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摘要】本文认为在目前在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条件下,校园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和功能性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应在新校区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体现校园文化的历史性;在多校区功能定位上要考虑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上要重视多校区的特殊性。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是由特定学校有形硬件和无形软件共同构成的综合文化样态,它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形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而深刻地影响着学习和工作于其中的学生和教师的气质,对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理论

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同样是其形象与气质的重要体现。从构成来看,校园文化的有形硬件由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主干道等建筑和树木、花草以及其他人文景观组成,这些硬件从单体来看,并无太多意义,但如果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景观群,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外观;校园文化的无形软件则是指在高校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如同高校的遗传基因代码一样,代代相传,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品质和精神通常是由高校主动提炼并以校训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从性质上看,高校校园文化至少具有历史性、整体性、功能性三个特性。所谓历史性是指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自学校成立之日起,师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凝聚起来的,并且在未来也会传承和发扬下去,因此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所谓整体性指的是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物理空间,由其中的有形的器物和无形的精神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单纯的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并不能构成校园文化的全部,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综合作用;所谓功能性是指校园文化有其强大的职能和作用,包括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供精神营养和动力,于无声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舒心工作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潜力等等。

二、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规模不断扩张,出现了高校间合并以组建更大体量的高校,或者在已有老校区之外,再重新建设新校区的情况,以适应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后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个历史过程至今尚未结束,仍然有部分在城市中心的高校办学资源受限,再到郊区开辟新校区,由此,在全国便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多校区办学的情况。单从校园文化的角度看,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校园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受到影响

如前所述,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传统高校,只存在一个校区,校园文化就是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的,许多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很多历史人物也是生活在这里,这样的校园文化是生活的、鲜活的,因而也是有根基和生命力的。但是,当一个新的校区形成以后,也就全部或部分割裂了这个历史脉络,新的校区一切都是新的,也许它有漂亮的教学楼和宿舍,先进的仪器设备,功能齐全的体育设施,但这更多的是徒有其表,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内核。实际上,在老校区仅仅一棵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一个发黄的老建筑,一位白发苍苍、气度儒雅的老教授都蕴含着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

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各个组成部分在一个物理空间才能发挥其最佳功能。但是在多校区的情况下,校园空间被切分成两个甚至多个,其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因为能够表征校园文化的一些硬件设施只有一个,一般不可能移到另外的校区,即使移到其他校区,其象征意义也因缺乏历史性和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大打折扣。这就造成了校园文化的物理割裂,破坏了校园文化的完整性,身处非老校区的学生和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不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就渐渐失去了校园文化本身的意义。

3、校园文化的功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减损

实际上,校园文化功能上的减损是其历史性和整体性受到破坏后的必然结果。因为校区的分离,也降低了校园文化各组成因素间合力的效果。从不同院系、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融中形成校风学风这个角度看,在多校区的情况下,有的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别在不同的校区,有的是不同的年级在不同的校区,有的是不同的学院在不同得校区,不一而足,这些都人为割裂了各类学生之间的交流,而这实际上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其发挥功能也同样至关重要。

三、高校多校区校园文件建设问题的解决之道

既然在多校区的情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如此多的问题,而建设多校区却又势不可挡,那么就只能在其中找到折中的解决之道,在多校区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1、在新校区的设计上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的历史性

相对于老校区,新校区的优势在于“新”,但同时其劣势也是“新”,这里并不是说先进的建设理念、技术标准有错,只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新”未必就是好事。因此,在老校区之外,无论新校区是一个或是多个,在校园的设计和后期的建设过程中都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至少要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使人一进入新校园,就会感觉是到了老校区一样,在这一点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是典型例子,这两个学校的分校区在建筑风格和校园整体布局与老校区基本相似,这样就减少了对校园文化历史感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体现学校独一无二、标志性特征的人文景观,如人像、艺术雕塑等等,可以原样复制置于新校区,增添校园的文化氛围。

2、在多校区的功能定位上考虑校园文化的整体性

因为存在多个校区,就存在一个不同校区的功能定位的问题,实际上,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或是社会服务等不同的角度看,都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安排,如有的学校把非毕业班的学生安排在市郊的校区,把毕业班的学生安排的城里的校区;有的学校把本科生安排在郊区的校区,把研究生安排在城里的校区;有的学校把全日制的学生安排在郊区的校区,把非全日制的学生安排在城里的校区等等,这其中都有各自的道理。从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机理上看,比较理想的配置应该是所有类别的学生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共同融合,因此可以考虑分别在不同校区按照学院划分,某些学院的所有年级和学段的学生都在一个校区,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淡化或冲击。

3、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上充分考虑多校区的特殊性

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学生或是刚入职的教工而言,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固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慢慢体会而感受到,也可以通过同学或同事的口口相传而得知和体验,但是,这些途径都是自发的,或者说是无意识的。高校的有关部门,一般是宣传部门或学工部门,要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主动地、有意识、有组织地弘扬和宣传校园文化。在多校区的情况下,要考虑问题的特殊性,如可以设立校史馆分馆,使学生或老师了解学校的历史;邀请老前辈、老教授在不同校区巡回讲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光辉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组织跨校区文体活动,促进师生的互动交融;跨校区评选榜样人物,巡回展示风采,升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宁.推进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5)51.

[2]贾真光.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思索[J].教育现代化,2017(2)186.

[3]周起帆谭亚男.校园文化的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0.

作者:李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