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3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3篇)

第一篇: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我国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科分类导致大学生绿色文化意识缺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紧张;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概念认识不够全面;绿色教育课程体系未建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途径有:将绿色教育思想上升为办学理念、贯穿于建设行动中;构建绿色文化课程体系;培养绿色教育师资,强化教师绿色思维;创建绿色校园文化,营造绿色校园氛围;加强大学生自我绿色教育意识的培养;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

绿色教育是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教育思潮,它最早起源于环境教育,其意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1998年清华大学最早提出创建“绿色大学”这一理念时,其内涵就是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大学教育过程之中。自此开始,国内一大批高等院校相继开始了建设绿色大学、建构绿色校园文化、实施绿色校园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掀起了一股国内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浪潮。

一、绿色教育理念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绿色教育是要用绿色发展的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1]目前,我国对于绿色教育并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定义,由于很多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的理论背景不同,导致他的研究视角也不相同。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2]他的观点概括来说就是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去的绿色教育。杨叔子认为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科学教育包括:科技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教育。[3]这里说的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该看到,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高校的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由于环境保护上的绿色教育,更是基于我国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推进的素质教育。而绿色教育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绿色教育的突破口就是提倡教育要追求质量的“绿色”,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从而由“重教到重学”。对比绿色教育的基本含义,可以发现生命教育也完全可以被解读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开启了可以使用“绿色”一词来形容此等教育思想。

二、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高等院校相比,中国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起步较晚。在清华大学首次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构想后,很多高校也相继为建设绿色大学而努力,但还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绿色教育从理念的提出到实际上的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纵观我国高校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教育;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教育主要指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渗透,总体来说,大学生虽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概念和意识,但在行为上还是表现的较为淡薄,不能落实到生活当中。而可持续发展则主要是要将重视“教”转移到重视“学”上,其核心是改革陈旧思想、更新传统观念,促使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教育共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把教育上升到各角度全方位的育人,它更加关注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培养。绿色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短期很难实现,更不能为了形成绿色教育而拔苗助长,否则适得其反。我们根据绿色教育的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趋势,我国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分类导致大学生绿色文化意识缺失

应试教育和文理分科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重要特点,这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很难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环境教育的学习。学校除了环境类的院系可以接受专门的环境教育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接受到与绿色教育有关的专业培养,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普及,所以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念相对薄弱。因此,专业分布的不合理和学科分类的局限等现实矛盾导致大学生绿色文化意识缺失。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资金紧张

绿色校园文化的发展实际上覆盖了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计、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能不能成功最直接取决于高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绿色校园文化这一“不起眼”的问题上,与此同时,政府对绿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更为忽略,致使在其身上的资金投入也相对欠缺。另外,一些学校因为忙于扩招等一系列的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如何让绿色文化理念进入校园,使学生难以接受绿色文化理念熏陶,所以这直接影响到各高等院校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

3.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绿色教育最基础的一环是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这是被我们所广泛熟知的。而绿色教育中更深一层涉及的是人的身心发展问题,其中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两方面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过重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是实现绿色教育的重要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轻松而愉快地与周围的人相处。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则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乐观豁达的精神。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缓解心理压力。这两者是绿色教育中的关键所在。

4.对概念认识不够全面

在一部分高等院校当中,对绿色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环保的层面上。环保意识和行为是绿色大学建立的基础,没有环境保护意识,绿色大学就不能成立。但绿色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上。创建绿色大学一方面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是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始终,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绿色教育课程体系未建立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导致我国教育一直以来以专业知识的培养为主,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相对匮乏,进而导致现在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在大学文理分科、专业分类过细导致具有绿色文化理念的学科与其它学科和专业的融通尤其困难,这种情况下,很难深入地进行绿色教育,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从我国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行动结果来看,成果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现在大学生虽然也具备了一定的绿色知识,但其绿色观念和绿色意识在学校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体现还很淡薄、效果还很有限。很多院校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上也缺乏一定的规划,这就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规范其绿色行为。而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上、校园内、行动中追求校园文化质量的“绿色”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途径

1.将绿色教育思想上升为办学理念、贯穿于建设行动中

高等院校要进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绿色教育指导思想。而绿色教育思想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是一种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的思想。将绿色教育思想上升为一种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巨大挑战。只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改革教育思想,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使高校普遍达成绿色教育共识,齐心协力地开展绿色教育。所以,我们说绿色大学的实施应该整体考虑,深入分析,整合设计,编入学校的整体规划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去,然后逐步实施并形成评价体系。在学校相关的部门领导下,组建绿色教育机构,制订绿色教育计划,成立绿色教育项目,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形成绿色教育的共识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的目标。

2.构建绿色文化课程体系

绿色教育走进课堂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让绿色教育被更多的学生所认可,就必须让绿色教育走进课堂,让绿色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建设当中。首先,要有明确的绿色教育课程目标。在课程整体设计中,课程目标统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环节。绿色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交融、文理渗透,以三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为重点,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努力方向,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绿色意识,投身绿色实践,培养具有绿色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4]其次,改变绿色教育课程内容。在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基础上,也要扩展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体现绿色意识。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剔除填鸭式、满堂灌、唯分数论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将传统课堂转向启发式课堂的不二选择。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将绿色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不仅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更注重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再次,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从重教到重学,再提高到全方位的教育是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真正做到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两方平衡共进。

3.培养绿色教育师资,强化教师绿色思维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绿色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小部分教育水平不高,素质较差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为了追求职称和地位,不惜在考试和评定中造假,使学生受到了误导,给学校蒙上了污点。这种现象虽然仅占一少部分,但其危害极大,影响极坏,必须整顿。另一方面,我国在绿色教育方面的师资相对匮乏,无法满足高校绿色教育师资要求。因此绿色教育的师资培养则势在必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外在的言行举止、品行修养都会对学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绿色意识、绿色行为都对学生的绿色教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此类的学术研究,指导学生的学术论文,开办绿色讲坛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更深入地挖掘绿色教育存在的意义。

4.创建绿色校园文化,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高校大力倡导绿色教育,积极创建“绿色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各种情景的设立和良好教育氛围的建立来实现的。而这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的指导思想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在实践当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将绿色观念落实到实处,在对大学生的考核中,对他们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查,这些都会促进高校绿色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其在充满绿色的校园环境中健康而充满活力地成长。

5.加强大学生自我绿色教育意识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有良好的绿色意识,养成良好的绿色习惯,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努力。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十分重要,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培养绿色教育意识,不仅仅在校园里,而是要将绿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加强自我绿色教育意识。

6.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从绿色教育的创建到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在国内绿色教育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就更应该拓宽视野,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特别是国外绿色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它们有很多先进而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为建设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黄立明.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N].中国教育报,2016-03-10(2).

[2]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J].环境教育,1998(3).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4]孔德新.高等师范院校绿色教育及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1(4).

[5]陈华文,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6]韩伟,刘利才.大学绿色教育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7]叶向红.绿色教育“三尊重”理论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4).

[8]吴丽兵,徐再起.面向21世纪的绿色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6).

[9]康永久.绿色教育的意蕴与纲领[J].教育学报,2011(12).

[10]徐建华.绿色大学创建现状及对策分析[J].前沿,2006(9).

[11]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胡延茹 王立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共青团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共青团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高校共青团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从增强共青团档案管理的认识、规范档案建设的工作制度、打造共青团档案文化精品、完善共青团档案的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共青团档案管理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共青团档案;校园文化;建设

据统计,我国高校在校生中几乎98%以上都是共青团员。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一直以育人为中心,直接面向广大青年开展工作,不仅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辐射源。因此,高校应加强共青团档案建设,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整体形象,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高校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深厚魅力。

1高校共青团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共青团组织作为政治组织,也逐渐成长为技能高手;既提供便利服务,也发展公益项目;既打造文化品牌,也创建学习型组织,俨然成了大家眼中的“全能选手”。而共青团档案也因其影响力大、涉及面广,已成为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1.1高校共青团档案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记录性。[1]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在各个不同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活动,在不同时期各项活动留存的档案材料中,真实地记录了各个时代共青团的工作历程,再现了学校文化积淀和发展的过程,从中能清晰的寻找到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活动档案、90年代的青年文明号活动档案、21世纪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档案等。

1.2高校共青团档案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

高校共青团是最具活力的先进青年组织,为高校档案馆留存了丰富的共青团档案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共青团史的教育活动。通过资料展、讲座、实地参观等,向青年学生介绍团的成立史、发展史,增强团员青年的归属感、责任感。还可以利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知名校友、青年名师等档案,结合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增强团员青年的荣誉感。

1.3高校共青团档案为校园文化打造多元的活动形式

共青团自建团已95年。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共青团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拓展,影响范围愈加广泛。同时,共青团的工作平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深度挖掘共青团档案资源,充分利用传统传播模式和现代网络平台,成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新的工作模式。如有的学校将历年来学校里的优秀典型事迹档案,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感动你的校园人物”,让档案馆里的“死”档案活起来,成为教育青年、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力量。

1.4高校共青团档案使校园文化蕴含深厚的品质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核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深度挖掘高校共青团档案,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个层面深度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各个领域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如利用共青团档案资源,通过展示本校的名品佳作、名言警句等,直观地向师生们展示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积淀成果,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利用重大规章制度的出台史、专业技能竞赛的赛况录像、历年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优秀作品等开展展示活动,建设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家园,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利用已有档案,还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走出特色化工作路线,在共性中体现鲜明的个性。

2高校共青团档案建设的难点

虽然,加强共青团档案建设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档案馆的馆藏资源,而且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高校共青团档案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2.1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档案工作的不断深入,档案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大家所认知,但是共青团工作中“重创新轻历史”、“重活动轻档案”的传统档案观念根深蒂固,导致高校领导者对建设共青团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团工作者对建设高校共青团档案的认识不够。高校档案工作机构、高校领导者、各级团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2.2工作人员缺乏

如今,由于高校人事制度和机构的改革,很多高校的专职团干部人数不断被削减。而在学院,兼职团干部因为待遇低、任务重、难度大,更是很少有教师愿意从事团工作。同时,团干部因为年龄限制,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转岗,因此各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流动性也很强,工作延续性缺乏,造成档案信息的遗失和泄露。

2.3专业技能不强

团工作者几乎没有档案专业的学习背景,在职称晋升上,一般很少能选择进行档案系列的职称评定,造成他们对参加档案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档案管理的业务技能缺乏主动性。另外,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的团工作者几乎同时兼管党务、就业、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大量繁琐的工作使他们用来管理档案的时间少之又少,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2.4利用率不高

高校现有的共青团档案主要来自学校团委,没有单独收集二级学院的共青团档案。一般情况下,二级学院的共青团档案与学院其他档案混杂在一起,就交到高校的档案机构存放起来。截至目前,高校档案机构仍然以保存纸质档案为主,包括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查阅起来非常不便。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团工作者,都没查阅过学校的档案资料,在平时的工作还中,更多的是追求标新立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对于如何深度挖掘高校共青团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过多的思考。

3加强高校共青团档案建设的途径

在当今信息社会,高校对自身校园文化的日益关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因此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3.1增强共青团档案管理的认识

在建设共青团档案过程中,相对档案管理设备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思想上的现代化。只有思想现代化,才能使高校领导者、高校档案工作机构、各级团组织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建设高校共青团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人员、经费的投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强化共青团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养成主动进行共青团档案管理的习惯。

3.2规范档案建设的工作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一方面,逐步健全完善共青团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单位和具体人员的工作职责,统一、规范收集程序、收集内容、外借程序,切实做到档案整理工作的全程跟踪,最终实现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制定奖励制度,打通职称、职务晋升渠道,对工作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积极营造规范管理的良好氛围,促进共青团档案的建设。

3.3开拓科技管理之路

在共青团档案建设过程中,引进科技手段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一是要开通网上教育课程,便于共青团干部随时学习,使他们尽快掌握档案管理技能;二要利用Excel表格、数据库系统,进行团员档案和团工作资料的输入、管理,提高效率;三要搭建档案管理网络平台,及时传播高校文化,使档案查询、利用更为便捷。

3.4打造共青团档案文化精品

特色共青团文化在凝聚和引导团青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档案建设观念,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努力打造共青团档案精品。波兰的J•斯科里内克提出:“档案工作者应以保护文化和民族特性为己任。”[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可以开展本地区民族历史档案的研究活动,着重抓好本地区民族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散落民间的原始档案的收集,为宣传和保存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3.5提高为高校重点工作服务的能力

要改变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边缘化的现状,就要使自身具备服务于高校重点工作、中心工作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该能力。档案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学校可利用党史、团史等档案资料,结合“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强化思想引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可建立校史纪念馆,帮助教职工和大学生了解校史,熟悉和热爱自己的专业;也可以结合各项专题工作或重大活动的需要,合理开发利用,举办专题档案展览,如先进事迹、志愿服务成果等专题,使档案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高校共青团还可以与学校教学、科研部门一起,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同时,有目的的收集施教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试验、调研,判断其效果,开发其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导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的形成。

3.6完善共青团档案的功能

高校共青团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共青团档案的使用功能还停留在应付检查、迎接评估等方面,如何使共青团档案发挥更大的作用,团工作者要拓宽思路,在深度上、广度上做文章,挖掘和完善共青团档案的资政、存史、宣教和育人等功能。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加强共青团档案的编研工作,利用传统平台和现代化平台,通过手册、展览、建设档案信息网、微博、微信等,加大对共青团档案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共青团档案的独特功能,提高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石建梅.浅谈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档案与建设,2013(4):17-19.

[2]刘国荣.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理论贡献述评[N].中国档案报,1999-04-12.

[3]武玲娥.高校特色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发展[J].兰台世界,2013(7中):99-100.

[4]黄战凤.创建大学生创新能力档案的可行性研究[J].兰台世界,2015(3中):9-10.

[5]崔向红.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档案,2015(4):72-73.

作者:张敏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关系浅议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深层反映,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功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功能;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是区别于整体文化的一种区域,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特质形态。校园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大部分功能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补充、调节、支持和完善。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可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这是认识功能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是育人功能的显示;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同时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具有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充实,满足身心愉悦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遵守常规的自觉性;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以乐育人、以美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情趣爱好。学生在学校接受德育塑造,无论是政治品质的形成、思想品质的锤炼,还是道德品质的修养,都不能排除校园文化的影响,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块土壤。倡导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的提高。因此,剖析校园文化的内涵,探索校园文化功能及其与德育的关系,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1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

1)教化功能。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以常规德育为基础,是常规德育的强化与补充。学校这种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在校园特色文化的多重熏陶下,形成师生的分界,获取各种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并受到社会公德、群体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强化。2)维系功能。一所学校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将学校这个文化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应对多变的环境,保证学校的存续、发展。整合学校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力量是学校精神和学校的基本行为准则等深层校园文化。一个学校只要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拥有了精神支柱,从而给师生员工以精神寄托,使他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3)软件功能。学校文化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特征,都受制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执行着一种行为程序功能。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行为主体遵守规范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纪律有了铁一般的约束力,而又不破坏行为主体的创造性和活跃性。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行为主体能够产生激发、动员、鼓动、推进作用。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一旦深人人心,成为校园文化主体行为的最高准则,就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2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1)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德育形式。利用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是通过逐步提炼学校精神,并通过校园文化传播渠道得到行为主体的认同这一过程来实现德育目的。它不以说教的面孔出现,犹如春雨润物,更容易深入到行为主体心灵深处。利用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强化德育工作,必须营造出一种健康的校园文化,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先导,以进取向上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为规范,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而这也正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2)校园文化的维系功能和软件功能,为德育创设了条件。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在于选择和使用更为有效的德育形式,还须有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是学校形成自身内聚力的力量源泉之一,而团结向上的群体意识的形成,是开展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校园文化的软件功能,是指在纷繁复杂的有序或无序的行为背后,存在着校园文化的支配和控制作用。道理很简单,当通过文化传播,使绝大多数人对诸如遵守纪律等程序性要求达成共识时,少数不愿守纪的人就缺乏“市场”,不得不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的软件功能,不仅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德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3)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放大了德育的能量。校园生活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不对称性,两者相比,精神生活远胜于物质生活。富有浪漫情调的校园文化,对行为主体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一旦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放大德育能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索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其与德育的关系,不能只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对于文化来讲,传统与发展总是一对矛盾。校园文化是一个积累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传统,即便是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阻抑作用。校园文化这种阻抑作用会给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强调校园文化继承性的同时,还须注重其发展和创新。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形态层,它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集中反映一所学校德育教育本质和个性。要使学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只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充分发挥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1]贺祖斌.大学生入学教育[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杨吉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木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