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篇)

第一篇: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活动形式单一,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不能给人一种“哈佛就是哈佛”、“斯坦福就是斯坦福”的感觉。“成功的大学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学校”。创建出自己的特色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特色,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多高”人才。

(二)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容易倾向于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校园环境美化,但实际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内涵,在一个方面无法获得普遍的认同度,阻碍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另外一个方面还会显得较为肤浅。

(三)重视程度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深入。

我国大学评估中还未真正将校园文化纳入其中进行考评,校园文化还未得到充分重视,也没有在日常工作中作为重点来抓。这使许多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更加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很少实实在在地去开展活动。很多西部高校搞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往往会打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仅仅做一些表面性文章或者仅仅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策划是不够的,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形成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专任教师参与度不高,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

西部高校注重专任教师教学和科研,以教学和科研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致使西部高校出现重科研而轻育人的现象。随着普通本科院校的扩招,专任教师数量相对紧缺,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专任教师不重视或者无力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开展与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活动就显得尤为困难,如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科学术作品大赛、校本科研立项等。

二、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助推器,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渗透作用。”因此,西部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所倡导的是一种内外协调、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中心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作为西部地区社会教育的主体,西部地区应努力发展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积极力量。

(三)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中心。因此,在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根据相关学科和专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文化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知识需求,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经研究表明,青年人的思想往往会受到所在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的影响,而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则是文化环境因素。物理学家范守善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

三、西部地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途径

(一)合理规划校园建设,突显精神文化内涵。

“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西部校园群体建筑是西部大学校园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象征,西部大学校园主体建筑比如:图书馆、教学楼、雕塑、健身设施以及亭台楼榭,特别应该在“文”与“雅”上下功夫,让其能够具有优秀的文化品格,能够充分体现西部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学校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健全和完善,使内容更加科学和规范。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制度执行力,做到奖罚分明。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地方高校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成立学生社团、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教授论坛”、青年科技节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校风、学风建设起到极大的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校园创新机制。

目前我国西部的高校,在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西部高中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也就意味着缺乏了科学研究所必备的思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主张的是探索科学未知的领域,而这正是中国大学所缺乏的,也是西部大学所应该学习的方面。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端人才,进而促进西部经济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力量。

作者:刘? 单位:河西学院历史性文化与旅游学院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口号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热潮。国内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校园文化的定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学说:意识形态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众意识,是学校根据社会成员的参与以及逐渐养成的认同的群体思想文化意识。综合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校风校风等的综合体现。氛围说,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弥漫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以及他们的环境的氛围等。第二,校园文化的功能研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贾九斌(2009)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识别》中将校园文化的功能从校园物质文化功能、制度文化的功能、精神文化功能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凌宏彬(2003)在《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中从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等方面,提出完善学校的总体规划,建设科学有效的校园制度文化,健全校园物质文化和创建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第三,关于校园文化的发展方面。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划分不一致:苏国红(1999)从逻辑历史的关系的角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校园文化的萌芽期(1978-1984)这一时期校园文化形式单一,学习热成为主流,校园文化的初建期(1984-1989)政治热冲击校园,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校园文化的重建期(1990-1993,1993-),校园文化失范转向校园文化的全面重建。

二、国外研究概述

各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培养出的人才也是各有特色。日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过分地注重物质条件的优越,更多的是坚持“人化”,以人为中心,适应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传统人脉的延续,富有文化和时代的气息,更加注重开放性,注重科研和产业的结合,像世界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看不到围墙,标语,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理念,校园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早期研究校园文化的约翰•亨利•纽曼,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通知识的场所,大学是一个推动社会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他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播知识、推广知识、追求知识。王世红(2009)英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在制度文化方面采取严格规范而人性化的管理,注重学生的教育引导,借助宗教、公德教育课进行教育,处处,事事体现了“以人为本”。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大学总是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价值并掌握真理的创造性的智力文化”。他提出“大学是一种文化中心”的大学文化观点。洪堡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等论文和文件中,提出认为大学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发展科学、开展研究,即大学具有双重职能。薛为春等(2004)德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依法治校、学术自由,趋向国际化交流,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注重实践性,实行人性化教育。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确立、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大学在人文与科学重新融合的基础上向综合化发展,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汪昌平(2005)在《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中就中西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等做了分析。王德广在《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中论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八大特点和三大发展趋势,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协调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外来文化与高校校园自身文化高度整合等。相对国内,国外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人本性质,从多方面考虑人的发展,考虑学校的长远战略发展。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人才中都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特点是我国在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研究评价

国外学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相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来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比国内要成熟的多,不仅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更多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呈现不断深化的趋势。国内学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经验,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理论创新点不足,多数研究局限于大同小异的观点,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多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研究多是宏观层面,缺少微观层面的研究深度。第二,研究多停留在点和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多停留在旧有的观点,对出现的新问题关注不够,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与发展,与不同社会文化形态的结合的研究相对失衡,研究的领域应协调发展,全方位关注。

作者:张静 路佳 丁泽国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第三篇:大学武术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大学武术教育的困境

1.观念陈旧、目的单一

一方面,目前竞赛式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偏爱,尤其是擅长重攻击技击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外籍武术,而忽视了我国内涵式的注重技击本质的中华武术。武术发展大背景的改变使我们很难培养出德艺双馨、武艺超群的新时代武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中武术教育作为必修课之一是以体育课的形式呈现,但往往是作为简单的授课内容并不注重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体会。许多学生将武术看做是自己锻炼身体的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思想上完全忽视武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

2.师资力量薄弱

据调查,大学中从事武术教育的老师有一部分并非是“科班”出身,虽然他们都具有作为一名武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但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在武术教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不仅能够准确无误的展示出武术套路和动作更加能够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专业的武术用语为学生们进行解析,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武术动作和精髓的领悟。另一方面,“科班”出身的老师也不一定能够胜任大学武术教学工作。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一名武术老师担任多种武术项目的教学任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一人多用”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3.教学形式单一

大学武术教育主要以“展示—训练—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多是在运动场或者室内体育馆进行授课。大学专业课的学分制在体育课中同样适用。为了能够在期末拿到体育课的学分,高校普遍采取老师在前面展示,学生们在后边一遍一遍的模仿,一次两次新鲜感过后就只有最后的学分支撑着学生们学完一整套的拳法等武术项目。

二、大学武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武术教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升自身体素质更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武术的学习锻炼过程是一个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一个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更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武术锻炼还有助于大脑中枢神经的锻炼,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化,从而促进个体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的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信,养成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心态。

2.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优良品质

大学武术教育传承着我国优良品质,如:坚强的意志、协作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在大多数武术项目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协作精神和爱国精神,如:太极拳、易筋经等。大学的武术课堂是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培养爱国主义的最佳课堂。武术的表演形式无不渗透着协作精神,如:对练就需要心心相通,默契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武术的威力,这就需要学生实践高度的信任,是增强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古到今一个个具有舍身救国的高尚情怀的武术大师如:爱国名将戚继光、精忠报国的岳飞将军等,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发展大学武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大力度、提高认识

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的表层,并未深入到更高的层面。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武术表演和参加有关武术方面的讲座,加大对武术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内涵,从思想上重视武术的学习和锻炼。

2.开展培训、保证质量

武术教师是高校武术教育的引导者。针对我国高校武术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我们应加大对武术教师的专门培训和考核,制定完整的培训方案和考核制度,从而提高武术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体育院校对武术教育人员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社会输出一批高质量的武术教育人员。

3.创新形式,培养兴趣

首先,时代在发展,大学武术的教学形式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自古以来运动和音乐都相辅相成,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引入音乐的元素将会大大增加教学效果。武术源于中国,具有中国历史的厚重感,因此在武术锻炼中增加一些气势磅礴的音乐不仅能够将武术的力度和劲道演绎的淋漓尽致,更能凸显武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与培养大学生的传统优良品质不谋而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武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攻击性和表演性是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中引入表演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表演将武术动作牢记心中,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丁江坡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校园生活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的三个切入点

从文化认同角度切入。只有文化认同程度高,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才能更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才能将校园文化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进而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切入。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层出不穷,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能够再被小觑。经过多年的校园网络建设和新媒体平台的构建,每一个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形式和行为状态;它以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之深等特点,深刻地作用于校园实体文化,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瞬息万变。从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切入。每位身处校园环境的个体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分子,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认识正确与否、深刻与否,都深深关系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效率,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统一性是调研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校园文件建设现状的数据分析

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背景资料、校园文化认同及满意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其中校园文化认同及满意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选项进行计分。本次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57份。对问卷中的校园文化认同及满意部分采用al-pha系数法进行信度分析,本部分问卷的81个问题的内部一致性好,问卷整体呈现出较高的可信度。问卷信度分析。的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四个维度的认同和满意度上均呈现比较认同和满意的态度(均值<3);相比较而言,认同和满意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三、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1.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基础良好,特色性建设初见成效

当前高校都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重要,都在不断探索着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得出的数据,可看出在校师生对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都较高。通过走访感受和实地访谈,可以看到新校区校园文化整体氛围良好,文化基础坚实。在特色性文化建设方面,各高校都能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地域特点等有策略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初见成果。以文史类见长的院校,其校园文化特色呈现出更多的儒雅风韵;以理工科见长的院校,其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地追求实用,其校园文化特色更多地呈现出务实。

2.高校新校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继承有序进行,文化创新层出不穷

本次调研主要以高校师生居多的新校区为主,通过调研可以看到每个学校都很注重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继承工作,特别是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将老校区原有的代表性树木移植到了新校区,体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文化建设理念;将老校区的代表性雕塑移至新校区,使雕塑所代表的精神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中传承。在物质文化创新方面,由于部分高校的老校区已不存在,在新校区开辟了一块土地,修建了微缩景观的老校区纪念园,在制作新校区的沙盘的同时,制作老校区的沙盘,以供师生和校友在此追忆其美好的似水年华;设立的校园纪念品商店里不仅有着印有校徽、校名、校训的各类纪念品,更有学子亲自手绘的新校区校园地图。此外,校园纪念品商店和邮政系统合作,成立了“我的大学”邮局,使大学精神走出校门,影响到更多的人。校训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笔,其不仅增强了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也促进了行为准则的内化,时刻提醒着师生在日常中践行校训精神。通过这些创新设计和建设,高校不断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基础,并进一步促进精神文化的同时深化。

3.校史馆功能和校友资源利用不够,还需进一步开发

就整个调研来看,目前校史馆的管理机制并不能保证其长期开放和接待学校所有师生,使得校史馆的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91.2%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去了解所在学校的历史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弘扬其文化,86.7%的学生喜欢听所在学校的历史和往事,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校史馆参观,但只有7.1%的学生非常了解所在学校的历史,27.9%的学生比较了解,42.5%的学生一般了解。就此来看,校史馆应该强化其机制建设,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新生到校史馆参观,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大学,培养母校情怀;在讲解员方面,能够多招聘和培训讲解志愿者,每个学院分配些名额,负责其学院的校史馆讲解工作,既能在学生中讲述校史,又能提高校史馆的利用率和功能的发挥。当前,各高校在校园文化传承中大力借助优秀校友的力量来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友返校活动、校友论坛等,可以考虑成立学生校友协会,使在校生与校友直接对接,进一步广泛联络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加强在校生校友意识教育,服务在校生的成长成才,促使在校生能够更近距离接触校友,感受校友身上所传承的精神,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以杰出校友为榜样,将学校所特有的精神传承下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母校的发展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4.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充分利用可用资源

通过问卷的第二部分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第三、四部分的数据调研,可以看到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受到质疑,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各高校应紧抓自身特色,高度重视文化特色显著的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其艺术类院系师生的乐曲和舞蹈特长,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资源打包编排成双周音乐会,将美术设计院系师生的毕业展、服装秀、采风展、摄影展、书法展等高水平艺术作品资源打包成每月书画展,这两项重量级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与传统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大讲坛、讲堂和论坛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来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以期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参与活动机制方面,一方面通过提高文化活动水平和层次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网站自助订票模式来改变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既能保证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来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吸引力。

5.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力大,潜力有待开发高校学生既是网络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网络的主体。

在网络上获得的大量信息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庞大的信息量与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下使得传统模式教育已经变得十分被动。它使得校园文化不得不吐故纳新,形成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各高校正加紧占领和把握网络文化阵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校园文化网站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其用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形式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新闻事件、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全部融入网站中,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平台的影响力极大,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起到了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切切实实地走到了在校每一位学子的日常生活中。

6.校园文化需要深入地系统规划和全面协作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学校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学校全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部署、领导下,由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要推动力,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师生广泛参与和较强影响力为主要标志,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高校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从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坚持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着力建设文化软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郝健强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思考与建议

1寝室文化的内涵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当前大学生寝室的特点和对寝室情况的检查分析,基本可以将寝室文化分为三个层级的定义,第一层是表层寝室文化,包括卫生状况,内部布局,设施摆放等。第二层是中层寝室文化,包括学校、学院和寝室内部制定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规范以及执行情况。第三层是深层寝室文化,包括寝室成员精神面貌,政治信仰,思想动态,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其三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寝室文化体系。

2寝室文化建设的作用

(1)寝室文化建设是使学生拥有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保证。寝室是大学生的自由论坛,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以寝室文化建设为载体,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寝室这一空间来开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3)寝室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能够有利的促进大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保持良好健康的精神状态,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寝室文化建设初期存在的阻碍和问题

由于寝室文化的相关问题还在研究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点、普遍关注,仍然缺少统一的、正确的导向,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1)寝室卫生习惯不容乐观,安全意识较差。干净整洁、布置协调的寝室可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搞好寝室环境建设是形成健康寝室文化的前提。有些学生寝室物品摆放杂乱无章,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乱摆乱放,桌面、地面布满灰尘,室内空气污浊却视面不见。并且多数情况是,入学初期卫生和个人自律方面表现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寝室脏乱差现象越来越明显。“烟、酒、赌”的行为已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三大天敌”,部分同学的安全意识较差,违章用电,失窃事件都为寝室的安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2)学习氛围不浓,娱乐消遣居多。很多同学认为学习就是在课堂,自习室,图书馆,而寝室就是他们放松和休息的地方,因此“睡觉,打扑克,上网,局域网游戏”就组成了他们的寝室生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在一些与计算机网络有关专业的寝室,更多的同学不是利用其来查资料,完成作业,而是与网友聊天侃地,或在虚拟游戏中杀戮无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经常逃课在寝室上网,完全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更有甚者,由于其在网络上获得的成就感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差异而给自己造成了心理疾病。(3)交流沟通过少,矛盾冲突凸显。寝室是大学生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彼此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引发矛盾纠纷。一个寝室的成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文化熏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致使脾气、个性、爱好千差万别,甚至语言交流都存在问题,也就避免不了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矛盾。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导致同学间关系不甚融洽,甚至互不理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孤僻、自我的性格,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不能很好的与寝室其他成员和同学沟通和交流,交往面狭窄,影响了健康。

4关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建议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多数大学生崇尚个性,喜欢无拘无束,他们自觉主动的进行表层寝室文化建设和营造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只是老师期望的美好的愿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约束大学生日常行为,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必须拿出一套完整可行的寝室卫生管理条例和相关制度规范。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经验,我校以及各学院分别制定了多项制度和规定。在条例的执行过程中务必做到:检查从规、评比从严、奖惩分明,并把学生遵守践行的结果纳入到学期末量化德育考核和年终评奖评优的细则之中,充分调动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保驾护航。

(2)改革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健全寝室管理体系。

有了健全可行的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教条僵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目前,各学院的寝室卫生检查制度基本上没有突破、仍然单一,笼统的执行“三定制”(即定期定人定点检查)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卫生检查参评的积极性和对改善寝室卫生状况的重视程度。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寝室管理制度是“伪寝室环境状况”产生的原因,即寝室检查评比的时间段内短期可达到清洁干净、整齐有致,评比结束后迅速恢复到脏乱差的状态,这不利于良好健康寝室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寝室卫生的检查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在生活部日常的例行检查之外应该有效利用学生中的骨干力量(例如学生会、年级会、班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等),使其发挥模范作用,适当的做到“权利下放”,较好的根植于学生寝室,深入学生寝室;可以成立“专管部门”,在“专管部门”的指导下对寝室进行日常生活的管理,安全卫生的监督检查,策划组织寝室内或寝室间的各项活动,搜集学生反映意见等工作,从而能够更深入同学当中,调动他们积极进行寝室卫生检查参评和主动自觉的改善寝室环境。

(3)解决“问题寝室”,营造和谐氛围。

不同地区的几个人走到了一起,生活习惯和脾气秉性都不同,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和发展能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一次人格塑造和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机会。在大学寝室中,由于自由放松的状态,学生的个性、特质会自由彰显,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会使寝室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课堂以外的很多道理,包括社会规则,比如一切从小事做起,要学会宽容,因为大学宿舍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也经常为这些争吵不休,从这些小事中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成熟度,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人际冲突的方式方法。因此,寝室这一特殊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建设深层的寝室文化,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应是学生工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各辅导员的指导下,根据各寝室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寝室的《寝室文明条约》,要求寝室成员在寝室长的监督下认真执行。对于“问题型寝室”应采取专项治理,逐个击破。首先了解该“寝室特点”,寝室成员“臭味相投”的类化情况,例如整个寝室逃课上网打游戏;寝室内部有某个“对立面”;寝室内部无人值日等。其次应该对寝室长进行说服教育,争取让其协助学生工作者一起对该问题寝室开展工作。再次对问题个人进行谈话,促进寝室成员的交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带动。

(4)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寝室文化建设。

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就是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信心,还可以使同学们有机会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增加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主张个人奋斗,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个人主义意识,乐于追求新生事物和尝试多变的生活方式。辅导员在指导寝室文化活动中,要注意其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如:寝室3V3篮球赛,大学生寝室文化节,5人足球赛,寝室摄影大赛,大学生寝室DIY大赛,歌咏比赛,寝室成员特色表演等,还可以通过开展英语角活动,专题讲座,将寝室文化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寝室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交往能力,开阔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在融洽、高雅、健康的氛围中成长。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即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中的骨干力量。可以选派有丰富经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优秀学生工作者进驻学生寝室楼,进一步贴近并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更深入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追踪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处理协调同学间的关系,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这一项工作,对于整个学生工作的开展也是很有帮助的,从学生角度来讲会感觉更加贴近了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恶劣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不仅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专职队伍管理体系,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寝室当中。这就无法忽视学生干部平时工作中的力量,他们不仅要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必须协助辅导员做好工作,所以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效的管理,学会做同学的思想工作,学会怎样创造良好的寝室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5总结

一言以概之,近几年来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但深入研究它还需要假以时日,需要不断地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地完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制度管理,而是教育的延伸,是教育性的管理,是学生愉快度过大学四年时光的基础,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保证,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

作者:曲琳璐 单位: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第六篇:校园文化建设下的中国梦

一、相关概念

我国校园文化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书院,早先书院的规章、文化氛围及办学追求形成校园文化的雏形。伴随着人们对校园文化的探寻,校园文化的概念丰富起来,并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国家教育委员会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实习、设计及校园基础物质建设之外的一切校园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与习惯、学生社团、校内文体活动、学校电视、广播、报刊、环境布局、美化等方面。有些人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指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体现于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方面。等等多种定义。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共同见解。如校园文化的存在范围在校园,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精神,主体是学校师生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概念: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形象为外部表现,以校园规范为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人所创造、所拥有、所认同并受之濡化,与社会文化紧密互动的一种特定的社区文化。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就无颜担当龙的传人。其次,强国才能富民,强国也是为了富民。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再次,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

(一)校园文化建设关联着中国梦。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锁定目标是第一要务。很多学校能够结合地方特色构建校园文化,成效都很不错。如安庆市怀宁县的独秀小学,借缅怀革命先烈,建设一支独秀的特色小学,为校园建构浓郁的书香文化,读书、品书成为校园主题活动,校园中成列着各种书法、朗读展,随处可见轻声朗读的学子,校园处处充盈着书的味道。校园文化目标有联系到地方风土人情,也有另辟蹊径的,北宋东林书院的一副耳熟能详的楹联可以诠释其当时远大的政治抱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在这里他们将书院文化建设与为国效力、复兴国家的梦想紧密集合了起来。可以说以往的校园文化,无不充盈着中国梦的影子。

(二)校园文化建设浓缩着中国梦。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全面考虑到其分类状况。校园文化的存在大致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组织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及校园精神文化等方面。因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的存在形式,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基本要求是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学生学习设备的齐全,科技化、信息化等,当然这并不是终极追求,随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校园物质文化追求会更高更远。校园制度文化是规范校园风气的基本保障,形成校园独有的管理理念及学生自觉化理念。校园组织文化是形成校园规模的可靠保证,是激发校园活力的重要保障。校园行为文化是几千年来传承文明与优秀美德的重要方式。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气神的有力体现形式。物质文化的来源,制度文化的基础,组织文化的类别,行为文化的宗旨及精神文化的内涵都源于国家这一整体,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做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需求的满足,反过来校园文化与国家的未来相联系,能培养校园人心系国家的兴旺与未来的发展,能立志报效祖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建设国家的缩影,是浓缩了的中国梦。

三、建设校园文化以推进中国梦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建设校园文化与推进中国梦息息相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联系着中国梦的因子,在推进中国梦的过程中还要以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保障。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相结合。

学校发展中建设校园文化始终是要务,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光是将校园文化与地方风土人情等结合,还应该树立更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就像是立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一样,将学校教育与国家命脉相联系。当然不能像日本人那样歪曲历史,不能对国民进行奴化教育,中国将持志不移地奉行爱好和平追求真理的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梦的元素,将国家的梦想在校园里绽放开来,莘莘学子将不断为之动容,中国梦从校园扬帆,将会更加稳固,促成梦圆。

(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梦同步。

一定时代背景,将决定着教育的存在方式。校园文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前面我们说过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同,这就是环境时代的不同。因而,随着时代的更替,校园文化的目标宗旨将有所改变。中国梦也是如此,中国梦的实现将划分为很多个阶段,它将在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阶段中不断得到完善,然而,每一个阶段的完成都要付诸人们的行动,此时,也就离不开人们理想的不断飞跃,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飞跃,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同步于各个阶段的中国梦,在中国梦的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推动校园文化的构建。是校园文化建设同步于中国梦的各个历程。

作者:曹魁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