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探析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探析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同时,乡村旅游也是在农村地区体验农家风情,吃农家饭,住农家火炕,主要是放松下心情,体验下农家快乐,例如在辽宁的铁岭,就有许多这样地区,《乡村爱情》中的象牙山已作为乡村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与国际旅游业比较,国内旅游业的需求表现出起步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设计、规划和实施,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二、促进农村旅游经济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政府加强扶持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项目的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培育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同时,当地政府应提供一些政策性服务,如小额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减免税费、开展培训、鼓励民间资金投入乡村旅游文化的产品开发和经营等,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程度留在当地,惠及当地群众。保护文化环境,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宣传,激发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树立乡村文化景观真实的再现理念,推行乡村大舞台景观保护模式,再现乡村旅游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让游客大开眼界、陶冶情操,享受我国民俗文化的底蕴。

2.注重本土文化的宣传在当代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在创意和宣传上都应注重本土民俗文化的宣传,如,本地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及重大事件进行整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地标明,介绍。另外应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风土人情以及对客户所提供的吃农家饭、住农家火炕、农家乐,美食,对客户提供购物的土特产,进行实际性的描述,如:当地的农作物的生长成熟周期以及加工工艺;食用禽畜的绿色化、生态化。无论是在平面和立体的宣传上都应体现乡土特色,让游客在看到宣传的同时就有感受一下的愿望。

3.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营销理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传统的儒家道德的根基。其核心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传统的儒商作为我国的早期企业家的雏形,在他们的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儒家理论、重承诺、守信用,童叟无欺、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等经营格言明显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以信为本,以义生利,以和为贵。等伦理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表现,儒家伦理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既是伦理之德,又是营销之道。“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到经营活动中,使顾客满意就是最大的“仁”正所谓“仁者,爱人”。为消费者提供需求及其满足的情况和满意程度,就是“仁”的体现。“义”是儒家很重要的道德规范,更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求人人要自觉做合理之事。现代市场营销活动固然要求“利”坚决反对的是那种不仁不义,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甚至唯利是图的不义之举。“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讲究礼尚往来,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礼”的重要体现,儒家之所以重视“礼”是因为“礼”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手段。“智”指的是人的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待物为智”表明对万物的认识依赖于“智”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智”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在经营活动中要爱才、惜才、识才、广揽人才而且要信才、容才、用才,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信”是“仁义礼智”的必然结果,儒家伦理对“信”的评价极高。“言必信,行必果”既是人的处事原则,也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保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必须守“信”,“用户至上,信誉第一”的口号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服务。通过传统文化的经营理念,让客户感受到看似遥远感受就在身边的那种历史文化氛围,尤其是让境外游客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作者:冯永红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