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论文范例6篇

文化强国梦论文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四个结合 大学生 中国梦 精神状态

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培育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状态。

1.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

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中国梦宣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是完全统一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俗易懂地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坚持用正确的道路引领大学生。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一步推进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移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方法上,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生动的社会生活接地气进行教育,使理论教育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解疑释惑,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凝聚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要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举目的巨大成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事实说话,让数据作支撑,使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举好圆梦旗帜。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增进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磨练意志,全面成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

2.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中国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在于它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前景,也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完美融合。从个体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国梦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道德素养。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它是人们涵养心灵、守望道德的“栖息地”。大学生如何施展理想抱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大学生就能树立中国梦的目标理想,追求向善的精神境界。走好人生之路,要把中国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阵地意识,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决遵照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紧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把“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做到人人皆知、入脑入心。要把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做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伟大梦想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坚持从我做起。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教育学生坚持从身边做起。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把“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让雷锋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学习雷锋、提升自己,奉献他人”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见贤思齐、明德惟馨的精神追求,构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3.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山东考察讲话中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兴,则民族强。文化是标志,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等。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中国人的知识启蒙,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开始,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就伴随我们一生的心智历程。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而贯穿其中的价值理念,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刘云山在《话说文化三自与中国梦》一文中指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最坚强基础。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把中国梦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要把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覆盖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深厚沃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深刻领会在山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思想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意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人格。并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从小处入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和热爱,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和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积淀文化基础、增强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创造热情,为放飞梦想提供更为广阔的天空。

4. 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结合起来,进一步焕发广大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中国梦寄托着青少年的梦想,也最能点燃他们为梦想而奋斗的热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激励大学生准确把握这条根本途径,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深入开展“青春共筑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课程教育、主题宣讲、读书活动、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启迪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将“中国梦”的理念,注入学生思想。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把中国梦与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历史重担和社会责任,主动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挖掘、选树优秀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典型正面导向作用,激励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明确自己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激发他们刻苦学习、投身实践,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形成适应时展趋势的新理念,把梦想化作成长成才的动力和行动,积聚青春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06).

[2]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山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凝聚 实现 中国梦 精神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全国人民追梦圆梦的伟大征程中,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困难与挫折,必须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始终满怀信心、高昂斗志,为顺利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航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梦是否实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打造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航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指南。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指南。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目标,推动全党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党员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推动工作。第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依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新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道路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称之为中国道路,并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这条正确途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增强理论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称之为中国理论,并坚持中国理论这个实践证明的正确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指导追梦圆梦的伟大实践,决不能把其它脱离中国实际、不符合国情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增强制度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称之为中国制度,并坚持把这个中国制度作为根本制度保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坚持以中国精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脊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要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持续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一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二是广泛开展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三是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标杆。凝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务必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精神标杆,引导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一是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二是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在评行风的同时也评主管部门。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铲除滋生不良政风、行风的土壤和条件。三是大力加强诚信建设。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政务诚信为基石,以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为支撑,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保障,加快建立我国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共筑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精神家园。

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儿女精神寄托的根基所在,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党和国家需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二是加强文化典籍保护普及。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大众化、现代化,既要让人们熟悉典籍原文,又要通过现代语言阐释,扫除人们阅读障碍,让人们学习运用典籍并用以励志、进业、修德。三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并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首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其次,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让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第三,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实现中国梦的网上精神家园。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应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立足加快发展,积极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强对网上各种思潮、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阐释与引导,以化解思想困惑,凝聚精神力量。二是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实施网络文化精品战略,增强网络文化原创能力,鼓励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网络文化品牌,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占据网上主导地位。三是加强网络管理。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三、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昂扬斗志、精神振奋,一刻也不能懈怠。

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塑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之“魂”。刘少奇指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挑战,共产党人要保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要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要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胸怀远大抱负,端正人生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到中国梦之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途径

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和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近年来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话题。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和中华民族近现代奋斗史的总梳理,是对亿万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总回应,是对未来中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动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主要阵地,是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地方。在今年3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教育是先导和基石。从教育角度看,“中国梦”就是“育才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中国梦”就是“成才梦”,因此,高校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激发青年大学生奋发成才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梦”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和社会的多元化,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将“中国梦”作为在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中国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于,使青年学生相信只要通过自己力争上游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获得成功,实现每个人出彩的机会。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学习讨论和践行“中国梦”,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梦”具有导向规范功能。共圆“中国梦”,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对大学生是一种规范和导向。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内外都会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观念的东西得到大学生认同后,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大学生去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在学校内形成优良的学风。

再次,“中国梦”具有凝聚功能。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鲜明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凝聚功能是指“中国梦”这一激动人心的主题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凝聚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同样需要理论教育。为增强教育效果,在采取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将“中国梦”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思想中,在体验中真正感受“中国梦”的实实在在和与自身息息相关。在理论教育中让学生知道,在体验式教育中让学生理解,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个体性,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二)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坚持主体性,就是在教育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客体”的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让学生主动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坚持发展性,就是在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国梦”实践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发展,并帮助学生确立个人目标,而且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并能够实现目标。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在特设的意境中对大学生实施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克服显性教育的教育目的过于外露、教育形式相对呆板的缺点,又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隐含于特定载体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

四、创新形式,积极探索,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1. 提高教师队伍对“中国梦”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的认知水平

要引导广大教师学习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要把中国梦、民族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明确,在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中,在学生的活动中,更多地予以渗透,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

2.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着力宣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中国梦”主题“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作用,对于加强大学生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3. 以党课团课为辅助,深化“中国梦”主题宣传

新时期党课团课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以“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中国梦与中国力量”、“中国梦与成才梦”、“中国梦与民族梦”以及“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开展培训,举办讲座,让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得到升华,也自然而然的理解每一位大学生的成才梦均会汇集为中国梦的一部分,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自然会实现。

(二)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

1. 大力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是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美化校园环境能够愉悦青年学子的心情,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应该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雕塑、书画作品营造“追梦”的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环境认知认同感,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

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术期刊、宣传橱窗等对“中国梦”主题的挖掘和宣传,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实现梦想的感悟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力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2.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中国梦”主题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追梦圆梦,放飞梦想”等主题的文艺会演、演讲比赛、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着力推动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要充分利用手机这一重要载体,传播“中国梦”的内涵实质等理念,通过开展自编短信,放飞梦想的活动,提高拇指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以利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利用QQ 群、飞信群、微信等新媒介,加强有效引导,有力传播“中国梦”的主题,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4. 大力培育选树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

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要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组织,自觉培育树立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学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三)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1. 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从中国梦的发展、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如何实现中国梦等方面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智。

2. 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与人民大众密切交流,学习人民群众的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多种宝贵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中国力量。

3. 深入开展“中国梦想”学习参观活动

高校要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束语

实现中国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断奋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围绕党的十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梦―――当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新思路 [J]. 理论观察,2013(5):116- 117.

[2]. “中国梦”视野下探索高校宣传工作新途径 [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30- 132

[3]. “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J]. 贵州社会科学,2013(78):151- 153.

[4]. “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60- 63.

[5]. 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三个结合” [J].高教论坛,2013(7):10- 12

[6]. 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 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3- 185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

一、“中国梦”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大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11 月29 日,总结了近代以来党和人民所追求的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并表示出对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一种长期追求和达到的高度。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把中国梦凝练为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两个时期: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梦表现为独立自由之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梦表现为富强民主之梦。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以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它为大学生不懈奋斗、努力拼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前尚存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还单纯局限于书本、文件、讲坛、会议室等范围内,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脱节,仍以传统抽象的理论原则代替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把“中国梦”教育等同于传统的知识教育。

第二,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的深化与系统化研究较为缺乏,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相互关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研究等方面尚存不少的研究空间。

第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理论界侧重于对“为什么教”即其必要性的问题的探讨,而缺乏对“怎样教”的问题的探讨,偏重理论研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

三、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尊重其具体规律,其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规律。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又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就解释了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内心要求独立与行为表现依赖性较强并存;自我意识强但责任感不足;个性张扬但内心孤独茫然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客观的社会存在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对“中国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分析局势,深入研究,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益驱动再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网络传媒兴起等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就必须先搞好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和领悟,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中国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所以它能说服人,尤其能说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梦”的思想和理论,由他们学习、掌握之后,便可内化为其精神力量,也是其主观能动性。曾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梦”的理论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思想确立起来。

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育的形式划分,有口头讲述和文字传播;按教育的途径划分,有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按教育的范围划分,有普遍宣传和个别辅导;按教育的作用划分,有形象感化和启发引导。 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上各种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可以组织大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梦”的书籍,引导其自我教育,再进行必要的辅导,开展评议讨论,交流读书体会,举办知识竞赛,奖励读书优胜者,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以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举办“我的中国梦”等学习演讲,开展专题辩论等,真正将“中国梦”教育引向深处,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大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使“中国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使其用自身行动去践行“中国梦”的实现。

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引发大学生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在讲话中指出要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大学生也应该享有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具体落实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利用各种平台,继承与发展多种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平台,例如利用正式群体(学校政教部门、两课教育)和非正式群体(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中国梦”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功能合理化,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找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把“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此外,面对“中国梦”教育的现状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样的传统载体的同时也应不断创新和开发现代载体,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尤其应注重对网络载体的开发和运用,拓展网络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真正做到把“中国梦”教育和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结合点,主动承担起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其践行“中国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中国梦”教育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不应该仅仅融入在大学的两课中,更应该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是以量化的标准去评价,而应将群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地进行评价。具体可以给每个大学生制定实现“中国梦”的成长记录袋,对每个学生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具体行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时地对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整理,汇总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对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做具体部署。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任,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可谓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郑永廷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时代特色;青年责任;践行

一、中国梦的内涵

梦想,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追梦的历史,一直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就是“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志以表现中国近代以来奋斗历程的展览为背景,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又再次强调“中国梦”这一梦想的宏伟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梦想既是不但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也昭示着中国的未来,是中华儿女百年的渴望,百年的的奋斗,百年的等待。

二、中国梦的特色

(一)传承性―贯穿历史,联接未来

忆往昔,中华民族发展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遭受苦难,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侵略下,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文化更加落后,国家积贫积弱,百孔千疮,民不聊生,中华民族日渐衰落。民族的衰落屈辱孕育着民族复兴的期望,为了拯救国困民穷的中华民族,一批又一批青年志士进行了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在一次次民族危机面前,青年志士们以百折不挠、顽强 拼搏的精神,求生存、图发展,不断托起中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看今朝,中华民族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复杂的基本国情、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都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国情,逐步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今天,我们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尽管“中国梦”的曙光就在眼前,但要全面实现,仍须经历艰难漫长的追梦之旅。我国任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地位没有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当代青年的手里,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尽心全力做好每一件事,让伟大的中国梦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梦想成真。

(二)集体性―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以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团在国外多次深刻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梦”不仅在中国引起了热议论,也引来了国外官方、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人甚至猜疑说,“中国梦”是“美国梦”的复制,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不能忽视世界的声音而自话,必须正面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猜疑与争议。与强调个人奋斗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追求的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中国人追求不是独乐乐,而是众乐乐,追求的是“家和万事兴”,追求的是幸福共享。用3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闭幕会上,再次强调了共同富裕,强调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仅仅是5个字,却是内涵丰富,十报告中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我国今后不仅要更多增加民生投入,而且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凸显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

(三)世界性――民族梦与世界梦的统一

1、惠及世界发展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逐渐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无疑给世界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曾言: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实践者。国际金融协会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萨特尔说:过去30多年,中国给世界带来史无前例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拉动了全球需求增长、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同时具有重要的全球师范效应。“中国梦”不仅要追求中国人民的幸福,也要造福于世界人民,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和谐共赢。

2、捍卫国际和平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本性,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使中华民族素以爱好和平的“礼仪之邦”闻名。历史上我国的和平之举数不胜数,古有秦国虽富可敌国,却从未侵略他国,与世界友好相处;西汉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互利合作的道路――丝绸之路;明有郑和的七下西洋,横跨亚非二洲散播友谊的种子。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历来都是弱肉强食,中华民族也曾屡次被侵略被欺凌而饱受磨难。但是,无论曾经强大的过去还是日益强大的现在,中国一直奉行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推动全球治理

伴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深。世界各国无论发达还是落后,都头顶同一片蓝天,共居同一个地球,地球村的环境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O、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是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理论认识的升华,也表明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托起“中国梦”》编写组编.《托起中国梦》.北京新华书店出版社, 2013.4.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中国梦 我的梦》.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6.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灌输理论;中国梦;灌输形式;灌输方法

十八后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响亮的名词:中国梦。这一名词一亮相就引起了国民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线的思政课教师,笔者不断思考如何在有效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

一、90后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的背景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讲话引发了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话题。

各行各业不同职务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纷纷表达了对中国梦的见解,经过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国家富强,二是实现民族复兴,三是实现人民幸福。

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90后的大学生是未来的生力军,要他们充分了解中国梦、认可中国梦,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

在很多人心里90后等于垮掉的一代,问题层出不穷。笔者在教学一线奋战十年,经过细致观察、经常接触,对90后的大学生思想学习状况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是内心虽然脆弱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强90后大学生普遍被认为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父母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富裕,生活没有波澜。他们的人生都是被父母安排好了,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这样的生活注定他们历练太少,导致心理脆弱。

也正是因为他们生活富足,从小就生活在网络空间里,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信息。网络时代就是信息时代,各类信息更新速度惊人,稍不留神就OUT了,就跟同学们没有共同语言了,这就注定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大。

二是自我意识超强但能明辨是非90后大学生生活环境中物质非常发达,有很大的自我选择空间;同时他们喜欢的网络世界更是海量资讯狂空乱炸的世界。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世界都有着巨大的选择空间,这些决定了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超级强大,“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为他们的行为标杆。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选择太多,90后大学生每一个决定作出之前都有很多的因素或主动或被动地想来影响他们。最终也基本上炼成了火眼金睛,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是理想信念意识淡薄但不乏爱国情怀90后大学生谈到理想信念话题普遍不感冒,认为是土。他们的偶像首选依然是明星,同时也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90后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阵地不感兴趣,接受思想的主渠道是网络。90后大学生们入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不到一半。但国家和同胞遇到灾难绝大多数人都能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出对骨肉同胞的热爱之情;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示关注,尤其是对象征国家进步与梦想实现标志的事件表示自豪,例如神州系列活动的成功,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二、灌输理论

(一)灌输理论的内涵

灌输理论是列宁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提出和使用的方法,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发展。灌输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向工人群众灌输他们原本不了解或不具有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意识

二是引导工人群众善于从工人阶级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认清社会生活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无忘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外面”灌输的含义,不仅仅指从工人群众的头脑外面更主要的是要人们从经济斗争范围之外,即从无产阶级政治观点上去考虑问题。

(二)灌输理论新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的变化,灌输理论已经有了它全新的意义。灌输的内容、对象都完全不一样了,灌输的形式、方法也应该发生变化。

灌输理论不变的是它的实质:把外界一些新的理论通过各种形式,使之内化为人的思想。灌输的形式和方法无论怎么变化也改变不了一个实质,就是不断反复,狂轰乱炸也好,润物无声也好,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之保持一定的新鲜度和曝光度,更好地为人接受。

三、灌输理论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运用

(一)掌握灌输理论的核心,不断强化中国梦正能量

灌输理论发展到今天,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把一些原本不为人知道的思想、理论介绍给更多人,使之为更多人信服,进而内化为人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让更多层次的人能够接受。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一定需要抽取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采用与接受者的生活相关联的方式进行灌输。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梦要为90后大学生所接受,我们把中国梦这一正能量具体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力特征即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经济总量排名靠后。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差异太大,广大西部地区还有很多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党的十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些具体目标构成了 “中国梦”在综合国力上的基本图景。

二是幸福特征即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2013年年初,央视进行了“你幸福吗?”的大型调查,这是党和国家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的一个信号。幸福指数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因素,也有非物质因素,但最核心的还是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明确写出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文字为 “中国梦”增添了幸福光环。

三是文明特征即中华文明进一步复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的一朵奇葩,是唯一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这一奇葩要展现现代文明的光彩,就必须超越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升华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是价值特征即促进人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目标。“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明确指出:“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一举措提升了“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创新思想灌输的形式,让中国梦深入人心

灌输理论一直被很多人误解,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并不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的照本宣科、硬灌、强灌。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灌输形式,让中国梦被更多的90后大学生信服是当前的中心工作。

一是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灌输内容90后大学生走在社会潮流前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容易接受新鲜观念,反感思想束缚。在中国梦主题教育过程中不能固守理论的教育,这些枯燥的内容以及貌似大话套话的言论让他们反感和排斥,导致无法实现灌输的效果。在中国梦主题教育内容上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讲解,尤其是实际中的内容应该全面介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内容是主题教育的案例,应大力宣传和弘扬,积极传达正能量;负面的消息是主题教育的反面教材,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也是学生们要注意避免的,及时消除负面隐患。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的这场教育的真实、真诚,能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思想灌输的效果。

二是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灌输载体。90后大学生接受咨询的主渠道是网络,QQ、e-mail、MSN、微博、FACEBOOK早已经被大学生们玩得风生水起。就整个社会而言,中国梦主题教育要结合这些网络媒介,铺天盖地地展开,以湖南卫视的广告力度铺开。这是就整个社会层面的一个建议。就高校本身而言,我们要用好世界大学城空间,在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空间里开辟专门栏目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要主动采用私信、留言等方式进行宣传,利用群组等形式进行话题讨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创新各种方式全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

现实的校园中除开课堂教育的形式,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这些活动包括主题报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比赛、歌手大赛、足球篮球比赛、剪纸作品展、行为艺术等,这些丰富的问题赛事、专业活动、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梦主题教育鲜活载体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能增强思想灌输的有效性,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目的。

三是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灌输方法。方法是属于形式的范畴,良好的形式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合适的灌输方法可以促进灌输内容的更好地被接受。除开传统的教育方法,在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灌输过程中,我们可以创新利用情境感染法、实践体验法。

情境感染法是一种利用各种宏观及微观因素及教育者所创造的教育情境对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使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品质得到提高的教育方法。就高校而言,运用各种形式,创设各种情境,教师提醒、点拨,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提高他们对中国梦的认识。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媒环境都可以对90后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传媒的影响。在中国梦主题教育过程中,国家开展整体的中国梦教育,媒体及时的介绍、追踪报道,先进个人和团体事迹的不断涌现,这一切都是在创设一种教育情境,感染每一位国民,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促使他们不自觉地融入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行列中来。

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实践训练中接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习惯行为的方法。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90后大学生要开展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广大农村、城市,了解中国的实际,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梦。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合适的形式与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 杨芷英.浅谈新时期灌输客体的变化与灌输理念的更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

[3] 焦娇.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方法探寻[J].黑河学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