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范例6篇

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范文1

首先应该要有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觉,要求我们认识到先进文化在凝聚人心、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并尊重文化发展的固有的客观规率,主动承担起发展繁荣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

同时要有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并在继承这种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非常自信的姿态,勇敢地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并大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着眼于未来,创造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文化。

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本身,即证明了中国自身文化积淀的强大实力。对这份丰厚坚实的文化遗产,中国不应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和相信西方文化,而是应该承认、尊重和相信自己文化的强大实力,强化文化自信,既懂得继承传统,又敢于直面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出来,以繁荣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

最后要实现文化自强。这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走科学发展之路,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需要借助高新科技和市场的强大推动力。

孕育文化强国,中国文化界要学会在危机感中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文化界可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并将传统文化根基和现代传播手段应用到对21世纪的伟大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紧密贴近现实的伟大作品。很多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中国文化界人士要想创造伟大的文化业绩,也需要培养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化强国范文2

关键词:文化强国 增强 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握我国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有具体的方针和一定的目标。关于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树立只有文化才能强国的新理念

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我们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可以纵览历届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阐述的篇幅很多,体现了文化建设重要性,并且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十报告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证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因此“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就会考虑提升的问题。现在全世界都讲中国大国崛起,那么大国崛起的起点是哪里?什么叫大国崛起?一个国家如果只会出口一些核心的产品,这样的国家肯定不能算真正发展起来的大国,真正崛起的大国是要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出去。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等于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的发展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最初靠军事立国,不断进行对外扩张,后来依靠经济立国,之后强调文化立国。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突出,它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传播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现在不但本国产品行销世界,文化产业也成了文化出口的“巨无霸”,例如“苹果公司”、制造业、动漫、影视,这些都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就连“好莱坞”输出的影片也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思想文化在大国崛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人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思想文化在英国崛起中的作用。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要建设文化强国就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中华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上有发言权。党的十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具体的体现,党的十报告中提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描绘出来我们国家的价值内核、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回答了我们要建设的国家和社会的具体形态以及公民的培育等重大问题。有人评价这是我们党重大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创作撰写儒家经典,儒家人格思想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孔子走遍各国,为的就是让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儒家经典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人们往往把占有多少土地、创造多少财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他们忽视了一点,这个国家是否具备软实力,才是真正的衡量目标。从匈奴铁骑的呼啸到罗马帝国的兴起,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到大英“日不落帝国”,每一个大国的兴起,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可是现在,人们在意的则是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从以前的刀剑相争,到现在的思想较量,每个国家之间,都在进行着无形的竞争,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具备的实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实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国。

三、以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个社会要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完全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如何体现,关键在于他的价值取向。改革以来,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可以说是有很大进步,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这可以从我国近几年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动反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都可以看出来巨大变化;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再比如,抗洪救灾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先进事迹,很好地反映了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生动场景。当然,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有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有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思想观价值观扭曲,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问题,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使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网络文化朝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家常看到的情形是,能够静下心来看书的人少了,沉迷网络世界的人多了,这不利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因此,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要确保网络建设科学发展、严格管理,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及社会管理,使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充分发挥网络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平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五、增强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有没有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经济要向前发展,首先要助推文化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文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仅以电影市场为例,现在还缺乏中国人自己独立创作的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片,至于我们的文化产业输出,与美、日等国家相比,规模、档次都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文化对社会建设的引领作用、文化理念输出,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高瞻远瞩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根,传统是民族的本,精神是民族的魂”。[1]他并指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文化兴国,文化兴邦,富民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找出中华民族千百年“集体记忆”、“集体呼唤”的精神基因, “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惠及全民族”。 只有造就一批代表本国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发展要科学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人民创造更多地福祉;文化强国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需要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在我们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亟待补充的首先不是技巧而是思想,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不是主创人员的思路而是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而缺乏的恰恰是文化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大力鼓励原创的文化精神。只有激发全民族参与的积极性,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人民群众置身其中,各显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激发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使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笔者认为,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文化强国范文3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目标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再次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推动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让各国人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发展进程,深切感受中国开放包容的博怀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愿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诉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高价值诉求。

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众所周知,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文化体制,对于文化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的要求,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制度变革和创新的要求。

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把创新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引擎,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改革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倡导勇于变革、勇于创造的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建设文化强国的精髓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文化强国范文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曾领先世界。进入现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仍为世界所称道,在世界上仍具有影响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就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美国著名学者瑟夫奈在阐述他的“软实力”理论时指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单取决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太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

我国的“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就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软实力”具有了更高的含金量。

但从我们国内的思想文化实际来看,也曾有人总结:“如今升值最快的是住房、墓地、乌纱帽和二奶;贬值最快的是职称、文凭、道德和诚信。”也有的段子反映:“家家户户安‘防盗门’;警察劝告‘别搭理陌生人’;老人倒下无人敢去扶;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所幸,中华民族不愧是历经风霜刀剑、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强者,我们有历尽艰难竭蹶而忠于人民的领导人、思想者、志愿者;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军警战士、公务员;有多位农妇、农民千辛万苦还清丈夫、兄弟生前欠债……所以,我们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些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再翻翻那些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买官卖官等贪官材料,他们绝大多数是受过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有的专门研修法学,有的本身就是政法和纪检系统干部。按说,他们都曾是教育规劝别人的人,对违法犯罪的道理比谁都懂得多。可是,面对巨额的贿金、可餐的美色、别致的洋房、名贵的首饰等,终因“忍不住”而“上钩”了。为什么?从深层次上讲,就是缺乏足够的精神定力。“定力”很大程度上是指把握自我、规范行为的刚毅的意志力量,也是人生的智慧和精神品质。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更加必要。

因此,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首先是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有批判地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孔子学院已在全球设立了一百五十多所,中华武术在一些国家的广泛传承,汉语热在多数国家蓬勃兴起。这些,都说明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对待别人的文化,就是要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和融合,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别人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创新,就不能发展进步;不创新,照搬西方的东西,就会产生“崇洋”的心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其他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就会影响我们青年一代。

文化强国范文5

要想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有两种主义都是需要的,而且都要提高它们的品位。这两种主义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若唯物主义没有成为固定信念或行为准则,而经常陷在对神鬼、对既不可信又不可行的无知妄言中,或各式的胡乱哄喊中,就很难挣脱愚昧落后。同样,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如果将唯物主义(包括物质崇拜、物质迷恋)视为“一神教”的教主,而将唯心主义(尤其是智慧含量很高的唯心主义)既不看成一种文化,又起劲儿地干些否定、咒骂、扑灭之事,也会更加愚蠢。世界都如此,中国尤如此。无论是世界近代史的文明启蒙,还是现代史的文化巨变,都离不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双站立。

多少年来,我们都强调唯物主义的重要性,这当然是对的。道理很简单:地球是物质的,连人的躯体和借以进行思维的大脑也首先是物质的。更不用说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维系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特别是人要想战胜各种迷信或谬论邪说,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都必须依靠唯物主义。这是常识,无可非议。因此中国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就包括把中国建设成为忠于唯物主义的强国。不过细想起来,假如唯物主义最高级的信条之一就是对物质存在、物质现象、物质法则的绝对听命和跪服,假如唯物主义最夺目的标本之一是金钱,是拜金主义,若是把它们看成世上的最高圣物、唯一圣物,轻视或否定精神的重要性,不承认“心”的特殊价值,中国也断然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唯心主义多年来曾被我们批判,有时还被当成“反动”的同义词。唯心主义果真这样坏、这样毫无价值么?我的回答是:非也!高品位的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

当年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在批判呆板的机械唯物主义时,曾很动情地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加接近于唯物主义!”

什么是聪明的唯心主义?什么是高品位的唯心主义?绝不是指那些装神弄鬼式的迷信行为,而是指对精神重要性的特殊强调。

仅以中国文化史(尤其是哲学史、文学史)为例,最有影响力、最有成就的著作,在比例上最大的往往是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著作。从老、庄到孔、孟,从专写神仙鬼怪的《西游记》到以“梦”命名的《红楼梦》,此外还包括各种有关道学、理学、心学的著作,离开唯心主义断难成名。

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看,权且不说音乐、美术都不是对一般声音的被动复制,都不是对一般实物的照相,而是作曲家、画家用“心”创作的,看重的是“意”。心和意,都是唯心主义的。

即使自然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在成功之前靠的是什么?是想象、联想、假设、推理。这都属于唯心的范畴。

假如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被各种各样的迷信、狂想、诀咒弄昏了,注定会在愚昧落后的泥潭中沉沦下去,爬不上岸。同样,在物质堆里拣些廉价物便满足了,不具备理想、设想、臆想、深想的精神品格,即不敢到唯心主义的天空中或大海里纵游,也注定是无大作为的。

唯物主义是以强调物质重要性为主旨的学说,唯心主义是以强调精神重要性为主旨的学说。我同意他们争论下去,但不必一定有结论,更不希望谁彻底战胜了谁,或是谁最终消灭了谁,两者都有可能“万岁”。只有两者并存,社会才是完整的。特别是进入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如果人类还有更高的追求,在精神与物质的排序上,精神就有可能排到首位,唯心主义的名声就会更好些、更大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大有益。

就当前中国的文化现状而论,我们的唯物主义品位和唯心主义品位都不是很高的。什么是高品位的唯物主义?绝不是指将物质利益本身视为首要的、至高的、唯一的追求对象和崇拜对象,而是基于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谨言慎为、义利相融的准则从而形成的有效实践,包括等级高、规模大的实践。总之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各种的琐碎行为。

高品位的唯心主义,不是指种种迷信勾当,也不是指各式空话、假话、大话以及多余而无用、漂亮而虚伪的废话(包括废理论、废教条),而是使“心”成为一种宝贵的能量,使精神成为一种虽无形但有效的资本,一种间接或直接的生产力,而且是巨大的生产力。举例说,哲学可以成为生产力,史学可以成为生产力,文学也可以成为生产力。因为真正的哲学(而非玄言奥语)、真正的史学(而非传奇故事)、真正的文学(而非笔墨舞弄)不仅是思想的生产力,智慧的生产力,最终又一定会转化为社会上正义活动和人生中良好行为的生产能力。

从事上述专业的人,也包括搞各种艺术的人,他们依靠的主要原始成本、原始投资是什么?是“心”的能量。他们最初的、有效的生产手段是什么?是精神的提升。这就是褒义性的唯心主义。

简言之就是,虽然世界上没有唯物主义注定一事无成或万事处在低效中,但没有唯心主义,没有人去做那些有关设想、推想、拟想、猜想(包括幻想)的事,文化便不能称之为文化,想成为文化强国也只是一种未必切实的美好愿望。

高品位的唯心主义,就是在诸多事物并未成为现实的时候,敢于并善于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突破,而不理会是否有人说那是做梦、发昏。

当年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的开篇便说:“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自然界的情形并不佳,生活非常辛苦,因此重实际、轻玄想”。所谓“轻玄想”,就包括缺乏高品位的唯心主义思维形态和情感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至对未知领域(包括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的探索欲,小至人际关系中的友谊、爱情,起初都有极强的、以个人意愿为主的唯心主义性质。另如精神领域中的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争论,几千年未息也无结论。人性是善是恶,主要依靠每个人的主观理解,这就是唯心,而基于对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判定而搞出的高质量哲学著述和文学作品都很多。有时,占比重最大的又常常是唯心主义的,以主观理解、主观表述为主。即使在物质领域,人对未知事物的遥想和预测,起初也都是主观的、唯心的。连朋友之间的情谊,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大都是主观的、唯心的。所有你爱的人,未必都爱你,甚而还会敌视。你为什么偏偏爱那个人?只是源于个人的“心”,这也是应当尊重的唯心主义。

基于唯物主义而造就出的物质辉煌,上至巨形建筑下至实用产品举目可见。基于唯心主义而造就出的精神壮丽也数不胜数,如古代的神话、宗教、预言和今天未成现实的理想、主义、学说等等。无论是唯物主义生机的枯瘦还是唯心主义的发育不良,都不会使社会和人生丰满起来。

文化强国范文6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也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大方向。

当代世界,企兴国强,企业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从宏观上看,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从微观上看,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则是企业兴旺、基业长青的动力与源泉。因此,对企业来说,文化强国必须从文化兴企和文化强企做起,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打基础、作贡献。

改革开放35年来,在我国蓬勃开展、方兴未艾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企业文化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促进了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日益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又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打下了良好的微观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设文化强国的宏大战略任务相比,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相比,与我国当前面临的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对企业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相比,我国企业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差距还很大,企业文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这就需要我们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我国企业文化建设30年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吸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过的失误和教训,继续探索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特点、方式和路径,深入揭示和切实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全面深化改革那些阻碍企业员工文化创造活力、科技创新活力、管理创新活力和劳动创造潜力的企业体制机制,让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以企业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极大提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