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校园文化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特殊的教育定位、新型的主体教育对象以及转变中的教育需求结构使得目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与高校统招生需求同质,但在教育过程中重点不一样尽管高校成人教育具有多种实施模式、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以及特殊的社会认可地位等特征,但在成人教育学生整个高校学习期间,与高校统招生一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属性相同,都是为了通过“思想育人”引导“理论与专业学习”。但由于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重点不一样,这类受教育者大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基本成形,在“返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的、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已经没有浓烈的需求“兴趣”,他们更在乎的是“返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如何能够更为专业化、更能符合与贴近并能为其实际的“岗位”服务。另外,由于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个体间的层次差距较大、多元化特征明显,每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都不一样,其需求的重点不不尽相同。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性

“返校流”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主体特征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性。高校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行列,“返校流”的主体学生群体可能先前已经经历过一系列的在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由“学校”到“社会”到“返校”的转换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迁,其思想动态及政治需求也在不断升华与转变,“返校”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征明显,重点在于“再”字。因此在整个轮换过程中,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转换的衔接与“再教育”的升华。

3.教育模式需求的转换,“文化思想育人”更为重要

高校成人教育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由一种环境向另外一种环境的转变与过渡,学生之所以选择其所喜好的高校进行返校学习、再学习、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源自其对该高校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工作所需,更期望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思想锻炼以提升自己。高校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地,能够进一步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与人文修养。高校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都会秉承“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观念,在当前这种高校成人受教育主体需求转变过程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是一种引领与先导力量。

(二)校园文化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

在转型时期,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是该领域建设的重点,随着高校成人教育主体招生规模、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高校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对身在其中的成人教育学生的影响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校园的环境、氛围、校园群体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对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成人教育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导其作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行为。不同形态与性质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成人教育学生产生不同方向的思想及学习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当前“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对象,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引导其重返高校、继续教育的精神支柱;另一反面,高校校园作为时代潮流与思想最为活跃的场所,各种思想、理论、观念、思潮等都在此集聚与碰撞,能够使得成人教育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与研究热情,更好地获得其入校前所期望的甚至超出期望值的学习与提升效果,各种先进的、优秀的人文与文化理念在大学校园能够起到对成人教育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对当前“特殊的、转型的”的成人教育学生的导向型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入校前,在入校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2.凝聚作用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不但决定了成人教育知识传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全体成人教育学生的凝聚力。这些个性化、经历不同社会思想熏陶的受教育群体重新进入高校接受新一轮的“再教育”过程中,统一思想、适应环境是专业技能学习前的基础任务,校园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关键。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这样既能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和群众性,又能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凝聚广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

3.约束作用

一般而言,约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约束;一类为软约束。硬约束当然重要,如高校成人教育中的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成人教育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但是再完善的规章制度都有漏洞,而这一漏洞的防范,一方面可以依靠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更重要的是靠软约束来弥补。高校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成人教育师生具有软约束性,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的启发更多是体现在潜移默化上,对以“返校流”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给学生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软规范”,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与投入上,校园文化更具有效性、低成本性与持久性。

4.激励作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经历一定的历史时期沉淀、积累而产生的,但同时也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下改进与发展,不仅是一支潜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载体,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新手段。如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梦、和谐梦”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各高校在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展文化“追梦”工程,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各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综合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认真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大都具有较强的“理性与现实”思维,这样的校园文化推行与教育模式更能代表其需求的“心声”,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在校专业学习能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

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扫盲”教育,技能教育、专业教育、培训学习等已成为高校成人教育的主导,更多的高校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是一种“提升”工程,为了更加适应已有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再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需求主体特征。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正处于转型的起步阶段,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过渡期,主要表现在:

1.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侧重于“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种理念教育,对于成人教育学生群体不管是在入校、在校学习,还是离校后都具备深远的影响作用。成人教育学生之所以选择某高校“再教育”,就是对该学校的认可,对其校园文化的认可。但受当前特殊环境的影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认知感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在学校层面上,很多高校领导及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在潜意识中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等同于培训与进修,成人教育的好坏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不会影响到学校声誉,高校成人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知识的传授,不需要过多去考虑文化的感染。从这种意义上看,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度不高。有些管理者甚至只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赚钱的手段之一,根本没有想到要对成人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感的缺失,学校作为成人教育实施机构,在所有的转型及变化过程中,应该是走在前面,要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思想,确实打造好新一轮的高校成人“再教育”工程。在教师层面上,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全日制一线的思政理论教学教师。他们对本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更多关注度与精力都投入到本部统招生中,同时认为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习能力、“学校”到“岗位”到“返校”的特征等与全日制本科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忽视的、放松管制的、不太认可的行为。二是高校成人思想政治与学生工作专业教育管理教师,即辅导员与专业班主任。这部分教师群体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整个成人教育中投入的力量太少、非常有限,甚至出现1个专业辅导员要承担一个教学站点或者是几千人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尽管专业辅导员与班主任能够结合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工作,但承重的工作压力不可能实现“点到点”的教育工程。三是外聘或是返聘的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这些工作人员大量存在,由于外聘教师与返聘教师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层面上,对于当前以“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受其特殊的群体属性的影响,他们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学生既要工作也要学习,在时间分配上难以得到有效协调,有些会出现学习与工作时间的冲突,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缺课现象也较为多见。试想连上课时间都无法保证的学生又如何能做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又如何能对学校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想通过成人教育阶段迅速提升自己的成绩,整天呆在教室或图书馆里,与外界接触较少,对学校文化的认知自然不足,从而导致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和吃喝玩乐之中,视成人教育为人生欢乐场,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知之甚少,这必然会导致其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

2.社会不良习气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必然出现一些附属的负面产物。当前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深谙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了解社会存在腐败与不足,甚至有少数人身上附着一些社会不良习气。这些群体进入到成人教育学习阶段,其本身已有的思想政治认识必然会带入到成人教育过程之中,对于少数不良的社会习气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必存在一个改造过程,整个经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一旦过度忽视或放任,可能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开展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发展。

3.价值取向多元,校园核心文化难以入心

高校成人教育对象来源广泛,社会各行各业人员都有。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社会背景、偏好取向等均存在差异性,从而使成人教育学生的价值取向较全日制统招生而言更为多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各尽不同,他们对校园核心文化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或者说是难以形成普遍认同的校园核心文化。

三、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重构策略

在当前的时代特征下,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领域已与传统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缺失现象明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重构文化是当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成人教育主体对象的转变以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差异性、校园文化的缺失表现等,其重构的实施策略表现为: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是高校成人教育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进入校园的学习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物上的具体体现,对提升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以“返校流”为主体的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对象,追求学习、向往学习是他们的梦想,要从入校、在校学习到离校都能让其感受到校园物质文化的引导作用,高校成人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校园建筑工作,塑造良好的校园景观。慕名而来、接受继续教育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进入其期望中的高等院校,校园外在形象是校园文化对其感观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物质外在文化能给成人教育学生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发其努力学习的冲动性,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思想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范,同时校园物质文化还包括学校优质的教学成果、资源、平台等,这些“产品”是成人教育学生期望得到专业技能学习与提升的有效途径,不能只作为成人教育招生宣传的手段,还应以高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真正有效地落实到高校成人教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二是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往往给人留下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的印象。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表现为一种物质上的校园文化。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师资与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辅导员及班主任)等应结合成人教育的生源特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重塑其思想观念与认识,改进由社会与工作经历中带来的不良风气,引导其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也就听之任之,放松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事实上,第二课堂是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以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度。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是连接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中介与桥梁,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指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及教师与成人教育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各自行为的管理制度体系,对推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为成人教育立规矩。加强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切合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实际。任何完善的制度偏离了实际都是无效的制度。高校成人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立足实际,广泛调研。只有这样,制定的制度才可能上升为制度文化。对于当前以“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体系。二是制度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发动。一般而言,制度的制定参与人数非常有限,而制度的实施涉及到的人数往往较多。因此,必须对新的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认真解释制度实施的目的与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有效推行,大多数接受的制度才能沉淀为文化。三是要本着从细从严的原则,推行制度的实施。好的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能推行,还不如没有制度。因为没有制度至少不会教会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违反制度可能不会得到惩罚,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遵守规章制度。因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在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成人教育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指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也是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育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它包括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群体意识、行为方式等。精神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加强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配备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知,教师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还兼任着传授“道”与解“惑”之重任。这要求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不但要学识渊博,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如目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主体师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专业辅导员、外聘班主任等不仅其本身应具备高度的教育素养与情操,而且其相互间还应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不能出现理论课程教学老师上完课走人,辅导员日常管理,外聘班主任应付了事的局面,这样势必导致“脱节”,难以形成全面的校园精神文化本质。因此,只有配备思想道德高尚、具备高度责任心的各方教师且相互间能“合作教育”才能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要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监控与矫正。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差异较大,有些学生身上可能还带有诸多不良社会习气。思想政治管理部门要适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劝导,使之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相一致,对那些思想政治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树标兵,立榜样”的形式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正面强化,从而促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得以形成。另一反面,针对当前在该领域的缺失,还应加大专业人员的投入。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校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精神文化面貌。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促进良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成人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成人教育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实施重构工程,对未来高校成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作者:丁丹 谈传生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第二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模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弱化很长时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普遍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学校领导、行政人员、班级辅导员以及课程教师中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缺乏重视的现象,有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更不用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思想的传播,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对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表率作用。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类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工程技术的学习,认为人文科学不是科学,不实用也不能带来利益,技术才是“硬通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空洞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较低。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都存在经费投入少、师资配备弱、课程建设晚等方面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重视程度仅仅提留在表面上和口号上,导致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数偏少、研究能力偏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邓小平曾经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结合现实生活、以符合民族文化特点的方式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际情况是,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满足于理论宣讲,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自己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占44.4%,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非常枯燥,没有意义”的占18.9%。这表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深缺乏兴趣,这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三)社会思潮的冲击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边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已不仅仅是单纯要求解决温饱问题到,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经济、科技领域逐渐向思想文化扩展,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流入中国,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混杂其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大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难度。现在,某些错误偏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了高校校园内。如新自由主义提倡的个人主义、全面市场主义,诋毁和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等等。由此可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统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高校校园文化要繁荣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当然,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否定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提倡丰富多样,尊重差异和个性,营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但文化的多样性的内核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否定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陷入混沌无序状态;如果抛弃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做到一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也要保持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搞好校园文化大繁荣。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打造马克思主义精品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要求加强改进课程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采用分组讨论、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努力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和拓展性学习的需要。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方式。的重要讲话提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因此,教师应把握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特点,对理论的表述方式进行大胆的再创造,使得理论更加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是利用各种社团组织的扩散效应。高校可以构建社团组织和学校宣传部门的协作机制,聘请宣传部门或思想政治理论专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保证社团组织坚定的政治性和社团活动的质量。利用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特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实现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到现在的主动学习的转变。二是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指导各种实践活动。所以说,实践不仅是大学生认知社会、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更是他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重要课堂。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去感受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作者:彭婧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引领示范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新知的基地,也是信息汇聚、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场所,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方向标,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引领超越和示范先导作用。二是传承创新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究未知是大学的使命。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源泉,文化决定了学校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也就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三是多元包容性。大学名师大家集中、青年才俊云集,不同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决定了在大学校园内精神领域追求的多元与高雅。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办学历史、追求不同的风格与品味,加上国际国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性。四是载体多样性。无论是教学及文化设施(如教育楼、实验楼及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甚至是学校的附属设施乃至校外实验田、实验工场等),校园景观,还是学校规章制度、校园媒介(如校报、校刊、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甚至师生社团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和实践形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精彩纷呈、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建设不平衡,定位不高、目标不明,零打碎敲、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

1.建设流于形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平衡性突出,不少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尚有差距,对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将中国梦当作共同的愿景和追求进行全面、系统、持久的部署和要求。分析原因,不外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等办学理念模糊;内在动力不足,缺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制度基础;认识上的偏差,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盛行等等。正是由于思想认识出偏差,一些大学丧失了独立性,屈服于学生就业出路的压力,臣服于社会生存的压力,忽视了传统经典国学和美德教育,弱化了人文关怀和心智疏导,导致年轻一代缺乏心怀苍生、眷念家国、兼济天下、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坚守。黑格尔说得好“,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就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思想和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诸如内容雷同、形式僵化、虎头蛇尾,既没有吸引力,又缺乏持久力的现象。

2.工作定位不高。一些大学没有站在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度来统筹规范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当是传播知识的圣地、探求真理的殿堂、引领风尚的旗帜。学生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滋养学识,成为栋梁;教师可以在这里研究学术,探求真理,实现梦想。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定位上没有整体把控,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在具体建设实践中没有突出精神塑造、品格砥砺和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目标要求与检验标尺来定位,导致要么单打一、要么走形式,甚至处于无专门组织力量、无固定经费来源的松散自发状态,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富有时代特征和大学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定位要求差距甚大。

3.目标要求不明。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的实践载体,但当前国内不少大学,即使在一些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也很少被提及。大学本应为我们的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对于这一神圣的使命,好些大学却视而不见。青年学子渴望在校园里被一种高尚的精神、理念、气质、氛围———文化所启迪、所引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方向。但当这一切都消逝时,就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在与众多同龄人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逐渐迷失自我。如就业靠“拼爹”,迫使寒门学子放弃奋斗的勇气和希望,玩命混进体制内苟活而痛感青春的耗费;论文靠拼凑,没有了深邃而独特的个人思想;在视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也盛行“靠关系”“、身份社会”、“求人之风”这些社会潜规则。如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年轻学子们将迷茫的信仰、迷失的精神重新找回来,重新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家国情怀,重塑象牙塔的宁静、庄重和神圣,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严肃的课题。

4.缺乏整体合力。刘云山同志在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时指出,“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真正走得远、成大业。”当下,不少大学校园育人的整体氛围不浓且形不成合力,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在具体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相互制肘、割裂甚至冲突的状况,缺乏整体筹划和系统设计,形不成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于一体,体现生态文明和时代风尚的一个个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更为值得忧虑的是反观我们所处的环境,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为金钱名利而奔波,处处充满竞争意识、时时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从而弱化了校园综合育人环境氛围的营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方略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有其多种主客观原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体制、机制、载体和形式多层面、多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突围与攻坚。

1.突出坚持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统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和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其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在共同致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探究新知识,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有用文化。再次,必须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自觉融入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不断焕发校园文化的旺盛生机与活力。

2.积极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和途径

大学课堂教学和科学实验中积极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鼓励倡导师生端庄大方的仪表风范、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健康向上的品行操守,着力营造大学校园清新活泼的教风和浓厚刻苦的学风,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和能力提升。利用和设计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愉悦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弘扬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技术与艺术、实用与文化、低碳与环保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大学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片瓦、每一扇墙、每一棵树渗透着文化的元素,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生态低碳、文化底蕴浓郁深厚的校园环境。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要让人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中读懂大学的使命和抱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真正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成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努力彰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和个性

每一所大学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都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注重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使其深深打上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文化烙印。要着力体现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并形成其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品味。每所高校都要善于在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中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并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潮流,赋予其鲜活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彰显自身特色。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载体和平台。如通过寻找校园“最美”、崇尚“最美”、争做“最美”,让“最美”之花盛放大学校园的角角落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力激扬、朝气澎湃、奋发向上、英雄辈出,从而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激发梦想、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4.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高校党委要从事关培育合格建设人才的战略高度,牢固确立“做实做深做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神圣责任和崇高使命。要借助自上而下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东风,切实将校园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务必做到亲力亲为、立说立行。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领导体系,规范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日常考核和监督管理;大学党政各部门、所属各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精心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描绘校园文化建设新美蓝图;要广泛宣传,发动校内校外、全体师生群策群力,积极汇聚文化建设的强大智慧和力量;要注重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要着眼长远,立足长效,综合施策,稳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伊梦 陈胜伟 周跃 梁新芳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