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路径反思(5篇)

高校校园文化路径反思(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品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建设科学、健康、有效的校园文化需要依托源远流长、内蕴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泰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几乎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将泰山精神融入驻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泰山文化与校园文化水乳交融,让青年学子在浓郁的泰山文化熏陶中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担当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泰山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契合

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作为泰山文化的精华,泰山精神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儿女的意志、追求、性格相融合。寻找泰山精神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诸多契合点,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辟新思路。一是登攀向上的进取精神。泰山宏伟高大,大约七千级的盘道直通其顶峰。在登山沿途中,有很多代表“登”的题刻:红门有“登高必自”,壶天阁有“勇登仙境”,云步桥有“若登天然”,快活三有“从善如登”,到了盘道中最险峻最难登的十八盘,有鼓励人们再接再厉的“努力登高”、“共登青云梯”等,大观峰有“登峰造极”……这些题刻宣扬的都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登攀精神,昭示着人们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内涵丰富的登攀精神,通过融入校园文化,可以成为青年学子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强烈的进取心面对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二是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在中华文化典籍中,我们常见“稳如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压顶不弯腰”、“责任重如泰山”等寓意。特别是“泰山石敢当”,在长久的流传中,已经成为顶天立地的化身。2006年,“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吉祥物———“泰山童子”,也是从泰山石敢当幻化而来。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希望山东勇做“泰山石敢当”,努力攻坚克难,在改革发展上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借鉴。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讲话中倡导“石敢当”精神。国家领导人对“泰山石敢当”精神的肯定,无疑为泰山石敢当文化保护、开发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融入“石敢当精神”,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承担时代责任的品质。三是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泰山古称大山,是比大还大之山,故曰“太山”。泰山之“太”,不仅有其岩岩气象的自然因素,更体现为人文的崇高和博大的胸怀。与国内其他文化名山相比,泰山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因为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以,秦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千古名句来高度礼赞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校园文化融入泰山包容精神的培养,一方面有益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宽容、礼让,以谦虚谨慎的包容精神待人接物,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现代大学精神的精髓,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泰山现有的文化遗存,主要是建筑和石刻。在现存的26座古建筑群中,大部分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与泰山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建筑实体与自然环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泰山南天门的建筑,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建筑艺术的创造,都生动地体现了自然“天门”有“境”,人工“天门”有“意”,意与境的高度融合,这是中国古代园林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还有坐落在岱顶的碧霞祠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因山就势,将天街盘道挽于庭中。游人置身其中,豁然感受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此外,泰山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碑碣,都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泰山成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为一体的双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天人合一”,可以把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对生存环境的热爱,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关怀。五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精神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一条流动的河,时代会给它注入新的源头活水。泰山自古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以蒙受奇耻大辱的人生体验为代价,感悟出泰山所蕴含的人格价值。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重如泰山”以时代精神。这种与时俱进的泰山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改变的。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用丰富和珍贵的历史经验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吸收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从而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展要求、彰显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泰山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与时代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在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不仅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校园文化建设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各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涌入高校,不断冲击着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功利性倾向突出,缺乏主流价值观体系引导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利用资源优势把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资源优势

泰山文化是地域性文化,在齐鲁大地上发育、繁荣。打开中国的历史典籍,多处可见对泰山的记录和描述。战国时期,泰山已经由区域性名山进入国家名山行列,到了近代,已经成为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谓是“近水楼台”,尤其是驻泰高校,地域资源的优势非常明显。如,坐落于泰山脚下的泰山学院、泰山医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驻泰高校,相继成立了泰山研究院,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和特色教育资源,已经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通过校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山东省甚至是全国高校都建立起浓厚的泰山文化氛围,共同推进泰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二)时代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泰山融汇五千年中国文化,其蕴含的泰山精神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例如,“国泰民安”作为泰山文化的内核,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吻合;泰山挑夫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顽强毅力;石敢当习俗则体现了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凸显了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思想和理念对高校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及成长成才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通过旅游等方式获得对泰山文化的感性认识,无法了解泰山文化的全貌,难以领会泰山精神的博大精深。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对泰山精神深入理解的缺失,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时代要求和融入契机。

三、泰山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是文化知识聚集、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随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及泰山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驻泰高校将会越来越重视泰山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但是,与时展的大趋势相比,泰山精神在高校的传播还不够深入,对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驻泰高校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泰山精神,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努力。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活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增强青年学生对泰山精神的认同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驻泰高校的学子们,时时处处领略着和谐的泰山美景,感受着优质的泰山文化,对泰山精神的传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激活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可以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对泰山精神的认同感,使泰山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1.开设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设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使青年学生全面了解泰山的历史,真正使泰山精神融于学生头脑。如,泰山学院在全校开设了《泰山文化研究》、《泰安地方历史与文化旅游》、《泰山碑刻书法》等选修课,通过课堂讲授泰山文化,让莘莘学子领略了泰山的博大精深和特有魅力。通过开设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泰山精神教育,给其他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2.开展生动有趣的泰山文化实践活动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质承担者,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泰山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更能感受到泰山精神的深厚。一是打造富有特色的泰山文化活动品牌,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和参与以泰山精神为主题的创作演出。如,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泰山情缘之石敢当》等大型演出活动。二是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泰山民间艺术。泰山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技艺高超,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泰山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泰山皮影,泰山桃木雕刻、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都可以在大学校园发展成课外社团,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3.营造体现泰山精神的人文景观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在校园中度过。因此,高校在进行学校整体布局、规划和设计时,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培养目标多营造一些体现泰山精神的人文景观。一方面,可以直接引入“泰山元素”,只要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地方,如教学楼墙壁、大厅、走廊,校园广场、人工湖、宣传栏等都可以尽量充实体现有关泰山精神的信息,以达到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性、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鼓励参与和创新,让学有专长的大学生自己规划设计。如将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形式与现代创意对接和交融,促使学生在参与创作校园文化景观的实践中承接起泰山所传递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二)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展现泰山精神的现实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稳定主题、持续发展,逐步成熟。它承载着广大师生的希望和梦想,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徒有形式,必须要有灵魂和丰富的内涵。注重内涵,文化育人,挖掘、充实、丰富内涵,是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博大精深的泰山精神无疑为高校校园文化丰富的内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攀登意志,“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博大胸怀,“责任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担当精神……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挖掘泰山精神内涵,以泰山精神充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才能不断培养大学生进取、担当、宽容、和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而展现泰山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

(三)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丰富泰山精神的传播载体。

要拓展泰山精神在高校中的传播,就要丰富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泰山精神呈现出来。

1.发挥好传统媒体的作用。

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具有史料价值,作用不可小觑。各高校要通过在校刊、校报、广播站、宣传橱窗等阵地,开辟富有泰山文化特色的专栏专题,加大泰山文化的宣传力度。泰山学院主办的《泰山学院学报》以丰富的泰山文化为背景,以弘扬和传承泰山精神为主旨,开辟了“泰山文化研究”专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此外,泰山学院与泰安电视台从2007年就联合创办了“泰山论坛”系列文化讲座,汇集了泰山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做法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

2.借助新媒体传播泰山精神。

新媒体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传播手段,是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同时,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专题网站、QQ、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手段把泰山精神渗透进学生关注的各类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泰山精神的熏陶。如,泰山文化学者周郢开通的博客———“周郢读泰山”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博客访问量已达数十万。泰山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创建的“泰山有声”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设立泰山文学、泰山文化、学子园地等小栏目,不仅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讲解泰山历史、泰山民俗、泰山碑刻等有关泰山的知识,还实现了与青年学生的在线交流,成为展示学子风采的舞台和弘扬泰山精神的阵地。

作者:时群 单位:泰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郢.泰山石敢当:从禁废到弘扬[N].齐鲁晚报,2015-03-18.

[2]李传旺.独具特色的世界遗产———泰山.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徐涛.泰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利用[J],人文天下,2015,(8).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从始至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教育事业,在当今这个重视人才发展的时代,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高等院校教育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政治思想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而服务。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改革,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也包含在这些改革的领域之中。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早前就有学者专门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其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是:高校校园文化与政治思想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是二者又又有所区别,总体上来说是和而不同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渠道。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学生中传播高等院校的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会达到更好的效果[1]。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全体的高校师生为主体开展的针对高校学生道德、学识、体能、美感等综合素质提升的十分明显的文化教育活动形式;而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是以全体高校教职员工为主体、侧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化提高的隐性的教育活动形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发展策略

(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时政相结合

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大都拥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往往具有十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些校园文化底蕴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的。例如,有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有每天早起晨读的优良传统,这种勤奋求学的校园文化就应该被妥善保留下来。而有的高等院校中的某些校园文化则纯粹是在讲求排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发展百害而无一益,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校园文化我们就要坚决舍弃[2]。当前,我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借助国家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作为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的校园文化,让高校的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当然这种与时俱进并不能忽略中国当代的发展。为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积极学习我国最新的思想成果和政治决策,达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借用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等院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相较于沉闷的、埋头苦读的高中生,高等院校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高等院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申请加入学校社团,甚至当自己的特长爱好没有找到合适的社团加入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学生可以自己向学校申请创建一个新社团。高等院校中诸如此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锻炼了当代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带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当然,高等院校中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高等院校可以在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例如,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品德的演讲竞赛、举办高校大学生汉服设计与表演大赛等等。以上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可以让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实践过程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突出特色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基础

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是从高等院校建校之初,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的传统。这些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因此这些传统的校园文化绝大多数都是有益的,也蕴含了很多的思想道德因素。但这些高校的校园文化除了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之外,更多体现的是高等院校本身的特点。因此,在高等院校对当代高等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本学校的特色文化相结合。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动的过程。高等院校应该在继承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配合当代的思想政治,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定位,促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3]。

结语:

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互动,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也使得高等院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政治教育互动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视,学界会积极研讨出更适用于现状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方式。

作者:张皓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06:113-116.

[2]徐以师.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2:70-73+89

第三篇:高校通识教育和校园文化

[摘要]

本文讨论了阅读在通识教育和校园文化践行中的重要性,分析老师以推荐书目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发挥通识教育对学生素质提高的激励作用,同时以优秀荐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氛围中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阅读;素质;通识教育;校园文化

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一词最早见于1828年发表的《耶鲁报告》。1945年哈佛大学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强调通识教育“指学生所受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它首先关注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1]。也可解读为“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超越有限,追寻普遍与永恒的教育”[2];或者说,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且品质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最后实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个体。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整个校园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将无形地影响和完善通识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我国高校于新中国建立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效仿苏联,更多偏重专业人才培养,并不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强,通识教育才逐步纳入高校的课程设置。实际上,除完善课程设置外,可多途径践行通识教育,其中通过培养阅读氛围,进而依托阅读氛围推动学生阅读,并以阅读强化通识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做法切实可行,最终达到培养并稳固校园文化的目的。此举既符合高校教育的特点,同时也能满足和尊重学生成长的需求。

一、推荐书目中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和修养的需要,即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在很多情况下,内心成长跟个人阅读、经历和思考紧密关联。虽说通识教育课程是最直接的进行通识教育的途径,但更为深入有效的方法是自主阅读和思考。对学生而言,选择阅读书目是阅读前提;对老师而言,推荐优秀书目责无旁贷。书目推荐可参考通识课程设置的分类或具体课程要求,下面以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学校需求,将通选课程分为五个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再看各领域的经典课程:1.物理宇宙学基础、自然灾害与对策;2.人类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公共政治概论;3.心理学概论、20世纪欧陆哲学、政治哲学;4.美国史通论、中国哲学史、外国经济史;5.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世界电影史、影视鉴赏。每门课程都需阅读大量相关书目,课上完成显然不现实,以荐书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就显得顺理成章。台湾大学这类通识课程被分为四个领域:人文学、社会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相应的经典课程是:1.庄子、史记、莎剧导读;2.经济学原理、犯罪学、国家与社会发展;3.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台湾的海岸环境;4.生命与人、农业概论、植物与文明、卫生保健[3]。两校分类所涉内容大致相同,名称略有出入,北京大学对人文学科分类更细致一些,文史、艺术类课程较丰富;台湾大学更突出物质和生命科学,对自然与人和物质间的关系更侧重。两校均各有特色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再以香港中文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为新生所荐部分书目为例进行介绍,可见优秀书目的阅读及阅读氛围的培养,会无形中推动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两所大学都为入学新生推荐了近百本阅读书目,香港中文大学有86本[4],西南交通大学有97本[5]。纵览两校的推荐书目可以看到,香港中文大学荐书不拘泥于经典,类型多样,近、现代图书较多,从内容上看与通识课程分类吻合,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人物传记、故事小说、艺术欣赏、科学思想、现代纪实等类型,其中有些书目对内地学生而言或许比较陌生,在此各类选择几本为例。如《一百分妈妈》(马以工)、《二胡》(陈若曦)、《大学道上:教育理想与实践的反思》(郭少棠)、《中国大历史》(China—AMacroHistory)(黄仁宇)、《中国美术史百题》(谭天)、《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生命的奋进》(梁漱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打倒符碌——做个有料的大学生》(刘绍麟)、《地图集: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董启章)、《李光耀回忆录》(李光耀)、《见证香港五十年》(周永新)、《物理五千年》(朱恒足)、《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余光中)、《健康忠告》(洪昭光)、《乡土中国》(费孝通)、《禅学的黄金时代》(吴经熊)、《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杨东平)等等。西南交通大学给新生的荐书充分体现了对经典著作的尊重,选书多为文史艺术、哲学思想、科学进步、社会制度、人物传记和经济法律领域的经典之作。如《易经》(苏勇点校)、《奥德赛》(荷马,休宁译)、《理想国》(柏拉图,郭斌和等译)、《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张雁深译)、《美学》(黑格尔,朱光潜译)、《旧制度与大革命》(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冯棠译)、《物种起源》(达尔文,周建人等译)、《人论》(恩斯特•卡希尔,甘阳译)、《爱因斯坦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许良英译)、《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草婴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于晓等译)、《存在与时间》(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等译)、《梵高传》(欧文•斯通著,常涛译)、《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著,罗来欧等译)、《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森,吕瑞兰译)、《DNA:生命的秘密》(詹姆斯•沃森、安德鲁•贝瑞,陈雅云译)等等。高校通识教育与其说是教师课堂传授的,不如说更多是学生课下自主阅读成就的。当如此众多的有关生命、生存、科学、社会、文史、思想和艺术类的书目摆在面前时,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引导他们或多或少地完成阅读,浓厚的阅读氛围便会成于无形,并激起更多的阅读体验,实现以优秀书目阅读塑造学生素质的目的,促成通识教育,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二、阅读氛围强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构成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等的培养和提高[6]。分析以上素质培育,得出以下认识:非依赖前人人文知识积累不能实现,非依赖阅读不能实现。借助阅读实践和阅读氛围以践行素质教育的做法是明智切实之举。不少学生入学前就已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对大学期间的通识教育和个人素质提高大有裨益,他们能比较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并能坚持自主阅读。对老师而言,只需为他们提供完备的推荐书目即可,随后可选择口头或书面形式交流阅读心得和感悟以加深或考核阅读理解。也有部分学生需要继续培养或加强阅读习惯,仅有老师荐书还不能督促他们按时保质地完成阅读任务,需要老师就相关阅读书目做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针对阅读内容的问题讨论,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检查阅读收获。好的阅读习惯会在这种日积月累的阅读理解、启发感悟中逐渐形成。老师对荐书的选择可参考多种来源,力求使所选书目在满足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同时,也符合本校学生的理解层次和阅读需求。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荐书是种更好的引导方式,本领域的人物传记和文史哲类书籍可优先推荐。事实上,学生会随自己阅读经验的积累,以书带书,找到自己想看的书,进入完全自主阅读的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荐书任务既可由通识课教师完成,也可由专业课教师完成。通识课教师关注全面素质教育的相关书目,专业任课教师侧重本专业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书目。另外,校图书馆书籍的更新也是推动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方面,图书更新速度是学生加快阅读的一种动力,有利于校园阅读氛围的形成。现实中,校园阅读氛围的干扰因素很多,最大问题是随着技术进步出现的电子产品的诱惑,会占用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学生极易随波逐流地被兴趣和娱乐牵制,而无法静读静思。只有全体教师提倡阅读,并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内容的交流,并辅以合理的阅读考核评价,才能更好助推阅读氛围的形成。如果所有任课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细微到对个体微观问题的重视,阅读体验就有可能较好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鼓励由学生举办各级各类的阅读分享会,也是非常有效的促进阅读氛围建设的好办法。在分享过程中既能交友,也能交流思想,符合年轻人的认知心理和情感需求,同时能磨砺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如能定期举行,将对阅读氛围的形成起到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学生组建阅读俱乐部也是提高阅读氛围的尝试,大家可互荐好书,分享书讯,一旦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自主阅读就能得到更好的开展。有了可观的阅读量,学生就能收获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等人文素养方面的认知,便能形成自己对外部世界、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批判性思考,最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稳固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从学风到校风的校园总体风貌,无形却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中需注重校园硬件建设的人文氛围。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代,如何保持主流价值;在社会市场化影响下,如何坚守学术品格;在教育规范化推进中,怎样关注独有品质的保存;在学科专业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7],均是践行校园文化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无论是硬件或软件建设,都要由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完成。高校各级教职员工的综合素养是硬件和软件建设的保障。高素质教职员工是高校阅读氛围的培育者,由其带动的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进和稳固作用,并最终服务于教书育人和育人为本的宗旨。由阅读氛围烘托出的素质教育是利用硬件和软件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佳径。良好的高校素质教育应根植于全体师生员工之中,日积月累、彼此影响、共同培养而成,同时也体现在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诸多细节上。设计合理的图书馆、餐厅、体育馆、校医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建筑,甚至包括建筑内装饰等,都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氛围和品质。这既体现高校决策者和建设者的素质,也是校园文化稳固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到位的硬件建设承载校园文化,高效理性的软件建设传递校园文化。其中客观可行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尤为关键,是校园文化软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和根基。在此基础上,校园文化的风范更多地体现在校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身上,即取决于师生员工素质的行为举止,或者说硬件使用者的行为举止决定着校园建筑的温度和校园文化的外观。比如教室里专注教学的师生、互助照顾的学生;图书馆的安静、守规的图书借阅;整洁的餐厅、有序的就餐队列;体育馆的高效利用、器材的完善程度;校医院的整洁环境、为师生着想的就医时间。以上种种构成校园文化的细节,细节即校园文化的外观。校园文化反过来成为一种无形约束,通过约束某些不当行为稳固校园文化。除自身素质能很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培育外,校园文化建设也在于师生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研素质、创新素质和终身学习素质的提高。科研素质所包括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8],同样需要通过阅读,尤其是专著和文献资料的阅读得到培养和提高。借助阅读了解前人认知经验的积累,并由此获得启发,以更好地指导科研实践,培养科研意识。国内外科研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进行多种文字阅读,科研精神的培养同样依赖基于阅读的科学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敢于思考与实践的努力和勇气,没有来自阅读的知识积累和远见卓识很难做到。终身学习素质的保持也需以阅读为根基,通过阅读学习新知,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和稳固也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如校领导与教职员工间的无碍沟通、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学生间的互助互学等,高素质的师生能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师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阅读实践和阅读氛围培育,尤其是对适应学校办学宗旨,符合办学特点的相关书目的推荐,会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更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巩固。最终,校园文化的践行者是全体师生员工,高素质的个体是稳固校园文化的前提,而优良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教学进步、科研创新和体制建设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尤为重要的是,优良校园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对全体师生员工来说是无形的影响和约束,易于将阅读、教学、科研和创新融入日常教学生活,成为不能不做的事情,并能在不知不觉中卓有成效地完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辅以良好阅读氛围,是高校建设和稳固校园文化的有力保障。

结语

教育和学习本身就是与阅读密切相关的活动,大学生已具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他们而言,只要有好的推荐书目,有适当的检查、讨论和交流模式,阅读活动能成就非常愉快且效果卓著的教育。阅读过程是对思维、理解、意志力及品质的磨砺,有了足够的阅读实践,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便水到渠成。阅读氛围的培育是推动阅读实践的无形力量,是变阅读为需要的基础,其中通识教育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其涵盖了诸领域的人文素养知识,是师生共同的人生修养来源。对学生而言,老师的一份好书单、同学间的读书分享、阅读的启迪和诚恳的鼓励,都有助于阅读氛围的形成。在浓厚的阅读氛围里,阅读实践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个人修养,成为良好校园文化的铺垫和起点。在此基础上,如果所有教师人人有责地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依据办学定位,善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书目,思考专业问题,校园文化的深层拓展就不难实现,从而使学校在人文氛围、主流价值、学术品位和教育规范化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坚守,并最终服务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作者:陈素红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兴,肖刚云,王文莉?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07(5):26-27.

[2]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1-5.

[6]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7]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9):5-10.

[8]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75-77.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茶文化应用

摘要: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两年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茶文化不仅发展出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更是与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修身养性、尊礼敬德的精神内涵。茶文化的这种社会功能,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不可小觑的精神动力,在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应用研究

我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灿烂而深厚的中国茶文化,其不仅包括茶诗、茶歌、茶画、茶具等物质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囊括了人们在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那种独特的气质、品行、精神、审美等。由此可见,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传统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而茶的这种精神文化,具有修身养性、崇礼向善的社会功能,将其注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一方面能够丰富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1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尽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还存有诸多误区和偏差,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列入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往往把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应届生的就业率摆在突出位置,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便把重心放到了今后的就业上面,并以此为重点来设置和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很多高校会觉得其与就业无关,也很少会下大力气去做,觉得其就是玩玩乐乐而已,无非是组织个课外活动,或者开展个运动会、才艺演出等等,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注重显性文化建设,而忽略了隐性文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试图通过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来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内涵,如一些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校园绿化、名人雕塑等,但却忽略了隐性文化的建设。当然,在显性的文化建设上发力无可厚非,其不仅能够树立起学校的外在形象,更能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创造出一个舒适且美丽的环境。但是校园文化不能只注重显性文化建设,更要把目光和重点放到隐性文化建设上来,校园隐形文化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能体现出一所高校师生的气质和言行举止,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校园文化的发展将会是不平衡的,甚至会是畸形的。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团队。在培养或者引进教师时,不少高校最为注重的是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但对他们在校园文化的教学水平上却不甚看重。这就导致一些高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很高,但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管理和教学上面,却大多为“门外汉”,很少会给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方面的教学,有的甚至不闻不问。第三,校园文化的水平和档次普遍较低。从很多高校的实践看,由于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剧烈冲击,很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觉得越有个性越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因此过于注重娱乐化和庸俗化,把社会上很多流行元素引入其中,甚至是不分丑恶,带入了很多负面的、低俗的内容,如网络“?丝文化”、“厕所文化”、同性恋倾向,甚至还有很多鼓吹性解放、试婚的低俗内容。这些负面的校园文化,倘若长期发展下去,必定会对广大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即便是一些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也大多停留在娱乐和休闲的层次,很少会有启迪性的内容,这就让学生无法真正从中吸收营养,无法丰富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校园文化封闭性较强,对外吸收和辐射较少。高校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社会,学生主要以校园生活为主,跟社会处于一个半隔断的状态,但也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当从社会文化上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以此来让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视野更加开阔。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为“自娱自乐”,基本上只是局限于校园内部,很少会跟社会上的一些组织和人群进行联谊和交流,这导致了校园文化较为单一和单纯,同时也就让校园文化很难有辐射社会的能力,不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正面的输出功能。第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要想破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偏差,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和评估机制。但是在实际中,很多高校在对教育的评估上面,一方面是以考试成绩和应届生就业率为主,另一方面是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为主。但对校园文化建设却没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即便是有的话,也大多不严格,甚至是“走个过场”,浮于表面。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这种偏差和缺陷,很难激发出教师团队和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2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恰好是儒教、佛教和道教的兴盛时期,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些宗教的哲学思想发生融合和碰撞,吸收了大量优秀精神内涵,最终形成了以“静、和、清、美”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茶文化。第一,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茶长于远离喧嚣的大自然之中,其成长环境多为没有工业污染的青山绿水,经历多个寒来暑往、风雨霜雪,具有质朴自然、淡雅清新的物质属性。这跟我国道家文化所追求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很是契合。应当说,茶文化的这种内涵,对我国饮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让人们在茶事活动中追求那种自然而绿色的境界,比如说在饮茶环境的选择上,以有竹林小溪、清风明月的自然环境为一等,其次就算在室内或庭院,也要通过竹林、花草、山水画等事物,去营造出一种大自然的气息,以此来感受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在茶具的选择上,饮茶者多选择那些用泥土烧制成的茶具,如陶瓷和紫砂等,这恰好吻合茶产于自然中的这一特质。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更深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内心追求,对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譬如说,很多饮茶者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之事时,往往就会通过茶来调整心态,追求“出世”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看待生命中的挫折与成功。第二,是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我国的儒家文化。概括来讲,中庸和谐指的是在为人处世或是其它事情上的态度始终是恰如其分和不过头,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和融洽。茶源自大自然,具有静心安神的作用,所以饮茶者无论是与朋友一起饮茶,还是一人独酌,都会忘记凡世间的嘈杂与无奈,让心灵得到暂时的平静。这种中庸和谐的文化,一方面体现在茶事活动的各个环节里面,譬如说水的温度、火的大小、饮茶者的言语等,另一方面更是能够影响到饮茶者的性格,让他们通过饮茶这一活动,去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修心养性,追求一种高洁、谦逊的完美人格。第三,是茶文化中“禅茶一味”的思想文化。这种内涵来源于佛教思想,它将禅与茶相融合,让人们通过茶去接触到世间万物的真谛,最终达到顿悟的目的,明白茶即是禅,禅即是茶,茶的味道便是人生的味道,人生种种酸甜苦辣和苦难艰辛都包括在一杯茶叶之中。“禅茶一味”的核心要义就是“苦静凡放”,苦,就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种种苦难,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静,指的是无论这些苦难多么让人伤心,多么令人难受,都要去保持心灵上的平和与深沉,不能为之所动;凡,说的是要善于从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之中,去发现一些大的道理,以及生命的真理乃至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达到一种“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境界;放,即是要学会放下各种能够打乱内心的东西,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内心从始至终都保持空静与深沉。

3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应用路径

在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可以用茶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文化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我国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底蕴,仅仅以饮茶的茶具来说,就可以根据地区、历史时期、材质上的不同,分为越窑、邢窑、钧窑、定窑等出产的白瓷、青瓷、铜红釉、紫砂等不同的茶具。更不用提红茶、青茶、白茶、绿茶等品种繁多的茶品种类了。这些茶文化的知识文化,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人在烧制工艺、审美观念上的状况和历史变化。同时,众多的茶歌茶舞茶艺,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祖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那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和特征,更好地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可以用茶文化的美学功能去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趋势。我国的茶文化讲究六美,分别是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环境美,这些美学价值都是历经千余年而沉淀形成的,经受了历史和社会的不断考验,符合我们人类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当前,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在审美取向上出现了诸多偏差,很普遍的一点就是当下的“审丑”趋势,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体现在不追求真善美,不以美为追求,而是以怪、丑、俗为美,这种在审美上的误区,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和完善有着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刚才说的茶文化所孕育的诸多美学功能,在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后,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改变他们的审美观念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将茶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博”,其以茶为载体,包含了世间诸多事物。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和德育方面,更呈现在建筑、音乐、绘画、书法、礼仪、家居等很多方面。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茶文化,能够使大学生在感受茶文化之余,更好地培养出那种包容大气的胸怀和气度,并通过茶文化通融万物的特点,去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和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茶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首先,要在大学的素质教育课程中专门设立与茶文化有关的文化科目。从现实中看,尽管一些学校也开辟了相关的课程,但是从课程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上来看还远远不够。今后一方面要提高授课老师的文化素质和研究深度,让他们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把茶文化更好地传达到学生的内心里。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出台相关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办法,来激励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背景,去进行与茶文化有关的研究和调查。譬如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可以从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入手,研究如何开展茶文化旅游。经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妨从茶品牌的经营和推广入手,研究更好提升茶叶品牌的营销路径。而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则可以就我国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不同茶俗、茶歌茶舞等,去探讨茶文化与我国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讲座、展览、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提高茶文化的美誉度和认知度。

作者:高健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8.

[2]张凯,王建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24(4):52-55.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4]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13-15.

[5]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7):111-113.

第五篇: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价值

摘要: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于知识经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着关键作用,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本文重点探讨分析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作用

1、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

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职能,总的来说,它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具体细分,图书馆的任务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全校师生的教学设计、专业学习开展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②采集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为各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必要的数据资料保障;③引导与协调学校的情报工作;④开展参考咨询和校园情报服务;⑤有助于强化学校校园内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关于校园文化,可以将其理解为高等学校基于校园基础设施和独特景观上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这里提到的校园基础设施(独特景观)代表着一种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建筑、风景在内,处处蕴含着精神文明、人文气息,这些都是从建校以来长期不断积累下来的。此外,这里提到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是特指精神文化层面,因为它是整个校园文化得以存在、延伸的核心元素。简单一点讲,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仅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需要培养其掌握知识、技能必要的素养条件,通俗点讲就是指培养学生独特的学识、气质,以及生活、学习中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而校园文化体系框架内部就蕴含这样一种特质。

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图书馆文化主体地位

关于在校园文化内容建设中的图书馆文化的主体地位,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各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各部门的科研工作,无一不被渗透。首先,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理念,同时也是用来约束全体师生行为方式的准则,包括对师生的内在规范性,以及外在的影响性。总之,在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虽然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辅助性管理内容,但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提升校园品味和师生生存质量。与此同时,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属于其中,又高于其中,包括在文献传递、知识传播、思想启蒙等层面,都是不可替代的。就目前来看,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主体地位,笔者结合着个人工作经验、实践认识,将其总结归纳如下三点:①物质文化。何为物质文化,即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体系得以存在的基础。物质文化集中体现在“物质”上,它与其他关联的校园文化相比较,物质文化显得更为直接,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也是最受大家认可、最容易被师生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外在的思想体现是“学术之上”、“知识本位”,而整个校园文化内涵中,只有图书馆与之相匹配,最具代表性。如此一来,以图书馆为主体的知识文化体系,在图书馆设立以来就被首先确立下来。②价值观文化。一所高校的学风、氛围是自由、开放、独立的,那么该所高校的图书馆势必是非常成功的。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它可以渐渐牵引着人们形成被大家认可、可行的行为方式,以及相对应的思维习惯。从校园文化内容建设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挖掘,或者可以说是校园文化的精髓。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润物细无声”,校园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包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而图书馆在其中就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

2.2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

关于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引导着学校各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价值观属于人文精神建设板块的内容,对于培养综合全面、高素养的知识经济人才非常关键。学术的思想是沉浮不定的,是不断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对图书馆的书籍的借阅上。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情报的最大提供者,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向上,有助于身心陶冶、学业进步、创新思维的文献信息,不断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作为教学工作的辅助性机构,可以辅助教师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单一的课堂知识是不可能满足学生知识体系拓展的,图书馆拥有着丰富、多元的各类资源信息,可以起到完善、辅助的作用。

3、如何加强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机制

结合我校实际,简单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第一,在图书馆管理建设和图书馆文化创建过程中,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坚持人本教育理念,不仅仅只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和服务宗旨,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校的发展方向。这一思想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就提出来了,在2002年印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提到,今后各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为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物质文化基础保障。第二,优化图书馆组织机构,拓展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及其获取渠道。老舍先生曾这样讲道:“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人民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好图书馆”。笔者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一番滋味,让我认识到了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阅读辅导、阅读能力培训方面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纸质图书馆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学生通过一部手机、一个电脑,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资源信息。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于学校教育理念的传导、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改进,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学习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以及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方晶晶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齐春英.论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15(5):74-76.

[2]伍玲.试论高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5):78-80.

[3]杜术霞.浅论高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