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论文3篇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论文3篇

第一篇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面对的挑战严峻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在校生素质良莠不齐,90后的高职大学生关注个人的利益而不在意学业成绩,追逐时尚,个性张扬,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对非主流的文化十分推崇。异质文化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学生中间迅速传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在受到全球化、网络化时代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文化如何抵御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主流文化如何占领校园阵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所言:“我们对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是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都存在着‘逃离土地’的倾向,出现了对这块土地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于是,我们都变成了无根的人,出现了生存危机。”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匮乏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不同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人,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大相径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体现职业特色,这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鲜明之处,然而现实中职业特色却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薄弱之处。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作用发挥有限

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未实现师生自治的管理模式,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仍是主流,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上不免会有较为功利的做法,对学校的安全、就业、科研或基建等能够较好体现其执政业绩的工作内容较为关心,而对校园文化则显得不够热衷。校园文化常常被简单的定位在了宣传和美化的作用上,对校园文化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培养出来的学生“高能低德”。人才是国家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宝贵资源,但人才首先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然后才能再谈及他的才能。近些年媒体不断曝光发生在校园的学生间由于日常琐事而引发的惨剧,究其原因就是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中,引领、教育、规范作用的缺失,致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而误入歧途。

二、三元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一)利用优秀地方文化树立起学生们的主流文化意识

在国外,“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耕作、教育的意思。较早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中提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而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指出:“文化是概括各种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概念。文化的基本内核来自传统,其中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在中国的西汉就出现了“文化”一词,作为同“武力”这一概念相对的意义,指文治、教化。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为人类历史书写下了最为精彩的篇章。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既有文化的整体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虽然至今学术界对地方文化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深入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方文化在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易经》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可见文化对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利用地方文化可以使身处当中的学子们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周围的环境与他人的言行使地方文化不断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而异质文化则更多地像是过眼云烟,毕竟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常态化存在的,它对主流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冲击,一是因为它的新鲜,二是因为主流文化建设的松懈。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逐渐孕育、发展而来的,在长期的探索与选择中被保存下来的。所以利用优秀地方文化树立起学生们的主流文化意识是可行的。

(二)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出学生们的职业素养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于职业性,这与普通高等院校着力彰显其学术气氛的校园文化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更加鲜活而富有时代感,要紧密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职业愿景、职业操守、专业技艺等方面要有所体现,使在这种职业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具备所需技能的同时更要塑造出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精神的倡导。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加深认同感,激发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开展顶岗实习时,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调整好心态。所以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塑造出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必要的。

(三)利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水平

高职校园文化与富有历史感的地方文化和具有时代感的企业文化相结合,不断继承创新,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内涵在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时要注意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校园这一特殊环境的需要。在物质层面和制度、行为层面要紧密围绕精神层面的内涵开展建设。

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河北、服务铁路,注重能力、注重实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办学宗旨,将燕赵文化与铁道兵精神与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探索了一套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例如,从新生入学伊始,学院就有意识的在学生中开展有关燕赵文化和铁道兵精神的教育与实践活动,燕赵文化中的“诚”与“义”是对学生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最好的依据。铁道兵精神中的“无畏”与“奉献”是对学生们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最好的教材。以校内由学生们自发组建的铁兵连为例,他们负责日常校园内的执勤与巡逻任务,在重大活动中还负责升国旗和维护秩序的工作。敢于担当,乐于助人,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铁兵连,在广大师生面前展现的正是燕赵文化的侠义和铁道兵精神的豪迈。

三、总结

通过地方文化这种主流的文化形式来抵制异质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利用企业文化来培育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如何以地方文化育人,以企业文化塑才,以校园文化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水平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作者:王鹏 李永生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重整合,轻融合,导致校园文化认同感不强。校园文化是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而成。但仍有一些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急于营造新的校园文化,简单地以行政管理方式对各种校园文化进行生硬的整合,忽视构建新的校园文化必须经历新老校园文化间融合阶段,导致新校区校园文化重构基础不牢固。

2.重结果,轻过程,使得校园文化有断层。不少高校新校区选址都远离城市或是在城市边缘地区,这使“世外桃源”般的新校区存在交通不便利、商业网点少等弊端。不仅如此,高校建设新校区时多数高校都选择在城郊划大片的土地面积进行建造,为日后学校的发展“留有余地”。但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资金在新校区的建设当中消耗殆尽,“空地”现象使校新校区之中校园文化建设出现“断层”。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对策

抓住中央文件的精神,着力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全局角度,可以将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分为表层、中层和核心三个结构层次,分别对应校园文化当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只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当前实际,有机结合内外部力量,时刻不忘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定能使校园文化功能最大化。

1.优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用于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建筑群,如: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公寓和校园绿地等。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因此,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计,必须要统筹考虑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对学生可能达到的积极影响,更需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充分利用学校自然环境、人文条件、专业传统等优势做到传承经典又不失时代精神与教育意义。新校区建设需更多地体现本校的创新和文化精神意识,既能以图片、警言警句等方式展示校区建设发展历程,又能够让人步入校园后油然而生一种奋斗的热情。

2.规范校园文化运行的“主轨道”———管理机制。规范管理机制包含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不紊。在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中,应做到重视各级行政机构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统一制定规划,详细安排,周密部署。在校园建设规划制定过程当中主动让学校各种不同角色的担任者共同参与,以此来提高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严谨性,壮大校园建设队伍,同时使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教师、学生、后勤管理部门员工中的得到普遍认同。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贯彻依法制校理念,通过各个部门的倾力配合使学校多项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从而达到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的目的,对高校育人工作健康顺利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装点学生大学生活的“大舞台”———校园活动。多元多样的多校区校园文化格局越来越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需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学生参与的热度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青春无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失为“一剂良方”。加强高校多校区校园网络阵地文化建设,扩大校园文化建设覆盖面,增强网络宣传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提升文化艺术品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积极开展并参与青年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倾全校师生之力打造集特色化、创造性、发展性于一身的特色校园文化。

4.抓住青年学生心灵的“秘诀”———不断创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兴趣和胆量接触新事物的时期,各类新鲜事物都能够抓住他们的眼球,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若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在保证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同时,利用学生的活跃思维,使他们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能在全校掀起一股打造校园“新”文化的热潮。

三、总结

校园文化环境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当前形势之下的新校区建设“肩负”着许多的压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保持整个校园文化系统的和谐,加入足够的创新元素,才能使高校新校区校园建设达到真正的成功。

作者:姜晓慧 史金峰 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第三篇

一、兼顾左右,明晰校园文化的层次性

大学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品位,各自对文化的认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选择空间。同时,因为自身成长环境,中小学教育水平和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等各方面因素,决定了在校园文化营造的功课上,不可能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学生接受和创造校园文化水平的参差不一,教师应该树立博大、包容的胸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爱心、恒心、耐心”并举。有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有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她)是参天大树。”这也是教育者应该秉承的工作态度。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总体提升文化的层次和水平,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巩固管理团队建设,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多听取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双向互动,有力地带动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

高校的院系多,专业庞杂,如果文化一刀切,效果甚微。笔者设想,各个学院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将举办主题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各学院各得其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和持久性。例如,人文学院可以围绕十八大报告内容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举办征文比赛和朗诵比赛;艺术学院可以举办摄影作品展,参与校园文化广场设计,表达对党、对祖国、对母校的祝福;金融专业可以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展开系列辩论赛、座谈会……只有将学校实际、办学定位、课程开设等方面因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将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结合,将广泛性与独特性相结合,才能成功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依托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创建载体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迅猛的态势改变着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方式。对于高校文化而言,新媒体的繁荣,势必“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承载、传播、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形式层出不穷,博客、微博、微信、校园网、QQ等已经司空见惯,无时无刻地存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和接触前沿技术资源的高校教师而言,新媒体传递信息形式简洁、传播速度快捷、信息含量大、传播面广、互动性强,无疑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交流途径。

三、总结

面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拓展思维,鼓励学生体验和应用数字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应该积极构建新媒体的平台,借助新媒体自身特点,可以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新闻、社会文化、舆论热点、学术观点等一系列文化要素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广大师生。时间上,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一个转发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几秒钟的时间从信息接收者变为信息传播者,可以有效地提高每个人的参与积极性;空间上,校园文化的交流从教材中、课堂上得到延续拓展,充实了信息含量厚度,更容易实现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节约教育成本的同时取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作者:钱蓉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