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论文范例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1

1.1基础活动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农村的各项事业不断更新,学校和医院建设、道路交通、通讯设施、传播媒介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升级,但是唯独文化活动设施还不够齐全。有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对文化基础设施没有按照“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的要求,致使部分乡镇文化站失去了原有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在举办文化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如:音响、电视、桌椅、报架、书籍、报刊等也都不够齐全。乡镇文化站目前的状况依然是“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许多文化站都不具备齐全的文化活动设施,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以上因素都使得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文化专干人员不专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乡镇文化站干部兼任团委书记、计生办主任、妇女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多种职务,长时间游离于文化工作之外,单位时间内用于文化工作的时间极少。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可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作衔接不上。且文化专干更换频繁,给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1.3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思想落后

许多农村地区很少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农民缺乏有利的思想教育,使得有些农民因为思想空虚,又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最终导致犯罪。不仅如此,一些封建迷信在农村广泛传播,还开展了一些邪教活动。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辛勤劳作的农民没有机会看一场电影,莘莘学子没有上课用的桌椅,但一些神庙却修建的富丽堂皇而且常年有供奉的烟火。

2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途经和措施

2.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

现在,很多乡村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党委书记都错误的认为,要实现小康社会只需要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就足够,不能认识到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即便能够认识到,也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很多农村的电影放映机没有播放过一部电影,设有文化站但没有举行过一次文化活动。针对这种现象,各级党委要提高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把此项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将此项活动经费纳入预算,作为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部分,并把与此项建设相关的成绩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农村文化建设顺利有效的进行。

2.2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全民

农村的文化站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是为人民提供文化知识、娱乐活动、健康教育等的重要场所。要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乡镇领导的带头作用,需要村民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得以普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将文化站建设列入乡镇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还可以不断丰富文化站的相关建设,配备专人负责开展书籍借阅、电影播放、健康宣讲、文体活动、科技传播等一系列的活动。文化活动场所有专人负责,供多种活动所用。还可以将学校的在学校闲置校舍改造成文化活动的场所。使中小学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可定时向村民开放,让农村中小学成为开展、宣传文化活动的中心。

2.3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紧密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以自愿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广泛流传为原则,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在我区就是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重点抓好“一节”(春节)“一会”(物资交流会)文化活动。组织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与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思想保持一致,鼓励农民多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在全村推广农业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讲。通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方式,让农民群众认识科学的重要性,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让广大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活动具有时代特点,并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4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名区,使农村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颁发“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举办以“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对于某些村庄或特定区域对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现象,要继续加以保持,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为剪纸、绘画、制陶、雕刻、编织等沿承民族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创造更多的舞台,并开展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使特色文化品牌得到广泛传播,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2.5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2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坚持培养人、教育人的原则,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体现了廉政高尚的精神实质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传道授业的解惑者,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传播引领主体,其具有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教师既要接受廉政教育,又要教育学生。专职教师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价值取向、治学态度和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廉政文化思想的内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要树立强烈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担当起高校廉政文化的建设者和倡导者。要对廉政文化的价值观念、基本理念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和认同,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凝聚功能。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严守职业道德和学术修养。要在教书育人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身体力行,主动渗透传播廉政文化。要创造性地推进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和学术学科研究优势,挖掘新时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出路,开拓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二、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层面上,高校教师对引领传播廉政文化的角色认同感不足

高校的专职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需要引领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文化。目前,大多数教师能认真负责,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但主动反腐的自觉行动做的还不够,特别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对自身在大学校园中引领传播廉政文化的角色认同感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传授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高校教师中存在着价值扭曲、信仰缺失和道德失范等现象,所担当的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职责失位,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也不利于高校廉政文化思想的传播。

(二)行为层面上,高校教师师德风范良莠不齐

由于受当前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逐渐渗透到高等学校,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己思想层面的要求,师德建设受到了严重冲击,导致一部分教师信仰迷失、行为失范。近年来,高校学术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现象频频曝光,学生教师急功近利,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部分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心下降,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放松了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要求,而是将心思用到社会兼职上,导致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随之下滑。甚至,少数教师廉洁从教意识淡薄,在学生考试成绩、毕业论文评定等教学过程中徇私舞弊,突破道德底线。这些,不仅毁损了教师的光辉形象,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教师参与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应该在思想道德、政治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师德修养,要以过硬的政治品格、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专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本领,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爱岗敬业。要乐于奉献,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积极的正能量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教师依法执教、廉洁执教的廉政教育

要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提升教师对职业定位和社会化角色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自觉抵制各种落后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地位观、金钱观和权利观,真正作到爱岗敬业。要对教师进行权利义务、廉洁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廉洁自律意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不做违法越职之事。要对教师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利用高校违法违纪典型和腐败案例等警醒教师,党纪国法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必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鼓励教师推动廉政文化理论研究

高校教师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有利于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教师要积极参与廉政文化理念、规律和廉政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要加强廉政文化内容体系和结构体系的深入研究,建立廉政文化的科研机构,为廉政文化建设长期发展的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廉政思想,特别是大量的廉文、廉诗、名言警句等,认真研究、充分利用,探索适应时代特点的廉政文化内涵。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廉政文化思想,“洋为中用”,促进高校廉政文化的理论创新。要依托境内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和本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工作经验积累,总结和提炼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内容,完成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过程。

(四)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廉洁文化教育理念

大量丰富的廉洁文化教育资源蕴藏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并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类课程和学生活动之中。专业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挖掘德育因素,实现廉洁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机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廉洁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等教育教学平台,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并不断丰富廉洁诚信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廉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环节互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师要主动介入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3

1、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2、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3.1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3.2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3.3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3.4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4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4.1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4.3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4.4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作者:王雪飞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党员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坚持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对党内出现的少数腐败状况有着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不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受到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不正确的倾向,对于腐败现象也有着不科学的认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成长特别是要在政府任职的同学有着隐性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状况的了解,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廉政观。同时应注意,一个人年轻时的思想状况对之后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时期是塑造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年轻,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受到积极影响多一些还是消极影响多一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应重视这个规律,抓住他们思想成型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特别是廉政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思想正派、崇尚廉洁的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整个社会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对于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消极、错误的思想所占领。将校园打造成廉政文化的示范区,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廉政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做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怎样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一片廉洁的圣土呢?笔者认为,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即高校在校学生

进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就要去了解对象、研究对象。通过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在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在廉政方面的看法和想法。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谈心及其他可行的办法,弄明白他们对腐败问题的正确看法,同时弄清楚他们对腐败和廉政问题不太正确的看法,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对于正确的看法,要放到廉政文化教育的正面教育当中,进行适当的强化。对于错误的看法,要勇于面对,通过回复、解答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思想,不能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解决。

(二)开廉政课,使廉政教育课进课堂

在高校课程中引入廉政课,即通过讲廉政课的方式进行廉政教育,是进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听课的方式。开展廉政教育,也要采取授课的方式。对于授课的内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尽量使授课的内容即全面、科学又富于趣味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力争通过廉政课,使学生对腐败的概念、发生腐败现象的根源、我国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及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和下一步的趋势等一系列与腐败相关的理论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做到这一点,是他们树立正确廉政观的前提。如果实现廉政课进课堂,既体现了学校对廉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使学生对廉政问题产生自觉关注,对于营造校园廉政氛围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三)组织党性实践活动,开展廉政教育

进行现场教学,是当前加强党性和廉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具体到天津,有、邓颖超革命纪念馆,以及西青区石家大院共和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纪念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听一听现场课,增强对廉政和反腐败问题的观感。一方面,通过参加邓颖超纪念馆,学习、邓颖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政廉洁、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展览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拒腐防腐的思想意识及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反腐倡廉主题,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工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廉政意识,又为促进整个社会良好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发挥学生正能量

举办以廉政、反腐败为主题的征文、漫画、演讲、小品等文艺比赛形式,设立奖项,激发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报栏设置反腐败专刊,办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主题的黑板报,增加学生对反腐败问题的注意。鼓励学生发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论文,组织调研课题,加强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廉政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校园廉政氛围。

三、要重视发挥高校教师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校园廉政文化的标杆。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高校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言行、思想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高校老师能够做到廉洁,凡事为学生着想,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对学生的廉政观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高校老师,面对的是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一定重视自己在与廉政相关的方面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接受廉政教育课、参加廉政实践活动的同时,在实践中看到廉政的典范,进一步增强廉洁意识。高校老师应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廉政的示范者、引领者和维护者。

第二,高校教师要重视对廉政文化的组织和领导。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这个组织者和领导者就是教师。高校老师要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要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切实重视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要时常了解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针对问题提出对策,采取整改措施。要时刻关注廉政文化建设动态,将好的做法引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来。要随时关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和方针,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积极、主动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教师不但要做出表率,还要重视领导和组织工作,为廉政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三,高校教师应学会与社会互动建设校园廉政文化。高校是现今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培养素质过硬、专业扎实、思想正派、廉政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后备力量和生力军,高校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开展校园文化廉政建设。通过设立校园广播、新闻网、微信平台、官方微博、校报等多种媒体,宣传和展播廉政教育信息,营造廉政文化的良好氛围。依托政府和社会,强化整顿校园外部环境,让神圣校园远离灯红酒绿之地。建立长效互动机制,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到廉政文化、廉政校园建设中来。高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廉政教育实践和教育案例,警示和激励青年学生按规矩办事,认真做事,踏实为人,成为一名有担当、重品行、有责任、重廉洁的高素质公民。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紧紧抓住高校学生这个主体,全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腐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所有的汗水全部浇灌给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使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快乐健康的成长,让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让圣洁廉洁之风永驻校园。

作者:侯丽静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第三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独有的一种文化气质。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都注重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定各项文明规范等措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和大学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文化建设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在内容上更加多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筹集困难,部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不积极、热情不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内涵、教育意义不够,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在活动档次、学生兴趣、时间安排方面缺乏系统规划,文化活动的传承性和辐射性还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相互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两者的各环节或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广义上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和社会紧密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与自我和与社会的关系。健康科学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世界、融入社会,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大学生素质培养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需要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打造独有魅力的文化品牌和校园精神,塑造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用健康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既是要求又是动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取得突破。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互动发展

(一)依托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夯实大学生素质提升基础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催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可以熏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依托学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主旋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具有理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举行石油文化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艺术节、机器人挑战比赛和成立各种专业社团等,邀请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邀请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在党、团的重大纪念日和国庆期间进行社会主旋律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参与理工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理工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并使学生在其中得到锻炼成长。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促进大学生素质培养规范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齐抓共管、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发挥校园文明规范、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约束力和规范力,形成规范、约束、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导向和自我完善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学校党委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建共享意识,明确学校各部门、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构建上下联动、分层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三)发挥物化环境育人功能,建设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原则,从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出发,处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时时鞭策学生、激励学生。通过校园物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打造干净整洁、绿色美丽的校园环境,有意识地将名人名言、历史知识及学校发展历程等寓于校园环境布局、景点营造和绿化美化之中,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美的享受、感悟成长的真谛,营造和谐向上、拼搏进取的校园文化气息,发挥物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把外在的校园环境转化为隐性的教育,寓教于景,寓教于物,寓教于美。

(四)熏陶引导学生素质提升,强化师风师德的示范效应

高校教师的德性与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学风、师风、校风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求充分发挥教师高尚德性及贤良品行的榜样示范效应。在实践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和考核,积极打造一支热爱人民、业务优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廉洁奉公的教师队伍,形成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让学生感同身受、耳濡目染,使师德师风的榜样力量入脑入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教师优良的治学理念和思想品德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总之,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适应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新趋势,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培养互促互进的有效途径,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良好品质的教育平台,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第四篇

一、搭设平台,注重宣传,初步建立廉政文化舆论机制

要使廉政文化教育取得成效,还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在继承和完善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构建强有力地廉政文化舆论机制是黄河基层单位廉政文化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廉政文化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分发挥传统教育的特色运用讲党课、廉政影视播放、廉政宣传橱窗、党纪条规教育测试等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加强廉政教育,力求寓教于乐,取得入脑入心入耳的效果。通过开展“廉文荐读”、廉政警言警句征集、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局域网和互联网,发挥网络传播快速、生动形象、受众广、对话灵活的特点,开展廉政网上教育。向广大干部职工推荐优秀廉政网站,在单位电子政务上刊登相关廉政知识和理论文章,让干部职工在打开网络之时,随时都能体会到廉政文化的存在,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

二、标本兼治,强化责任,构建制度保廉的廉政文化保障机制

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只有通过严抓制度建设,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增强黄河基层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的约束力。

1.完善内部管理文化

通过修订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加强业务风险防范,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督,强化权力约束制度,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2.发展内部监督文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做到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搞个人说了算,并严格实政务公开。二是完善权力约束机制,成立内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大宗物品采购小组和财务监督小组,实行“购与督”分离,严格财务管理。三是采取设立民主评议意见箱、局长意见箱、网上信箱等形式接受监督,利用职工大会提案等多种形式接受干部职工监督。

三、群策群力,扩大覆盖,建立共建促廉的廉政文化联动机制

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看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使之融入治黄发展各项事业中,形成有组织领导,有部门协调配合,有党员干部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黄河基层单位形成一种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1.扩大廉政文化覆盖网络

将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入到治黄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干部职工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新风尚。一是时间由八小时以内向八小时以外延伸。尤其是在节假日,更要强化廉政文化的宣传影响。二是范围由单位内部向家庭和社会扩展。充分发挥好家庭的助廉作用,广泛开展党纪条规进家庭、警示教育进家庭、廉洁之风进家庭活动,动员家属配偶常吹“廉洁风”;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企业、进工地(项目部)活动,共同在黄河基层单位内部筑起拒腐防变的堡垒。

2.纳入黄河基层单位文化建设范畴

要科学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围绕基层治黄工作特点,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具体的廉政文化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形式方法、途径渠道、运作机制和效果评估等,使之有机地融入各项业务工作当中,成为黄河基层单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新时期黄河基层单位廉政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廉政文化根植于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思想深处,营造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人人思廉、人人崇廉的浓厚氛围,逐步构建起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使廉政文化建设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作者:万春林 石金花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牟黄河河务局

第五篇

一、依托资源优势,丰富活动内容

我校乡村少年宫自成立以来,共开设了22种活动项目,建成10个活动室,我们依托学校现有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地改造整合,以满足少年宫各项活动开展的需要。目前,我校少年宫基本能达到活动场所建设的要求,室内场所共计820平方米,室外场所共计5000平方米。其中,美术类活动室主要有绘画室、书法室、手工制作室;音乐类活动室主要有舞蹈室、电子琴室、鼓号队、器乐室;文娱类活动室主要有棋艺室、跳绳、踢毽子;读书类活动室主要有图书室、经典诵读室;体育类活动室主要有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全面推进。学校教室内配有较为先进的远教设施、图书架和学生课间活动必需的体育器材,课余时间作为少年宫书法、绘画、剪纸、棋艺、刺绣、笛子、葫芦丝等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学校微机室现有电脑30台,用作电脑操作和电脑绘画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学校科学实验室作为科普活动小组的活动室;德育室,为开展德育活动和优秀作品展评提供便利;学校图书室拥有12000多册图书和40个阅读座位,可以满足少年宫开展课外阅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修缮改建科普活动室4个,音乐、舞蹈、美术活动室各1个,电子琴房1个,体育器材室1个。同时,学校投资整修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修补破损的地坪,进一步完善了少年宫活动场地。

二、根据实际情况,推出特色活动

我校利用现有条件专门开辟了室外、室内两个学生活动场所,内外互补,专场专用,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场地条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按学年制定具体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切实开展培训工作,目前我校配备了15人为专职辅导员,还吸收了5人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志愿者,这20人各有特长,分别担任着不同项目活动的辅导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规定每周一至周五的第七节活动课为少年宫活动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每周一至周五面向社会开放,任何人不得挤占少年宫活动课程,更不能利用少年宫活动时间补课。为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展示学校艺术教育风采,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坚持小型多样的原则。本学期,我校一至六年级开展了中华民谣诵读和中华经典诵读,其中主要引导学生阅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及《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教师们围绕这些经典著作,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精心设置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并且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利用下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地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敬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传承中华经典,构建魅力平台

少年宫定期组织未成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道德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某些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等,开展心理、道德、法制、国情、安全等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形成序列,有计划、有过程、有实效。开展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学校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专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全校组织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比赛活动。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重点是大力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感恩体验活动等。另外,我校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一学期的经典诵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塔布板小学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的薄弱状况,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师生构筑了一个展现魅力的平台。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举办各种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丰富了学生的文娱生活,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校园有了少年宫就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乡村少年宫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逐步丰富各项文艺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总之,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对于改善农村学校活动场所薄弱,就近接受各方面教育培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收到当地老百姓的广泛称赞和欢迎,使我校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之路,有效促进了教学及各项工作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张利平 单位: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塔布板小学

第六篇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界说

班克斯(Banks)提出,学校是一个拥有自身文化的社会系统,还包括一些子文化系统,例如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要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高职院校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科教育的特点,强调对应于行业、企业岗位建设相应的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产生了自身的专业文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专业文化是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和规范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为师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对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

专业文化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的一些特点,例如专业文化具有多样性、辐射性和相对性等。

1.专业文化的多样性。多样发展的专业是多样类型专业文化的前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大量与经济社会进程相契合的专业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新的内涵。许多边缘技术交叉、知识元素渗透融合而成的新专业应运而生。有了丰富的专业载体,各类专业文化同样是精彩纷呈,它们的千姿百态揭示出多样性文化的真谛。比如,汽车专业的文化内涵可以是“严谨立于芯、时尚化于型、挑战兴于意、超越成于志”;机械类专业的文化内涵可以是“产品质量为第一生命线”;服务类专业的文化内涵为“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等等。总之,诸多专业都可以有各具特色的文化要素,形成一道道瑰丽的专业文化风景线。

2.专业文化的辐射性。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同时植根于各个专业之中,植根于师生的专业教与学之中。专业文化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既对校园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更对该专业师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等具有深刻的辐射效应。经过特色专业文化熏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以及言谈举止等途径扩散这些文化要素,特别是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文化素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更会呈现出专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3.专业文化的相对性。专业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与专业相对应,专业文化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不同类型的专业文化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度紧密地结合,互为载体,互为依托。比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电子信息产业链培养人才,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各个专业均树立起各自的文化品牌。其中商学院以“管理、会经营、善动手、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树立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经营”的专业文化,真正树起了独特的专业文化品牌。

三、专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要素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专业群体,带有组织文化特点。组织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外显层)、制度层次(中间层)、精神层次(内隐层),这三者构成相互渗透、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可称之为组织精神;制度文化也叫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行为表现;器物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在组织文化理论基础上,专业文化同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主要通过实训基地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来突显;制度层面主要通过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实施;精神层面主要渗透在专业制度文化和专业理念文化等方面。

1.专业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旨,其中应尤为重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所以,在学生生产实训的场所进行文化熏陶,例如生产实训基地张贴实训中心介绍、实训项目介绍、实训成果展示、合作企业介绍、实训基地的发展、领导题词、优秀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师资展示、导示系统、课程通知、信息专栏等等。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物质文化。

2.专业制度文化。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为目标所制定的专业内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为了保证专业活动的组织与运行,高职院校的专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通常以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公约方式出现。专业制度文化还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文化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

3.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构建的核心和灵魂,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因素。专业精神文化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成才期望、职业认知等。专业精神文化的建立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师生精神风貌的展示,也是多数师生认同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也渗透和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四、专业文化建设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专业文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到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例如通过开设显性课程、拟定规范制度、营造文化环境等途径来实施专业文化。

1.开发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课程。目前,高职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更广阔的领域成为职教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工厂、车间、生产线、实验室、办公室、商场等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因此利用多种途径与行业企业组织合作开发具有行企特色的课程来实施专业文化教育,譬如行业历史沿革与行业特点、行业组织、行业标准规范、知名企业与领军人物、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开设讲座和课程,使学生在学到众多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了专业文化水平,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专业文化的发展空间。

2.制定规范有效的组织运行制度。专业文化生存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专业教学活动,因此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组织运行就要依靠规范高效的制度。在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规章制度、专业管理条例以及专业工作守则时就要体现出专业文化的思想与理念,促进专业文化在本专业师生中的认同,并进一步内生为其行为方式、价值立场,这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构建相通共融的专业文化环境。环境熏陶在专业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美化、校风系风、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元素构建专业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实施专业文化环境熏陶。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是构建、维护和发展专业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教学、实训场所张贴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标语、口号,使他们在潜心学习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接受专业文化潜在的影响和教育,在和谐理念的引领和职业精神的主导下,能够不断地增长自信,内化素质,磨砥意志、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广大学子身上体现的诚实、勇气、责任心、创造精神等又不断丰富着专业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启智、化能、怡情”的育人功能,日益积淀为各具特色、丰富厚重的专业文化。

作者:张玲 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建设特色的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特色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学生宿舍文化时并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来进行,而是安全照搬、照抄传统本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办学模式,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能与其自身的办学模式保持一致。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趋于雷同,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依据自己和兄弟院校的经验来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而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地区特色,从而导致其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

2.忽视内涵的挖掘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涵挖掘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把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文化生活。学生的宿舍文化主要是在各个学校的发展中培育和形成起来的,其不仅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且还是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宿舍管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正是由于缺乏对宿舍文化建设内涵的正确理解,才使得当前的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口号宣传和活动举办等形式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人文教育,从而导致宿舍文化建设内涵的缺乏。

3.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在建设过程中不但需要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高度重视,还需要作为宿舍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文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宿舍管理部门、团学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主宰和控制,而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效率,还抑制了宿舍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一般来说,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牵涉到学生宿舍的各个方面,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而如果只靠部分管理人员的控制和推动,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就会丧失建设学生宿舍文化的本质意义,不利于其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

4.宿舍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着普遍较低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都以年龄较大的妇女和学校的保安为主。在这些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只处于小学文化水平。同时,由于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大都文化水平较低,这就使得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这些管理人员除了做一些简单的日常事务外,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职业规划等进行必要的指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进程。

5.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其前身大都是一些中专学校或者是由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等合并而成的,有的甚至是依托企业集团而设立的一些民办院校。这些学校不但层次差别较大,而且大都存在着各类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这就使得学校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更为繁重的任务。再加上近年来由于一些高职院校连年扩招而导致学生宿舍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有些甚至还把学校的阅览室、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改为临时的学生宿舍,这不仅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还制约和抑制了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1.依据不同院校的自身情况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注意其内涵和特色的挖掘

在新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办学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各个院校所处的环境和办学历史等也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将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成为彰显学校自身特色和内涵的独特文化形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时一方面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以及专业特色等方面来建立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以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为指导,不能照搬传统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并确立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总之,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意彰显自身的个性,既要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文化建设的经验,还要勇于创新,从而在根本上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

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力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应通过宣传和思想教育等方式把宿舍的文化建设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识到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宿舍的文化建设中去。同时,在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广大教职工还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并在全体师生中达成“学生是宿舍文化的实践者和承载者”的共识。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本文化建设,因此,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把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价值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承载者和具体实践者。

3.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宿舍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各高校要注意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来担当宿舍管理人员,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让阅历丰富且有较高学历的人才来担任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不仅可以树立他们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还可以让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等进行指导,以发挥他们对学生的良好引导作用。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地将辅导员推进到学生的宿舍管理工作当中,并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宿舍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宿舍管理队伍,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不但要承担日常的管理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生活、学习和职业的指导作用,从而真正发挥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建设,处理好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数扩招现象也在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为学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除了要为学生提高良好的宿舍硬件设施外,还要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宿舍的管理制度、相关公约以及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对于介于宿舍文化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之间的计算机网络媒体,在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中,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疏导教育,从而促使计算机网络媒体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杨学成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不关心,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大有人在;受现代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有钱就代表地位,有钱就代表自信,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宿舍文化建设作用的认同感;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较本科院校的低,这也导致宿舍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不积极,不主动,使宿舍文化建设流于空洞。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与一些高校领导在思想上认为学生宿舍的功能是提供学生住宿和生活的固有观念分不开的,这也导致了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资金投入较少,人力投入较少的后果,这也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薄弱的重要原因。

2、一些文化负效应现象也伴随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反应敏感、不甘寂寞的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分辩能力,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因而也蒙上了灰暗和压抑的阴影。

3、存在信仰失调与反叛艺术的情绪。在当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信仰和基本的政治追求,对政治漠不关心:在生活中寻求刺激,对真正的艺术妄加评说,对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动往往不屑一顾。

4、大学生作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时间在减少,同时由于思想教育没跟上,很容易使兼职打工演变为金钱崇拜的代名词。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

1、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成立学校宿舍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学生处处长、副处长为小组组长、副组长,各系书记、主任为成员。制定宿舍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在机构的设置及制度上保障宿舍文化建设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二是要将宿舍文化建设搞得有层次,有针对性。宿舍文化建设如果搞一锅端是达不到效果的,要根据学期的时间阶段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段,制定相应的宿舍文化建设方案。三是要将教育教学融入到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不要宿舍文化建设一张皮,教育教学一张皮,从而使宿舍文化建设变成一个怪胎。

2、要强化机制建设。一是设置公寓辅导员,公寓学生团学组织,使他们成为专门的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二是,建立健全宿舍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奖励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没起到作用或阻碍文化建设的人员进行惩罚。三是,定期进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使学生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要使宿舍文化建设不与物质环境建设、宿舍工作人员言行举止脱节。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并不因活动的好坏来评价,而是以在宿舍环境中是否有对学生产生好的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评价。比如,宿舍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素质氛围,物质环境中是否有文化宣传教育的因素。四、结束语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应忽略主体学生的作用,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了,只有让学生自己带动自己、自己号召自己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宿舍文化的有效建设。面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樊芙蓉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

1、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基本特征

1.1继承性

高校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成立的,而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则各具特色。图书馆是高校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建筑,甚至是标志性建筑,传承了高校的历史和文化,弥足珍贵;图书馆馆藏资源继承了高校的历史资源,并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壮大,彰显其历史积淀;图书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见证了高校的发展历史,更继承了高校的文化精粹,传承了高校的特色文化,图书馆文化亦是其中一部分,是广大师生一代代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1.2人本性

图书馆文化的人本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其终极目标是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培养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以人为本的行为规范;激发师生的能力、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师生研究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理解、感恩,相互关心、支持、合作的精神。以图书馆幽雅的自然环境吸引师生、以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鼓舞师生、以独具个性特色的人文环境凝聚和激励师生。

1.3创新性

高校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并在变革和创新过程中得到发展。图书馆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亦需要在继承传统图书馆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可以引导广大师生在继承传统图书馆文化的同时,追求创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形成独具魅力的高校图书馆文化。

1.4开放性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第二十一条的要求。图书馆不仅是广大师生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平台,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资源,也应该是社会大众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渠道。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更具可行性。如现今高等院校网络学院的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课件等学习资源,均可在高校数字图书馆获取。

2、影响高校图书馆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2.1历史文化因素图书馆历史文化,包括图书馆的建筑历史、馆藏文献历史以及人文历史等。古老而厚重的图书馆建筑、珍贵而丰富的馆藏文献,承载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历史,培养、造就了一代代文化名人和历史名人,如、、鲁迅之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时,图书馆亦因这些历史文化名人而熠熠生辉,图书馆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发展。当莘莘学子跨入图书馆时,图书馆的历史文化会引发学子对历史的缅怀和敬仰、对未来的憧憬,从而激发学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2环境文化因素

环境文化,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带给我们的是第一印象,是视觉的审美和享受,宁静、舒适、温馨的阅览空间是学生理想的阅读之地。曾几何时,学校周边的“麦当劳”“肯德基”人满为患,学生们一杯饮料、一本书,一坐就是半天,这是自然环境的魅力。但这只是外在因素,据美国学者统计,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自然环境因素占25%(其中建筑物占5%,馆藏文献资料占20%),而人文环境因素占75%。图书馆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服务方式、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既继承了图书馆的历史文化,又融入了图书馆的时代气息和精神文化,是形成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在因素和精髓。

2.3信息和服务文化因素

在当今信息社会,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馆藏资源也由传统的纸质单一资源逐步向数字化、多媒体资源转移。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段和工作流程则由单一的、传统的手工流程转变为手工和数字化自动、自助流程相结合的功能服务方式。这种革命性的变革,需要专用设备和技术作为保障,也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并适应当今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创新。

3、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功能

3.1教育功能

图书馆是终身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是图书馆的最基本功能。随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对外开放,服务对象也随之扩大,尤其是数字多媒体资源形成了网上资源,成为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工具,是课堂教育的继续;而服务对象也由校园内的师生扩大到校外的社会大众,成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3.2凝聚功能

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功能是图书馆群体成员用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信念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从而实现群体活动目标。它通过其内在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图书馆群体的行为规范,逐步使图书馆群体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个体行为趋于规范和统一,形成一个高效、团结的文化模式。这种良好的文化模式需要图书馆群体成员目标明确、共同努力、互助互补,经过长期磨合而逐步形成,并得以继承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功能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必然会超过物质力量,使群体成员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图书馆文化的正能量,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文化的发展。

3.3辐射功能

图书馆辐射功能,是指图书馆群体成员通过服务方式、仪表、言行以及馆藏资源的传播、环境等,在接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图书馆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并使其融合于群体之中,进而影响到师生和周围社会大众。它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先进的设施、技术等传播知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并不断地拓展、延伸服务范围,这是一种外在的功能辐射。与此同时,图书馆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个人素养、仪表言行、服务理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读者,进而相互影响、感染他人,形成独特的辐射效应,这是一种内在的功能辐射。图书馆文化的内在辐射功能是相互的、可逆的,若要影响他人首先要接受他人,做到兼收并蓄,接受来自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如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网络文化、信息文化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独特的图书馆文化逐步辐射到师生以致社会大众,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图书馆文化、赞同图书馆文化并融入图书馆文化。3.4约束功能图书馆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通过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约束图书馆群体行为的一种规范。制度文化的约束是对图书馆群体的个人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是一种外在的、硬性的约束形式,起着导向和约束作用;而非制度文化的约束则是图书馆群体成员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和修养进行的自我约束,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行为,起着影响和示范作用。图书馆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将不断引发图书馆群体成员和师生读者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逐渐形成独特的图书馆文化。

4、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策略

4.1突出人文关怀理念面向读者的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本质属性的体现,而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就是要倡导一种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吸引读者、服务读者为动力,营造人性化气氛,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列宁在19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过“:……值得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书,有多少16世纪的版本或10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们中间广泛地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要求……”(《列宁文集》第一卷,第176页)。要改变“重藏轻用”的管理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图书馆服务效益当做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一是管理制度人性化,从人文关怀理念出发,以方便读者为目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且在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充分突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二是图书馆群体服务观念和服务行为人性化,通过自身的仪表、语言、态度等个人素质和修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教育读者、服务读者。

4.2创新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创新服务是其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和生命,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程序化的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注入新元素,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变管理服务为个性化服务,一是要面向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思路、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层次,提供合适的专业文献资源,并与相关系部的专业教师、学生沟通、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二是个性化服务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服务,也要为学校的科研、学术活动提供专门的文献资源支持和服务,如对学校的重点课题研究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并根据科研进度进行跟踪服务,随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服务。要变传统服务为多元化服务。传统的读者借阅服务是一种单一的管理服务,而多元化服务是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提供的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一是服务项目多元化,根据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除了提供常规的文献资源借阅服务,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文献咨询、情报检索、多媒体信息、网络信息传递以及定题跟踪、远程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多元化,从传统的现场面对面的手工服务,到手工服务与计算机自动化服务、程序化服务、自助式服务并存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提供深层次服务,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推动服务方式多元化。如利用网络环境技术,选择定制个人服务、远程传递服务;在图书馆网站上构建个性化服务界面,实现复杂功能简单化;提供本站与相关优秀网站之间或本系统网页之间的链接,提高网络利用率;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师生读者的信息检索、获取、分析能力等。

4.3规范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

规范建设高校图书馆行为文化,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升华,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制度的一种智慧。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要求读者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种被动的服从,而规范建设图书馆行为文化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角度出发,规范图书馆群体成员之间、读者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人际规范和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对各种关系的调节,是图书馆员、师生读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当图书馆群体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冲突时,图书馆的这种人际规范和行为规范可以起到调整关系、处理冲突示范效应,塑造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5、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独特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受到广大师生和受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识。

作者:宋家明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第十篇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校园和谐进步的有力推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图书馆服务文化。置身于优秀健全的图书馆文化,广大师生不但在知识、能力、人格、心灵、情操方面有所提升和锻炼,而且在人文素质方面也受到正面的熏陶。由此看来,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图书馆软实力建设,高等院校有必要全力打造服务文化这一软实力。

二、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建设:

1.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加大场馆投入,增加馆藏量,丰富馆藏资源,使之与时代同步,是建设好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前提。图书馆硬件建设首先应以前瞻性、实用性和节约性为原则,保证规模,保证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其次,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扩大、更新图书馆的藏书,以要保证师生教、学、研的需要,为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保障。再次,不断更新图书检索系统、配套设备,扩大电子阅览室规模,提高电子阅览室质量,从而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效率。

2.动员读者配合。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的理解、参与、支持与配合。为了取得读者的配合,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或加强读者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积极作用,使他们重视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并主动参与其中。

3.强化馆长作用。作为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倡导者和领导者,馆长应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用尽自己的智慧,用好自己的权力,在服务实践中积极参与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建设,大力倡导服务文化。馆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极大地推动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进程。

4.提高馆员素质。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宝贵的资源,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建设者和护卫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转变馆员的服务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激发服务热情,遵守劳动纪律,是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对官员的基本要求。把馆员的优质服务当成一种习惯加以培养,着力提高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5.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和进步的灵魂,要使图书馆服务文化有特色、有起色,就必须从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入手,引入读者监督机制,活化组织机构,完善馆员奖惩制度,使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能够在健全的服务机制下顺利进行。

6.更新服务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存在着“注重手段,不重视目的;注重建设馆藏,不重视馆藏的作用;注重编制书目,不注重使用书目”的重技术轻服务的理念,致使读者的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损害了图书馆的声誉。现代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认清服务文化的人性化特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每一位读者。

7.保证服务时间。根据梁剑峰(2005)的主张,图书馆可通过充足合理的开发时间常年不间断服务、准时开闭馆来体现图书馆的服务文化。他认为:“实行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从8点至22点不间断对外服务方便读者,并坚持假期、节日照常开放,让读者不管什么时间来图书馆,都感到很方便。”可见,保证服务时间也是一项构建服务文化的基本措施。

8.提高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服务“不应是以一种被动地满足读者借阅需要,而应以一种动态的服务,以一种高效率的服务满足读者”。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应体现在馆藏的利用率、读者搜索速度、服务多元化等方面。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以下“四性”原则:

1.人本性。高校图书馆应当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倾注人文关怀,多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

2.特色性。高校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理念和特色科学、精心设计,使各场所凸显鲜明的人文主题、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到文化、美化、净化,体现浓厚的高校文化底蕴和办馆特色。

3.实时性。图书馆服务文化建设应围绕高校的教学、教育及研究工作,聚焦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传播媒介,迅速、全面地传导各种信息,使读者能及时了解科技、社会、文化发展动态。

4.发展性。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已经形成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挖掘和改造过程中,应保留和光大其历史文脉,对于外来的元素既要有开发的心态,又要有批判眼光,不可不分良莠、不顾校情照单全收。

四、结语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4

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培育体现时代精神,适应业务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1.规范员工思想和引导行为的需要。

“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完备的管理体系、公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融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目标,符合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服务“三农”、信用社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2.提升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各类风险的防范。“信合”文化建设理念,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不足,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各尽所能,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对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整合金融产品的需要。

在“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农村信用社共同的目标能激发广大员工创新金融业务、改进金融服务,实现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愿望。不符合市场需求、盈利水平低、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产品将被彻底摈弃或重新整合。努力开发具有风险转移、低风险、交易成本低等功能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改进现有金融产品品种、市场定位和服务手段,将成为信用社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

4.塑造良好形象的需要。

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渗透“信合”文化建设理念,让广大客户感知到农村信用社提供银行产品、银行衍生产品以及中间业务的优质服务,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高效、丰富多彩;感受到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把信用社内部各种力量统一到共同的发展方向上,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朝着一定的目标,发挥整体力量,使上级的部署决策迅速变成全社员工自觉的行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提高认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者及员工,进一步认识加强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理念企业文化对于促进农村信用社走向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益,更好地推进发展、服务“三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认识到“信合”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

2.树立诚信意识。

现代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层次上的竞争,而是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资金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等发展到各个层次上展开的立体、全方位、整体的竞争。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市场化、商品化,以及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树立诚信意识。在内部,要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循,违章处罚有章可依;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对外要以“三信”创建为平台,延伸服务内涵。通过“三信”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密切与农民的关系。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积极推进“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和推广活动,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提升,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氛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环境。

3.在服务中加强合作。

首先要提升员工服务意识,提高合作本领。要注重从提高员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入手,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现代化的科学设备需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去掌握和操作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要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定期组织营销学、客户心理学、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及新业务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使各项业务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合作本领。要抓好员工的道德素质。这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形象的大事,要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作风及职业道德等内容入手,全面抓好员工的行为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纪律严、作风硬、技术精、效率高、文明意识强的员工队伍。其次是要给合作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从真心为“三农”着想的角度出发,广泛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心声,根据网点地域和人文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可以配备饮水机、添置雨伞、老花镜、报刊杂志、便纸袋、一次性纸杯、烟灰缸、安全警示牌等,要提倡主动服务,亲情服务,与客户在基本对等、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心灵的沟通和默契,在服务的过程中,彼此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快乐。

4.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要重视满足员工必须的物质需要。在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善于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重视员工的满足感,要努力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满足员工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员工的潜能,营造员工心情舒畅、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让他们能快乐地工作。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真正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企业要多为员工的前途着想,要善于结合本社的工作特点和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多帮助、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对员工的成绩做到及时给予奖励,对员工在工作上存在的缺点,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给予说服教育,努力为员工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使每位员工都感到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服务“三农”为天职,恪尽职守,躬于实干,赢得农民高兴、政府满意、自身发展。

三、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信合”文化必须与时间俱进。我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体现和实践“信合”文化。又要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1.要体现一个“实”字。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为服务“三农”办实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是推动产业化的重点。农村信用社要要支持发展的重点,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构建社企互利支农工程。要建档管理,挂牌包扶,当好理财顾问,和个体工商户交上朋友,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管理,解决老百姓买卖难问题,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为农村妇女、困难农户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贷款,激发创业热情,既为服务“三农”赢得了声誉,赢得了地位,更赢得自身的稳健发展。

2.突出一个“稳”字。

为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农村信用社要将存贷款调查关口前移,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的大型入户调查活动,全面掌握辖区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信誉状况,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广阔的田野。由于贷款户情况了如指掌,对农户申请贷款,一般不需要调查,减少贷款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同时可以探索创造“联户担保贷款法”,几户担保为一户贷出几万、十几万元,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3.落实一个“干”字。

为了提升信合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信用强社,要从经营战略上更新观念,教育职工树立服务“三农”是天职、是商机的新理念。首先要树立存款立社思想,紧紧扭住存款不动摇。坚持把存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瞄准主要竞争对手,主动抢占市场,乡镇网点着力主攻存款,把农村市场作为存款主攻阵地,把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作为主要争夺对象,给信贷扩张以强力的支撑;城区网点广泛面向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资金,主动发现储源,争取开户、办卡,从而取得争夺存款的主动权。其次要树立贷款兴社思想,努力拓展信贷营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调整信贷营销结构,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对服务区域内各行业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分类排队,选择优质客户和优良项目作为营销对象,建立名册,逐户落实专人或责任小组,拟定营销方案,主动上门营销,并按进度落实好营销工作。立足区域,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拓展农民消费信贷领域,积极探索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实现支农贷款投放总量、覆盖面和受惠面的新突破;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孵化园”,积极主动营销贷款。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重点优势项目、积极支持个人消费贷款等,信贷营销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5

1、把握校地文化融合的着眼点,确立融合理念

在校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立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正确理念。一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练校园文化的特色。二是以正确的舆论为引导。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弘扬社会正气。三是以高尚的精神为引领。要以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为根,积极培育和践行学院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是以优秀的产品为载体。要着力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产品,营造浓郁的高职文化氛围。

2、选好校地文化融合的着力点,丰富融合内容

“大学的成长成熟,取决于大学内在文化精神的培养和形成,而非外部的机遇和手段。大学必须有认识和坚持自己文化使命的文化自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核心在于以增强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感染力、渗透力为切入点,以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充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编研本土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资源,搭建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教育、传播和宣传平台,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职业特征、高教特点的高职文化品牌,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师生、服务地方、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2.1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

高职院校要按照立足地方、文化育人的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强化特色主题教育。一是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作用,在党员干部、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师德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促进良好院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二是举办地方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解读地方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地方的原则,提炼典型教育素材、典型教学案例、典型乡土资源,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现实题材融为一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四是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引入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主题教育的针对性。

2.2挖掘地方文化人物,编写特色文化教材

高职院校要按照兼收并蓄、提升内涵的思路,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建设特色文化教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保证。一是编写特色文化读本。以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地方典型人物为主体,提取人物典型事迹,挖掘人物精神品质,吸取人物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二是编写特色专业教材。在旅游专业中,把地方人文历史融入专业课程,讲清楚地方人文历史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编写特色通识教材。在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中,增加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容,融入地方乡土文学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3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要按照开放建设、重在利用的思路,以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立特色教育基地。一是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沟通合作,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基地多元化建设模式。二是根据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按照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要求,开发专题培训项目,搭建专题培训平台,增强教育基地建设的针对性。三是制定特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教育基地,感受地方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洗涤灵魂,提升素养,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价值体系。

2.4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按照活跃氛围、提升品质的思路,把地方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起到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的作用。一是借鉴地方传统文化,开展地方文化艺术节、地方民俗文化展、特色书读书活动等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对接地方文化产业,通过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文化企业以及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在教育、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自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三是以典型引路为手段,定期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把地方本土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作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现实教材,在全校营造立足本职、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四是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开展“学院精神”的征集活动,培育和践行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学以致用,自强不息。

2.5注重地方文化传播,推动特色文化宣传

高职院校要按照传播为主、创建品牌的思路,利用校内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学术刊物、教学环境等阵地,加强对地方文化成果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一是抓好观点宣传。重点宣传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报告、讲座、发言,让我们的专家说话,给人以深刻启迪。二是抓好人物访谈。密切关注地方文化建设的新视点,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访谈,传递他们的声音,引领校内师生,扩大社会影响。三是抓好活动宣传。深度剖析特色文化活动,挖掘经验,培育典型,激发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创建融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于一体的校园品牌文化。

2.6着眼地方文化创新,加强特色项目研究

高职院校要按照以研促建、研建并举的思路,紧跟地方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创新点,加强特色项目研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策略参考。一是加强课题研究。把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研究、地方文化资源挖掘研究、地方历史人文研究、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的利用研究等列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撰写理论文章。抓住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动态、新趋势,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围绕前沿热点问题撰写重点理论文章,直面当前地方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成果使用效益。三是搭建学术平台。以学院为主体,联合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每年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强学术研讨,营造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

3、抓住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强化融合保障

大学文化要拓展文化建设的内涵,拥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家乡和故土,开拓途径,开阔思路,融合地方文化。校地文化融合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机制保障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校地文化融合的关键点在于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彻底突破制约校地文化融合的机制瓶颈,打破与学校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整合和集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着力构建多元开放、有机融合的文化建设体系,最终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职文化既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更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它是广大师生的精神之家,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之基。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深入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地方优秀文化知识的灌输、普及和渗透,打造“高职文化”品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院形成“以文化凝精神、以文化提品质、以文化促和谐、以文化树形象”的发展新局面。

3.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在学院层面要成立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从总体上部署和安排学院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宏观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开展工作。学院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建相应的研究和建设团队,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有关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牵头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宣传统战部要牵头做好特色文化的宣讲、提炼和传播工作。工会要负责针对教职员工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教务部门要牵头组织专业系部做好校本教材、文化读本的开发和实施、特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学工部门要牵头组织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科研管理部门要牵头搭建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平台,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3.3开放建设,强化保障

高职院校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开放建设、校地融合的文化特色建设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联系,联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校友、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人士、政府高级公务员、成功创业者等人脉资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和支持。要在载体上积极搭建院系两级特色文化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网站、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教育论坛、专业讲座、青年学习节、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要在政策上切实保障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把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经费纳入学院总体预算,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软硬条件。总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高度,从继承、发展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出发,来认识,来研究,来探索。”校地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主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高职文化自觉的价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建设高品质的高职特色文化,大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申晓伟 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同伴关系已成为学生喜欢学校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储能中学在实践中依托学校完中建制,加强高初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并引导优势互补,增强积极影响。初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是有差异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判断能力往往不够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从众心理也比较突出,但他们身上在可塑性、接受性、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而高中学生往往已初步形成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相对成熟,他们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初中学生。因此,学校通过创造机会,开展高初中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让更多的优秀高中生走进初中班级,“大带小、小促大”,有利于挖掘高初中学生身上各自的闪光点,树立各方面的榜样,能够始终以积极的舆论导向影响学生,并能进一步扩大双方的交往范围,增强交往能力。鉴于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完中的独特优势,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了同伴教育的实践探索,探索总结了深化同伴教育的策略和机制。

二、创新德育育人渠道,实现“导生式”自主教育

实践中,我们将“学生辅导员”制度引入德育管理中,借鉴当前课改中流行“导生制”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高中学生辅导员在”大带小“中的主导作用,或言传、或身教地通过多渠道深入初中学生群体中,并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具体的途径有:学生辅导员建设:挑选高中年级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辅导员,使学生辅导员及其同班同学组成的后援团队定期进入对口的初中年级结对班级,辅助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一定的班级管理,并且传帮带初中班级的小干部,提高其自治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大带小”“小促大”。合作主题班会:以学生辅导员为“导生”,定期合作在高初中结对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以同龄人视角互相影响,以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互动德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仪节、主题德育教育,采用结对班级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方式,使高初中学生一起通过活动或实践开展主题活动,共同体验组织过程,感受对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并共同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动与成功。团队一体化:建立“以队为主,以团为核心”的友谊团队,高中团组织全程、全员、全面带队,如高年级团干部到低年级班级上团课,高中的团支部书记指导低年级团队建设等,并最终实现有效协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拓宽课堂学习平台,提升“同行式”进步空间

实践中,我们依据高初中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同行的特点,以同伴、同龄的共同点为基础,抓住“知识的难点、学习的惑点、成长的节点、成功的亮点”等关键点,进一步拓宽高初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同行中共同提升进步的空间。主要的做法包括:

(1)互动课程参与:以基础型课程互补讲座、拓展型课程高初中联合选课、研究型课程互助选题探究等方式,开展带有高初中互动亮点与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2)伙伴结对小组:以学生辅导员与结对班级学困生一对一结对、班级学生辅导后援团与初中班级学习辅导团的集体帮带为主,开展学习上的互动与互助。

(3)合作社会实践:在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寻访调研等活动中高初中学生结伴同行,成长中体验兄弟姐妹的不同角色。

(4)姐妹班学风共建:以结对班级为单位,以班委会联席会议、学习方法交流会等方式开展班级学风、班风建设。

四、繁荣互动性校园文化,营造校园“灵动和谐”的育人氛围

实践中,我们充分考虑高初中同学在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中表现意识、参与意识、接受能力、实际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取长补短,通过大小结合,创造“活泼友爱、灵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主要探索和实践了四大做法,分别是:第一,合作性教育活动:在大型学校主题文化活动中充分创造机会,实现高初中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并形成有层次、有立体感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第二,群体性社团活动:在现有十多个学生社团中开展高初中互动,使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的社团活动中,既培养兴趣爱好,又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责任等意识和能力。第三,自发性文化活动:以结对班、结对年级、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等多途径由学生自发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使高初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成长与成功的快乐。第四,文娱性体卫艺科活动:与体卫艺科的专项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安全演习、科普竞赛、体育竞技、文艺表演等活动中有机融合高初中互动,发挥积极影响。

五、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制度保障与管理创新

1.学生辅导员: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核心力量。通过管理创新,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储能中学学生辅导员工作条例》,从学生辅导员的产生、职责、管理与评价等各方面对学生辅导员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发挥了学生辅导员在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核心力量。

2.友谊姐妹班: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基础依赖。为了使高初中同伴教育开展的有序,并使高初中同学感受共同前行、共同成长,我校将高一与初一、高二与初二、高三与初三年级的对应班级分别结成姐妹班级。同时在学校主题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创设互动集体参与项目,保证了友谊姐妹班成为高初中同伴教育的基础依赖。

3.互动后援团:高初中同伴教育的质量支撑。为了扩大高中同学在互动中的参与面与受益面,同时保证高中学生辅导员进入初中班级的辅导质量,我们在每个高中辅导员所在的班级分别从才艺、爱心、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维度组织同学形成辅导员的后援队伍,并在需要时深入初中班级协助学生辅导员工作。

4.互动型选课:高初中同伴教育的课程空间。为了在一些学科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发挥高初中互动的优势,我们在结对年级分别开设了若干可以供高初中学生共同选择的互动课程。

5.联合年级组:高初中同伴教育的服务平台。为了保证互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创新了联合年级组建设,通过制定实施《储能中学高初中互动联合年级组工作条例》,使初高中对口年级在承担着互动教育具体工作任务的部署和计划的推进中更加科学、有效。

6.自律委员会:高初中同伴教育的监督保障。为了巩固高初中同伴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在互动中自我教育的反思与总结,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律委员会的职责,使其成为高初中互动的评价主体之一,以及高初中同伴教育的监督保障。经过近年来我校高初中互动教育实践探索,校园里的高初中互动合作、携手同行已成为每个储能人心中最靓丽的风景。高初中的同伴互动,也同时为学校深化课改,形成学校特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对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课题研究,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进而懂得学生,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完善,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悦纳情感。德育育人途径更加丰富,特别是建立在“混龄互动”基础上的德育活动更多地强调了互补与合作,德育实效性明显提高。

作者:周政 黄玉霞 单位:上海市储能中学

第三篇

一、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现状

笔者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赤峰市、乌兰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及其所属旗县部分中小学校作为个案,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从生态学角度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尤其农村中小学,意识化的人文群体文化圈层、物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现状堪忧,不能充分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力,不能充分发挥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教育性的文化场功能,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亟待被构建。

1.意识化的人文群体文化圈层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受西洋文化、多元文化思想所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极大地冲击着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甚至每个学生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判断和评估出现迷惘和摇摆不定,取舍艰难;一些人甚至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消逝的危险之中,崇尚学习西洋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置若罔闻的现象比比皆是,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和执行力,失却了教育在培育人的精神性的本真追求,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分量、到形式、方法及质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2.物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静态校园文化缺位现象,致使学校育人缺乏文化深度,突出表现在:校园物化的文化物和文化设施杂乱无章,缺少布局和文化格调;校园墙壁文化、标牌徽识和校歌缺位;虽有校训、班训、宣传橱窗等标牌徽识,但缺少文化育人意境,如有些学校宣传橱窗仅供学校公告通知之用等。

3.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成绩、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人为削减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两套课表现象;一些中小学教师教学上不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学中缺乏精神引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往往聚焦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和法律形式、语言、道德等智能性文化知识和规约性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精神性文化对学生的涵养;一些学校不去设计和开展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课外活动或开展得很少,题材及形式老套、内容缺乏深度,引不起学生兴趣等等;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校报、学校网站缺位等等诸多问题。

二、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如何营造一个恬淡舒适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文化环境生态系统使人少些分数的浮躁,多些人性精神的引领;少些功利的市侩,多些教育理性的从容,这正是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应该追寻的目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生动写照。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可能性的第二大项,也是人借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个体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受这种文化模式影响和作用,其心理、性格、行为必然表现出该文化模式的个性,并且教化愈久,这种性格特征也就愈鲜明。按照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理论,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直接相关(强相关);其次是经济机制、社会组织一类的规范文化;最远的是价值观念,自然环境虽然对它有影响,但影响比较弱,而且往往是通过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与中间变量来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反过来看,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最近、最直接的却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它表现为强相关;其次是社会组织、经济体制;最远的是自然环境,它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则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中间变项实现的。从这一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中不难看出,价值观念、规约文化和智能文化对人类社会主体的巨大影响作用,所以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各方对传统文化教育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与态度、教育者所传授的规约文化和智能文化类型、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等等无不对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教育力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不得不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人的精神引领和渗透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引领,以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静态的校园文化为物本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各种主题活动为途径载体,构建一个动静结合、人物相生的统一的校园文化场,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力。

(一)构建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

受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理论所启发,在构建学校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注意形成学校统一的文化价值取向,并执行和坚守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谈到教育的时候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人类出生时就无意识地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了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所以,教育就是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或者阶层利用文化的合法性,巧妙地造成一种文化环境,通过个人参与社会文化意识的过程,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符合自己意志的人格力量。然而,管理者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价值选择受到社会价值观、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这一事实,导致在教育行为上出现诸多偏差。因此,要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具体包括管理者文化圈层、教师文化圈层和学生文化圈层,并在各个文化圈层中注意学校统一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与坚守。其次,要注意教师队伍文化素质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与推动者,依循合理的方法与手段涵育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智能文化、规约文化与精神性文化的深入人心。一方面,要注意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与涵育、教师价值观念等精神性的习得;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师资队伍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教育性教学”的文化场功能。

(二)构建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

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具体主要是指校园内处于静止状态的无生命的文化物和文化设施,包括校园墙壁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标牌徽识等等静态的物质文化。校标、校训、校歌、班训、校园内墙壁的布置、宣传橱窗、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活动场地、建筑特色、颜色搭配、雕塑摆放等等都是静态校园文化物的具体体现。这些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具有稳定性、客观性、渗透性、潜在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对于物化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作用与功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对此都有非常充分的论述,并有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所取得的不扶自直的效果。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的静态校园文化物与文化设施,本身就是某种文化情怀与审美情趣的深刻外化,会带给身处其中的学生以文化、美感效应,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与审美的启迪与浸染,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构建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首先要注意校园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民族传统文化格调,注意物化的静态校园文化圈层与动态的主体认知群体文化圈层和文化活动载体圈层的构建在价值观念上的和谐统一;其次,注意校园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布局,要做到恰到好处,注意体现校标、校训、校歌、班训、校园内墙壁的布置、宣传橱窗、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体育场、建筑特色、颜色搭配、雕塑摆放等等。最后,要注意文化物和文化设施的选用要能充分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恰当传达民族传统文化格调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刻性,使之真正起到净化人的心灵、增强人的审美情趣、涵育人的性情之功效。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圈层

文化活动载体圈层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文化活动、主题和特色文化网站、校报班刊等等文化活动载体,这些文化活动载体具有即时性、可变性、广泛参与性、感染性等特征,它几乎涵盖着以校园为主体的学习、娱乐、生活、劳动实践等等活动内容,能够丰富和活跃学生学习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品质。因此,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圈层时,一不能忽视课堂这一学习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例如,美术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渲染力与创新力,民族乐器和音乐课所展现出的文化陶冶力,文学语言所流淌出来的传统文化育人智慧与精神旨归等等。二要注意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结合时代和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特点,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活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题材要广泛,内容要有新意,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并使学生在心理上能够主动接受。三要注意提高文化活动的思想性与感染力,围绕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净化社会环境,追求崇高理想和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进步良知、提升学生的修养和人性,最终使学生学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四要全面构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文化活动、主题和特色文化网站、校报班刊等文化活动载体为辅助的校园文化工程。总而言之,学校作为一个涵育人精神和民族文化情感的活动场所,其内部的各种人化与物化资源和活动,无论从学校格调与布局、到校内设施、再具体到各个环境细节,都应该被赋予深深的教育与文化印迹,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精神文化上的享受,能够鲜明地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办学特色与理念和师生共同的文化精神面貌,最重要的是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中折射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者:叶琳 赵丹 张丽红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教育系

第四篇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特点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比较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文化,它一般表现为校园历史积淀的成果,如校园的场地、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所孕育的校友等等,它的产生受较多外在的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新近产生的缺乏历史的独立学院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是比较弱小的,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比如,首先保证独立学院拥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否则独立学院的很多功能及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前途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师生对未来的信心,引起他们的担忧,进而影响到其他几个方面的文化生产与建设,就难以实现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事关其当前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则主要是由高校的管理者制定的,体现着高校管理者的办学、治校的理念与能力,体现着高校管理者一定的自主权。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办的高校模式,其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办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和独立学院的自我定位密切相关,例如,学校的自我定位是建设教学型的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一目标明确之后,学校的制度建设相对就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比较注重,包括对课堂的监控,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绩效考核中对教学成果的偏重等,相对而言,对科研的管理和鼓励显得薄弱一些,近年来则有所改善。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则由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体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共同构建,从校园文化的建设来看,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探析和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造成了深刻的渗透,对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来说,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相对较低,因而更加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受其左右。校园社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加强自我管理、锻炼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也十分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一般都能认识到社团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往往参与热情较高,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与光彩。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的探索主要是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着手进行的。

二、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在于‘以文化人’,依托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独特优势,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和文化载体,优美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融注于校园日常生活的文化资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它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来说,任何学校校园文化的状况如何会对社会外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辐射。校园文化建设得怎样往往是社会评价的来源与依据,青年学子在选择高校时往往从了解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入手进行综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自己的选择。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高校办学模式,由于缺乏历史传统所造成的声望和社会吸引力,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白手起家,更需要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文化氛围,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软实力。从学校自身的建设来说,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它在形成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于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学生若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自身的合理期望,就会抱着消极的态度度过大学校园生活。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全员共建,培育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体现校园特色的引领社会需求的、鲜明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此推动独立学院的整体发展。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趋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这一意见指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路径和目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增强校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联手共建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的发生的理解,将直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产生于特定群体内成员的持续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校园文化是‘黏合剂’,它使组织成员能合成一团……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互相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由此看来,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校园内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增强。这种相互交往包括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起着最重要的引领作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包括课堂内的交往与课堂外的交往。课堂内的交往以教学交往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真正达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往,摆脱单一的讲授法,创造条件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有所不足,在参与课堂活动、话语的组织和思想见解的分析与表述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加强,通过课堂活动的组织,学生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都能得到锻炼,因而能够大大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进一步的深入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在课外的交往与互动是比较频繁的,一方面,他们大都建立了班级的QQ群,在群上通知、公告、招聘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展示自我的爱好、趣味等,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加强彼此之间的私人联系。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社团,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增强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争取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获取比较实用的知识,较为轻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对此,学校更应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和氛围,如举办摄影展、引进高雅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高水平讲座,以开阔独立学院学生的视野和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二)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及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面向学生群体,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相对比较独立,相对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来说,高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较少,使得高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联系不太紧密,长此以往,难以产生对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独立学院的管理由于带有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因素,其教师更加难以感受到独立学院对他们的关怀。独立学院的高校管理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归属、文化认同等方面较为忽视,从而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稳定,直接导致教师人员的流失和队伍的不稳定。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师心理的关注和情绪的关怀,淡化行政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这方面,学院比较注重教师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例如,学院先后为教师举办过集体婚礼,每年组织教职工集体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资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工的关心还体现在对教工的家属、子女的关爱上。

(三)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

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的冲击,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缺乏判断、选择的能力,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迷失在网络巨量的亦真亦幻的信息世界里,为此,独立学院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效人才优势,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品牌。在这方面,学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对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例如,2013年,本院创建的“高校与广播电台联手制作大型广播剧《我在回忆里等你》”和“大学生艺术团———绽放青春的舞台、实现梦想的舞台”两个项目,在“2013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此外,学院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学生参加其中,每年举办的工商模拟市场远近闻名,吸引许多校外的学生及社会人士前来参加。近年来,随着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标志的“微时代”的到来,学院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创新,组织微电影大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事业中,激活校园文化中的丰富素材,又可以为提升地方城市形象献计献策,发挥高校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功能。总而言之,作为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参与热情,才能取得丰厚的建设成果,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对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如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注重教职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养成,注重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那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

作者:吴晓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第五篇

1、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述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职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精神、信仰、理念、价值观、教学活动、教育方法、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职院校的宝贵财富,从精神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校风、校训、价值观、教育理念、发展战略等内容;从实践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组织制度、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内容;从学术层面上讲,高职院校文化涵盖了学科、专业、课程、教研活动、生产活动、技术服务与推广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内容。

1.2高职院校志愿者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特有的志愿者工作的特点就是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的服务,更加注重发挥职业特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继而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如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经常性帮助果农、菜农解决生产上病虫害难题;园艺方向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设计绿化、美化学校景观;文秘、计算机、电子商务高职学生往往利用自身教育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积极与企业对接,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参与自愿服务 工作。

2、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1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大学生自我能力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组织性、公益性、直接参与性、延续性、时代性。大学生在参与建设美丽校园、美丽城市、美丽社会的和谐进程中,更加要自我严格要求、服从组织、严明纪律、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的形成。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2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切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了青年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志愿的价值取向,提升了大学生文化追求和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它倡导了道德的热诚和理性的自觉,强调了奉献精神,强化了公民意识,这些都为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2.3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凸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实践为平台,将理想、道德、文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互相渗透,使大学生不仅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而且还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实际技能,增长了才干。志愿者行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舞台,极大地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4青年志愿者行动凸显校园文化的辐射示范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通过校园与社会化服务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对象延伸到广阔的校园之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志愿者行动往往与行业、企业、社区的需要相结合,校园文化逐渐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融合,通过志愿者行动,大学生自觉地将民主参与、公平、法制、竞争、效率等现代公民意识带入校园,使校园文化在融合与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感染和教育着一批接一批的志愿青年。

2.5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使青年志愿者养成独立思考、纪律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助于青年志愿者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促使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建设、安全管理、项目评估和品牌阵地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保障,为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

2.6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

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时代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诉求已明显发生改变,高职学生思想认识及政治素质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实践,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义务支教、关爱帮扶、寻访革命足迹、校园周边需求调研、暑期“三下乡”文艺演出、禁毒防艾图片展等,可以作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舞台,符合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必然规律,使在志愿服务中的志愿者学生个人作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积累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其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化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有效增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生交流、传播、生产、增值等。

3、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

3.1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缺乏专业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工作既没有固定时间和内容,也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志愿者及志愿者专业知识的培训课程,缺乏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就不能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目前高职院校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依托于党团群体,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行政意向性拨款,支持力度有限,若学习一些向社会募集善款的知识并成功转化,这有利于扩大经费来源,为志愿者活动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战略的眼光将志愿者培训列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中。切实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技能,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3.2高职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应该加强与专业的结合

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应该多考虑与专业的结合,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各级志愿者管理部门在审查志愿计划时,多从数量和质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使志愿活动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从而带动学生自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系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6

 

一、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活动形式单一,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不能给人一种“哈佛就是哈佛”、“斯坦福就是斯坦福”的感觉。“成功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学校”。创建出自己的特色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特色,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多高”人才。

(二)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容易倾向于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校园环境美化,但实际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内涵,在一个方面无法获得普遍的认同度,阻碍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另外一个方面还会显得较为肤浅。

(三)重视程度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深入。

我国大学评估中还未真正将校园文化纳入其中进行考评,校园文化还未得到充分重视,也没有在日常工作中作为重点来抓。这使许多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更加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很少实实在在地去开展活动。很多西部高校搞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往往会打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仅仅做一些表面性文章或者仅仅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策划是不够的,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形成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专任教师参与度不高,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

西部高校注重专任教师教学和科研,以教学和科研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致使西部高校出现重科研而轻育人的现象。随着普通本科院校的扩招,专任教师数量相对紧缺,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专任教师不重视或者无力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开展与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活动就显得尤为困难,如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科学术作品大赛、校本科研立项等。

二、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助推器,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渗透作用。”因此,西部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所倡导的是一种内外协调、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中心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作为西部地区社会教育的主体,西部地区应努力发展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积极力量。

(三)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中心。因此,在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根据相关学科和专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文化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知识需求,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经研究表明,青年人的思想往往会受到所在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的影响,而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则是文化环境因素。物理学家范守善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

三、西部地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途径

(一)合理规划校园建设,突显精神文化内涵。

“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西部校园群体建筑是西部大学校园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象征,西部大学校园主体建筑比如:图书馆、教学楼、雕塑、健身设施以及亭台楼榭,特别应该在“文”与“雅”上下功夫,让其能够具有优秀的文化品格,能够充分体现西部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学校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健全和完善,使内容更加科学和规范。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制度执行力,做到奖罚分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地方高校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成立学生社团、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教授论坛”、青年科技节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校风、学风建设起到极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校园创新机制。

目前我国西部的高校,在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西部高中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也就意味着缺乏了科学研究所必备的思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主张的是探索科学未知的领域,而这正是中国大学所缺乏的,也是西部大学所应该学习的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端人才,进而促进西部经济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力量。

作者:刘? 单位:河西学院历史性文化与旅游学院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口号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热潮。国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校园文化的定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学说:意识形态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众意识,是学校根据社会成员的参与以及逐渐养成的认同的群体思想文化意识。综合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校风校风等的综合体现。氛围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弥漫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以及他们的环境的氛围等。第二,校园文化的功能研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贾九斌(2009)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识别》中将校园文化的功能从校园物质文化功能、制度文化的功能、精神文化功能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凌宏彬(2003)在《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中从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等方面,提出完善学校的总体规划,建设科学有效的校园制度文化,健全校园物质文化和创建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第三,关于校园文化的发展方面。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划分不一致:苏国红(1999)从逻辑历史的关系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校园文化的萌芽期(1978-1984)这一时期校园文化形式单一,学习热成为主流,校园文化的初建期(1984-1989)政治热冲击校园,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校园文化的重建期(1990-1993,1993-),校园文化失范转向校园文化的全面重建。

二、国外研究概述

各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培养出的人才也是各有特色。日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过分地注重物质条件的优越,更多的是坚持“人化”,以人为中心,适应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传统人脉的延续,富有文化和时代的气息,更加注重开放性,注重科研和产业的结合,像世界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看不到围墙,标语,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理念,校园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早期研究校园文化的约翰•亨利•纽曼,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通知识的场所,大学是一个推动社会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他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知识、推广知识、追求知识。王世红(2009)英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在制度文化方面采取严格规范而人性化的管理,注重学生的教育引导,借助宗教、公德教育课进行教育,处处,事事体现了“以人为本”。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大学总是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价值并掌握真理的创造性的智力文化”。他提出“大学是一种文化中心”的大学文化观点。洪堡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论文和文件中,提出认为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发展科学、开展研究,即大学具有双重职能。薛为春等(2004)德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依法治校、学术自由,趋向国际化交流,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注重实践性,实行人性化教育。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确立、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大学在人文与科学重新融合的基础上向综合化发展,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汪昌平(2005)在《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中就中西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等做了分析。王德广在《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中论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八大特点和三大发展趋势,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协调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外来文化与高校校园自身文化高度整合等。相对国内,国外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人本性质,从多方面考虑人的发展,考虑学校的长远战略发展。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人才中都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特点是我国在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研究评价

国外学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相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比国内要成熟的多,不仅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更多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呈现不断深化的趋势。国内学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理论创新点不足,多数研究局限于大同小异的观点,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多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研究多是宏观层面,缺少微观层面的研究深度。第二,研究多停留在点和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多停留在旧有的观点,对出现的新问题关注不够,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与发展,与不同社会文化形态的结合的研究相对失衡,研究的领域应协调发展,全方位关注。

作者:张静 路佳 丁泽国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三篇:大学武术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大学武术教育的困境

1.观念陈旧、目的单一

一方面,目前竞赛式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偏爱,尤其是擅长重攻击技击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外籍武术,而忽视了我国内涵式的注重技击本质的中华武术。武术发展大背景的改变使我们很难培养出德艺双馨、武艺超群的新时代武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中武术教育作为必修课之一是以体育课的形式呈现,但往往是作为简单的授课内容并不注重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体会。许多学生将武术看做是自己锻炼身体的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思想上完全忽视武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

2.师资力量薄弱

据调查,大学中从事武术教育的老师有一部分并非是“科班”出身,虽然他们都具有作为一名武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但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在武术教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不仅能够准确无误的展示出武术套路和动作更加能够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专业的武术用语为学生们进行解析,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和精髓的领悟。另一方面,“科班”出身的老师也不一定能够胜任大学武术教学工作。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一名武术老师担任多种武术项目的教学任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一人多用”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3.教学形式单一

大学武术教育主要以“展示—训练—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多是在运动场或者室内体育馆进行授课。大学专业课的学分制在体育课中同样适用。为了能够在期末拿到体育课的学分,高校普遍采取老师在前面展示,学生们在后边一遍一遍的模仿,一次两次新鲜感过后就只有最后的学分支撑着学生们学完一整套的拳法等武术项目。

二、大学武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武术教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升自身体素质更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武术的学习锻炼过程是一个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一个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更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武术锻炼还有助于大脑中枢神经的锻炼,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化,从而促进个体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的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信,养成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心态。

2.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优良品质

大学武术教育传承着我国优良品质,如:坚强的意志、协作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在大多数武术项目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协作精神和爱国精神,如:太极拳、易筋经等。大学的武术课堂是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培养爱国主义的最佳课堂。武术的表演形式无不渗透着协作精神,如:对练就需要心心相通,默契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武术的威力,这就需要学生实践高度的信任,是增强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古到今一个个具有舍身救国的高尚情怀的武术大师如:爱国名将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飞将军等,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发展大学武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大力度、提高认识

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的表层,并未深入到更高的层面。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武术表演和参加有关武术方面的讲座,加大对武术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内涵,从思想上重视武术的学习和锻炼。

2.开展培训、保证质量

武术教师是高校武术教育的引导者。针对我国高校武术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我们应加大对武术教师的专门培训和考核,制定完整的培训方案和考核制度,从而提高武术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体育院校对武术教育人员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社会输出一批高质量的武术教育人员。

3.创新形式,培养兴趣

首先,时代在发展,大学武术的教学形式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自古以来运动和音乐都相辅相成,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引入音乐的元素将会大大增加教学效果。武术源于中国,具有中国历史的厚重感,因此在武术锻炼中增加一些气势磅礴的音乐不仅能够将武术的力度和劲道演绎的淋漓尽致,更能凸显武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与培养大学生的传统优良品质不谋而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武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攻击性和表演性是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中引入表演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表演将武术动作牢记心中,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丁江坡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校园生活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的三个切入点

从文化认同角度切入。只有文化认同程度高,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才能更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才能将校园文化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进而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切入。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层出不穷,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能够再被小觑。经过多年的校园网络建设和新媒体平台的构建,每一个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形式和行为状态;它以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之深等特点,深刻地作用于校园实体文化,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瞬息万变。从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切入。每位身处校园环境的个体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分子,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认识正确与否、深刻与否,都深深关系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效率,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统一性是调研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件建设现状的数据分析

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背景资料、校园文化认同及满意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其中校园文化认同及满意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选项进行计分。本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57份。对问卷中的校园文化认同及满意部分采用al-pha系数法进行信度分析,本部分问卷的81个问题的内部一致性好,问卷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可信度。问卷信度分析。的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四个维度的认同和满意度上均呈现比较认同和满意的态度(均值<3);相比较而言,认同和满意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三、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1.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基础良好,特色性建设初见成效

当前高校都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重要,都在不断探索着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得出的数据,可看出在校师生对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都较高。通过走访感受和实地访谈,可以看到新校区校园文化整体氛围良好,文化基础坚实。在特色性文化建设方面,各高校都能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地域特点等有策略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初见成果。以文史类见长的院校,其校园文化特色呈现出更多的儒雅风韵;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其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地追求实用,其校园文化特色更多地呈现出务实。

2.高校新校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继承有序进行,文化创新层出不穷

本次调研主要以高校师生居多的新校区为主,通过调研可以看到每个学校都很注重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继承工作,特别是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将老校区原有的代表性树木移植到了新校区,体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文化建设理念;将老校区的代表性雕塑移至新校区,使雕塑所代表的精神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中传承。在物质文化创新方面,由于部分高校的老校区已不存在,在新校区开辟了一块土地,修建了微缩景观的老校区纪念园,在制作新校区的沙盘的同时,制作老校区的沙盘,以供师生和校友在此追忆其美好的似水年华;设立的校园纪念品商店里不仅有着印有校徽、校名、校训的各类纪念品,更有学子亲自手绘的新校区校园地图。此外,校园纪念品商店和邮政系统合作,成立了“我的大学”邮局,使大学精神走出校门,影响到更多的人。校训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笔,其不仅增强了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也促进了行为准则的内化,时刻提醒着师生在日常中践行校训精神。通过这些创新设计和建设,高校不断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基础,并进一步促进精神文化的同时深化。

3.校史馆功能和校友资源利用不够,还需进一步开发

就整个调研来看,目前校史馆的管理机制并不能保证其长期开放和接待学校所有师生,使得校史馆的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91.2%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去了解所在学校的历史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弘扬其文化,86.7%的学生喜欢听所在学校的历史和往事,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校史馆参观,但只有7.1%的学生非常了解所在学校的历史,27.9%的学生比较了解,42.5%的学生一般了解。就此来看,校史馆应该强化其机制建设,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新生到校史馆参观,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大学,培养母校情怀;在讲解员方面,能够多招聘和培训讲解志愿者,每个学院分配些名额,负责其学院的校史馆讲解工作,既能在学生中讲述校史,又能提高校史馆的利用率和功能的发挥。当前,各高校在校园文化传承中大力借助优秀校友的力量来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友返校活动、校友论坛等,可以考虑成立学生校友协会,使在校生与校友直接对接,进一步广泛联络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加强在校生校友意识教育,服务在校生的成长成才,促使在校生能够更近距离接触校友,感受校友身上所传承的精神,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将学校所特有的精神传承下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母校的发展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4.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充分利用可用资源

通过问卷的第二部分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第三、四部分的数据调研,可以看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受到质疑,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各高校应紧抓自身特色,高度重视文化特色显著的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其艺术类院系师生的乐曲和舞蹈特长,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资源打包编排成双周音乐会,将美术设计院系师生的毕业展、服装秀、采风展、摄影展、书法展等高水平艺术作品资源打包成每月书画展,这两项重量级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与传统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大讲坛、讲堂和论坛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来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以期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机制方面,一方面通过提高文化活动水平和层次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网站自助订票模式来改变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既能保证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来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吸引力。

5.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力大,潜力有待开发高校学生既是网络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网络的主体。

在网络上获得的大量信息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庞大的信息量与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下使得传统模式教育已经变得十分被动。它使得校园文化不得不吐故纳新,形成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各高校正加紧占领和把握网络文化阵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校园文化网站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其用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形式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新闻事件、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全部融入网站中,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平台的影响力极大,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起到了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切切实实地走到了在校每一位学子的日常生活中。

6.校园文化需要深入地系统规划和全面协作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学校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学校全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部署、领导下,由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要推动力,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师生广泛参与和较强影响力为主要标志,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高校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从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着力建设文化软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郝健强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思考与建议

1寝室文化的内涵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当前大学生寝室的特点和对寝室情况的检查分析,基本可以将寝室文化分为三个层级的定义,第一层是表层寝室文化,包括卫生状况,内部布局,设施摆放等。第二层是中层寝室文化,包括学校、学院和寝室内部制定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规范以及执行情况。第三层是深层寝室文化,包括寝室成员精神面貌,政治信仰,思想动态,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其三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寝室文化体系。

2寝室文化建设的作用

(1)寝室文化建设是使学生拥有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保证。寝室是大学生的自由论坛,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以寝室文化建设为载体,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寝室这一空间来开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3)寝室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能够有利的促进大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保持良好健康的精神状态,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寝室文化建设初期存在的阻碍和问题

由于寝室文化的相关问题还在研究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点、普遍关注,仍然缺少统一的、正确的导向,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1)寝室卫生习惯不容乐观,安全意识较差。干净整洁、布置协调的寝室可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搞好寝室环境建设是形成健康寝室文化的前提。有些学生寝室物品摆放杂乱无章,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乱摆乱放,桌面、地面布满灰尘,室内空气污浊却视面不见。并且多数情况是,入学初期卫生和个人自律方面表现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寝室脏乱差现象越来越明显。“烟、酒、赌”的行为已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三大天敌”,部分同学的安全意识较差,违章用电,失窃事件都为寝室的安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2)学习氛围不浓,娱乐消遣居多。很多同学认为学习就是在课堂,自习室,图书馆,而寝室就是他们放松和休息的地方,因此“睡觉,打扑克,上网,局域网游戏”就组成了他们的寝室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一些与计算机网络有关专业的寝室,更多的同学不是利用其来查资料,完成作业,而是与网友聊天侃地,或在虚拟游戏中杀戮无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经常逃课在寝室上网,完全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更有甚者,由于其在网络上获得的成就感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差异而给自己造成了心理疾病。(3)交流沟通过少,矛盾冲突凸显。寝室是大学生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彼此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引发矛盾纠纷。一个寝室的成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文化熏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致使脾气、个性、爱好千差万别,甚至语言交流都存在问题,也就避免不了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矛盾。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导致同学间关系不甚融洽,甚至互不理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僻、自我的性格,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不能很好的与寝室其他成员和同学沟通和交流,交往面狭窄,影响了健康。

4关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建议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多数大学生崇尚个性,喜欢无拘无束,他们自觉主动的进行表层寝室文化建设和营造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只是老师期望的美好的愿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约束大学生日常行为,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必须拿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寝室卫生管理条例和相关制度规范。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经验,我校以及各学院分别制定了多项制度和规定。在条例的执行过程中务必做到:检查从规、评比从严、奖惩分明,并把学生遵守践行的结果纳入到学期末量化德育考核和年终评奖评优的细则之中,充分调动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保驾护航。

(2)改革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健全寝室管理体系。

有了健全可行的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教条僵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目前,各学院的寝室卫生检查制度基本上没有突破、仍然单一,笼统的执行“三定制”(即定期定人定点检查)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卫生检查参评的积极性和对改善寝室卫生状况的重视程度。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寝室管理制度是“伪寝室环境状况”产生的原因,即寝室检查评比的时间段内短期可达到清洁干净、整齐有致,评比结束后迅速恢复到脏乱差的状态,这不利于良好健康寝室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寝室卫生的检查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在生活部日常的例行检查之外应该有效利用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例如学生会、年级会、班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等),使其发挥模范作用,适当的做到“权利下放”,较好的根植于学生寝室,深入学生寝室;可以成立“专管部门”,在“专管部门”的指导下对寝室进行日常生活的管理,安全卫生的监督检查,策划组织寝室内或寝室间的各项活动,搜集学生反映意见等工作,从而能够更深入同学当中,调动他们积极进行寝室卫生检查参评和主动自觉的改善寝室环境。

(3)解决“问题寝室”,营造和谐氛围。

不同地区的几个人走到了一起,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都不同,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和发展能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一次人格塑造和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机会。在大学寝室中,由于自由放松的状态,学生的个性、特质会自由彰显,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会使寝室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课堂以外的很多道理,包括社会规则,比如一切从小事做起,要学会宽容,因为大学宿舍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也经常为这些争吵不休,从这些小事中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成熟度,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方法。因此,寝室这一特殊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建设深层的寝室文化,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应是学生工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各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各寝室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寝室的《寝室文明条约》,要求寝室成员在寝室长的监督下认真执行。对于“问题型寝室”应采取专项治理,逐个击破。首先了解该“寝室特点”,寝室成员“臭味相投”的类化情况,例如整个寝室逃课上网打游戏;寝室内部有某个“对立面”;寝室内部无人值日等。其次应该对寝室长进行说服教育,争取让其协助学生工作者一起对该问题寝室开展工作。再次对问题个人进行谈话,促进寝室成员的交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带动。

(4)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寝室文化建设。

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就是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信心,还可以使同学们有机会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增加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主张个人奋斗,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个人主义意识,乐于追求新生事物和尝试多变的生活方式。辅导员在指导寝室文化活动中,要注意其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如:寝室3V3篮球赛,大学生寝室文化节,5人足球赛,寝室摄影大赛,大学生寝室DIY大赛,歌咏比赛,寝室成员特色表演等,还可以通过开展英语角活动,专题讲座,将寝室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寝室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交往能力,开阔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在融洽、高雅、健康的氛围中成长。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即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中的骨干力量。可以选派有丰富经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工作者进驻学生寝室楼,进一步贴近并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更深入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追踪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处理协调同学间的关系,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这一项工作,对于整个学生工作的开展也是很有帮助的,从学生角度来讲会感觉更加贴近了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恶劣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不仅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专职队伍管理体系,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寝室当中。这就无法忽视学生干部平时工作中的力量,他们不仅要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必须协助辅导员做好工作,所以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效的管理,学会做同学的思想工作,学会怎样创造良好的寝室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5总结

一言以概之,近几年来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但深入研究它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不断地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地完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制度管理,而是教育的延伸,是教育性的管理,是学生愉快度过大学四年时光的基础,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保证,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

作者:曲琳璐 单位: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第六篇:校园文化建设下的中国梦

一、相关概念

我国校园文化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书院,早先书院的规章、文化氛围及办学追求形成校园文化的雏形。伴随着人们对校园文化的探寻,校园文化的概念丰富起来,并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国家教育委员会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实习、设计及校园基础物质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校内文体活动、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环境布局、美化等方面。有些人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指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于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方面。等等多种定义。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共同见解。如校园文化的存在范围在校园,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精神,主体是学校师生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概念: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其次,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再次,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

(一)校园文化建设关联着中国梦。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锁定目标是第一要务。很多学校能够结合地方特色构建校园文化,成效都很不错。如安庆市怀宁县的独秀小学,借缅怀革命先烈,建设一支独秀的特色小学,为校园建构浓郁的书香文化,读书、品书成为校园主题活动,校园中成列着各种书法、朗读展,随处可见轻声朗读的学子,校园处处充盈着书的味道。校园文化目标有联系到地方风土人情,也有另辟蹊径的,北宋东林书院的一副耳熟能详的楹联可以诠释其当时远大的政治抱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在这里他们将书院文化建设与为国效力、复兴国家的梦想紧密集合了起来。可以说以往的校园文化,无不充盈着中国梦的影子。

(二)校园文化建设浓缩着中国梦。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全面考虑到其分类状况。校园文化的存在大致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组织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及校园精神文化等方面。因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的存在形式,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要求是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学生学习设备的齐全,科技化、信息化等,当然这并不是终极追求,随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校园物质文化追求会更高更远。校园制度文化是规范校园风气的基本保障,形成校园独有的管理理念及学生自觉化理念。校园组织文化是形成校园规模的可靠保证,是激发校园活力的重要保障。校园行为文化是几千年来传承文明与优秀美德的重要方式。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气神的有力体现形式。物质文化的来源,制度文化的基础,组织文化的类别,行为文化的宗旨及精神文化的内涵都源于国家这一整体,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需求的满足,反过来校园文化与国家的未来相联系,能培养校园人心系国家的兴旺与未来的发展,能立志报效祖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建设国家的缩影,是浓缩了的中国梦。

三、建设校园文化以推进中国梦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建设校园文化与推进中国梦息息相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联系着中国梦的因子,在推进中国梦的过程中还要以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保障。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相结合。

学校发展中建设校园文化始终是要务,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光是将校园文化与地方风土人情等结合,还应该树立更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就像是立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一样,将学校教育与国家命脉相联系。当然不能像日本人那样歪曲历史,不能对国民进行奴化教育,中国将持志不移地奉行爱好和平追求真理的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梦的元素,将国家的梦想在校园里绽放开来,莘莘学子将不断为之动容,中国梦从校园扬帆,将会更加稳固,促成梦圆。

(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同步。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7

一、校园文化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特殊的教育定位、新型的主体教育对象以及转变中的教育需求结构使得目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与高校统招生需求同质,但在教育过程中重点不一样尽管高校成人教育具有多种实施模式、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以及特殊的社会认可地位等特征,但在成人教育学生整个高校学习期间,与高校统招生一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属性相同,都是为了通过“思想育人”引导“理论与专业学习”。但由于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重点不一样,这类受教育者大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基本成形,在“返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的、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已经没有浓烈的需求“兴趣”,他们更在乎的是“返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如何能够更为专业化、更能符合与贴近并能为其实际的“岗位”服务。另外,由于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个体间的层次差距较大、多元化特征明显,每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都不一样,其需求的重点不不尽相同。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性

“返校流”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主体特征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性。高校成人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行列,“返校流”的主体学生群体可能先前已经经历过一系列的在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由“学校”到“社会”到“返校”的转换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迁,其思想动态及政治需求也在不断升华与转变,“返校”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教育”需求特征明显,重点在于“再”字。因此在整个轮换过程中,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转换的衔接与“再教育”的升华。

3.教育模式需求的转换,“文化思想育人”更为重要

高校成人教育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由一种环境向另外一种环境的转变与过渡,学生之所以选择其所喜好的高校进行返校学习、再学习、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源自其对该高校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工作所需,更期望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思想锻炼以提升自己。高校校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地,能够进一步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与人文修养。高校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都会秉承“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观念,在当前这种高校成人受教育主体需求转变过程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是一种引领与先导力量。

(二)校园文化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

在转型时期,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是该领域建设的重点,随着高校成人教育主体招生规模、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作用

高校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对身在其中的成人教育学生的影响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校园的环境、氛围、校园群体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对身在其中的每一个成人教育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导其作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行为。不同形态与性质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成人教育学生产生不同方向的思想及学习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当前“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对象,校园文化可以说是引导其重返高校、继续教育的精神支柱;另一反面,高校校园作为时代潮流与思想最为活跃的场所,各种思想、理论、观念、思潮等都在此集聚与碰撞,能够使得成人教育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与研究热情,更好地获得其入校前所期望的甚至超出期望值的学习与提升效果,各种先进的、优秀的人文与文化理念在大学校园能够起到对成人教育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对当前“特殊的、转型的”的成人教育学生的导向型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入校前,在入校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2.凝聚作用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不但决定了成人教育知识传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全体成人教育学生的凝聚力。这些个性化、经历不同社会思想熏陶的受教育群体重新进入高校接受新一轮的“再教育”过程中,统一思想、适应环境是专业技能学习前的基础任务,校园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关键。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这样既能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和群众性,又能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凝聚广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

3.约束作用

一般而言,约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约束;一类为软约束。硬约束当然重要,如高校成人教育中的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成人教育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但是再完善的规章制度都有漏洞,而这一漏洞的防范,一方面可以依靠制度的不断完善,但更重要的是靠软约束来弥补。高校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成人教育师生具有软约束性,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的启发更多是体现在潜移默化上,对以“返校流”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给学生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软规范”,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与投入上,校园文化更具有效性、低成本性与持久性。

4.激励作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经历一定的历史时期沉淀、积累而产生的,但同时也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下改进与发展,不仅是一支潜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载体,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新手段。如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梦、和谐梦”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各高校在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展文化“追梦”工程,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各高校传统的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综合性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认真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成人教育学生群体,大都具有较强的“理性与现实”思维,这样的校园文化推行与教育模式更能代表其需求的“心声”,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在校专业学习能够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

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扫盲”教育,技能教育、专业教育、培训学习等已成为高校成人教育的主导,更多的高校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是一种“提升”工程,为了更加适应已有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再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需求主体特征。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正处于转型的起步阶段,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过渡期,主要表现在:

1.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

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侧重于“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种理念教育,对于成人教育学生群体不管是在入校、在校学习,还是离校后都具备深远的影响作用。成人教育学生之所以选择某高校“再教育”,就是对该学校的认可,对其校园文化的认可。但受当前特殊环境的影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认知感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在学校层面上,很多高校领导及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在潜意识中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等同于培训与进修,成人教育的好坏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不会影响到学校声誉,高校成人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知识的传授,不需要过多去考虑文化的感染。从这种意义上看,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度不高。有些管理者甚至只把成人教育作为学校赚钱的手段之一,根本没有想到要对成人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样的做法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感的缺失,学校作为成人教育实施机构,在所有的转型及变化过程中,应该是走在前面,要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思想,确实打造好新一轮的高校成人“再教育”工程。在教师层面上,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全日制一线的思政理论教学教师。他们对本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更多关注度与精力都投入到本部统招生中,同时认为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习能力、“学校”到“岗位”到“返校”的特征等与全日制本科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忽视的、放松管制的、不太认可的行为。二是高校成人思想政治与学生工作专业教育管理教师,即辅导员与专业班主任。这部分教师群体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整个成人教育中投入的力量太少、非常有限,甚至出现1个专业辅导员要承担一个教学站点或者是几千人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尽管专业辅导员与班主任能够结合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工作,但承重的工作压力不可能实现“点到点”的教育工程。三是外聘或是返聘的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这些工作人员大量存在,由于外聘教师与返聘教师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层面上,对于当前以“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受其特殊的群体属性的影响,他们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学生既要工作也要学习,在时间分配上难以得到有效协调,有些会出现学习与工作时间的冲突,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缺课现象也较为多见。试想连上课时间都无法保证的学生又如何能做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又如何能对学校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想通过成人教育阶段迅速提升自己的成绩,整天呆在教室或图书馆里,与外界接触较少,对学校文化的认知自然不足,从而导致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和吃喝玩乐之中,视成人教育为人生欢乐场,对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知之甚少,这必然会导致其对学校文化缺乏认知感。

2.社会不良习气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必然出现一些附属的负面产物。当前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深谙社会运行的潜规则,了解社会存在腐败与不足,甚至有少数人身上附着一些社会不良习气。这些群体进入到成人教育学习阶段,其本身已有的思想政治认识必然会带入到成人教育过程之中,对于少数不良的社会习气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必存在一个改造过程,整个经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一旦过度忽视或放任,可能对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开展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发展。

3.价值取向多元,校园核心文化难以入心

高校成人教育对象来源广泛,社会各行各业人员都有。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社会背景、偏好取向等均存在差异性,从而使成人教育学生的价值取向较全日制统招生而言更为多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各尽不同,他们对校园核心文化的理解会出现偏差,或者说是难以形成普遍认同的校园核心文化。

三、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重构策略

在当前的时代特征下,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领域已与传统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缺失现象明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重构文化是当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建设领域。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成人教育主体对象的转变以及其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差异性、校园文化的缺失表现等,其重构的实施策略表现为: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是高校成人教育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进入校园的学习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物上的具体体现,对提升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以“返校流”为主体的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对象,追求学习、向往学习是他们的梦想,要从入校、在校学习到离校都能让其感受到校园物质文化的引导作用,高校成人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校园建筑工作,塑造良好的校园景观。慕名而来、接受继续教育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进入其期望中的高等院校,校园外在形象是校园文化对其感观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物质外在文化能给成人教育学生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发其努力学习的冲动性,端正其学习态度与思想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范,同时校园物质文化还包括学校优质的教学成果、资源、平台等,这些“产品”是成人教育学生期望得到专业技能学习与提升的有效途径,不能只作为成人教育招生宣传的手段,还应以高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真正有效地落实到高校成人教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二是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往往给人留下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的印象。由于大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表现为一种物质上的校园文化。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师资与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辅导员及班主任)等应结合成人教育的生源特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重塑其思想观念与认识,改进由社会与工作经历中带来的不良风气,引导其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也就听之任之,放松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事实上,第二课堂是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以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度。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是连接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中介与桥梁,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是指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及教师与成人教育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各自行为的管理制度体系,对推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为成人教育立规矩。加强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切合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实际。任何完善的制度偏离了实际都是无效的制度。高校成人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立足实际,广泛调研。只有这样,制定的制度才可能上升为制度文化。对于当前以“返校流”为主体的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体系。二是制度实施前要广泛宣传发动。一般而言,制度的制定参与人数非常有限,而制度的实施涉及到的人数往往较多。因此,必须对新的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认真解释制度实施的目的与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度有效推行,大多数接受的制度才能沉淀为文化。三是要本着从细从严的原则,推行制度的实施。好的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能推行,还不如没有制度。因为没有制度至少不会教会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违反制度可能不会得到惩罚,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遵守规章制度。因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在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成人教育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指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也是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育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它包括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群体意识、行为方式等。精神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源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加强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配备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知,教师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还兼任着传授“道”与解“惑”之重任。这要求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不但要学识渊博,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如目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主体师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专业辅导员、外聘班主任等不仅其本身应具备高度的教育素养与情操,而且其相互间还应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不能出现理论课程教学老师上完课走人,辅导员日常管理,外聘班主任应付了事的局面,这样势必导致“脱节”,难以形成全面的校园精神文化本质。因此,只有配备思想道德高尚、具备高度责任心的各方教师且相互间能“合作教育”才能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要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监控与矫正。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差异较大,有些学生身上可能还带有诸多不良社会习气。思想政治管理部门要适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劝导,使之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相一致,对那些思想政治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树标兵,立榜样”的形式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正面强化,从而促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得以形成。另一反面,针对当前在该领域的缺失,还应加大专业人员的投入。三是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校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精神文化面貌。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促进良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成人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成人教育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认识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的转型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实施重构工程,对未来高校成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作者:丁丹 谈传生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第二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模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弱化很长时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普遍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学校领导、行政人员、班级辅导员以及课程教师中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缺乏重视的现象,有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更不用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思想的传播,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对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表率作用。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类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工程技术的学习,认为人文科学不是科学,不实用也不能带来利益,技术才是“硬通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空洞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较低。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都存在经费投入少、师资配备弱、课程建设晚等方面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重视程度仅仅提留在表面上和口号上,导致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数偏少、研究能力偏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邓小平曾经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结合现实生活、以符合民族文化特点的方式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实际情况是,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满足于理论宣讲,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和现实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自己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占44.4%,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非常枯燥,没有意义”的占18.9%。这表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深缺乏兴趣,这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三)社会思潮的冲击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边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已不仅仅是单纯要求解决温饱问题到,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经济、科技领域逐渐向思想文化扩展,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流入中国,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混杂其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增加了大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难度。现在,某些错误偏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了高校校园内。如新自由主义提倡的个人主义、全面市场主义,诋毁和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等等。由此可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统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高校校园文化要繁荣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当然,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否定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提倡丰富多样,尊重差异和个性,营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但文化的多样性的内核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否定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陷入混沌无序状态;如果抛弃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校园文化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做到一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也要保持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搞好校园文化大繁荣。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打造马克思主义精品课程。思想政治课程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要求加强改进课程质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采用分组讨论、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努力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和拓展性学习的需要。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方式。的重要讲话提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因此,教师应把握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特点,对理论的表述方式进行大胆的再创造,使得理论更加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是利用各种社团组织的扩散效应。高校可以构建社团组织和学校宣传部门的协作机制,聘请宣传部门或思想政治理论专家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保证社团组织坚定的政治性和社团活动的质量。利用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特点,来激发他们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实现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到现在的主动学习的转变。二是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指导各种实践活动。所以说,实践不仅是大学生认知社会、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更是他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重要课堂。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去感受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作者:彭婧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引领示范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新知的基地,也是信息汇聚、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场所,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方向标,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引领超越和示范先导作用。二是传承创新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究未知是大学的使命。文化创新是大学创新的源泉,文化决定了学校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也就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三是多元包容性。大学名师大家集中、青年才俊云集,不同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决定了在大学校园内精神领域追求的多元与高雅。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办学历史、追求不同的风格与品味,加上国际国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性。四是载体多样性。无论是教学及文化设施(如教育楼、实验楼及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甚至是学校的附属设施乃至校外实验田、实验工场等),校园景观,还是学校规章制度、校园媒介(如校报、校刊、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甚至师生社团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和实践形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精彩纷呈、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建设不平衡,定位不高、目标不明,零打碎敲、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

1.建设流于形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平衡性突出,不少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尚有差距,对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自觉将中国梦当作共同的愿景和追求进行全面、系统、持久的部署和要求。分析原因,不外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等办学理念模糊;内在动力不足,缺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制度基础;认识上的偏差,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盛行等等。正是由于思想认识出偏差,一些大学丧失了独立性,屈服于学生就业出路的压力,臣服于社会生存的压力,忽视了传统经典国学和美德教育,弱化了人文关怀和心智疏导,导致年轻一代缺乏心怀苍生、眷念家国、兼济天下、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坚守。黑格尔说得好“,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就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思想和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诸如内容雷同、形式僵化、虎头蛇尾,既没有吸引力,又缺乏持久力的现象。

2.工作定位不高。一些大学没有站在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度来统筹规范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当是传播知识的圣地、探求真理的殿堂、引领风尚的旗帜。学生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滋养学识,成为栋梁;教师可以在这里研究学术,探求真理,实现梦想。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定位上没有整体把控,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在具体建设实践中没有突出精神塑造、品格砥砺和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目标要求与检验标尺来定位,导致要么单打一、要么走形式,甚至处于无专门组织力量、无固定经费来源的松散自发状态,离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富有时代特征和大学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定位要求差距甚大。

3.目标要求不明。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的实践载体,但当前国内不少大学,即使在一些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也很少被提及。大学本应为我们的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对于这一神圣的使命,好些大学却视而不见。青年学子渴望在校园里被一种高尚的精神、理念、气质、氛围———文化所启迪、所引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方向。但当这一切都消逝时,就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在与众多同龄人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逐渐迷失自我。如就业靠“拼爹”,迫使寒门学子放弃奋斗的勇气和希望,玩命混进体制内苟活而痛感青春的耗费;论文靠拼凑,没有了深邃而独特的个人思想;在视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也盛行“靠关系”“、身份社会”、“求人之风”这些社会潜规则。如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年轻学子们将迷茫的信仰、迷失的精神重新找回来,重新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家国情怀,重塑象牙塔的宁静、庄重和神圣,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严肃的课题。

4.缺乏整体合力。刘云山同志在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时指出,“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真正走得远、成大业。”当下,不少大学校园育人的整体氛围不浓且形不成合力,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在具体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相互制肘、割裂甚至冲突的状况,缺乏整体筹划和系统设计,形不成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于一体,体现生态文明和时代风尚的一个个独具特色、亮点纷呈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更为值得忧虑的是反观我们所处的环境,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为金钱名利而奔波,处处充满竞争意识、时时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从而弱化了校园综合育人环境氛围的营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方略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有其多种主客观原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体制、机制、载体和形式多层面、多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突围与攻坚。

1.突出坚持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统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和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其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在共同致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探究新知识,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有用文化。再次,必须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自觉融入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不断焕发校园文化的旺盛生机与活力。

2.积极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和途径

大学课堂教学和科学实验中积极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鼓励倡导师生端庄大方的仪表风范、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健康向上的品行操守,着力营造大学校园清新活泼的教风和浓厚刻苦的学风,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和能力提升。利用和设计重大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突出时代主题、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增进身心愉悦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弘扬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技术与艺术、实用与文化、低碳与环保的和谐统一,切实抓好大学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让学校的每一片瓦、每一扇墙、每一棵树渗透着文化的元素,努力创设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生态低碳、文化底蕴浓郁深厚的校园环境。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要让人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中读懂大学的使命和抱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真正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成为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广大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努力彰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和个性

每一所大学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都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名人、名山、名城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注重挖掘、提炼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养料,使其深深打上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文化烙印。要着力体现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并形成其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品味。每所高校都要善于在总结自身办学特点、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中培植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并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潮流,赋予其鲜活而深刻的精神内涵,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彰显自身特色。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载体和平台。如通过寻找校园“最美”、崇尚“最美”、争做“最美”,让“最美”之花盛放大学校园的角角落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力激扬、朝气澎湃、奋发向上、英雄辈出,从而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激发梦想、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4.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文化建设论文范文8

摘要:

完善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造福煤矿职工和整个社会事业的重要手段,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煤矿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更新煤矿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带动煤矿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发展对策

煤矿企业作为高危行业,其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对象复杂以及业务活动技术多样化,特别是一直采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没有规范煤矿企业员工的行为,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给煤矿企业自身发展和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危害、煤矿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完善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煤矿企业发展动力和煤矿企业整体员工的素质形象,规范员工行为。

1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煤矿企业领导没有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煤矿企业领导的认识是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尽管现在煤矿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建立强有力的煤矿企业文化,但他们认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任务,文化沟通的作用并没有在煤矿企业内部得到发挥,煤矿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结盟,也都需要煤矿企业文化进行沟通和合作,当前煤矿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影响了整个煤矿企业的沟通和运行。

1.2煤矿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没有完美结合

我国当前部分国有煤矿企业为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或者是特定的目的,会选择让煤矿企业文化去适应社会和政策的变化,进行其内容的变化。企业文化经常变化变更其自己的内涵,这样一来势必会缺乏内容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然煤矿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一成不变的话也势必会影响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煤矿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也需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创新和充实。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煤矿企业更是要提升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用学习型文化进行支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确保煤矿企业自身特色的条件下顺应当前潮流发展。

1.3发展过程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

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沉淀,短期内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成效。现阶段煤矿企业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实践和理论,让煤矿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煤矿企业文化,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煤矿企业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从煤矿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执行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完成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但现阶段煤矿企业仍是追求短期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执行和制定的制定上都不够完善,严重阻碍了煤矿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

2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2.1更新煤矿企业工会工作模式推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

只有煤矿企业工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原则带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煤矿企业工会组织全面推动工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煤矿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煤矿企业工会工作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二者有效的结合,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现煤矿企业革新和煤矿企业发展。同时全面的工会工作模式有助于煤矿企业管理和煤矿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进而带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煤矿企业工会组织能够将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者紧密地结合,做好煤矿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煤矿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煤矿企业各项活动中来,解决煤矿企业内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2.2转移党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增添活力

党务部门作为煤矿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部门,在确保党务工作正常开展的状况下,进行煤矿企业工作重心的转移,将煤矿企业转移到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党务部门作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全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坚持煤矿企业精神作为主线,让国有煤矿企业内部党员树立起煤矿企业形象和文化代表,更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发挥党支部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储备能量和活力。

2.3健全煤矿企业文化制度,开展煤矿企业文化活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代用“制度”的色彩,是一种“软实力”。而想要推动和完善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使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完善自身和健全自身的企业文化制度。煤矿企业文体中心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基层活动,鼓励煤矿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将这些活动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使其变成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丰富和填充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让煤矿企业文化在不断发展中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完善煤矿企业文化建设。

2.4做好宣传工作,实现企业价值理念培养

宣传手段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煤矿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煤矿企业利用现有媒介传播和宣传企业的价值理念,做好煤矿企业员工思想的统一,吸引人们能够严格按照煤矿企业的价值理念去工作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只有确保员工的价值理念与煤矿企业自身的价值理念相一致,才能实现煤矿企业更好的发展,当然煤矿企业也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树立标杆和典型,为员工灌输企业理念,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结语

煤矿企业文化的深化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迎合市场经济,有效地提升煤矿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地方的不足,需要煤矿企业强化自身文化建设,构建一个机制,凝聚煤矿企业员工的力量,激发煤矿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弥补现阶段煤矿企业发展的不足,实现煤矿企业科学有序发展。

作者:高书燕 单位:兖矿集团文体中心文艺科

参考文献:

[1]张俊宝.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理性思考与实践[J].中国煤炭,2012,38(5):122-124.

[2]位贝贝.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与规律研究———以永煤集团城郊煤矿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93-93.

第二篇: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浅析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在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TPP协议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将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却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潮流中。

关键词:

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一、何谓企业文化及其发展历程

(一)企业文化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形象等的汇总。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曾经对企业文化有下面的描述:“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1]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继承性、相融性、人本性、整体性、创新性。

(二)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孕育于日本、成熟于美国,风靡了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日竞争模式比较促成的企业文化理论唤起了人们对企业深层软性因素的关注与思考。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版的《日本的管理艺术》(帕斯卡尔和阿索斯,1981)、《Z理论》(威廉•大内,1981)、《企业文化》(迪尔和肯尼迪,1982)、《寻求优势》(彼得斯和沃特曼,1982)被誉为企业文化“四重奏”,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部分的学者或经济学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他们逐步延伸到对企业文化的应用以及量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经济领域广泛传播,在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出企业文化的重大影响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竞争已经由单一的经济竞争时代转变为经济、知识、人才、文化相结合的竞争时代。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在多方面存在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不足甚至缺失

尽管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认为只有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才是企业大事,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可有可无,将企业文化置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或者根本没有进行思想工作。长期以来,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外在的形式主义来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不在少数,他们并不能真正掌握企业文化的真谛,从而不能达到以文化促发展的效果,反而使文化建设肤浅化。

(二)企业文化形式重于实质

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严重讲究文化形式,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搞形式主义,摆架子,然而这些并不能使员工真正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不能把企业文化转变成物质财富,长期下去反而会使人心涣散,只关心娱乐活动,怠慢工作,不思进取,严重影响企业效益。

(三)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去实践的理论始终是一个空架子,不能转化成物质财富。很多企业花了很大功夫建立了一套企业文化,但并没有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贯彻落实,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文化建设方面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文化执行力大打折扣。

(四)企业文化忽略人本观念

虽然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力相当之大,但是员工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员工,争取做到每个员工都积极参与。许多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企业领导者自己定义,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和发展,忽视了员工才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五)企业文化同化,缺乏个性

文化冲击的现象伴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只是将外来所谓的优秀文化依葫芦画瓢强加于自身,这使得企业文化与自身实际不符甚至相背离,这样的文化不仅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反而会阻碍企业前进的步伐。当企业受到文化冲击时,不能将其拒之门外,也不能全盘吸收,要结合本企业自身情况,吸收借鉴,建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个性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不能改变的,所以要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来适应外部环境。针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正如杰斯帕•昆德所说:“公司精神是将组织团结和凝聚在使命和远景周围的一套价值观,它是公司的精神支柱之所在。”[2]在建设企业精神时加入时代精神元素,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突出个性,超越传统。第二,企业家组织和领导着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的中心人物,同时又是市场经济时代权威性的角色,从某种角度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和组织者,首先就自身而言,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文化意识,这样在工作时才能树立服务和引导的观念,掌握创造性的领导方式,自身作则,传播企业文化,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其次,应重视高管团队的合作行为,提倡集体决策,坚持以愿景、使命、创新和关怀激励等为特征变革型领导风格,彼此之间充分、及时、准确地交换信息来修炼创新和权变的灵活型企业文化。第三,美国管理学家托•沃森指出,激励员工的力量和才智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个人与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不能只注重领导层的权益,更应重视员工的发展,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尽可能多的员工的发展,以员工个人的发展推动企业整体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对新员工进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历史背景,增强自我意识和团队意识;领导加强与员工的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在“人人是才”的思想指导下,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加企业各项活动,进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职业素质和业绩绩效,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3]。所以,应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借鉴德日企业的管理经验,让优秀员工参与到公司治理中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第四,企业要想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取得一席之地,坚守陈旧的企业文化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可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的同时,传递创新理念,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加强团队学习,提高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第五,加强虚拟企业文化的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企业无形资产增值和品牌效应放大,因而要求企业文化更具弹性。Martin指出:“与互联网技术有关的技术变革有可能催生我们的理论从未考察过的新的组织形式。这是一个极有探索价值的宝藏(虚拟企业文化)。”[4]虚拟文化具有特殊性,构建虚拟文化一方面要学习虚拟文化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将虚拟文化与实体文化相结合,建设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虚拟文化。

作者:王尹贵 单位: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杰斯帕•昆德.公司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罗争玉.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J].求索,2003,(3).

[4]Martin,Joanne.Organizationalculture:Mappingtheterrain[M].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2002.

第三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在国有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前者能够凝聚职工,增强企业向心力,后者则可以促使职工认知能力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如今的形势下,需要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以便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关键词:国有企业 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思想政治是核心内容,其能够帮助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尤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更加迫切地要求开展思想政治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则能够促使其经营理念得到完善,提高生产力。如果有机结合这两种软实力,那么就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融合的意义

1.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

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帮助其正常运营;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将企业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出来,凝聚员工,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员工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下去,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认识企业发展,增强归属感。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不断学习和努力,构建学习型的集体,将企业文化中的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下去,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二者的融合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通过有机融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促进企业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员工能够轻松愉悦,且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借鉴了很多先进的西方文化,但是也有一些不良的文化涌入进来,包括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制约到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以便帮助员工能够对西方腐朽思想文化自觉抵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3.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企业文化能够从思想层面上来凝聚和规范员工,促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提高,确立优质品牌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大力宣传,核心内容是开展员工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教育等都是其重要承载。两者互相促进和作用。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只有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和探索,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方能够获得发展。而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于企业文化建设中,仅仅依据物质手段或者行政干预措施是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进行沟通和调整,科学处理这些问题。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策略

1.对企业精神努力塑造,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得到增强。

在长期运行中,企业精神能够有效地导向、激励与凝聚职工,确立全体职工都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能够努力维护企业名誉,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积极塑造企业精神,结合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具体情况,来有效提炼、宣传和教育、凝聚企业精神,以便能够让广大职工都认可和接受企业精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找准关键点,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企业个性以及职工价值认同,构建的企业精神能够将企业个性色彩体现出来,同时,职工精神需求也能够满足,这样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方可以得到有效激发。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需要大力渗透企业精神,让广大职工遵循企业精神中的条文和规范来开展工作,增强企业向心力。

2.大力宣传企业形象,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支撑力得到增强。

社会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印象与评价就是企业形象,其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情况,代表了企业信誉,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服务质量、职工队伍风貌、人际关系等,通过对企业形象良好塑造,企业筹资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职工士气得到激励,促进企业发展。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形象的载体作用,科学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以便促使企业形象得到良好的塑造,将其个性色彩体现出来。在文化建设中,将大众传媒积极利用起来,借助于各种公关活动,如产品展示会、新闻会等,将企业形象树立起来,这样企业内部凝聚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在企业形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职工形象,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积极发挥出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与业务技能水平,对企业职工形象大力塑造。

3.深入开展企业制度建设,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力得到增强。

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制度建设,其也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制度建设,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性也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就需要重视建章立制工作,将企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管理体系大力构建和完善,借助于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保证各项行为与企业理念与价值观所符合。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规律,升华为理性认识,树立职工认同,以便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4.满足文化需求,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得到增强。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渗透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于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避免呆板和枯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能够帮助职工之间以及职工社会之间有效地沟通,将激励、鼓舞以及凝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统一认识,提升觉悟,将团结协作的精神氛围树立下去。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了促使职工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时展的要求,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和方式大力丰富和创新,让员工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系列活动中,深化认同企业思想观念、企业精神以及行为方式等,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推动国有企业获得良好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有机融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思想态度,能够朝着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断努力,推动国有企业获得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萍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4(10):123-125.

[2]骆华秀.探析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对策[J].建材发展导向,2015,6(12):55-57.

[3]马锐.探析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5,7(12):66-68.

[4]王艳东.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6(19):133-135.

第四篇: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摘要:

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的新常态,钢铁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推进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特色的文化建设,才能使企业获得持久深层的发展动力,真正走出一条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创新;企业文化;实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提炼,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准则、企业形象等方方面面,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企业文化具有传承性,又不能简单地复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导向、约束、激励、辐射、品牌等功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既是管理理论,更是创新实践,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钢铁行业正处于“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的新常态,钢铁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长期微利、环保压力沉重、资金链紧张等多重压力,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钢铁企业,其原有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思维方式等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钢铁企业创新推进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和企业特色的文化建设,是企业获得持久深层的发展动力,真正走出一条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支持和动力源泉。

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目标导航。

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河钢邯钢始终以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既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符合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又要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追求高尚目标,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统一规划、协调推进。

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河钢集团统一指导下,由河钢邯钢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公司文化资源,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培育文化理念、配置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等文化建设事务进行指导和协调,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和水平。

3.合理继承、持续创新。

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河钢邯钢五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文化积淀为根基,通过不断地梳理提炼,挖掘公司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优良传统,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特质,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持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的强大生命力。

4.全员覆盖、管用实用。

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河钢邯钢始终坚持以广大职工为主体,用广泛参与获取共识,用素质养成培育文化,把是否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否有利于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是否有利于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否有利于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作为企业文化创新推进效果的评价标准,防止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保证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特殊功效。

三、河钢邯钢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1.以领导干部为引领,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扮演着“掌舵者”“领头羊”的角色,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倡导、引领、推动的作用。河钢邯钢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高层领导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在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明确角色定位,勇于承担责任,身体力行,用自身优秀的价值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和带动广大职工,成为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生动实践者、重要推动者。

2.以理念更新为主导,不断梳理提炼企业核心理念。

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立足于管用实用,按照河钢集团企业文化全面融合的要求以及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特点,对核心理念进行“升级式”的创新与提升,组建了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智囊团”,广泛征集新理念。经过领导干部、管理人员、青年代表、一线职工等多个层面参加的13次座谈会和两次研讨会,反复讨论、修改和提炼,并在公司职代会上征求职工代表意见,最终实现了企业文化核心内容的全面提炼和系统表达,内容上更加突出了符合卓越绩效模式、兼顾相关方利益的市场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了导向正确、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色。

3.以形象建设为途径,增强文化的实践性。

严格按照河钢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要求,结合公司在具体应用中的实际,编制了《形象识别系统应用简明手册》和《色彩规范》。手册对基础系统、办公系统、公关事务系统、环境系统、广告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制定了详细标准,为基层单位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贯彻公司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标准。以《色彩规范》为基本标准,开展了“三项规范”活动:规范标识,做到了“有区必有牌、有牌必规范”;规范色彩,做到“同类同色同标”;规范文化设施,坚持做到“少量精致、大气协调”。“三个规范”有效地将企业视觉形象建设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4.以“管用实用”为原则,增强文化的深植性。

河钢邯钢企业文化建设在不断赋予核心理念时代特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切合企业实际的“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软实力”催生出良好的“硬效益”。积极发动基层投入创建,指导二级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在集团企业文化的框架下,积极探索创建执行文化、安全文化、学习型组织等企业延伸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切合实际;创新开展文化培育和实践、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创新等活动,将贯彻落实核心理念转化为各单位的实践活动,使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更广阔,内容更丰富,操作更简捷,方法更实用。大力实施6S精益管理工程,陆续形成了以模块式推进为主要方式,以采用前沿管理技术手段为特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强化管理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各专业系统树立文化培育理念,进一步加强了具有业务特点的专项文化建设。

5.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增强文化的凝聚性。

企业文化的积淀性、传承性和凝聚性等功能,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才能更好地发挥,产生积极的影响。河钢邯钢始终注重把文化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以活动彰显文化,使文化与活动交相辉映,起到了良好的推进效果。以打造“德能双馨”的职工队伍为目标,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以岗位练兵、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素质提升。河钢邯钢建成了河北省第一家职工创新基地,河钢邯钢脱子林维修电工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5名职工被授予“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称号,5名职工分别获评省管优秀专家、省“巨人计划”领军人才、省“三三三”人才、全国技术能手……强化现场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环境建设,按照“钢城+绿网”“生态+园林”的总体定位,打造绿色钢企,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型格局。大力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职工”活动,把学雷锋活动的时间,从每年的3月延伸到一年的365天,把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内容,拓展到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组织典范故事示范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小故事,为职工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标杆。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明确,形式新颖,职工喜闻乐见,为推动公司中心任务发挥了企业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

6.以文化活动为催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

河钢邯钢完备文化阵地功能,建立了以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公司工会、离退休管理部等主要职能部室为主体的企业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生活区、大学生公寓加强文化设施、图书馆等建设,修建了大型职工服务区、俱乐部、体育馆、游泳馆等文体活动场所,为广大职工接受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修建休闲健身广场、篮球场、职工图书室,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在厂区、生活区建立了文化培训基地,设置了宣传栏、宣传橱窗;同时,建立了离退休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满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迎春长跑活动,已经持续了36届;举办羽毛球、篮球、排球、毽球、拔河、游泳、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职工体育运动会至今已举办了10届。多次选派优秀体育人才参加全国体育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河钢邯钢被授予“全国基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满足了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广大职工在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中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以组织部门、职工医院、团委系统及离退休管理部为代表,成立了党员、医务工作者、青年、离退休老同志等为主体的多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伍,广大职工自发踊跃地参与,坚持为福利院、孤寡老人、儿童送爱心,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功能完备的文化阵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了强有力的催化作用,文化凝心聚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武红素 单位:河钢邯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陈卫刚.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J].法制与经济,2011(06):81-82.

第五篇:铸锻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铸锻是制造业的基础,企业要发展,尤其是在经济紧缩的现状下,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文化,“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才能更快赢得生机、走出低谷。本文立足铸锻类重工制造企业,指出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构想。

关键词:

企业文化;铸锻企业;建设

关于企业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制造业基础的铸锻业亦不会例外。

一、铸锻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铸锻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各行业都离不开铸件,从汽车、机床,到航空、航天、国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都需要铸件。企业要发展,尤其是在经济紧缩的现状下,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文化,“用文化管企业”、“以文化兴企业”,才能更快赢得生机、走出低谷。

二、铸锻企业文化的现状

1.企业文化建设大同小异。

铸锻企业作为大型制造业一员,企业文化在建设中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企业文化缺乏创新精神。在建设企业文化中没有向大众展示出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过于模仿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结合公司的自身情况。同时很多企业在建设各自的企业文化时,缺乏应变能力,导致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脱离时代,影响到企业大规模的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过于表面化。

铸锻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很多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忽视企业文化的本质建设,把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视为文体活动的开展,仅仅只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走过场、搞形式、做表面文章。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质感。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和谐文化。只有这五个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相互协调、循序渐进,才能够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五个文化中物质文化处于基础地位,制度文化是链接纽带,精神文化是建设的核心部分,行为文化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和谐文化则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保证。

三、铸锻企业文化建设构想

1.物质文化方面。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1.1生产环境的改造。

铸锻企业现阶段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与心理。企业如果绿化好、厂容美、环境清洁整齐,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以我公司为例,绿化方面,公司建有草坪31,020平方米,近三年新增约10,000平方米,并增添了草坪自动喷灌设备。三年增加水蜡篱122平方米,乔灌木5,860株。办公楼内的绿色植物千余株。另一方面公司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绿色制造。安全工作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加强第三方管理,加大考核力度,重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注重班组安全建设,促进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1.2文化设施建设。

人有多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建立和完善员工的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是许多优秀企业的重要物质文化内容。应完善深化和完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手册》(CI手册),并根据手册进一步统一企业标志、旗帜、歌曲、徽章、色彩等多种企业标识;规范公司及各部门简称,规范公司车体外表,规范办公设备、办公器具,设计并规范员工着装款式及色调;统一企业宣传标牌、广告牌的装置规格;在生产车间、办公楼、会议室等处制作大量企业理念的牌匾、图板、灯箱,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充分利用公司刊物、电视、电子屏、OA办公系统、公司网站、企业样本、活动室等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

2.制度文化方面。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国内的铸锻企业是目前为止与两化融合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这一要素是绝对的主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完善的制度文化尤为重要,形成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以“制”治企、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让制度成为文化的载体,使员工在思想上逐渐完成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的升华,在行动上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跨越,使企业日益与国际管理接轨。

3.精神文化方面。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家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国内的铸锻企业中,年龄结构相对老龄化,让这些在生产一线的工人骨干从了解到接受到与企业精神融为一体,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司应立足“以厂为家”的核心理念,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理念(企业宗旨、企业愿景、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等),并深入贯彻宣传,使企业的宗旨、愿景、战略、人才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和行动口号深入人心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认同,公司应继续通过赠书、厂报及电子屏的宣传等活动,在员工中持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提倡和弘扬“三种精神”,即: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井冈山精神”;勇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长征精神”;忘我拼搏、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用红色精神引领思想,激发斗志,团结全体员工努力实现“兴企业、富员工”的梦想。

4.行为文化方面。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铸锻企业中的工人占比超过半数,工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是企业在行为文化执行上的短板。推进行为文化主要是规范礼仪、仪式、会议、公司活动规格和标准;抓好员工的行为养成规范,通过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和群团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并完善《公司员工行为规范》,选树和宣传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典型反映公司的文化品位,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员工“三德”标准和良好行为。

5.和谐文化方面。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现阶段国有铸锻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企业体制机制的变革,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大范围、大力度地在职工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企、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气,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近年来,一些铸锻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提升企业文化涵养的过程中,内部要从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从上到下贯彻落实。外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尽快帮助企业走出经济低谷。

作者:颜翠翠 单位: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凯.关于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索[J].文化新论,2013(03);

[2]崔顺贤.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

第六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析

【摘要】

文章论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归纳了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指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途径,以期使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相互促进、紧密融合,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竞争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巨大压力。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要注重提高“硬本事”,还应该不断提升“软实力”,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自我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应有的作用,不断丰富、完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团结员工、凝聚员工、激励员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企业才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被企业员工所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对本企业共同的认知和信念。企业文化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层,表现为企业员工平日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习惯和思想观念;中间层是制度层,表现为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核心层是精神层,它是指导企业一切行为的思想,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会在无形中渗透到企业员工意识领域,成为引导员工实践行为的“灯塔”和“指挥棒”;二是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经历长期积淀、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会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扩张、企业管理模式的变迁创新而不断推陈出新、逐步升华,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三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影响程度最大,特别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初期,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引导和推动,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战略思想和价值理念往往会成为早期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四是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广大员工所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应是广大员工所共同遵守、追求的价值理念体系,如果员工不能接受和认同,则难以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无法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处于企业管理最高层次的道德、思想领域,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但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管理方向,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塑造成功的企业形象,充分发挥企业品牌优势。

(一)引导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智慧结晶,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企业文化为企业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因为企业文化中包含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都应以这些价值理念为基础。简而言之,企业管理应当是企业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任何脱离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策略都会因与企业价值理念不符而难以取得成效。此外,企业文化已在企业员工心中落地生根,决定着员工的共同行为方式。因而,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协调,才能确保企业战略和管理与员工的价值取向相一致,才能将员工团结起来,推动企业发展。如果企业员工行为或价值取向出现偏离企业管理目标的情况,企业文化将会发挥引导作用,使其思想、行为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二)提升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汇聚了企业广大员工的思想理念。企业文化能够通过具体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使企业内部员工达成共识,进而把企业内部成员更为紧密地聚合起来,形成一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凝聚和感召下,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内部发展阻力有效减少,企业管理者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也会十分顺畅。企业文化对员工精神方面的凝聚作用是强大的,对企业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增强激励约束

优秀的企业文化关注内部每位成员的个人价值观和修养的提升,展示出较强的人文关怀。例如,美国企业的文化大多倾向追求自由、释放个性、敢于拼搏、不断进取,在这种文化引导下,员工的特质是敢于创新、个性独立。再如,日本的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如家人朋友般的无微不至,将企业视为家。这种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个人修养,极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效果上看,美国和日本企业的文化各有特点,但都有效地激励了员工,提升了员工的能力,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在推动现代企业管理成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显示出其对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强大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自觉形成的有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规范,也是企业文化的内在约束性作用的体现。企业文化的约束性要求促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更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塑造品牌形象

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拥有好的品牌形象,就会有一些客户主动找上门,由此使企业业绩有所提升、收益有所增加。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形象的两大重要基础。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有助企业提高知名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更具生命力,进而企业品牌形象就会大放光彩。因此,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同时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实力联系密切,当企业经济实力足够强大时,就可以从容地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企业文化为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收入,继而企业经济实力又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就应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战略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将会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企业文化一般是由企业管理者予以设计,此后在企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体现和固化,特别是由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实践和发展,进而使企业文化得到宣传推广。在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榜样,从而使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制度管理要求相一致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通常不会关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以符合企业管理制度为准则,使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与管理制度一同为企业发展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就应该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并优化完善自身企业文化,在根本意义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变革。

(三)企业管理要适应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以及员工基本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相互协调才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建设企业文化不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变革发展方向,也要对员工的基本利益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对管理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变化。

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还缺乏实质性认识,相当部分企业所追求的企业文化较为空泛,缺乏支撑,没有创新性。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追求短期利益,难以形成优秀企业文化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追求,但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常常过度关注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战略利益。作为企业的“软实力”之一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时间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进而导致企业文化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使得企业文化氛围存在短期逐利的不好风气,最后导致企业员工产生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思想意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二)过分强调制度约束力,团队凝聚力不够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认同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激发员工工作激情,增强员工团队意识,营造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对这些方面的内容重视不够,往往过分强调制度的约束力,导致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影响团队合作。

(三)缺乏正确认识,企业形象建设差距较大

企业形象建设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之一,是企业精神面貌的展示。企业形象不仅包括企业硬件设施,还包括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促进企业经济效率提升。但是相当部分的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形象的内在含义,简单地认为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就是好的文化氛围,而通过强化制度而牺牲了员工个人利益去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五、科学建设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

(一)坚持人本管理思想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纵观优秀企业,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企业都将人本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如阿里巴巴、华为公司、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等,这些优秀企业的掌门人都是运用人本思想塑造企业文化的高手。关爱员工、尊重员工,从人的角度经营发展企业,才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管理工作有序合理的进行。

(二)促进组织架构升级

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健全与自身企业文化相契合的组织架构。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以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稳步有序推进。我们可以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和各个环节,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改革低效率部门,促进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架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三)高度重视员工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持续加强企业人才资源建设,企业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企业管理者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企业人才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之所以来到企业,除了其能够获取的经济报酬之外,他们最看重的是企业的文化氛围是否符合自己的发展。如果企业没有好的文化,不重视员工发展,员工就会产生消极心理和态度,使得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因此企业要对员工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积极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坚持人本管理理念,不断增强员工归属感,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推动企业文化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导致了企业文化差异的体现。所谓企业文化创新,就是当周围环境变化时,企业应根据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和调整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的企业会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自我变革、改革发展,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无论目前有多么强大,倘若它的企业文化停止不前,企业也终将溃败。

(五)提高全员企业文化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依靠广大员工,只有全员的企业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文化才会有更好发展的“土壤”。一是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企业管理者应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与员工共同商讨企业文化建设相关事宜,让员工全程参与并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以便让员工更好地认同企业文化;二是加强员工培养。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不但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收益,也有利于员工自身成长和发展,大大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三是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交流。通过不断的交流反馈,可以增进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情况的了解,及时掌握员工的想法,并对员工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凝聚员工、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孟永章 陈阳 单位: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太古(北京)航空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敏珍.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

[2]王朝圣.基于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

[3]卢希悦.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4).

第七篇: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本文就老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怎样搞好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个人见解,让企业文化在老企业真正落地,成为老企业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老企业;企业文化;动力

好的企业文化,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内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士气。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有了美好的远景,企业便可梦筑于踏实。为此,任何一个企业,不管企业经营者是多么优秀,如果未来远景不清晰,或在企业成员之间得不到透彻的理解,那么这个企业势必没有前途。对此,笔者对我们老企业的文化建设产生了一点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老企业的文化现状

在目前的老企业中,职工的人数多,离退休人员较多,企业负担重,特别是员工的文化素质相对新厂偏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素质普遍跟不上快节奏的步伐,闭关自守相对严重,从而导致文化上的差异较大。使得传统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在时光的飞逝中失传,这种无形的文化在岁月中慢慢丢失,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让人困惑。特别是老企业在人才流动上相对新企业滞后,从而导致人才在企业内部很难流动起来,由此而导致的是人才的消极和懈怠。由于以上原因,老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新人又出现消极颓废的状态,从而导致新的文化和老文化之间不能很好衔接的局面,由此引起企业活力的僵化。如果企业的员工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话,企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让企业文化真正在老企业落地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推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企业经营思想、价值标准、企业作风、传统习惯、道德伦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有机整体。建设企业文化,运用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多方促进企业发展,正成为我们企业领导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如果说没有文化的企业是闭关自守的企业,那么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更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普遍共识。作为老企业,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关键在于,老文化和老的传统与新时期文化的结合,为此,企业应多安排老同志与新员工一起多沟通,我们可以开展多种活动,让新老文化共用贯通,这样,我们的文化才不至于断层,文化才具有生命力,企业才富有无限的生机。当然,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关键是要让新老员工对她的一种认可,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尊重她和共同呵护她,让企业哲学深入人心,让外界对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当然,这离不开企业领导在文化建设和宣传方面的带头作用,只要领导带头,员工支持和领会,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贯通,加强人才的流动,激发员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想必文化落地不是句空话,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三、让企业文化作为老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笔者认为,要让企业文化作为老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应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有序进行的同时应关注以下关键点:首先是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贯通。因为,企业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这是企业凝心聚力的较量。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众多名员工凝聚起来,光靠诱人的金钱是不够的,这使得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在人才上加强流动,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作为老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塑造一个精神饱满的员工队伍。企业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素质提高,最主要是对人才的一种认可,并关注个人才能的发挥,让人才用在刀刃上。其次是企业文化应与学习组织相融合。因为,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转化过来实际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实体,学习成为企业的生命力显得更加重要。企业要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一个老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化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再次是企业文化与创新要贯通。如今企业的发展,创新成为关键的环节,但是创新与风险是并肩同行的,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创新的开拓性企业文化,让广大员工以形成不畏风险、并肩作战的良好氛围。

四、企业文化与自身的关系

作为一名老企业的员工,要让企业文化发挥其无形的作用,我们必须摆好自身的位置,使自身认识到: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为主,时刻摆正自己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壮大发展,将自己与企业同生死捆绑在一起,因为企业兴衰是我们的责任。把自己的形象时刻代表着企业形象来体现,日常的基本礼仪共同遵守;在工作中全心全意热爱工作,把对企业的忠诚作为无价之宝来表现,让我们将敬业作为一种好的习惯,工作上要更加热情,要表现出今天比昨天要更努力,不向外部透露企业机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有无限的生机;同时要搞好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跟上司协调好关系,跟同事协调好关系,跟外部协调好关系;搞好团队精神,增进相互的协作能力,因为,没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是无凝聚力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团队精神。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