广的最初试验阶段,其覆盖范围仍然很局限,且施行年限较短,因而在实践过程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一是强化周课程时限及后继学习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对于戏剧这一类艺术形式极少涉及。虽然强化周英语经典戏剧课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戏剧相关知识,但一周的时间过短,而戏剧领域过于庞大,学生只能粗略学到一些片面的知识。此外,由于该课程并不属于后继正式专业课,学生经过强化周的短暂学习后并没有得到更多有效的内容补充。话剧团开展的活动虽然可以补充一些知识,但仍然不够深刻和系统。为了解决强化周课程时间有限以及后继课程缺乏的问题,建议学校开展英语经典戏剧选修课。选修课可以弥补强化周课程不足的缺陷,方便想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经典戏剧相关知识的同学,尤其是话剧团成员,选修相关理论课程还能帮助话剧团演出活动顺利开展。第二是在剧目的改编过程中“度”的把握问题。经典剧目有其作为经典的文学性,但在演出的时候如何就观众层次进行合理调整和改编以达到推广的目的,仍然是一个难题。推陈出新、融合民族元素与时代元素是当下文化对于经典戏剧传播的要求,同时也是经典戏剧推广的方向。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如何做到在打破传统文学经典的桎梏的同时将经典与新兴元素融合,如何吸引更多的普通非文学爱好者、激发起不同年龄阶段人员的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要做到平衡戏剧编演的“经典性”与“通俗性”,第一是要求编剧成员对戏剧有系统的综合知识,理论知识要丰富;第二是要求编剧成员对原剧本进行深刻的研读,做到了然于心;第三是要注意改编后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舞台效果,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保持舞台语言的感染力。

四、结语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阅读推广

在中央多个部委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推广自2006年以来蓬勃发展。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了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并成为突破大学生碎片化、浅显化阅读困境的重要举措。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即是契合党的决策,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务实之举,又是践行党的重要精神的桥头阵地。近十年来,我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导向,加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通识教育为目的,以阅读推广活动为抓手的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摸索、升级,形成了以文化、竞赛、培训、评选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文化普及突出特色

“师大共读”是我馆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密切追踪校内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明星教师,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紧跟社会文化热点,每期选择一名老师或同学围绕一本书、一个人或一个主题展开分享阅读。比如,在文史类大众阅读方面,我们邀请校内名师担纲主讲,策划了“图像文献:观看文学的别样视角”“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的历史世界与诗歌的爱情世界”“唐朝社会的胡风潮流”等多期内容。为了拓展共读的学科覆盖面,我们以学校教学团队获得全国CUPT大赛三等奖为契机,邀请团队师生以“遇见物理,玩定物理”为主题探讨了大学生的读书与学习。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我馆与南充市川剧团合作策划了川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川剧名家陈波老师到馆普及川剧知识,与中外学生互动。在共读活动中,我馆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线下活动以直播形式通过网络实时传播。活动结束后,现场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共读专栏,供回放观看。

二、参与竞赛带动示范

通过各类竞赛,带动大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是目前阅读推广普遍采取的方式。近年来,我馆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多项竞赛活动,主要包括:诵读比赛、设计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比赛活跃校园文化,并借助文化平台推动阅读内容的普及与深化。2018年,我馆选送的选手在全国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二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图书馆杯阅读主题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在常年举办的南充市图书馆联盟知识竞赛中已连续多年夺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显现了我馆图书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

三、培训助力教学科研

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检索教育课程。我馆除了常规课程教育外,还与数据库商合作,在每年3-5月、10-11月两个时段,集中面向全校学生与教职工展开各类数据库的的专项使用培训。尤其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前,会重点展开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在提高馆内学术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评优表彰树立模范

为了嘉奖热衷读书、爱好读书的同学,树立读书育人的模范标杆,我馆主动与校团委、学工部对接,在馆内评选年度阅读之星的基础上,重点推送优秀大学生参与全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各类评优活动的选拔,号召并鼓励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读书、读好书。

五、问题与改进

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宣传范围小,活动规模整体偏小;与学院、社团联动不够,导致影响范围受限;活动主题创新不够,形式上仍然以读、写等传统内容为主,缺少数字资源的多元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2017年起,我馆连续两年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阅读现状调查[2][3],期间获得了大量有关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喜好、服务满意度的基础数据,为日后调整服务工作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指南。总体而言,今后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加强组织内部的团队建设,扩展诵读、访谈活动的覆盖面;加强与二级单位和学生社团的合作,扩大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创新阅读的表现与推广形式,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5].

[2]韩亮,郎筠,李张春.2017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3-112.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7

【关键词】禅文化艺术;高中教学策略;美术教学

一、新兴县与中国禅文化的溯源

新兴县为禅宗六祖惠能的故里,1300多年的禅宗文化在新兴传承不息,福泽华夏,并辐射世界华人文明圈,因而新兴素有“中国禅都”之美誉。慧能认为,人的“心”与“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因此,新兴县大力推广“人性本净”的禅文化,在机关单位推广禅廉文化,在学校推广禅文化进校园,因此本文关注如何将禅文化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更好的推广建设新兴禅文化。

二、禅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策略探讨

1.禅文化与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教育具有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价值。然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美术教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使得高中的美术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将禅文化美术教学的宗旨界定为: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教学目的,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传承禅“人性本净”的禅文化理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将禅文化与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的“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大模块相结合,在学习与欣赏过程中重视学生品性的修养。

2.禅文化赏鉴教学专题

开展“禅茶文化”“禅文化-园林艺术”等特色专题课程。基于新兴县独特的禅文化发展条件,在高中美术课堂开展独特的禅文化专题课程有助于发展新兴禅文化。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与禅文化的完美结合,“雅”与“礼”是茶文化的精髓,而“和”则是禅文化的精髓,由僧人最初的坐禅饮茶到最后以茶参禅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同样,以园林艺术欣赏为载体,通过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园林的发展,探讨禅文化在其中的体现与韵味别具一格。通过具化的中国建筑介绍禅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3.禅文化美术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单一、乏味,又无法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等美术教学的现状。为改变美术教学现状,将禅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不失为一次教学改革的契机。结合禅文化理念,特制订以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特色的禅文化教学活动通过将“修身养性”“打坐”等禅文化引入美术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放空”。在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既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又可以达到宣传禅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另外学校可充分利用新兴县优越的禅文化研究条件,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邀请学者开展相应的禅文化专题讲座,带领学生欣赏禅宗文化旧址。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够大力弘扬新兴禅文化。

三、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禅文化引入高中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禅文化中的“心静”有助于学生放空心灵,缓解压力。同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性复杂,浮躁之气横流。高中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禅文化思想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能力。将禅文化以美术欣赏的形式引入高中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审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品性与情操。其次,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对当地的特色禅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兴县独特的历史地位,其学生从小就受到禅文化的熏陶。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既有助于人才培养,又可以以学生为基点,以家庭为单位,带动全民的生活文化发展,建设特色的新兴禅文化基地。生活禅的关键是要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建设新兴特色文化,从人民生活做起,通过禅文化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矛盾与争端,对于当地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凋零。弘扬传统文化不但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教育的责任。将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开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从教育做起,进而带动全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有能,何方耀.十多年来广东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2.07期:5-11.

文化推广教学范文8

关键词:工匠精神;版画;校园文化

版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艺术创作和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版画艺术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历经一代代艺术家与研究者的实践和探索,在题材、内容、技术上都发生了显著改变。版画艺术的发展也为现代版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源于其特点鲜明的创作技艺,而版画创作过程中的文化体验也影响了无数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推广版画艺术实践有了充足的条件。学生通过学习版画技艺感受版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力,有助于其提高创作能力,更好地感悟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以技能为导向、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目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一、版画艺术在高校的发展状况

1.湖北工业版画的发展和影响

20世纪50年代,湖北武汉实施了“一五”计划中的一些国家重点项目,从而使湖北的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兴盛,工人木刻版画是当时一种宣传企业文化的方式,而这种表现形式逐渐发展为新兴的工业版画。一些自学成才的工人版画爱好者,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业版画作品。他们的创作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湖北工业版画在湖北版画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的成立和地区工业版画研究院的建立,工业版画的发展令人欣喜,不仅有业余的创作者,而且有专业的版画创作者,他们纷纷参与研究,使工业版画创作迈向了新征程。

2.当前高校版画教育状况——与地方版画研究院合作推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版画一直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一些学院版画作品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不寻求版画与大众思想、情感的互动和融合,而这一方面恰恰是以业余创作者为主体的工业版画所擅长的。工业版画注重满足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创作紧跟时展,这是高校版画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版画教育不仅关系着版画艺术未来的发展,而且要让高校学生承担起文化责任与社会责任。在版画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关注社会生活,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时代亮点,寻求与受众的情感契合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艺术作品。

3.将现实主义精神融入高校版画创作,繁荣校园文化

高校版画教育不能简单地把印刷技术视为培训内容,否则会陷入教育误区。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现代艺术语言为版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版画进入多元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版画教育要立足于专业优势,结合传统文化基础,促进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艺术层面上创新,将传统版画形式与现代艺术语言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欣赏和创作教学的方向,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一些高校设立了版画研究机构,将版画上升到学术层面。在这些相关学术平台的支持下,教师要推动教学实践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跨学科知识对教学结构的逐渐渗透,使原有课程的信息量显著增加。随着版画表现形式的发展,版画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再仅仅以专业教学为基础,而是以艺术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为核心,阐述版画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要根据专业内容开展相应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在辅修课程中融入相关知识。这种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开展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为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教师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强调创作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艺术提炼过程中整合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维,使学生了解艺术内涵和时代精神,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将现实主义精神融入高校版画创作,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版画创作在高校的推广实践

1.多元的创作技术条件

版画艺术在多元化的时代被许多艺术创作者青睐,这与版画教育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学校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版画艺术的影响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展开研究,了解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艺术专业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版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技术多元化等特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特色是本土艺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基础,中国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深入研究本土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国人认识和完善自身的途径。中国民间艺术是一代代人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和版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木刻版画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和借鉴性,也是高校版画教育技术条件成熟的表达形式。版画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一是绘画,二是雕刻。版画发展早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创作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版画创作过程完全可以通过创作者个人独立完成绘画、刻板、套色等所有工作。在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版画研究所的指导下,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艺术课程的具体要求,逐步开展教学研究。绝版套色木刻技术是一种彩色油墨套印技术,这种减色法的印刷需要从头到尾在刻板上完成。雕版印刷是绝版套色木刻的特色之一,它特别考验创作者控制画面的能力。

2.创作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工匠精神

版画教学逐渐引起很多高校的重视。深入研究版画艺术,利用版画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实践教学强调创新与思考,这不仅是版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所有艺术教学的重点。版画艺术教学是集设计、印刷、绘画和雕塑于一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版画技艺的过程中,会全方位地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影响。随着创作过程的深入,他们会逐渐感受到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工业版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关注劳动者的存在价值及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工业版画注重细节的刻画,创作者可以在艺术实践中总结艺术经验,体现自我价值。高校具有人才集中、交流广泛、信息灵通、学术氛围浓厚、关注艺术本体研究、设备相对完善等软硬件方面的优势。将高校版画专业教育队伍与创作积极性高、生活经验丰富的业余创作者群体结合起来,以工业版画为切入点,通过交流学习与艺术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念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提升创新意识。通过这种以技能为导向的艺术实践教学和文化熏陶,学生能够逐步改变自身的学习心态和观念,在雕刻和绘制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于艺术的理解,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独辟蹊径的方式。

3.立足地域文化的创作成果

学生可以利用版画的传统形象表达自身对于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渴望。那些简单、直截了当、含有灵气的形象不受规则的限制,其画面因纯净、有序和真实的特征而产生节奏与韵律。以工业版画的实践成果为基础,结合高校美育予以引导,可以使版画艺术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将专业教学与课程体系融合,在教学实践上取得了成功,通过作品展示了学生的努力成果。其一,作品《大地飞歌》以流畅的线条、大气磅礴的块面,表现出抒情的气度和湖北特有的地貌景观。创作者深入生活,作品结合人与地方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大面积的多版本套印技术,把颜色作为一种重要的塑造方法。这一作品是一首抒情诗,具有大胆的刀法、开阔的构图、深刻的意境、生动的色彩,表现出创作者对家乡的诗意赞美。其二,作品《好收成》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劳动人民的工作场景。作品地域特色很强,阳雕和阴雕相结合的刀法粗中有细,集趣味性、艺术性和装饰性于一体。其三,作品《回归》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用植物和静物表达美好生活、人文情怀。创作者学习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深入理解民间艺术的本质,根据审美理念开展创作。作品吸收了中国画的精髓,运用丰富而纯净的色彩、细腻的刀法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展现画面。版画的艺术表现可以直观地反映人们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取向。通过对版画艺术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拓展了学生的创作视野和思维能力,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发掘了版画自身的价值,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推广版画教学对于教育改革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当前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推广高校版画教学能充分显示版画独有的价值和魅力,使学生认识到版画的重要性。版画创作是个人表达自身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的方式。版画独特的创作方法及其与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所体现的魅力和价值证明,版画教学是促进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靳计霞.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浅析.课程教育研究,2018(8).

[2]沈素燕,任静,顾佐佐.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艺术教育,2014(11).

[3]王磊.版画技术快速发展前提下版面专业教学与课程设置问题浅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冯果.民族高校版画教育探究——评《少数民族主题版画创作》.教育发展研究,2018(6).

[5]苏虹玮,苏飞扬,谢玲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版画教学改革探究——以宜春学院为例.美与时代(中),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